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老師沒教的40堂醫療必修課:40個真實法院判決,攸關病人安全、避免醫療糾紛
準備10年,終於出版,希望有助於減少醫病雙方糾紛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準備10年,終於出版了!
這本書的重點不在教你遇到醫糾該怎麼辦,
而是希望醫療現場的醫病雙方能避免不幸再度發生!
本書集結40個醫療真實案例與法院判決,並從不同面向加以分析,
透過了解醫療法律與病人安全,創造醫、病、法三贏的醫病關係。
醫療常規是醫方遵守的醫療方式,也是判斷醫療爭議的重要依據,
遇到醫療糾紛時,通常須先送醫療鑑定,才能確認醫方是否違規,
法院則會綜合鑑定報告書及病歷記載,判決醫療行為是否有過失。
•告知說明&同意書•醫療常規•行政規範•判決趨勢
告知說明不足、違反醫療常規、醫療行政規範問題,
常常是醫療糾紛訴訟中,醫方敗訴進而判賠的主因,
全書四大章節依序解析,在醫療與法律中尋求平衡,
並完整收錄老師沒教過的醫療常規及法院判決趨勢。
誰需要這本書?
•醫師護理人員•醫事人員•病患與病患家屬
•法律專業人貝•醫學系&法律系學生
本書章節重點
第一部 你該知道的同意書基本觀念──簽了是保命符?還是賣身契?怎樣簽才有保障?
第二部 那些老師沒教的醫療常規──攸關醫療人員的法律責任與病人安全準則
第三部 主管該知道的醫院管理──增進病人與醫療人員安全、降低經營風險、減少法律損失
第四部 最新判決教我們的事──沒有人是真正的勝利者:學習法院判決趨勢
本書特色
•每篇案例皆延伸閱讀醫療知識或法律知識。
•依醫療科別及醫療情況分類,清楚標示,查找更容易。
•特別收錄醫療十大NG行為,搭配案例說明,快速理解。
•特別設計醫療知識/法律知識/違反醫療常規常見案例目錄,依所需查找,利於檢索閱讀。
目錄
老師沒教的40堂醫療必修課 目錄
推薦序1/貫通醫療及法律的隧道 王永福
推薦序2/讓醫病互信互助,是你我衷心所願 王宗倫
推薦序3/硬功夫和軟實力,實質改善台灣的醫療環境 吳肇鑫
推薦序4/與其怕「調解」不如先「瞭解」 張怡婷
推薦序5/兼顧醫病權益,讓醫病法三贏 張麗卿
推薦序6/給醫療一個乾淨、單純的就醫環境 謝文憲
作者序 學習避免醫糾,創造醫、法、病三贏
本書使用說明書
第一部 你該知道的同意書基本觀念
──簽了是保命符?還是賣身契?怎樣簽才有保障?
單元說明
1-1嗎啡止痛,病人卻死亡,法院怎麼判決? /急診科
1-2心導管手術沒解釋就簽手術同意書?同意書有效嗎?/心臟內科
1-3腰椎術後併發馬尾症候群,醫師沒解釋風險,要賠償嗎?/骨科
1-4病人簽完手術同意書,術後卻說醫師沒解釋手術風險? /骨科
1-5脊椎術後發生併發症,卻認為醫師沒解釋風險?/骨科
1-6腦瘤術後卻失明?醫師沒解釋風險要賠償嗎?/神經外科
1-7 70歲老先生簽的手術同意書有效嗎?/神經外科
1-8腦出血沒有更好的治療方式?醫師沒說替代方案?/神經外科
1-9療程說明書,可以充當手術同意書嗎?/醫學美容
1-10病人聽不懂中文?同意書有沒有效?/眼科
1-11術後有狀況,才修改手術同意書,可以嗎?/眼科
第二部 那些老師沒教的醫療常規
──攸關醫療人員的法律責任與病人安全準則
單元說明
2-1因病人要求而給予全身麻醉,可以嗎?/婦產科
2-2心肺復甦術急救時,該注意什麼?/婦產科
2-3氣管內管插管失敗怎麼辦?/急診科
2-4簽了DNR卻沒讓2位專科醫師診斷為末期病人?/重症內科
2-5治療紅斑性狼瘡卻往生,少女家屬指控醫師殺人?/重症內科
2-6抗生素打太快違反醫療常規?/骨科
2-7「雞尾酒療法」減肥卻導致藥物過敏?/醫學美容
2-8醫美手術長達8小時?手術時間過長可以嗎?/醫學美容
2-9抽脂出血要賠償,只因醫師術前少做一件事?/醫學美容
2-10腰椎術後雙腳癱瘓,醫師有刑事責任?/神經外科
2-11年輕的住院醫師執行醫療處置,發生併發症誰要負責任?/消化外科
2-12護理師不小心將新生兒燙傷?是否有過失?/護理
2-13口腔潰瘍需要轉診?沒轉診延誤病情算醫療過失嗎?/牙科
第三部 主管該知道的醫院管理
──增進病人與醫療人員安全、降低經營風險、減少法律損失
單元說明
3-1護理師上班時被病家性騷擾,誰該負責任?/兩性關係
3-2用烘被機幫病人保暖,是否符合醫療常規?/醫療器材
3-3闌尾炎未通知病人回診,卻發生不幸,誰負責?/緊急通報機制
3-4病人術後竟然從檢查台摔落?/醫療處置
3-5疫情當前,醫院高層卻隱匿疫情?/感染控制
3-6專科護理師可以執行醫療行為嗎?/護理業務
3-7只是講話大聲點?算醫療暴力嗎?/醫療暴力
3-8「借牌行醫」出了醫療糾紛,誰該負責?/無照行醫
3-9住院期間病人自殺了,誰該負責任?/護理作業規範
3-10「慶開幕免掛號費」是否觸法?/醫療廣告
第四部 最新判決教我們的事
──沒有人是真正的勝利者:學習法院判決趨勢
單元說明
4-1洗腎導管掉落,導致病人出血死亡?/護理行為
4-2抽脂術後竟然喪命?醫師要入獄服刑?/醫學美容
4-3開刀治腿失敗變截肢,醫師有醫療過失嗎?(上)/整形外科
4-4開刀治腿失敗變截肢,醫師有醫療過失嗎?(下)/整形外科
4-5執行心導管術要不要葉克膜待命?十年終於有答案!/心臟內科
4-6使用眼藥水導致失明,是醫療過失嗎?/眼科
4-7一位病人之死。「婦產科醫師入獄服刑」判決教我的三件事/婦產科
4-8逆轉再逆轉!纏訟14年的子宮外孕,最後結果是?/婦產科
序/導讀
推薦序1
貫通醫療及法律的隧道
王永福(頂尖職業講師)
隔行如隔山!坤仁醫師的這本書,就像貫通其中的隧道,讓我們不用被這些專業知識的高山所阻,可以快速通達,馬上應用。
從一般人的立場,醫療專業,就像一座巨大的山,立在我們前面,想要理解其中,絕不是那麼簡單!而換個角度:法律專業,也像另一座大山,都說法律是保障懂法律的人,但是在專業名辭的隔閡下,我們也常常不得其門而入!
那「醫療」+「法律」呢?我想這兩座山立在前面,大家跑都來不及了,應該沒有太多的能力,一探究竟吧?
偏偏這兩件事情,我們又都避不開。去醫院做個檢查,一定會有同意書;手術或麻醉,還是要有同意書。我不知道你在簽名時有什麼感受,我常常迷迷糊糊,就簽下名字了,但是當我們簽下醫療相關的同意書時,同時就已經遇到「醫療」及「法律」這兩個領域。只是在簽名時,我常常不懂。不是不想懂,是沒有能力懂!
現在,終於有了坤仁醫師這本好書,幫我們貫通行業專業知識的高山!認識坤仁醫師是在幾年前的講師訓練,他用簡單易懂的教學,讓我們學習急救心肺復甦術的專業。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他用一首《Stayin’ Alive》,教我們如何掌握壓胸的節奏!坤仁醫師既是專業的急診醫師,也是法律碩士。
再搭配上他清晰易懂的文筆及生動有趣的教學。「醫療」+「法律」這兩座大山,對我們就不那麼生硬難懂了!這本書就像一個貫通其中的隧道,帶我們深入其中,一探奧秘!
如果你是像我一樣的一般人,你需要這本書帶你探索跟我們日常有關的醫療法律。而如果您是「醫療」或「法律」的專業人士,書裡面的個案跟判例,更能讓您連結不同的專業,擴展更大的應用層面。
連結不同的專業,用案例貫穿其中。讓不懂的人可以懂,懂的人能更懂!我推薦坤仁醫師這本好書!
推薦序2
讓醫病互信互助,是你我衷心所願
王宗倫(輔仁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輔仁大學醫學系暨法學系教授)
在台灣的急診醫學界,我可能是第一個跑去唸法律的。在我之後,許多急診醫學後進,也將心力投入法律的鑽研。而坤仁是其中的佼佼者。
雖然我過去也和許多學者,曾經合著醫療法律專書,但是直到目前為止,還無力獨立完成著作。而坤仁在急診臨床工作之餘,不僅完成了法律研究所的學業,更時時與社會接軌,運用新頴的教學手法及社群媒體,不斷地以平實的話語,闡述各種重要的醫療法律概念。此次,更以40個法律實務判決現身說法,獨立完成大作,讓廣大尚無機會深入研習法律的醫界及社會大眾,一目瞭然地了解許多醫療爭議的法律觀點,及其因應之道,實在令人激賞及敬佩。
我目前擔任輔大醫學院副院長及教授。在從事醫學教育的路途中,常常提醒醫療夥伴,無論還在學,或是已進入職場,在醫學領域中所謂的六大核心能力,其中有所謂「制度下的臨床工作」。在台灣,從事臨床工作,有兩個重要的制度,必須熟悉。一個是健保制度,另一個就是台灣的法律制度。但是這兩個制度,分別代表了不同於醫學專業的另外兩個專業領域,並不是輕易能夠了解。而臨床工作繁忙之餘,也不是每位醫師都有閒暇,可以花費心力去深入研究。我在過去許多在醫界的法律演講或教學中,常自許能當作一個橋樑,希望用最能理解的方式,讓大家在有限的時間中,對於法律有更廣泛及深入的認識。但是利用授課演講,或許能觸及的層面,還是有限。坤仁此次新書出爐,我相信一定能擴大影響層面,發揮最大效益,使更多人從中受惠。這是我衷心期待,也相信必然能達成的!
我個人素來主張「醫療無常規」,說的是即使嚴重度完全相同的同一種臨床情境,對於不同的人,在臨床處斷上,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在法律上不該以「醫療常規」加以框架,而應該尊重「臨床裁量」。換句話說,我個人以為,「醫療常規」是法律創設的概念,當然是我們在醫學院時,老師所不曾教的。但事實上,「醫療常規」仍是法界多數説或通説,亦是事實。所以,法律人所説的「醫療常規」,到底是指什麼?還是值得我們好好的理解。
坤仁新作《老師沒教的40堂醫療必修課》,正是利用實際判決中的法院見解,用著所有人聽得懂的語言,加以詮釋。不僅可以想見,其中花費的時間精力,也可以了解這本著作內容,將是多麼實用!事實上用白話的方式,同時闡明了醫療及法律的重點,其立場已不是只站在醫方,也站在病家。除了消弭醫病歧異,也是促進病人安全。也就是為了避免醫病之間的糾紛,同時也讓大家合理重視就醫權益。從各個角度,都是值得肯定的做法。
我和坤仁都特別重視醫療刑法,也都相信刑法是國家最嚴峻的法律,不宜輕易使用。而醫療本是醫病雙方的協力行為,不該是單方面課予義務,追究責任。因此,讓醫病雙方對於醫療及法律,都有相同的認知,以及共同的理念。
在互信的基礎上,用夥伴關係完成醫療行為,相信是最能保障病人安全,達成最大利益的做法。誠心期待坤仁的這本書能扮演這個重要的角色,讓醫病雙贏,高枕無憂。
我真心推薦坤仁的大作《老師沒教的40堂醫療必修課》,希望大家珍惜坤仁這十年的心血。人手一本,讓醫病互信互助,關係和諧,正是你我衷心所願!
推薦序3
硬功夫和軟實力,實質改善台灣的醫療環境
吳肇鑫(童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
我是吳肇鑫,非常的急診室醫師。
我和楊坤仁醫師有一些共同點,都是急診專科醫師、都因為興趣到法律研究所進修、都常常獲邀參與有關醫療法律的演講。
我和楊坤仁醫師也曾在數個演講課程同台,所以了解我與他也有很多不同點。楊醫師比我年輕得多、用功得多、行動力強得多!
年輕的部分就BJ4了,楊醫師的用功和行動力最讓我佩服的是醫療糾紛判決書的整理和精要的分析能力,還有簡報課程的靈活運用。
我在醫界已經工作20多年,長期協助院內醫療爭議的處理、衛生局的醫療糾紛調解、還有醫審會的醫療鑑定,看過的判決書和參與的醫療糾紛實務解決,應該數以百計了。但是坦白說,台灣各級法院的判決書不論對民眾或醫師來說,都是有字天書。因為法院判決書有固定的格式和用語,案件的事實論述和法官心證的邏輯,也都需要層層堆疊、四平八穩。可惜唯一的問題就是-「看得懂眉角的人並不多」,我認為這是目前台灣醫療環境的困境造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不應該再被忽視了。
楊坤仁醫師的新書《老師沒教的40堂醫療必修課》,用心整理了40個醫療糾紛的真實案例。每一份判決書都有動輒數萬到數十萬字的內容,想要整理談何容易,真的是一門「硬功夫」!但是楊醫師融合了醫療、法律、倫理、人性、溝通、實務……等「軟實力」,化繁為簡,甚至翻成醫病雙方都看得懂的白話文。我最大的期待就是醫師經由這樣有系統的整理舉一反三,應該明確了解法律的要求該如何執行,進而保護病人的安全。對於病家來說,如果不幸出現醫療結果不如預期的時候,他們知道什麼是醫療的極限,同時也知道如何理性維護病人應有的權利。
我很樂意推薦身兼「硬功夫和軟實力」的楊坤仁醫師出版新書,衷心希望這樣的「軟硬兼施」,可以實質改善台灣的醫療環境。醫師不再恐慌動輒得咎,民眾也不需要因為求助無門而盲訴濫訴,這就真的是台灣之福了!
推薦序4
與其怕「調解」不如先「瞭解」
張怡婷(幫你優業務副總/女人進階FB粉絲頁版主)
未知,是令人極度害怕的狀態。人們因未知而抗拒,尤其是艱深難懂的專業領域,例如醫療與法律。人們也因未知而恐懼,尤其是負面情緒連結較深的事件,例如疾病、意外與訴訟。大家通常不會去想「如果我生病了怎麼辦?」、「若是我出意外了怎麼處理?」,更不用說事先假設「我會遇到醫療糾紛嗎?」,所以遇到這類的事件,就會更加害怕憤怒,讓本來就不簡單的事情益發的複雜,一不小心就把狀況越理越亂。
難得有跨界這兩大專業領域的楊坤仁醫師,運用案例且有系統架構的解說,深入淺出的帶領我們了解「醫與法」交集的領域。人稱「大仁哥」的坤仁醫師,人如其名的溫和有耐心,擁有高超的授課演講技巧,因此即便他傳授的主題「醫療常規」,乍看之下嚴肅的讓人心生畏懼,卻總看到現場聽眾興味盎然的討論互動、驚呼連連,不知幫助了多少醫生與民眾,輕鬆明白了看似艱深的醫療法律。而這些有趣又特別的專業課程,終於透過出版整理成冊,讓大家可以隨手翻閱、隨身珍藏。
透過大仁哥整理分析的40個案例,我們擺脫了因未知而產生的抗拒與恐懼,這才明白了電視網路上聳動的新聞事件,背後到底有哪些法與理的脈絡?了解了醫生老愛自嘲天下最賺錢的方法就是「第一賣冰、第二告醫生」,背後到底還需要下多少謹慎的功夫?了解了醫生到底有沒有責任?是刑事責任?還是民事責任?
謝謝大仁哥出版這麼實用的工具書,相信透過更瞭解這些醫療常規,醫生能更放心的發揮專業,民眾能更顧全病人權益及安全,醫病關係也將更緩解與和諧。
推薦序5
兼顧醫病權益,讓醫病法三贏
張麗卿(國立高雄大學傑出研究特聘教授)
恭喜楊醫師終於出書了。
猶記得,2010年楊醫師來讀法律時,已經是一位急診醫師。雖然急診醫師工作壓力大、也要日夜輪班,但楊醫師仍然利用時間到高雄大學法律研究所修習學位。楊醫師對刑法及醫療法律有濃厚的興趣,不僅重複修了我所開設的醫療法律課程,也參與了許多醫法論壇的學術研討會,並積極參與討論。他曾告訴我:「他希望藉由這些學習醫療法律的經驗與心得,分享給所有的醫療人員,當我們面對病人時,能更小心謹慎、也讓病人安全更有保障。」
做為楊醫師的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很高興看到楊醫師收集這些醫糾案例,並且集結出書。這本書的特色是,以白話的方式教大家如何促進病人安全。一方面可以藉此避免醫病之間的糾紛、另一方面也讓病人更瞭解就醫時的權益。
法律並不是為了處罰醫療人員而存在,而是為了讓病人安全更有保障,因此法律會站在雙方平等的角度,為爭議做出裁決,並謀求雙方當事人的最大利益。楊醫師這本書正是兼顧了醫病雙方在法律上的權益及保障,而能讓醫、病、法三贏的一本教材。
推薦序6
給醫療一個乾淨、單純的就醫環境
謝文憲(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
如果說從事企業內訓與成人教育15年的我,勉強算是桃李滿天下的話,而坤仁,算是我第一批開枝散葉的桃李。
我有一堂許多知名醫師都上過的課程「說出影響力」,坤仁就是六年前第一批的學員,在我公開班剛起步的時候,他在當屆課程中,奪下了冠軍。
略懂醫療,略懂法律,但不懂醫療加法律的我,很懂坤仁,我想跟大家聊聊我看坤仁的三個面向:
1.理性與感性:理論上在大賽中奪下冠軍,應該是辯才無礙、誰與爭鋒的,但是坤仁就是那種你完全看不出來的高手,溫和低調、說話會抖的醫師。靠著他對醫療的專業,與對病患的細微觀察,用溫暖的故事詮釋他感性的論述,卻有著說服他人不用大聲的理性激鋒。但他一但受邀到我廣播節目專訪的麥克風前,又回到靦腆、謙虛的專業醫生樣貌。
2.領導與調度:坤仁接受我的推薦,擔任第一屆說出生命力全國身心障礙者講演比賽的總召工作,一開始他的靦腆、謙虛又展現了,但越到比賽當天,越能看出他的領導能力,以及各種人員、資源的高超調度能力,我想,一位優秀的急診醫師,一定也會是一位優秀的領導者。
3.專業與溫暖:我有位前輩的妹妹,在恆春因為心臟病發,必須轉送高雄榮總開刀,我麻煩他幫忙關照,他一句:「沒問題,我來。」讓我及前輩安心不少。但隨後的專業建議與說明,讓我充分理解急診醫師的難處與顧慮,我回:「了解。」這件事,在坤仁醫師的專業與溫暖協助下,病患順利出院,讓前輩感動莫名。
我用以上三個小例子,分享坤仁給我的三種不同面貌,並且大聲承認:「我欣賞坤仁。」
無論是身為醫師的他,喜歡旅行的他,愛家的他,在講台上教導簡報技巧的他,還是熟讀並鑽研法律知識的他,都是我欣賞的,坤仁期待藉由減少醫糾,還給醫療一個乾淨、單純的就醫環境,無論從保障醫護、病患及家屬、社會大眾等三個面向來看,這本書,都非常值得一讀。
作者序
學習避免醫糾,創造醫、法、病三贏 楊坤仁
準備了十年,終於把這本書寫出來了。
十年前,我才剛開始讀法律。那個時候是醫療糾紛的開端期,也是法律與醫療間,最劍拔弩張的時期。當時由於醫療不懂法律、法律也不懂醫療,判決並不夠成熟,法官會用法律的思考模式認為醫師違反醫療常規,而判決醫師有罪,醫師有罪的消息常常攻上社會新聞頭版,也容易引發醫師們的不滿。
「醫療常規都是法官說了算!真是莫名其妙!」醫師們憤憤不平地說。
於是當時一個想法就在十年前的我心中萌芽:「既然這樣,那不如我來收集判決,解析這些『法官認為的醫療常規』,讓醫師們有『醫療常規』可以遵循,知道該怎麼做才不會被告上法庭,才可以有效避免醫糾。」
後來我半工半讀,花了6年完成法律研究所的課業,再花了3年收集判決、花了1年把判決重新編輯成書。十年前一個小小的願望,現在終於把這本書完成了。
那就把這本書叫做《老師沒教,你卻必須會的40堂醫療必修課》吧!這些「醫療常規」都是醫學院裡的老師沒有教、但卻又是法院認證的醫療規範。
有人問說:醫療爭議事件中,真的進入法院程序的比例那麼少,為什麼還要討論這些判決?
沒錯,醫療爭議事件大部分的比例都經由調解處理掉了,調解不成而告上法院的,也有很大的比例被檢察官認定沒有違反醫療常規而不起訴。那為什麼還要寫這本書?事實上,這本書並不是「遇到醫糾該怎麼辦?」教大家怎麼處理醫糾的書,那些如調解、和解、提告、自救之類的,前輩寫的書已經夠深入了,不需要我再著筆。
「調解」是處理醫療爭議很好的方式,可以避免多數的案件進入法庭,但「調解」並不是「預防」醫糾的好方法。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某個城市的「醫糾調解」非常發達,所有的爭議事件都可以100%調解成功,100%不會上法院,這樣很好吧?
我覺得這樣並不好,雖然這代表了醫療爭議事件都會被和平處理,但因為少了第三方的公開審理,到底醫療過程中有沒有錯誤,事實的真相卻沒人知道。
這裡不是說「調解」不好,而是要說「調解」是事後解決爭議、避免雙方訟累的方法,但卻不是「預防」爭議的方法,也無法從根本保障病人安全。
怎麼樣才不會被告?其實想辦法讓病人活著,醫師就不會被告。因此從判決中學習病人安全及權益,才是預防爭議的方法。
如果醫師從這些判決中,知道做了什麼會被告到脫褲,那是不是就會避免這些情形再度發生?如果病人從這些判決中,知道上法院告不贏,那是不是就不會再堅持提告,鬧得兩敗俱傷?當醫師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當病人知道怎麼保護他的權益,那最後獲得最大利益的,就是病人安全。於是病人的意外變少了、訴訟也變少了、最終就是醫、法、病三贏的局面。
《老師沒教的40堂醫療必修課》是一本沒有法條的法律用書,也是一本醫學院沒教的醫療用書、更是一本關於醫療品質的管理用書。裡面全部都是真實的故事、真實的判決。這些真實故事的背後,可能是病人不幸、也可能是醫師不幸,而唯一的確幸,就是法院為我們留下了判決,讓我們有所依循,可以避免這些不幸再度發生。
所以接下來就讓我們開始從《老師沒教的40堂醫療必修課》,學習如何增進病人安全、避免醫糾吧!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