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三世代的記憶,唱進歲月的刻痕,如歌的青春不老不滅。以1990年代前後至2000年初期為軸,敘述兩名從小一起長大且愛聽歌的孩子,從相識到別離,一路成長的軌跡;而尋夢途中遇到的每個人、每件事,如同流淌於呼吸間的各式氣味,或甜美、或芬芳,或生腥、或酸腐,就算當下無法得知結果是好是壞,卻也實實在在成了生命中的養分,引領著抵達現在、通往未來……談人生,「若能找到一件事讓自己樂在其中,就算活得不錯了吧。」 說青春,「就像精彩的煙火表演,當下的目不暇給,在鏡頭拉遠之後,有了餘裕可以微笑欣賞。」跨越年代的中、英、日文流行歌曲(鄧麗君、松田聖子、荒井由實、劉德華、梁詠琪、王傑、張雨生、五月天、Bon Jovi、Queen、SPITZ、齊秦、王菲、安室奈美惠、東京事變、中島美嘉、Dreams Come True、Mr. Children、宇多田光等),還有令人大哭大笑的《東京愛情故事》、《流星花園》、《向左走‧向右走》、《NANA》、《蜂蜜幸運草》、《Last Friends》,更別忘了手指運動Gameboy、SEGA STATURN、PlayStation、《俄羅斯方塊》、《最終幻想》、《天外魔境》、《時空幻境》,這些那些課堂沒教的事,是呼吸的根本、生活的真諦,屬於你我的青春不老不滅。類似影片特寫鏡頭、或回憶時的淡入淡出長鏡頭手法,賦予小說浸潤式的閱讀。—詩人顏艾琳
程兆熊先生是新儒家學派中被遺漏的一位重要人物,其學養橫跨儒釋道、文、哲、農、美、詩、心理等學。本書乃程兆熊先生逝世二十餘年後,由李惠君、蘇子敬、黃兆強、蕭振邦等人發起,組織兩岸三地及法國、韓國等三十幾位學者齊聚一堂,舉辦第一屆論述及紀念程兆熊先生的學術思想的研討會論文,對研究者而言極具學術價值。本書共收錄研討程兆熊先生之專題二篇、論文二十六篇、參贊紀念文二篇、魚雁傳書一封、五則談論程兆熊先生傳奇人生的對話。論文者皆是當今知名學者,論述內容豐富多彩。
程兆熊先生對中國文化的推廣未曾停歇,是新儒家學派中被遺漏的一位重要人物。本部書共三冊,七十餘萬字,除了收錄了程先生的文章外,對與程兆熊先生有密切往來的熊十力、何思敬、戴家齊、許思園、徐先兆、王淑陶、黃維等人亦進行了扼要的介紹,還全文錄入了與程先生有文字往來的部分師友的文章、信札、公函以及相互酬酢的詩歌等資料,內容旁徵博引,以極其豐富的文獻材料乃至檔案,沿著歷史的發展脈絡來勾勒程兆熊先生的前半生。文字耐讀,語言生動,妙筆生花,這種發乎性情的書寫方式也增添了本書的趣味性與可讀性。 一代時儒程兆熊先生(1907-2001),熟識歐陽竟無大師,親炙於熊十力先生,與吳宓、錢穆、許思園、唐君毅、牟宗三等諸位先生交好,一生奉行簡單化與務實的體證,卻甚少人知道他的學識背景與豐厚閱歷。作者李惠君花了近三年的搜集與整理,以文追人、以文追事,從程先生大學開始到1949來台之前發表的文章及以文化救國建國的事蹟,以時間為軸、以文章及交往人物為織,書寫成七十五萬餘字《解鎖程兆熊》前半生,時間從1926年到1949年,共三冊:《解鎖程兆熊前半生-少年冶遊風景好一九二六至一九三七》、《解鎖程兆熊前半生-一心萬古又千秋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二》、《解鎖程兆熊前半生-省識風塵萬里吟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九》。從《解鎖程兆熊前半生》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線索。先生十九歲離鄉南下廣州,受同鄉黃維規勸與資助,棄考黃埔軍校而入中山大學物理系就讀,既而又受推薦編輯《黃埔生活》,其時正在蔣介石誓師北伐之際,也是國共兩黨裂痕加深進而清黨的時刻,國共兩黨同時注意到動員農民力量乃掌握政權的利基,其時先生任職黃埔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除了在負責主編的《黃埔生活》及《黃埔週刊》撰文之外,也主編系列叢書,其中程先生編有《農民運動》一書,關注農民與土地問題,他認為中國的根本問題是農民問題。由農村文化運動到社會運動而政治運動;同時還有個循環性,由政治運動,再到農村文化運動。誠如本書作者所言,此文雖是因為國共分歧而為國民革命所編就的書籍,已然可見程氏性情之教的風格。作者又提到第五點所提的社會進化觀點,也一直貫穿程先生後來的相關農業治國救國的著作中。所以作者提醒我們:「這些深度接觸農民運動議題及土地改革問題,是否也是影響程先生復學之後轉系農科的因子呢?又關於農民的教育問題,是否也是程先生回國投入抗戰以致當了專員做了許多訓練,及後要創辦信江農專,乃至於最終,終身從事農學國學等教育的呢?相信這些都是不斷積累於程先生內在思想行動的因子。」旨哉斯言!得作者頗具理據的分析,相信讀者對程先生藉中國歷代農民與土地政策之轉變以闡述其性情之教此一思想的根源發韌之處,當能有一番具體的理解。且觀先生抗戰時期所從事「先秦儒家的農業理想與世界」此一課題之探索,注意土之氣息與人性之關聯,強調教化之本,本之於人性,本之於土之氣息,本之於農業,將先秦儒家以農立國的理想世界,依據經典為之梳理,既談經濟,亦言文明,更言為人處世之道與國家經營之理,其根本都歸結於對歷代農民與土地問題之思考,並且作出從上到下,從治國教化到土地經濟同條共貫的系統性解答。而這些立論的觸發點,與其任職黃埔時期對農民運動的思考,實有深刻的聯繫在焉。作者關於先生前半生的行止,有相當詳盡的介紹。舉其大者,如與三民主義力行社的淵源,創辦《國際譯報》、《小國際》、《文化通訊》、《國際情報》、《理想與文化》、《中國文化》之經歷,原欲赴巴黎設立國際譯報社卻入學於凡爾賽園藝學院的始末,以及抗戰時從軍報國,從事文化宣傳與擔任指導專員,上書陳誠建議設立中國哲學研究所,並舉薦熊十力先生的詳細始末。另外,作者詳述程先生應英國科學協會之邀,以中國科學家的資格發表《儒家學說與國際社會》之緣由,尚有程先生任職滇越、川滇鐵路始末,戰後鵝湖信江農專辦學之艱辛。當然,程先生與黃維、熊十力、牟宗三、許思園、唐君毅、吳宓柳詒徵、彭友賢等眾多先生之交往等等,更是多有精彩之敘述。程兆熊先生對中國文化的推廣未曾停歇,是新儒家學派中被遺漏的一位重要人物。本部書除了收錄了程先生的文章外,還全文錄入了與程先生有文字往來的部分師友的文章、信札、公函以及相互酬酢的詩歌等資料,內容旁徵博引,資料翔實,最大的特點是以極其豐富的文獻材料乃至檔案,沿著歷史的發展脈絡來勾勒程兆熊先生的前半生。文字耐讀,語言生動,妙筆生花,這種發乎性情的書寫方式也增添了本書的趣味性與可讀性。對於普通讀者而言,閱讀此書除了增長知識,擴展見聞外,或可從程先生傳奇的人生經歷中獲得成長的動力,汲取生命的智慧。對於學者而言,瞭解程兆熊先生的生平和經歷,亦有助於深化理解程先生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本書榮獲第五屆長篇小說金獎第二十二屆《當代》文學拉力賽年度長篇小說總冠軍作家出版社二〇二〇年年度好書榜人生短暫,且來小說裡坐坐。——賈平凹用了兩年時間寫完長篇《暫坐》,比以往的任何一部書都寫得慢。以往的書稿多是寫兩遍,《暫坐》則寫了四遍。他說:寫過那麼多的小說,總要一部和一部不同。風格不是重複,支撐的只有風骨。《暫坐》是自己的一次「撐竿跳」,能跳高一厘米就一厘米。《暫坐》以一個生病住院直到離世的夏自花為線索,鋪設了十多個女子的關係,她們各自的關係,和他人的關係,相互間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在關係的脈絡裡尋找著自己的身份和位置。賈平凹說:「《暫坐》中仍還是日子的潑煩瑣碎,這是我一貫的小說作法,不同的是這次人物更多在說話。話有開會的,有報告的,有交代和叮嚀,有訴說和爭論,再就是說是非。」、「《暫坐》之所以敢純寫一群女的,實在是我不自信使然。寫作中,常常不是我在寫她們,而是她們在寫我,這種矛盾和分裂隨處可見。」《暫坐》裡雖然沒有「我」,但我就在茶莊之上,如燕不離人又不在人中,巢築屋梁,萬象在下。聽那眾姊妹在說自己的事,說別人的事,說社會上的事,說別人在說她們的事,風雨冰雪,陰晴寒暑,吃喝拉撒,柴米油鹽,生死離別,喜怒哀樂。
會遇到甚麼樣的老師,其實都是自己的選擇,「業」總是真實不虛地貫徹自己的記錄。你永遠不會知道誰是你的老師,直到你知道你知道了。這就像是一個偶然,卻可以追溯出許多的因緣,一次契機,一回相遇,一段談話,任何彷彿相關卻又不具體有關係的轉折,忽然就知道了。此時,你明白,這不僅僅是當下的知道,卻是累積了許久許久,還要發酵許久許久,你才心甘情願地知道。「尋找大師」是門重要的人生課題,有的人不自覺,也有人敲鑼打鼓地找,然而在西藏卻是打從出生就變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任何人都有一個清楚明確的傳承並且有標誌鮮明的「頂頭上師」,至於,關起門來修行的「師父」,那就只有自己與師父雙方知道了,這也是藏傳佛教被當作「密教」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是「一對一」教學,決不容許外漏。這樣做的好處至少有兩項,其一是資質各異,每個人需要叮嚀的進程絕對無法相同,為免造成彼此的干擾,最好保持嚴密三緘其口的原則;此外,這也是杜絕爭風吃醋的乾淨俐落法門。 因此,除了天知地知,在無人知曉的狀態下,這位「頂頭上師」幾乎是掐著我的生命行走的那把鑰匙,拿錯了,或者用錯方向,都一樣毀。 聽起來很恐怖,但還可能會更恐怖。 最恐怖的部分,並非是誰陷害了我,而是「我」在生命的歷程中不斷地殺死自己。我也經常狠命地將師父當兇手捉拿,這師父若沒有兩把刷子,早就被千刀萬刮了。做徒弟,通常是先把師父捧上天,緊接著又反覆在信不信任的油鍋上煎熬彼此。老師若不「置之死地而後生」,就無法讓你重生,然而痛不欲生的當下,又怎能去品味預知重生的喜悅呢?當然是五味雜陳地怨恨滿腹,修養差的,就每天放鞭炮啦! 想想看,收一個徒弟,若不先好好地修理,如何讓他受教?而最首當其衝的修理,就是讓學生「認清自己的真面目」。 尋找大師,同時,更是尋回自己的歷險記。
《廢都》曾因性描寫在中國曾遭禁17年。正版與盜版超過一千兩百萬冊。榮獲法國費米娜文學獎,並由法國文化交流部頒發「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藝術榮譽獎」。賈平凹這部長篇小說從出版,到熱議,到查禁,到獲獎,到解禁,到重評,再到廣泛流傳世界各地,迄今已逾30年。本次以最初的1993年版內容印行,給讀者最真實、完整的《廢都》。作者聲明:「情節全然虛構,請勿對號入座;唯有心靈真實,任人笑罵評說。」《廢都》是作家賈平凹創作的第四部長篇小説,1993年7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和《十月》雜誌第4期同時首次全文發表後,在大陸各家各種版本累計銷售超過一千兩百萬冊。全書描寫上世紀八○年代西京城裡,知識分子的人生百態,情韻深刻動人,叩問生命與靈魂。2009年由作家出版社再度重新出版,《廢都》與《浮躁》、《秦腔》組成「賈平凹三部」。本書廣被翻譯為日文、法文、俄文、英文、韓文、越文等多個版本,儼然就是一部賈平凹版的中國社會風俗史。
有時一有那麼一個既定的時刻。這既定的時刻,使人欣喜的就像貴賓,令人生厭的宛如不速之客。作者在二千年代後期開始寫詩,至今寫的都是中國古詩體五七言絕律詩。這種體裁的特色是每首詩的詩句數量是四或四的倍數,一首詩可以是句句押韻或者好些詩句押韻,而每行詩句則固定由五個字或七個字組成。最大原因讓筆者堅持這種格式的是它的工整規格:是個局限,也是個挑戰;自從寫成了頭一、兩首以後,就有了往績來抱持「早晚完成這一首」的心態來寫接下來的每一首:當中那保證的多巴胺,在過程中燃燒澎湃的寫作動力,在峻工時回饋莫大的獎賞。作者的詩作,秉持某些原則:國、粤語押韻,用字能與當代讀者溝通,而且要有相片來強化意境。早期的詩作語調較為晦暗,不少在訴說著人生的無奈;後來受到劉西傳道的提點才「提高」了作品的「亮度」,多了一點光明。這一本詩集由四大元素所組成:一、詩:中文的詩固然是最基要的部分,而這些詩的英文版卻是中文版的轉換(並非直白的翻譯);每一句仍然保留中文版的主要意思,但詞類的舖陳卻是重新處理,好使押韻(讓我們保留這份樂趣吧!)。(這好比一齣電影,原本製作自某城或某國,後來給翻拍成另外一個地方的版本,兩個版本的細節不盡一樣,但故事和劇情大致相同。) 二、相片:本書所採用的相片,全為筆者生活的影像記錄,親自攝影,不假外求;用在書中的,部分給作出了裁切,全部没有後期加工。三、短文:筆者以一、兩句說話來延伸或加強每首詩的重點。四、《聖經》的經文:撤除宗教背景,《聖經》一直被視為至高的經典。(坊間不少書籍以《-- -- 聖經》來命名以表示該著作在其知識領域上的權威。)對於基督徒來說(包括筆者),《聖經》是一本生活指南,是叫人活得更豐盛的一本著作。有見及此,筆者從《聖經》中引用一至兩句經文來回應每首詩的主旨,也希望帶來啟發。以上的四項結集而成的這書,希望能為您在生活裏多開一扇窗,為您在路途上再添一點光。
面對現代散文的柔性與剛性之別,學者詩人楊宗翰嘗試以這部文集《顯於文》,另闢出可以抒情,可以說理,更從不避諱自身之應用或實用面向,想做什麼就能夠像是什麼的「適性散文」。誠如作者所言:「就算只能待在隊伍後方,看著別人早看過的風景,我也甘願為文學之人之文之事,在背後負責搭台推浪,按讚鼓掌。因為文學值得——因為它就是濁世浪濤中的船錨,曾教導我如何挺立著求生,頑強地倖存。」。楊宗翰在散文集《顯於文》內寫道:「我年少時自忖以文學為師,何其有幸,到了現在竟然還能以文學為業。這個業,應該是職業,可以是事業,更像是志業。志業乃是一種使命與召喚,驅使我樂於為文學服務,即便無人在乎、缺乏迴響,絲毫無礙我奉獻出自己的心臟與熱忱。」因為以文為業,他開課教書;因為以文為業,他著述寫書;因為以文為業,他企劃編書。加上人到中年,行已過半,實在無暇蹉跎彆扭,故將本書視為繳交階段性成績單,並將不能說的,隱藏於詩;能夠公開講的,顯露於文。於是前者選錄出詩集《隱於詩》,後者匯聚為文集《顯於文》。將兩書並置共讀,就可以知道作者是為何與如何,迄今還會沿著同一條文學之路,慢慢地走。
賈平凹說:「我覺得秦嶺就是一輩子。」《秦嶺記》將一個秦嶺人對秦嶺的感情,以及幾十年人生的感悟和見解,都滲透在了作品之中。這本書既是賈平凹的《山海經》和《聊齋誌異》,也是秦嶺的「山川草木志,動物志,村落志,人物志」。作者借鑒散文筆法寫小說,境界開闊,筆法搖曳,讓《秦嶺記》一舉成為中國現代筆記小說創作的典範。對於《秦嶺記》的初創初衷,賈平凹說:自己的老家就在秦嶺中,後來19歲離開家鄉到西安生活工作後也是在秦嶺腳下,幾十年基本上都沒離開過秦嶺。「所以我想寫,就寫我的秦嶺,或者秦嶺中的我。」作者對秦嶺的感情,以及幾十年人生的感悟和見解,都滲透在這本《秦嶺記》之中。如果說2018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山本》是「一本帶故事的秦嶺志」, 2020年出版的《暫坐》和《醬豆》是寫秦嶺邊上的人和故事的話,那麼《秦嶺記》則表達的是作者本人對於秦嶺的真實感知。賈平凹以筆記小說的形式講述了近六十個秦嶺故事,以近乎古人的筆記筆法寫山、寫水、寫人,既有《山海經》等傳統文本的基因,又蘊含着作家生於斯、長於斯的生命密碼。他生在秦嶺,長在秦嶺,卻自認不過是秦嶺溝溝岔岔裡的一隻螻蟻,不停地去寫秦嶺,即便有多大的想法,末了也僅僅把自己寫成了秦嶺裡的一棵小樹。賈平凹是這麼說的:「《秦嶺記》分五十七章,每一章都沒有題目,不是不起,而是不願起。但所寫的秦嶺山山水水,人人事事,未敢懈怠、敷衍、輕佻和油滑順溜,努力寫好中國文字的每一個句子。」
充滿手感溫度的圖繪筆觸,輕鬆中帶有哲理的文字排列,透過咖啡豆彼諾自我探險的奇幻旅程,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發現自己獨特的「唯一」。一顆不安於現狀的咖啡豆彼諾,率性跨出熟悉的界限,邁入世界探索未知,發現,真正的「唯一」在心靈的覺醒,在保持自我自在,在每一次的五感心動。
文學大家賈平凹出版的第二十部長篇小說,榮獲《亞洲周刊》2023年度十大小說、《當代》長篇小說論壇2023年度長篇五佳作品等殊榮。《河山傳》既是一部小人物的「列傳」,更是當下世風的「喻世明言」,被評論界認為是賈平凹作為優秀作家一生追求的作品,他所有的作品連起來就是一部《河山傳》。作為賈平凹出版的第二十部長篇小說,《河山傳》時間跨度從一九七八年到二〇二〇年,交織記述了洗河等農村青年到西安的奮鬥歷程。此「河山」非彼河山,而是兩個人——河是洗河,山是羅山。洗河出自農村,後為進城創業的「城一代」;羅山則久居城市,是事業有成的老闆跟社會賢達……。本書為作者繼《廢都》、《暫坐》後,全新的城市題材小說力作。《河山傳》主角是從陝北到西安打工的農民洗河,他在輾轉漂泊中邂逅了老闆羅山,演繹出一段小人物與大世界之間的故事。《河山傳》承襲了世情小說、筆記小說跟志人小說的傳統,據時間為經,以人物跟事件為緯,將幾代進城農民跟民營企業主這兩個群體,其間之人情、倫理、命運與變化都疊在一起,寫出了當代中國的巨大變化,以及大時代背景下的人物群像。表層雲淡風輕,內裡波瀾萬丈,多少興衰起落、成敗榮辱,俱見於此部小說之中。
本書以楊牧詩句「臨風的姿態」為題楊牧《長短歌行》「葵花園」第二節:「他日重來,各自換了新羽猶認識對方臨風的姿態…」。楊牧2020年3月乘雲舟歸去,《長短歌行》遂成絕唱。但是知道,總會認識彼此「臨風的姿態」,不管換過多少次新羽。楊牧《長短歌行》「葵花園」第二節:「他日重來,各自換了新羽猶認識對方臨風的姿態…」。楊牧2020年3月乘雲舟歸去,《長短歌行》遂成絕唱。但是知道,總會認識彼此「臨風的姿態」,不管換過多少次新羽。感念盈盈讓我用楊牧的詩句為題。本書分為前輯和後輯。前輯:作者追念師長故友至交的若干文字,以「長歌短歌送斯人」始;並及德譯楊牧散文詩歌、張愛玲、莫言小說之後,寫就的稿子。後輯:「蓼蓼者莪」九篇,作者懷想先父母音容。「手足篇」、「情同手足篇」,附記遊兩三章。吾友寶雍之封面畫作,小友念萱、承惠之編校,舍弟汪班的題字,不言謝,一一藏在心裡。封底圖案,十幾年前小外孫二寶,尚宇,就替我準備好了,不容辜負。
本書收入了作家賈平凹自1977―2024年出版的各種圖書版本500餘種,按著作出版年月前後順序編錄,從中可較為清晰地顯現作者創作的節奏變化軌跡,所收著作版本時間跨度達48年,為作品版本研究者,提供較詳實的原始資料。賈平凹作品版本研究書系之《平凹書衣錄》,本書收入了作家賈平凹自1977―2024年出版的各種圖書版本500餘種,書中輯入的版本以各出版社出版的第一版為主,重印及再版版本一般亦收錄。本書按著作出版年月前後順序編錄,從中可較為清晰地顯現作者創作的節奏變化軌跡,所收著作版本時間跨度達48年,為作品版本研究者,提供較詳實的原始資料。在凸顯賈平凹50年文學成就的同時,反映了中國圖書和出版政策的進一步改革開放,可講中國當代文學和圖書、印刷、發行事業發展繁榮的縮影。不僅具有版本史料和研究資料價值,而且對當代中國文學發展具有文獻參考意義。
『追求好身材一點都不庸俗』每個人值得更好的自己!永遠不要低估自己塑下來的魅力掌控自己的身材,才能掌控自己的快樂人生張高榮醫師畢業於台灣最高學府的臺灣大學醫學院,曾先後任職於臺大醫院 外科以及長庚醫院美容整形、重建整形外科主治醫師,至今投入整形外科30年,活躍於醫學與教學領域的張高榮醫師,始終認為,所有的美應該建立在 健康與安全之上!在變美變年輕之前,健康與安心是醫者心態上最重要的指標。在極少人會選擇的重建整形外科開始,從幫助病人修復唇顎裂、嚴重外傷、乳房重建等從頭到腳大大小小手術,讓他啟發,萬物皆有特色,美麗沒有標準,透過醫生的醫療技術,應該為患者帶來符合其最理想、最安全、最佳的 呈現結果,是身為一名專業醫師該有專業考量。深知女性對身材需求的煩惱,在一次契機下,遇見世界體雕大師Dr.Alfredo Hoyos開始,張高榮醫師便致力於為亞洲人解決曲線不完美的煩惱。他先後 赴哥倫比亞及多國地區研學進修,經15年專研亞洲人的體態,並融合全球前 沿的吸脂技術,研發出一套專為亞洲人體脂特徵的體雕治療手法,從而達到 更佳緊緻曲線的塑身效果。張高榮醫師一直致力於精進技術,也非常熱衷於教學活動,現為臺灣及國際 上【STS™無痕吸脂拉提】理念的提倡者,目前是許多國際及地區醫療美容大 會上活躍的演講學者。
藉由音樂與遊戲來提升智商,這是一個非常快樂且有效的方法。期盼本書出版能幫助更多的新家庭,無論在預防孩子大腦傷害或讓孩子更聰明上有所助益,也期盼學校、社會及政府都能有這樣的共識,為少子化的臺灣培育出更健康及傑出的下一代。每個新生命都是在眾人的期待下誕生,作者深深期盼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家長無限的愛護,並學習腦科學所提倡的正向教養方式,以確保他們的大腦得到健康發展,讓臺灣的下一代都能擁有健康且聰明的大腦。作者在接觸了何惠玉老師的「當腦神經科學」遇上「正向親子教育課程」之後,點燃了對腦科學的求知慾,開始大量閱讀近年來美國腦科學的研究資料,包含美國腦神經科學權威 Dr. Bruce Perry ……等,並結合這些年所接觸的親子課程,希望能夠為新手父母提供一個在家就能實踐的方法,讓孩子根據腦科學研究成為更聰明的學習者。作者本身有英文教育的背景,也參與了政府親子共讀計畫的推廣,並從廖彩杏老師的《新編 用有聲書輕鬆聽出英語力》中獲益良多。因此,在女兒五歲及兒子兩歲時,開始了英文繪本的親子共讀。這個方法不僅是網路上媽媽們最推薦且最容易執行的英文共讀方式,更透過大量播放CD讓音樂為孩子打造一個無形的英語學習環境。這樣的學習方式讓我的孩子們從小就累積了扎實的英文能力。此外,結合現今啟動大腦的七感遊戲,讓孩子在英文親子共讀的基礎上,透過遊戲感覺統合,同時配合故事音檔的播放,學習英文的同時也能提升孩子智商,期盼本書出版能幫助更多的新家庭,無論在預防孩子大腦傷害或讓孩子更聰明上有所助益,也期盼學校、社會及政府都能有這樣的共識,為少子化的臺灣培育出更健康及傑出的下一代。
作者-陳維滄,秉持著台中一中校訓「爭取第一,保持第一」的拚勁,凡事不做則已,做就要做到創新、最好。堪稱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熱心公益的慈善家、關懷生態人文的旅行家、攝影寫書分享人生的文藝作家,更是挑戰生命極限的探險家,探索真理、創意不絕的斜槓老頑童!作者-陳維滄在生涯中扮演過的不同角色,曾是喜讀文哲的文藝青年,也是叱吒商場的企業家。做為多愁善感的文藝青年,他右腦感性,創意充沛;做為精明幹練的企業家,他左腦理性,思辨活絡。然而,遺傳自母親勇於追夢的基因,讓他在商場拚搏之外,也斜槓了文藝、音樂、宗教、公益和冒險旅行等跨領域。過程中,追求完美,挑戰極限,不做便罷,要做就希望做到盡善盡美,超越自我,激發創意和潛力。
極地大冒險,面對的是不可預的種種風險,有時甚至是命懸一線的死亡威脅。相對地,極地純淨無染,還世獨立的天地大美,讓人們一見鍾情,念念不忘。極地之美、極境之險,在我的生命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記,也讓我蜕變成一個有故事的人。極地大冒險,面對的是不可預的種種風險,有時甚至是命懸一線的死亡威脅。相對地,極地純淨無染,還世獨立的天地大美,讓人們一見鍾情,念念不忘。極地之美、極境之險,在我的生命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記,也讓我蜕變成一個有故事的人。旅行中的每次挑戰都讓我看見更真實的自己,這些經歷都成為生命中印象深刻、難以忘懷的點點滴滴。藉著圖像與文字的紀錄,將文化遺址、文明智慧,以及自然生態,多角度而獨特的探討,豐碩了旅程的意義和價值,期望為讀者開拓新視野、發現新大陸,從而有所省思與啟發。
文摘精選自近年來,刊登在新大學網站的各期時論。作者群來自,臺,美,中,港,四地,各大學教授和報紙雜誌網絡的健筆名嘴。解說兩岸政局,大國博奕,中美歐各異的政經制度和現代社會諸等現象。評述,自由民主,極權專制,資本霸權,殖民搶掠,宗教和種族衝突,平等公平的利益分配等等的有關論述。備戰催必戰,避戰享和平。今次總統大選,幾等乎是戰爭抑和平的投票,臺獨或不獨的投票。本文摘從楊雨亭訪問,宋楚瑜和張俊宏對話,談台灣從威權到民主開始,許信良和張俊宏講台灣與大陸,兩岸如何破冰,到施正鋒,趙國材,和中美論壇,傾聼兩岸心聲,交流世界大勢;許榮淑的關心臺灣,關心兩岸,都在探討如何走向兩岸和平之路。張亞中的台灣應是全球非戰和平區,簡永松提出中立台灣,解散軍隊,到黃光國的一中兩憲聯合共和國。都在提出可思考的積極的兩岸和平方案。汪明生有兩岸促融促統體制建構芻議。張俊宏提出,徹底告別過去,應接無限可能的台灣。黃光國提出,知中疑美,台灣的中道。大國博奕,中美競爭,文化衝突,源自宗教和種族的戰爭,人民福利抑資本獨佔,殖民剝奪抑公平互利,都是這一代人經常關心研討的貼身課題。周陽山談美國夢為什麽式微,張系國說誰使美國更有悲劇性。水秉和講美國霸權崩潰,世界戰亂之源是新保守主義,現今積重難返的美國。孫隆基寫美國反智傅統,美國左右兩極分化的幼稚病。到范湘濤中國不再尊重美國,中國有理由這様做。都在回應今時今日,海內外知識分子們都在關心的議題。一人一票的美式民主,很多人在思考為什麼問題重重。周陽山談市場社會主羲,國家社會主羲。朱雲漢介紹,中國復興後帶給人類的末來。張靜要提出,大破大立的司法,檢察及法治改革方案。孫中曾談台灣的社會主義左派路線。關品方談中國和東盟十國塑造21世紀亞洲新紀元。梁海明介紹雅萬高鐵和中老鐵路,何步正講香港南蠻之地浴火重生。關於美式選舉,孫隆基講美國華人的川粉與川痴。何步正説,沒有川晉一世就有川普二世,張文基談美國中期選舉面臨的內外挑戰。黃光國反對台灣的媚日史觀,吳昆財和段心儀,都在關心要反轉臺獨課綱,梁啟源提出台灣能源問題,所有這些,都要本屆總統候選人,説出個答案。楊雨亭寫外省人的宿命,坐牢爸爸和他的家人。同時不忘記美中衝突下中國與台灣的抉擇。從老大學雜誌到今天新大學網站,楊雨亭引申出,受苦,離散與新生。何步正提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抗日戰歌。臺獨媚日反華,在中國人眼中,臺獨會被歸劃為反骨敵人。媚日仇華的臺獨論,會引帶出:戰鼓擂,戰禍起,危害最大。
一本奇書 30年浮沉本書封面書名由賈平凹先生親筆題寫賈平凹先生的長篇小說《廢都》從出版,到熱議,到查禁,再到獲獎,到解禁,到重評,再到廣泛流傳世界各地,這樣一部長篇小說,已走過了30年。本書以全面完整詳實豐富的史料角度,呈現一部結構宏大的《廢都文本》圖說。賈平凹先生的長篇小說《廢都》從出版,到熱議,到查禁,再到獲獎,到解禁,到重評,再到廣泛流傳世界各地,這樣一部長篇小說,已走過了30年。《廢都》是作家賈平凹創作的第四部長篇小說,1993 年 7 月 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和《十月》雜誌第4期同時首次全文發表。小說寫的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西北一個大城市裡——西京 城裡一群知識分子的生活故事。小說主人公叫莊之蝶,是西京城 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也是 「西京文壇上數一數二的頂尖人物」。 因為小說中的涉及的「性」描寫,故而引起較多的爭議。小說較多地運用了意象手法,是該小說值得注意的一個藝術特點。由於性描寫在中國遭禁17年。1997年《廢都》獲得法國費米娜文學獎。《廢都》被禁17年之後,2009年由作家出版社再度出版,並與《浮躁》《秦腔》組成《賈平凹三部》。30年,《廢都》歷經沈沈浮浮,是一個說不完繞不開的話題。本書力求從 30年的創作、到封禁、再到獲獎、再版,以全面完整詳實豐富的史料角度,呈現一部結構宏大的《廢都文本》圖說。《廢都》是中國當代文學出版、暢銷、評論、盜版、翻譯的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