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電子書】不想談也沒關係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265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你是否也曾有過茫然失落,內心有苦卻說不出的經驗?
 
其實,還有更多「說」之外的方式,
 
可以陪伴你度過人生中那些徬徨無助的時刻
 
 
 
大心診所心理師,《教學即興力》、《媽寶心理學》作者  王家齊
 
諮商心理師、REBT理情行為心理治療國際治療師與督導訓練師  武自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彭仁郁
 
臨床心理師、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  曾心怡
 
High媽。心理師  黃乙白
 
──療癒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說不出口的失落,就交由非語言方式來治癒
 
一本寫給想幫助自己或身旁親友的書
 
 
 
你是否正因為天生性格、性別角色,或是害怕表達時遭受二次傷害等等因素,而無法用言語表達或紓解內心諸如焦慮、憂鬱、悲痛、憤怒、恐慌、無力等複雜的感受?
 
三位資深心理師綜合多年諮商經驗,歸納出十一種常見的情境,如工作壓力、學習挫折、性騷擾、配偶外遇、喪親……,幫助你看到人在碰到上述狀況時可能會有的身心反應與情緒表現,說明人們不願意開口談論創傷事件的原因與機制,並提供語言以外的自我療癒方法,陪伴你脫離困境。
 
本書結合了案例故事、清晰易懂的心理知識,以及實用易行的方法,無論你是想為自己或摯友、伴侶、家人提供協助,或者你是從事專業助人工作,都能從書中找到合適的方法來幫助自己或身邊的人。
 
 
 
療癒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人心中最深的痛苦,多半是沒有語言的。於是,一直鼓勵朋友、伴侶、孩子:「你怎麼了?心裡有事要跟我們說啊!」立意雖然良善,效果不一定好。《不想談也沒關係》是一本教你超越語言的限制,運用身體、創作與即興,傳達安心、理解與陪伴給對方的好書。
 
──大心診所心理師,《教學即興力》、《媽寶心理學》作者  王家齊
 
 
 
《不想談也沒關係》作者蔡詩詩、蘇鈺茹、陳祺杰三位藝術心理諮商師,用不同的型態、方式、活動,引導讀者可以用非語言的方式,經歷體會真實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情緒。――諮商心理師、REBT理情行為心理治療國際治療師與督導訓練師  武自珍
 
 
 
這是一本適合大眾,也適合心理工作者閱讀的好書。我們可以透過文字理解到情緒流轉在語言與非語言之間,不論是說出口的與沒說出口的感受,都值得被好好體會。你會感受到這本書陪著你安頓自己。
 
──臨床心理師、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  曾心怡心理師
 
 
 
人生並不都是圓滿跟幸福,真實的生命不是這樣的,痛苦跟遺憾,帶著走也沒有關係,我們還是可以繼續做著該做的事情,這是我們很了不起的韌力。如果讀著這篇文的你,也正在面對失落的各種破碎或者拉扯,我很想跟你說,所有的破碎,都會有某種完整,等在那裡。
 
──High媽。心理師  黃乙白

作者

蘇鈺茹
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 College舞蹈治療碩士
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002298號)
曾任高雄市教育局學生諮商中心專任心理師、高雄醫學大學諮商輔導組兼任心理師、新北市私立種籽親子實驗小學教師。
現任高雄美國學校兼任心理師、台南自然就好諮商所合作心理師,經營FB粉專「小鹿散步 身心工作」。
相關著作:《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心理師教你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彈性,陪你在育兒的路上好好照顧自己》

蔡詩詩
美國阿德勒大學(Adler University)諮商心理藝術治療研究所碩士
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002201號)/台灣藝術治療學會專業認證會員(TRAT 2015-005)
曾任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癌症中心腫瘤心理師、高雄市立五甲國中駐校心理師、財團法人旭立文教基金會約聘諮商心理師。
現任繪心庭心理諮商所、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癌症希望基金會、罕見疾病基金會、張老師基金會高雄中心、高雄醫學大學學生輔導中心、高雄市政府毒品防制局、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等機構之合作藝術治療師/諮商心理師。

陳祺杰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
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001431號)
曾任高雄市學生心理諮商中心、高雄市北區家庭扶助中心、高雄市教育局防制學生藥物濫用諮詢輔導團……等機構合作心理師。
現任大仁科技大學、屏東縣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法務部矯正署高雄監獄、屏東縣社會處家庭福利服務中心、社團法人台灣世界愛滋快樂聯盟合作心理師……等機構合作心理師。

目錄

推薦序 讓情緒流動,人生就能繼續向前/武自珍⋯⋯003
 
推薦序 用溫柔的方式陪伴自己前進/黃乙白⋯⋯007
 
作者序 陪你一同走過失落⋯⋯011
 
 
 
前言 「說」之外的選擇⋯⋯019
 
失落和失落反應⋯⋯⋯⋯⋯⋯⋯⋯021
 
不想談,或是還沒有準備好要談⋯⋯⋯⋯⋯⋯⋯⋯024
 
從非語言方式打開承接情緒的空間⋯⋯⋯⋯⋯⋯⋯⋯025
 
失落調適的五項任務⋯⋯⋯⋯⋯⋯⋯⋯026
 
為失落的靈魂織一張安全網⋯⋯⋯⋯⋯⋯⋯⋯032
 
 
 
1反覆地憂鬱,是因為我很糟嗎?─「情緒擺盪是復原過程的常態」⋯⋯033
 
情緒表達需要學習和練習⋯⋯⋯⋯⋯⋯⋯⋯040
 
情緒的擺盪是復原的必經過程⋯⋯⋯⋯⋯⋯⋯⋯042
 
情緒擺盪時可以這樣做⋯⋯⋯⋯⋯⋯⋯⋯044
 
從日常生活開始關心自己/他人⋯⋯⋯⋯⋯⋯⋯⋯046
 
☂ 想一想⋯⋯⋯⋯⋯⋯⋯⋯048
 
 
 
2假裝沒事、不去想就好了?─「壓抑的情緒由身體發聲」⋯⋯049
 
壓抑的情緒會由身體發聲⋯⋯⋯⋯⋯⋯⋯⋯056
 
用簡單指令引導自己⋯⋯⋯⋯⋯⋯⋯⋯057
 
從呼吸開始調節壓力⋯⋯⋯⋯⋯⋯⋯⋯058
 
做呼吸練習時可能會遇到的狀況⋯⋯⋯⋯⋯⋯⋯⋯060
 
藉由身體感受照顧自己⋯⋯⋯⋯⋯⋯⋯⋯061
 
☂ 想一想⋯⋯⋯⋯⋯⋯⋯⋯064
 
 
 
3 我只是想過跟別人一樣的人生,這樣的標準太高嗎?─「過去可以是力量的來源」⋯⋯065
 
男性應該要堅強,不應該有情緒?⋯⋯⋯⋯⋯⋯⋯⋯071
 
矛盾的感受可能是一種提醒⋯⋯⋯⋯⋯⋯⋯⋯072
 
習慣比較,容易為自己帶來痛苦⋯⋯⋯⋯⋯⋯⋯⋯074
 
重新找出能導引自己的能量⋯⋯⋯⋯⋯⋯⋯⋯076
 
透過隨意塗鴉,轉換觀看事物的角度⋯⋯⋯⋯⋯⋯⋯⋯077
 
☂ 想一想⋯⋯⋯⋯⋯⋯⋯⋯079
 
 
 
4 我該犧牲自己,滿足家人的願望?─「自我照顧的重要」⋯⋯081
 
當體貼帶來困境⋯⋯⋯⋯⋯⋯⋯⋯085
 
從情緒勒索中解套⋯⋯⋯⋯⋯⋯⋯⋯087
 
每個人都需要Me Time⋯⋯⋯⋯⋯⋯⋯⋯089
 
自我療癒可以這樣做⋯⋯⋯⋯⋯⋯⋯⋯092
 
☂ 想一想⋯⋯⋯⋯⋯⋯⋯⋯095
 
 
 
5 我說話,所以我是OK的?─「建立安全感、信任氛圍的重要」⋯⋯097
 
「一直講」背後的意圖⋯⋯⋯⋯⋯⋯⋯⋯103
 
沒說出口的可能才是關鍵⋯⋯⋯⋯⋯⋯⋯⋯105
 
讓人能夠面對事情的關鍵⋯⋯⋯⋯⋯⋯⋯⋯106
 
運用非語言訊息照顧自我、陪伴他人⋯⋯⋯⋯⋯⋯⋯⋯107
 
信任感的原點⋯⋯⋯⋯⋯⋯⋯⋯109
 
建立信任感可以這樣做⋯⋯⋯⋯⋯⋯⋯⋯110
 
☂ 想一想⋯⋯⋯⋯⋯⋯⋯⋯114
 
 
 
6 為什麼世界這麼不友善?我不想待在這個地方─「如何安頓自己、接納現況」⋯⋯115
 
習得無助可能會造成退縮、無法面對困境⋯⋯⋯⋯⋯⋯⋯⋯122
 
自我貶抑導致無法接受他人的協助⋯⋯⋯⋯⋯⋯⋯⋯123
 
寵物的陪伴可以帶來平靜⋯⋯⋯⋯⋯⋯⋯⋯124
 
其他替代方案⋯⋯⋯⋯⋯⋯⋯⋯126
 
☂ 想一想⋯⋯⋯⋯⋯⋯⋯⋯128
 
 
 
7想維持好我的家庭為什麼這麼難?─「重新排序生活角色、剛剛好就好」⋯⋯129
 
角色間的衝突與調配⋯⋯⋯⋯⋯⋯⋯⋯135
 
藉由戲劇看見其他出口⋯⋯⋯⋯⋯⋯⋯⋯136
 
電影、影集的挑選方式⋯⋯⋯⋯⋯⋯⋯⋯138
 
☂ 想一想⋯⋯⋯⋯⋯⋯⋯⋯141
 
 
 
8 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藉由自由書寫整理無法歸因的情緒」⋯⋯143
 
情緒爆發的原因⋯⋯⋯⋯⋯⋯⋯⋯149
 
面對內在情緒,才能放下、往前走⋯⋯⋯⋯⋯⋯⋯⋯151
 
動起來有助跳出思考迴圈⋯⋯⋯⋯⋯⋯⋯⋯152
 
從書寫鬆動、整理複雜的情緒⋯⋯⋯⋯⋯⋯⋯⋯153
 
☂ 想一想⋯⋯⋯⋯⋯⋯⋯⋯156
 
 
 
9 能做的都做了,我還能怎麼辦?─「在創作中經驗、表達和實驗」⋯⋯157
 
面對家人逝去,家屬也會經歷悲傷五階段⋯⋯⋯⋯⋯⋯⋯⋯165
 
創作是真實人生的實驗場⋯⋯⋯⋯⋯⋯⋯⋯169
 
可參考的創作形式⋯⋯⋯⋯⋯⋯⋯⋯171
 
☂ 想一想⋯⋯⋯⋯⋯⋯⋯⋯173
 
 
 
10 突然的變化讓人不知怎麼反應?─「從動作中找到情緒的出口」⋯⋯175
 
童年的傷對人的影響⋯⋯⋯⋯⋯⋯⋯⋯180
 
踏出一步,即是調適心情的起點⋯⋯⋯⋯⋯⋯⋯⋯182
 
☂ 想一想⋯⋯⋯⋯⋯⋯⋯⋯186
 
 
 
11 如何陪伴身旁的親友度過失落歷程?─「心理韌性、環境支持的重要性」⋯⋯187
 
復原與個人的關係⋯⋯⋯⋯⋯⋯⋯⋯193
 
復原與環境的關係⋯⋯⋯⋯⋯⋯⋯⋯195
 
規律生活的重要⋯⋯⋯⋯⋯⋯⋯⋯196
 
☂ 想一想⋯⋯⋯⋯⋯⋯⋯⋯199
 
 
 
結語 願你找到不想談時,可以支持自己的方法⋯⋯201
 
謝辭⋯⋯203
 
附錄 療癒歌單⋯⋯205
 
註釋⋯⋯213

序/導讀

推薦序  用溫柔的方式陪伴自己前進
 
──High媽。心理師  黃乙白
 
 
 
語言,是很有力量的治癒工具。
 
但語言,也有它的限制。
 
有時候,受傷的靈魂會被困在失落的背後,沒有辦法表達,因為你也理不清楚,被困在裡面的是什麼。我記得有個青少女個案,曾經在我們透過繪畫的方式工作的時候,畫了一幅圖,女孩坐在四周都是懸崖峭壁的迷你島上,頭埋在雙臂裡哭泣。她說她在學校裡總是這種感覺,活在一座孤島上。
 
有時候,失落的強烈情緒需要宣洩出來,但你不知道對誰說是安全的、哪個時候說是安全的,於是訊號只能藏在眼神、表情、動作裡。我曾遇過一個女性案主,來談家暴帶給她的創傷,可是每次她只要講到傷心處,就很安靜,手用力地握著,指節泛白,想哭卻不敢哭,深怕自己一哭就會失控。我後來觀察到,這種時候,她會一直流鼻水,壓抑的、強烈的悲傷沒有透過淚水掉下來,流到了身體的其他地方。
 
在這樣的時候,藝術創作、音樂、攝影、肢體的舞動,以及各種不只是依靠語言的途徑,提供我們透過其他感官,與內在連結。同樣的,留意自己的表情和聲調、非語言行為等等的線索,也會幫助我們聚焦到本來忽略的地方,你得以讀懂更多的自己,啟動一些新的變化。
 
這本書中,一個又一個的案例,就在提供你途徑,與自己連結和覺察。
 
而這些連結與覺察,為什麼對於走在失落之中的人那麼重要?
 
原因是,失落所引發的感受,特別複雜。
 
你對於被剝奪的事實,有時候會悲憤不已,可是對於還需要繼續下去的日子,也有時候需要讓自己行屍走肉,才有辦法在失落後站好,過完每一天。但不管在表層的悲憤或者麻木是什麼,在內心的深處,可能是需要被允許的哀悼、很深很深的傷心、很強烈很強烈的自責或者後悔、害怕會再失落一次的恐懼……,都有可能,它們其實是需要被接納的,被理解的,被陪伴的。
 
所以,這些連結和覺察,幫我們有機會可以穿越表面的混沌跟偽裝,走向深處。就像冰山一樣,蓋在上面的冰層被陽光融化以後,冰山底層更深的部分,不需要費力氣的找尋,就自然地浮出水面了。
 
我也特別喜歡書裡的每一篇,都有提供一些溫柔的方法,幫助我們陪伴自己。
 
人生並不都是圓滿跟幸福,真實的生命不是這樣的,痛苦跟遺憾,帶著走也沒有關係,我們還是可以繼續做著該做的事情,這是我們很了不起的韌力。如果讀著這篇文的你,也正在面對失落的各種破碎或者拉扯,我很想跟你說,所有的破碎,都會有某種完整,等在那裡。
 
以我們現在還想不到的形式。
 
在我們現在還無法預期的時間點。
 
有一個我們現在還不能明白的意義。
 
我們能做的是真實,現在帶著痛苦跟遺憾,繼續行動也沒有關係的,讓自己,該吃吃、該睡睡、該起床起床、該上班上班、該躺平躺平。用溫柔的方式陪伴自己前進,這樣就好,日子會把我們往前帶,有一天,那個完整會在我們一片一片拿到的生命拼圖裡,顯露出一個我們現在想不到的答案。
 
有語言、沒有語言,都很好。
 
 
 
(本文作者著有:《母親像月亮一樣,所以老娘有陰晴圓缺怎麼了嗎?》、《不溫婉又怎樣?崩潰媽媽一樣愛出暖兒子:0-8歲男孩的情緒引導練習》)
 
 
 
 
 
推薦序 讓情緒流動,人生就能繼續向前
 
──諮商心理師、REBT理情行為心理治療國際治療師與督導訓練師 武自珍
 
 
 
這個世代流行的,不只是Covid-19,還有孤單。科技時代,資訊熱鬧喧譁,但是就像一首歌〈The Sound of Silence〉所描述的:「我看到更多人們,聊天但不談心,用耳朵卻非用心聽,人們為賦新辭強說愁,但沒有人敢面對沉默之聲。」
 
1964年美國爵士歌手路易士.阿姆斯壯曾經唱紅的一首歌〈Nobody Knows The Trouble I’ve Seen〉。我們沒機會說出來的話,一個被誤解的心意,沒有回應的失落。唉!No body listens! 沒辦法說出的話,使我們的情緒沒有出路。
 
尤其我們華人的文化,情緒就在「分寸」、「得體」、「該不該講」的考量下,一天天的累積,等到漲到一個體積後,就成了心情、人生的看法及面對生活的態度。放棄,消極,沒勁,甚至憂鬱。
 
根據理性情緒行為治療理論(我是這個學派的國際治療師與督導師),人的情緒產生往往與當事人對經歷的詮釋有關,有時人生中某個階段發生了不如期待的事情,產生大量的情緒,我們自己就卡在那個點上。情緒無法抒發的時候,當時的想法認定也就固定了,人生停在那裡,框住了,走不動了。
 
《不想談也沒關係》作者蔡詩詩、蘇鈺茹、陳祺杰三位藝術心理諮商師,用不同的型態、方式、活動,引導讀者可以用非語言的方式,經歷體會真實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情緒。哇!情緒出來了。無聲的唱出〈The Sound of Silence〉。多大的釋放!
 
當我們鎖住的情緒流動了,想法也就出現了。如果能夠再趁機會想想過往的經歷,發現想法中自己好的動機,美好的希望只是落空了,只是對方做不到,只是自己做得不完美,人生有遺憾,不完美不是不美。看清楚了,就可以放手過去,好好過今天的生活了!終會是一本使你的愛流動,使我們重新對生命有希望的書籍,我大力推薦!
 
 
 
(本文作者著有:《別當除草機父母:用REBT理情行為治療的ABCDE走出焦慮,教出未來世界最能生存的孩子》)
 
 

試閱

失落和失落反應

從字面上來看,失落是落空、遺失的意思。失落常用來描述心中期待沒有實現,或是失去原本擁有的人或物兩種情況,從最常見的,遺失重要的物品,努力得不到回報,到重要他人辭世,失去對身體或外界的掌控感等等。

失落在每個人身上引發的反應雖略有不同,但大致都會落在一個範圍內。心理學家Worden將人面對失落時常會產生的身心反應,分成以下四個面向:

 

情緒感受如悲傷、憤怒、埋怨、罪惡感和自責、焦慮、寂寞、疲憊、無助感、震驚、思念、解放感、解脫、麻木。

身體感受如胃部空虛/吃不飽、胸悶、喉嚨緊、對聲音敏感、對周遭和自己失去真實感、呼吸短促或無法呼吸、肌肉無力、缺乏精力、口乾。

認知如難以置信、困惑、心不在焉、感覺逝者仍存在、幻覺。

行為如睡眠困擾、飲食困擾、歎氣、忙東忙西、哭泣、心不在焉或恍惚、社交退縮、用忙碌逃避面對、尋找或呼喚逝者、夢到逝者、迴避與逝者相關的人事物或地點、重複儀式性的行為,或隨身攜帶會想到逝者的物品、珍藏逝者的遺物不想移除。

 

人的一生中必然經歷過幾次的失落事件,可能是付出的努力沒能獲得相應的回報、投注的情感沒有及時的回應、想延續的關係戛然而止、無法再保有想守護的人事物、重視的需求遭到忽視、想逃避的卻被一再喚起……以上種種情況交織出每個人獨特的人生風景。

本書涵蓋幾種常見的失落經驗,包括喪親、流產、重大疾病等等,也囊括了幾個心理意義上的失落經驗,例如不完美的可能性、被侵犯的身體自主權、捨棄夢想、自我價值的低落。

在這些故事中,讀者可以發現上述案例當事人的身心反應極為常見,因為失落經驗是如此頻繁且普遍地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我們期待讀者能以同理且包容的心態,去面對自己和他人的各種情緒、身體感受、認知和行為反應,因為這些感受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經驗過,並非哪一個人獨有。當我們能夠面對和接納這些共通的感受,這些感受會成為人和人之間互相理解的基石。

我們從幫助別人的經驗中,發現面對這些失落,或覺得生活卡住、困住的時候,有些人會不想「談」,或不知如何「談」,讓身旁的親友無法理解當事人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有時候彼此也會因此產生誤解,甚至讓當事人經驗到二度傷害。本書撰寫的目的之一,也是希望減少每個當事人在經驗到失落事件後,再經歷被誤解和二度傷害的可能。

 

不想談或是還沒有準備好要談

人在面對緊急、危機情況時,會以「戰」(比如:大吼大叫)、「逃」(比如:遠離刺激源)、「僵住/凍結」,或「討好」(比如:順從對方的要求)等方式反應,來保護自己。這些自我保護機制,在當下會以「生存」為首要目標,將情緒和想法凍結在身體中。在當事人尚未感覺足夠安全、環境仍有許多不確定性、不想面對、不知如何面對,或是原本的因應機制失去作用時,都會讓當事人不願意談,或不知道要如何談。

還有幾種情況,也會導致上述情況:

 

•當事人想談時,卻因為無法承受或不知如何因應隨之而起的強烈情緒,而害怕再次談及或無法好好表達。

•當事人試圖表達時,身旁的人無法好好接住當事人的情緒,導致當事人選擇噤聲,以免受到二次傷害。

•因社會文化、大眾習以為常地不去談或不回應、怕尷尬,導致當事人不知道這些情緒、這些狀況,是可以談的,並非是丟臉的事。

 

無論是上述何種情況,那些凍結在當事人身體裡的情緒和想法,沒能找到適當的出口時,就會以其他形式展現,例如:做惡夢、莫名焦慮,甚至是身心症狀(如:過度換氣、頭痛、腸胃不適、失眠等等)。

 

從非語言方式打開承接情緒的空間

當人感到痛苦,或情緒太過強烈時,可能會關閉身體感覺,並連帶關閉「感受」生命、「感受」活著的重要能力。

自古以來,人類創造許多儀式、行為,來傳遞經驗、分享記憶、處理巨大的傷痛,我們同樣可以運用身體感受、肢體動作、藝術材料、音樂、遊戲等具備彈性與變化的非語言媒介,協助人們安心地表達內在難以言說的想法與感受,為人們在「無法忍受」或「難以忍受」的經驗中撐開一點空間,幫助他們承接內心複雜的情緒,陪伴他們進到「稍微可以忍受」的狀態,然後逐步開啟表達自我和彼此理解的可能性,最終得以整合生命經驗,獲得療癒,增進心理韌性。

 

失落調適的五項任務

人在調適失落經驗時,大致上會需要完成五項任務2

  • 承認失落的事實;

⑵讓自己願意面對痛苦;

⑶修訂自己的假設認知架構;

⑷將投注在失落人事物的情感,重新投注在未來的生活上,與失去的標的重

建關係;

⑸重新定位自己。

 

前述的五項任務會隨機地出現,並一次次地挑戰當事人的因應能力。當事人需要鼓起勇氣面對眼前的關卡,思考當下能採取的行動,將每個行動組合成自己獨特的任務達成方式,以穿越重重關卡,開創新的生命韌性。在困境中找出當下能採取的行動,就是具備創造力的一種展現,而創造力在非語言的環境中,享有最多的自由度和可能性。因此,善用非語言媒介的陪伴,有助於當事人完成上述五項任務。

本書以十一個失落經驗作為引子,搭配相關的心理概念說明,並分享照顧陪伴自己或他人的方式。心理概念主要以失落經驗引起的身心反應為主,聚焦在社會大眾對這些身心反應常有的迷思或誤解,提出合理且能增進復原力的觀點,希望能豐富大家對於失落經驗的理解,以及面對各種身心反應時的因應之道。

失落經驗無可避免,並且會以不同形式發生在每個人的生命過程中。此時,我們經常會先感受到表層的情緒,比如憤怒、低落,但悲傷常是此類經驗帶來的核心情緒。本書的第一章試圖打破人們對情緒附加的評價,帶大家瞭解失落事件可能帶來的各種非語言訊息(臉部表情、眼神、肢體動作、音調……)、行為和身心反應,理解和接納我們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故事也呈現出調適失落經驗的歷程不會是一條直線,而像是一個螺旋,經驗過的情緒會再次出現,同樣的感受會再升起,但是程度、樣態和停留的時間會略有不同。

失落事件不只會帶來許多情緒,也會影響身體感受和行為反應。第二章以失落事件衍生的身體化症狀為主題,藉由主角的經驗,看到我們的身體如何表達和儲存情緒。找不到原因的恐慌、偏頭痛等症狀,都可能跟被忽略的情緒有關。當然,我們也可以透過使用身體,來消化和創造更多可能性,而不是只停留在某個情緒當中。

第三章大家將看到一位面對社會期待的男性在碰到問題時,偏重解決問題,較少表達情緒和感受。透過創作,他得以與自己的感受連結,覺察到自己常常無意識地與他人比較的行為模式所帶來的影響,進而從創作中學到欣賞自己的獨特性。本章也指出,有時候我們的成長經驗也隱含著療癒的能量。

此外,我們也透過故事的主角,幫助讀者一窺近幾年常被提及的話題,例如情緒勒索、性騷擾、學習創傷、不孕與流產等主題在生活中的樣貌,並試著提出一些相關的因應作法。例如第四章提到一位遭到情緒勒索的男性藉由Me Time,帶出自我照顧的沉靜力量所創造的緩衝空間,讓我們能夠與生活中的困境共存,也希望能啟發讀者更多自我療癒的創意。

第五章描述性騷擾對個人安全感的破壞力,可能讓我們的思考、感受和行為模式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面對這樣的衝擊,我們可以依循書中的幾個原則來幫助自己或陪伴他人重建安全感。在第六章中,我們透過有「學習創傷」的主角,看到用生命陪伴生命的神奇力量。在人與人的關係逐漸疏遠的現代生活中,寵物能夠連結人們最柔軟和脆弱的內心世界。

失落經驗之所以難以處理,有時是因為當事人和事件本身有著千絲萬縷的糾纏。在第七章中,主角藉由電影來投射情感,並得以用第三者的角度審視外遇經驗,讓卡住的情感重新開始流動,也找回自己的角色。

第八章則提及不孕與流產,對女性造成的壓力和身心影響。透過活動身體和自由書寫,讓累積的情緒能獲得整理和抒發,並理解到放下並不代表要遺忘,而是能找到方式,建立和逝者的連結。

第九章中,讀者將會遇見一位癌友家屬,他因為恐懼失去家人而陷入憂鬱,這樣的情緒卻藉由創作發生轉化。第十章則是一位病中阿媽的孫女,藉由手語重新與自己的內心連結,重拾美好的祖孫關係。我們將在這兩個章節中清楚地說明,創作和身體如何在過程中陪伴和轉化主角的情緒,讓讀者更瞭解非語言表達的影響力和療癒力。

最後一章,我們討論到「復原」(Resilience)的概念。正向心理學強調的「復原」並非指恢復原狀,或是把不好的事當作沒發生過就是好了,而是覺知不好的事確實發生了,仍能努力調節平衡身心狀態的能力。3人的一生中無可避免會遭遇至親好友的逝去,在碰到這樣的情況時,我們仍然能夠藉由一些方式培養自己的復原能力,發展新的生活模式。

坊間已經有許多教導人透過口語表達和認知調整等方式,來照顧自己或陪伴別人的書籍,相信對語言陪伴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很容易找到相關的資源。因此,我們希望透過本書分享許多經由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動覺等非語言方式,幫助你或你的親友以不同的方式覺知失落經驗,並且看見自己的可能性,進而培養心理韌性,讓人從失落經驗中長出新的力量,活出蛻變後的生命樣貌。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626390062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24
    • 商品規格
    • 21*15*1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