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自卑情結:你的困境,由你的認知和生活風格決定

自卑感是一種「正面意義的痛」,它能促使人們克服困境、向上奮鬥。
固定
版型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7 210
    30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人生在世,都會遭遇問題與困境,
然而,你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和困境,
都受到你對自己和社會的認知,
以及個人生活風格的影響。

著名個體心理學大師阿德勒,
將透過本書告訴你,
個人的困境是可以被調整和超越的。
關鍵就在於,
你是否懂得透過建立「社會興趣」,
改變生活風格和對困境的認知,
讓自己適應社會,進而借助社會的力量,
來解決問題和超越困境。

與佛洛伊德齊名的心理學大師──阿德勒,
將帶領你超越自我,超越困境,
重新做自己的主人!

與佛洛伊德、榮格齊名的著名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其個體心理學說確立了心理學的社會價值取向,推動心理學走向應用,對西方心理學有著深遠影響與貢獻。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說:「一個人從小生長的環境,將會成為日後他的『生活風格』,並影響他的一生。」

每個人都有自卑情結。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記得自己曾經有自卑感,也可能許多人對這個詞彙有點反感,然而自卑感統治著人的精神生活,在每個嬰兒、孩子身上,都可以看到對深錮自卑感的巨大及強迫的反抗,這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基本事實。

然而,自卑感是一種「正面意義的痛」,它能促使人們克服困境、向上奮鬥。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將帶領你,檢視童年時期就開始「誤導」你的生活風格,修改你潛意識中的「人格程式」,打造全新的自我!

譯者

 

文韶華

外文系畢業,現為自由譯者,不愛拘束生活,喜歡翻譯的工作,更喜歡與書籍為伍。

目錄

【前言】人類的困境,從兒童期就已經開始
困境,可測出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指數
「人生意義」──讓脫軌心靈改邪歸正的一帖藥
【推薦序】用阿德勒的眼、耳、心來看現今的心理問題

【第一章】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第二章】你的「生活風格」,決定你的困境
【第三章】人生的任務
【第四章】身體與靈魂
【第五章】體形/運動/個性
【第六章】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
【第七章】優越情結(Superiority Complex)
【第八章】失敗的型態
【第九章】嬌生慣養者的非真實世界
【第十章】精神官能症的性質
【第十一章】性變態
【第十二章】童年的早期回憶
【第十三章】妨礙社會興趣發展的境況
【第十四章】白日夢/夜夢
【第十五章】人生的意義
【附錄一】諮商者與病人
【附錄二】阿德勒生平紀事

序/導讀

作者序

人類的困境,從兒童期就已經開始


在這世界上,每個人的獨特性,實在無法用一個簡短的公式,或用幾句話來表達。在心理學之中的普遍規則,包括我所創立的個體心理學所立下的規則,都應該只是個研究「人類個體」這個學術領域的工具。

因此,我從不墨守成規,並且十分重視彈性和靈活性,更要求我自己要保有縝密的心思,好辨別真偽。由於我對於「規則」有著這樣的看法,讓我對於「個體」在兒童時期就擁有自由的創造力,以及在日後人生中創造力會受到限制這個觀點,愈來愈有信心。

因為這個觀點讓孩子在追求完美、自我實現、學習技巧、自我成長等自由表現方面時,擁有很大的空間。根據這個觀點,我們可以把環境和後天教養的影響,當成那些陶醉在遊戲中的孩子們,為他們自己建造一座生活城堡的建材和資源。

此外,我也深深領悟到另外一個重要觀念: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一旦孩子們要塑造自己的生活模式,就一定要朝向正確的方向,並且一定要用對方法,這樣他們才能禁得起人生的種種考驗,並且不會因為受到一點挫折,就讓那座象徵自己生活模式的城堡,在一瞬間崩潰。

孩子在成長過程之中,必定會經常碰到各種難以預料的問題,這時不能只依靠後天訓練的制式反應,或者先天的反應能力來解決它。如果我們把孩子們遇到的問題,都只靠這兩種先天或後天的能力來解決,是十分危險的。對孩子們來說,這個世界總是不停地給予他們各種不同的考驗,生命總是會有最困難的問題在前面,等著他們用源源不絕的創造力來解決所有的難關。

在各家心理學派中的那些重要術語,其實在背後都有著同樣的重大意義,不論是本能、衝動、感覺、思想、行動、對快樂與痛苦的態度、對自我的愛、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等等的名詞,都不例外。我們心中去套用什麼樣的生活模式或風格,就決定了我們在生活中的表現行為,因為「整體」決定「部分」的發展。

困境,可測出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指數

事實上,要評估一個人的心理狀況如何,可以從「當他面臨無法逃避的困境時,會如何反應」來觀察。人生之中會碰到許多問題和困境,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包括我們對自己、對其他人、或對工作和愛情所採取的態度。通常在第一個問題還沒解決時,就已經和其他三個不同的問題糾結在一起了。而這些問題都不是容易解決的,並且是在生命之中無可避免的,卻又沒有人可以為我們解答,因為這些問題起源於個體和人類社會、地球及異性的關係。這些問題是否能解決,更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禍福。

人是整體社會的一部分,而一個人存在的價值,則取決於他是否能解決這些問題。這可以看成是學生必須面對的數學習題,錯得愈多,他的生命受到威脅的程度也就愈高。通常只有在人們對社會的信賴感沒有崩潰時,這些問題和威脅才不存在。

不幸的是,某些外在因素(不可控制的環境變數),會影響你是否完成自己的問題。或者,某些需要你和別人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務,當你無法完成時,這些事通常就會導致你心理出現一些病症:包括適應不良、神經症、精神官能症、自殺、犯罪、吸毒與性犯罪或性變態等等。

如果一個人對社會生活愈來愈不能適應,我想知道的是──他對社會失去信賴和安全感的這種現象,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這不只是學術問題,對臨床治療也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當我們在探索這個現象的過程中,意外地發覺,這樣的不信賴感可以從孩子童年初期的一些經驗中找到答案。事實上,兒童在早期的生活裡就已經產生和社會疏離的現象,但是當我們發現到孩子們的這些心理障礙時,通常也可以看到孩子對心理障礙的錯誤反應。在對這些現象做進一步仔細研究後,可以發現:有的時候,合理的干擾會得到錯誤的回應;某些時候,錯誤的干擾得到不正確的回應;而某些時候,雖然是極為少見的錯誤干擾,卻又得到正確的回應。

所以,從這些研究結果我們發現,孩子在無法得到社會認同感或安全感時,就會朝錯誤的方向採取錯誤的行為策略,例如:很多人深信,只有征服其他人,才能讓社會認同自己。而且他們相當執著,不願意讓任何反對他們的人,用各種方式把他們帶回正確的人生軌道上。
 
「人生意義」──讓脫軌心靈改邪歸正的一帖藥

因此,所謂的教育,不應該只是鼓勵正面的影響力產生效果,也要去關心孩子們從這些影響力中創造了什麼,萬一他們所創造出來的方向是錯的,至少還有可以改進的機會。

我們發現,最好的改進辦法就是提高與他人合作的意願,以及對其他人產生興趣,這帖藥很有效,每一個案例都因此得到了改善。

孩子一旦建立了他的生活法則、習性和活動,就能和最重要的社會興趣連結在一起,並且架構起自己生活的心理法則和遊戲規則。這些現象可以追溯到從兒童五歲時,甚至在兩歲時就可以發覺。

本書主要的重點,是在討論人對於自己和外在世界的看法,也就是說,這本書要談的是有關孩子以及日後沿著同一心理路線成長的成人,如何了解有關自己與世界的意義,以及這些意義對他們的重大影響。更重要的是:「人生的整體性」,也就是所謂的「生活風格」(Style of Life),是在孩子還無法表達它的時候就建立起來的。如果他在智力方面繼續發展,他等於是在一個「生活風格」(Style of Life)中發展起來的,這個風格是他從來沒有用語言去詮釋過的,因此他也無法去分辨對錯,甚至不能接受他人的批評。

總結來說,關於「人」自己與外在世界的關係,最好的檢測方式,就是看他在兩者間發現的意義,以及他賦予自己生命的意義。

現在,我們終於可以發現:了解自己的人生意義,發現不同的人對人生意義的不同看法,是多麼重要。因為唯有了解自己的人生意義,才知道為何要度過人生困境,以及如何度過人生困境。

因此,我們可以說:「人生意義」,也就是連結「人」和這個世界的關係,才是克服人生困境的一帖心理學的良藥。

試閱

困境,可測出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指數
事實上,要評估一個人的心理狀況如何,可以從「當他面臨無法逃避的困境時,會如何反應」來觀察。人生之中會碰到許多問題和困境,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包括我們對自己、對其他人、或對工作和愛情所採取的態度。通常在第一個問題還沒解決時,就已經和其他三個不同的問題糾結在一起了。而這些問題都不是容易解決的,並且是在生命之中無可避免的,卻又沒有人可以為我們解答,因為這些問題起源於個體和人類社會、地球及異性的關係。這些問題是否能解決,更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禍福。
人是整體社會的一部分,而一個人存在的價值,則取決於他是否能解決這些問題。這可以看成是學生必須面對的數學習題,錯得愈多,他的生命受到威脅的程度也就愈高。通常只有在人們對社會的信賴感沒有崩潰時,這些問題和威脅才不存在。
不幸的是,某些外在因素(不可控制的環境變數),會影響你是否完成自己的問題。或者,某些需要你和別人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務,當你無法完成時,這些事通常就會導致你心理出現一些病症:包括適應不良、神經症、精神官能症、自殺、犯罪、吸毒與性犯罪或性變態等等。

如果一個人對社會生活愈來愈不能適應,我想知道的是──他對社會失去信賴和安全感的這種現象,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這不只是學術問題,對臨床治療也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當我們在探索這個現象的過程中,意外地發覺,這樣的不信賴感可以從孩子童年初期的一些經驗中找到答案。事實上,兒童在早期的生活裡就已經產生和社會疏離的現象,但是當我們發現到孩子們的這些心理障礙時,通常也可以看到孩子對心理障礙的錯誤反應。在對這些現象做進一步仔細研究後,可以發現:有的時候,合理的干擾會得到錯誤的回應;某些時候,錯誤的干擾得到不正確的回應;而某些時候,雖然是極為少見的錯誤干擾,卻又得到正確的回應。
所以,從這些研究結果我們發現,孩子在無法得到社會認同感或安全感時,就會朝錯誤的方向採取錯誤的行為策略,例如:很多人深信,只有征服其他人,才能讓社會認同自己。而且他們相當執著,不願意讓任何反對他們的人,用各種方式把他們帶回正確的人生軌道上。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我總認為,每個人在生活上的一舉一動,都等於是他在對世人展現或宣示自己的生存模式、能力和獨特風格的表演。也就是說:人的行為,始終來自於自身對自己或世界的觀念。請勿對此論點感到訝異,因為我們的感官所感受到的,只是我們主觀的錯覺,本來就不是實際的真相。而我們所認知的世界,也只是外在世界投映在我們心裡的主觀映像而已。當你投入心理學研究時,千萬別忘了塞內加(Seneca)的這句話:「如何解釋現實世界的意義,要看我們內在的詮釋風格和方式。」當我們的幻覺破滅,或者主觀認知和現實世界相衝突時,我們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現實世界的一切事實,然後修正我們心中對這事實的主觀看法。

事實上,當某人看到一條毒蛇靠過來,不管那是真的毒蛇,還是只是先入為主地認為那是一條毒蛇,對這個人來說意義都是一樣。就像從小被寵壞的孩子般,每當母親離開他身邊時,就會感到焦慮,對任何的人事物都會感覺害怕,即使是母親向他證實並不會有人對他不利,但他還是會焦躁不安。

罹患廣場恐懼症(Agoraphobia)的人會不敢到大街上去,因為他會覺得地板不停地在搖動。事實上,在他沒有發病的時候,如果地真的開始搖動,他的反應也是一樣。這些病人的行為,某些時候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其實是對的,因為那是他們存在的角度與世界。

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個三十六歲的律師,他早已經對工作失去了興趣,事業不順利。他為自己作分析,那是因為他不能帶給顧客好印象,而且他總覺得自己很難和別人融洽地相處,尤其是和女孩子在一起時,他就會非常害羞。最後他十分勉強地,甚至可以說是心不甘情不願地結了婚,然而不到一年就離婚了。現在他和父母親同住,過著隱士般的生活,生活開銷大部分都由父母負擔。
他是一個獨子,母親非常溺愛他,總是陪伴在他身邊。母親不停地說服自己的孩子和她的先生,讓他們相信有一天他會成為一個很不平凡的人。當然,這位律師從小也一直這樣期許自己,並且他的成績十分優異,似乎也證明了他母親的想法沒有錯。然而,就像大部分被寵壞了的孩子,無法克制自己的慾望一樣,他染上了手淫的習慣,甚至上了癮,一直擺脫不掉。不久之後,這個習慣被人發現,同時讓他成為學校裡女同學們的笑柄。於是,他開始停止和外界的接觸,但又想像著自己在愛情與婚姻方面,可以得到別人所沒有的幸福。最後,他開始討厭全天下的女人,認為真正能給他愛的感覺的人,只有他的母親,而他的母親也完全被他支配,有相當長的時間裡,他把性方面的幻想都和母親聯結在一起。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到,所謂的「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不是一個「必然性」的事實,也就是說,並不是每個人內心都有這樣的情結,而是某些人被母親過度寵愛下,所產生的不正常與不自然的結果。當這名內心充滿不安和虛榮心的男孩,覺得自己被女孩子出賣時,以及在他無法發展出對社會有充分的興趣和參與感,因而不能和其他人融洽相處時,更可以看出這種現象。

於是,在這位律師開始出社會謀生時,他得了憂鬱症,因此他再次打退堂鼓,遠離社會和其他人。像所有被寵壞的孩子一樣,他從小就很膽小,也很怕面對陌生人。長大之後,在和同性及異性間的人際關係裡,也一樣是消極被動且沒有自信。

同樣地,他不敢面對他的事業困境,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現在,至今仍沒有什麼改變。事情發展至此,只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這個人的想法,一輩子都不會改變。他總是想出人頭地,然而,當他對成功沒有把握時,他又習慣性地選擇了逃避。

他永遠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理念,下面是我們幫他推想出來的真心話:
「既然上帝不肯把勝利賜給我,我只好用撤退來躲避,並把這件事當成自己最後的人生目標」。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不能不承認他的做法是正確的、聰明的。在他自訂的人生意義和生存規則裡,沒有所謂的「理性」,也沒有「常識」和「邏輯」,存在的只是他所認同的「私人智慧」(private intelligence)。如果在這樣的人生觀中,有任何想法或理念在客觀事實上被別人否定了,他會不理別人的意見,並繼續執行他原來的計畫,沒有人可以改變他。

接下來的,是一個類似的案例,只是表現形式不同,也沒有上述那個律師有著不想和別人來往的強烈傾向。

他是一個二十六歲的男人,在家裡是次子,有一個哥哥和弟弟,母親則比較喜歡長子和么子。因此,他十分嫉妒哥哥,決心要和哥哥的優異表現一較高下。結果,他對母親採取了批判和不認同的態度,他開始依賴父親,事實上,這種行為對一個孩子來說,是無可奈何的。

後來,他對母親的厭惡,在受到祖母與一名護士的惡習影響之下,開始蔓延到所有女人身上。這時的他,立志要擺脫女人的掌控,同時渴望支配男人的野心也愈來愈強烈,接著,他開始用盡各種方法要破壞哥哥的優越地位。例如:哥哥體力比他好,在體操、打獵方面的表現優異,他因此就厭惡所有的運動,並且把這一項活動從自己的人生規則裡排除,就好像將女人從自己的世界排除一樣。他喜歡享受成就感,可是只有當成就帶給他勝利的快感時,他才會被某樣事物所吸引。
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他愛上了一個女孩,但他卻故意和她保持距離,然而,那個女孩不喜歡這樣子的戀情,於是拋棄了他,投入了另一個男人的懷抱。

可是他哥哥的婚姻卻很美滿,他又開始擔心自己不會那麼幸福,就像童年時媽媽對他的忽視那樣,讓他經常在眾人面前扮演次要或不重要的角色。於是,他內心有著對哥哥的一種強烈敵意,甚至有向哥哥挑戰的衝動。例如:有一次哥哥去打獵,帶回一張很好的狐皮,並以此為榮,他卻偷偷地把狐皮上面的白毛剪掉,以這種方法來消滅他哥哥的勝利。
情勢發展到最後,由於他的性本能(sexual instinct)可以滿足的機會比較少,相對地被壓抑的能量就比較大,加上他把女性排除在自己的性愛名單之外,因此,他就只能走那唯一剩下的路,成為同性戀。

事實上,他的人生意義的內容不難解讀。他的人生意義是:「在做的每一樣事情時,我都必須是優勝者。」因此,他把所有讓他覺得不能勝利的干擾因素都加以排除,以努力達到他的成功目標。為了了解他的病情,我和他有過很多次會談,在談話中他表示,他不得不承認讓他痛苦而又煩惱的一件事,是他在和同性戀伴侶的某次性行為中,對方宣稱勝利,而這個勝利是因為他的性伴侶的魅力造成的。

對這個案例,我們也可以說他「自己的妄想」並沒有錯,任何男人只要被女孩子拒絕,那麼有部分的男人,都會走同樣的路。

事實上,把「自己的妄想」合理化的強烈欲望,經常是每個人在建構自己的生活風格或人生意義時,導致自己誤入歧途的一個基本要素。

事實上,「人生計畫」與「意義」在個人成長過程中是可以互補的。兩者都起源於孩童時期,在他們還不能依經驗作推論,以及不能用言語、抽象概念來表達想法的時期。不過,他已經開始從非言語表達的推論中,或從常常是不重要的事件中、強烈情感字句表達的經驗中,發展出比較一般性的行為方式。這些一般性的推論,以及與它們同類型的想法,是在還沒有言辭與觀念的時候形成的,這在他們以後的日子裡會繼續產生作用。當然,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有許多不同方式的修正及常識介入,或多或少改正他們,使他們免於過分依賴既定的規則、言辭和原則。因此,他們以後可以感覺到,人因為不安全、自卑帶來的壓迫感,及過分努力地追求別人肯定所造成的不安。

下面的例子,也是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的,事實上,同樣的錯誤認知也可以在動物身上見到。
一隻小狗在街上接受緊跟主人的訓練。當牠的技巧上進步不少之後,有一天,牠突然跳上一輛正在行駛的車子,結果從車子上被拋下來,雖然沒有受傷,但已讓小狗受到了驚嚇。

這對小狗來講,當然是過去沒有的經驗,小狗幾乎不可能對這件事有本能的反應。結果,就算牠日後在街道訓練方面有了更大的進步,可是仍無法誘使牠接近當初牠被拋下車的地點。然而,我們這時也很難用「制約反應」(conditioned reflex)的話來分析這個現象。小狗不怕街道、不怕車輛,但就是怕當初出事的地點,如果我們以平常人的心態來作推論,小狗的想法應該是:「該責備的不是自己的不小心及沒有經驗,而是那個地方」。因為,那個地方就是存在威脅牠生命的危險因素。牠和大部分人都採取了相同的心理機制,而且都固執地守著那樣的解釋,因為這樣做至少可以保證一點:牠再也不會在「這個地點」受到傷害。

(譯者注:我們常因恐懼和自卑,在對他人的行為以及外在環境,產生掌控上的無力感時,就會對某些事實做出過度或誇大的解釋。常見的就是以前專制社會,對曾經犯罪的人處死刑,因為對這些犯人的未來行為無法掌控,而內心又害怕他們會再犯,因此就處以極刑。日常生活中也很多這種例子,很多婦女一旦有了失敗的婚姻,就會擴大解釋,把全天下男人都視為嫌疑犯,也因此不再接受另一段婚姻。許多父母由於對自己的孩子沒有信心,一旦孩子犯錯,就以最嚴厲的方式來處罰他們,甚至近乎虐待。事實上,孩子的行為本來沒有那麼嚴重,但一經過人為的誇大或過度解釋,就會變成不可饒恕的罪愆,因此在恐懼的驅使下,很多小孩子因此受到不當的處罰。而學校老師也常犯這種毛病,也因此我們常常會聽見老師過度體罰,而造成孩子身心傷害的新聞。這些都是對事實誇大和過度解釋的現象,會造成這樣的現象,關鍵原因就是人們心中的不安和恐懼,也就是害怕再度被傷害的自卑感。)

老實說,類似的心理機制常常可以在精神官能症患者身上發現。有些患者害怕即將要來的失敗,或是怕喪失自己個性,於是把這時身體與心理產生的症狀,拿來作為保護自己的最佳藉口和盾牌。
由此可知,真正影響我們的心理和行為的,不是「事實」,而是我們對事實的解釋。在解釋這些實際事件時,我們所表現的信心和勇氣多寡,如果只憑藉著經驗來獲得,那是永遠不夠的,我們應該看自己的解釋是否有矛盾,要看這個解釋得到的結論,是否對我們自己有建設性?對於沒有經驗的孩子以及孤僻的成人來說,這一點尤其重要。

事實上,我們也不難看出,上述那些評量常常是不充分的,因為我們的活動領域是十分有限,即使我們只犯了小小的錯誤,也常在無助和無力感下,不敢面對這個錯誤。這也使得我們的生活模式一旦形成之後,就會牢牢地抓住它不放,任何人都無法改變我們的生活模式和風格。只有在我們犯下重大的錯誤時,現實才會逼我們去反省自己的生活模式和風格是否有問題,有時候,這種反省行為,甚至只有在那些願意透過合作解決人生問題,不以個人優越為追求目標的人身上才會發生。

因此,我們得到了下面的結論:每個人對於自己或對於人生的解釋,都有一個「觀念」,也就是一個生活模式或一個慣性律,會將他牢牢套住,雖然他並不了解這個觀念,也不能去分析這個觀念是好是壞,然而這樣的觀念卻會影響他的一生。

而這個慣性律是在童年的狹小生活範圍中所形成的。因為在沒有分辨及選擇的能力下,我們只好運用天生的本能,以及有限的外在世界影響下,順勢發展成我們自己習慣且熟悉的生活規則。這個慣性律,是孩子的藝術品,是他用來為達成人生目的,或指導與使用自己所有的「本能」與「衝動」。它不能從「有的心理學」(Besitz)的角度去了解,必須從「用的心理學」(Gebrauch)的角度去了解。例如:某種、類似、差不多……等這類字眼,常常是某人因為表達能力不足才會使用的。舉例說,對於強烈自卑感的診斷時,即使被診斷出來了有自卑情結,這時仍然對病人沒有任何幫助,但這也不表示教育或社會環境有任何問題。因為,這些自卑感永遠都以不停變化的形式,在個人對外在世界的態度上表現出來。再者,由於孩子創造力的緣故,以及解釋的不同,因而所謂的自卑感,在外在形式表現上也是人人不同。
在這裡,我們可以用一些簡單的例子來解釋。有一個孩子,在消化器官上有遺傳的缺陷,一生下來就有腸胃方面的問題,如果在飲食方面又沒有得到妥善的照顧,最後這個孩子,就會對食物以及和食物相關的一切產生濃厚的興趣。從此,他對人生和自己的看法,也會因此更加緊密地和食物或營養連結在一起。日後這種興趣也可能擴展到金錢,因為他很快就會覺察到食物與金錢間的關係,不過這一點在不同案例中,多少會有些差異。

又例如,某個被慣壞了的孩子,母親從小就什麼都幫他做,等他長大了之後,必定不願意去做自己該做的事。因為這個孩子會認為他所有的事情,本來就應該由他人代勞,他從小就活在那樣的信念裡,所以會做出這樣的判斷。

同理可證,一個孩子在小時候父母總是聽從他的指使,等他長大後,他就會想去支配其他人,而且在大多數案例中顯示,這種人在遭遇多次別人拒絕被他支配的經驗後,就會對世界採取「懷疑的態度」,同時也會帶著他所有的幻想,包括性方面的幻想,退縮到自己的世界裡去,而無法從社會群體的角度去調整自己的解釋。

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之中,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廣義的解釋也可以說是一種與擁有同等權利者合作的能力),如果能得到最好的發展,那麼他就會根據自己正確的社會群體認知,去解決人生問題。

相同的道理,有一個女孩子,從小她的父親就不顧家庭,甚至重男輕女,對她很不好,於是她長大後就會認為世上男人都是那樣。如果她與其它異性親友之間,也有過類似的不好經驗,或是在成長過程中,碰過像她父親這種人的話,她就會更深信自己的想法。在這種情形之下,一旦她固有的信念維持了一段時間,而且成為慣性意識後,她就很難去接受其它不同的想法了。這時,要是家裡剛好有個兄弟,正在計畫讓他唸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或是讓他去學習專門技能時,這些事實又會讓她心中產生這樣的解釋:女孩子本來就是無能的,或者是女孩子永遠應該被排斥在高等教育門外。

如果家中的某個孩子,總是覺得自己被家人忽略,不被重視,他心裡可能覺得自己受到威脅,因而被這種威脅感套牢,心中也會相信:「我就是得要躲在別人背後。」或者,也可能產生反作用,深信自己有能力,只要努力奮鬥,就可以超越所有其他人,從此不肯把任何人放在眼裡。
同樣地,過分寵溺兒子的母親,可能會讓兒子認為:自己本來就是要站在舞台中央的,必須是眾人注意的焦點,這就是他要扮演的真正角色。

相對地,如果母親對這個兒子過分嘮叨,又不停地批評他,同時卻又相當偏愛另外一個兒子,這將使得這個被批判的兒子,以後在和任何女人交往時就會產生自卑感或敵意,這種心理狀態很可能會發生難以預測的後果。

一樣的道理,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出過很多意外,常常生病,可能就因此會認為世界充滿了危險,並且因此採取退縮自閉的行為。

由此可知,這些對事實的解釋,多少會和現實世界的事實發生衝突。個人對自己與人生的錯誤想法,遲早會使得他和冷酷的現實決裂,甚至陷入反社會或反體制的困境中。個人和社會衝突的現象,我們可以用電擊來做比喻。失敗者總認為他的生活風格,是不被社會所認同,而且受到不公平的嚴格考驗,這時電擊就來了,但這種對自己生活風格的執著,並不會因為電擊就消失或改變。因此,某人對個人優越感的追求,仍舊會繼續執行下去。電擊的結果,通常是什麼也沒有改變,唯一有改變的是:當事人的生活領域變得更狹隘。再者,當事人會刪除或消滅所有讓他感到失敗或威脅的東西;最後,他會陷入自己的慣性律,不敢面對問題,然後撤退到自己的城堡裡。

不過,電擊的結果還是有心理及身體上的副作用,電擊會沖垮當事人心中僅剩的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因此造成他在人生上的各種錯誤決策,因為電擊會逼人去逃避,精神官能症的產生就是這個原因。更糟糕的是,電擊會把人逼上反社會的歧途。在這條路上,他仍舊會在狹窄的私人領域內採取行動,但是這絕不表示他是勇敢的,而是他會用打帶跑或暗地行動的方式,來對社會作反擊。

從這麼多案例來看,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得出結論:「解釋」,在個人的世界觀裡是最基本的要素,不同的解釋,決定了他的思想、感覺、意志及行動。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574706297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72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2025金石強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