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走過零下四十度
內容簡介
真實記錄作者三十多年留美生活,〈留學追憶〉記錄作者在蒙大拿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留學時期的趣事;〈異鄉記趣〉是熱眼細看多年來的快樂異鄉生活瑣事;〈工作戰場〉細數三段在美國重大職場轉折的迭起故事;〈人物素描〉則是書寫作者與有緣朋友間的趣聞逸事。
「擅長的敘述能力呈現生活見聞,又以敏銳的觀察力寫活了筆下的諸多人物,作者他鄉變故鄉的心路歷程更是感人。」──施叔青
「字裡行間看得到的善良、詼諧、促狹與誠懇。海外華文文壇上有這樣一支誠懇的健筆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韓秀
「一個人見了五湖四海,也好奇其他人怎麼述說五湖四海,這樣的風景便大於風景。」──吳鈞堯
「文字裡透著瀟灑、大度、濃情、善意、美好,還有隱隱的幽默,暗藏貓頭鷹的智慧。」──龔則韞
無論在氣溫與心境上,他都曾經真實地處在酷寒中,而如今他走出低谷,
迎來了擁有百分之九十九溫馨,只有百分之一悲傷的燦爛人生。
上個世紀八零年代最冷的一天,在大風雪降臨後,他得知指導教授在系上的權力鬥爭中失敗,離開了蒙大拿大學(University of Montana),而他花了三年直攻的博士也不得不終止──那一天的氣溫驟降到零下四十度。
攻取學位失利後,「人生如戲」開始真實地在他生活中體現。從進入世界頂尖的基因工程公司(BRL),再轉到矽谷頂尖的電腦大廠甲骨文(Oracle)美東總部工作,最後在二〇一一年走進全球最大的企業——美國聯邦政府,成為高階公務員。一路走來,把他鄉變成家鄉,沉澱後的心情,讓生命越來越有溫度,以輕鬆幽默的態度,笑看一段段人生的小故事,溫馨快樂地回顧三十四年的留美生涯。
回首來時路,每一階段的轉變都很艱辛,過程也有些匪夷所思,更是「滾石不生苔」是最好的寫照,體驗過「人生如戲」的轉折,如今只追求生活中每個微小但確定的幸福。
「華氏與攝氏的零下四十度等同,於是,使用攝氏的家鄉台灣與他住了三十四年使用華氏的美國,在瞬間消失了距離。這個零距離不是噱頭而是真實的世界。」──韓秀
「擅長的敘述能力呈現生活見聞,又以敏銳的觀察力寫活了筆下的諸多人物,作者他鄉變故鄉的心路歷程更是感人。」──施叔青
「字裡行間看得到的善良、詼諧、促狹與誠懇。海外華文文壇上有這樣一支誠懇的健筆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韓秀
「一個人見了五湖四海,也好奇其他人怎麼述說五湖四海,這樣的風景便大於風景。」──吳鈞堯
「文字裡透著瀟灑、大度、濃情、善意、美好,還有隱隱的幽默,暗藏貓頭鷹的智慧。」──龔則韞
無論在氣溫與心境上,他都曾經真實地處在酷寒中,而如今他走出低谷,
迎來了擁有百分之九十九溫馨,只有百分之一悲傷的燦爛人生。
上個世紀八零年代最冷的一天,在大風雪降臨後,他得知指導教授在系上的權力鬥爭中失敗,離開了蒙大拿大學(University of Montana),而他花了三年直攻的博士也不得不終止──那一天的氣溫驟降到零下四十度。
攻取學位失利後,「人生如戲」開始真實地在他生活中體現。從進入世界頂尖的基因工程公司(BRL),再轉到矽谷頂尖的電腦大廠甲骨文(Oracle)美東總部工作,最後在二〇一一年走進全球最大的企業——美國聯邦政府,成為高階公務員。一路走來,把他鄉變成家鄉,沉澱後的心情,讓生命越來越有溫度,以輕鬆幽默的態度,笑看一段段人生的小故事,溫馨快樂地回顧三十四年的留美生涯。
回首來時路,每一階段的轉變都很艱辛,過程也有些匪夷所思,更是「滾石不生苔」是最好的寫照,體驗過「人生如戲」的轉折,如今只追求生活中每個微小但確定的幸福。
「華氏與攝氏的零下四十度等同,於是,使用攝氏的家鄉台灣與他住了三十四年使用華氏的美國,在瞬間消失了距離。這個零距離不是噱頭而是真實的世界。」──韓秀
目錄
推薦序 寫作成為居住之地/施叔青
推薦序 好好寫,不要中斷/韓秀
推薦序 王志榮大於王志榮/吳鈞堯
推薦序 第一顆果實/龔則韞
自序
留學追憶
零下四十度
與印第安公主共舞
大河戀――飛釣彩虹鱒魚
小仙女伴我越野滑雪
Jerry天體野溪溫泉
西部練槍
Wild West西部練長槍
第一次在美國考駕照
聖誕餐會的炒釣魚線米粉
一個南瓜派的酸甜苦辣
美國助教騎哈雷重機
新年舊衣新希望
你有化妝嗎?
數學很強的老中
Julian是男生
異鄉記趣
醉乒乓笑隊
秉燭憶臺灣夜市
永遠吃不完的感恩節火雞
那一年,我們的布蘭詩歌演唱會
冰風暴驚魂記
歷劫冰風暴
超級世紀大風雪
華府櫻花林下電視受訪記
進京賞櫻趣
黑毛寶貝Kiki傳記
弟弟和球球的愛恨情仇
Didi走了
小鹿亂撞之烏龍殺妻事件
逐鹿花園
散步一「夏」
舊家的梨樹
西瓜皮的鄉愁
親愛的,妳要搶銀行嗎?
白痴老爸
工作戰場
斷腸人在天涯――Bar Harbor
你被開除了
超級美式足球瘋
踏入甲骨文的第一步
妳的老公是醫師嗎?
皮奧瑞亞的美國孝子
同是天涯淪落人――春田市
納許維爾市的奇緣
熊的傳人也怕怕
大人們吵架 公務員放假
人物速寫
作家韓秀上菜
陳年金酒會鈞堯
老友尼克勞斯
那一年,在海倫那的聖誕節
大塊頭指導教授的祝福
Dr. Nakamura――日本裔的美國教授
波多馬克攀岩
和Tom交換便當
你會日文呀?
我的波斯朋友馬謖
搶來的北京烤鴨
跋――感謝
推薦序 好好寫,不要中斷/韓秀
推薦序 王志榮大於王志榮/吳鈞堯
推薦序 第一顆果實/龔則韞
自序
留學追憶
零下四十度
與印第安公主共舞
大河戀――飛釣彩虹鱒魚
小仙女伴我越野滑雪
Jerry天體野溪溫泉
西部練槍
Wild West西部練長槍
第一次在美國考駕照
聖誕餐會的炒釣魚線米粉
一個南瓜派的酸甜苦辣
美國助教騎哈雷重機
新年舊衣新希望
你有化妝嗎?
數學很強的老中
Julian是男生
異鄉記趣
醉乒乓笑隊
秉燭憶臺灣夜市
永遠吃不完的感恩節火雞
那一年,我們的布蘭詩歌演唱會
冰風暴驚魂記
歷劫冰風暴
超級世紀大風雪
華府櫻花林下電視受訪記
進京賞櫻趣
黑毛寶貝Kiki傳記
弟弟和球球的愛恨情仇
Didi走了
小鹿亂撞之烏龍殺妻事件
逐鹿花園
散步一「夏」
舊家的梨樹
西瓜皮的鄉愁
親愛的,妳要搶銀行嗎?
白痴老爸
工作戰場
斷腸人在天涯――Bar Harbor
你被開除了
超級美式足球瘋
踏入甲骨文的第一步
妳的老公是醫師嗎?
皮奧瑞亞的美國孝子
同是天涯淪落人――春田市
納許維爾市的奇緣
熊的傳人也怕怕
大人們吵架 公務員放假
人物速寫
作家韓秀上菜
陳年金酒會鈞堯
老友尼克勞斯
那一年,在海倫那的聖誕節
大塊頭指導教授的祝福
Dr. Nakamura――日本裔的美國教授
波多馬克攀岩
和Tom交換便當
你會日文呀?
我的波斯朋友馬謖
搶來的北京烤鴨
跋――感謝
序/導讀
【推薦序】第一顆果實/龔則韞
後院住了一家晝伏夜出的貓頭鷹,清晨和黃昏,他們會喔喔喔低吟。我早上五、六點起床,必披著薄袍,到院裡散步,呼吸新鮮空氣,一邊傾聽貓頭鷹的呢喃,一邊尋思靈感,做出該天的計劃與安排。
接到志榮的簡信,正是外子(志榮叫他江大哥)躺在手術檯上,鄭醫生和梅莪茲醫生給他修剪生命,我在候診室盯著螢幕,追蹤江大哥的代號何去何從,心中盡是徬徨、困惑、自責、不安。簡信裡問我是否能為他的新書寫序,這個問題澆熄我的焦慮心情。
認識志榮是在多年前的大學校友會上,那時我們剛搬來美東不久,發現他是我的學弟,但已轉行做電腦專業,日後彼此的交流幾乎是零,直到我於二○一四年被選為華府華文作家協會(簡稱華府作協)的會長後,他告訴我要註冊作協主辦的寫作工坊上課,學習寫作,並給我他的部落格地址,我上網瀏覽,上面貼著他們伉儷去京都的多幀照片和圖片說明,照片精美,文字亦有意境。
等到他來上課,我被他對寫作的迸發熱情和渴望眼神感動,這樣的熱切,我已經很久沒遇見了。有一天,他告訴我以筆名九里安西王寫的〈車輪餅〉登載於美洲世界日報家園版,為他的寫作世界開出了海外第一朵花,他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我欣喜他的努力耕耘得到了肯定。我從小愛吃紅豆車輪餅,我們的交集除了寫作,還多了車輪餅。餅、寫作,相等於味蕾、心思,都透著美味、美妙,都給靈魂帶來滿足。
他的寫作熱情一發不可收拾,手指在手機上畫個不停,秀他存著的半成品文稿,共有二十來篇,顯示他豐沛的靈感和動力。爾後又陸續發表多篇文章,題目大多聳人聽聞,譬如〈親愛的,妳要搶銀行嗎〉、〈小鹿亂撞之烏龍殺妻事件〉、〈熊的傳人也怕怕〉、〈你被開除了〉等等,這些題目特別吸引讀者眼球,興致勃勃地看完,方知是充滿了詼諧和俏皮,並無「危機四伏」。
不要以為他只寫這樣「誇張」的文章,其實也有感性的時候,譬如他報導華府的櫻花季盛開美景,在文末有浪漫的描述,在〈進京賞櫻趣〉中有「……昨夜刮了一夜的風,今天一早出門散步,隔壁家院子裡的一株大櫻花樹,昨天還是繁花似雪,竟然已經芳華落盡,換上一身淺淺青綠。這種來時燦爛,去時不拖泥帶水的特色…偶爾親友過訪,一夜杯觥交錯,也是來去匆匆。人去樓空後,感嘆『當時攜手處,遊遍芳叢,聚散苦匆匆』,年年櫻花開了又謝,歐陽修的浪淘沙,一句『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這幾句文字不斷地在我胸中迴盪,我非常喜歡櫻花的純美,每年四月櫻花盛開時,整個大華府都籠罩在櫻花的微笑裡,有道是春城無處不飛花啊!據說一九一二年,日本東京市長尾崎行雄訪問美國時贈送給美國六千株櫻花,其中三千種在華府,當時的美國總統夫人Helen Herron Taft和日本大使夫人在潮汐湖(Tidal Basin)西邊親手栽下最早的兩棵櫻花。其他的櫻花樹沿著傑佛遜總統紀念堂、潮汐湖與波多馬克河栽種。才有了今日的華府人間四月櫻的盛景呢。
華府的冬天有時天寒地凍,冰天雪地,可以長達數週,此時我喜歡自製甜酒釀,總不忘給學弟捎去一罐,延展我的關懷。酒釀經過他妻子的巧手加入蛋花湯圓,溫暖他們伉儷的胃。志榮會在臉書上貼出照片,讓書友羡慕,垂涎欲滴。這種童稚之情在文章裡也會出現,實在可愛。
在〈老友尼克勞斯〉中寫著「或是一起去happy hour喝一杯啤酒,或是週末一起去釣魚、逛車房拍賣(yard sale),甚至一起帶著槍到山裡打靶。我們像是西部快槍俠的師兄弟,準備出山闖蕩江湖」正是反映出他的童心未泯,還沉湎在西部片裡荒野漂蕩,行走江湖的壯志豪情。但是他也有細膩的一面,他的老友尼克從陸軍醫學中心退役搬回老家愛達荷州,他感嘆「突然那一刻,我也好想回家,在太平洋的另一邊,父母已經不在的家還算是老家嗎?三十多年來的飄泊像是一場夢,仿佛昨天才入夢,我昨天才剛剛離開老家的啊!」
我曾經在一馬平川的內布拉斯加州的歐碼哈留學兼工作三年,彼時那裡幾乎沒有中國人,剛從臺北來,外語有限,卻要做助教,帶領實驗課,心中惶惑不安,但是中西部的人情味特別溫厚,教授、學生對我很好,假日常找我去他們的農場騎馬吃飯,溫暖了異鄉人的寂寞、孤獨、慌張。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在此異鄉遇見了我未來的先生(就是志榮口中的江大哥),並在那裡完成了終身大事,我們二人至今說起歐碼哈,還是回味無窮。
在山城漢彌爾頓工作,志榮〈零下四十度〉裡寫下「每天晚上,要不是北風呼呼的吹,就是夜深人靜時,四下寂靜的會令人發瘋……夜裡,世交好朋友Jenny從洛杉磯打電話來,要替我介紹女朋友,雖然最後並沒有成,但是那是那一年冬天,最令我感覺到溫暖的一件事,這個世界居然還有人記得在北海牧羊的我,所以至今難忘。」我感同身受那分令人發瘋的寂靜和對遠方朋友的呼喚。我曾經去過愛達荷瀑布,水聲日夜嘩嘩響,卻怎麼也驅除不了心中的孤寂,如此看來,不在山風水聲,恰如慧能六祖說的是自己心中的事。
志榮家每個週五晚上八點半至十點半呼朋引友到他們家的地下室打乒乓球,我們也去了好幾次。兩家距離開車僅十分鐘,所以江大哥去打球,我去請志榮幫我解決電腦疑問,建立聯合報的部落格,當然還有跟大家閒聊增進友情。正如在〈醉乒乓笑隊〉中,「剛從俄羅斯旅遊回來的隊友麥克,就拎了一瓶伏特加酒進場,要讓大家不『笑』不歸……。『醉』乒乓之意不在酒,酒不醉人人自醉,我們是借酒裝『笑』而已!」他的妻子很會做西式蛋糕,原來是得到尼克的妻子安錐雅的指點。我們之間一點一滴的友誼像堆沙成塔,逐漸堅固,他如今是我的鐵粉學弟,隨時可以給我們伸出援手,是守望相助的近鄰。
人生就是一個尋找自我的過程,從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意氣風發到後來的甘於澹定平凡,就是大道至簡,本於歸真。我特別喜歡書中的一段話,志榮回顧:「三十多年前的往事,經歷了人生最冷的一個冬天,一道刻骨銘心的傷痕之後,人生的溫度從零下四十度開始再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好在有那一場無情的風雪,我在這三十多年當中,無論再跌倒,或再爬起來,都不會比零下四十度更寒冷。」
我不認識零下四十度以前的他,但是可以想像他對生物學的熱情壯志無以伸展的傷懷;我認識零下四十度以後的他,總是攝氏四十度左右,很溫暖,很舒適。時間是一劑神祕的魔方,教導我們成長與積澱,他的人生「從黑白又回到彩色,現在的我可以心平氣和地回顧那一段時間,而且一路走來,人生越來越溫暖,所有的故事都充滿著溫馨,由於心情的轉變,以輕鬆幽默的角度,笑看一段段的人生小故事。」這分酸甜苦辣鹹澀人生提煉出了豁達,使他成為一個大方的人,擁有為他人服務的胸懷,他的家開放給來訪的文友,他的文字裡透著瀟灑、大度、濃情、善意、美好,還有隱隱的幽默,暗藏貓頭鷹的智慧。
▎龔則韞(知名作家、科學家、教授)
與本書作者同為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環境衛生科學與毒理學博士。著有一百五十多篇英文科研著作、《荷花夢》、《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 遺傳學之父孟德爾》、《約會》等。有專利,多次獲獎,包括「亨利克利斯鼎紀念獎」、「二○○二年海外華文著述獎」、「二○○六年美國陸軍部科研成就獎」、「二○一六年三軍輻射研究獎」等。
----------------
【自序】
這是一本跨越三十四年的留美散記,包括百分之九十九的的溫馨回憶,走出只有百分之一的悲傷。
一九八五年,帶著兩個大皮箱,手提一個大同電鍋,一個人遠到美國留學,帶「博士」回家是唯一的目標。父親是醫師,多麼希望我能繼承衣缽,但是我見血會昏倒,母親就退而求其次,「博士」兩個字就像是孫悟空頭上的金箍嵌在我的頭上,「你一定要唸一個博士回來!」則是老媽給我下了三十年的金箍咒,自我懂事以來一直籠罩在我的頭上。
在那上個世紀八零年代最冷的一天,在大風雪之後,氣溫驟降到零下四十度,我踩在一呎深的大雪中,前途茫茫一片,頭皮發麻,全身發抖,徬徨無助,無顏再見臺灣的江東父老,彷彿全世界都離我而去,但是也讓我抖掉了頭上的金箍。
我事先完全不知情,指導教授在系上的權力鬥爭中失敗,離開了蒙大拿大學(University of Montana),到Ribi ImmunoChem公司找到一個研發主任的工作,而我已經花了三年的直攻博士也不得不終止,或是更換指導教授,或改由Ribi公司提供半年的研究助理獎學金,讓我可以將部分完成的學業改成微生物碩士論文,然後走人,我選擇了後者。而且即使後來還有一次機會進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攻讀博士,我又選擇走不同的路,唸了電腦科學碩士。
摘了頭上的金箍,人生的道路反而更海闊天空,從讀書到工作,一九八九年進入世界頂尖的基因工程公司(BRL),一九九九年轉到矽谷頂尖的電腦大廠甲骨文(Oracle)在美東的總部,最後在二○一一年走進全球最大的企業─美國聯邦政府,成為高階公務員。如今想來,幾乎每一步的轉變都很辛苦,過程也有些匪夷所思,更是「滾石不生苔」最好的寫照,從來沒有坐上高層,如今也不想再往上爬,只追求生活的一個個小確幸。
曾經有二十多年,不可避免地浸在全英文的環境中,連吵架和作夢都用英文,因為幾乎不用中文,許多中文字都忘了,連年節的聖誕卡和賀年片都由妻代寫,我只負責簽名。
為了紓解在甲骨文的工作壓力,二○○五年開始練習書法,並從二○○七年起在華府慈濟及黎明中文學校教授書法,二○一六年起又接任華府慈濟人文學校副校長迄今。
自從有了iPhone,寫中文變得容易多了,不會寫的字就用注音符號去找,再不然就用谷歌翻譯(Google Translate),把英文翻成中文,甚至還可以用唸的,iPhone直接寫成中文。一個手機在手,隨時都能馬上記下心情隨筆、旅遊日記或平凡的異鄉生活回憶錄。
「寫然後知不足」,聯邦公務員的工作壓力,比在矽谷電腦大廠的壓力小了許多,也不需要加班,所以每天下了班就有機會讀書寫字,除了重新複習手邊現有的好書,和以前讀過的舊中文書之外,也由於海外中文書得來不易,這些年每次回臺灣,就帶一箱書回來,最近更常跑華府僑教中心圖書館借書,讀書和寫作就成了生活的重心。
二○一三年初,完全意外地開始寫部落格、寫散文,六年多來,除了出遠門旅行外,大致維持一個星期完成一篇文章。二○一六年回到臺北,有感而發寫的一篇〈車輪餅〉,被作家吳鈞堯建議去投稿,成為小學六年級時一篇〈我的學校〉刊在《國語日報》後的第二篇上報文章,於是寫作投稿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二○一七年初起,獲邀成為美國《世界日報》華府兼職記者,再獲邀兼任《華府新聞日報》自由撰稿人,不定期撰寫《人在洋邦》與《華府過客》專欄。
儘管華府的華人不比紐約和加州人多,但是也多到可以自成一個華人小社會,各種政治、藝文和運動的活動多得不可勝數,各個華人社團競相邀稿,儘管我只限制自己報導藝文和運動的新聞,就已經忙得不可開交,寫不勝寫,寫作成了生活中樂趣的泉源之一。
理工男的文章,沒有風花雪夜的浪漫,但是一路走來,把他鄉變成家鄉,沉澱後的心情,讓人生從黑白又回到彩色,現在的我可以心平氣和地回顧那一段時間,這三十多年的歲月,人生越來越溫暖,所有的故事都充滿著溫馨,由於心情的轉變,以輕鬆幽默的角度,笑看一段段的人生小故事。
本書共收錄五十五篇文章約十萬言,大多曾發表在臺灣的《中華日報‧副刊》、《金門日報‧副刊》、《聯合報‧繽紛版》、美國《世界日報‧家園版》、《世界周刊》、《華府新聞日報‧副刊》以及《達拉斯新聞‧副刊》。文章分為四個主題:〈留學追憶〉記錄了蒙大拿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些留學趣事,〈異鄉記趣〉是熱眼細看三十多年來的快樂異鄉生活瑣事,〈職場戰場〉細數如殺戮戰場般的三段在美國重大職場轉折,〈人物素描〉則是書寫與我有緣的朋友逸事,並以歐楷書法寫下「走過零下四十度」作為本書的標題。
後院住了一家晝伏夜出的貓頭鷹,清晨和黃昏,他們會喔喔喔低吟。我早上五、六點起床,必披著薄袍,到院裡散步,呼吸新鮮空氣,一邊傾聽貓頭鷹的呢喃,一邊尋思靈感,做出該天的計劃與安排。
接到志榮的簡信,正是外子(志榮叫他江大哥)躺在手術檯上,鄭醫生和梅莪茲醫生給他修剪生命,我在候診室盯著螢幕,追蹤江大哥的代號何去何從,心中盡是徬徨、困惑、自責、不安。簡信裡問我是否能為他的新書寫序,這個問題澆熄我的焦慮心情。
認識志榮是在多年前的大學校友會上,那時我們剛搬來美東不久,發現他是我的學弟,但已轉行做電腦專業,日後彼此的交流幾乎是零,直到我於二○一四年被選為華府華文作家協會(簡稱華府作協)的會長後,他告訴我要註冊作協主辦的寫作工坊上課,學習寫作,並給我他的部落格地址,我上網瀏覽,上面貼著他們伉儷去京都的多幀照片和圖片說明,照片精美,文字亦有意境。
等到他來上課,我被他對寫作的迸發熱情和渴望眼神感動,這樣的熱切,我已經很久沒遇見了。有一天,他告訴我以筆名九里安西王寫的〈車輪餅〉登載於美洲世界日報家園版,為他的寫作世界開出了海外第一朵花,他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我欣喜他的努力耕耘得到了肯定。我從小愛吃紅豆車輪餅,我們的交集除了寫作,還多了車輪餅。餅、寫作,相等於味蕾、心思,都透著美味、美妙,都給靈魂帶來滿足。
他的寫作熱情一發不可收拾,手指在手機上畫個不停,秀他存著的半成品文稿,共有二十來篇,顯示他豐沛的靈感和動力。爾後又陸續發表多篇文章,題目大多聳人聽聞,譬如〈親愛的,妳要搶銀行嗎〉、〈小鹿亂撞之烏龍殺妻事件〉、〈熊的傳人也怕怕〉、〈你被開除了〉等等,這些題目特別吸引讀者眼球,興致勃勃地看完,方知是充滿了詼諧和俏皮,並無「危機四伏」。
不要以為他只寫這樣「誇張」的文章,其實也有感性的時候,譬如他報導華府的櫻花季盛開美景,在文末有浪漫的描述,在〈進京賞櫻趣〉中有「……昨夜刮了一夜的風,今天一早出門散步,隔壁家院子裡的一株大櫻花樹,昨天還是繁花似雪,竟然已經芳華落盡,換上一身淺淺青綠。這種來時燦爛,去時不拖泥帶水的特色…偶爾親友過訪,一夜杯觥交錯,也是來去匆匆。人去樓空後,感嘆『當時攜手處,遊遍芳叢,聚散苦匆匆』,年年櫻花開了又謝,歐陽修的浪淘沙,一句『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這幾句文字不斷地在我胸中迴盪,我非常喜歡櫻花的純美,每年四月櫻花盛開時,整個大華府都籠罩在櫻花的微笑裡,有道是春城無處不飛花啊!據說一九一二年,日本東京市長尾崎行雄訪問美國時贈送給美國六千株櫻花,其中三千種在華府,當時的美國總統夫人Helen Herron Taft和日本大使夫人在潮汐湖(Tidal Basin)西邊親手栽下最早的兩棵櫻花。其他的櫻花樹沿著傑佛遜總統紀念堂、潮汐湖與波多馬克河栽種。才有了今日的華府人間四月櫻的盛景呢。
華府的冬天有時天寒地凍,冰天雪地,可以長達數週,此時我喜歡自製甜酒釀,總不忘給學弟捎去一罐,延展我的關懷。酒釀經過他妻子的巧手加入蛋花湯圓,溫暖他們伉儷的胃。志榮會在臉書上貼出照片,讓書友羡慕,垂涎欲滴。這種童稚之情在文章裡也會出現,實在可愛。
在〈老友尼克勞斯〉中寫著「或是一起去happy hour喝一杯啤酒,或是週末一起去釣魚、逛車房拍賣(yard sale),甚至一起帶著槍到山裡打靶。我們像是西部快槍俠的師兄弟,準備出山闖蕩江湖」正是反映出他的童心未泯,還沉湎在西部片裡荒野漂蕩,行走江湖的壯志豪情。但是他也有細膩的一面,他的老友尼克從陸軍醫學中心退役搬回老家愛達荷州,他感嘆「突然那一刻,我也好想回家,在太平洋的另一邊,父母已經不在的家還算是老家嗎?三十多年來的飄泊像是一場夢,仿佛昨天才入夢,我昨天才剛剛離開老家的啊!」
我曾經在一馬平川的內布拉斯加州的歐碼哈留學兼工作三年,彼時那裡幾乎沒有中國人,剛從臺北來,外語有限,卻要做助教,帶領實驗課,心中惶惑不安,但是中西部的人情味特別溫厚,教授、學生對我很好,假日常找我去他們的農場騎馬吃飯,溫暖了異鄉人的寂寞、孤獨、慌張。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在此異鄉遇見了我未來的先生(就是志榮口中的江大哥),並在那裡完成了終身大事,我們二人至今說起歐碼哈,還是回味無窮。
在山城漢彌爾頓工作,志榮〈零下四十度〉裡寫下「每天晚上,要不是北風呼呼的吹,就是夜深人靜時,四下寂靜的會令人發瘋……夜裡,世交好朋友Jenny從洛杉磯打電話來,要替我介紹女朋友,雖然最後並沒有成,但是那是那一年冬天,最令我感覺到溫暖的一件事,這個世界居然還有人記得在北海牧羊的我,所以至今難忘。」我感同身受那分令人發瘋的寂靜和對遠方朋友的呼喚。我曾經去過愛達荷瀑布,水聲日夜嘩嘩響,卻怎麼也驅除不了心中的孤寂,如此看來,不在山風水聲,恰如慧能六祖說的是自己心中的事。
志榮家每個週五晚上八點半至十點半呼朋引友到他們家的地下室打乒乓球,我們也去了好幾次。兩家距離開車僅十分鐘,所以江大哥去打球,我去請志榮幫我解決電腦疑問,建立聯合報的部落格,當然還有跟大家閒聊增進友情。正如在〈醉乒乓笑隊〉中,「剛從俄羅斯旅遊回來的隊友麥克,就拎了一瓶伏特加酒進場,要讓大家不『笑』不歸……。『醉』乒乓之意不在酒,酒不醉人人自醉,我們是借酒裝『笑』而已!」他的妻子很會做西式蛋糕,原來是得到尼克的妻子安錐雅的指點。我們之間一點一滴的友誼像堆沙成塔,逐漸堅固,他如今是我的鐵粉學弟,隨時可以給我們伸出援手,是守望相助的近鄰。
人生就是一個尋找自我的過程,從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意氣風發到後來的甘於澹定平凡,就是大道至簡,本於歸真。我特別喜歡書中的一段話,志榮回顧:「三十多年前的往事,經歷了人生最冷的一個冬天,一道刻骨銘心的傷痕之後,人生的溫度從零下四十度開始再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好在有那一場無情的風雪,我在這三十多年當中,無論再跌倒,或再爬起來,都不會比零下四十度更寒冷。」
我不認識零下四十度以前的他,但是可以想像他對生物學的熱情壯志無以伸展的傷懷;我認識零下四十度以後的他,總是攝氏四十度左右,很溫暖,很舒適。時間是一劑神祕的魔方,教導我們成長與積澱,他的人生「從黑白又回到彩色,現在的我可以心平氣和地回顧那一段時間,而且一路走來,人生越來越溫暖,所有的故事都充滿著溫馨,由於心情的轉變,以輕鬆幽默的角度,笑看一段段的人生小故事。」這分酸甜苦辣鹹澀人生提煉出了豁達,使他成為一個大方的人,擁有為他人服務的胸懷,他的家開放給來訪的文友,他的文字裡透著瀟灑、大度、濃情、善意、美好,還有隱隱的幽默,暗藏貓頭鷹的智慧。
▎龔則韞(知名作家、科學家、教授)
與本書作者同為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環境衛生科學與毒理學博士。著有一百五十多篇英文科研著作、《荷花夢》、《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 遺傳學之父孟德爾》、《約會》等。有專利,多次獲獎,包括「亨利克利斯鼎紀念獎」、「二○○二年海外華文著述獎」、「二○○六年美國陸軍部科研成就獎」、「二○一六年三軍輻射研究獎」等。
----------------
【自序】
這是一本跨越三十四年的留美散記,包括百分之九十九的的溫馨回憶,走出只有百分之一的悲傷。
一九八五年,帶著兩個大皮箱,手提一個大同電鍋,一個人遠到美國留學,帶「博士」回家是唯一的目標。父親是醫師,多麼希望我能繼承衣缽,但是我見血會昏倒,母親就退而求其次,「博士」兩個字就像是孫悟空頭上的金箍嵌在我的頭上,「你一定要唸一個博士回來!」則是老媽給我下了三十年的金箍咒,自我懂事以來一直籠罩在我的頭上。
在那上個世紀八零年代最冷的一天,在大風雪之後,氣溫驟降到零下四十度,我踩在一呎深的大雪中,前途茫茫一片,頭皮發麻,全身發抖,徬徨無助,無顏再見臺灣的江東父老,彷彿全世界都離我而去,但是也讓我抖掉了頭上的金箍。
我事先完全不知情,指導教授在系上的權力鬥爭中失敗,離開了蒙大拿大學(University of Montana),到Ribi ImmunoChem公司找到一個研發主任的工作,而我已經花了三年的直攻博士也不得不終止,或是更換指導教授,或改由Ribi公司提供半年的研究助理獎學金,讓我可以將部分完成的學業改成微生物碩士論文,然後走人,我選擇了後者。而且即使後來還有一次機會進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攻讀博士,我又選擇走不同的路,唸了電腦科學碩士。
摘了頭上的金箍,人生的道路反而更海闊天空,從讀書到工作,一九八九年進入世界頂尖的基因工程公司(BRL),一九九九年轉到矽谷頂尖的電腦大廠甲骨文(Oracle)在美東的總部,最後在二○一一年走進全球最大的企業─美國聯邦政府,成為高階公務員。如今想來,幾乎每一步的轉變都很辛苦,過程也有些匪夷所思,更是「滾石不生苔」最好的寫照,從來沒有坐上高層,如今也不想再往上爬,只追求生活的一個個小確幸。
曾經有二十多年,不可避免地浸在全英文的環境中,連吵架和作夢都用英文,因為幾乎不用中文,許多中文字都忘了,連年節的聖誕卡和賀年片都由妻代寫,我只負責簽名。
為了紓解在甲骨文的工作壓力,二○○五年開始練習書法,並從二○○七年起在華府慈濟及黎明中文學校教授書法,二○一六年起又接任華府慈濟人文學校副校長迄今。
自從有了iPhone,寫中文變得容易多了,不會寫的字就用注音符號去找,再不然就用谷歌翻譯(Google Translate),把英文翻成中文,甚至還可以用唸的,iPhone直接寫成中文。一個手機在手,隨時都能馬上記下心情隨筆、旅遊日記或平凡的異鄉生活回憶錄。
「寫然後知不足」,聯邦公務員的工作壓力,比在矽谷電腦大廠的壓力小了許多,也不需要加班,所以每天下了班就有機會讀書寫字,除了重新複習手邊現有的好書,和以前讀過的舊中文書之外,也由於海外中文書得來不易,這些年每次回臺灣,就帶一箱書回來,最近更常跑華府僑教中心圖書館借書,讀書和寫作就成了生活的重心。
二○一三年初,完全意外地開始寫部落格、寫散文,六年多來,除了出遠門旅行外,大致維持一個星期完成一篇文章。二○一六年回到臺北,有感而發寫的一篇〈車輪餅〉,被作家吳鈞堯建議去投稿,成為小學六年級時一篇〈我的學校〉刊在《國語日報》後的第二篇上報文章,於是寫作投稿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二○一七年初起,獲邀成為美國《世界日報》華府兼職記者,再獲邀兼任《華府新聞日報》自由撰稿人,不定期撰寫《人在洋邦》與《華府過客》專欄。
儘管華府的華人不比紐約和加州人多,但是也多到可以自成一個華人小社會,各種政治、藝文和運動的活動多得不可勝數,各個華人社團競相邀稿,儘管我只限制自己報導藝文和運動的新聞,就已經忙得不可開交,寫不勝寫,寫作成了生活中樂趣的泉源之一。
理工男的文章,沒有風花雪夜的浪漫,但是一路走來,把他鄉變成家鄉,沉澱後的心情,讓人生從黑白又回到彩色,現在的我可以心平氣和地回顧那一段時間,這三十多年的歲月,人生越來越溫暖,所有的故事都充滿著溫馨,由於心情的轉變,以輕鬆幽默的角度,笑看一段段的人生小故事。
本書共收錄五十五篇文章約十萬言,大多曾發表在臺灣的《中華日報‧副刊》、《金門日報‧副刊》、《聯合報‧繽紛版》、美國《世界日報‧家園版》、《世界周刊》、《華府新聞日報‧副刊》以及《達拉斯新聞‧副刊》。文章分為四個主題:〈留學追憶〉記錄了蒙大拿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些留學趣事,〈異鄉記趣〉是熱眼細看三十多年來的快樂異鄉生活瑣事,〈職場戰場〉細數如殺戮戰場般的三段在美國重大職場轉折,〈人物素描〉則是書寫與我有緣的朋友逸事,並以歐楷書法寫下「走過零下四十度」作為本書的標題。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