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隔著一條窄街,每扇臨街之窗
都能找到自己的對應物
在同樣缺乏時代特徵的大樓裡
我們幾乎同時晾出尿布、與女人的乳罩
表明我們同屬於城市平民
本書特色
1.程寶林是大陸學院派詩人的代表。本書選輯了1985-2011年間的詩,並分為「北京之詩」、「四川之詩」、「美國之詩」三個篇章,除了標誌作者旅居的足跡以外,也可概略劃分作者不同時期的詩風。北京之詩跟四川之詩較為青春浪漫,而美國之詩語言從容簡約,但富有哲思在裡頭。
都能找到自己的對應物
在同樣缺乏時代特徵的大樓裡
我們幾乎同時晾出尿布、與女人的乳罩
表明我們同屬於城市平民
本書特色
1.程寶林是大陸學院派詩人的代表。本書選輯了1985-2011年間的詩,並分為「北京之詩」、「四川之詩」、「美國之詩」三個篇章,除了標誌作者旅居的足跡以外,也可概略劃分作者不同時期的詩風。北京之詩跟四川之詩較為青春浪漫,而美國之詩語言從容簡約,但富有哲思在裡頭。
目錄
代序 追尋歲月的河------論程寶林詩風的嬗變 張靜
第一編 北京之詩(1983-1985)
雨季來臨
季節河
橄欖島------一次遙遠的夏令營
雨夜,風敲打著窗戶
天氣預報------致X.M
南方啊,我的搖籃
北冰洋旅箋
末班車------小城之一
炮樓裡的女人------小城之二
浴池------小城之三
刺龍的水手------小城之四
魔笛------小城之五
酒神------小城之六
綠色客車迎面而來------小城之七
流放者------小城之八
長途電話
少女雕塑
第二編 四川之詩(1985-1998)
世紀之初------北京菜市口感懷
百年茶客
屈原
廢墟上的玉米
奕者
水之湄
栽培葡萄
寫大字的人
雨
魚
牙科醫生
釘書機
拼讀火柴
遺囑
一位來訪的女人沒留下姓名
在地鐵車站邂逅自己的妻子
詩人
家中的水果
臨街的窗戶
飛碟降臨
病鳥
布履平生
瓦罐
藥罐
穀神
玻璃
鋼盔
領爺爺去看墓地的早晨
銀杏
採摘桑葉
一扇能望見稻田的窗戶
看見水
春天
照片
被拔掉的牙齒
驚雷
聽少年合唱團用德語演唱孟德爾松作品
送魂
酒歌
火神之舞
魔城
黑色美學
野雞翎
第七個夜晚
以睡眠為界
獵鷹者
公路旁的□家女
流淚之後
開闊地
春天是低賤的季節
紙------獻給父親
第三編 美國之詩(1998-2011)
廚房中的兩位廚師
被剪掉的頭髮
夏天
耶路撒冷
對比
孕婦
暖房的正午
暖房的另一個正午
紙的鋒刃
防波堤
自由女神雕塑下
距離
奢侈
擦亮馬燈
跳樓之前一分鐘
三八線
迎風奔跑
貼身襯衣上的兩粒紐扣
童年的刀疤
與盲者同行
割喉者
畏光者
自費
廣場
街頭,一台不知名的機器
大明湖
難忘的一天
江西水
第三人稱
蘋果
國際航班
蝴蝶
小狗
金魚
中國,我的火車停了
輪下------悼念浙江村長錢雲會
大峽谷------給爾雅
洛麗塔
蒸汽機車
後記
第一編 北京之詩(1983-1985)
雨季來臨
季節河
橄欖島------一次遙遠的夏令營
雨夜,風敲打著窗戶
天氣預報------致X.M
南方啊,我的搖籃
北冰洋旅箋
末班車------小城之一
炮樓裡的女人------小城之二
浴池------小城之三
刺龍的水手------小城之四
魔笛------小城之五
酒神------小城之六
綠色客車迎面而來------小城之七
流放者------小城之八
長途電話
少女雕塑
第二編 四川之詩(1985-1998)
世紀之初------北京菜市口感懷
百年茶客
屈原
廢墟上的玉米
奕者
水之湄
栽培葡萄
寫大字的人
雨
魚
牙科醫生
釘書機
拼讀火柴
遺囑
一位來訪的女人沒留下姓名
在地鐵車站邂逅自己的妻子
詩人
家中的水果
臨街的窗戶
飛碟降臨
病鳥
布履平生
瓦罐
藥罐
穀神
玻璃
鋼盔
領爺爺去看墓地的早晨
銀杏
採摘桑葉
一扇能望見稻田的窗戶
看見水
春天
照片
被拔掉的牙齒
驚雷
聽少年合唱團用德語演唱孟德爾松作品
送魂
酒歌
火神之舞
魔城
黑色美學
野雞翎
第七個夜晚
以睡眠為界
獵鷹者
公路旁的□家女
流淚之後
開闊地
春天是低賤的季節
紙------獻給父親
第三編 美國之詩(1998-2011)
廚房中的兩位廚師
被剪掉的頭髮
夏天
耶路撒冷
對比
孕婦
暖房的正午
暖房的另一個正午
紙的鋒刃
防波堤
自由女神雕塑下
距離
奢侈
擦亮馬燈
跳樓之前一分鐘
三八線
迎風奔跑
貼身襯衣上的兩粒紐扣
童年的刀疤
與盲者同行
割喉者
畏光者
自費
廣場
街頭,一台不知名的機器
大明湖
難忘的一天
江西水
第三人稱
蘋果
國際航班
蝴蝶
小狗
金魚
中國,我的火車停了
輪下------悼念浙江村長錢雲會
大峽谷------給爾雅
洛麗塔
蒸汽機車
後記
序/導讀
序
追尋歲月的河──論程寶林詩風的嬗變( 代序)
程寶林在二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積累了大量的詩作,其詩風鮮明而富於變化。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思想解放大潮和詩人的旅美經歷對於詩風的轉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以這兩件大事為界可將程詩創作分為三個階段,主導風格分別是單純明朗、隱晦遠奧、從容雋永。本文將從詩歌主題立意、詩人內在心理依據、時代精神特徵、文化變遷及文化相遇的角度綜合把握程寶林詩風的嬗變,並試圖以詩風嬗變的分析來揭開時代精神特徵、文化變遷及文化相遇的一角面紗。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活躍於高校校園的「學院派」詩人中,程寶林可算是個佼佼者。他的輝煌不是曇花一現,二十年的不輟筆耕成就了累累碩果。從開始成名的八十年代初到現在,其創作生涯已有二十餘載。二十多年在滾滾歷史長河中實在不算什麼,然而這二十多年對於崛起中的中華民族來說卻是國運轉關的關鍵。改革開放帶來的不僅是物質資料的豐足,而且有思想的解放、文化的衝擊、精神的震盪;而國門的打開,更使出國接受外來文化成為可能。親歷八十年代末思想解放大潮且旅居美國長達十年之久的程寶林決不是消極出世的隱逸詩人,其詩歌也不可能絲毫不受文化變遷的影響,從詩風的嬗變,不僅可以見出詩人的個人經歷、精神追求的軌跡,更能在詩篇的流淌中,重現歷史與文化於變遷中的綽綽身影。
詩歌的形成和發展,與先天的秉賦氣質有關,但更要受到客觀社會條件的制約和影響。「任何創作個性和風格,都毫無例外地要受到他所在的社會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化等等的制約和影響。這些影響是複雜的、多方面的,既影響其世界觀和人生態度,也影響其文化心理和情感意緒。」 同樣,程寶林所處的時代變革及其旅美經歷都通過其人間接地影響到了其詩,從而使詩歌的總體風格在八十年代末和1997-2001年中發生了兩次較明顯的轉變。以這兩次轉變為界,可將程詩創作分為三個階段,分別以單純明朗、隱晦遠奧、從容雋永為主導風格。
一、 單純明朗的早期詩風
感受青春、禮贊生命、吟頌民族之魂是這一時期的主題。或抒個人情愫,或發民族情感,無論是清新綺麗還是激昂雄渾,都體現出單純明朗的個人風格與時代風格。
在83年所作的〈季節河〉 中,詩人自喻為河,來自雪山,奔往大漠。這條年輕而又清澈的河,沖下漸融的冰峰,呼嘯著狂放的野性,湧動著執著的期待,氾濫著溫柔的渴望,跳動著青春的脈搏。他的詩歌不僅為詩壇帶來了一股新鮮淨朗的氣息,更為時代之曲的譜寫添上了美妙的一筆。無論是〈初戀〉 的單純清澈、羞澀遲疑,還是〈野浴〉 的歡快淋漓、叛逆不羈都給蘇醒中的華夏大地增添了新的生機;〈南方啊,我的搖籃〉 描寫飽滿而豐盈的生活與情感,往事歷歷在目、故人盈盈可親,一柄油紙傘觸發了遐想無盡;〈天氣預報〉 採擷雲雨雪晴,於輕鬆明快中再現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這些詩篇既與詩人的少年情懷相恰,又與八十年代中期整個社會煥發出青春活力的時代風貌不無關係。如果說〈大西北,一群年輕人〉 以少年的朝氣與銳氣、年輕的自信與豪情唱響了時代的強音,那麼〈雨季來臨〉則貼切地表達出具有時代特徵的社會心態:久盼甘霖而得,初沐春風而樂。「在經過了長長的旱季之後∕雨季來臨」。充滿著誘惑、焦躁與渴盼,孕育著幻想、美妙與生機,在經過了長長的旱季之後,「鹹澀而潮濕的海風」吹送了雨季的來臨,它「沖斷亞熱帶密密設防的緯線∕撲進每一雙因渴盼而流淚的眼睛」。 這以震撼人心的力度呼嘯而來的正是時代變革的洪流、創造力與生命力的覺醒。
流覽程寶林早期的詩作,可以發現「土」與「水」是經常出現的兩個意象。「土」與「水」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因素,正是生命的源泉。在程詩中,故土意象俯拾即是:那家鄉的獨木橋和瀟瀟雨巷,那春日裡的梨雲桃霞,那陽光明媚的早晨,那長勢喜人的麥子苧麻,那兌了陽光新釀的包穀酒;還有那些生活在土地上的人們,那追隨春天而來的放蜂女郎,那秋夜的平原上,銅鈴兒叮噹叮噹的馬幫,那個走南闖北卻鰥居而死的講古佬,那些多情而又活潑的南方的女人們。對於土地的眷戀是程寶林終生難以釋懷的情結,無論是遷居屋頂還是困守高樓,無論是逢著小雨還是遇到冰雹,他對故土的癡念都註定了無法變更。
然而,在遠方,還有另一種東西招引著他,慫恿著他的渴望與追求。那是雋永流動的芳蹤,是生生不息的衝動,是深沉遼闊的雄心,是鹹澀神秘的磅□。那是水,是大河、是大海,是奔騰、是激越,是藍色的幻影,是永恆的誘惑。它一忽兒是男性的海,「每一次裸露的衝動∕都會給渴望擁抱的陸地∕帶來痛苦,和痛苦之後勃勃的生機」 (〈颱風季〉)一忽兒又變成女性的河,彈奏潺潺淙淙的伯牙之曲,濺濕青石上晾曬未乾的詩經,閃耀著古典美的流光溢彩,彌漫著書卷氣的淡淡芬馨。水,這種透明的液體,是那麼神秘莫測,它讓祖祖輩輩生長並安葬在土地中的人們感應自己體內血液的流動,「讓住在狹隘的山谷裡的∕都跟著長江走出,投向東方∕那沉澱著藍色血液的古遠的遼闊!」 (〈跟著長江〉)「生命源於水而歸於土。」 對故土深深的愛是人生的根基,對大海的崇拜與追求是生活的動力。「土」所代表的厚實的穩固感與「水」所代表的流動的生命力相反相成,不僅鼓蕩著詩人的心胸,而且暗合著時代的脈搏。
吟頌民族之魂是程寶林早期詩歌的又一主題。〈屈原〉 感慨對故國詩篇、中華血脈的無限崇拜,〈世紀之初〉 痛陳對清朝昏庸、國人愚昧的無比憤恨,〈寫大字的人〉 切言對國學漸微、文化承傳的無盡思索;而〈廢墟上的玉米〉 以玉米的堅韌不屈、蓬勃生長象徵中華民族不能被暗殺的生命力量,使民族性格躍然紙上;令人掩卷深思的〈百年茶客〉則講述了一個故事。故事中的百年茶客不滿因循守舊的沒落文化,他「痛感這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比大清的龍旗更不易腐爛」。他抱著一絲幻想,希望等到一壺茶,於是在茶館的一角坐下,一坐就是一個世紀,不問世事,木然飲茶。百年茶客懂茶、等茶,卻縮在一個角落裡獨酌,寄希望於等待之後的賜予,可他卻等來了一杯棕黑色的液體,滋味既澀又苦,「百年茶客就這樣死於一口咖啡」 。世事變遷,茶館悄然改變。咖啡代表的異質文化裹脅而來,衝垮了百年茶客的最後防線;那把硬朗的紫砂茶壺也作為他的棺槨葬入土中,讓位於當下流行的咖啡壺。茶客作為舊時代的老古董,他的存在似乎是不和諧的、可笑的,然而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民族情愫的固守,所以他的消失讓人不禁感喟萬端,而他的木然、孱弱、一層不變的冥頑、閉目塞聽的枯朽,又讓人扼腕憤然、怒其不爭。憤恨未過,心頭卻又一驚:如果人人都在啜飲咖啡、追逐「情調」,那流傳百世的「茶」還有誰能記起?茶的奧妙、茶的精神、茶的血脈又將交付給誰? 這正是一個民族於進退之間的艱難選擇。
感受青春、禮讚生命、吟頌民族之魂,但不停留於表面的顯附。哲學層面上詩歌立意的深化使詩的格調既高且豐,境界為之闊大,底蘊為之深厚;這也使得詩歌在風格上的單純明朗不會流於輕淺單薄。
二、 隱晦遠奧的中期詩風
人生的思考、艱難的選擇、難解的困惑;這是程寶林中期詩歌的主題。異質思潮和多元文化隨著改革開放大潮一擁而入,令人耳目一新的階段過後,這些因素在文化層面的影響進入了一個更加深刻的階段,並於八十年代末達到了峰值。此時的詩人恰從學院走出數載,正好經歷了這一思想解放和文化整合的過程。面對著接踵而至的思考、選擇和困惑,他的詩風也漸漸脫盡了早期的單純明朗,而變得隱晦遠奧起來。
創作於88年的〈病鳥〉與優美、自由、快樂無關,一句「天空黏住了靈魂的悲鳴」奠定了陰鬱隱晦的基調。「看天看井∕看井中的天和天上的井∕許多鳥深陷其中∕翅膀在空氣中腐爛」 ,天和井意味深長的錯位,使人在天空中看不到自由,卻看到了鳥的深陷和腐爛。而這種錯位象徵著什麼?若渴望高飛的「鳥」是人的理想願望、歡樂幸福、愛情詩意的象徵,那麼本該提供自由空間卻淪為閉塞枯井的「天」又象徵著什麼?這種消極的感情意緒到底是什麼造成的?是內心的矛盾和困惑?如果是,那麼造成人們矛盾困惑的社會因素又是什麼?詩風的隱晦遮掩了答案,卻激起了無盡的追尋和考問。再看〈栽培葡萄〉這首89年的作品。「每一粒葡萄都至少面臨∕三種方式∕但你一生不能同時栽培∕三粒葡萄∕一粒釀酒一粒贈美人∕一粒懸掛枝頭 被風無謂地吹落」 。人生的選擇多而又多,可以執著於現實,幹出一番大事業,可以溫柔繾綣、沉緬於溫柔之鄉,還可以散漫自在、與世無爭;然而卻只能選其中的一條路來走。這首詩言在「葡萄」而意在人生抉擇,雖遠奧卻更有餘味,是一種形象化的哲學思考。體現隱晦遠奧詩風的還有創作於89年的〈玻璃〉 和〈鼓手〉 。前者以蒼蠅的附著與飛離表現玻璃的透明空虛,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感,彷彿是影視藝術中的現代手法;後者表現鼓手在舞臺上的荒誕感,與荒誕派戲劇的手法相類,像是莫名其妙的夢魘。也許隱晦遠奧的背後並不總是藏著固定的答案,而只是意欲表達一種心理、一種意緒,一種對於社會和人生的困惑。「對中國人我說向前走吧∕對外國人則說go ahead∕沒有誰知道∕我是真正迷途的人」 。〈詩人〉的最後四句正是內心困惑的某種反映。
面對紛繁雜蕪的多元文化思潮,一時的困惑在所難免。由於暫時無法接受容納這些複雜多元的文化形態,詩人思想上的二元對立也成為一大特徵。如〈開闊地〉 中,平原的開闊平坦藏不下人的自由走動,來自隊伍的不安與敵意將他瞄準;再如〈廚房中的兩位廚師〉 ,一位將刀拿在左手,一位將刀握在右手,他們彼此警惕和恐懼。無論是平原上那一個人和一支隊伍,還是廚房中的兩位廚師,他們之間的關係都是不理解、不信任,和充滿敵意的相峙。
<
追尋歲月的河──論程寶林詩風的嬗變( 代序)
程寶林在二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積累了大量的詩作,其詩風鮮明而富於變化。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思想解放大潮和詩人的旅美經歷對於詩風的轉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以這兩件大事為界可將程詩創作分為三個階段,主導風格分別是單純明朗、隱晦遠奧、從容雋永。本文將從詩歌主題立意、詩人內在心理依據、時代精神特徵、文化變遷及文化相遇的角度綜合把握程寶林詩風的嬗變,並試圖以詩風嬗變的分析來揭開時代精神特徵、文化變遷及文化相遇的一角面紗。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活躍於高校校園的「學院派」詩人中,程寶林可算是個佼佼者。他的輝煌不是曇花一現,二十年的不輟筆耕成就了累累碩果。從開始成名的八十年代初到現在,其創作生涯已有二十餘載。二十多年在滾滾歷史長河中實在不算什麼,然而這二十多年對於崛起中的中華民族來說卻是國運轉關的關鍵。改革開放帶來的不僅是物質資料的豐足,而且有思想的解放、文化的衝擊、精神的震盪;而國門的打開,更使出國接受外來文化成為可能。親歷八十年代末思想解放大潮且旅居美國長達十年之久的程寶林決不是消極出世的隱逸詩人,其詩歌也不可能絲毫不受文化變遷的影響,從詩風的嬗變,不僅可以見出詩人的個人經歷、精神追求的軌跡,更能在詩篇的流淌中,重現歷史與文化於變遷中的綽綽身影。
詩歌的形成和發展,與先天的秉賦氣質有關,但更要受到客觀社會條件的制約和影響。「任何創作個性和風格,都毫無例外地要受到他所在的社會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化等等的制約和影響。這些影響是複雜的、多方面的,既影響其世界觀和人生態度,也影響其文化心理和情感意緒。」 同樣,程寶林所處的時代變革及其旅美經歷都通過其人間接地影響到了其詩,從而使詩歌的總體風格在八十年代末和1997-2001年中發生了兩次較明顯的轉變。以這兩次轉變為界,可將程詩創作分為三個階段,分別以單純明朗、隱晦遠奧、從容雋永為主導風格。
一、 單純明朗的早期詩風
感受青春、禮贊生命、吟頌民族之魂是這一時期的主題。或抒個人情愫,或發民族情感,無論是清新綺麗還是激昂雄渾,都體現出單純明朗的個人風格與時代風格。
在83年所作的〈季節河〉 中,詩人自喻為河,來自雪山,奔往大漠。這條年輕而又清澈的河,沖下漸融的冰峰,呼嘯著狂放的野性,湧動著執著的期待,氾濫著溫柔的渴望,跳動著青春的脈搏。他的詩歌不僅為詩壇帶來了一股新鮮淨朗的氣息,更為時代之曲的譜寫添上了美妙的一筆。無論是〈初戀〉 的單純清澈、羞澀遲疑,還是〈野浴〉 的歡快淋漓、叛逆不羈都給蘇醒中的華夏大地增添了新的生機;〈南方啊,我的搖籃〉 描寫飽滿而豐盈的生活與情感,往事歷歷在目、故人盈盈可親,一柄油紙傘觸發了遐想無盡;〈天氣預報〉 採擷雲雨雪晴,於輕鬆明快中再現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這些詩篇既與詩人的少年情懷相恰,又與八十年代中期整個社會煥發出青春活力的時代風貌不無關係。如果說〈大西北,一群年輕人〉 以少年的朝氣與銳氣、年輕的自信與豪情唱響了時代的強音,那麼〈雨季來臨〉則貼切地表達出具有時代特徵的社會心態:久盼甘霖而得,初沐春風而樂。「在經過了長長的旱季之後∕雨季來臨」。充滿著誘惑、焦躁與渴盼,孕育著幻想、美妙與生機,在經過了長長的旱季之後,「鹹澀而潮濕的海風」吹送了雨季的來臨,它「沖斷亞熱帶密密設防的緯線∕撲進每一雙因渴盼而流淚的眼睛」。 這以震撼人心的力度呼嘯而來的正是時代變革的洪流、創造力與生命力的覺醒。
流覽程寶林早期的詩作,可以發現「土」與「水」是經常出現的兩個意象。「土」與「水」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因素,正是生命的源泉。在程詩中,故土意象俯拾即是:那家鄉的獨木橋和瀟瀟雨巷,那春日裡的梨雲桃霞,那陽光明媚的早晨,那長勢喜人的麥子苧麻,那兌了陽光新釀的包穀酒;還有那些生活在土地上的人們,那追隨春天而來的放蜂女郎,那秋夜的平原上,銅鈴兒叮噹叮噹的馬幫,那個走南闖北卻鰥居而死的講古佬,那些多情而又活潑的南方的女人們。對於土地的眷戀是程寶林終生難以釋懷的情結,無論是遷居屋頂還是困守高樓,無論是逢著小雨還是遇到冰雹,他對故土的癡念都註定了無法變更。
然而,在遠方,還有另一種東西招引著他,慫恿著他的渴望與追求。那是雋永流動的芳蹤,是生生不息的衝動,是深沉遼闊的雄心,是鹹澀神秘的磅□。那是水,是大河、是大海,是奔騰、是激越,是藍色的幻影,是永恆的誘惑。它一忽兒是男性的海,「每一次裸露的衝動∕都會給渴望擁抱的陸地∕帶來痛苦,和痛苦之後勃勃的生機」 (〈颱風季〉)一忽兒又變成女性的河,彈奏潺潺淙淙的伯牙之曲,濺濕青石上晾曬未乾的詩經,閃耀著古典美的流光溢彩,彌漫著書卷氣的淡淡芬馨。水,這種透明的液體,是那麼神秘莫測,它讓祖祖輩輩生長並安葬在土地中的人們感應自己體內血液的流動,「讓住在狹隘的山谷裡的∕都跟著長江走出,投向東方∕那沉澱著藍色血液的古遠的遼闊!」 (〈跟著長江〉)「生命源於水而歸於土。」 對故土深深的愛是人生的根基,對大海的崇拜與追求是生活的動力。「土」所代表的厚實的穩固感與「水」所代表的流動的生命力相反相成,不僅鼓蕩著詩人的心胸,而且暗合著時代的脈搏。
吟頌民族之魂是程寶林早期詩歌的又一主題。〈屈原〉 感慨對故國詩篇、中華血脈的無限崇拜,〈世紀之初〉 痛陳對清朝昏庸、國人愚昧的無比憤恨,〈寫大字的人〉 切言對國學漸微、文化承傳的無盡思索;而〈廢墟上的玉米〉 以玉米的堅韌不屈、蓬勃生長象徵中華民族不能被暗殺的生命力量,使民族性格躍然紙上;令人掩卷深思的〈百年茶客〉則講述了一個故事。故事中的百年茶客不滿因循守舊的沒落文化,他「痛感這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比大清的龍旗更不易腐爛」。他抱著一絲幻想,希望等到一壺茶,於是在茶館的一角坐下,一坐就是一個世紀,不問世事,木然飲茶。百年茶客懂茶、等茶,卻縮在一個角落裡獨酌,寄希望於等待之後的賜予,可他卻等來了一杯棕黑色的液體,滋味既澀又苦,「百年茶客就這樣死於一口咖啡」 。世事變遷,茶館悄然改變。咖啡代表的異質文化裹脅而來,衝垮了百年茶客的最後防線;那把硬朗的紫砂茶壺也作為他的棺槨葬入土中,讓位於當下流行的咖啡壺。茶客作為舊時代的老古董,他的存在似乎是不和諧的、可笑的,然而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民族情愫的固守,所以他的消失讓人不禁感喟萬端,而他的木然、孱弱、一層不變的冥頑、閉目塞聽的枯朽,又讓人扼腕憤然、怒其不爭。憤恨未過,心頭卻又一驚:如果人人都在啜飲咖啡、追逐「情調」,那流傳百世的「茶」還有誰能記起?茶的奧妙、茶的精神、茶的血脈又將交付給誰? 這正是一個民族於進退之間的艱難選擇。
感受青春、禮讚生命、吟頌民族之魂,但不停留於表面的顯附。哲學層面上詩歌立意的深化使詩的格調既高且豐,境界為之闊大,底蘊為之深厚;這也使得詩歌在風格上的單純明朗不會流於輕淺單薄。
二、 隱晦遠奧的中期詩風
人生的思考、艱難的選擇、難解的困惑;這是程寶林中期詩歌的主題。異質思潮和多元文化隨著改革開放大潮一擁而入,令人耳目一新的階段過後,這些因素在文化層面的影響進入了一個更加深刻的階段,並於八十年代末達到了峰值。此時的詩人恰從學院走出數載,正好經歷了這一思想解放和文化整合的過程。面對著接踵而至的思考、選擇和困惑,他的詩風也漸漸脫盡了早期的單純明朗,而變得隱晦遠奧起來。
創作於88年的〈病鳥〉與優美、自由、快樂無關,一句「天空黏住了靈魂的悲鳴」奠定了陰鬱隱晦的基調。「看天看井∕看井中的天和天上的井∕許多鳥深陷其中∕翅膀在空氣中腐爛」 ,天和井意味深長的錯位,使人在天空中看不到自由,卻看到了鳥的深陷和腐爛。而這種錯位象徵著什麼?若渴望高飛的「鳥」是人的理想願望、歡樂幸福、愛情詩意的象徵,那麼本該提供自由空間卻淪為閉塞枯井的「天」又象徵著什麼?這種消極的感情意緒到底是什麼造成的?是內心的矛盾和困惑?如果是,那麼造成人們矛盾困惑的社會因素又是什麼?詩風的隱晦遮掩了答案,卻激起了無盡的追尋和考問。再看〈栽培葡萄〉這首89年的作品。「每一粒葡萄都至少面臨∕三種方式∕但你一生不能同時栽培∕三粒葡萄∕一粒釀酒一粒贈美人∕一粒懸掛枝頭 被風無謂地吹落」 。人生的選擇多而又多,可以執著於現實,幹出一番大事業,可以溫柔繾綣、沉緬於溫柔之鄉,還可以散漫自在、與世無爭;然而卻只能選其中的一條路來走。這首詩言在「葡萄」而意在人生抉擇,雖遠奧卻更有餘味,是一種形象化的哲學思考。體現隱晦遠奧詩風的還有創作於89年的〈玻璃〉 和〈鼓手〉 。前者以蒼蠅的附著與飛離表現玻璃的透明空虛,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感,彷彿是影視藝術中的現代手法;後者表現鼓手在舞臺上的荒誕感,與荒誕派戲劇的手法相類,像是莫名其妙的夢魘。也許隱晦遠奧的背後並不總是藏著固定的答案,而只是意欲表達一種心理、一種意緒,一種對於社會和人生的困惑。「對中國人我說向前走吧∕對外國人則說go ahead∕沒有誰知道∕我是真正迷途的人」 。〈詩人〉的最後四句正是內心困惑的某種反映。
面對紛繁雜蕪的多元文化思潮,一時的困惑在所難免。由於暫時無法接受容納這些複雜多元的文化形態,詩人思想上的二元對立也成為一大特徵。如〈開闊地〉 中,平原的開闊平坦藏不下人的自由走動,來自隊伍的不安與敵意將他瞄準;再如〈廚房中的兩位廚師〉 ,一位將刀拿在左手,一位將刀握在右手,他們彼此警惕和恐懼。無論是平原上那一個人和一支隊伍,還是廚房中的兩位廚師,他們之間的關係都是不理解、不信任,和充滿敵意的相峙。
<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