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一本與眾不同的寫魯迅的書
探析人生經歷中的眾多迷團
還原一個人性化的魯迅
他叫周樹人,他是一個普通人
一個身世坎坷、心境落寞、性格冷峻、且又看重感情、渴望愛情、深懷柔情的普通人
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原名樟壽,字豫山、豫亭。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浙江紹興人,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走讀魯迅:一代文學巨擘的十一個生命印記,……在那些老屋舊舍之中,隱藏著多少讓人唏噓感歎的故事啊!只有走進去、讀過去,才能品味魯迅那五味雜陳的內心世界。
紹興、人生之始、無可留連的故鄉、北京、“魯迅”誕生、兄弟失和、兩個“老虎尾巴”、“祝福”為誰而作、“魯迅師”與“廣平兄”、廈門、飛鴻遙繫兩地心、太陽、黑夜與月亮、廣州、大鐘樓上的孤獨宿客、奇怪的“官司”、哪一扇窗戶是他的家?上海、最後的歲月。
歷時十年走讀,行程逾萬公里,踏訪七城故地,解析性格成因,二百六十餘幅精彩圖。
只有當你真正瞭解了魯迅那特有的人生、瞭解了他所經受過的那些屈辱和艱辛,你才能真正讀懂他的內心,才能明白他在生命接近終點的時候為什麼會說出那樣驚世駭俗的話:“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作者
探析人生經歷中的眾多迷團
還原一個人性化的魯迅
他叫周樹人,他是一個普通人
一個身世坎坷、心境落寞、性格冷峻、且又看重感情、渴望愛情、深懷柔情的普通人
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原名樟壽,字豫山、豫亭。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浙江紹興人,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走讀魯迅:一代文學巨擘的十一個生命印記,……在那些老屋舊舍之中,隱藏著多少讓人唏噓感歎的故事啊!只有走進去、讀過去,才能品味魯迅那五味雜陳的內心世界。
紹興、人生之始、無可留連的故鄉、北京、“魯迅”誕生、兄弟失和、兩個“老虎尾巴”、“祝福”為誰而作、“魯迅師”與“廣平兄”、廈門、飛鴻遙繫兩地心、太陽、黑夜與月亮、廣州、大鐘樓上的孤獨宿客、奇怪的“官司”、哪一扇窗戶是他的家?上海、最後的歲月。
歷時十年走讀,行程逾萬公里,踏訪七城故地,解析性格成因,二百六十餘幅精彩圖。
只有當你真正瞭解了魯迅那特有的人生、瞭解了他所經受過的那些屈辱和艱辛,你才能真正讀懂他的內心,才能明白他在生命接近終點的時候為什麼會說出那樣驚世駭俗的話:“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作者
目錄
自序
一.人生的第一個輪迴--紹興的魯迅故居
魯迅一生屢經浮沉,而最慘痛的影響或傷害,卻往往來自至親至愛的家人!
1.周家台門
2.家境敗落
3.從南京到日本
4.棄醫從文
5.被迫成婚
6.兄弟之間
7.無可流連的故鄉
二.“魯迅”誕生的地方--北京紹興會館
真正的“魯迅”,誕生於1918年那個特殊的年代,誕生於“五四”運動的前夜,誕生於紹興會館補樹書屋那普通的西房北屋中。
1.紹興會館
2.苦悶中的消沉
3.“魯迅”誕生
4.走出會館
三.老宅中的待解之謎--北京八道灣的魯迅故居
兄名“長庚”、弟稱“啟明”,原本情義交融,真如蒼天之上的同一星辰,卻不料數十載手足之情朝夕間便化為煙塵,從此各奔東西背向而行,再無相逢的可能。
1.八道灣曾經的故事
2.老宅的見證人
3.關於“兄弟失和”的原因及經過之謎
4.流言與事實
5.關於八道灣胡同11號正房的“老虎尾巴”之謎
四.為誰“祝福”--北京磚塔胡同的魯迅故居
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這小說的名字居然正與“朱安”暗合:“朱”、“ 祝”同音,“安”既是“福”。他也許正是借此為朱安、為母親、為無數與她們同樣的婦女而“祝福”!
1.《幸福的家庭》
2.無奈的忙碌
3.一首晦澀的“詩”
4.悲哀中的祝福
五.“老虎尾巴”中的愛情故事--北京西三條胡同的魯迅故居
誰能相信,筆鋒似戟、鐵骨錚錚、怒目金剛式的魯迅,竟然也會如此心旌搖動、無法自已,竟然也會流露出如此難以掩飾的千般柔情!
1.從“老虎尾巴”到女師大
2.“魯迅師”與“廣平兄”
3.品嘗愛情
4.告別“老虎尾巴”
六.飛鴻遙系兩地心--廈門的魯迅故居
壓抑多年的感情終於爆發,魯迅大膽發出了一聲高呼:“我可以愛!”
1.第一次同行與第一次暫別
2.廈門時日
3.寂寞中的猶疑
4.太陽、黑夜與月亮
5.迎著月色而去
七.“大夜璧月”及“紅鼻”--廣州的魯迅故居
想必那些無端拔高魯迅的人們難以接受這樣的事實:他那朗朗上口如同警句般精煉的文字,居然是一段愛情感言,而與“革命”全然無關!
1.大鐘樓上的孤獨宿客
2.遷居白雲樓
3.奇怪的“官司”
4.“惹禍”的信件
5.關於“剽竊”的舊事
6.“剽竊”的餘波與顧頡剛其人
7.在廣州的短暫徘徊
8.白雲樓魯迅故居考
八.最後的歲月--上海的魯迅故居
“一個都不寬恕”,也決不要別人寬恕自己,這就是魯迅的性格。
1.走進大上海
2.騰挪景雲里
3.“回眸時看小於菟”
4.拉摩斯公寓
5.刀叢下
6.大陸新村
7.人生終點
8.探訪上海魯迅故居
附錄.各地魯迅紀念館(室)簡介
1,紹興魯迅紀念館
2,紹興市第一中學魯迅紀念室
3,南京魯迅紀念館
4,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魯迅紀念室
5,北京魯迅博物館
6,北京魯迅中學魯迅生平展室
7,廈門大學魯迅紀念館
8,廣州魯迅紀念館
9,上海魯迅紀念館
後記
參考文獻
一.人生的第一個輪迴--紹興的魯迅故居
魯迅一生屢經浮沉,而最慘痛的影響或傷害,卻往往來自至親至愛的家人!
1.周家台門
2.家境敗落
3.從南京到日本
4.棄醫從文
5.被迫成婚
6.兄弟之間
7.無可流連的故鄉
二.“魯迅”誕生的地方--北京紹興會館
真正的“魯迅”,誕生於1918年那個特殊的年代,誕生於“五四”運動的前夜,誕生於紹興會館補樹書屋那普通的西房北屋中。
1.紹興會館
2.苦悶中的消沉
3.“魯迅”誕生
4.走出會館
三.老宅中的待解之謎--北京八道灣的魯迅故居
兄名“長庚”、弟稱“啟明”,原本情義交融,真如蒼天之上的同一星辰,卻不料數十載手足之情朝夕間便化為煙塵,從此各奔東西背向而行,再無相逢的可能。
1.八道灣曾經的故事
2.老宅的見證人
3.關於“兄弟失和”的原因及經過之謎
4.流言與事實
5.關於八道灣胡同11號正房的“老虎尾巴”之謎
四.為誰“祝福”--北京磚塔胡同的魯迅故居
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這小說的名字居然正與“朱安”暗合:“朱”、“ 祝”同音,“安”既是“福”。他也許正是借此為朱安、為母親、為無數與她們同樣的婦女而“祝福”!
1.《幸福的家庭》
2.無奈的忙碌
3.一首晦澀的“詩”
4.悲哀中的祝福
五.“老虎尾巴”中的愛情故事--北京西三條胡同的魯迅故居
誰能相信,筆鋒似戟、鐵骨錚錚、怒目金剛式的魯迅,竟然也會如此心旌搖動、無法自已,竟然也會流露出如此難以掩飾的千般柔情!
1.從“老虎尾巴”到女師大
2.“魯迅師”與“廣平兄”
3.品嘗愛情
4.告別“老虎尾巴”
六.飛鴻遙系兩地心--廈門的魯迅故居
壓抑多年的感情終於爆發,魯迅大膽發出了一聲高呼:“我可以愛!”
1.第一次同行與第一次暫別
2.廈門時日
3.寂寞中的猶疑
4.太陽、黑夜與月亮
5.迎著月色而去
七.“大夜璧月”及“紅鼻”--廣州的魯迅故居
想必那些無端拔高魯迅的人們難以接受這樣的事實:他那朗朗上口如同警句般精煉的文字,居然是一段愛情感言,而與“革命”全然無關!
1.大鐘樓上的孤獨宿客
2.遷居白雲樓
3.奇怪的“官司”
4.“惹禍”的信件
5.關於“剽竊”的舊事
6.“剽竊”的餘波與顧頡剛其人
7.在廣州的短暫徘徊
8.白雲樓魯迅故居考
八.最後的歲月--上海的魯迅故居
“一個都不寬恕”,也決不要別人寬恕自己,這就是魯迅的性格。
1.走進大上海
2.騰挪景雲里
3.“回眸時看小於菟”
4.拉摩斯公寓
5.刀叢下
6.大陸新村
7.人生終點
8.探訪上海魯迅故居
附錄.各地魯迅紀念館(室)簡介
1,紹興魯迅紀念館
2,紹興市第一中學魯迅紀念室
3,南京魯迅紀念館
4,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魯迅紀念室
5,北京魯迅博物館
6,北京魯迅中學魯迅生平展室
7,廈門大學魯迅紀念館
8,廣州魯迅紀念館
9,上海魯迅紀念館
後記
參考文獻
序/導讀
自序
回想這部書稿,延宕數年終得完成,其間本有許多感慨,原想留待寫這序言的時候發作。不料真到了這一刻,思緒紊亂,竟不知該如何下筆了。
躇多日,仍無頭緒,唯一的出路,只有仍從魯迅說起。
20世紀的中國文壇,“魯迅”始終是一個熱門話題。
他要麼被捧上雲端奉為神靈,要麼被打入汙澤斥為妖魔。不同的人出於不同的目的,把魯迅當成了政治鬥爭的工具。在這一片喧囂之中,魯迅的身影卻似乎更加模糊、更加神秘,讓人感到迷惑。
正是帶著這樣的迷惑,我才踏上“走讀”之旅。我對那些政治並無多大興趣,只希望能夠找到一個真實的魯迅。
十幾年來,邊讀邊走,讀讀走走。書讀了不少,包括重新系統閱讀的《魯迅全集》在內,大約至少要有上千萬字吧;路也走了不少,僅乘火車旅行的路程,算來也有萬把公里了。沿循魯迅的人生軌跡,在實地尋覓往事的遺痕,隨著行程的延續,他的形象在我眼中漸顯清晰。
魯迅在國內居住和生活過的城市,主要有7座,即:紹興、南京、杭州、北京、廈門、廣州、上海;此外還去過西安,但只是短暫講學。至於國外,他只去過日本,在那裡生活的時間不算短,前後共有7年多的時間,由於條件所限,我無法前去考察,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不過,我卻去了國內的另一處地方作為彌補--儘管魯迅本人從來沒有去過,但在那裡發生的事情卻對他產生了莫大的影響,使他毅然決定改變自己的人生--那就是遼東半島的旅順港。
在旅順的那段時間,我的心情始終十分陰鬱易怒,尤其見不得一些遊客的輕佻。我不能理解,他們在參觀那些所謂“景點”的時候,居然能旁若無人地高聲喧嘩,居然能沒心沒肺地嬉笑打鬧,居然能搔首弄姿地拍照留影!
他們難道不知道這些“景點”到底是什麼?
--那是每個中國人心頭永遠不能癒合的血淋淋的傷疤!
一百多年前,日俄兩國為了爭奪這個遠東地區著名的戰略要地,在這塊屬於中國的土地上打得昏天黑地,而腐敗無能的中國政府,居然宣佈“保持中立”。這是何等的恥辱!
不難想見,當時正在異國學習的魯迅,置身于成群愛國熱情高漲的日本學生之中,在與他們一起觀看課間放映的那些宣傳日軍英勇戰績的幻燈片時,顯得多麼尷尬和孤獨。如他所說:“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
任何一個稍有自尊的中國人,都無法忍受這樣的場景,更何況魯迅正是一個熱血青年。
如此,我們完全可以理解,他為什麼竟會就此棄醫從文。
然而,儘管魯迅後來被尊為“戰士”,他卻並沒有選擇和他的同鄉秋瑾、徐錫麟那樣慷慨赴死的方式,他的戰鬥武器不是匕首、手槍和炸彈,而是筆墨與紙。
我不認為魯迅懦弱。我只覺得,是因為肩上和心頭有太重的負擔,使他難以擺脫束縛。
這負擔,就是他的家庭。
不可否認,魯迅是至孝之人。恕我直言:他已近乎“愚孝”。
縱觀魯迅並不漫長的一生,可謂頗多坎坷,而最直接最沉重的挫折和打擊,卻大都來自他的家庭。祖父入獄、父親早亡造成家道中落,母親又固執而盲目地給他套上了婚姻的枷鎖,至親至愛的兄弟卻成為對他傷害最深的人……而他只能默默地承受。儘管後來終於有勇氣掙脫枷鎖,但那些傷害已經成為無法痊癒的隱痛,以致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心態和性格。
所以,我在“走讀”那些舊居的過程中,時常會產生難以抑制的感慨:就個人經歷而言,魯迅的一輩子,活得真不容易!
比如,紹興老屋那間獨處一隅的臥室,映射出他那悲劇婚姻中難言的隱秘;北京紹興會館補樹書屋的破敗小院,則是他自“沈默”至“爆發”、從而正式走上文壇的起點;北京八道灣舊宅,見證過他與周作人斷然絕交的場面,那“兄弟失和”的真實內情,卻始終無人知曉;他在廈門的空曠大房間裡經歷了難耐的孤獨與苦悶,卻又在上海景雲裡的石庫門中品味了愛情的甜蜜和家庭的溫暖;上海大陸新村的寓所,是他的人生終點,而那死因,竟成為曾經引發劇烈爭論的“世紀之謎”。還有,他和高長虹的曲折恩怨、與顧頡剛的離奇“官司”,都有許多需要詮釋的內情……在那些老屋舊舍之中,隱藏著多少讓人唏歔感歎的故事啊!只有走進去、讀過去,才能品味魯迅那五味雜陳的內心世界。
然而,時光的塵沙、人為的修飾、偏頗的理解……如此等等,往往會掩蓋許多重要的痕跡。
比如紹興的東昌坊口,百年前本是一條僻靜的普通街巷,如今已經成為人流如織的旅遊景點;那被定為“魯迅祖居”的老台門和被定為“魯迅故居”的新台門,張燈結綵,煥然一新,全然看不出當年破敗的景象。在這樣的環境中,如何想像魯迅幼時在百草園的荒草叢中自尋樂趣的場景?如何體會其家境敗落後的淒涼氛圍?如何感受他被族人逼迫甚至誣陷時的憤懣心情?許多參觀者可能無法理解,魯迅當年為什麼要離開這奢華的豪門大宅,被迫外出求學--產生如此疑問的原因很簡單:現今展示的東西,已經遠離原貌。
還有北京八道灣和宮門口西三條的宅院。在魯迅的一生中,只有這兩處住所是由他親自勘選購定、親自設計監造的。他是一個做事細心、感情細膩的人,這兩處住所的格局,明顯展示了他的個性,最有代表性的地方,便是那兩個“老虎尾巴”。
但是,一些專業人士始終不承認八道灣宅院中“老虎尾巴”的存在。我曾請教過相關的專家,回答是斬釘截鐵的:“‘老虎尾巴’只有西三條那一處!”
但確有證據,說明八道灣“老虎尾巴”的真實存在。
那不是一間普通的屋子--它的存在是魯迅對自己畸形婚姻的一種無奈的反抗。
在八道灣,魯迅寫出了著名的《阿Q正傳》。如果說,阿Q腦後那條鼠尾般難看的辮子隱喻著國人頭腦中難以割捨的封建思想,那麼八道灣的“老虎尾巴”則反映了長期無法擺脫的家庭枷鎖對魯迅所構成的精神禁錮。
在北京魯迅博物館中展出的八道灣舊宅模型,不僅遺漏了那不可忽視的“老虎尾巴”,還有一處失誤:它顯然是借鑒普 通北京四合院的格局製作的,因此把後院做得太小了。許多年來我始終存有疑問:魯迅為何只給兩個弟弟及其家人留下了那麼窄小的空間,作為大哥,豈不是過於霸 道了嗎?待到考察過實地,我才知道自己想錯了。那後院異常闊大,面積甚至超過正院--魯迅是絕對不會虧待自己的弟弟們的!
所以,我根據模型和實物特地畫了兩幅白描,供讀者用作比較。那不僅是院落面積的問題,從中可以體悟魯迅內心深處許多難為人知的情感。
許多事情,是要自己親眼看過之後才會大致明白的。
說這話的前提是:所看到的應當是真實的東西。
可惜,由於種種原因,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魯迅被五彩斑斕的眩光所籠罩,使得與他相關的許多事情和人物也同樣朦朧起來。
近年來,一些資料得以重新披露,人們發現,連似乎最能接近真實的“照片”,居然也有作偽的可能。比如,魯迅在廈門的時候曾經在墳地裡拍過幾張照片,其中一張是單人的,一張是集體的。由於場景奇異,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但那張廣為傳播的“集體照”,居然有兩個“版本”,畫面中一位元或有或無、時有時無的人物,便是曾被魯迅稱為“老朋友”的林語堂。
魯迅與林語堂的關係,本來也是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可惜限於篇幅,在這本書裡未能進行詳細的介紹。他們交往多年,原是很好的朋友,後來因見解不同而不再來往。林語堂曾說:“魯迅與我相得者二次,疏離者二次,其即其離,皆出自然,非吾與魯迅有輊軒於其間也。”而在魯迅去廈門大學任教這件事上,林語堂是幫了大忙的;不管魯迅本人對廈門有多少不堪的記憶,那畢竟是他生命旅 程中一段不可或缺的經歷。以往由於政治的原因對照片進行了“處理”,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行為,只能讓人感到無聊與無奈,而近年有些書籍仍在使用那張“缺 員”的照片,則讓人完全難以理解了。如今在廈門大學的魯迅紀念館以及北京的魯迅博物館裡,展出的都是那張人物齊全的照片--歷史的原貌本該如此,但人們所看到的往往是偽造的“史實”,這樣的情況,在有關魯迅的資料中俯拾即是。如何去偽存真,居然成為需要時刻當心的要務,這真是一件可笑而又可悲的事情。假如魯迅在世看到這等奇事,只怕也會驚訝得連鬍子都要翹起來了。
還有一件小事,我也在正文中提到。我曾發現,魯迅當年在廈門時寄給許廣平一張明信片,上面所寫的有關他住所位置的說明文字,與實際地形不符。經請教專家,對方認為,魯迅是在敘述的時候變換了一下方位。我覺得,這解釋頗為牽強。其實,原因可能很簡單:那不過是魯迅一時筆誤而已。
所以我才有所感歎:“雖是小事,卻反映了一個事實:魯迅的形象被樹立得太高大,竟使得人們不敢承認他也會有出錯的時候。”
這種思想上的束縛不僅在許多專家的身上常有反映,普通人也往往難以擺脫--當然包括我本人。
在說到魯迅性格的另一面時,起初我也不免戰戰兢兢。看到學界經常為一些具體問題爭得硝煙彌漫甚至“上綱上線”,作為一個普通讀者,哪有貿然置喙的資格呢!
但是,通過反復閱讀魯迅,讓我陡然增加勇氣。畢竟魯迅對自己也進行過相當嚴厲的自我剖析,作為後人,又有什麼必要故作遮掩!
我堅信一點:事實就是事實。
比如,他與顧頡剛那場有頭無尾的“官司”,儘管有許多複雜的背景,卻明顯地暴露出魯迅性格中難以掩飾的缺陷。因憎惡一個人,而憎惡
回想這部書稿,延宕數年終得完成,其間本有許多感慨,原想留待寫這序言的時候發作。不料真到了這一刻,思緒紊亂,竟不知該如何下筆了。
躇多日,仍無頭緒,唯一的出路,只有仍從魯迅說起。
20世紀的中國文壇,“魯迅”始終是一個熱門話題。
他要麼被捧上雲端奉為神靈,要麼被打入汙澤斥為妖魔。不同的人出於不同的目的,把魯迅當成了政治鬥爭的工具。在這一片喧囂之中,魯迅的身影卻似乎更加模糊、更加神秘,讓人感到迷惑。
正是帶著這樣的迷惑,我才踏上“走讀”之旅。我對那些政治並無多大興趣,只希望能夠找到一個真實的魯迅。
十幾年來,邊讀邊走,讀讀走走。書讀了不少,包括重新系統閱讀的《魯迅全集》在內,大約至少要有上千萬字吧;路也走了不少,僅乘火車旅行的路程,算來也有萬把公里了。沿循魯迅的人生軌跡,在實地尋覓往事的遺痕,隨著行程的延續,他的形象在我眼中漸顯清晰。
魯迅在國內居住和生活過的城市,主要有7座,即:紹興、南京、杭州、北京、廈門、廣州、上海;此外還去過西安,但只是短暫講學。至於國外,他只去過日本,在那裡生活的時間不算短,前後共有7年多的時間,由於條件所限,我無法前去考察,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不過,我卻去了國內的另一處地方作為彌補--儘管魯迅本人從來沒有去過,但在那裡發生的事情卻對他產生了莫大的影響,使他毅然決定改變自己的人生--那就是遼東半島的旅順港。
在旅順的那段時間,我的心情始終十分陰鬱易怒,尤其見不得一些遊客的輕佻。我不能理解,他們在參觀那些所謂“景點”的時候,居然能旁若無人地高聲喧嘩,居然能沒心沒肺地嬉笑打鬧,居然能搔首弄姿地拍照留影!
他們難道不知道這些“景點”到底是什麼?
--那是每個中國人心頭永遠不能癒合的血淋淋的傷疤!
一百多年前,日俄兩國為了爭奪這個遠東地區著名的戰略要地,在這塊屬於中國的土地上打得昏天黑地,而腐敗無能的中國政府,居然宣佈“保持中立”。這是何等的恥辱!
不難想見,當時正在異國學習的魯迅,置身于成群愛國熱情高漲的日本學生之中,在與他們一起觀看課間放映的那些宣傳日軍英勇戰績的幻燈片時,顯得多麼尷尬和孤獨。如他所說:“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
任何一個稍有自尊的中國人,都無法忍受這樣的場景,更何況魯迅正是一個熱血青年。
如此,我們完全可以理解,他為什麼竟會就此棄醫從文。
然而,儘管魯迅後來被尊為“戰士”,他卻並沒有選擇和他的同鄉秋瑾、徐錫麟那樣慷慨赴死的方式,他的戰鬥武器不是匕首、手槍和炸彈,而是筆墨與紙。
我不認為魯迅懦弱。我只覺得,是因為肩上和心頭有太重的負擔,使他難以擺脫束縛。
這負擔,就是他的家庭。
不可否認,魯迅是至孝之人。恕我直言:他已近乎“愚孝”。
縱觀魯迅並不漫長的一生,可謂頗多坎坷,而最直接最沉重的挫折和打擊,卻大都來自他的家庭。祖父入獄、父親早亡造成家道中落,母親又固執而盲目地給他套上了婚姻的枷鎖,至親至愛的兄弟卻成為對他傷害最深的人……而他只能默默地承受。儘管後來終於有勇氣掙脫枷鎖,但那些傷害已經成為無法痊癒的隱痛,以致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心態和性格。
所以,我在“走讀”那些舊居的過程中,時常會產生難以抑制的感慨:就個人經歷而言,魯迅的一輩子,活得真不容易!
比如,紹興老屋那間獨處一隅的臥室,映射出他那悲劇婚姻中難言的隱秘;北京紹興會館補樹書屋的破敗小院,則是他自“沈默”至“爆發”、從而正式走上文壇的起點;北京八道灣舊宅,見證過他與周作人斷然絕交的場面,那“兄弟失和”的真實內情,卻始終無人知曉;他在廈門的空曠大房間裡經歷了難耐的孤獨與苦悶,卻又在上海景雲裡的石庫門中品味了愛情的甜蜜和家庭的溫暖;上海大陸新村的寓所,是他的人生終點,而那死因,竟成為曾經引發劇烈爭論的“世紀之謎”。還有,他和高長虹的曲折恩怨、與顧頡剛的離奇“官司”,都有許多需要詮釋的內情……在那些老屋舊舍之中,隱藏著多少讓人唏歔感歎的故事啊!只有走進去、讀過去,才能品味魯迅那五味雜陳的內心世界。
然而,時光的塵沙、人為的修飾、偏頗的理解……如此等等,往往會掩蓋許多重要的痕跡。
比如紹興的東昌坊口,百年前本是一條僻靜的普通街巷,如今已經成為人流如織的旅遊景點;那被定為“魯迅祖居”的老台門和被定為“魯迅故居”的新台門,張燈結綵,煥然一新,全然看不出當年破敗的景象。在這樣的環境中,如何想像魯迅幼時在百草園的荒草叢中自尋樂趣的場景?如何體會其家境敗落後的淒涼氛圍?如何感受他被族人逼迫甚至誣陷時的憤懣心情?許多參觀者可能無法理解,魯迅當年為什麼要離開這奢華的豪門大宅,被迫外出求學--產生如此疑問的原因很簡單:現今展示的東西,已經遠離原貌。
還有北京八道灣和宮門口西三條的宅院。在魯迅的一生中,只有這兩處住所是由他親自勘選購定、親自設計監造的。他是一個做事細心、感情細膩的人,這兩處住所的格局,明顯展示了他的個性,最有代表性的地方,便是那兩個“老虎尾巴”。
但是,一些專業人士始終不承認八道灣宅院中“老虎尾巴”的存在。我曾請教過相關的專家,回答是斬釘截鐵的:“‘老虎尾巴’只有西三條那一處!”
但確有證據,說明八道灣“老虎尾巴”的真實存在。
那不是一間普通的屋子--它的存在是魯迅對自己畸形婚姻的一種無奈的反抗。
在八道灣,魯迅寫出了著名的《阿Q正傳》。如果說,阿Q腦後那條鼠尾般難看的辮子隱喻著國人頭腦中難以割捨的封建思想,那麼八道灣的“老虎尾巴”則反映了長期無法擺脫的家庭枷鎖對魯迅所構成的精神禁錮。
在北京魯迅博物館中展出的八道灣舊宅模型,不僅遺漏了那不可忽視的“老虎尾巴”,還有一處失誤:它顯然是借鑒普 通北京四合院的格局製作的,因此把後院做得太小了。許多年來我始終存有疑問:魯迅為何只給兩個弟弟及其家人留下了那麼窄小的空間,作為大哥,豈不是過於霸 道了嗎?待到考察過實地,我才知道自己想錯了。那後院異常闊大,面積甚至超過正院--魯迅是絕對不會虧待自己的弟弟們的!
所以,我根據模型和實物特地畫了兩幅白描,供讀者用作比較。那不僅是院落面積的問題,從中可以體悟魯迅內心深處許多難為人知的情感。
許多事情,是要自己親眼看過之後才會大致明白的。
說這話的前提是:所看到的應當是真實的東西。
可惜,由於種種原因,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魯迅被五彩斑斕的眩光所籠罩,使得與他相關的許多事情和人物也同樣朦朧起來。
近年來,一些資料得以重新披露,人們發現,連似乎最能接近真實的“照片”,居然也有作偽的可能。比如,魯迅在廈門的時候曾經在墳地裡拍過幾張照片,其中一張是單人的,一張是集體的。由於場景奇異,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但那張廣為傳播的“集體照”,居然有兩個“版本”,畫面中一位元或有或無、時有時無的人物,便是曾被魯迅稱為“老朋友”的林語堂。
魯迅與林語堂的關係,本來也是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可惜限於篇幅,在這本書裡未能進行詳細的介紹。他們交往多年,原是很好的朋友,後來因見解不同而不再來往。林語堂曾說:“魯迅與我相得者二次,疏離者二次,其即其離,皆出自然,非吾與魯迅有輊軒於其間也。”而在魯迅去廈門大學任教這件事上,林語堂是幫了大忙的;不管魯迅本人對廈門有多少不堪的記憶,那畢竟是他生命旅 程中一段不可或缺的經歷。以往由於政治的原因對照片進行了“處理”,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行為,只能讓人感到無聊與無奈,而近年有些書籍仍在使用那張“缺 員”的照片,則讓人完全難以理解了。如今在廈門大學的魯迅紀念館以及北京的魯迅博物館裡,展出的都是那張人物齊全的照片--歷史的原貌本該如此,但人們所看到的往往是偽造的“史實”,這樣的情況,在有關魯迅的資料中俯拾即是。如何去偽存真,居然成為需要時刻當心的要務,這真是一件可笑而又可悲的事情。假如魯迅在世看到這等奇事,只怕也會驚訝得連鬍子都要翹起來了。
還有一件小事,我也在正文中提到。我曾發現,魯迅當年在廈門時寄給許廣平一張明信片,上面所寫的有關他住所位置的說明文字,與實際地形不符。經請教專家,對方認為,魯迅是在敘述的時候變換了一下方位。我覺得,這解釋頗為牽強。其實,原因可能很簡單:那不過是魯迅一時筆誤而已。
所以我才有所感歎:“雖是小事,卻反映了一個事實:魯迅的形象被樹立得太高大,竟使得人們不敢承認他也會有出錯的時候。”
這種思想上的束縛不僅在許多專家的身上常有反映,普通人也往往難以擺脫--當然包括我本人。
在說到魯迅性格的另一面時,起初我也不免戰戰兢兢。看到學界經常為一些具體問題爭得硝煙彌漫甚至“上綱上線”,作為一個普通讀者,哪有貿然置喙的資格呢!
但是,通過反復閱讀魯迅,讓我陡然增加勇氣。畢竟魯迅對自己也進行過相當嚴厲的自我剖析,作為後人,又有什麼必要故作遮掩!
我堅信一點:事實就是事實。
比如,他與顧頡剛那場有頭無尾的“官司”,儘管有許多複雜的背景,卻明顯地暴露出魯迅性格中難以掩飾的缺陷。因憎惡一個人,而憎惡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