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讓孩子學會道別:「哀悼」是什麼意思?什麼是「接受死亡」?一起思考生而為人的必修課題
和孩子一起聊聊「我們可以如何看待死亡」這人生必修議題。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和孩子一起聊聊「我們可以如何看待死亡」,
打破談論的沉默、貼近生活的最佳方式
◸未知的死後世界,令人恐懼;
煙霧縈繞周身彷如末日般的寂寥,使人噤聲。
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覺得和死亡有關的一切都很可怕呢?◿
▍特別邀請
楊育正.冀劍制.羅怡君.洪仲清等四位專家專文導讀,
分別從醫學、哲學、親職溝通以及心理學的角度,帶領讀者能夠更好地了解本書的寓意:
「討論死亡不是為了無所畏懼,而是能活得更好」────
★★★★
● 除了地獄和天堂之外,死者還有其他地方可以去嗎?
● 你害怕談論親人的死因嗎?
● 一個人在面對生活時,比面對死亡時更自由嗎?
● 你比較希望人死在家裡嗎?
● 我理解拒絕、憤怒、絕望,但是「接受死亡」怎麼回事?
人在正要脫離兒童的階段時比較容易和他們談論死亡。幼童經常說到死亡。在接下來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就不再那麼做了。他們不敢再這樣做了。他們察覺到成人的痛苦和沉默。如果我們無法避免死亡,我們至少不要將它視為祕密或是禁忌。
這個嘗試出自一種也許是虛幻的願望:針對死亡進行慰藉性的論述,並且不僅將它視為引起殘酷缺憾、造成創傷、令人反覆受刺激的原因,同時認定它是一種自然、可接受的現象。
在不簡化死亡的前提下談論死亡、思考死亡,在不降低其重要性的情況下估量死亡,在不避諱的情況下回憶死亡,這嚴格算起來雖不算是理解或是解釋死亡(這些任務單就理性而言都是不可能的),但我們至少設法了解它或是使它變得較易親近,希望藉此避免嫌惡以及懼怕。與孩子針對死亡的主題進行對話,這可能是藉由減少沉默以及焦慮來貼近生活的一種最佳方式。
目錄
楊育正(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馬偕紀念醫院婦癌科醫師)
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作者序
◎打破沉默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