【電子書】上海文化與現代派文學
內容簡介
20世紀上半葉,摩登上海用她的光與色塑造了劉吶鷗、施蟄存、穆時英、戴望舒、杜衡、徐遲、路易士、徐訏、張愛玲等一群都市之子。他們是「敏感的都市人」,汲取了異域的熏香,開拓著文學的新潮,或用變幻的色彩和快速的節奏描繪出都市的「風景線」和「狐步舞」;或通過都市浪漫的愛情和漂泊的人生探討人性與愛的哲學,或在都市日常世俗的生活空間不經意地釋放出蒼涼的人生感受。
目錄
序
導言
一、「海派文化」概念的歷史回顧
二、「海派文化」的正名與「上海文化」的提出
三、上海文化與現代派文學
四、本文研究的對象、範圍、方法、重點和難點
第一章 上海現代都市文化語境的 形成與表徵
第一節 現代都市文化語境的形成
一、上海文化的歷史沿革
二、租界的形成與政治、經濟、文化的畸形發展
三、人口的迅速增長與現代都市文化語境的形成
第二節 現代都市的生活空間與文化表徵
一、都市的外部公共空間及其文化表徵
二、都市的內部生活空間及其文化表徵
第三節 現代報刊的繁榮與文學商業空間的營造
一、現代報刊與出版業的繁榮
二、文學中心的南移與各路文人的匯聚
三、文學商業空間的營造
第二章 上海文化語境下的域外現代派文學譯介
第一節 「別求新聲於異邦」:晚清至「五四」時期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引進
一、早期現代主義文化思想的引進
二、「五四」時期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譯介
三、初期域外現代主義思潮譯介的特點
第二節 藝術的「融合」與「創化」:20年代後期至30年代的域外現代派文學譯介
一、域外現代派文學譯介的進一步拓展
二、域外現代派文學的譯介與創作借鑒
三、域外現代派文學的理論總結與轉化
第三節 紮根於現實的現代派詩學追求:抗戰爆發後至40年代域外現代派文學譯介
一、戰爭文化語境中現代派文學譯介的弱化
二、里爾克、艾略特、奧登等後期象徵派的譯介
三、40年代現代派文學的譯介取向與「新詩現代化」追求
第三章 現代派雜誌與上海文化精神
第一節 《瓔珞》、《無軌列車》、《新文藝》:初期的開放視野與先鋒精神
一、「上海文化精神」的形成與表徵
二、對域外文學的最初關注
三、「方向內容沒有一定的軌道」
四、先鋒的藝術追求與開放的文化視野
第二節 《現代》:商業化的運作與現代性的追求
一、商業性的動機與運作
二、自由獨立的話語空間
三、「現代性」的闡說與「現代派」的結集
第三節 《新詩》:融匯與創新的進一步深化
一、「融合南北」的氣度
二、翻譯與創作的並舉
三、創作、理論與編排上的開拓創新
第四章 上海文化與現代派群體的文化身份
第一節 都市文化語境中現代派群體的文化身份表徵
一、「文化身份」的闡釋與現代派群體的都市文化身份
二、現代派群體文化身份的先鋒性表徵
三、現代派群體文化身份的商業性表徵
第二節 半殖民地文化語境中現代派群體的身份書寫
一、半殖民地都市文化語境
二、西方文化想像中的女性形象
三、新舊文化衝突中的男性形象
第三節 政治文化語境中現代派群體的身份焦慮
一、30年代上海的政治文化語境
二、現代派群體的文化焦慮與身份危機
三、現代派群體的疏散與殊途
第五章 左翼文化與現代派作家的文學選擇
第一節 上海文化語境與左翼文化思潮
一、左翼文化產生的歷史語境
二、作為文化主潮的左翼文化運動
三、左翼文化對30年代文學創作的影響
第二節 從「象牙塔」到「十字街頭」:象徵派詩歌創作的轉變
一、「異國的熏香」與「純詩」的主張
二、革命的「十字街頭」與「詩歌的大眾化」
三、左翼文化語境中象徵派的上海想像
四、象徵派對左翼文化的不同回應
第三節 從「同路人」到「第三種人」:現代派的路向選擇與文學主張
一、政治與文學上的同路人
二、「第三種人」的文學主張與左翼的文化批判
三、「理智與情感底衝突中」的困惑
第四節 從「馬克思主義」到「自由主義」:左翼文化與徐訏的文學選擇
一、徐訏的「馬克思主義時代」
二、左翼文化對徐訏文學創作的影響
三、從「馬克思主義」到「自由主義」
第六章 上海文化語境與現代派作家的都市想像
第一節 都市的「風景線」與「狐步舞」:新感覺派的都市想像
一、大街、交通與都市新感覺
二、舞廳、影院與現代派敘事
三、女體修辭、商品消費與欲望象徵
第二節 都市的「現代生活」與「現代情緒」:現代詩派的都市審美
一、「新的機械文明」與現代都市美學
二、都市的多元形態與生活化審美
三、都市的頹廢與寂寞
第三節 戰爭文化心理與戰後都市亂相:九葉派的上海想像
一、戰爭文化心理的形成與表徵
二、戰後都市生活亂相的書寫
三、戰爭文化心理與九葉詩人的審美視野
第四節 洋場與戰場的雙重面影:徐訏的上海想像
一、戰爭背景下的都市想像
二、《風蕭蕭》與《江湖行》:洋場與戰場的雙重變奏
三、自覺的文化意識與執著的生命探詢
第五節 戰爭背景下的都市「傳奇」:張愛玲的上海書寫
一、「上海淪陷,才給了她機會」
二、新舊雜糅的都市生活空間
三、「淪陷」後的大街與「封鎖」時的情感
四、高壓生活中的「上海氣」與戰爭背景下的「荒涼感」
結語 東西文化交融中的上海文化 與現代派文學
一、上海文化的「現代性」與現代派文學的都市文化表徵
二、上海文化的「傳統質」與現代派文學的傳統文化表徵
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
導言
一、「海派文化」概念的歷史回顧
二、「海派文化」的正名與「上海文化」的提出
三、上海文化與現代派文學
四、本文研究的對象、範圍、方法、重點和難點
第一章 上海現代都市文化語境的 形成與表徵
第一節 現代都市文化語境的形成
一、上海文化的歷史沿革
二、租界的形成與政治、經濟、文化的畸形發展
三、人口的迅速增長與現代都市文化語境的形成
第二節 現代都市的生活空間與文化表徵
一、都市的外部公共空間及其文化表徵
二、都市的內部生活空間及其文化表徵
第三節 現代報刊的繁榮與文學商業空間的營造
一、現代報刊與出版業的繁榮
二、文學中心的南移與各路文人的匯聚
三、文學商業空間的營造
第二章 上海文化語境下的域外現代派文學譯介
第一節 「別求新聲於異邦」:晚清至「五四」時期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引進
一、早期現代主義文化思想的引進
二、「五四」時期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譯介
三、初期域外現代主義思潮譯介的特點
第二節 藝術的「融合」與「創化」:20年代後期至30年代的域外現代派文學譯介
一、域外現代派文學譯介的進一步拓展
二、域外現代派文學的譯介與創作借鑒
三、域外現代派文學的理論總結與轉化
第三節 紮根於現實的現代派詩學追求:抗戰爆發後至40年代域外現代派文學譯介
一、戰爭文化語境中現代派文學譯介的弱化
二、里爾克、艾略特、奧登等後期象徵派的譯介
三、40年代現代派文學的譯介取向與「新詩現代化」追求
第三章 現代派雜誌與上海文化精神
第一節 《瓔珞》、《無軌列車》、《新文藝》:初期的開放視野與先鋒精神
一、「上海文化精神」的形成與表徵
二、對域外文學的最初關注
三、「方向內容沒有一定的軌道」
四、先鋒的藝術追求與開放的文化視野
第二節 《現代》:商業化的運作與現代性的追求
一、商業性的動機與運作
二、自由獨立的話語空間
三、「現代性」的闡說與「現代派」的結集
第三節 《新詩》:融匯與創新的進一步深化
一、「融合南北」的氣度
二、翻譯與創作的並舉
三、創作、理論與編排上的開拓創新
第四章 上海文化與現代派群體的文化身份
第一節 都市文化語境中現代派群體的文化身份表徵
一、「文化身份」的闡釋與現代派群體的都市文化身份
二、現代派群體文化身份的先鋒性表徵
三、現代派群體文化身份的商業性表徵
第二節 半殖民地文化語境中現代派群體的身份書寫
一、半殖民地都市文化語境
二、西方文化想像中的女性形象
三、新舊文化衝突中的男性形象
第三節 政治文化語境中現代派群體的身份焦慮
一、30年代上海的政治文化語境
二、現代派群體的文化焦慮與身份危機
三、現代派群體的疏散與殊途
第五章 左翼文化與現代派作家的文學選擇
第一節 上海文化語境與左翼文化思潮
一、左翼文化產生的歷史語境
二、作為文化主潮的左翼文化運動
三、左翼文化對30年代文學創作的影響
第二節 從「象牙塔」到「十字街頭」:象徵派詩歌創作的轉變
一、「異國的熏香」與「純詩」的主張
二、革命的「十字街頭」與「詩歌的大眾化」
三、左翼文化語境中象徵派的上海想像
四、象徵派對左翼文化的不同回應
第三節 從「同路人」到「第三種人」:現代派的路向選擇與文學主張
一、政治與文學上的同路人
二、「第三種人」的文學主張與左翼的文化批判
三、「理智與情感底衝突中」的困惑
第四節 從「馬克思主義」到「自由主義」:左翼文化與徐訏的文學選擇
一、徐訏的「馬克思主義時代」
二、左翼文化對徐訏文學創作的影響
三、從「馬克思主義」到「自由主義」
第六章 上海文化語境與現代派作家的都市想像
第一節 都市的「風景線」與「狐步舞」:新感覺派的都市想像
一、大街、交通與都市新感覺
二、舞廳、影院與現代派敘事
三、女體修辭、商品消費與欲望象徵
第二節 都市的「現代生活」與「現代情緒」:現代詩派的都市審美
一、「新的機械文明」與現代都市美學
二、都市的多元形態與生活化審美
三、都市的頹廢與寂寞
第三節 戰爭文化心理與戰後都市亂相:九葉派的上海想像
一、戰爭文化心理的形成與表徵
二、戰後都市生活亂相的書寫
三、戰爭文化心理與九葉詩人的審美視野
第四節 洋場與戰場的雙重面影:徐訏的上海想像
一、戰爭背景下的都市想像
二、《風蕭蕭》與《江湖行》:洋場與戰場的雙重變奏
三、自覺的文化意識與執著的生命探詢
第五節 戰爭背景下的都市「傳奇」:張愛玲的上海書寫
一、「上海淪陷,才給了她機會」
二、新舊雜糅的都市生活空間
三、「淪陷」後的大街與「封鎖」時的情感
四、高壓生活中的「上海氣」與戰爭背景下的「荒涼感」
結語 東西文化交融中的上海文化 與現代派文學
一、上海文化的「現代性」與現代派文學的都市文化表徵
二、上海文化的「傳統質」與現代派文學的傳統文化表徵
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