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人生關鍵字:僧侶、醫師與哲學家的智慧探索

三位老朋友精心詮釋,180個人生智慧關鍵字!
Epub
流動版型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294

內容簡介

★全法最推崇,坐擁400萬讀者的科學家僧侶、精神科醫師、暢銷哲學家──繼《三個朋友的人生智慧大哉問》後,又一精彩力作!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許瑞云(心能量管理中心執行長)、陳德中(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黃淑文(心靈作家)、彭樹君(作家)、熊仁謙(快樂大學創辦人)、厭世哲學家(《厭世講堂》作者)、釋昭慧(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教授)、蘇益賢(臨床心理師)──誠摯推薦

 

一位是出家40年長期擔任達賴喇嘛法文翻譯的僧侶、

一位是靜心冥想多年的情緒心理學權威暨精神科醫師、

一位是先天身體殘疾的哲學家與作家,

三位老朋友精心詮釋,180個人生智慧關鍵字!

 

暢銷書《三個朋友的人生智慧大哉問》三位作者:僧侶馬修、醫師克里斯多福、哲學家亞歷山大,這次為讀者帶來了他們各自關於人生的提問、探索、深究、理解、覺察。他們以簡練淺白的文字,透過180個關鍵字,濃縮並再現了他們的哲思精華,試圖在這個充滿未知挑戰與不確定感的此時此刻,成為你手邊一本可實際幫助內心遵循、通往美好生活的智慧夥伴。

 

書中從對生命之愛、失敗、平靜、焦躁、耶穌、佛陀、理想、成功、衰老等各種面向,為你我提點出人生中值得關注及思考的人事物,並試著探索生命的智慧。書中也道出了人們面對生命時,可能發出的各種疑惑,例如:我們應該追求什麼樣的人生目標?如何緩解生活中的痛苦?我們能真正的感到快樂嗎?跟著三位作者的文字一起深思,將能使我們擁有成熟的思想與深度的啟發。

 

你可以每天挑選其中一個關鍵字,當作當天的智慧提醒或靜心冥想的主題,也可以在逐一咀嚼之後,與好友互相討論、砥礪人生。面對人生,你所需要的力量和提醒,全都蘊藏在這本輕鬆易讀的智慧之書裡。無論任何時候,本書都將成為你在面對生命情境、探詢人生意義,或追尋個人夢想時,最有力也最實用的智慧工具箱。

 

什麼樣的生命道路值得追求?我們能真心實意的感到快樂嗎?

如何在痛苦中安撫自己?如何將自己從束縛中解放?我們該如何幫助他人?……

對於生命的困惑、人的存在問題,三個朋友充滿智慧的見解,讓我們找到了在人生路上,值得相信和遵循的前進力量!

 

◎嚮往──馬修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我們的內在世界中,一定有某樣事情給予我們動力、為我們指明方向,並讓我們踏出的每一步都有意義。我們永遠無法知道隔日將發生什麼,此時我們必須告訴自己,不能純粹「殺時間」,讓生命白白流逝。

這並不表示每天早晨起床就該立志改變世界,但我們要能規劃如何在生命中持續朝一個方向前行。我們無法突然之間決定自己要百分之百為他人無私付出,但每個人身上都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持續朝更好的方向進步。

◎事後──克里斯多福

當一件令人刻骨銘心的事發生在生命裡,我們是否會在事後給自己一點時間好好思考?

思考,也就是停下腳步,給自己一段時間好好回想,並試圖理解發生了什麼事情,以便能更清楚規劃自己接下來的行動。這是唯一能將生命逆境轉化為生命經驗的途徑,否則這些逆境只會成為生命中的疤痕與創傷。

◎轉瞬即逝──亞歷山大

當我在一片混亂中試圖前進時,我會告訴自己「事情確實是一團糟,但不一定是個悲劇」,因為心靈是個容易自找麻煩的機器,往往有擴大事情的傾向。因為,無論是落在我們頭上的瓷磚、充滿激情的碰撞、對靈魂的折磨,這一切都會過去。

在人生中,災難往往接踵而至,精神上的崩潰會隨之而來,像是「我的人生搞砸了」「我的生命到此結束」「靠我的力量做不到的」。在意志薄弱、瀕臨崩潰的時候,要記住一切都是暫時且無常的,我們可以學會放手,讓自己漂浮起來,迎接人生的亂流。

 

 

智慧,是擁有分析能力、能控制自我。

智慧,是讓我們往幸福靠去的工具。

智慧,是一條歡迎錯誤的路徑。

三位老朋友,在紛擾不安的年代中提供給世人的智慧工具箱!

每個關鍵字,都能帶給你邁步前進的力量!

作者

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

 

已出家40年的藏傳佛教僧侶。巴黎巴斯德研究院分子生物學博士。年輕時除了追隨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一起研究生物基因族譜,同時也專精於生態攝影、鳥類生態學、天文學、帆船、滑雪等。26歲時,發覺擁有各種藝術或科學才華,並不能帶給他滿足,完成博士論文後決定放棄科學研究生涯,遷居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區,跟隨西藏上師學習佛法。曾師從頂果欽哲仁波切,並由該師引薦結識達賴喇嘛,1989年後,擔任達賴喇嘛的法文翻譯。目前在尼泊爾獻身於「慈悲─雪謙寺」的人道救援計畫。著有《僧侶與哲學家》《僧侶與科學家》(以上究竟出版)、《快樂學》等多部著作。其中,與父親的思辯對話集《僧侶與哲學家》在法國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國民書,被翻譯為21國語言。

 

克里斯多福安得烈Christophe André

 

精神科醫生,情緒心理學權威。實踐靜心冥想多年,並將靜心冥想法運用於臨床治療。目前在巴黎聖安娜教學醫院擔任醫師,並運用東方禪觀念帶領靜心營,引導病患遠離憂鬱痛苦,同時於巴黎第十大學任教。多部心理學著作受到法國大眾讀者歡迎,論述人的自尊心、人與人生的不完美性,尋找自由幸福的人生實踐和藝術。主張建立追求人生幸福的心理學,呼籲人們有意識地抵禦外界的有毒人格對自己人生之路的干擾破壞。著有:《不完美、自由與快樂》《心緒》《別忘記要快樂》《日復一日的靜坐冥想》等。

 

亞歷山大喬連安Alexandre Jollien

 

哲學家與作家。1975年出生,曾有17年的時間寄宿於身障特教中心。首部著作《對弱小的禮讚》出版即獲得廣大讀者歡迎,更獲頒法蘭西學院獎。另著有《「人」這個職業》《自我建設》《捨棄的小論述》《不問為什麼的活著》等多本暢銷著作,以哲學家身分探討人格成長建立與哲學的關係。

 

譯者簡介

 

Geraldine LEE

 

北一女中自然組、臺大財務金融系畢業,法國蒙彼利埃美院當代藝術創作碩士,專職影像與文字創作,兼職商用英語教學、中英、英中、法中翻譯工作。

譯有《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9大策略,翻轉你的事業與人生》《自信的躍進》等書。

 

gin22135@gmail.com

目錄

前言

智慧是什麼?

第一章  思考及看事情的角度

接受/事後/嚮往/絕望/浮華/業力/進步/失敗/不輕下判斷/理想/哀悼/「好」/再犯/超脫/包容/失足/樂觀/意志主義/邪惡

第二章  身與心

控制/疼痛/療癒與放手/放手/苦難/轉瞬即逝/考驗/疲倦/脆弱/瘋狂/疾病/死亡/無常/我不在乎/虛空/弱點

第三章  各種情緒圖像

對不幸成癮/焦躁/恐懼/不恐懼/憤怒/憂鬱/嫉妒/心靈/幸福/喜悅

第四章  行動

起而行/第一步/改變/選擇/需求/「去成長」的實踐方法/動力/廣告/精神整骨/言詞/意圖

第五章  人際關係

侵略性/益友/愛/天真理想的彩虹熊/不和諧/仇恨/西部牛仔/非暴力/困難的人際關係/不依附他人/聯合診所/反芻/暴力/友善/內心廣播電臺

第六章  與他人連結

同情/同理心/信心/批評/相互依存/教育/親生命性(熱愛生命)/讚嘆/生態學/環境/人工智慧/團結/公共綠地/慈悲/自然/智力/大慈/憐憫/步行/社群媒體/覺醒的社會

第七章  生活態度與方式

金錢/等待/無聊/嚴肅的心/急躁/道德/不確定性/宿命/自由(及其陷阱和限制)/終極的自由/轉念/耐心/他人的眼光/成見/嘆息/善良/不完美

第八章  靜心冥想 

分心/靜心/靜心的好處與做法/從自我解脫,為他人服務/靜心的誤用/順其自然/精神/預設模式/當下/當前現實/「反應」與「回應」/猴子/神經可塑性

第九章  傑出人物與經典智慧

佛陀/達賴喇嘛/邱陽創巴仁波切/智慧的女性/力量/整體健康/艾蒂.希勒桑/耶穌/中庸之道/自由還是智慧?/模範/精神的技師/尼采/哲學/智者與精神導師/人類歷史上的智者/性/蘇格拉底/金剛經/禪

第十章  向內探索

自我同情/禁欲/自我及其解構/自我與自尊/剔除我執/標籤/謙卑/內在世界/自戀/不固執/沉默/暴君/內在的溜溜球/佛性

第十一章  自我覺察與實用建議

混亂/意志薄弱/依賴/焦慮/罪惡感/情緒/仁慈/無條件的仁慈/寬恕/一致性/修心/內在和平

第十二章  身心平衡與實用建議

身體/衰老/斷捨離/努力/快樂的努力/傾聽/連結/泰然/倫理/辨識力/後悔/利他行為

試閱

〈前言〉智慧是什麼?

我們三人在此之前出版的兩本書《三個朋友的人生智慧大哉問》及《自由在我》(À nous la liberté,暫譯),相加起來將近一千頁,其中嘗試針對關於生命與人的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一些答案。這些問題往往是我們反覆向自己提出的,例如:什麼樣的生命道路值得追求?如何在痛苦中安撫自己?如何將自己從束縛中解放?我們能真心實意的感到快樂嗎?我們該如何幫助他人?

你捧在手中的這本書,是由我們三人的討論與對話中,擷取出的精華,以簡練淺白的文字呈現我們對智慧的看法,再加上從前未曾探討過、而我們現在覺得有所幫助的新元素。

我們選擇在本書中討論親生命性(對生命之愛)、失敗、泰然、驚嘆、耶穌、佛陀、智慧的女性、理想、再犯、成功、衰老等主題。秉持著嘗試全新事物的心情,我們著手創造這本書,試著去定義「智慧」,或至少幫助大家趨近「智慧」。

最後補充一點:我們三人之中沒有一人覺得自己智慧無邊,但至少我們都盡己所能,朝智慧的方向努力!

智慧,是一條歡迎錯誤的路徑──亞歷山大

智慧並無法藉由拼湊敲打來獲得,也不是可以從他人身上撿過來用的半成品;智慧是條道路,通往心靈中最深層、最私密之處,生命的喜悅、平靜與「整體健康」在我們意識到之前,就早已安住於此。在日常生活中,藉由隨手可得的方法,每一個人都能在心靈之海中不懼風浪、跟隨心中的羅盤平穩前進。用詩人魯米的話來說,就是「跟隨心中的呼喚」。若身邊的事物使我們容易機械化的行事、忍不住成為酸腐苦澀的人,我們就該耐心的以每天提醒自己一千次,回歸到這份「呼喚」所標誌的原點。智慧替我們拉出一條地平線,讓我們能真實面對自己生命中的種種情境,而不會被心中所投射出的濃霧所包圍,或者活得像彈珠臺上四處蹦跳的彈珠。

我也經常處於混亂之中,感覺自己正與真實的智慧和靜定背道而馳;但即便感到絕望與恐懼,我依然能看到黑暗中的微光,看到自己的方向。智慧的路途漫長而遙遠,我們必須將自己從囚禁的狀態中釋放,不讓「小我」阻礙自己;我們必須努力實踐,永不止息的向前行舟。
而在這個主題上,尼采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工具,他提出了「整體健康」這個概念。傳統上,所謂「健康」的理想狀態──精神奕奕、沒有問題──將許多人排除在外,然而「整體健康」的概念卻能包容損害、創傷、矛盾、殘疾、病痛等狀態。真正無上的智慧能在任何木材上燃起火焰,即便是自身的矛盾,都可能將我們導向更大的清明。積少成多、滴水穿石,無論自身有多少脆弱之處,我們都能即知即行,在日常生活瑣事、尤其是在錯誤中,身體力行的學習。

勇敢的迎向智慧,事實上正是在左右夾擊的危險中,踩著雪橇滑行。首先,因「自我」而起的暴君心態正偷偷窺視著我們,因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種類似於「迷你川普」的心理狀態,雖然不至於高喊「美國優先」,但往往忍不住認為「自己優先」。這個地球上存在七十億人口,我們心靈的聲音怎麼能只顧著自己大喊大叫,而忽略了把其他七十億人也考慮進去呢?其次,就如海德格所言,因「大家」而起的專制想法也使我們身處危險之中:我讀這本書,因為「大家」都讀這本書;我喜歡這件物品,因為「大家」也都喜歡;我發怒,因為「大家」都發怒。日積月累,我漸漸疏離了自身原有的品味、舉止、言行……

因此,在追求大智慧的路上,我們必須首先專注於當下的階段與發展,專注於此時此刻能牽著我們的手、引領我們走向「無我」的種種引導力量。我們必須開始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遠離「私我」所引起的專制想法,以及「從眾」所引起的盲目思維,這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也是最偉大的挑戰。

就詞源上看,「哲學」一詞是「愛智慧」之意。哲人們以謙遜的態度出發,踏上尋找智慧之路,並且與同道之人相互陪伴,在日常生活中致力於自我的實踐,努力探索自己與世界、與他人的關係,以求能免除種種毀滅式的激情、錯誤的期待、懊悔的情緒。對古希臘人而言,智慧是由兩種緊密相連的特質所組成的:智(sophia)表示由思索而生的理論思維、智識成就;慧(sophrosynê)則是人生體悟實踐的心得,也就是管理並平抑自己情緒的能力。要為自己的心找到平衡是件微妙又艱難的事情,然而在實踐的過程中可以得到喜悅。法文裡的智慧(sagesse)一詞,在拉丁文中的詞源為「風味」(saveur)就證明了這點,沉浸於自我修養的人們能在其中體驗到喜悅及樂趣──那是種充滿自由的喜悅,讓我們能向虛偽、扭曲的現實道別,並脫離那些讓我們用謬誤、痛苦的方式觀看世界的種種誤解。

讓我們謹慎的轉頭去看看尼采所說的「平庸的智慧」。若愛與智慧攜手共舞,就能將我們引導至自由、喜悅、無我的境界。有時我們會錯誤的將智慧與某種令人沮喪的禁欲主義相連,或者認為智慧將使人過上沒有情緒的生活、交出一張平坦無趣的心電圖。這類想法,預先設想人生就像是坐在不舒服的碰碰車裡,或者上下旋轉的雲霄飛車上,卻又固執的不願意洗手下莊。

在我的眼中,人生遠比這種狀態更好──我們可能可以坐一下碰碰車與雲霄飛車,卻不需要在事後產生懊悔、判斷或摩擦。

選擇走上精神修行的道路,並非意味著要撇除與自己最親密的交流,而是要膽敢走出自我之外、離開我們慣常扮演的角色,卸除武裝,而後深潛到心底最深處。在此我們將學會泅泳、學會在人生的海洋中飄浮,學會跳水。精神修行無須先決條件,亦不必達到完美,我們何須事事完美才能安度此生呢?

最後必須留意,那些窩在角落的智慧,或是躲在某種精神堡壘裡的幸福,並不值得我們花上大把時間追尋。實踐智慧必須向世界伸出雙手、互相幫助,並且與眾人一起攜手前進。智慧,是讓我們往幸福靠去的工具──克里斯多福

我不是哲學家,因此我對於智慧的看法難免偏向理想並過於簡化,但智慧對我而言是非常基礎且重要的議題。我很遺憾當代的哲學家們對它的研究不夠深入,他們往往認為智慧只是一種幻想,甚至是種自欺欺人的手段──誰膽敢自稱「有智慧」?就像神學家帕斯卡說的:「一心想成為天使之人,最終只會弄巧成拙成為野獸。」許多當代哲學家認為追求「智慧」在本質上是種虛幻、不切實際的作為,有些人甚至認為智慧能帶給人們的果實並非幸福,而是真理──即使真理使我們痛苦不堪,我們仍應認為真理高過其他一切……

這些說法都可能有其合理性,並能在思想史中找到充分的根據,但我卻覺得這些觀點離我非常遙遠。

相較之下,我更相信智慧具有安慰人心的力量,我相信智慧能幫助我們減少痛苦,並同時減少我們帶給他人的痛苦。整體而言,如果我們的行為舉止能時時充滿智慧,對於我們自身和他人來說,都會是一件舒心且具有療癒效果的事。對我而言,智慧就像是日常生活的羅盤或GPS,能讓我們不必花太多時間逗留在自我中心、懶惰、以及物質主義所造成的有害影響之中。生而為人,我們都應追求這種智慧,它就像一只每天早上會自動歸零的碼表,我們每天清晨醒來,都要對自己說:「雖然昨天晚上我似乎帶著一點點進步進入夢鄉,但自今晨開始,我依然應該永不懈怠的繼續努力,甚至從頭開始努力。」這有點像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意思。如此的精神可以在古希臘哲人身上找到,或在研究上古哲學的當代哲學家身上窺得,但在當代哲學中卻極為罕見。

對於「我們該選擇真理、自由、還是幸福?」這樣的本質性問題,我們可以回答:「歸根究柢,智慧就是能從真理中自由的汲取幸福的能力。」讓我們看看這個例子──我的身體不好是種真相(真理),但我對其無能為力,我能做的是告訴自己「雖然身體不好但我還活著,且擁有能談心、分享生活的好朋友」,因此我就將「幸福」從「真相」中汲取出來了。我很能理解哲學家們說「哲學與智慧最初的目的並非使人快樂,快樂只是其副作用」時,想表達的意思,但我更傾向於選擇一條在接近真相時,能同時消除幻象、並帶給我們幸福的道路。
智慧,是擁有分析能力、能控制自我──馬修

基本上,智慧由兩個部分組成:合理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內心完整的自由。第一部分來自於對事物正確的理解,如果我們用一種扭曲的觀點看待現實世界,例如認為外在世界永恆不變、由互不相干且固定的種種存在所組成,那麼人生必然充滿了接連不斷的挫折與痛苦,因為這種混淆性的觀點遮蔽了真正的知識,使我們遠離智慧;就像把手放進火焰中,卻暗暗希望不要被灼傷,並在受傷後對於造成燒傷的根源執著不已。相對而言,真正的智慧與現實世界相互契合,使我們能明辨是非,認知到幸福與痛苦背後的原理,也就是說,智慧使我們能跨越現實世界與表象世界之間的鴻溝。

智慧的另一面是控制自我的能力,智者不會以充滿謬誤、困惑、衝動、不和諧的方式行事。控制自我並非擺出一種僵硬、矯揉造作的態度,被教條與戒律捆綁得動彈不得,事實上,控制自我與自由是同義詞:一位善於掌舵的水手面對狂風暴雨,依然能渡過重洋,讓船隻安穩的靠上港岸;而一位善於控制自我的智者,則能成為自己的主宰,不讓自己被情緒與有害的思想奴役,避免走上痛苦、幻滅、以及其他種種讓人無法獲得成就的負面道路。「控制自我」與「內在平衡」「心靈清明」三者是同時並進的。

因此,智者能中庸行事、合理的權衡事物的利弊,並在做決定時,同時為自己和他人著想;智者不會受到偏見或預判的影響,亦不會將自己心中的期待過度投射於現實;心靈清明的人能明察秋毫的辨別出可以產生良好結果的決定,以及會帶來各種長痛短痛的愚行。因此智者在其所處的社群中,會受到尊重和信賴,其內在心靈的自由會保護他,免受我們其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遭受的煩擾,因為智者即便身處不利的狀況中,亦不會輕易動搖,就像一艘龍骨穩健的帆船,不會在風向突變時傾倒翻覆。

在佛教的說法中,我們也將智者的心靈比喻為在風中巍然不動的大山,更重要的是,智者的心靈寬廣無邊,因此凡俗生活的種種利害得失、喜怒哀樂、讚譽毀謗、聲名權力等,在此都顯得微不足道。第一章 思考及看事情的角度

接受 ※僧侶 馬修

我們常常將「接受」與「屈服」兩個概念混淆。在一次與來自北美的大學教授們對談的過程中,我解釋道:「透過冥想訓練自己的心靈,能幫助我們改變對痛苦處境的感知方式,並且使我們更有能力應對人生中種種跌宕起伏。」席間有人毫不留情的反駁我,認為這種提倡自我適應、抱持「人類會受苦只是因為尚未適應環境」的想法,是極端危險的,難道我們要向受到奴役者、受暴婦女、冤獄的受刑人、以及其他遭受壓迫者說「沒有比冥想更好的解決之道」,讓他們享受現狀,而非鼓勵他們追求正義、終止壓迫嗎?這樣的想法其實來自於誤解。以勇氣與平靜的心面對艱難的情況,事實上是一種減少自己所受痛苦的手段,但此種能力與「屈服」完全無關。透過培養心靈內在的自由,我們能避免自己在面對磨難的同時,額外的遭受絕望、憤怒等情緒的襲擊,學會「接受」是為了避免二度受苦。

面對一位為疾病所苦之人,我們當然不能說:「我建議你就接受這份痛苦吧,相信你的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的。」我們必須告訴對方,我們會盡一切努力來結束他的痛苦,但如果與此同時,他能在自己心中採取不同的態度,這將對他的處境很有幫助。有時甚至必須讓對方正視,在目前我們對情況無能為力的事實。比起單純的「屈服」,這種「接受」不會阻擋我們望向未來的視野,並能為事情添增正面的色彩。

加拿大作家雷米.特布雷曾經寫過一本動人肺腑的書《河畔的紅椅子》,書中談論他兒子染上毒癮的故事。他解釋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他努力遮掩自己的痛苦,並因此陷入了一種「希望-等待-失望」的惡性循環。沒有人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而特布雷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學習到,如何真誠的面對自己的痛苦,也就是既不助長痛苦,也不逃避;既不無視痛苦,也不過度反應。時至今日,他可以從容的陪伴在孩子身邊並願意敞開心胸傾聽,他形容這樣的陪伴像是「愛的擁抱」,能讓人們彼此更相愛、更平靜,因此更能在面對困難時採取明智且正義的行為。換句話說,在面對無法改變,或需要長時間努力才能扭轉的困境時,我們應學著去接受,並且抱持開放的心態,用「愛」為事情加上一層可能的自由度。

事後 ※醫師 克里斯多福

生命可以帶給我們許多寶貴的課程,但是我們不一定永遠是個好學生,有時我們需要重修某些課程。當一件令人刻骨銘心的事發生在生命裡,我們是否會在事後給自己一點時間好好思考?我在這裡談論的不是「反芻」──被動且空洞的不斷回想事情發生的種種細節。我談論的是思考,也就是停下腳步,給自己一段時間好好回想,並試圖理解發生了什麼事情,以便能更清楚規劃自己接下來的行動。這是唯一能將生命逆境轉化為生命經驗的途徑,否則這些逆境只會成為生命中的疤痕與創傷。

然而可惜的是,我們往往由於懶惰、害怕或一心想要避免痛苦,於是不願意花時間做這件事情,我們同時也沒有理解到,在我們這個時代的許多負面特質中,其中一項叫作「生活步調的加快」,也就是無論在職場工作或個人休閒上,我們都習慣屈服於經濟學家稱之為「及時」的現象,把最後一點剩下的自由時間都拿來對身邊的一切做出反應,直至壓榨盡每一分每一秒。然而,在事件發生後,學會檢視自己是一件基礎且重要的事情,例如我們剛剛經歷了什麼、做了什麼、說了什麼、聽到什麼?我們現在狀態如何?我們下了什麼樣的判斷?有什麼想法?產生什麼情緒?在事件過後的消化時間裡,這些對於處理衝突、爭執、對立尤其重要;記得不要在事件發生過後立即投入其他的事情,不要一下子就黏到螢幕面前,開始忙工作或是找人抱怨……

我的意思是,不要逃避不舒服的情緒,相反的,我們應該要花一些時間去思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觀察這件事讓我們處於什麼狀態,並且設想自己現在能採用的,且不帶有衝動性的合適做法。嚮往 ※僧侶 馬修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我們在內心深處,真正認定為基本且不可或缺的是什麼?

我們的內在世界中,一定有某樣事情給予我們動力、為我們指明方向,並讓我們踏出的每一步都有意義。活著並不僅僅是四處漫遊、隨興所至,或是日復一日,以手頭上能得到的資源拼湊著過生活。活著的首要目標很明顯,就是「活著」本身──在某些時刻或世界上某些地點中,因為面對著戰爭、饑荒、疫病、災難,活著這件事情甚至是絕對的優先事項。然而當我們不再受到立即性的生命威脅時,一切隨因緣不斷流轉,我們永遠無法知道隔日將發生什麼,此時我們必須告訴自己,不能純粹「殺時間」,讓生命白白流逝。

這並不表示每天早晨起床就該立志改變世界,但我們要能規劃如何在生命中持續朝一個方向前行。有些人不喜歡「持續建構自己」這個概念,但日積月累、年復一年,人的確有可能成為更好的自己,更加無私且明澈。我們無法突然之間決定自己要百分之百為他人無私付出,但每個人身上都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持續朝更好的方向進步。

以個人經驗而言,我就常常自問:「快樂是什麼?愉悅感的累積?找到一種深層的滿足感?知道自己的心靈如何運作?學會如何更融洽的與他人相處?」只要固定向自己提出這些問題,二十年之後回過頭來,就會像辛勤勞作的農夫一樣,看向自己田地時充滿了喜悅充實的心情。即使世事不能盡如人意,我們也應該對自己說:「我已在能力範圍內盡我所能,因此沒有遺憾。」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137333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16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