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全書共五十二篇,從鮮啖、煮炒、蒸熬、燜烤、挑嘴、外食等方面詳述各味美食、各色食材的身家故事、料理方式與作者自己的私房心得;而蔡珠兒不僅以音樂佐伴、以氣氛增味、以文字追索美味,她更不忘料理文字,料理生活心之所繫,在她的字裡行間,文學故事裡的主角化身為一道道的美饌佳餚。
試閱
【推薦序】
信不過喬治.歐威爾 「中天書坊」主持人/陳浩
在沙灣徑的小樓陽台上,議論過幾番的眾人,等夕陽卻等到了她坐渡輪從大嶼山捧來的精緻點心,兩片嫩白之間一弦紅艷,隱約聞得到「那種甜馨花氣」,我猜餡兒必是她寫過的「玫瑰花醬」。
「玫瑰如鋼鐵」,如果不是被蔡珠兒的文字震懾過,「煮玫瑰不可躊躇留情,掐枝斬瓣,決不心虛手軟,在菜刀砧板,炒鍋與爐火之間,沒有任何沾連牽纏。」再怎麼美都不願去咬胭脂般的甜點,像是當眾啃了潘金蓮的胳臂。
那回一把就抓了五個,一晚上最少塞進嘴裡二十個。我完全沒有武松的彆扭勁。
只想到她寫的「純淨芳馨中,一種冷冽決絕的鋼質意味。」
天黑以後五湖四海群雄嘯聚,天空陸地都十分擁擠,眾議滔滔,還好主人的塔台調度有方,所有要說話的飛機都在跑道上降落。逮到空隙,我就蹭進餐桌與廚房之間,東吃西嚐,一眼便相中一盤有異樣光澤的花生米,愈吃愈得味,索性不動。
蔡珠兒燦然一笑,眼神頗為嘉許,小聲說,施南生做的菜。那難怪,我說。珠兒那裡知道,十年前,初次受邀到施南生家,從大門口聞香找進廚房,守住一鍋紅燒肉就不肯須臾離,扒了兩碗飯,完全忘了是來吃大閘蟹的。
珠兒還有招,這花生米為什麼好吃知道嗎?猴兒舔罈子般雙眼上翻,半天沒咂出來滋味。珠兒說,我問過啦,她加了梅汁,你再吃幾顆試試。她那表情,黃蓉得了洪七公武功秘笈般的甘心得意。
這本《紅燜廚娘》書裡,蔡珠兒以五十二篇祕譜示人,幾乎每一篇文章裡,都有她那天的神氣。
她說酗芒果,「閱芒多矣」,細數各品各種之色香味,料而理之,然後才說,她有從台灣帶來的破布子,「食之可解芒果毒。解完毒接著再酗,此生都休想勒戒。」
又寫「嶺南佳果,絕世尤物」,吃遍無數美荔枝,從桂味幾種數到糯米粢,東征北討,直到一次為尋「水廳桂味」百年老樹,翻了車撿回一條小命,她才收斂,「買到什麼吃什麼」,但珠兒還要回眸一笑,咬著耳朵說「到底狂熱愛過,偶而碰上極美的,舌底還是泛起一陣蒼涼。」
信手開筆,一千兩三百字,她能寫得你如痴如醉,饞得虛神無主,而收筆手段極辣,將你擺平在地,還要有一陣酥麻抽搐。
覆盆子是這麼出場的,「天色粉青,陽光油黃,微風拂來豌豆花香,烏鶇捲著軟舌在樹上引吭,寶石紅的漿果在手心顫動,倫敦的夏天美得像個夢。剝下一粒覆盆子放進嘴裡……像吃下一口夢……」一口夢?你恍了神,還以為她能這麼輕易放過你?她偏說,「然而夢是鬆的……」 我不能再做幫兇陪著她逗你,我建議讀者不妨像臨帖般一字一句抄寫書中佳句,這是挺好玩的閱讀方式。這篇文章後邊還有五分之四,除了教你怎麼享用「比香更稠的豔」,還從倫敦飛往唐宋,再去到「爾雅」的古代追寫它的出身,又回頭訪魯迅家後院的百草園。看她不慌不忙收了筆,才知是深情傷逝一段友誼,你陪她落淚都來不及。
她就不讓你陪她傷心。珠兒別有懷抱。
這樣高密度的文字,篇篇如此,若說蔡珠兒以文字追索美味,我想她更在料理文字,料理一生感情的著落處。
美食寫得好的人很多,有的展示味覺的閱歷,有的也能露兩手真功夫;更有一派,是文學的功底,撈向味覺的美學。而蔡珠兒,拿漢字下廚,在文學和料理間身段輕盈,拈花微笑,她,是全心全意的過日子,廚房即書房,鍋鏟為筆墨,讓人分不清姑娘追求的是文學的手段,還是料理的境界,你不免疑她前世或是花精靈之屬。
瞧她說苦,「苦是險譎的,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弄不好就全軍盡墨,像我那鍋荷葉湯……」,「那滋味是舌根深處最神秘的弔詭,形而味上意在言外……」「苦味是悖論與解構,夷平抹消殘局舊味,滌盡刷腔舌的困頓疲憊,讓味蕾歸零返本,東山再起煥然一新,領受初始真味。」這樣的佳句,無所不在,全篇皆是,要有文心,才得其味。不思議間,寫著寫著她又做了幾道好菜。我的讀法是圈點眉批,手舞足蹈。建議讀者,買她兩本,一本保存為「潔」本,一本像我讀她書稿這樣,行行加圈加註。篇幅所限,我這序言任務若非該是鳴鑼吆喝,我必得央求出版社也出一本我的「紅燜廚娘眉批本」。
她寫野菇料理,你要垂涎三尺,又彷彿吃出蘑菇的社會學觀察。你若要她麻婆豆腐的食譜,其實得與她一起參禪。若是特別喜歡她筆下的南洋料理,就是要讓她將濕濕的海風懶懶吹過你的唇舌。焦糖裡有她的情慾,魚蛋是她亢奮的物理,矛盾的燒烤,厭憎的燕窩,一道一道的筆下佳餚,七情六慾都不曾閒,等讀到〈甜鹹之間〉,就要與她一起從味覺的懸崖往下望,她可是決不跳下去的。
米香裊裊,你被她玩兒的米種炫得神搖,她又滿身大汗揉不出山東大饅頭,寫豬油拌飯論世局,燉紅酒牛肉賞樂章,響螺裡嘆人生,嗑瓜子笑辰光。你看她笑傲廚房,點指江山,柔情似霧,看官,勸君〈紅蘿蔔蛋糕〉那篇留到最後才嚐,〈一杯春露冷如冰〉可以最先喝,〈龍井與蝦〉隨時吃。
苦思如何臨摹珠兒書中的山水之際,偶在書肆找到一篇喬治.歐威爾的舊作,那年有法國文人取笑英國食物,說,最好吃的英國菜,就是哪,法國菜。這位寫出《一九八四》《動物農莊》的大師不可忍,大書一文〈為英國菜辯護〉,列舉許多「咱英國」挺拿得出去的幾樣美食,第二樣寫的就是「Christmas Pudding」。
看到這行,大笑不止,蔡珠兒明明就說「聖誕糕比牆還難吃」,「烏黑沉重如砲彈,不小心掉下去肯定把腳砸斷……」
我當然信不過喬治.歐威爾,什麼好吃,蔡珠兒說了才算。 自討苦吃
那天煲荷葉冬瓜老鴨薏米湯,扔了兩張鮮荷葉進去,以為多放點解暑,誰知失了手,煮出一鍋苦湯。只知蓮心苦,不知荷葉苦起來也夠厲害,我捏著鼻子喝幾口,辛澀直衝咽頭麻徹舌根,味蕾像通電般發震。冬瓜清淡不擋苦,只靠老鴨那點薄薄的鮮味,捉襟見肘招架不住,我捂著嘴敗下陣來。咦,平常我不是挺能吃苦的嗎?
苦這東西真奇怪,只可穠纖合度允執厥中,要掐準算計好,萬不可即興隨心,更不許擦槍走火。我愛曼特寧,但要擱一粒糖一匙鮮奶油,香苦適中方可入口。我喜歡苦白菜(chicory)沙拉,但要淋檸檬油醋汁,最好還能配點蜜烤胡桃。
我愛吃炒蘆筍和燙A菜,但必得鮮嫩當令,才有清微苦意如遠天星粒,在口腔明滅閃爍。我常用南北杏做菜,南杏甜北杏苦,煲湯時以南五北一拿捏比例,若是燉杏仁冰糖雪梨,就要單用苦杏,既有清肺潤燥之功,苦意又能調和梨汁甜度,豐厚口感層次。
苦是險譎的,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弄不好就全軍盡墨,像我那鍋荷葉湯。不過苦瓜倒是安全的,不易失手少有意外,一來擺明自討苦吃;二來那苦味被馴養過,是我們熟習的;三來苦瓜極少孤行,通常配搭濃肥之物,相生互倚甘苦共濟。苦瓜丸、紅燒苦瓜、苦瓜鑲肉、苦瓜蝦仁、苦瓜炒鹹蛋、苦瓜排骨湯,或腴或鮮或鹹,反襯對比清苦之味,更見鮮明刺激醒神開胃。
苦瓜也分輕重濃淡,有人說青色苦於白色,然而廣東有種最出名的「雷公鑿」,呈圓錐形濃綠色,看似剽悍其實輕苦,台灣的「月華」苦瓜瑩白如玉,反而濃澀苦重,但也餘味回甘喉韻悠長。苦甘苦甘,吃苦原是為了求甘。
總有人說,「人生不夠苦嗎,還吃什麼苦瓜?」正因與人生相比,苦瓜才顯得芳甘,那滋味是舌根深處最神秘的弔詭,形而味上意在言外,經由後設徐徐鋪展,柳暗深處豁見花明。「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古人很早就懂得了。
苦味可人,好在若即若離幽微隱約,不像酸甜辣鹹,先驗分明當下即是,無可回顧流眄。苦味是悖論與解構,夷平抹消殘局舊味,滌盡刷腔舌的困頓疲憊,讓味蕾歸零返本,東山再起煥然一新,領受初始真味。
但苦味也可厭,很多苦是白吃的,無甘可回,例如西藥和魚膽。而中文裡的苦味,更像弄破的魚膽般沾滿歷史,什麼良藥苦口、吃得苦中苦,動輒就要板起臉教訓人。
最可怖的是臥薪嚐膽,勾踐舔了十年苦膽,是個味盲和自虐狂,苦大仇深,還被推舉為道德典範。連苦瓜都有教誨,說它叫君子菜,因與他物同烹,苦味並不滲染,「自苦而不以苦人,有君子之德焉。」哎呀,好累。
畫僧石濤愛吃苦瓜,應該與君子無關,他的《苦瓜和尚畫語錄》說的雖是筆墨,但我懷疑其中有些章句,和口味也暗通相契,譬如「不可雕鑿,不可板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這不也是調味用苦之道嗎?啊,一不小心,我又找到一堆教訓。 鬱藍高湯
涼風起天末,突然想做紅酒燉牛肉,於是去買了一塊牛肩,用紅酒、橄欖油和辛香蔬菜醃浸一天,入味後拿出來煎香,把浸肉的酒汁煮沸,加入牛骨高湯後,放進烤箱燜燉。但打開雪櫃才發現,上次做的高湯已經用完,長夏苦熱,我一直懶得熬煮添補,斷了糧沒有湯底可不成,這鍋燉肉勢必黯然無光。
義無反顧,只好動手,熬牛湯遠比燉牛肉麻煩,不過這樣一個深秋陰天,灰暗欲雨,呼呼颳著季風,除了自找麻煩,也沒什麼別的可幹。找出一疊Miles Davis,先放那張重新混音版的Kind of Blue,把空氣暈染成深鬱蒼藍,銀灰的號音柔厚濡潤,如濕墨曳掃,迤邐而去綿遠不盡,牽引著湯水的悠長節韻。
把牛肋排放上烤盤,扔進烤箱,高溫烤到嗤嗤作響,拉出來鋪上洋芹、蕃茄、洋蔥、大蒜和紅蘿蔔,送進去再烤一陣,等香味滿溢後端出來,連肉帶菜倒進一只深鍋,注滿冷水,倒些白酒,放一束百里香和月桂葉,扔進充沛的藍調和大把時間,開始燒湯。
大火煮沸後,立即把火收到最小,不時撈除浮沫油泡,湯面只見微微顫搐,不可波動翻滾,以免汁水濃濁出渣。就此細火慢熬,有如粵式煲湯,但求清不求濃,火候要更嫩更足,且廣東湯忌掀鍋蓋,怕走氣失味,法國湯卻不加蓋,光著頭一路煲到底,說是這樣才能湯色澄淨,想來和低溫慢烹有關。
熬上四五小時,氤氳馨逸,物料酥爛精華盡出,即可熄火收成,萬不可加鹽,以保汁水嫩淡清鮮。放涼後,用網篩和紗布濾過,隔渣去油,得到可貴的茶晶色清湯,用了一杯燉牛肉,其餘的凍藏起來,這個冬天就有存糧。但也不多,兩公斤牛骨、一公斤蔬菜、八公升水、六個多小時,外加四張Mile Davis,僅煉出兩公升高湯。
這是最基本的牛骨褐湯,用來做肉菜的湯底和醬汁,可以燉牛肉、燒豬排以及煮洋蔥湯,如果烹製雞、魚等白肉,還得另熬淡色的雞湯魚湯。法國菜常用的湯底有十多種,以此變化出上百種濃汁燒醬,據說法國廚師學藝時,光是熬湯就要學上一整年。我們票友就算了,會熬些基本湯頭消遣自娛,順便弄點家常菜,已經志得意滿。
上好的高湯清若無物,謙抑低眉,放進菜裡悶聲不響,調出醬汁功成不居,隱約縹緲,神不知鬼不覺。既然如此,幹嘛還煞費周章辛苦熬湯?超市有各色現成的湯塊粉粒,罐頭和鋁箔湯包,牛羊雞魚俱全,滋味飽和鮮明,我偏要捨易就難,究竟是閒得發慌,還是刁嘴尖舌,追求味覺的優越感?
哎,只能說,是為了一種光。
現成的湯底,被調料和味精霸實了,鮮麗但瘖啞,劍拔弩張而底蘊空蕩,只有表層沒有景深。自熬的湯汁看似虛渺,但能潛入滋味的地底,深密紮下堅實的基樁,以此砌造食味捏雕色香,營建出豐盈繁複的層次面向,吃到嘴裡悄然不覺,只感到有一種光,溫潤瑩澤曖曖內含。
窅然空然,既虛又滿,就像Miles Davis。管他天色昏暗,當時間緩緩溶進音樂和湯汁,我的舌頭已經開始發亮。 酗芒果
初夏像狗一樣伸出熱舌,呵出黏滯的濕氣,吐著帶羶的霉味,幸而腰芒也在此時上市,我拿它當芳香劑,在屋裡擺上一大盆,把空氣薰染成奔放的南洋果園。腰芒是豬腰芒的簡稱,玲瓏曲折如腰子,細細粒卻肉乎乎,甜軟多汁。凡芒果都香,腰芒的氣味尤其殊絕,熟豔嫵媚裡帶著一股清鮮的樹葉味,聞起來青黃交加光色斑斕,夜來濃烈得可以醉倒人。
每到夏天,我就開始酗芒果,浸溺在各種香氣和甜汁裡──世界上有上千個芒果品種,光是東南亞就有上百種,簡直讓人忙不過來。
菲律賓的腰芒、呂宋芒,越南的雞蛋芒,緬甸的香蕉芒,海南島的椰香芒,泰國的水仙芒、皇帝芒、象牙芒,台灣的愛文、海頓和金煌……,各有各的活色生香,每顆芒果都是一部迷你的地方志,抄錄當地的土質季風和雨水,收攝了天地精華,除了香和甜,我還吞進各種經緯的熱帶陽光。
腰芒宜啃食,呂宋芒則適合做甜品,香港的糖水店經常把它堆得高高的,黃澄澄一片,色誘路過行人。芒果布甸、芒果班戟(煎餅),以及芒果汁加上楊桃柚子拌成的楊枝甘露,酸香清甘,普渡無數炎夏眾生。但如果做芒果椰汁糯米,就要用泰國芒才夠腴美,最普遍的品種是奶黃色長卵形的Nam Dor Mai,香港叫水仙芒或白花芒,有淡淡的水仙花香。
但我更偏愛泰國的青皮芒果,貪它肉質有彈性,而且青黃皆宜,有種犀角芒尤其美味,玉綠皮色帶著一隻尖俏小角,肉色金黃清甜如蜜,可惜只有當地才吃得到。皇帝芒是深綠橢圓的大塊頭,有股龍眼香,青芒爽脆如瓜,象牙芒Q軟有糕味,這三種都適合做青芒果沙拉,分別配上酪梨、蜜柚、蝦仁、蟹肉、雞絲或者燻鴨胸等食材,可以變化出無窮花樣。
我自認閱芒多矣,但最近吃到印度的阿芳索(Alphonso),還是驚豔不已。印度是芒果的故鄉,四千年前就有此美果,至今仍是芒果的最大產地,年產千萬噸,最好的品種便是阿芳索。它像隻歪聳的黃鵝蛋,外皮是桂花混合了龍眼的清香,剝皮後露出瑰麗的金瓜紅,添了幾分木瓜味和椰子香,氣味和台灣的土檨仔有點神似,風味更佳,果肉細糯無渣,甜濃得教人喘不過氣來,不論色香味都是極品。
市面買不到,這阿芳索是印度鄰居饞嘴思鄉,自己包貨櫃從家鄉的果園運來的,「在叢黃」不經電石催熟,愈發純正好味。我買了兩打,鮮吃、打汁、做雪酪(Sorbet),怎麼都吃不完,眼見芒果熟極而流,忽然想起可以熬果醬。挖出果肉搗碎,加點黃砂糖擠入檸檬汁,一邊用細火慢煮,一邊以木匙順方向攪拌,阿芳索甜厚少汁,是絕佳的果醬材料,攪了半小時就已收稠起膠,放冷了用玻璃瓶收起,金紅瑩麗,香得惹來蜜蜂。
有了這果醬,今年無後顧之憂,更可醉生夢死,果季之後還能再酗下去。管他濕熱發毒,反正我早已毒性深重,況且還有台灣帶來的破布子,食之可解芒果毒。解完毒接著再酗,此生都休想勒戒。
在沙灣徑的小樓陽台上,議論過幾番的眾人,等夕陽卻等到了她坐渡輪從大嶼山捧來的精緻點心,兩片嫩白之間一弦紅艷,隱約聞得到「那種甜馨花氣」,我猜餡兒必是她寫過的「玫瑰花醬」。
「玫瑰如鋼鐵」,如果不是被蔡珠兒的文字震懾過,「煮玫瑰不可躊躇留情,掐枝斬瓣,決不心虛手軟,在菜刀砧板,炒鍋與爐火之間,沒有任何沾連牽纏。」再怎麼美都不願去咬胭脂般的甜點,像是當眾啃了潘金蓮的胳臂。
那回一把就抓了五個,一晚上最少塞進嘴裡二十個。我完全沒有武松的彆扭勁。
只想到她寫的「純淨芳馨中,一種冷冽決絕的鋼質意味。」
天黑以後五湖四海群雄嘯聚,天空陸地都十分擁擠,眾議滔滔,還好主人的塔台調度有方,所有要說話的飛機都在跑道上降落。逮到空隙,我就蹭進餐桌與廚房之間,東吃西嚐,一眼便相中一盤有異樣光澤的花生米,愈吃愈得味,索性不動。
蔡珠兒燦然一笑,眼神頗為嘉許,小聲說,施南生做的菜。那難怪,我說。珠兒那裡知道,十年前,初次受邀到施南生家,從大門口聞香找進廚房,守住一鍋紅燒肉就不肯須臾離,扒了兩碗飯,完全忘了是來吃大閘蟹的。
珠兒還有招,這花生米為什麼好吃知道嗎?猴兒舔罈子般雙眼上翻,半天沒咂出來滋味。珠兒說,我問過啦,她加了梅汁,你再吃幾顆試試。她那表情,黃蓉得了洪七公武功秘笈般的甘心得意。
這本《紅燜廚娘》書裡,蔡珠兒以五十二篇祕譜示人,幾乎每一篇文章裡,都有她那天的神氣。
她說酗芒果,「閱芒多矣」,細數各品各種之色香味,料而理之,然後才說,她有從台灣帶來的破布子,「食之可解芒果毒。解完毒接著再酗,此生都休想勒戒。」
又寫「嶺南佳果,絕世尤物」,吃遍無數美荔枝,從桂味幾種數到糯米粢,東征北討,直到一次為尋「水廳桂味」百年老樹,翻了車撿回一條小命,她才收斂,「買到什麼吃什麼」,但珠兒還要回眸一笑,咬著耳朵說「到底狂熱愛過,偶而碰上極美的,舌底還是泛起一陣蒼涼。」
信手開筆,一千兩三百字,她能寫得你如痴如醉,饞得虛神無主,而收筆手段極辣,將你擺平在地,還要有一陣酥麻抽搐。
覆盆子是這麼出場的,「天色粉青,陽光油黃,微風拂來豌豆花香,烏鶇捲著軟舌在樹上引吭,寶石紅的漿果在手心顫動,倫敦的夏天美得像個夢。剝下一粒覆盆子放進嘴裡……像吃下一口夢……」一口夢?你恍了神,還以為她能這麼輕易放過你?她偏說,「然而夢是鬆的……」 我不能再做幫兇陪著她逗你,我建議讀者不妨像臨帖般一字一句抄寫書中佳句,這是挺好玩的閱讀方式。這篇文章後邊還有五分之四,除了教你怎麼享用「比香更稠的豔」,還從倫敦飛往唐宋,再去到「爾雅」的古代追寫它的出身,又回頭訪魯迅家後院的百草園。看她不慌不忙收了筆,才知是深情傷逝一段友誼,你陪她落淚都來不及。
她就不讓你陪她傷心。珠兒別有懷抱。
這樣高密度的文字,篇篇如此,若說蔡珠兒以文字追索美味,我想她更在料理文字,料理一生感情的著落處。
美食寫得好的人很多,有的展示味覺的閱歷,有的也能露兩手真功夫;更有一派,是文學的功底,撈向味覺的美學。而蔡珠兒,拿漢字下廚,在文學和料理間身段輕盈,拈花微笑,她,是全心全意的過日子,廚房即書房,鍋鏟為筆墨,讓人分不清姑娘追求的是文學的手段,還是料理的境界,你不免疑她前世或是花精靈之屬。
瞧她說苦,「苦是險譎的,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弄不好就全軍盡墨,像我那鍋荷葉湯……」,「那滋味是舌根深處最神秘的弔詭,形而味上意在言外……」「苦味是悖論與解構,夷平抹消殘局舊味,滌盡刷腔舌的困頓疲憊,讓味蕾歸零返本,東山再起煥然一新,領受初始真味。」這樣的佳句,無所不在,全篇皆是,要有文心,才得其味。不思議間,寫著寫著她又做了幾道好菜。我的讀法是圈點眉批,手舞足蹈。建議讀者,買她兩本,一本保存為「潔」本,一本像我讀她書稿這樣,行行加圈加註。篇幅所限,我這序言任務若非該是鳴鑼吆喝,我必得央求出版社也出一本我的「紅燜廚娘眉批本」。
她寫野菇料理,你要垂涎三尺,又彷彿吃出蘑菇的社會學觀察。你若要她麻婆豆腐的食譜,其實得與她一起參禪。若是特別喜歡她筆下的南洋料理,就是要讓她將濕濕的海風懶懶吹過你的唇舌。焦糖裡有她的情慾,魚蛋是她亢奮的物理,矛盾的燒烤,厭憎的燕窩,一道一道的筆下佳餚,七情六慾都不曾閒,等讀到〈甜鹹之間〉,就要與她一起從味覺的懸崖往下望,她可是決不跳下去的。
米香裊裊,你被她玩兒的米種炫得神搖,她又滿身大汗揉不出山東大饅頭,寫豬油拌飯論世局,燉紅酒牛肉賞樂章,響螺裡嘆人生,嗑瓜子笑辰光。你看她笑傲廚房,點指江山,柔情似霧,看官,勸君〈紅蘿蔔蛋糕〉那篇留到最後才嚐,〈一杯春露冷如冰〉可以最先喝,〈龍井與蝦〉隨時吃。
苦思如何臨摹珠兒書中的山水之際,偶在書肆找到一篇喬治.歐威爾的舊作,那年有法國文人取笑英國食物,說,最好吃的英國菜,就是哪,法國菜。這位寫出《一九八四》《動物農莊》的大師不可忍,大書一文〈為英國菜辯護〉,列舉許多「咱英國」挺拿得出去的幾樣美食,第二樣寫的就是「Christmas Pudding」。
看到這行,大笑不止,蔡珠兒明明就說「聖誕糕比牆還難吃」,「烏黑沉重如砲彈,不小心掉下去肯定把腳砸斷……」
我當然信不過喬治.歐威爾,什麼好吃,蔡珠兒說了才算。 自討苦吃
那天煲荷葉冬瓜老鴨薏米湯,扔了兩張鮮荷葉進去,以為多放點解暑,誰知失了手,煮出一鍋苦湯。只知蓮心苦,不知荷葉苦起來也夠厲害,我捏著鼻子喝幾口,辛澀直衝咽頭麻徹舌根,味蕾像通電般發震。冬瓜清淡不擋苦,只靠老鴨那點薄薄的鮮味,捉襟見肘招架不住,我捂著嘴敗下陣來。咦,平常我不是挺能吃苦的嗎?
苦這東西真奇怪,只可穠纖合度允執厥中,要掐準算計好,萬不可即興隨心,更不許擦槍走火。我愛曼特寧,但要擱一粒糖一匙鮮奶油,香苦適中方可入口。我喜歡苦白菜(chicory)沙拉,但要淋檸檬油醋汁,最好還能配點蜜烤胡桃。
我愛吃炒蘆筍和燙A菜,但必得鮮嫩當令,才有清微苦意如遠天星粒,在口腔明滅閃爍。我常用南北杏做菜,南杏甜北杏苦,煲湯時以南五北一拿捏比例,若是燉杏仁冰糖雪梨,就要單用苦杏,既有清肺潤燥之功,苦意又能調和梨汁甜度,豐厚口感層次。
苦是險譎的,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弄不好就全軍盡墨,像我那鍋荷葉湯。不過苦瓜倒是安全的,不易失手少有意外,一來擺明自討苦吃;二來那苦味被馴養過,是我們熟習的;三來苦瓜極少孤行,通常配搭濃肥之物,相生互倚甘苦共濟。苦瓜丸、紅燒苦瓜、苦瓜鑲肉、苦瓜蝦仁、苦瓜炒鹹蛋、苦瓜排骨湯,或腴或鮮或鹹,反襯對比清苦之味,更見鮮明刺激醒神開胃。
苦瓜也分輕重濃淡,有人說青色苦於白色,然而廣東有種最出名的「雷公鑿」,呈圓錐形濃綠色,看似剽悍其實輕苦,台灣的「月華」苦瓜瑩白如玉,反而濃澀苦重,但也餘味回甘喉韻悠長。苦甘苦甘,吃苦原是為了求甘。
總有人說,「人生不夠苦嗎,還吃什麼苦瓜?」正因與人生相比,苦瓜才顯得芳甘,那滋味是舌根深處最神秘的弔詭,形而味上意在言外,經由後設徐徐鋪展,柳暗深處豁見花明。「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古人很早就懂得了。
苦味可人,好在若即若離幽微隱約,不像酸甜辣鹹,先驗分明當下即是,無可回顧流眄。苦味是悖論與解構,夷平抹消殘局舊味,滌盡刷腔舌的困頓疲憊,讓味蕾歸零返本,東山再起煥然一新,領受初始真味。
但苦味也可厭,很多苦是白吃的,無甘可回,例如西藥和魚膽。而中文裡的苦味,更像弄破的魚膽般沾滿歷史,什麼良藥苦口、吃得苦中苦,動輒就要板起臉教訓人。
最可怖的是臥薪嚐膽,勾踐舔了十年苦膽,是個味盲和自虐狂,苦大仇深,還被推舉為道德典範。連苦瓜都有教誨,說它叫君子菜,因與他物同烹,苦味並不滲染,「自苦而不以苦人,有君子之德焉。」哎呀,好累。
畫僧石濤愛吃苦瓜,應該與君子無關,他的《苦瓜和尚畫語錄》說的雖是筆墨,但我懷疑其中有些章句,和口味也暗通相契,譬如「不可雕鑿,不可板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這不也是調味用苦之道嗎?啊,一不小心,我又找到一堆教訓。 鬱藍高湯
涼風起天末,突然想做紅酒燉牛肉,於是去買了一塊牛肩,用紅酒、橄欖油和辛香蔬菜醃浸一天,入味後拿出來煎香,把浸肉的酒汁煮沸,加入牛骨高湯後,放進烤箱燜燉。但打開雪櫃才發現,上次做的高湯已經用完,長夏苦熱,我一直懶得熬煮添補,斷了糧沒有湯底可不成,這鍋燉肉勢必黯然無光。
義無反顧,只好動手,熬牛湯遠比燉牛肉麻煩,不過這樣一個深秋陰天,灰暗欲雨,呼呼颳著季風,除了自找麻煩,也沒什麼別的可幹。找出一疊Miles Davis,先放那張重新混音版的Kind of Blue,把空氣暈染成深鬱蒼藍,銀灰的號音柔厚濡潤,如濕墨曳掃,迤邐而去綿遠不盡,牽引著湯水的悠長節韻。
把牛肋排放上烤盤,扔進烤箱,高溫烤到嗤嗤作響,拉出來鋪上洋芹、蕃茄、洋蔥、大蒜和紅蘿蔔,送進去再烤一陣,等香味滿溢後端出來,連肉帶菜倒進一只深鍋,注滿冷水,倒些白酒,放一束百里香和月桂葉,扔進充沛的藍調和大把時間,開始燒湯。
大火煮沸後,立即把火收到最小,不時撈除浮沫油泡,湯面只見微微顫搐,不可波動翻滾,以免汁水濃濁出渣。就此細火慢熬,有如粵式煲湯,但求清不求濃,火候要更嫩更足,且廣東湯忌掀鍋蓋,怕走氣失味,法國湯卻不加蓋,光著頭一路煲到底,說是這樣才能湯色澄淨,想來和低溫慢烹有關。
熬上四五小時,氤氳馨逸,物料酥爛精華盡出,即可熄火收成,萬不可加鹽,以保汁水嫩淡清鮮。放涼後,用網篩和紗布濾過,隔渣去油,得到可貴的茶晶色清湯,用了一杯燉牛肉,其餘的凍藏起來,這個冬天就有存糧。但也不多,兩公斤牛骨、一公斤蔬菜、八公升水、六個多小時,外加四張Mile Davis,僅煉出兩公升高湯。
這是最基本的牛骨褐湯,用來做肉菜的湯底和醬汁,可以燉牛肉、燒豬排以及煮洋蔥湯,如果烹製雞、魚等白肉,還得另熬淡色的雞湯魚湯。法國菜常用的湯底有十多種,以此變化出上百種濃汁燒醬,據說法國廚師學藝時,光是熬湯就要學上一整年。我們票友就算了,會熬些基本湯頭消遣自娛,順便弄點家常菜,已經志得意滿。
上好的高湯清若無物,謙抑低眉,放進菜裡悶聲不響,調出醬汁功成不居,隱約縹緲,神不知鬼不覺。既然如此,幹嘛還煞費周章辛苦熬湯?超市有各色現成的湯塊粉粒,罐頭和鋁箔湯包,牛羊雞魚俱全,滋味飽和鮮明,我偏要捨易就難,究竟是閒得發慌,還是刁嘴尖舌,追求味覺的優越感?
哎,只能說,是為了一種光。
現成的湯底,被調料和味精霸實了,鮮麗但瘖啞,劍拔弩張而底蘊空蕩,只有表層沒有景深。自熬的湯汁看似虛渺,但能潛入滋味的地底,深密紮下堅實的基樁,以此砌造食味捏雕色香,營建出豐盈繁複的層次面向,吃到嘴裡悄然不覺,只感到有一種光,溫潤瑩澤曖曖內含。
窅然空然,既虛又滿,就像Miles Davis。管他天色昏暗,當時間緩緩溶進音樂和湯汁,我的舌頭已經開始發亮。 酗芒果
初夏像狗一樣伸出熱舌,呵出黏滯的濕氣,吐著帶羶的霉味,幸而腰芒也在此時上市,我拿它當芳香劑,在屋裡擺上一大盆,把空氣薰染成奔放的南洋果園。腰芒是豬腰芒的簡稱,玲瓏曲折如腰子,細細粒卻肉乎乎,甜軟多汁。凡芒果都香,腰芒的氣味尤其殊絕,熟豔嫵媚裡帶著一股清鮮的樹葉味,聞起來青黃交加光色斑斕,夜來濃烈得可以醉倒人。
每到夏天,我就開始酗芒果,浸溺在各種香氣和甜汁裡──世界上有上千個芒果品種,光是東南亞就有上百種,簡直讓人忙不過來。
菲律賓的腰芒、呂宋芒,越南的雞蛋芒,緬甸的香蕉芒,海南島的椰香芒,泰國的水仙芒、皇帝芒、象牙芒,台灣的愛文、海頓和金煌……,各有各的活色生香,每顆芒果都是一部迷你的地方志,抄錄當地的土質季風和雨水,收攝了天地精華,除了香和甜,我還吞進各種經緯的熱帶陽光。
腰芒宜啃食,呂宋芒則適合做甜品,香港的糖水店經常把它堆得高高的,黃澄澄一片,色誘路過行人。芒果布甸、芒果班戟(煎餅),以及芒果汁加上楊桃柚子拌成的楊枝甘露,酸香清甘,普渡無數炎夏眾生。但如果做芒果椰汁糯米,就要用泰國芒才夠腴美,最普遍的品種是奶黃色長卵形的Nam Dor Mai,香港叫水仙芒或白花芒,有淡淡的水仙花香。
但我更偏愛泰國的青皮芒果,貪它肉質有彈性,而且青黃皆宜,有種犀角芒尤其美味,玉綠皮色帶著一隻尖俏小角,肉色金黃清甜如蜜,可惜只有當地才吃得到。皇帝芒是深綠橢圓的大塊頭,有股龍眼香,青芒爽脆如瓜,象牙芒Q軟有糕味,這三種都適合做青芒果沙拉,分別配上酪梨、蜜柚、蝦仁、蟹肉、雞絲或者燻鴨胸等食材,可以變化出無窮花樣。
我自認閱芒多矣,但最近吃到印度的阿芳索(Alphonso),還是驚豔不已。印度是芒果的故鄉,四千年前就有此美果,至今仍是芒果的最大產地,年產千萬噸,最好的品種便是阿芳索。它像隻歪聳的黃鵝蛋,外皮是桂花混合了龍眼的清香,剝皮後露出瑰麗的金瓜紅,添了幾分木瓜味和椰子香,氣味和台灣的土檨仔有點神似,風味更佳,果肉細糯無渣,甜濃得教人喘不過氣來,不論色香味都是極品。
市面買不到,這阿芳索是印度鄰居饞嘴思鄉,自己包貨櫃從家鄉的果園運來的,「在叢黃」不經電石催熟,愈發純正好味。我買了兩打,鮮吃、打汁、做雪酪(Sorbet),怎麼都吃不完,眼見芒果熟極而流,忽然想起可以熬果醬。挖出果肉搗碎,加點黃砂糖擠入檸檬汁,一邊用細火慢煮,一邊以木匙順方向攪拌,阿芳索甜厚少汁,是絕佳的果醬材料,攪了半小時就已收稠起膠,放冷了用玻璃瓶收起,金紅瑩麗,香得惹來蜜蜂。
有了這果醬,今年無後顧之憂,更可醉生夢死,果季之後還能再酗下去。管他濕熱發毒,反正我早已毒性深重,況且還有台灣帶來的破布子,食之可解芒果毒。解完毒接著再酗,此生都休想勒戒。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