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陪一顆心長大:從心理諮商到養兒育女
愛‧是會傳遞的!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我們可以把心理諮商上照顧「人」、照顧「心」的好方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有一種愛孩子的方式,是為孩子撐開一個空間,
讓他可以一次次地試煉自己,用自身的力氣讓自己長起來!
「不放棄,繼續給愛的心」加上「諮商心理學的好東西」,
讓愛孩子、陪孩子長大變得越來越享受,越來越滿足!
兩位充滿愛、願意陪伴孩子、拓展孩子內在空間的資深諮商心理師,
共同打造書市少見、從心理專業角度出發的親子教養書!
★朱台翔、李偉文、林祺堂、陳藹玲 鼓掌推薦!
★隨書贈大人小孩都適合聽的「睡前‧催眠故事CD」!
諮商心理師當爸爸,一定比一般人強嗎?
當然不見得!
哈克和黃錦敦這兩位專業諮商心理師做了父親,
反而發現自己也有很多限制!
面對拗到不行、哭鬧不已的孩子,理智線照樣瞬間斷裂;
碰到孩子只要媽媽、不肯找爸爸時,心裡還是會○○XX。
儘管如此,他們受過的專業訓練,
使他們能持續地、深刻地將自己心裡所重視的事情傳遞給了孩子。
哈克能給愛、很溫柔,於是他的兩個女兒也一天一天有了溫柔、有了給愛的能力;
黃錦敦愛自由、很勇敢,於是養出了兩個自由又勇敢做自己的小孩。
因此,他們決定結合為人父的心情和自己的專業,
告訴你如何把心理諮商上照顧「人」、照顧「心」的好方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看了本書你會知道:
如何在自己也有情緒的狀況下面對孩子,
如何管教而不會成傷,
如何幫助孩子學會愛、學會情緒管理、學會自主,
如何養成孩子規律的生活作息,如何陪孩子找到天賦能力,成為他自己。
★隨書好禮「睡前‧催眠故事CD」,大人小孩都適合聽!
Track 1:三十六個刻度的尺(睡覺用)
Track 2:三十六個刻度的尺(休息一下時用)
Track 3:幫自己下美好的暗示
Track 4:毛毛蟲與水龍頭的故事
Track 5:毛毛小球與大老鷹的故事
Track 6:小老虎的山洞裡
目錄
〈推薦序〉傳遞愛與被愛的父親身影 林祺堂
〈推薦序〉每個人都必須學習如何傾聽孩子,與孩子對話 李偉文
〈陪伴現場目擊〉短褲、馬尾、夾腳拖與咖啡 李泓(哈克夫人)
〈陪伴現場目擊〉一輩子的禮物 范夙慧(黃錦敦夫人)
〈作者序〉沒有奶,拿什麼來餵養? 哈克
〈作者序〉當孩子溫柔的陽光 黃錦敦
Part I 當心理治療師成了爸爸(文∕哈克、黃錦敦)
1 如此,我們就真的同在了
當我們「唉」在一起(文∕黃錦敦)
好好地「唉」,所以懂到了心裡頭去(文∕哈克)
2 深呼吸,不放棄給愛
(林北)就是不放棄——孩子只要媽媽,無計可施的爸爸(文∕哈克)
還好,(林北)有兩種愛(文∕黃錦敦)
3 你是一個很好的孩子——灌溉力量的泉源
一看,就看見整個人(文∕黃錦敦)
如果看見了整個孩子,就不那麼擔心了(文∕哈克)
4 擁抱孩子,也擁抱我們自己
愛女兒的同時,也愛著自己心裡的孩子(文∕哈克)
牽起孩子的手(文∕黃錦敦)
5 帶著祝福的視野,接上孩子的力量
她只是失望了(文∕黃錦敦)
這樣的孩子,其實是純真飽滿度高的孩子(文∕哈克)
6 善用語言暗示,帶來新可能
「讓妳的屁股黏在沙發下的灰色靠墊,非常好!」——暗示性語法的妙用(文∕哈克)
畫出美麗的畫面(文∕黃錦敦)
7 讓我們彼此呼喚
生命,本是相互影響(文∕黃錦敦)
如果呼喚有了一個名字(文∕哈克)
Part II 在有趣的暗示語法裡,找回溫柔繼續愛(文∕哈克)
1 以身體為溝通管道,讓「隱隱的聲音」被聽見——「那明天,肚臍想上學嗎?」
2 暗示詞的設計元素——「今天,妳可能會睡一個半小時喔!」
3 與潛意識溝通——跟小精靈說說話:「今天可以吃幾根薯條?」
4 不一樣的人生可能,可以這樣開始發生——「但是啊,洗嘴巴ㄚ,其實是很舒服的喔!」
5 讓孩子學會為希望發生的事找到途徑——「關大燈以後,把拔要穿橘色那件,跟馬麻聊天喔!」
6 透過隱喻故事,新習慣可以這樣發生——毛毛蟲與水龍頭
7 不氣死自己,也不因盛怒而把孩子嚇死的催眠語法
Part III 陪著孩子成為他自己(文∕黃錦敦)
1 讓孩子的獨特,有個可靠的家
2 成為自己的主人
3 真實接觸自己的情感——「我想媽媽有哭,我有做自己……」
4 讓善意,健康地長大
5 如何管教而不會成傷?
6 愛,永遠都要在家
7 愛,是會傳遞的
「睡前‧催眠故事CD」使用說明
序/導讀
作者序
當孩子溫柔的陽光
二○一四年三月的某天晚上九點多,我坐在書房電腦前, 嗒嗒嗒!敲打著鍵盤,努力趕著兩天後工作坊的講義。此時,女兒小蔓輕輕悄悄地走進書房,挨到我身 邊。我很喜歡孩子這樣對我撒嬌,表達親密。我先微笑,接著把視線從電腦短暫移開,用手輕撫孩子的頭對她說:「把拔在趕工作,妳們先睡喔。」確定小蔓知道我 的狀態後,我再次把注意力轉回電腦上,繼續在字裡行間耕耘。
約五分鐘後,我突然間聽見站在列表機旁的小蔓,發出唏唏嗖嗖的聲音。我轉頭一看,她已淚眼汪汪,手裡還拿著一張A4紙。
我充滿疑惑又憐惜地問小蔓說:「怎麼啦?」
小蔓說:「不知道,我看這個就哭了。」同時把手中的A4紙遞給我。
我 一看,這是我方才列印講義草稿的紙,因為是草稿用途,所以我使用另一面已經列印過文字的回收廢紙。我拿起紙張,翻到背面一看,內容恰好是此書裡的一 篇文稿〈真實接觸自己的情感——「我想媽媽有哭,我有做自己」〉(請見本書第207頁),是當初寫書修稿時列印出來的文章。就讀小一的女兒,已經可以閱讀 一些國字,看來是她讀到裡頭的一些內容,所以流淚了。
我離開電腦走到女兒跟前,蹲下,用手抹去她臉上的淚水,問說:「妳看到哪裡,所以 哭哭了?」女兒指著紙稿上的圖畫說:「我看到我想媽媽……還有我畫的 圖……還有我愛媽媽。」本來專注在講義世界裡頭腦快速運轉的我,瞬間被女兒的柔軟觸動。原來孩子是因為這些文字,又再次碰觸到愛。
若說我 撰寫此書有帶著某些期待,那麼我的期待之一,就是希望透過這些文字留下紀錄,然後,當有天我的孩子長大了,不論是順境或逆境,只要他們需要,就 可以回到這本書裡,重溫陽光的拂照,在這裡一次次找到愛,一次次記得他們是這樣被珍惜、被陪伴的。這是當父親的我,很大的盼望,因為我知道「確定自己是被 愛、被珍惜的」對一個人是非常珍貴的禮物。
當然,我寫此書的用意不止於此,我心裡還放著一個更大的期待:盼能透過此書的故事與觀點,傳 遞一些溫柔的訊息到許多父母、師長或助人工作者的心中,經 此途徑,讓許多孩子也有機會留下更多被愛、被陪伴的經驗。倘若真能如此,我將為自己能成就這樣的一份禮物給一些孩子而慶賀。
序末,再說兩 件事情。一是在您翻開書頁前我要特別提醒:別把我和哈克當成「親職專家」了。這不是謙虛,我們只是和一般父母一樣,平凡且深愛孩子,所以 我們在此書裡不會說著「完美父母」的故事。恰恰相反的是,我喜歡說我們如何受困、無助與生氣,卻又不放棄想辦法愛孩子的故事。我認為一個家有受困的難受和 努力的美好,這個家的故事才是真實又好聽的。
另一件事,則是我想在此特別跟兩位重要的夥伴說說話:
太太,能和妳一起生養孩子,是這輩子最美好的經驗之一了。
哈克,能和你一起寫書,榮幸萬分!
黃錦敦
推薦序
傳遞愛與被愛的父親身影
小時候最高興的事情之一,就是坐在父親摩托車光亮的汽油缸上,手握照後鏡的把手,聽著爸爸開心地吹著口哨,在鄉間小路上飆風前行。父親忙著田事,小小 的我在一旁專心地觀察,然後伴著泥土的氣息與汗水,快樂回家。曾在廣播聽過一場父子一起吹口哨的音樂表演,那明亮有節奏感,瞬而扶搖直上的樂符,共振著父 子相知的靈魂。對於不會吹口哨的我,有著替代性與想像性的滿足感。
小時候也曾因好奇追逐貓咪而掉入屋旁的大水溝,幾近滅頂的我,是父親奮不顧身跳入水中用他那有力的雙手將我抱起。那溫暖的大手拍著我的背,口中唸著客語「膽大大」「膽大大」,安慰著受驚恐的我,讓我只記得被用力抱著的疼愛。
朱自清用敏銳細緻的觀察,描繪身材肥胖的父親奮力跨越月台的觸動背影,那一袋得來不易的橘子,裝的不只是橘子,更是父親滿滿的慈愛。曾幾何時,父親與 「背影」,就這麼連結上了。在社會文化中,父親承擔著社會經濟的角色,「出外打拚」「沉默寡言」似乎變成了正常的狀態,於是在家中的父親形象似乎也只剩下 看不見身影的背影。
錦敦與哈克,是我近年來在專業與生活上重要的好朋友。我們一起帶領心動120與四手聯彈工作坊,一起喝咖啡說自己的故事,彼此關懷與滋養,我們都好珍 惜。因著朋友的機緣,我見證著錦敦與哈克在公、私領域的交融樣子。治療師是怎麼當爸爸的?治療師在家裡如何傳遞愛呢?這些不陌生的經驗躍然紙上,加上深刻 的反思與引導,心中是滿滿的敬佩、讚歎,再配以哈哈大笑與鹹鹹淚水。
來說說我印象深刻的見證:
與錦敦有許多一起設計治療性牌卡與帶領工作坊的經驗,曾有幾次見他與電話的那頭,溫暖應對的模樣,那是極度專注的聆聽與超級有耐性的溫柔,熱戀中的情 人恐怕也沒這等神情。我自動地以為是跟嫂子通電話,當答案揭曉,我目瞪口呆……居然是跟兒子采奕在說話?!哇~這是個什麼樣的父親?怎麼願意這樣來當爸 爸?
哈克與女兒可以在學校的表演中,一起穿著睡衣當模特兒走台步,吸引所有人的目光與讚歎;可以拿著夾夾棒跳著非常有韻律、非常好笑的舞步,同時搭配著有點另類卻趣味十足的歌詞,讓每一個人都開心著。哇~是什麼讓哈克可以這麼有源源不絕的創意與能量呢?
這是一本兩個諮商心理師反思自己怎麼當爸爸的生命智慧故事,在真實的親子互動經驗中提供我們可以如何愛孩子的參考,同時反思並練習如何與孩子有更好互 動的可能性。哈克提供「濃情創意」策略,教導我們以高品質的隱喻陪伴故事、帶著濃厚愛意的催眠溝通技法去懂孩子,遇到挑戰時,在不放棄的堅持下,繼續想出 更好的辦法試試看。錦敦提供「溫柔體貼」的心法,學習認出孩子的獨特真名,面對自己的限制,用心反思與準備好自己,呼喚出美好的彼此,讓孩子成為自己生命 的主人。兩位爸爸同時在傳遞著用生命影響生命,用心傳遞著愛與被愛的歷程。
我特別愛前半部相互回應文的巧思,用一個個孩子的故事,回應著一個個共鳴的父親印記。在閱讀的當下,就能勾引出讀者生命中類似的故事,也與之迴盪,或 點頭稱是,或拍案叫絕。這就像是蘇東坡與佛印大師魚雁往返真心見證彼此的修為;而後半部的分別故事陳述,則像令狐沖與楊過在相知相惜中分享高乘的武功心 法,讓我們可以更深刻地掌握兩種不同傳遞愛的方法。錦敦與哈克的分享,讓父親的角色不再停留在不諳溝通的背影形象,透過帶著愛的繼續試試看,讓歡樂與感動 交織出爸爸深刻又靈活的身影。
建議你帶著下述問題思考,再與本書的智慧相互激盪,我相信會很有收穫的:
儘管沒有說出口,在孩子心中,是如何覺知你對他∕她的愛?
你最想傳承什麼給你的孩子?你想種在孩子心靈底層的心苗是什麼?
你擅長或喜歡用什麼方式,陪伴孩子的喜、怒、哀、懼?
你用什麼方式面對生命的困境與挑戰?孩子跟你學會的是什麼?
你如何愛自己?如何去了解或懂你的孩子?
什麼時候或在什麼情境下,你覺得當父母是最欣慰或最值得的?
你最欣賞或敬佩孩子的地方在哪裡?
這是一本給想要當好爸爸的人、值得深思的好書,也是爸爸媽媽一起討論反思親子議題的好書,更是想要學習如何愛自己、愛他人的好書。有愛就可以很勇敢,有愛就可以很有辦法,有愛就可以很有智慧地一直成長。
心靈魔法師 林祺堂
推薦序
每個人都必須學習如何傾聽孩子,與孩子對話
為什麼這個時代不快樂的人這麼多?
為什麼有情緒障礙、焦慮憂鬱的人,比例又是這麼地高?
或許是現代人生活太忙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太複雜之後,反而愈形膚淺,沒有人理解我們,我們也不再有時間、有心情理解孩子。
從古至今都一樣,孩子在跌跌撞撞中成長,在挫折中探索世界,但不同的是,古代孩子周邊總是有許多有空的大人,也許是爺爺奶奶,也許是街坊鄰居的三姑六 婆,更有許多一起打打鬧鬧的表哥表弟堂兄堂姊,而且那個時代社會的誘惑少,環境也相對安全,所以父母親順著父母愛孩子的血脈親情,就可以當一個稱職的好父 母。
可是到了今天,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除了家庭的社會支持體系不見,父母親必須孤軍奮戰之外,往往大人在工作場合累積的負面情緒尚未處理掉,就得回來面對孩子,形成親子關係緊張,孩子也沒有辦法在被理解及有安全感的環境成長。
因此,在這個變化快速且充滿壓力的時代,父母親勢必也得重新學習如何傾聽孩子,如何與孩子對話,並且能夠在照顧孩子的時候,也照顧到大人自己。
相信在家庭生活中,不管大人或孩子,經常都有機會遇到自己無法理解或處理的情緒,因此總覺得每個有機會陪伴孩子的大人,都得了解基本的心理諮商常識與技巧,以便在第一時間協助孩子或自己。
但是心理諮商專業書籍對一般人,尤其是忙碌的父母親來說,恐怕很難消化,而這本《陪一顆心長大》,兩位作者以既是資深心理治療師又是爸爸的親身體會,將專業知識融入這些真實又感人的故事裡,而且這些精采的故事看過就很難忘掉,正好可以讓我們在往後遭遇類似情境時取法。
總覺得父母與孩子彼此是上天賦予的禮物,因為孩子無法選擇父母,父母也無法選擇孩子,因此父母與孩子的相遇,是最珍貴的緣分,值得我們好好珍惜,好好享受這段與孩子相處的時光。相信這本書是與孩子共同成長途中很好的參考。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
陪伴現場目擊
短褲、馬尾、夾腳拖與咖啡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黃錦敦與黃士鈞,成了我生活中最常提及的兩個男人!無論是和家人、幼稚園的媽媽朋友們、心理諮商的個案或成員,甚至是和我的中 醫師或瑜伽老師說話,很奇妙地,這兩個「姓黃的」人的名字總是會一再地出現,曝光率之高、跨領域之廣已經有點到了匪夷所思的境界。
這兩個人,都是我在心理諮商專業敬重又佩服的助人工作者。
黃士鈞(江湖上人稱哈克)絕頂聰明,搞笑又濃情,上起課來一下讓人噴飯,一下讓人噴淚。他對自己有完全的喜歡和接納,也很奇妙地會讓靠近他的人更喜歡 與接納自己。他的標準配備是夾腳拖、短褲配三分頭,溫暖的聲音配著感情濃厚的隱喻故事,同時三不五時會誇張地哈哈大笑或自己感動到淚流滿面。這些特質,讓 黃士鈞堪稱台灣諮商界不太典型的奇人一枚。
黃錦敦人如其名,敦厚又謙和。
錦敦總是紮著馬尾,手上一杯裝著咖啡的隨行杯,背上揹著像是隨時可以出發去旅行的登山背包。錦敦熱愛敘事治療,這些年也越來越活出敘事治療對人的寬厚 與尊重。他溫和的聲音和眼神,會讓人不知不覺地安靜與柔軟起來(我個人在有心事的時候,看到錦敦是要隨時有掉眼淚的心理準備的)。錦敦有些害羞靦腆,同時 又深刻寬廣的樣子,也讓他像是台灣諮商界一幅美麗的風景。
這兩個男人,很湊巧地,一個是我老公,一個是好朋友。
同時,這兩個身材、髮型、個性、風格都迥然不同的五十八年次男人,這幾年很奇妙地成了感情越來越深厚的麻吉,會一起約吃飯、約說話、約工作、約泡湯、約旅行、約去台東做木工,在困頓沮喪時陪伴彼此,也在心理諮商的專業場域共創許多深刻而美好的合作。
這兩個超級有特色的諮商心理師當爸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風貌。在這裡,我就多說說短褲與三分頭的那一位吧!
黃士鈞當起爸爸,秉持他一貫的搞笑與濃情。
他和孩子說話,三句話裡有一句是唬爛與搞笑,一句是對孩子說她有多美、多好、多讓人喜歡。他對孩子有完全的欣賞、喜歡和接納,同時常因孩子的言行而高分貝地哈哈大笑或感動到熱淚盈眶。他愛孩子
試閱
6 善用語言暗示,帶來新可能
「讓妳的屁股黏在沙發下的灰色靠墊,非常好!」——暗示性語法的妙用 文∕哈克
「黃阿赧,讓妳的屁股黏在沙發下的灰色靠墊,非常好!」這句話,是黃阿赧小妹妹大約一歲半,開始跟著電視上的巧虎搖搖晃晃時,爸爸就會說出的話語。
小朋友看電視,一定會看到入神,入神的時候,有兩個外顯的畫面,一是嘴巴會張開開(哈哈,我最喜歡講課時,學生聽到嘴巴張大大的模樣了!),二是屁股會自動化地往前移,不知不覺地靠近電視螢幕……當爸爸媽媽的,擔心小孩的眼睛,就會一下子著急了起來。
「看電視那麼近,你是要眼睛瞎掉是不是?」聽起來有沒有很熟悉?很多朋友都是這麼被唸唸唸長大的。等到長大了以後當爸爸媽媽,也會不自覺地脫口而出,這樣跟孩子說。我看到女兒看電視時自動化地越來越靠近螢幕時,我心裡寫好的對白跟大家很像:「不要靠電視那麼近,靠那麼近妳的眼睛會近視。」覺察了,就硬生生地吞下這句我熟悉的家鄉話語,然後深呼吸,說出新的:「黃阿赧,讓妳的屁股黏在沙發下的灰色靠墊,非常好!」或是「去咖啡色枕頭那裡,把頭靠著咖啡色枕頭,然後把拔會給妳拍手喔!」
黃阿赧、黃毛毛小妹妹,就這樣在每天珍貴的三十分鐘看電視時間裡(小妹妹的爸爸,也就是我,也是這樣長大的,這是我從原生家庭裡帶來的好紀律),一次一次地從自動化地靠近螢幕,一次一次地聽到爸爸的指示語,然後往後退,退到屁股碰到沙發下的灰色靠墊,然後在屁股碰到靠墊的那個剎那,會聽到爸爸非常立體的讚賞聲:「非常好!」
一次又一次。現在,黃阿赧七歲,黃毛毛四歲,看電視的三十分鐘裡,屁股,有八成的時間,都是自動化地黏著沙發下的灰色靠墊。我猜,每回她們的屁股靠著灰色靠墊時,她們的心裡,都會自動化地出現爸爸已經內化到她們心底的讚賞聲:「非常好!」以行動暗示語法代替威脅保護語法
內化,可以內化恐懼威脅害怕危險。內化,也可以內化讚賞鼓勵支持愛護。生活裡,還有好多可以這樣說的例子:
「黃阿赧,來,把拔跟妳說,靠近河邊靠近水邊靠近池邊的時候,就先像這樣把身體彎低,蹲下來,對,很好,這樣就會好安全。」
「黃毛毛,來,坐下來,妳站在椅子上唱歌跳舞,把拔會緊張。來,坐下來,然後站在地上,就可以放心地讓手和腳一起盡情地跳舞!」
這樣的語言,我從孩子出生以後,就一直練習,讓自己逐漸可以從下面的習慣老語法裡跳脫出來。從小,老師、長輩,使用的習慣老語法常會充滿威脅意味:
「危險危險,那麼靠近水池,你不怕淹死喔。」
「下來下來,站在椅子上跳舞,你等一下摔痛了又要大哭。」
這些習慣老語法,背後都是關愛。這些習慣老語法,可惜的是,威脅的名詞與動詞,一不小心就像催眠暗示一樣,溜進了孩子小小的心靈,種下了日後怕東怕西不敢冒險不敢嘗試的種子。來拆解一下這兩種語法的差別。
(一)行動暗示語法:
「黃阿赧,來,把拔跟妳說,靠近河邊靠近水邊靠近池邊的時候,就先像這樣把身體彎低,蹲下來,對,很好,這樣就會好安全。」
(二)威脅保護語法:
「危險危險,小心小心,那麼靠近水池,你不怕淹死喔。」
威脅保護語法雖然帶著很多關愛,但因為裡頭包含的危險害怕因子實在很豐富(危險危險、淹死、眼睛瞎掉、小心小心……),因而一不小心,孩子的心就在害怕的氛圍裡,建立了安全但框住了的家園。同時,孩子的心裡頭,存進去的關鍵字,就會很像恐怖紀錄片一樣,充滿害怕(淹死、瞎掉、腳斷掉)。
來看另外一種,行動暗示語法,用的是「可操作」「可學習」「可自己控制」的行動語言,像是:
「靠近池邊的時候,就先像這樣把身體彎低,蹲下來。」
「讓你的屁股黏在沙發下的灰色靠墊。」
「來,坐下來,然後站在地上跳舞。」這樣的行動暗示詞,帶著正向的行動指引,讓孩子有方向可以遵循,可以去做,而不是被驚嚇過後,然後被禁止做什麼。同時,行動暗示語法,用的暗示詞後頭會伴隨鼓勵與讚賞的語言,像是:
「蹲下來,對,很好,這樣就會好安全。」
「站在地上,就可以放心地讓手和腳一起盡情地跳舞!」
這些暗示詞,會讓孩子充滿希望地期待自己的未來,而且,是因為遵循了照顧者給的正向行動指示,而能夠產生好的感受,因而更增加了後來他們願意繼續遵循的意願,與行動的可能。用更簡單的心訣,來說明如何從「習慣的老語法」移動到「行動暗示新語法」。這個簡單的心訣是:
讓「帶著擔心去阻止不希望發生的行為」置換成「帶著鼓勵給出直接的安全行動指引」,於是,說不定有可能,孩子因為清晰可操作的正向行動指引,而得到安全與照顧,同時,也帶著充滿希望的滿足感,在後來的人生,敢探險,敢自由,能勇敢。
黃阿赧小妹妹,從一歲多,長到現在已經六歲多了。五年下來孩子長大了,也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所以,當我下了指令:「黃阿赧,讓妳的屁股靠著沙發下的灰色靠墊喔!」小女孩,不一定會像很小的時候照單全收了。六歲的她,會問:「那我把右手靠著沙發的邊邊,可以嗎?」呵呵,當然可以囉。重點不是要孩子完全聽我們的話,而是「一起想辦法」。把右手靠著沙發的邊邊,那一定就離電視足夠遠了,這是孩子一起想辦法一起進入合作的好狀態呢!下暗示指令的我們,其實,只是「先開始想辦法」的那一方。
生活小練習:幫自己生活中的自動化反應,換新的
步驟一:寫下一句原本自己常說的斥責句子。(像是:你那麼近看電視,是想瞎掉是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驟二:來,置換成帶著善意與愛的新語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畫出美麗的畫面 文∕黃錦敦
讀到哈克描述暗示性語法的妙用這篇文章,我哈哈大笑!讓我想到我國中時,著迷於梁家仁飾演喬峰的《天龍八部》以及鄭少秋主演的《楚留香》,有一次我正沉浸在喬峰的國仇家恨裡,我的身體展現最大的專注,越看越往前,突然母親在後頭用閩南語大罵著:「ㄚ你靠這麼近,是要和電視『相親』(親嘴)喔!」哎呀!關於「看電視的距離」所衍生的親子劇本,原來這三十幾年來還在台灣各地的家庭裡上演。
我們家現在還是有這齣劇碼,只不過當年親子的角色現在已經換過,成了我在旁一次次喊著孩子,說:「采奕,後面一點,眼睛會壞掉啦!」如果煩躁的時候,還會這樣說:「要我講多少次,你是講不聽喔!」看著故事一代傳一代,心裡也覺得好笑。所以看到哈克的這篇文章,說明如何善用語言本身的暗示性,讓孩子在愉快的基調裡,產生新的行為,這真是太棒的故事了,心中頗為讚歎。
很多故事都從臉色不好開始
哈克的這篇故事,讓我想到一個最近我陪女兒小蔓的經驗。
有天我去安親班接小蔓,等了好久,班主任才領著小蔓出來。看著班主任手裡拿著小蔓的功課,再看看孩子的臉色,我就知道something wrong,我的內在就準備著空間好裝下小蔓的狀況。
班主任說:「小蔓今天不知怎麼搞的,字寫得比較不好看,這個『女』字旁,筆畫不對,都寫不好,你要她留下來讓我教她嗎?還是你回去教她寫就好?」
我看看小蔓,見她不太有精神,我就跟班主任說:「我回去教她就好。」然後,小蔓上車,我開車後從後照鏡看到小蔓不太說話,眼神也不跟我接觸,我猜應該是挫折了。每次我去接小蔓,我們見面,我一定是擁抱加問好,今天,情景不太一樣,沒有擁抱、沒有迎接、沒有父女的兩張笑臉相對,哎呀!有點可惜!
其實,小蔓上學到現在,功課幾乎不用我擔心,她愛寫功課的狀態,已經讓我覺得不可思議了。有次我帶著兄妹倆到文具行,讓他們每人各選一樣文具當禮物。那天,哥哥挑了一枝很炫的自動鉛筆,小蔓從文具行二樓走下來,手裡拿了一本國語習作。「小蔓,妳拿習作做什麼?太誇張了吧!學校功課寫不夠喔?」
但小蔓執意要,我也沒轍,在那之後的連續幾天,小蔓回家沒事就寫評量,還要我和太太幫她打分數。所以,小蔓把寫字當成一種樂趣,學校的功課,我幾乎從不用費心。
我一定不會這樣說……
因為知道小蔓是願意投入學習的孩子,所以那天我沒有太在乎小蔓的功課寫得好不好?筆畫對不對?我在乎的是這個孩子現在的情緒正在挫折中,和我連結都有困難了,今天的氣氛,不夠優。我,決定改變這樣的氣氛。
我一開車就對小蔓說:
「小蔓,寫了一下午的功課了,回家先讓眼睛休息,晚上想寫再寫。
「回去我可以教妳,但如果妳今天不想改這些字,也沒關係!
「不過如果妳要我教妳,我一定會好好地教妳,而且我教妳的時候,我只會看著妳寫,然後說:『這樣寫,很好啊!』真的!妳負責寫,我就負責說這一句話。」
我一句一句說,透過後照鏡,觀察著小蔓有沒有接收到。小蔓其實都沒回答我,但從她的神情,我知道她正在聽著。我接著說:
「我一定不會這樣說:『小蔓,ㄚ妳是要寫多久啊?寫快一點好不好?』
「我也不會這樣說:『ㄟ~ㄟ~,這邊寫不好,擦掉、重寫。』
「我當然也不會這樣說:『哎呦,怎麼教都不會,妳自己不會多注意一下啊!』」
我齜牙咧嘴外加擠眉弄眼地表演,把這些看似罵人的話語,學得有點誇張。我看見小蔓開始微笑了,便乘勝追擊,說:
「小蔓啊!其實這一次作業沒有甲上也沒關係,又不是每次都要甲上的。」
這時小蔓在後座大叫:「不行,一定要甲上。」
這時候,整個氛圍翻轉了,孩子對自己寫字這件事情有了自己的期待,不再是大人覺得她寫不好,要她擦掉、重寫了。對我來說,這叫作「要寫作業是她自己的決定」,有了「自己決定」的狀態,孩子就會長出「自己努力」的力氣。
「這樣可以了!」我真的這樣說
晚飯時,小蔓在上餐桌前,先拿出作業本,翻開要重寫的部分,坐到我身邊。我看著那紙上寫過又擦掉的多重痕跡,知道孩子其實真的有努力過了。我心裡的語言是:「孩子有努力就好了,這樣也沒關係!」
我開始教小蔓:「這一橫,妳有看到嗎?就是平的……」
「老師就說這樣不對啊!她就說是……」
小蔓語氣上揚、音量變大、聲音急促,看來孩子很快地和挫折經驗連上,用哈克的話,小蔓這叫作「情緒瞬間位移」。她曾在這個困難的點卡住了,所以本來平靜的狀態,一碰到就自動接上之前挫折的負向情緒,準備要爆發。
但我,心如止水,沒有因為這樣而生波瀾,我心裡知道,她,不是故意的,她只是不知道怎麼處理這個挫折的情緒,就停在那裡了。
我說:「小蔓,妳就像畫畫一樣,把上面(範例)一樣畫到這裡就好了。」
我安靜地回應,把小蔓也帶到安靜裡,本來將要洶湧的浪濤,緩緩緩緩地平靜了下來。
小蔓開始畫字,寫了第一個後,有點歪,但我沒忘記我去接小蔓時的承諾,我真的就說:
「這樣寫,很好啊,可以了!」
我真心說的,我真覺得這樣就好了。在這裡,我離開了「她這個字到底有沒有達到標準」的位置。她努力了,她也願意嘗試,我真的就想跟她說:「這樣很好啊!」我完全不擔心,這樣子小蔓一輩子就只會停在這樣的標準,會不求上進。我不會在心裡開始進行這種災難性的推論。
小蔓又開始寫第二個,ㄟ~果然有練習效果,開始正了一點。
我又說:「ㄟ~這樣寫,很好喔~」
小蔓就一直順著修改完全部,八分鐘,就改好兩行字了。她拿給我看,我說:「我覺得很好了,但妳自己也可以檢查一下。」
小蔓拿起簿子看了一下,就回頭把第一次寫歪的字擦掉,重寫,完成。她順暢地闔上簿子,走到自己的位置,開始用晚餐。這一天晚上,跟我想要的一樣,我們有很好的教學與寫字經驗。
提供一個美麗的畫面,讓孩子可以思考、選擇
在此我用慢動作回頭看看,這過程中發生了什麼?
我第一句話就對小蔓說:「小蔓,寫了一下午的功課了,回家先讓眼睛休息,晚上想寫再寫。」在這個節骨眼,我要讓小蔓知道,我對她這個「人」的關心,比作業(事情)還多,她才是最重要的。對我來說,這句話是照顧,這句話是滋養,這句話連上的是愛。第二句話,我說:「回去我可以教妳,但如果妳今天不想改這些字,也沒關係!」
我讓小蔓當主人,我把權力還給她,由她決定今天晚上要不要我教她,要不要重寫那些字。權力還給了孩子,讓她自己做決定,動力常會翻轉,她就會成為「學習的發動者」,至此,這件事才會真的和她有關。而我,一個父親,只是資源,我是來幫忙的,不是來「推」她完成這件事的。所以我不會逼小蔓,我沒有告訴她「這是妳的本分、這是妳的責任」,我用歸還選擇權的方式告訴她:這是妳的事,要寫或不寫後果都是妳要承擔,但若需要爸爸,我在妳身邊,我願意在妳身邊。
第三句:「不過如果妳要我教妳,我一定會好好地教妳,而且我教妳的時候,我只會看著妳寫,然後說:『這樣寫,很好啊!』真的!妳負責寫,我就負責說這一句話。」還給了孩子選擇權之後,我開始發出一個訊息,讓我們確定若是讓我來教她,一定會有好的經驗,不會重複「挫折」。這一段我和哈克一樣,開始使用語言的暗示性,來宣告這會是一個好的經驗,而且我們還可以一起合作,讓這件事情變好玩。
接下來我連著說了好幾句「我一定不會說……」的句型。我把過去她可能經歷過或聽過的負向語言說出來,我在告訴她,爸爸知道這些經驗與說法都是會「遜掉」的,不管以前別人怎麼說,或是爸爸以前有沒有這樣說話,但這次我一定不會這樣說。這段話是為了讓孩子內在有更大的安心感,願意信任一個好經驗可能會發生。但我沒想到,我這樣說著說著,學著學著,女兒真的就被我逗笑了。
所以,我在這過程裡運用語言,「暗示」晚上會有快樂寫作業的氛圍。和哈克不同的是,他是透過語言的暗示性,對焦在孩子身上,直接引導出孩子的恰當行為。而我則是運用語言的暗示性,對焦在自己身上,透過確定自己(爸爸)晚上會怎麼對待她,來轉換整個情境的氛圍,暗示孩子若投入這個寫字練習,「非常可能」會有美麗的畫面發生。當然這個「美麗畫面」是否會發生的決定權,有一半是在孩子身上,我宣告我這邊已經準備好了,至於她要怎麼回應我,我讓她自己可以思考,然後做出選擇。
讓孩子移動眼光看著自己
說實話,當天晚上她字寫得怎麼樣,我真的不是很在乎,在孩子一次次面對挫折時,我更在乎的是,怎麼透過這樣的機會,讓孩子把眼光和力氣從「別人期待(她寫字要好看)」轉向「自己想要怎麼面對」,唯有這樣,孩子才能學習思考。真的,當我們把很多事,變成孩子自己的事,把很多決定權交回孩子自己手上的時候,孩子才有機會「長大」。
那天晚上我所做的,就是讓自己像一池「平靜的湖水」,讓孩子湧出的情緒可以被包容;那天晚上我所做的,就是讓自己像一棵「不動的大樹」,讓孩子慌張的心,有處依靠。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