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吐派克告訴人們去交流、理解他人,團結起來為我們的下一代做出改變。
他把這些帶進了Hip hop……告訴被壓迫的人民準備好戰鬥。」
——Snoop Dogg,西岸嘻哈教父
‘‘I got nothing to lose, it’s just me against the world.’’
吐派克──史上最偉大饒舌歌手、藝術家、詩人、演員、革命者、傳奇,
唯一官方授權傳記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出版者周刊》專文推薦
★未曝光日記、手寫詩歌、照片,收錄最完整的生命紀實
★亞馬遜4.8顆星,編輯精選最佳傳記
「這本書就像是在呼籲人們,重新審視這個讓吐派克如此憤怒的世界。」——《紐約時報》
「一種不安的精神,儘管不確定自己的目的地,但堅信自己命運的偉大。」——《華盛頓郵報》
「引人入勝的故事……一位致力於『幫助他人擺脫壓迫』的藝術家。」——《出版者周刊》
1996年,年僅25歲的吐派克因槍傷不幸離世。
近30年後,他依然在影響無數創作者,激勵熱愛嘻哈文化的人們。
這個來自街頭的黑人小子,是如何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饒舌藝術家?
吐派克出生在一個政治家庭,自小便面臨種族歧視和貧困。
而母親艾菲尼不斷教導他──在美國、身為黑人,你必須「武裝」自己。
不是拿槍、不是混幫派,而是強壯心智與知識;
關於黑人文化傳統、身分認同,以及意識到同胞們正在經歷苦難……
最重要的是,運用自己的天賦來幫助那些受壓迫的人們。
當然,來自街頭的兄弟也給了他很多愛:
一頓熱飯、有個夜晚能睡覺的地方、用販毒的錢贊助他做音樂。
複雜背景造就了吐派克多元的性格面向,
出生在東岸,卻在人生後半段舉起「W」,大喊WESTSIDE TILL I DIE。
他是為了感謝母親的愛而深情寫出〈Dear Mama〉的音樂家,
也是因為牛肉大力吼出〈Hit 'Em Up〉的凶狠饒舌歌手。
從1991年發表的第一張專輯起,吐派克就以富有詩意和激烈的敘事風格,
探討暴力、貧民區、種族主義和社會不公等議題。
每張專輯都在推動嘻哈文化向前發展,挑戰社會的陳規與偏見。
「即使你是無辜的,他們還是把你當成一個黑鬼。」──〈It Ain’t Easy〉
「沒有人了解我的困難,他們只看到了麻煩;他們不明白當沒有人愛你時,要堅持下去有多難。」──〈Thugz Mansion〉
「我聽說布蘭達有了孩子,但布蘭達也幾乎是個孩子。真是遺憾,這女孩甚至還不會拼自己的名字。」──〈Brenda’s Got a Baby〉
「黑豹黨、皮條客、毒販和罪犯……嘿,這就是我的家庭,對他們我只有滿滿了愛。」──〈Nothin but Love〉
「我記得馬文.蓋曾對我歌唱,讓我感覺身為黑人是件值得驕傲的事。」──〈Keep Ya Head Up〉
「如果你找不到活著的理由,最好找到一個值得為之去死的原因。」──〈Something 2 Die 4〉
「這是給審查委員會的訊息──誰才是城市裡最大的幫派?是那些評論家還是警察?」──〈Souljah's Revenge〉
「我終於了解,對一個女人來說,將男孩養育成人並不容易。妳總是那麼堅定,一個靠社會福利金生活的單親媽媽……告訴我妳是怎麼做到的。」──〈Dear Mama〉
雖然他的故事已被多次講述,但這本由吐派克遺產委員會授權的傳記,
收錄了作者與身邊親友的獨家訪談,吐派克的私人筆記本、信件、照片,
完整描繪這位傳奇迄今為止最完整、私密的一面。
這是個關於一對母子,因為對彼此和對社會的愛而相互扶持的故事。
這是個政治的故事,始於1960年代民權運動旋風,
以及1990年代一位年輕藝術家憤怒的覺醒。
這是個關於令人眼花繚亂的成功,及其毀滅性後果的故事。
這是關於吐派克的故事,他的音樂永遠不會消失;
致力改變社會的精神,永存在所有饒舌歌手叛逆的靈魂中。
「真正的自由不會在我的有生之年到來。但現在,我們的選擇要不是接受現狀放棄掙扎,要不就是有人得站出來犧牲自己;鋪下基石,我們才不會被困在死路。這就是我出生在這世上的原因,也將是我為之死去的理由。
「這就是為什麼我爭分奪秒的在做音樂、拍電影、接受採訪……我把自己的所有貢獻給黑人社群。」
——吐派克.阿瑪魯.夏庫爾
感動推薦
HengJones大亨/原住民饒舌歌手
MC HotDog熱狗/饒舌歌手
小春 Kenzy/頑童MJ116
大淵 MUTA/頑童MJ116
瘦子 E.SO/頑童MJ116
小樹/StreetVoice音樂頻道總監
老莫 ILL MO/致理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助理教授、參劈團員
林浩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參劈團員
張睿銓/人本教育基金會政策研究員
陳德政/作家
簡妙如/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獨立音樂及次文化研究者
謝乾乾/我的檔期有限公司
好評推薦
「這是一幅感人至深、充滿共情的朋友肖像。即使是熟悉的故事,在更近距離下也獲得了新的親密感……為這位在 25 歲時離世的演員、饒舌歌手、革命家的著名故事填上了色彩。巧妙將他的生活記錄為美國黑人持續奮鬥的縮影……羅賓遜不僅為吐派克的正直而書寫,更為他所體現的黑人抵抗精神辯護……這本書感覺就像是在呼籲人們,重新審視這個讓吐派克如此憤怒的世界。」──《紐約時報》
「羅賓遜完美捕捉了吐派克的日常生活瞬間。奇怪的是,你幾乎感覺自己正在閱讀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她為我們描繪了這位年輕藝術家的肖像,一種不安的精神,儘管不確定自己的目的地,但堅信自己命運的偉大。」——《華盛頓郵報》
「這是吐派克粉絲必看的一本書,裡面有很多關於他生活的豐富細節,作者仔細描述了吐派克的野心、強烈的職業道德、對權威的厭惡,以及他的家庭生活。這本經過授權的私密傳記,能讓我們非常貼近吐派克。」——科克斯書評(Kirkus Reivews)
「引人入勝的故事……羅賓遜忠實且詳細的描繪了一位致力於『幫助他人擺脫壓迫』的藝術家。書中附帶來自吐派克筆記本和素描本的寶貴摘錄,將使所有嘻哈愛好者著迷。」——《出版者周刊》
目錄
序 混凝土裂縫中的玫瑰──吐派克.阿瑪魯.夏庫爾
00前言
第一部 紐約
01 從生到死 1970-1971
1971 年6 月16 日,
媽媽生了個來自地獄的聖子。
02 親愛的媽媽 1971-1974
我終於了解,對一個女人來說,將男孩養育成人並不容易。
妳總是那麼堅定,一個靠社會福利金生活的單親媽媽,
告訴我妳是怎麼辦到的?
03 街頭即死囚 1975-1980
作為一位市中心貧民窟長大的黑人,
大家都有父親和母親,我則是一對激情愛人的產物。
04 滿滿的愛 1981-1984
黑豹黨、皮條客、毒販和罪犯……
嘿,這就是我的家庭,對他們我只有滿滿的愛。
第二部 巴爾的摩
05 無路可退 1984-1985
我才13 歲,沒辦法養活自己。我能怪離開我的爸爸嗎?
只希望他能抱抱我。
06 孤獨的深處 1986
我存在於孤獨的深處,思考著我的真正目標。
試著尋找心靈的平靜,同時保護我的靈魂。
07 把頭抬高 1987-1988
我記得馬文.蓋曾對我歌唱,
讓我感覺身為黑人是件值得驕傲的事。
第三部 灣區
08 惡漢風格 1988
得搬到西岸去找回我的風格。
09 黑豹力量 1988-1989
我們國家的先賢從沒在乎過我,
他們將我的祖先禁錮在奴役中。
10 智慧之言 1989-1990
這是為了大眾、為了底層、為了被忽略的那些人而寫。
工作機會、更好的生活,我們都被排除在外。
想讓我們感到自卑,但我們才是真正的強者。
11 名聲 1990-1992
我把一切成就歸功於街頭。
12 只有麻煩 1991
以前對我不屑一顧的女孩,現在都會靠過來,
以前取笑我,擦身而過時還嗆我、騷擾我,
但現在她們卻問能不能吻我。
13 暴力 1991-1992
我的文字是武器,沉默的都會被我點名。
我只想喚醒大眾,但你卻說我很暴力。
14 只有上帝能審判我 1992
警察先生,請你試著理解一下。
有百萬個像我一樣壓力山大的傢伙。
第四部 洛杉磯
15 戰士的復仇 1992
這是給審查委員會的訊息──
誰才是城市裡最大的幫派?
是那些評論家還是警察?
16 如果聽到就回應我 1993
無論要付出多大代價,你都得想辦法生存和立足,因為沒有人會在乎你。
我們像被困住的野獸一樣生活,等待著讓憤怒平息的那一天。
17 與世為敵 1993
在我死後,在我嚥下最後一口氣之後,
我才能在這壓迫下得到休息嗎?
18 給我未出世孩子的信 1994
告訴全世界我只認了焦慮這條罪。
我絕對不可能是強姦犯。
19 這並不容易 1995
即使你無罪,在他們眼中你還是個黑鬼。
第五部 生是洛城人,死做洛城魂
20 加州愛 1995-1996
保釋出來,剛離開監獄,做著加州夢!
21 在我逝世之時 1996
當我的心臟不再跳動,
我希望為了信念而長眠,
或者為了我信仰的原則。
我會在應離世前提前歸天。
作者致謝/阿瑪魯娛樂公司致謝
譯後記──莫康笙
圖片說明與來源/註釋
序/導讀
前言
當我首次遇見吐派克時,他只有十七歲。對我來說,他只是我們社交圈中的另一個朋友。我們都在加州北部米爾谷小鎮的塔瑪佩斯(Tamalpais)高中上學,而我是在大學放假回家的路上認識他的。
那一刻,我絕對沒想到自己竟然認識了一位未來會成為文化偶像、全球巨星的人……或者如吐派克自己所言,我認識了一位傳奇。即便那時的他如此年輕,但仍充滿自信,確信自己將在世界上留下深刻印記。他是我所認識最有自信的人。
幾個月後,我回到洛杉磯的大學,吐派克打電話給我和我的室友,我們都來自米爾谷鎮;吐派克認為上高中對他來說是在浪費時間,便問是否能暫時讓他睡在我們的沙發上。他說:「我需要離開這裡。」那時,他正焦慮的等待經紀人傳來唱片合約的消息。「我的音樂事業發展得不夠快,」他解釋道:「我覺得我應該去洛杉磯。」幾天之後,他帶著背包和一本藍色筆記本出現在我們家門口。
每天當我和室友們離開去上學或上班,他會留在公寓裡,獨自在筆記本上瘋狂寫作。當我們下午回來時,他便會分享自己那天寫的內容。想像一下,幾歲的吐派克坐在餐桌旁,當我們吃著泡麵和起司通心粉時,他用饒舌述說著年輕黑人男性的故事;他的歌詞充滿目標,祈求著改變。
回想起那個時刻,我才驚覺自己當時一無所知。我聆聽他的音樂、理解他的話語。我很欣賞他對世事的關切與擔憂。那時我並不知道身邊的這位年輕人,正竭盡所能勇敢的走在一條解決社會不公的道路上。我當時還不了解,因為儘管我不太情願承認,當下的我還沒有準備好談論年輕的黑人男性,以及他們身為弱勢族群所面臨的諸多問題。我其實更想談論那天我在課堂裡看到的年輕黑人帥哥。在20歲時,我是自私的。而在17歲時,吐派克是無私的。
後來經紀人萊拉.斯坦伯格(Leila Steinberg)為他找到住處時,吐派克向我們道了感謝,然後踏上了他的旅程。那晚他揹著包包和藍色筆記本走出門,我和室友們祝他好運;沒想到門一關上後,他就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從UCLA畢業後,我開始了自己的小說寫作生涯。但當時我還沒有像吐派克那樣書寫關於年輕黑人男性的議題;我寫的是在課堂中遇到的同一位年輕黑人帥哥,以及多年後那不可避免的心碎故事。白天,我在運動產業工作,擔任紐約噴射機隊的選秀狀元基肖恩.強森(Keyshawn Johnson),以及NBA球星布萊恩.蕭(Brian Shaw)的助理。晚上,我則埋首寫作。
這期間我經常接到來自吐派克助理的電話。「吐派克一直問妳什麼時候才要離開運動產業,來和他一起工作?」有天下午,這個要突然求變得更具體了:「吐派克正在籌備一個寫作團隊。他希望邀請妳加入。」當時他開始撰寫劇本,正在建立一群女性作家團隊,來確保他劇中角色的聲音、觀點和語調能貼近現實。對於能成為這小組的一員我感到很興奮,於是我們在1996年9月10日星期二安排了一場會議。
在那次會議的三天前,吐派克在拉斯維加斯遭到槍擊。他為自己的生命而奮鬥了幾天,但最終不幸的輸掉這場戰爭,於9月13日離世。那次會議,以及他夢想的無數計畫都永遠無法實現了。我和全世界失去了一個朋友。一位兄弟。一位叔叔。一位外甥。一位表兄。一位啟發者。一位領袖。一位戰士。吐派克的母親艾菲尼.夏庫爾(Afeni Shakur),是教導他所有知識的女性;在失去了她唯一的兒子時,仍和他一樣激情洋溢的談論著希望與變革。
幾年後,艾菲尼請我撰寫關於她兒子的故事;這份請求帶給我複雜交織的情緒。當然,我感到非常榮幸。但當我仔細思考這項重大任務時,同時也感到害怕。我在塔瑪佩斯高中和UCLA都不是成績頂尖的學生;事實上,我從來都不是資優生。在我看來,只有那些人才有資格撰寫像吐派克這類領袖人物的傳記。我所知道的傳記作家都擁有豐富經驗,在《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等報紙擔任過編輯,或者是《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的撰稿人。他們通常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或在名門學府擔任教授。但我只是一個B級生,寫的不過是愛情與失去的故事,以及尷尬浪漫喜劇風格的劇本。為什麼艾菲尼要找我呢?
原因是她信任我。她相信我能以誠實、公正和平衡的觀點敘說吐派克的生平故事。好的一面、壞的一面;他的奮鬥和成就,錯誤和瑕疵。她覺得吐派克周遭的家人會很樂意坐下來,分享他們以前從未說過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就像她的兒子一直在做的那樣,她想給我一個機會。吐派克和艾菲尼總是願意給予那些可能得不到機會的人試試。在那些年裡,艾菲尼的很多決定都是以她兒子的想法作為出發點,我相信她讓我寫吐派克的傳記也不例外。
因此,1999年,我購買了一臺eMachine 個人電腦,躲在我位於加州英格爾伍德的公寓裡,面對剩下不到一年的截稿日。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製作一份吐派克的年表,從出生到離世。我把這百餘頁的時間表貼在牆上,把我的公寓變成了「吐派克樂園」。接著我開始進行訪談、然後打字,再訪談、再打字、再進行更多的訪談。
我飛到美國的另一端,花了幾天時間待在吐派克為艾菲尼買的喬治亞州家中。坐在她的廚房裡,她為我準備炸雞,這是吐派克最喜歡的餐點之一,我們花了幾個小時談論他的生活。晚上,我們坐在門廊,她一邊不斷交替抽著紐波特(Newport)香菸和大麻,一邊談論著她的生活。我們談得越多,我就越了解他們兩人有多相似。就像和吐派克的關係一樣,越了解艾菲尼,對她的敬佩就越深。
為了撰寫這本書,我花了許多時間與吐派克的家族成員通電話,也坐在他們的客廳裡和他們聊天。我跟吐派克的表妹賈瑪拉(Jamala)共享了無盡的歡笑,在過程中問了她一大堆問題,她會跳上床並大聲播放自己最喜歡的歌曲。我一邊在加州拉克斯珀(Larkspur)的安普里奧.魯利(Emporio Rulli)餐廳吃著義式糕點記錄吐派克的兒時故事,一邊在聖拉菲爾的小指比薩(Pinky’s Pizza)笑著聽他的朋友分享他學開車時的趣事。我找到了他的老師、同事、還有他所愛的人們。歷經八個月,無盡的訪談,數不清的深夜編輯校對,我將稿件交出了。
過了幾週,我被通知這本書的計畫「目前暫停」。雖然有些失望,但想到自己所遇見的人、聽到的故事,我仍打從心底感謝能獲得這樣難能可貴的體驗。我挖掘了這位擁有豐饒光榮家族血統的友人,生命裡最錯綜複雜、私密的細節。我知道,如果自己有機會,我願意擔任任何角色來延續他的輝煌成就。從那時起,我興奮的接受了艾菲尼帶給我的每一個機會。
幾年後的某天,艾菲尼邀請我到她在加州索薩利托(Sausalito)的船屋。她聽聞我將出版一本小說,所以想要和我一起慶祝。抵達後,她給了我一份禮物,是哈林文藝復興時期作家佐拉.尼爾.赫斯頓(Zora Neale Hurston)的傳記。「艾菲尼,謝謝妳。」我說:「但我有點不好意思。因為我寫的都是些關於愛情與心碎的傻事,而夏庫爾家族寫的都是生命中重要的事情。」然而,她的回應是任何認識艾菲尼的人都能預期到的。她說我在寫什麼東西並不重要,「寫就對了!」
即使在後來那些年我沒能繼續參與吐派克的相關工作,我仍與艾菲尼和她的幾位家人很親近。當我成為一位母親時,艾菲尼和她的姐姐葛洛(Glo)都在旁給我鼓勵。我很感激,在她那非凡人生中的最後幾年裡,我們能住在相隔彼此僅幾英里的距離。
多年來,我對這份稿子並未多想。但在2017年,負責整理遺產檔案的管理人,正在籌備一部經過吐派克親友授權的紀錄片,發現了我的名字出現在一些過去的專案中,並問我是否願意接下協助故事發展的工作。不久後,他們邀請我參與另一個專案,一個致敬吐派克及其一生工作的博物館展覽。在博物館專案進行了兩年後,一切又回到了原點:我開始回頭整理那份很久以前寫下的手稿。
今天坐在這裡,已經過了二十多年,這是我第二次完成這本書,增加了許多訪談、新故事和許多修訂;我不禁回想起1996年9月10日星期二──那是吐派克為我們的第一次作家會議設定的日期──當時我們可能在他的威爾希爾豪宅裡被他指揮的情景。
當我閉上眼睛,回想起自己花了幾個月寫這本書初稿的那段日子,我依然能看見「吐派克樂園」,他生活中的大小事件填滿了我公寓的牆壁。我想到了2006年在艾菲尼的船屋裡的那一天,當時我在質疑自己選擇的路,但我聽到艾菲尼充滿堅定的聲音,她瞇起眼睛看著我說:「寫什麼都行。只要寫下去就對了!」
當艾菲尼叫你做事時,你最好照辦。
史黛西.羅賓遜,2023年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