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教養不必糾結於最理想方式:放過自己,也放心讓孩子飛的解放之書
相信自己,爆炸後仍然是夠好的父母。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心累父母的覺醒之書!
三個孩子的奶爸、深刻理解教養困境的醜爸,
為所有充滿挫折感的爸媽提出的療癒解方!
停止糾結於「不夠好」「什麼才是最理想教養」的無盡投入、自我鞭苔!
相信自己已經給孩子夠用的愛與支持;
放過自己,偶爾輕放孩子的行為,接納自己不經意的情緒暴走,
你仍是夠好的父母!
解放育兒現場的心累父母,
跳脫教養厭世情境與無止境的內心戲,得到療癒與救贖!
「教養專家,你們真的都做得到書上寫的嗎?」
親職專家醜爸每每聽到父母這樣的質疑,他感到的不是冒犯,而是爸媽內心深處的自我懷疑、迷惘與教養焦慮。
醜爸想告訴所有備感挫折的爸媽,世上沒有不犯錯的父母,就連他被稱為「專家」,也不可能做到書上所寫的,也難免心累、教養厭世。因此他寫下這本解放父母之書,裡頭的觀念雖不能代表每一位所謂的教養專家,但這是醜爸給父母最真實的回覆。
沒有人可以隔著螢幕、透過幾張紙,告訴你該怎麼教小孩。因此,他不寫孩子就該這樣教、那樣學,而是同理父母──當爸媽總是會受傷,但也肯定會被孩子愛得滿滿的;育兒路上有人也跟你一樣傷痕累累,卻愛得飽滿充實。
醜爸同時分享了他在教養現場的心路歷程,以及為人父母該如何面對自己、面對伴侶、面對孩子,並在照顧自己之餘,與伴侶和孩子共同成長。
請將本書視為一趟與自我的和解之旅。跟自己和解了,孩子也不用學我們藏東藏西,能在多元情境中與人相處,勇敢面對每個選擇,為自己負責。
這,就是教養吧。
★療癒你的教養厭世負能量!
致父母自己:「給孩子愛之前,別忘了照顧好自己。」
‧父母厭世語錄:我的父母從未盡力愛我,我要用盡一生的愛獻給孩子。
‧醜爸勸世良言:無論給多給少,都是父母真實的一份愛。即使很小,但透過我們,那份愛可以長大;即使那份愛不完美,但請相信,那肯定夠孩子一生所用。
致你與伴侶:「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為了這個家生死相許。」
‧父母厭世語錄:另一半有不對,就要改啊!改不了就是缺乏意志跟決心,無法接受!
‧醜爸勸世良言: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女士相信,每個人在大多數情境下都是盡力的,值得被欣賞與肯定。試著讓彼此接觸自己的初心,讓情緒可以被看見,再來慢慢調整行為。行為不會完美,但家人之間會更靠近。
致你與孩子:「你的孩子永遠是你的孩子。」
‧父母厭世語錄:錯罰孩子,我會自責。但錯放孩子會不會讓他心存僥倖,下次變本加厲?
‧醜爸勸世良言:孩子的需求,會透過不當行為表現出來,事出必有因。先想「孩子要的是什麼?如何滿足?彼此要付出什麼代價?」處理的方式會慢慢成形。當賞罰轉為跟孩子一同成長,是錯罰還是錯放,就沒那麼重要了。
目錄
推薦序 找回父母本來圓滿無缺、該有的真實面目 羅寶鴻
推薦序 原來,教養是一場自由探險 歐陽立中
自 序 教養專家真的都做得到書上寫的?
—第一部—
致父母自己:「給孩子愛之前,不忘照顧好自己。」
無論是新手父母還是老手,
每一個孩子都會帶給你不同的生命新課題,還有相似的憂慮與自問:
過去做得好不好? 現在夠不夠愛孩子? 未來孩子會不會過得比我更好?
相信自己已給了夠用的愛與支持,
你的光終將在孩子身上閃耀。
‧創造心裡的白噪音
‧都要把自己照顧好
‧不夠好,卻夠用的愛
‧教養是很私密的事
‧我怕孩子跟我一樣
‧放下內在父母的嚴苛期望
‧你的光將在孩子身上閃耀
—第二部—
致你與另一半:「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為了這個家生死相許。」
關於伴侶,無論另一半是神隊友還是豬隊友,
這個家與孩子,都已從「我」變成「我們」的。
相信每個人在大多數情境下都是盡力的,
行為不會完美,但家人之間會更靠近。
‧接納是改變的開始,還是改變了才能接納?
‧他不就是該接住我的情緒嗎?
‧我絕不重蹈覆轍!可是……
‧「我的家」和「我們的家」
‧為什麼累了一天回到家,還要我做家事?
‧我們與小三的事
‧陪伴「伴侶和小孩的關係」
‧教養不一致,O不OK啊?
—第三部—
致你與孩子:「你的孩子永遠是你的孩子。」
無論孩子此刻像個天使還是魔鬼,
教養永遠沒有最理想的方式,
相信你的盡力,成為每個當下最完美的父母;
相信孩子能感受到你真誠的存在,你的孩子永遠都是你的孩子,
你們都會好好的。
‧ONLY YOU!
‧對你愛愛愛不完?
‧「陪」或「賠」?陪多久才夠?
‧「身教」到底要教什麼?
‧負責任就有責任感?
‧讚美與鼓勵,分那麼清楚有事嗎?
‧寧可錯放一百,不可錯殺一次?
‧準備好懲罰孩子了?
‧手足論I:手心手背都是肉?
‧手足論II:人家在吃麵,你在喊燙?
‧髒話垃圾話說好說滿的厭世父母人蔘
‧學才藝,想放棄,爸媽森七七?
‧分數這回事
結 語 當浩克不再亂砸時
序/導讀
推薦序
找回父母本來圓滿無缺、該有的真實面目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看完醜爸(陳其正)的新書初稿,內心有著深深的感動與欽佩。
我一直以來認為教養專家有兩種:一種是把自己與孩子許多互動真實經驗分享出來,是自己做到的;另一種是把很多教養想法和技巧分享出來,但卻是自己做不到的。
讀完醜爸的書,我才知道原來還有一種:不強調方法也不談論技巧,但直指人心,讓父母看見自己「其實已經是很棒的父母了」。讓父母心安以後,讓教養自然而然從成人、孩子與環境互動中,演化出最適合三方的結果。……
無論在哪裡,醜爸都發現很多父母內心似乎有著一種共同的聲音:一種「我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的愧疚感。
於是,我這位以「本醜」自居的朋友,利用他內心滿滿的溫柔力量,道出種種讓人暖心的話語,療癒這些父母:「無論給多給少,都是父母真實的一份愛。即使很小,但透過我們,那份愛可以長大。」「即使那份愛不完美,但請相信,那肯定夠孩子一生所用。」「相信自己,已給了夠用的愛與支持,你的光終將在孩子身上閃耀。」「一份盡力的愛,即使渺小,已讓我們成長茁壯;我們擁有機會,也蘊含潛力,讓這看似不美好的愛,在心裡安然滋養。它夠我們用,夠我們盡力愛孩子、愛家人,無愧於心。」「請用最大的尊敬與欣賞,接納自己正為孩子做的,我們才能再次親近、滋潤自己。這時再來談教養,便能開啟改變的可能。」
或許,醜爸你以後可以說,「雖然我很醜,可是我內心很溫柔」了,至少我可以為你證明(蓋章)。
很感謝醜爸用柔軟卻具重量、睿智卻又精簡的言語,來幫助天下父母破迷開悟、回頭是岸,找回本來圓滿無缺、父母該有的真實面目。
原來,教養是一場自由探險
歐陽立中/Super教師、暢銷作家
一提到「身教」,做父母的都正襟危坐起來,彷彿它神聖不可侵犯。可我特別喜歡醜爸說的:「身教是有覺知地一起生活。」身教不是要我們扮演成另一個「完美」的人,而是要我們和孩子學習成為「完整」的人。所謂完整的人,就是接受有缺點和弱點的自己。只有相信和接納彼此的不足,我們才能生出成長的勇氣。所以醜爸說:「教養從來不是父母把一個『好』,完整保存後輸入到孩子裡。」這樣做,我們彼此都活得既疲憊,又狼狽。
我看過有些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延伸,把所有心力放在孩子身上,覺得孩子應該成龍成鳳,依著他們安排的路前進。一旦孩子沒照做,他們要嘛憤怒、要嘛崩潰。「明明我為孩子做了那麼多,他怎麼能這樣對我!」這句話不斷在他們腦中迴盪,揮之不去。他們越愛孩子,孩子卻彷彿離他們越遠。
醜爸說:「接受自己現在能做什麼,接受孩子的現況,每一次都是新的可能,每個可能都是我們的盡力。」一語道破這種以愛為名的綁架。只有父母把自己照顧好,才不會覺得自己的犧牲,應該換得孩子的順從。
這不是一本教養攻略書,也許你無法得到真正的答案。但這是一本教養解放書,你絕對會得到源源不絕的信心。
自序
教養專家真的都做得到書上寫的?
在公開場合或私下傳訊時,我不只一次直接或客氣地被父母問道:「教養專家,你們真的都做得到書上寫的嗎?」
然而,我從不覺得對方是在找碴,這其實是一個好問題,畢竟賣豬肉的可能最愛吃牛肉,做熱炒的也不是每天嗑炒飯(是吧?)。
我自己也是父母,同樣曾滿懷期待、一試再試教養書傳授的種種神奇魔法,甚至興沖沖地以為找到救命寶典,卻反墜入「究竟是孩子有問題,還是我有毛病?」的無限鬼打牆。
我當然知道,沒有哪一種教養方法適用於每一個人,但是,如果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這個方法適合我孩子,只是我不會用、用不好,那不就誤他一生,罪該萬死?
這樣的恐懼,也是許多父母災難性思考的開始,以及許多教養文章的靈感來源:各色標題黨「父母不○○XX,孩子就AABB……」以致於父母養育孩子獲得的至樂,都不敵那萬分之一的遺漏。我花了很大力氣,承認自己錯誤的期待,從頭做起觀察、對話、等待的苦功,點滴累積和孩子的互動,找到屬於彼此的教養默契。
這段辛苦歷程,因為我也走過,所以當這帶有挑戰意味、好似天下專家一般黑的問題出現時,我感到一陣熟悉感,好像看見眼前發問父母的疲累、迷惘,甚至帶著諷刺的怨念,就像當年的我一樣。
教養專家說得好,但相信你自己更重要當小孩還處在嬰幼兒時期,教養專家提出的知識與做法,尤其是小兒科醫生、嬰幼兒發展心理學者的建言,對父母育兒非常受用。但隨著孩子長大,獨特的氣質開始和生長環境奇妙混搭,日漸成形,此時專業第三者的建議應該逐漸退居二線,讓在日常前線與孩子交鋒的你,擔當主要決策者。
教養不是知識的傳遞、技巧的指導,而是以生命對生命、用一筆一畫為彼此刻出形狀。當照顧者無法接觸過去的生命經驗,對自己的人生價值觀沒把握、甚至毫無頭緒時,自然無法掌握眼前那活蹦亂跳、只想逃出爸媽五指山的獨特生物。
「醜爸,說真的,我不知道怎麼教小孩,要我相信自己的力量,我辦不到;我還是相信,只要找到適合的專家,照著他的方法做,一定行得通!」
親愛的,如果你也是這樣,這本書也是為了你寫的。
螢幕背後的專家,是怎麼教小孩的?
如果擁有專業學、經歷,比別人多養育些小孩的奶爸,可以被稱為專家,我期待透過這本書,除了分享理論、成功經驗、教養方法和怪招,也讓你品嘗我的人性及失敗。我跌倒、站起來、又跌倒的地方,離你不遠;我悔恨、舔不好的傷口,你不陌生。「在成為父母之前,沒有人知道如何當個夠好的父母」這句話適合你,和我。如何調整、甚至重建我的想法,包括還未成型、仍在摸索的信念,也都在書中分享呈現。
邀請你透過我的經歷,也探索自己的教養觀、生命觀、價值觀,看看自己是如何成為自己,進而成為父母。
每個人都擁有五味雜陳的人生故事,站在現在的高度,欣賞仍在演奏中的篇章,我們會更有能力看見親子關係的每個面向,在孩子不同階段與狀態,都能盡力陪伴。
在《先知.孩子》裡,詩人紀伯倫把父母比喻成弓:
你好比一把弓,孩子是從你身上射出的生命之箭。
弓箭手看見無窮路徑上的箭靶,
於是祂大力拉彎你這把弓,希望祂的箭能射得又快又遠。
我們是弓,不是弓箭手,雖然不能決定孩子的人生,但他們能不能飛得又快又遠,取決於我們的狀態。父母請照顧好自己,我們好,孩子會更好。
我的答案
「專家真的都做得到教養書上寫的?」
做不到。
我不能代表每一位所謂的專家,但這是我真實的回覆。因此我不寫教養,而是聚焦在「父母的自我成長」。沒有人可以隔著螢幕、透過幾張紙,告訴你該怎麼教小孩。當爸媽總是要受傷、也肯定會被孩子愛得滿滿的,兩者並存,缺一不可。這條路,即使一拐一拐,都得自己走過去。
但我們還是能結伴同行,藍瘦香菇可以取暖,過關升級有人擊掌。
走吧!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