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電子書】阿德勒心理學講義(2):兒童的人格教育

教育的目標,就是去了解孩子,為孩子預備好面對人生任務,有勇氣去克服挑戰。
Epub
流動版型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69 250
    36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最全面闡述「阿德勒」教育思想的一部經典~~

 

人生不是坦途,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困難;

本書是二十世紀偉大的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Alfred Adler這本書結合了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以及許多實例,希望給予家長、老師、心理輔導者一些指引,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健全的人格,並了解兒童行為問題的癥結、問題兒童是如何產生的。

 

一個人的人生風格(style of life歲之前,就會建立其人生風格的原型。父母和教師必須注意孩子的人生風格是否有偏差。

 

孩子從小到大,在以下這三個面向,最能表現真正的自我:

人際關係(群己):如何結交朋友,與人相處?

社會分工(志業):如何投入和運用自己的一生?

親密關係(愛與被愛):如何和異性相處?

目標錯誤的兒童,會為了維持其優越感,而產生各種問題行為,小則冷漠、自閉,大則與社會為敵。

 

一些「好孩子」之所以表現出好的行為,解决這些兒童問題的關鍵,在於了解其整體人格,並給予同情、理解、關心與鼓勵,而不是懲罰。透過一步步的認知層面的改造,讓兒童重新形成一個對社會有益的目標,可以正面地實現其優越感。

 

年出版,距今將近90年,但是讀來沒有距離,彷彿在談我們身邊的兒童、青少年、父母與教師。阿德勒的每句金言,溫暖中又帶有當頭棒喝的力道,他以親切的口吻,為我們解惑,也道出阿德勒心理學的重要原理。

 

藉由這本書,我們可以更了解孩子,也更認識自己,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開始。

作者

阿德勒Alfred Adler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與佛洛伊德、榮格齊名,為二十世紀精神分析學派的三巨頭之一。
阿德勒對後世的影響與貢獻極大,包含多位知名心理學家,如馬斯洛(Abraham Maslow)、弗蘭克(Viktor Frankl)、羅傑斯(Carl Rogers)、佛洛姆(Erich Fromm)等,而人際關係學大師卡內基(Dale Carnegie)、成功學大師柯維(Stephen R. Covey)、經營管理大師大前研一也都深受阿德勒心理學的啟迪,卡內基更曾讚譽阿德勒是「畢生研究人類及其潛力的偉大心理學家」。


重要著作: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The Science of Living)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2:兒童的人格教育》(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認識人性》(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

 

譯者

彭正梅

華東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是比較教育學、德國教育學、西方教育哲學、教育政策。出版的學術著作有《異域察論:德國與美國教育學研究》、《求取與反思:新世紀以來全球教育改革研究及中國教育傳統的初步考察》等多部,還有多部譯著出版,並在重要期刊發表多篇論文。



彭莉莉

教育學博士,現就職於華東師範大學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 

試閱

一講 引言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教育問題對成人來說,可以歸結為一種自我認識和理性的自我發展的問題。這對於兒童也是一樣。不過,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由於兒童尚未成年,給予他們指導就異常重要(雖然成年人有時也需要指導)。如果我們願意,我們完全可以放任兒童按照他們自己的意願成長──如果他們有兩萬年的時間,而且在適當的環境下發展的話,他們也許最終可以適應現代文明的成年人的行為規範。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人生有限。因此,成年人必須關注並引導兒童的成長。

但是,這裡最大的困難莫過於人們對兒童的無知。因為,成年人要了解自己、自己情感的來源、愛恨的原因,即了解自己的心理,本身就已經相當困難;那麼,了解兒童,並且在掌握豐富知識的基礎上去指導和引導他們,就更是加倍的困難了。

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專門研究兒童的心理,這不僅是因為這個領域本身的重要性,也因為我們能夠藉此認識成年人的性格特徵和行為方式。個體心理學有別於其他的心理學,它不允許理論和實踐的脫節。個體心理學把焦點放在人格的統一性(unity of personality,也譯為整體人格),並研究整體人格如何為了其發展與表現,而努力地奮鬥與追求。從這個立場出發,個體心理學的科學知識是實踐的知識,因為所謂知識就是對於錯誤和謬誤的認識;不論是心理學家、父母、朋友還是個體自己,只要擁有這樣的知識,就知道如何運用這些知識來指導人格的發展。

個體心理學所採用的這種研究方法,使得它的所有論述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按照個體心理學的理解,個體的行為是由個體的整體人格所發動和指引的,因此,個體心理學關於人的行為的所有陳述都精確體現了這些行為之間的相互關係,個體的行為反映了個體的心理活動。在本章,我將對個體心理學的觀點作一整體性的論述,以後的各章會更詳細地探討本章所提出的各種相關問題。 關於人的發展的一個基本事實就是,人的心理總是充滿著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兒童自出生起,就不斷地追求發展,追求偉大、完善和優越的希望圖景,這種圖景是無意識形成的,但卻無時不在。這種追求,這種有目的的活動自然反映了人具有獨特的思考和想像能力;這種有目的的追求主宰了我們一生的具體行為,甚至決定了我們的思想,因為我們的思想絕不是客觀的,而是和我們所形成的目標和人生風格(style of life)是一致的。

整體人格內含於每個人的存在之中。每一個體代表了人格的整體性和統一性;同時每一個體又由其整體人格所塑造。因此,每一個個體既是一幅畫作,又是畫作的作者。個體是他自己人格的畫作者;不過,他既不是完美的畫作者,也不會對自己的靈魂和肉體具有完全的認識。他只是一個極易犯錯和不完美的存在。

在考察人格的建構時,需要注意的是,人格的整體及其獨特的人生目標和風格,並不是建立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個體對於生活事實的主觀看法的基礎上。個體對客觀事實的觀念和看法,絕不是事實本身。因此,人類雖然生活在同樣的事實世界之中,卻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來塑造自己。每個人都根據他自己對事物的看法來塑造自己,他的有些看法在心理上是健康的、正確的;有些則是不健康的、錯誤的。我們要永遠考慮到,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心理問題和障礙,特別是要考慮到他童年早期時的心理障礙和問題,因為這些心理障礙和問題會影響他後來的人生軌跡。 這裡以一個具體案例來說明。這是一個五十二歲的女人。她總是沒完沒了地貶損比她年長的女性。對此,她回想到,她童年的時候,由於她的一個姊姊得到了所有人的注意,她就總有一種屈辱感和無價值感。如果這裡可以運用個體心理學的「縱向」(vertical)觀察方法來探討這一案例,那麼,我們就可以從這個女人的童年和她現在的狀況中發現同樣的心理機制,同樣的心理動力:她總是擔心別人看不起她;當她注意到別人更討人喜歡,處於更有利的地位時,她就心生怨恨。儘管除此之外我們對於這個女人的一生或她的整體人格一無所知,但是,我們幾乎可以根據已知的兩個事實(她的童年和現在)來填補對她了解的空白。在這方面,心理學家就像小說作者一樣,運用一個確定的行為主線、一種人生風格或一種行為模式來建構人物的生活,以確保人物的整體人格不會被破壞。一個優秀的心理學家甚至能夠預測這個女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行為,並能夠清晰描繪出她獨特的「生命主線」(life line)所附帶的人格特徵。

個體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動是以另一個重要的心理學事實為前提的,即人的自卑感(inferiority)。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兒童的想像力,激勵他試著透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個人處境的改善則可以緩和自卑感。心理學把這種現象稱為心理補償(compensation)。

自卑感和心理補償機制的重要之處是,它開啟了人們犯錯的巨大可能性。自卑感或許客觀上有助於個體完善,不過,它也可能導致單純的心理調適,從而會擴大了個體和客觀現實之間的距離。又或者自卑感過於嚴重,當事人最終只能在心理上而不能在行為上加以克服,儘管這種補償性的心理特徵的形成是必要而且是必然的。

我們這裡把那些明顯表現出補償性的性格特徵的兒童分為三類:生來就衰弱或有器官缺陷的兒童;從小受到嚴厲管教、沒有受到父母慈愛的兒童;從小被寵壞的兒童。頁數 4/6

這三種類型代表了問題兒童的三種基本處境;藉由對這三種兒童的考察,我們就更能去研究和理解正常兒童的發展。儘管不是每個兒童都是生而殘疾,但令人吃驚的是,很多孩子都表現出某些由身體欠缺或器官缺陷所引發的心理特徵。我們可以從殘疾兒童中的極端例子來研究這些心理特徵的原型。而對於被嚴厲管教或嬌寵過甚的另兩類兒童而言,在實務上,幾乎所有的兒童都在不同程度上屬於兩者之一,或兩者兼有。

上述三種基本處境都會使兒童產生欠缺感和自卑感,並f且會刺激兒童形成超越其自己潛力的雄心壯志。自卑感和追求優越感是人生同一個基本事實的兩面,難以截然區分。在病理學上,我們很難判斷,是過度的自卑感還是膨脹的野心對個體的傷害更大。兩者通常會按照一定的節奏,依次出現。過度的自卑感會激起兒童膨脹的野心,而這種野心有時又會毒化他的心靈,使他永不安分。這種不安分並沒有導致有意義的行為;它不會結出任何果實,因為它受到了野心的過分澆灌。這種野心又與個體的性格和癖性糾纏在一起,不斷地刺激兒童,使他們變得過於敏感,並總是容易對傷害或蔑視動怒。

這種人(《個體心理學雜誌》充斥著這類個案)雖長大成人,才智能力仍沉睡未醒。他們變得「神經兮兮」,或性格乖僻。如果發展到極端,這種人最終會成為不負責任的人,或走向犯罪,因為他們頭腦裡只有自己,沒有別人。他們絕對是道德上和心理上的自我主義者。他們之中有些人迴避現實和客觀事實,為自己構築了一個全新的幻想世界。他們做著白日夢,沉溺於幻想世界,似乎那就是現實世界。於是,他們終於成功獲得了心靈的安寧。而實際上,他們只是虛構出另一種現實,藉以達到心靈和現實的和解。

心理學家和為人父母者需要注意的是,所有類型的兒童在成長中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情感(social feeling)的發展程度。社會情感在兒童心理的正常發展中具有決定性和指導性的作用。社會情感的發展若是受到任何阻礙,都會嚴重危害兒童的心理發展。社會情感是兒童正常發展的晴雨表。

個體心理學就是圍繞著社會情感的基本原則來發展相應的教育方法。孩子的家長和教育者不應該讓孩子只和一個人建立緊密聯繫,因為若是這樣,孩子勢必不能為將來的生活做好準備。 了解兒童的社會情感發展程度的一個好方法,就是仔細觀察他入學時的表現。剛進校門,兒童都會經歷人生中最初和最困難的考驗。學校對兒童來說,是一個新環境。在這裡,兒童將表現出他們對新環境是否準備充分,特別是對於如何與人相處是否準備好了。

人們普遍缺乏幫助孩子做好入學準備的知識,因此,許多成年人在回想他們的學校生活時,總覺得那簡直是一場噩夢。如果教育得法,學校自然也能彌補兒童早期教育的欠缺和缺失。理想的學校可以是家庭和現實世界之間的中介;學校不僅是一個傳授書本知識的地方,它還應該是傳授生活知識和生活藝術的場所。不過,在等待理想學校出現以彌補家庭教育缺陷的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家庭教育的弊端。

對於家庭教育的弊端,學校只能發揮顯示器的作用,這是因為學校還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環境。如果父母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如何與他人相處,那麼,孩子在入學時就會感到孤立無援;他們會因此被視為古怪、孤僻,這反過來又會強化孩子一開始的孤僻傾向。他們的成長因此受到傷害,並可能發展成問題兒童。人們常把這種情況的出現歸咎於學校,殊不知學校只是引發了家庭教育的潛在問題而已。

關於問題兒童能否在學校獲得一些進步,個體心理學還沒有定論。不過,我們總能證明,如果兒童進入學校時遭遇失敗,那將是一個危險的信號。這與其說是學習的失敗,還不如說是心理上的失敗。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兒童開始對自己失去信心。他們的氣餒情緒開始擴展,迴避有意義的行動和任務,總是盡可能地逃避,並尋求自由自在之道和便捷的成功。他們不走社會所確定和認可的大道,而是選擇能獲取某種優越來補償其自卑感的私人小道。對於這些喪失信心的兒童來說,選擇最快捷的成功之道,最具有吸引力。在他們看來,甩開社會的、道德的責任給他們一種毫不費力的征服感,這比起走社會所確定的大道要容易得多。選擇捷徑顯示了他們內在的怯懦和脆弱,儘管他們的外在行為表現得相當勇敢無畏。這種人只肯做十拿九穩的事,藉以炫耀自己的優越。 正如我們所見,作奸犯科之人儘管表面上無所畏懼,骨子裡卻十分脆弱;我們同樣可以看到,那些表面上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卻在沒有什麼危險的環境中,從各種微小的跡象暴露出一定的脆弱感。

現在我們來探討從未受過慈愛的孩子的性格特徵。我們從那些罪大惡極者的生平中,可以發現這類兒童的性格特徵,只不過這些特徵在這些人身上表現得最淋漓盡致。從這類人的生活史當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事實,即他們在童年時代都曾遭受惡劣的對待。因此,他們就形成了冷酷的性格,滿懷嫉妒和恨意。他們不能容忍別人幸福。這一類嫉妒者不僅存在於惡貫滿盈者之中,在所謂正常人當中也可看到。一旦他們有了孩子,或對孩子負有教育責任,他們就會認定孩子不應該比他們自己的童年過得更幸福。

這樣的觀念和看法,並不是出於惡意。他們只是反映了那些在成長時期受到惡劣對待和嚴厲教育的人的精神狀態。這類人還會用許多他自以為正當的理由和格言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護,例如「不打不成器」。這些人不停地拿出無數的證據和例子來證明自己的行為,但都無法使我們相信他們是對的。僵硬的、專橫的教育是毫無意義的,因為這只會使孩子遠離這些教育者。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9708647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04
    • 商品規格
    • 21*14.8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2025金石強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