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們都知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是該如何面對處理那煩亂的「八九」,卻沒有人知道答案。我們一輩子都在人與人的關係中找平衡,又常常被這些複雜的關係搞得疲乏不堪。
既然最混亂的是我們的「心」,那麼「淨化」的旅程就從每個人的「心」出發。
本書不從硬邦邦的心理學層面解釋,而是藉由禪宗的故事,引導出生活中的做人態度和道理。因為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已知的知識或邏輯,而是源於自我內心的感悟。唯有尋回並證入我們的自性,方能在這亂世浮生當中,參透我們在每段關係中最適當的定位。
既然最混亂的是我們的「心」,那麼「淨化」的旅程就從每個人的「心」出發。
本書不從硬邦邦的心理學層面解釋,而是藉由禪宗的故事,引導出生活中的做人態度和道理。因為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已知的知識或邏輯,而是源於自我內心的感悟。唯有尋回並證入我們的自性,方能在這亂世浮生當中,參透我們在每段關係中最適當的定位。
目錄
編輯室報告──當你拿起這本書的時候,你就該放下了
作者序
1. 只有相對的天堂,沒有絕對的地獄
2. 生命出口就在變通之中
3. 別被先入為主的心態綁架
4. 淨空你的杯子,才能裝得更多
5. 成見讓你只看見事情的三分之一
6. 嫉妒會侵蝕你原有的快樂
7. 別讓前人的規矩限制你的頭腦
8. 順從你的情緒,每一刻都值得慶祝
9. 憤怒是一把傷人傷己的雙刃劍
10. 改正習性,就可改變命運
11. 真正的信仰存於心中
12. 不是做完就好,是要做到最好
13. 親身經歷,才找得到生命真義
14. 我們的煩惱,都是「比」出來的
15. 無法改變困境,就改變你的心境
16. 「我」不受歡迎
17. 看清內心,永遠都有得選擇
18. 學問都藏在生活細節裡
19. 自傲只值兩個銅板
20. 絕處必可逢生
21. 只有你能執導自己的人生
22. 做了才算數
23. 不求回報地付出,反而得到更多
作者序
1. 只有相對的天堂,沒有絕對的地獄
2. 生命出口就在變通之中
3. 別被先入為主的心態綁架
4. 淨空你的杯子,才能裝得更多
5. 成見讓你只看見事情的三分之一
6. 嫉妒會侵蝕你原有的快樂
7. 別讓前人的規矩限制你的頭腦
8. 順從你的情緒,每一刻都值得慶祝
9. 憤怒是一把傷人傷己的雙刃劍
10. 改正習性,就可改變命運
11. 真正的信仰存於心中
12. 不是做完就好,是要做到最好
13. 親身經歷,才找得到生命真義
14. 我們的煩惱,都是「比」出來的
15. 無法改變困境,就改變你的心境
16. 「我」不受歡迎
17. 看清內心,永遠都有得選擇
18. 學問都藏在生活細節裡
19. 自傲只值兩個銅板
20. 絕處必可逢生
21. 只有你能執導自己的人生
22. 做了才算數
23. 不求回報地付出,反而得到更多
試閱
第一章 倒空你的杯子,才能裝新的人生
3. 比較心讓你永遠欲求不滿
有天,你的信箱裡,突然出現一封名為「全公司同仁薪資一覽表」的信件,你打開仔細看了看,發現自己的薪資等級,是從後面數回來的前十名,然後還發現,幾個到職時間比你短且沒啥工作經驗的菜鳥,薪水竟然比你還高。於是你心灰意冷,埋怨上天不公平,然後暗自決定,領完年終獎金就要提辭呈離開。
一小時後,人事單位發了一個公告,說這封信件所列的薪資,除了你看到自己的數字是正確的,其他都是錯的,這是有人故意想挑起同仁對公司的不滿,而故意散發的不實資訊。雖然薪資列為機密,但是為了安定人心,所以公司決定公開正確的薪資表,以正視聽。
於是,你從公告的薪資表中驚喜發現,原來自己的薪水其實比別人高出許多,顯然同事也發現這一點,所以你從他們看你的眼神中,得到前所未有的自信與滿足,優越感瞬間攀升。
短短一個小時,你從憤恨不平到沾沾自喜,為什麼落差這麼大?畢竟在這兩份薪資列表中,你的薪資是不變的,但卻足以讓你意志消沉或意氣昂揚?這其中的關鍵,就是「比較」。
對你來說,你在意的不只是薪資條上的金額,你更在意自己的薪資跟其他人比起來如何,因為它同時也象徵你的「地位」價值。
愛比較,是人的通性,在禪宗裡也有一則這樣的故事。
有個學僧雖然精進修持,但始終不能領悟,眼看比他晚進的同參,都已經有好多人對禪有所體會,讓他挫折感很深,於是決定離開,並向禪師辭行。
聽到他要離開,禪師非常驚訝:「為什?沒有覺悟就要走呢?難道你去別處就能覺悟嗎?」
學僧說:「我每天精進修持還不能悟道,可是其他同參的境界都比我高了,我覺得自己不是這塊料,所以不想再繼續浪費時間了!」
禪師聽了以後說:「你修你的禪,別人體悟別人的道,這是兩回事,為什?要混為一談呢?」
學僧說:「師父,你不懂我的心情,我跟同參們一比,立刻就有大鵬鳥與小麻雀之別的慚愧。」
禪師狀似不解地問:「別人是怎樣大?你又是怎樣小?」
學僧說:「大鵬鳥一展翅就能飛越幾百里,而我卻只能局限在草地的窄小方圓而已。」
聞言,禪師意味深長地說:「就算大鵬鳥一展翅能飛幾百里又如何,牠已經飛越生死了嗎?」
禪師的言外之意就是,別人就算有所體悟也還沒有超脫生死大關,你又何必執著在別人領悟到什麼境界呢?
別人在參禪上的體悟如何,雖然沒有影響到這個學僧,可他就是覺得自己不如人;在社會上,別人有了地位,雖然沒有影響到我們,但相較於我們,他們的地位確實在我們之上,所以我們覺得不舒服。就因為人總是喜歡在這些事情上競逐比較,所以天天都在煩惱,永遠沒有寧日。
從「薪資公告」這個案例中可以發現,你的心情在收到信件之前並無任何波動,而是在此事件發生後,你的內心才開始起了漣漪,無法平靜。
所以,放下「比較心」吧,只要你願意珍惜自己已經擁有的,那麼就算你沒有做任何的改變,別人再怎麼功成名就,你也能夠不受影響,時時保持滿足與快樂。
第二章 端穩「人情面」,能做自己也會做人
43. 轉個彎說話
有天去朋友家,看到他正在教小四的兒子做功課,不久,就聽到書房傳來朋友的怒罵:
「我怎麼會有你這麼笨的小孩,同樣的題目寫幾遍了還不會?看看你哥哥,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隔壁的小豪還考上資優班。每次鄰居問我,你這次考試第幾名,我都不好意思說,你把我的臉都丟光了……」
口沫橫飛罵了一長串後,朋友最後還用這句話當總結:「再這樣下去,我看你以後真的沒前途,我都不敢指望以後靠你養我……」
朋友罵得欲罷不能,而我站在書房門口看得清楚,他每罵一句,孩子的頭就垂得愈低……
事後,我問他為什麼要用這麼尖銳的話來打擊孩子的信心?他說:「妳不知道,他神經很大條,不把話說重一點,都不知道要好好用心。」
我問,那你覺得這樣罵了以後,小孩真的有變好嗎?他說,就是因為怎麼罵都罵不聽,所以他才會愈罵愈難聽。我嘆口氣說:「或許你可以學學禪宗公案裡,一個禪師的做法……」
有個禪師收到家書,信裡寫道,他的外甥每天不務正業,吃喝玩樂,家產都快要被他敗光,無論怎麼打罵都沒用,只能拜託禪師回來,好好地勸戒他。
為此,禪師花了三天三夜回到家鄉,外甥看到他也很開心,還邀請他共度一夜。不過這一夜,禪師一句話也沒有責備他,只是在第二天一早,即將離去的時候對他說:「我真的老了,兩隻手抖得厲害,可以請你幫我把草鞋的帶子繫上嗎?」
外甥自然樂意,很快地幫禪師繫好鞋帶。這時,禪師才說:「謝謝你。你看我,一天比一天年老,歲月真是不饒人。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現在年輕的時候,好好地做人,好好地把事業基礎打好。」說完,禪師就離開了。
說也奇怪,從那天起,年輕人就像脫胎換骨般,從此「改邪歸正」,不再花天酒地,堂堂正正地做人。
很多父母因為求好心切,常常在一急之下,對孩子說出難聽的話;或者有時候,當我們覺得別人的行為不如我們的意時,也習慣用「否定怒罵」、「命令說教」的方式來指責別人,最後,雙方都不愉快,甚至讓彼此的關係更加緊張惡化。
不妨學學禪師的方法吧!有時候,你為了不把話說破,或是轉個彎說話,便會在說話前謹慎思考,所以講出來的話會更加圓融;而聽的人也會不自覺地降低排斥的心理,願意打從心裡接受你的意見。這樣的溝通方式,絕對會比直來直往地硬戳對方,要來得有效。
第三章 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過不去的心情
50. 人生如戲,你才是自己的導演
有次我與朋友去廟裡拜拜的時候,聽到旁邊的一位中年婦女,非常虔誠地拿著三炷香,口中念念有詞:「請菩薩保佑我們一家人,讓我的丈夫事業順利,兒子賺大錢,媳婦聽我的話,孫子考試第一名,股票賺大錢……」就這樣求了一大堆,我看她跪在那裡,少說也有十分鐘吧。
看到這裡,我想起禪宗裡的一則公案:
禪師與徒弟在觀世音菩薩面前,虔誠地合掌參拜。
徒弟問:「師父,每個人皆念觀世音菩薩,但為何祂手上也和我們一樣,拿著念珠,那麼觀世音菩薩念的是誰?」
師父回答:「念觀世音菩薩。」
徒弟困惑地問:「為什麼祂也念觀世音菩薩呢?」
師父回答:「因為祂比世人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遇到事情的時候,大家總是習慣「向外求」,求神明、求爸媽、求親戚、求朋友……求到最後,再也沒有人願意伸出援手的時候,就開始怨天尤人。
但是大家卻從來沒有想過,唯有「向內求」,才是掌握自己命運的根本。而「向內求」的方式,可以從兩方面做起,其一,就是改變自己的思維;其二,就是改變自身的行為。
科學家證實,人的思維充滿活躍的能量與創造性,甚至決定每個人的現狀與未來;然而,我們卻總是忽略這個力量。我們自身行為所產生的後果,其實都是思考的產物,試想,我們每一次做出的選擇,不都是取決於我們的思考模式?如果你想要事情朝好的結果發展,就必須先控制自己的思想,改變自己的想法,這才是根本所在。
當你的思維改變了,你的行為自然就會跟著改變,然後,你周遭的人也會跟著改變。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為人妻、為人母的主婦,嘴上總叨念個不停,總是要求全家人配合她「改改改」,但念了數十年,還是沒有人把這些話當一回事。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先從你自己改變起。比如說,當你的說話方式改變了,你的行為模式也改變了,那麼你的家人看到你的改變,自然也會願意跟著改變。就像《祕密》的「吸引力法則」所講的,你的好磁場,會為你吸引到更多相同頻率的好事。
在電視劇《犀利人妻》一開場,女主角謝安真在除夕夜當晚,一馬當先搶頭香,就算遭人推擠撞破頭、被人撞倒在地遭踐踏,她也甘之如飴,就只為了幫丈夫求得來年事業順利。
但即使丈夫事業順利,這段經營已久的婚姻還是遭到「小三」破壞,而最後讓她丈夫「回頭是岸」的原因,是經過大改造、一個內在充滿自信與感性的她。
求神拜佛可以獲得心靈的撫慰,但絕不是人生能否順遂的依歸。在你的人生道路上,你既是導演,也是編劇,你的人生由你來掌控。只要善用思維來控制行為,你就能展現實際的智慧與力量,那麼,你想要的成就與財富,不必外求任何人,自然也會顯現出來。
3. 比較心讓你永遠欲求不滿
有天,你的信箱裡,突然出現一封名為「全公司同仁薪資一覽表」的信件,你打開仔細看了看,發現自己的薪資等級,是從後面數回來的前十名,然後還發現,幾個到職時間比你短且沒啥工作經驗的菜鳥,薪水竟然比你還高。於是你心灰意冷,埋怨上天不公平,然後暗自決定,領完年終獎金就要提辭呈離開。
一小時後,人事單位發了一個公告,說這封信件所列的薪資,除了你看到自己的數字是正確的,其他都是錯的,這是有人故意想挑起同仁對公司的不滿,而故意散發的不實資訊。雖然薪資列為機密,但是為了安定人心,所以公司決定公開正確的薪資表,以正視聽。
於是,你從公告的薪資表中驚喜發現,原來自己的薪水其實比別人高出許多,顯然同事也發現這一點,所以你從他們看你的眼神中,得到前所未有的自信與滿足,優越感瞬間攀升。
短短一個小時,你從憤恨不平到沾沾自喜,為什麼落差這麼大?畢竟在這兩份薪資列表中,你的薪資是不變的,但卻足以讓你意志消沉或意氣昂揚?這其中的關鍵,就是「比較」。
對你來說,你在意的不只是薪資條上的金額,你更在意自己的薪資跟其他人比起來如何,因為它同時也象徵你的「地位」價值。
愛比較,是人的通性,在禪宗裡也有一則這樣的故事。
有個學僧雖然精進修持,但始終不能領悟,眼看比他晚進的同參,都已經有好多人對禪有所體會,讓他挫折感很深,於是決定離開,並向禪師辭行。
聽到他要離開,禪師非常驚訝:「為什?沒有覺悟就要走呢?難道你去別處就能覺悟嗎?」
學僧說:「我每天精進修持還不能悟道,可是其他同參的境界都比我高了,我覺得自己不是這塊料,所以不想再繼續浪費時間了!」
禪師聽了以後說:「你修你的禪,別人體悟別人的道,這是兩回事,為什?要混為一談呢?」
學僧說:「師父,你不懂我的心情,我跟同參們一比,立刻就有大鵬鳥與小麻雀之別的慚愧。」
禪師狀似不解地問:「別人是怎樣大?你又是怎樣小?」
學僧說:「大鵬鳥一展翅就能飛越幾百里,而我卻只能局限在草地的窄小方圓而已。」
聞言,禪師意味深長地說:「就算大鵬鳥一展翅能飛幾百里又如何,牠已經飛越生死了嗎?」
禪師的言外之意就是,別人就算有所體悟也還沒有超脫生死大關,你又何必執著在別人領悟到什麼境界呢?
別人在參禪上的體悟如何,雖然沒有影響到這個學僧,可他就是覺得自己不如人;在社會上,別人有了地位,雖然沒有影響到我們,但相較於我們,他們的地位確實在我們之上,所以我們覺得不舒服。就因為人總是喜歡在這些事情上競逐比較,所以天天都在煩惱,永遠沒有寧日。
從「薪資公告」這個案例中可以發現,你的心情在收到信件之前並無任何波動,而是在此事件發生後,你的內心才開始起了漣漪,無法平靜。
所以,放下「比較心」吧,只要你願意珍惜自己已經擁有的,那麼就算你沒有做任何的改變,別人再怎麼功成名就,你也能夠不受影響,時時保持滿足與快樂。
第二章 端穩「人情面」,能做自己也會做人
43. 轉個彎說話
有天去朋友家,看到他正在教小四的兒子做功課,不久,就聽到書房傳來朋友的怒罵:
「我怎麼會有你這麼笨的小孩,同樣的題目寫幾遍了還不會?看看你哥哥,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隔壁的小豪還考上資優班。每次鄰居問我,你這次考試第幾名,我都不好意思說,你把我的臉都丟光了……」
口沫橫飛罵了一長串後,朋友最後還用這句話當總結:「再這樣下去,我看你以後真的沒前途,我都不敢指望以後靠你養我……」
朋友罵得欲罷不能,而我站在書房門口看得清楚,他每罵一句,孩子的頭就垂得愈低……
事後,我問他為什麼要用這麼尖銳的話來打擊孩子的信心?他說:「妳不知道,他神經很大條,不把話說重一點,都不知道要好好用心。」
我問,那你覺得這樣罵了以後,小孩真的有變好嗎?他說,就是因為怎麼罵都罵不聽,所以他才會愈罵愈難聽。我嘆口氣說:「或許你可以學學禪宗公案裡,一個禪師的做法……」
有個禪師收到家書,信裡寫道,他的外甥每天不務正業,吃喝玩樂,家產都快要被他敗光,無論怎麼打罵都沒用,只能拜託禪師回來,好好地勸戒他。
為此,禪師花了三天三夜回到家鄉,外甥看到他也很開心,還邀請他共度一夜。不過這一夜,禪師一句話也沒有責備他,只是在第二天一早,即將離去的時候對他說:「我真的老了,兩隻手抖得厲害,可以請你幫我把草鞋的帶子繫上嗎?」
外甥自然樂意,很快地幫禪師繫好鞋帶。這時,禪師才說:「謝謝你。你看我,一天比一天年老,歲月真是不饒人。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現在年輕的時候,好好地做人,好好地把事業基礎打好。」說完,禪師就離開了。
說也奇怪,從那天起,年輕人就像脫胎換骨般,從此「改邪歸正」,不再花天酒地,堂堂正正地做人。
很多父母因為求好心切,常常在一急之下,對孩子說出難聽的話;或者有時候,當我們覺得別人的行為不如我們的意時,也習慣用「否定怒罵」、「命令說教」的方式來指責別人,最後,雙方都不愉快,甚至讓彼此的關係更加緊張惡化。
不妨學學禪師的方法吧!有時候,你為了不把話說破,或是轉個彎說話,便會在說話前謹慎思考,所以講出來的話會更加圓融;而聽的人也會不自覺地降低排斥的心理,願意打從心裡接受你的意見。這樣的溝通方式,絕對會比直來直往地硬戳對方,要來得有效。
第三章 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過不去的心情
50. 人生如戲,你才是自己的導演
有次我與朋友去廟裡拜拜的時候,聽到旁邊的一位中年婦女,非常虔誠地拿著三炷香,口中念念有詞:「請菩薩保佑我們一家人,讓我的丈夫事業順利,兒子賺大錢,媳婦聽我的話,孫子考試第一名,股票賺大錢……」就這樣求了一大堆,我看她跪在那裡,少說也有十分鐘吧。
看到這裡,我想起禪宗裡的一則公案:
禪師與徒弟在觀世音菩薩面前,虔誠地合掌參拜。
徒弟問:「師父,每個人皆念觀世音菩薩,但為何祂手上也和我們一樣,拿著念珠,那麼觀世音菩薩念的是誰?」
師父回答:「念觀世音菩薩。」
徒弟困惑地問:「為什麼祂也念觀世音菩薩呢?」
師父回答:「因為祂比世人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遇到事情的時候,大家總是習慣「向外求」,求神明、求爸媽、求親戚、求朋友……求到最後,再也沒有人願意伸出援手的時候,就開始怨天尤人。
但是大家卻從來沒有想過,唯有「向內求」,才是掌握自己命運的根本。而「向內求」的方式,可以從兩方面做起,其一,就是改變自己的思維;其二,就是改變自身的行為。
科學家證實,人的思維充滿活躍的能量與創造性,甚至決定每個人的現狀與未來;然而,我們卻總是忽略這個力量。我們自身行為所產生的後果,其實都是思考的產物,試想,我們每一次做出的選擇,不都是取決於我們的思考模式?如果你想要事情朝好的結果發展,就必須先控制自己的思想,改變自己的想法,這才是根本所在。
當你的思維改變了,你的行為自然就會跟著改變,然後,你周遭的人也會跟著改變。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為人妻、為人母的主婦,嘴上總叨念個不停,總是要求全家人配合她「改改改」,但念了數十年,還是沒有人把這些話當一回事。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先從你自己改變起。比如說,當你的說話方式改變了,你的行為模式也改變了,那麼你的家人看到你的改變,自然也會願意跟著改變。就像《祕密》的「吸引力法則」所講的,你的好磁場,會為你吸引到更多相同頻率的好事。
在電視劇《犀利人妻》一開場,女主角謝安真在除夕夜當晚,一馬當先搶頭香,就算遭人推擠撞破頭、被人撞倒在地遭踐踏,她也甘之如飴,就只為了幫丈夫求得來年事業順利。
但即使丈夫事業順利,這段經營已久的婚姻還是遭到「小三」破壞,而最後讓她丈夫「回頭是岸」的原因,是經過大改造、一個內在充滿自信與感性的她。
求神拜佛可以獲得心靈的撫慰,但絕不是人生能否順遂的依歸。在你的人生道路上,你既是導演,也是編劇,你的人生由你來掌控。只要善用思維來控制行為,你就能展現實際的智慧與力量,那麼,你想要的成就與財富,不必外求任何人,自然也會顯現出來。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