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頻繁的搶點飛行,我「把飛機坐成了大巴」。
再用嚴格的標準訓練自己,讓手中握有一支聽話的筆。
所有文本都由寫作者與被採訪者本人,進行了面對面的訪談,事實清楚,過程詳盡;都經過了受訪者本人,以及相關審核,均為公開發表物;有些被紙質媒體或網路予以了廣泛轉載。
一、讀萬卷書積累豐厚的知識底蘊,行萬里路拓展視野思維,積累出一位記者追求真相的使命成果。
二、本書蒐集了作者三十多年的記者生涯中,對中國大陸重大事件及相關人物的採訪實錄。
目錄
推薦序/劉湘
自序
輯一 青春回憶:自此光陰歸己有
高考是長夜後的燭光
畢業
走出光環
我們是很優秀的——紀念我們4 0歲和返滬1 0周年
星光,今夜依然
異國血未冷──休士頓知青的故事
「世貿」遭襲時,我在白宮前
七天七夜,從紐約回到中國
站在同一塊基石上的感念
只有一個翅膀的飛翔
輯二 台榭人生:蒼山負雪,浮生未歇
人生的舞臺
化劍為犁,草原作證——中國退役原子城採訪記
採訪天安門
歷史不再是「孤證」
走近巴金
1976年.保健醫生.中南海游泳池
重訪海南島汽車事件——雷宇採訪記
探訪深圳二奶村
暗訪廬山別墅
在尊嚴和酸楚之間——宗福先採訪記
落日之墓
袁庚:往前走 別回頭
重走胡志明小道
馬思聰去國返鄉路
瞬間芳華今猶在--訪言慧珠之子言清卿
輯三 故國周遭:三百年間同曉夢
大陸第一站
義薄雲天 著眼未來
金門廈門門對門 何時過來串串門——廈門灣掃雷紀實
尋找父親
陳潔如魂歸故土
半個世紀後的歸來
序/導讀
自序 感謝緣分,感謝遊走
(一)
2010年末,我關閉了博客。約是十年前了,我給博客起名:相送柴門。「桃李競華開又落」,「自掩柴扉咬菜根」(元‧呂思誠《無題》),人在職場,心向八荒,提前「相送」後的「自掩」意思,已是相當明顯的。關閉博客,以示與自己三十餘年的記者「錄播」生涯告別。猶如一個演員,大紅過的,小紅過的,沒紅過的,都會有個封箱的日子,從此不再打開。
未料想,第二年到台灣旅遊,高雄港的早晨,正望著那棵銀光粼粼的金屬大樹出神,接到原黑龍江兵團的滬籍「知青」劉國強手機短信,特告:「荒友」子蘊─戶口姓名為劉湘─出書,代我要了一本,書不是白給的,約寫書評。
這位劉湘是京城貝滿才女,當年身在「上層建築」,是農場政治處報導組的大筆桿子。我只是個跑基層連隊的物資助理員,在那時的「政治概念」裡,農場報導組與「市委寫作組」級別相同,是翰林院,是御書房,是殿前跨刀行走,是兩報一刊社論。北國寒徹,塵世雲彌,三十多年過去,驀然間劉湘大作問世,真是應了「機遇從來只青睞有準備的人」這句話。
回上海,讀子蘊書。在作者轟轟隆隆又清清淒淒的傾述裡,當年的她「不回家,不回城,獨一人,向荒原,迷濛的路上,蒼穹呼嚎」,以決絕的勇敢去尋找自己的「未來」。對「知青運動」,子蘊的「不歌唱」,與我的「絕不歌頌」,站在了同一塊歲月的基石上。我寫完讀後感,用郵件發給劉國強,他在「阿劉」博客上刊出。子蘊的感謝,也在第一時間出現在博客的留言欄裡。
我在「子蘊文本讀後感」的第一段裡,這樣寫道:大陸書稿出版在台灣,大陸人行走在台灣,途中,被約寫「大陸人台灣版著作」的讀後感,這是屬於海峽兩岸今天的巧合。昨天,前天,都不可能;「背景的天幕已經更迭」。這樣的開場白,有點高飄的時政味道,而心中更想表達的,是我對朋友的和一己的那份滄桑,紮紮實實的飲泣和並不高亢的慶幸。
網路世界,萬里咫尺,友人間有個「感」,道個「謝」,還要勞駕仲介(當然是免費的)傳來遞去,讓「瞬間,我們就老了,我們老了,但並不麻木」的我,面子上實在OUT了,於是再開博客,重登江湖,把讀後感登上自家「版面」。老朋友紛紛蒞臨指導,我才明白,原來「黑幫」們在高科技領域的熱鬧,早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一個個認識的人兒,都起了網名,貌似潛水,弄得像從事地下工作的。這般的假面舞會,誰蒙得了誰啊。
滬上柴門和京城子蘊的聯繫,就這麼結束失聯,連結上了。
一個後來接著一個後來,劉湘的書很快再版,我的讀後感榮幸地成了再版序。再隨後,呼朋喚友,京滬重逢。兩年中,子蘊多次提議:你應把自己多年的文字編輯成冊,再出本書。年初一日,她與台灣出版界朋友在京聚會,從席上打來電話,直接請秀威的朋友與我通話。我明白,微醺的語言是發燙的,更是真摯的,撿拾昨天,打理成輯,裝訂成冊,這事情要做起來了。
今年六月,西藏歸來,用一個多月時間,從移動硬碟深處和報刊泛黃的版面上,搜尋曾經的署名文字;手頭實在找不著的,就到市級圖書館去,向陌生人付費申請,「打撈」自己。郵件來往,秀威老總和同行言簡意賅,動作專業而迅捷,透出我非常熟稔的業內氣息。
我請劉湘寫序,理由充分:她既認得昨天的我,也認識今天的我;當年知青,當下的「檻外人」,早沒有業內業外的界限;三十餘年的相隔,生疏孕育了一份新鮮,重逢會發酵一份對比,推薦人作序,「這活就你來幹了」,且「不許推脫」。
君子之交淡如水,但也得有幾個喝酒的朋友。荒友阿劉連通京滬,約寫書評,後來成為《我的名字叫知青》的再版序,我的千字文由簡體變成了繁體字。京城劉湘手牽兩岸,讓我的20多萬字轉換為繁體字。短短而匆匆的三年,老友新朋愉快往來,這就是緣分了吧。
(二)
遙遠年代,我離開學校去東北兵團,給初中同學寫下留言:站在最前線。這是真話。其中一半的真,是我在「火紅」歷史中下定的決心。另一半的真,就是小小年紀的我,以為去到「最」什麼的地方,也就是與被審查中的父母距離最遠,肩負的家庭陰影也就會越輕。這般無邪,知青真是無知。
務農十年,高考恢復,當年政策限制,25歲以上的考生,只許報考文科。27歲的我,就這樣踏進了大學中文系。畢業「鳥獸散」,彼此揮灑筆墨,我寫下的留言是:真實是很難寫出來的。十年曠野,四年宿舍,即將脫離「前線」再回家鄉,涉過冷酷冰封和逼仄喧囂,多多少少積澱起薄薄一層社會經驗的我,在心頭默念:直面巨變,我擁有審視的資格,囿於震盪,堅持自衛的警戒,對以後可能的「書寫」職業,樂觀些;但心頭更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慨歎。
從兩次留言可以看到:影響我,以及我們這一代人行動的根由,都是當時的「輿情」指向。把這兩句話連接起來,可謂一語成讖,描畫了我後三十年的軌跡:到「最前線」去,很難地採訪和記錄「真實」。
30歲出頭的「大齡青年」,我轉輾來到上海青年工作系統的一家報社。人生誤差總是疊加的,大學教授說,中文系不培養作家,也培養不出作家,而當年大陸蓬發的政治反思,對翻天覆地大變遷的勾勒,「說真話」在贏得最高尊敬,這般的中國,在締造有史以來最多的作家和「寫字愛好者」。喜好文藝,成為當齡女性徵婚的必須條件。作家主旨是闡發內心感覺,記者任務則是記錄外部世界,前者唯恐不細膩,後者就怕太小氣。而我初到報社寫下的幾篇稿件,卻被「譽為」:這個大學生好像不大行。
我不會再回「前線」了:人們只有退至無可再退,歷史才會念起它的魔咒─這裡就是羅陀斯,這裡才有玫瑰花,你就在這裡起步,就在這裡起舞(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打量是互相的。
當年報社有篇範文,稿件名曰《祖國,您的兒女回來了》,報導一對從事科技研究的夫婦,從境外回內地「報效改革」,讀者效應轟動。相隔年餘,我想再去探看他們的現狀,來到上海科學院所屬研究所,卻被告知,這對夫婦又回去了。
他們回去的原因簡單,內地行政程序繁瑣,級級請示,層層彙報,科技研究和「口腔運動」格格不入,實在「難以適應」,故而「又回去了」。為鄉情計,為成就感,也為謀生故,憑一技之長來往於世界,這是個成年人的當然課題。「回來」一文,為解脫劫難的大陸做了注釋,很自然,因陌生和差異的離去,實際也同樣自然。媒介的標籤文字,地球村裡俯拾皆是,另具隻眼的報導,應該自然且漂亮地擲下一文:理解離去,並對自家土地上的落後和不足給予檢視。回報社探討,為什麼「您的兒女又回去了」,無人呼應。當年思維的單向慣性,回來是愛,回去就是「不愛」;作為萬物生靈之首的一個人,其形象似乎只能類同月球,永恆的非正即反,黑白分明。
幾十年來,世界頂尖的科學家、文學家以及普羅大眾,無數次地往返於中國大陸,回頭看當初,那是我們多麼幼稚的重生童年。
一艘名字叫「神州號」的貨輪在港口泊位維修,因底艙電焊不慎起火,一名青工墜亡。媒體記者蜂擁而至,我連夜趕工,撰寫了四千餘字的稿件,卻被說為「分量不夠」。當班編輯將我的小標題刪去,改成「我們來了,我們來了」,說:這樣改動文章氣勢就出來了。清樣即被取走,報紙付印。
這至少是歪曲。也許,在撲滅火災的現場,會有人呼喚「我們來了」,跌跌撞撞的口吻源於驚慌,也含有救人的勇氣;而我採訪中聽到的,是救援人們在煙霧中的大喊:有人嗎?!人是都懼怕災難的,人是會互相拯救的,可為什麼要無中生有地將災難「昇華」為一幕豪邁的風景?
第二天翻讀各家報紙,另一報社的報導標題是「神州輪大火燒出神州精神」。初來咋到,人微言輕的我,在心裡說:人命關天,全世界有哪家企業願意用火災來培育職工「精神」的?用一個年輕生命的消亡製造光環,讓企業運行的管理缺憾在光環中淡出,甚至故意省略,媒介的職業規則又在哪裡?
世情蕪雜,業態搖曳,保持理性,我對紙面的一切「確定」持不確定態度,就是這樣開始的。
對真實的頑強尋找,即使是對殘缺的局部真實的尋找,也在同時開始了。
(三)
三十多年特稿記者的生涯,我不承擔專門條線的任務,沒有單位「線人」(即基層報導通訊員)的提前告知,也少有被優先發送到郵箱的相關資料。除卻布置的任務,我依靠的,是每日報紙和電視播發的漫天資訊,在閱讀中大海撈針,捕捉「我有興趣」的「隻紙片語」。上帝關上一扇門,同時也打開了另外一扇窗,對報導範疇,我沒有條條限制,也沒有塊塊桎梏,處在大轉型時期的中國大陸,天地翻覆,既雲蒸霞蔚,更雨驟風狂,任何引動我注視的人事冰點、熱點、焦點,都是我的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