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好味

曉蕾的新作,重點在於人、味。潮洲菜炒薄殼對張曼娟有「不能再吃」的情意結...
固定
版型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264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就如陳惜姿所形容,曉蕾有時也會發嬌嗔,說自己其實不只懂得寫環保,大家都忘了……

被定形為環保作者,對曉蕾實有一點點的不公平。除了調查報道、環保報道等議題,曉蕾還擅長寫人的故事,這點在她以往幾本著作中早露端倪。曉蕾的新作,重點在於人、味。

書中五十六篇文章,五十六位主角,借曉蕾的筆各自道出對味道:潮洲菜炒薄殼對張曼娟有「不能再吃」的情意結;中原地產董事施永青原來會撿掉在地上的食物吃;葉漢華鏡頭下街貓口中的雞頸是難得的大餐;石祐珊自小便懂得家燕媽媽,並一直守護著媽媽。其餘的故事主角還包括,陸離、施永青、葉澍堃、陳淑莊、葉劉淑儀、趙式之、藍奕邦、盧凱彤、岑寧兒、江獻珠、歐陽應霽、蔡珠兒、謝寧、楊崢、甘仔神父、吳方笑薇、白雙全、素黑、JOHN HO、江康泉、李香蘭、張虹、楊天經等。

目錄

序:陳惜姿

一頓飯

張曼娟 最後的薄殼
陸離 蘋果核的大宇宙
施永青 富得起吃廚餘
葉澍堃 高官的餐桌
歐陽應霽 在大陸做飯
盧凱彤 最美的蛋治
岑寧兒 傍身玉桂水
白雙全 收集世界空氣
素黑 暴烈番茄
JOHN HO 戀戀牛肉飯
江康泉 唔該「茶走」
劉斯傑  下一站排檔?
林輝 八十後的辣魚蛋
葉嘉榮 苦力一碗麵
豐剩 聖誕盛宴
樂仔 雙非的抉擇
甘仔神父 為你絕食
死囚 最後一餐
劉黎兒 輻射食物
松村直登 一個人在核災區
葉漢華 街貓口中的雞頸
吳方笑薇 嚇人猴子腦
鄭淑貞 煮飯婆
蔡建誠 湊仔公
李恩霖 桃姐的少爺仔

我的媽媽

石祐珊 守護家燕媽媽
楊天經 我只有媽媽
周國豐 童年惡夢
趙式之 一百倍粵語殘片
同志媽媽  兩人份的便當
GER媽 一個電話擺平親家
李香蘭媽媽 骨頭裡挑雞蛋
周榕榕 人生是自己的
文媽 帶大兒子帶大孫
葉劉淑儀 母女如兄弟
阿牛  阿媽也上街
陳淑莊  好好笑好好笑
江獻珠  女兒最叻洗碗
謝寧  大後方是媽媽
楊崢 雲吞原來可以買現成
劉健威兒子  爸爸是偶像
嚴浩兒子 左派遇上嬉皮仕
蔡珠兒 藏起來的好味道
林子祥兒子 不曉得媽媽
林姍姍女兒 西瓜點升起?
宋芝齡 遙距母愛
施熙瑜 打不斷離不開
程翠雲 當爸爸打我時
瑪露迪 公主的矜貴
素食青年 讓家裡放心
陶陶 蝴蝶有毒嗎?
張虹  不再扮靚
吳文正 南洋淚
朱慧敏 死亡那麼近
藍奕邦  一起去阿拉斯加

流落廚房
流落廚房
印尼愛吃

跋:我的故事

試閱

張曼娟 最後的薄殼

那一年,台灣作家張曼娟獨個兒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人在異地,頗不適應,流言繪影繪聲,說她天天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去玩,實情可是日日和助理困在辦公室和舊電腦博鬥。很累很累,忽然看見門把上掛著一袋好吃的,有時候是剛出爐的蛋撻、有時候是新鮮的三文治,便知道好朋友Y來過又走了。Y曾經開書店,請過張曼娟出席講座。之前香港朋友大都盛宴招待,不是鮑魚,便是魚翅,Y卻會帶去各種各樣地道小館子,張曼娟還記得第一次去潮州店「打泠」。玻璃櫃子掛滿琳琳總總食物,感覺好誇張:「簡直就是走進《千與千尋》那大吃大喝的場面!」
Y通常都不大吃,只是喝啤酒,笑笑看著她開懷大嚼。
二零零三年一場瘟疫過去,張曼娟來到香港,自然少不得找Y。可以平安重逢,吃吃喝喝都分外開心,在離港前一夜,Y竟又帶著一盒便當去到酒店。「才開門,就嗅到一股鮮烈的香氣,忍不住咽下口水。」她依然記得好清楚,那是剛炒好的「薄殼」:蝴蝶花紋外殼,薄到近乎透明,嫩蜆肉滿滿都是湯汁,味道鮮甜得像是會發光。薄蜆只有短短一個月當造,難得可以吃到,她回台後記下當時的心情:「整片寧靜的海洋窗景,可以相交一輩子的好朋友,我被恩典的光芒籠罩,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只是好朋友,沒有跟她相交一輩子。二零零八年Y語調輕鬆地在部落格宣佈自己「is cancering」。他以最樂觀堅強的態度,面對翻覆不定的病情,一方面認真檢視自己對生命的態度,另一方面嘻笑幽默地,不斷讓孩子和太太作好心理準備,期間尚有餘閒翻看所有杜琪峰的電影,寫了一系列影評。張曼娟知道消息,非常著急:「我要來香港看你!」
Y說:「不用啦,等我好一點來看你好了。」
「不行,我一定要來,機票都訂好了。」正好九月教師節台灣放假,張曼娟決定早上飛過來香港,待三小時,當天回台北。
「那太好了,這是最後可以吃到『薄殼』的時候。」Y居然答。
這時還顧著吃?張曼娟氣炸了,趕到香港,Y非常瘦,她甚至認不出來。「你一定要好起來!」她嚴重地警告他。那天吃了什麼?不記得了。過了兩個月,Y稍稍好轉,便去台灣,張曼娟帶他去花蓮看太平洋,他一個人赤著腳在海灘跑,很開心,回台北的火車上,他累得睡著了。
這是她最後一次見到他。
翌年Y出殯,來了超過一千人,過了很久,他的部落格還有人繼續留言,談電影、說人生。

2011年張曼娟來香港出任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Y的爸爸找她吃飯,問她想吃什麼。「我不曉得,從來都是Y決定去什麼地方、點什麼菜。」這些年來他們吃過的飯店,她從來沒有記下來,因為沒料到他會不在。
那鮮甜多汁的「薄殼」,熱騰騰裝在鋁盤裡的,到底要去哪找?
「我想,可能不會再吃『薄殼』了。」張曼娟說。
岑寧兒 傍身玉桂水

岑寧兒(Yoyo)第一次在北京見到李宗盛,他開口就問:「what’s music to you?」
「你是music lover?還是music player?」他說:「你可以只是喜歡音樂,不是一定要做音樂。」
Yoyo想了一會:「我想試試啊。」她本來也可以選擇電影,但在遇上李宗盛那一刻,答案就容易得多。
「那就試啊。」李宗盛繼續問:「你要當performer,還是musician?」Performer的訓練是要能唱不同的歌,彷彿演員,不同類型的歌都能駕馭。「musician呢,就選一個樂器,用一年時間看一個城市,看自己能寫出什麼。」李宗盛說,Yoyo也不明白為什麼是「城市」,當時她二十一歲大學剛畢業,聳聳肩,就留在北京。

她小時學什麼樂器都沒能堅持下來,唯有隨手挑了一把結他。接下來四年,她待在李宗盛的工作室,周末去Jazz Bar唱歌,並且開始寫歌:「每一天都會嘗試對自己的感覺敏感一些,記下來,隨便哼下來的音樂,也寫下來,時時刻刻都在想,如何能變成一首歌。」
第一首寫出來的歌,叫《明天開始》,每件事都是明天才做啦,那是Yoyo當時掛在口邊的說話,朋友們聽了,都笑說這歌真寫實。她甚至寫了一首歌懊惱《寫什麼?》:寫心情寫太陽寫月亮,沒有什麼大道理想講,不憤世嫉俗沒需要咆哮,腦裡只有一堆問題,想坦白,可是又怕暴露自己……到底還有什麼是人家沒寫過,寫什麼?!
直到後來寫了一首歌《Mask》:
讓我帶著對你對一切的期望
讓我為你的期望裝模作樣
不敢被你看穿
不能再讓你失望
一開口清唱,那美麗的嗓子,教人渾身起了雞皮疙瘩。Yoyo也是憑著這歌聲被人認識,那是在北京四年後回到香港,在陳奕迅演唱會和五個朋友一起當和音,清唱《The end of the world》太投入,哭了,全場人人動容,陳奕迅衝口而出:「天籟。」

這兩年Yoyo決定在台灣繼續創作音樂,到不同的音樂場合演奏她在北京時寫的歌。她自資出版一隻小小的唱片,只有三首歌。「我沒錢錄太多歌,能力也只足夠做好這十分鐘的音樂啊。」她笑著不斷向桌上的唱片點頭:「多謝陳奕迅!多謝陳奕迅!不過看來要再唱多二十場才夠結帳!」
一步一腳印,她用很大力氣推開家人幫忙,爸爸岑建勳在電影圈響噹噹,一出口便可以幫女兒打通人脈策劃定位;媽媽劉天蘭一出手,不費力便能觸目有型──「但那還是自己嗎?他們太強了,讓他們幫忙,我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是什麼。」Yoyo直到唱片發行,才送給爸媽。媽媽拿著不斷說:好靚啊好靚啊,爸爸感動如小影迷。
Yoyo唯一拿來「傍身」的,是玉桂水,這是岑家秘方:玉桂皮刨絲,放在暖杯裡用熱水焗一晚。「我伯父說玉桂是『藥王』,只剩一口氣的,喝了都能醒一會!」她誇張地睜圓雙眼,拍拍木桌子:「我以前一有流行感冒一定中招,現在明顯病少了。」每天早上,她都喝一杯。
葉漢華 街貓口中的雞頸

童畫裡的貓咪,喝牛奶,吃鮮魚,跳上主人大腿嬌嗲地喵~
街頭的貓,沒有主人,也就不識嬌嗲,要嘛很兇很兇,面對大狗都敢揮拳咆叫,要嘛極度機警,風一吹過亦急急躲起來,簷縫裡只剩一對閃閃眼睛。所有介乎兩者的,都好難活下去。

葉漢華不是第一個新聞攝影記者拍攝街貓。謝至德拍過一陣子老店的貓,懶洋洋地攤在藥房玻璃櫃瞇眼睛;符俊偉的貓,俏皮幽默,他甚至拍過像貓的雲,一幅是一朵貓雲,一幅是一堆雲中間,露出如貓的藍天。葉漢華鏡頭下的,卻是城市中的戰士,一臉兇狠。
「我最初只是覺得意:貓打呵欠的樣子好有趣。」那是二零零二年,葉漢華回家途中總會經過荃灣一座廟宇,那裡有二十多隻貓,玩貓,拍貓,正好輕鬆一下,然而一個寒冷雨夜,幾隻狗從山上下來,把四、五隻貓咬死了。他開始走進貓的世界:「街貓的生活充滿挑戰:野狗咬、漁護署捉、窩居被掃蕩,貓一直要適應環境。」
新聞攝影工作零碎割裂,任由上司指派,可是從一個記者會,趕到另一個記者會之間,時間就是自己的,葉漢華每天都把握機會與貓相遇,明明可以坐地鐵,他選擇走路,並且盡挑舊區後巷。
一看見貓,馬上悄悄停下,細細觀察,如果貓不介意,慢慢走近。「不拍照也沒所謂,有時我也會無所事事地和貓一同發呆,默默感受彼此的互動。」他是安靜的人,說話很輕。有一張相片裡的貓剛剛好在兩個屋頂間飛跳,原來他看見貓跳過去,心想可能會跳回來,就在站在兩個屋頂之間抬頭按著相機等,十分鐘後,貓果然跳回去,耐性少一點反應慢一點,都拍不到!
「有時愈想拍,愈是會錯失機會,那就平常心吧,因為這就是貓。」他溫和地說。十年來天天拍,晚晚放上Facebook群組「捕貓捉影」,幾乎踏遍港九新界,葉漢華明白街貓:一塊爛布、一堆紙皮,都可以是貓窩,比較好的地頭是高少少、隱蔽少少,例如簷縫頂、鋅鐵之間,可是這樣的舊區漸漸消失,有些貓選錯地方?在去水道,大雨一來,就被沖走。
肚子餓,後巷的垃圾堆有剩飯菜渣。有兩張相片令人印象深刻,一張是貓媽媽不知從那裡偷到一大塊牛扒,爬上水管,上面成堆小貓伸長脖子等著;另一張,那貓好兇地不知咬住什麼。
「是雞頸。」葉漢華聽附近的阿姐說,那貓是剛剛被人丟棄的,燒臘店賣剩有點肉的部位,都給其他街貓搶走了,這隻貓,只搶到最多骨頭的雞頸。葉漢華走得太近,貓於是死命咬實。不是所有的街貓都知道,最最最危險的,是整罐打開的貓罐頭──漁護署會在捕貓籠裡放罐頭,貓一走進去,閘門馬上落下,漁護署收走後四日沒人認領,便會處死。二零一零年,全港超過一萬五千頭貓和狗被漁護署捕獲,一萬三千多頭,都死了。

有些義工會把街貓帶回家,然而數量一多,?環便差,貓長期被困在籠裡,雖然安全,卻不見得好過在街頭。亦有好心街坊餵貓,然而如果事後沒清潔,隨時會被其他街坊投訴,招惹漁護署介入,再者街貓數量一直增加,亦不是辦法。
葉漢華支持「捕捉絕育回放」 (TNR Trap, Neuter, Return)):「台灣以前也像香港,但有好些攝影師關注街貓,作品出版很受歡迎,人們開始關注並且展開TNR,幾年下來,街貓的數目真的開始減少。」當地旅遊局甚至把街貓變成景點,例如「淡水貓散步」,在淡水地圖上加上不同的街貓。
香港何時也可這樣包容?葉漢華每天繼續拍攝。
石祐珊 守護家燕媽媽

石祐珊很小很小,便知道要守護媽媽。
薛家燕當年想得非常仔細才結婚,以前八歲便出來拍戲,根本不懂做家務,特地學足一年烹飪,還要和奶奶、丈夫的哥哥弟弟一起住,每天吃飯都一圍酒席似的,三十四歲趕緊生下大女兒祐珊,每隔兩年又生下兒子和小女兒。
可是丈夫還是丟下她和三個孩子。
「很小就知道媽媽和爸爸有問題,孩子很敏感,一早便曉得。」祐珊說但凡爸爸不在家,她都會跟媽媽一起睡,弟弟妹妹在隔壁的房間呼呼大睡,她卻緊張地陪著媽媽,擔心媽媽不開心。
丈夫離開家裡足足三年,家燕才決定離婚,奶奶馬上以業主的身份,要她和三個孩子都離開。無人無錢,薛家燕說那刻曾經想過由二十五樓的寓所跳下來,好在聽到孩子叫媽媽,她才打消自殺念頭。
從大屋搬到小房子,孩子都知道環境艱難。媽媽決定重回娛樂圈,十一歲的祐珊懂事地說:「媽媽你去拍劇吧,我會照顧弟弟妹妹!」媽媽聽了紅著眼,接下《真情》裡「好姨」的角色。
現在想起來,祐珊也發笑:「其實能做什麼?弟弟九歲妹妹七歲,我頂多就是煮公仔麵給他們吃。」當時也有工人照顧,祐珊便立志要努力讀書,為弟弟妹妹當好榜樣。
學校作文寫「我最難忘的一夜」,祐珊寫弟弟肚子痛,她餵他吃藥,仍然沒有好轉,只好整晚抱著弟弟不敢睡,後來老師把作文給媽媽看,媽媽當場哭了。小妹妹買鞋子也懂得選大一點的,由七歲可以一直穿到十歲,破破爛爛地。
當時全家人最開心,便是一起去快餐店。「明知家裡沒錢,難道還吵去迪士尼樂園?但最便宜的連鎖店雪糕,也吃得好開心,大家吃吃吃!」吃得弟弟妹妹都圓滾滾地,祐珊卻是最瘦的一個。

守護的角色,一直至今沒變。
二零零九年媽媽割膽手術後胃炎,一度陷入昏迷,祐珊馬上飛回香港。「弟弟妹妹都在美國唸書,我也在美國工作,有兩年時間沒有人在媽媽身邊,我很明白她太孤單了,所以拚命接工作也不願回家。」祐珊也閃過一絲猶豫,但很快便決定:「我要回來陪媽媽。」
祐珊原本刻意不靠媽媽的關係,考進MTV公司工作,後來又進到美國著名的經理人公司William Morris,這公司有過百年歷史,第一位藝人是差利卓別靈,全公司上千人,只有大約十個亞洲臉孔。祐珊在William Morris要由派信做起,才剛做了三年。
她坦言喜歡做照顧人的角色,不願走到幕前:「小時候也曾經有人邀約和媽媽一起拍戲,可是媽媽說一定要讀完大學,這是對的,現在我完全知道在背台詞,和為藝人策劃事業,我更有興趣後者。」她暫時是自由身,替不同的藝人接工作,因為美國公司的關係,很多機會作為中間人,把華人藝人帶到國際,有時,也幫忙媽媽接洽工作。「總是要有人當醜人吧。」她笑笑。

媽媽工作好忙,沒時間再做飯,祐珊想來想去,也想不到有什麼菜是媽媽煮過的,她只記得在很小的時候,曾經和媽媽一起做壽包。
那些年,薛家燕連壽包也自己做。
Ger媽 一個電話擺平親家

Ger在廣東話,指陽具,怎樣的女孩,會起這樣的名字?
數香港八十後社會運動青年,Ger(蔡芷筠)一定榜上有名,她甚至有份決定用「八十後」作為字頭。那是二零零九年她和幾個朋友一起發起「八十後六四文化祭」,同年又與更多的朋友一起組成「八十後反高鐵青年」,接著以「八十後文藝青年」名義參選藝術發展局的民選委員,成為藝展局史上最年輕的藝術教育小組主席。
大膽、叛逆、敢作敢為,這些普遍烙在「八十後」的標誌,似乎亦可以套用在Ger媽身上。
「以前不是有部電影叫《靚妹仔》?我阿媽覺得是自己的寫照,她甚至和戲中主角溫碧霞、麥德和等都是朋友,一齊跳舞、一齊『蒲』。」Ger說:「阿媽十八歲就生我,我是婆婆帶大的。」
媽媽只肯唸完小學,十八歲在髮型屋剪髮電髮,夠膽生孩子,但沒耐性當媽媽。Ger對媽媽最早的記憶,是媽媽不小心讓她撞傷頭,可是讀書期間,同學反而羡慕她的媽媽不管不罵。
家長日,媽媽會來,但亦坦白告訴老師:「我也不知道女兒怎樣的。」小學四年級Ger忘記在手冊寫日期,老師要求見家長,媽媽見過老師,走出學校門口就點煙:「你個班主任真的好串,但不理她。」中六班主任斷言:「你女兒很不行,沒救啦!」「關你什麼事?」媽媽一句衝過去。
Ger好感動:「阿媽不是傳統關愛照顧型的母親,但好撐我!」

她進到大學開始食煙,媽媽居然說:「你這也太遲了吧。」之後兩母女最「舒暢」的活動就是一起在騎樓抽煙,閒談。「爸爸那邊的親戚會因為媽媽抽煙有偏見,但其實這種判斷好表面,我阿媽,大方、有義氣,食煙不等於是壞人。」她說來眼睛閃閃,全是欣賞的神色。
去年Ger和曾經是她的大學老師曾德平結婚,曾媽媽不喜歡Ger又食煙又搞社運,好勉強才肯兩家人坐下來吃飯,談話間,兩位媽媽聊到原來二十年前都在同一間海鮮酒家工作過,曾媽媽談起一個失散了的舊同事,Ger媽馬上打電話找到對方,手機一遞,就讓曾媽媽和舊同事講電話。
這通電話後,整頓飯的氣氛突然一百八十度轉變。
沒有反駁,沒有申辯,行動勝於一切,會記住多年的朋友,一定是交得過的朋友,能夠馬上找到,可見也是義氣之人——曾媽媽終於接受這段婚姻。

婚後,Ger戒了煙,母女沒有一同抽煙,但不時相約去旅行,Ger非常落力照顧母親。她說起有次看到媽媽喜歡的monchichi公仔:「我買給你?!」「你就買啊。」媽媽答得好酷,可是一收到公仔,馬上放在褲袋,還特地露出公仔頭,去到餐廳還拿出手機替公仔拍照。
「媽媽心底裡是小女孩,你說怎可以不疼她!」Ger在旅途上變成照顧的角色,不時嘮叨:咳嗽還喝汽水?病了又不早點睡?三更半夜還要唱K?
媽媽有時聽,有時不。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620433559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48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香港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2025金石強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