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隱藏的人群:近代中國的族群與邊疆
-
7折 616元
880元
-
預計最高可得金幣30點 ? 可100%折抵
活動加倍另計 -
HAPPY GO享100累1點 4點抵1元折抵無上限
-
分類:電子書>人文歷史>中國史地>中華文化/民族追蹤?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黃克武(主編) 、 王明珂、黃克武、趙樹岡、楊思機 追蹤
- 出版社: 秀威出版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1/04/15
- 相關主題: 秀威出版:精選電子書書展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中華民族」的意涵是什麼?近代中國的統治者如何將邊疆的人與地納入國家的政治結構秩序內?擺盪於「國族」與「我族」之間,邊疆之人係以一個「民族」群體還是個別的「國民」身分存在於國家之中?近代中國邊疆究竟如何在變遷中,一步步成為當代的樣貌?
「本書是中央研究院主題計畫「文化、歷史與國家形構:近代中國族群邊界與少數民族的建構歷程」(2015-2017)的研究成果。本書之標題『隱藏的人群』一語意指在統一政治體與明確的國家邊界之內,有或隱或現、文化背景不同的各種人群,同時也有一些跨越邊界的人群;他們的互動影響到近代「國族建構」的複雜歷程。全書包括三大主題:近代中國族群邊界與國族建構、非漢族群的視角與中國伊斯蘭的近代演變。本論文集最大的意義在於匯集了相關領域當前研究的最新成果,對於國族建構與少數民族邊界與認同問題提出宏觀與具體的研究。」──黃克武
「[本論文集]各篇文章(…略…)專注於近代中國邊疆發生的一些變化,以及它們如何形成「當代」。這是關於形成過程的研究;一種邊緣研究。對變遷發生的「邊緣」進入深入地觀察、剖析。在本論文集中「邊緣」為:由帝制中國轉變到現代中國的邊緣時間 (清末至20世紀上半葉)、空間(中國邊疆)與人群(苗蠻、西番、回民、土著民族、少數民族等等)。作者們探討各方人群接觸時發生的微觀社會互動,或以及其間個人的情感、意圖與作為。……藉此,我們對於『當代』由什麼樣的『過去』走來,以及這樣的『當代』的歷史與現實意義,應當有更深入的認識、體悟與反思。」──王明珂
「本書是中央研究院主題計畫「文化、歷史與國家形構:近代中國族群邊界與少數民族的建構歷程」(2015-2017)的研究成果。本書之標題『隱藏的人群』一語意指在統一政治體與明確的國家邊界之內,有或隱或現、文化背景不同的各種人群,同時也有一些跨越邊界的人群;他們的互動影響到近代「國族建構」的複雜歷程。全書包括三大主題:近代中國族群邊界與國族建構、非漢族群的視角與中國伊斯蘭的近代演變。本論文集最大的意義在於匯集了相關領域當前研究的最新成果,對於國族建構與少數民族邊界與認同問題提出宏觀與具體的研究。」──黃克武
「[本論文集]各篇文章(…略…)專注於近代中國邊疆發生的一些變化,以及它們如何形成「當代」。這是關於形成過程的研究;一種邊緣研究。對變遷發生的「邊緣」進入深入地觀察、剖析。在本論文集中「邊緣」為:由帝制中國轉變到現代中國的邊緣時間 (清末至20世紀上半葉)、空間(中國邊疆)與人群(苗蠻、西番、回民、土著民族、少數民族等等)。作者們探討各方人群接觸時發生的微觀社會互動,或以及其間個人的情感、意圖與作為。……藉此,我們對於『當代』由什麼樣的『過去』走來,以及這樣的『當代』的歷史與現實意義,應當有更深入的認識、體悟與反思。」──王明珂
目錄
序/王明珂
序/黃克武
第一篇 族群邊界與國族建構
民族與國民在邊疆:以歷史語言研究所早期民族考察為例的探討/王明珂
民族主義的再發現:抗戰時期中國朝野對「中華民族」的討論/黃克武
民國時期湘西行政區劃與邊緣性的形成/趙樹岡
20 世紀三四十年代國共兩黨關於國內民族政策問題的論爭──以「大漢族主義」話語的形塑為中心/楊思機
虛擬的邊疆,現實的政治──冷戰時期中華民國政府的邊疆政策/吳啟訥
第二篇 非漢族群的視角
居國中以避國:大沙畢與清代移民外蒙之漢人及其後裔的蒙古化(1768-1830)/蔡偉傑
戰後內蒙古自治政府形成經過之考察──兼談戰後中共民族政策變動對內蒙民族主義運動的影響/楊奎松
族群互動與文化涵化:近代土族(Monguor)族源研究──以19 世紀西方傳教士對甘、青等地的考察為例/祁進玉
地域崇拜與族際關係的儀式表達──青海三川地區二郎神祭典儀式的民族志研究/劉目斌
邊政學視野下的西藏喇嘛與土司/簡金生
從「冷社會」到「熱社會」:西藏的近當代歷程初探/陳乃華
第三篇 中國伊斯蘭的近代演變
法與罰: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的內地化──以回子中的命案為例/賈建飛
杜文秀與清末咸同年間雲南大理「白旗」政權的「清真教門」與「民族」論述/馬健雄
民國時期有關「回族界說」的爭論與中國回回民族的最終形成/華濤
「坊」之解體與回民認同的維繫:阿訇、清真寺與寺管會的權力互動/崔忠洲
索引
序/黃克武
第一篇 族群邊界與國族建構
民族與國民在邊疆:以歷史語言研究所早期民族考察為例的探討/王明珂
民族主義的再發現:抗戰時期中國朝野對「中華民族」的討論/黃克武
民國時期湘西行政區劃與邊緣性的形成/趙樹岡
20 世紀三四十年代國共兩黨關於國內民族政策問題的論爭──以「大漢族主義」話語的形塑為中心/楊思機
虛擬的邊疆,現實的政治──冷戰時期中華民國政府的邊疆政策/吳啟訥
第二篇 非漢族群的視角
居國中以避國:大沙畢與清代移民外蒙之漢人及其後裔的蒙古化(1768-1830)/蔡偉傑
戰後內蒙古自治政府形成經過之考察──兼談戰後中共民族政策變動對內蒙民族主義運動的影響/楊奎松
族群互動與文化涵化:近代土族(Monguor)族源研究──以19 世紀西方傳教士對甘、青等地的考察為例/祁進玉
地域崇拜與族際關係的儀式表達──青海三川地區二郎神祭典儀式的民族志研究/劉目斌
邊政學視野下的西藏喇嘛與土司/簡金生
從「冷社會」到「熱社會」:西藏的近當代歷程初探/陳乃華
第三篇 中國伊斯蘭的近代演變
法與罰: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的內地化──以回子中的命案為例/賈建飛
杜文秀與清末咸同年間雲南大理「白旗」政權的「清真教門」與「民族」論述/馬健雄
民國時期有關「回族界說」的爭論與中國回回民族的最終形成/華濤
「坊」之解體與回民認同的維繫:阿訇、清真寺與寺管會的權力互動/崔忠洲
索引
序/導讀
〈序〉/王明珂
中國多元一體民族國家的形成,在學術與政治上都涉及許多爭議。這些爭議常因於人們(學者與當政者)的自我認同,影響人們(被研究及被識別為民族者)的自我認同,也持續造成一些社會與政治現實及其動盪。這樣的認識,一方面顯示民族研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對此研究提出一些警惕:我們如何避免自身的文化與社會身份認同偏見影響我們的研究思考?如何在研究中關注現實,而非僅致力於學術價值與理論貢獻?
長久以來,中國民族研究常捲入歷史實體論與近代建構論之爭議中。前者沿續中國自晚清以來對中國民族的研究;完成於1940 年代前後的各部中國民族史著作,代表這樣的民族歷史知識之總結。這些知識告訴我們,漢與各非漢邊疆民族經兩千多年的互動,終形成今日中國民族。後者,多少受到後現代主義解構學風影響,認為所謂多元一體之中國民族,實為近代中國民族國家建構中的國族想像,以及在國家政治霸權(以漢人為核心)下的實踐。也因此,前者確認與強化中國各民族的一體性。後者,則對此(特別是對新疆、內蒙及西藏等之政治屬性)直接或隱約地提出質疑。
這本關於中國邊疆民族的論文集,各篇文章議題的歷史時間雖集中在19 世紀下半葉至20 世紀上半葉,並不表示作者們都同意中國民族近代建構論。可以說,在相當程度上,作者們皆超越了上述的學術爭議,而進入關於中國邊疆民族更深入且重要的探討。那便是,專注於近代中國邊疆發生的一些變化,以及它們如何形成「當代」。這是關於形成過程(the process of becoming)的研究;一種邊緣研究。對變遷發生的「邊緣」進入深入地觀察、剖析。在本論文集中「邊緣」為:由帝制中國轉變到現代中國的邊緣時間(清末至20 世紀上半葉)、空間(中國邊疆)與人群(苗蠻、西番、回民、土著民族、少數民族等等)。作者們探討各方人群接觸時發生的微觀社會互動,或以及其間個人的情感、意圖與作為。
由這些論文中讀者可以發現,這過程涉及的多元面相,如宗教、經濟、社會階層、歷史記憶等等,非僅在於近代民族主義下的民族概念。讀者也可發現此過程所涉之多方權力,知識、階級、性別、宗教,而非僅在於民族國家。總之,許多舊帝國邊疆的個人,基於不同的歷史與社會背景,經歷不同的社會過程,而成為少數民族--有些被識別而成為,有些主動爭取而成為,也有些不滿於其所成為,有些經爭取而未能成為。藉此,我們對於「當代」由什麼樣的「過去」走來,以及這樣的「當代」的歷史與現實意義,應當有更深入的認識、體悟與反思。
王明珂 於南港 2020.11.30
中國多元一體民族國家的形成,在學術與政治上都涉及許多爭議。這些爭議常因於人們(學者與當政者)的自我認同,影響人們(被研究及被識別為民族者)的自我認同,也持續造成一些社會與政治現實及其動盪。這樣的認識,一方面顯示民族研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對此研究提出一些警惕:我們如何避免自身的文化與社會身份認同偏見影響我們的研究思考?如何在研究中關注現實,而非僅致力於學術價值與理論貢獻?
長久以來,中國民族研究常捲入歷史實體論與近代建構論之爭議中。前者沿續中國自晚清以來對中國民族的研究;完成於1940 年代前後的各部中國民族史著作,代表這樣的民族歷史知識之總結。這些知識告訴我們,漢與各非漢邊疆民族經兩千多年的互動,終形成今日中國民族。後者,多少受到後現代主義解構學風影響,認為所謂多元一體之中國民族,實為近代中國民族國家建構中的國族想像,以及在國家政治霸權(以漢人為核心)下的實踐。也因此,前者確認與強化中國各民族的一體性。後者,則對此(特別是對新疆、內蒙及西藏等之政治屬性)直接或隱約地提出質疑。
這本關於中國邊疆民族的論文集,各篇文章議題的歷史時間雖集中在19 世紀下半葉至20 世紀上半葉,並不表示作者們都同意中國民族近代建構論。可以說,在相當程度上,作者們皆超越了上述的學術爭議,而進入關於中國邊疆民族更深入且重要的探討。那便是,專注於近代中國邊疆發生的一些變化,以及它們如何形成「當代」。這是關於形成過程(the process of becoming)的研究;一種邊緣研究。對變遷發生的「邊緣」進入深入地觀察、剖析。在本論文集中「邊緣」為:由帝制中國轉變到現代中國的邊緣時間(清末至20 世紀上半葉)、空間(中國邊疆)與人群(苗蠻、西番、回民、土著民族、少數民族等等)。作者們探討各方人群接觸時發生的微觀社會互動,或以及其間個人的情感、意圖與作為。
由這些論文中讀者可以發現,這過程涉及的多元面相,如宗教、經濟、社會階層、歷史記憶等等,非僅在於近代民族主義下的民族概念。讀者也可發現此過程所涉之多方權力,知識、階級、性別、宗教,而非僅在於民族國家。總之,許多舊帝國邊疆的個人,基於不同的歷史與社會背景,經歷不同的社會過程,而成為少數民族--有些被識別而成為,有些主動爭取而成為,也有些不滿於其所成為,有些經爭取而未能成為。藉此,我們對於「當代」由什麼樣的「過去」走來,以及這樣的「當代」的歷史與現實意義,應當有更深入的認識、體悟與反思。
王明珂 於南港 2020.11.30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