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原來!這個典故出自聖經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亞當的蘋果」(Adam’s apple)是什麼?
◎「女人的習性」(the manners of women),猜得著是說啥嗎?
◎「來自塵土,歸於塵土」,英文怎麼說?
◎「做個大丈夫」(Be a man.),這個也是來自於聖經。什麼情況下會需要人「做個大丈夫」?
◎「像所羅門一樣有智慧」,這個典故也來自聖經。所羅門到底何許人啊?
作者嚴永晃旅居美國十餘年,自覺英文還行,可是洋人說的一些笑話跟成語卻是有聽沒有懂,研究之後才發現,英語許多典故都來自聖經,他便著手研究起英語當中的聖經典故。後來他的生活重心移往上海,他邊研究,邊教自己上海公司的員工英文,也在中國大陸最大的天主教應用工具「萬有真原」(原名爲「天主教小助手」)發表「妙筆釋疑」 和「品味聖經」兩個專欄,每個條目都有五、六千的點閱率,有的甚至到一萬三千。
英語可以說是當今唯一的國際共同語言,在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溝通時,
經常都會接觸到西方文化的底蘊,包括基督宗教的相關典故、信仰內涵等等,
作者身為一個基督徒,很想搭個橋,把從英語聖經衍生的典故,梗概地解說,
並旁及其文化意涵,更進一步提供英語片語的例句,方便讀者套用。
◎我們已經很常聽見的禁果,到底是什麼樹的果子,至今眾說紛紜,但是第一個說出是蘋果的,應該就是英文版聖經。可是,平平是蘋果,「亞當的蘋果」跟「你眼中的蘋果」可不是同一回事喲,還有,這兩個蘋果都不是樹上長出來的。
◎象徵和平的橄欖枝,也出自聖經典故。那你知道是誰送上橄欖枝,又是誰接住了橄欖枝?
◎「披著羊皮的狼」這也是出自聖經,耶穌提醒,要小心披著羊皮的狼,要提防偽裝成朋友的敵人,或者是看起來和善、內心卻奸詐無比的壞人。
◎作者研究英語片語中的聖經典故,還特地對照漢語當中是否有合適的成語,像是to throw pearl before the swine,直譯是把珠寶丟給豬,用「暴殄天物」也很貼切。For thirty pieces of silver,這個典故是說耶穌的門徒猶達斯為了三十塊銀錢出賣耶穌,「見利忘義」就是這類行徑。
要深入某個語言的底蘊,真的不是望文生義即可,像是有個很知名的英文片語the eleventh hour,如果以為對方說的是十一點,這誤會就大了。當朋友聊天,提到the old Adam,你納悶,沒人叫亞當啊!!!也許,這個時候他指的是聖經當中的那個亞當,那又是什麼意思呢?
這本書會帶領讀者接近英語當中耳熟能詳的片語,是學習英語的參考書,也可增加讀者對西方文學的鑑賞力。
本書特色
出自聖經的諺語繁多,這一本精選出一百三十二則,作者精心挑選對應的中文成語譯出,搭配經文出處、文化背景,並佐以例句,少有此一適合非西方宗教背景讀者的英文學習書籍。
目錄
序/導讀
朱曉紅博士序
燈臺上的光:理解中的相遇
很榮幸應邀爲嚴永晃先生的專輯寫序文。我和嚴先生見過一面,大約是在他撰寫「妙筆釋疑」的時候。後來加了他的微信,就開始經常「會面」了:通過他清新雋永、真誠樸實的文字,慢慢開始認識他。嚴先生真是一位特別的作家。
嚴先生因爲信仰而寫作。他最早作品《不可抗力和天主的作爲》以及《天堂裡沒有巧合》,從標題即可知,是從知性的角度,解答信仰在現代社會遭遇的問題,從而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信仰、走入教會;「妙筆釋疑」和「品味聖經」,同樣如此。他選題靈動,從科學和信仰、教會的歴史和現狀、教會節日和禮儀、聖經或教會的人物和事件,到祈禱、奇蹟、神恩、聖地、聖人,乃至到聖經中的各種詞彙和典故——各種主題天馬行空,但又非常接地氣,回應的是他個人和他所在團體信衆所困擾之事。
他曾自嘲地介紹自己對基督教神學的興趣和寫作的緣起,是因爲在美國生活時,本堂神父告訴他,「夫妻上天堂,猶如兄弟登山,須各自努力」,在攀登天國之山時,每個人都要爲自己負責,他總是以自己「負責今生」(賺錢養家)、讓學文學和神學出身的夫人「照料來世」(讀經祈禱救靈魂)這個說法爲藉口來逃避,沒想到神父給了他當頭棒喝。
一九九一年他生活安定後,聽從了神父的引導,專注信仰的自我培育,「期待至少不至於掉隊」,於是開始系統研究聖經。如此這般裝備了近三十年。二〇一七年因受邀在上海息焉堂服務而開始了文字福傳的工作。當然,我覺得這也是嚴先生寫作風格之一,他總能在一本正經中說一些俏皮話,讓文字顯得親切可信,讓信仰從遙不可及處下降到人間;無疑的是,嚴先生家庭整體的信仰氛圍,構成了他寫作的重要動力。
嚴先生是一位嚴謹自律的寫作者。爲了一個主題,他真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聖經當然是他最重要的資料來源,不僅從字面上熟悉聖經,他也通過不同的朝聖方式深化聖經的理解。他曾在二〇一五年跟隨聖經學教授林思川神父去聖地朝聖,行前整本聖經認真研讀了至少兩遍;二〇一九年七月退二線後,他又花了近半個月的時間,追隨保祿第四次傳教的路線,走訪馬爾他、西西里和羅馬等地。他雖然自謙自己不是科班出身,但始終保持著對中英學術界的關注,不時將一些西方的學術出版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傳遞給讀者。
嚴先生的自律是令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在我的印象中,除了探親或其他個別情形(他會主動發布告示向讀者請假),他每週至少一更,堅持不懈;雖然他秉持著「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寫作態度,只和親朋好友分享,但他的寫作常常被大陸朋友們在微信群中轉發。大陸最大的天主教應用工具「萬有真原」(原名爲「天主教小助手」)收錄了他的「妙筆釋疑」 和「品味聖經」系列,做了兩個相應的專欄,每條都有五、六千的點擊率,有的條目達到一萬三千,我粗略瀏覽了一下,這個APP中兩個專欄諸文章的點擊率應該超過百萬,這麽大的閱讀量,客觀上對他的寫作形成了正向反饋。
在這裡,我還想對他的自謙「非科班出身」評論兩句。在學術領域,專業訓練固然重要,但學術的動力並非來自訓練,而是來自熱愛和激情。在基督教思想學術領域,上世紀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範式轉換:「自下而上」、「從經驗出發」的反思範式,漸漸勝過了從教條出發的傳統做法。不過,至今不少大陸學人和宗教人士,習慣了從本位出發、從意識形態的需要出發,生産出很多鴻篇巨著,卻鮮少有內在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在這個意義上,嚴先生的寫作和反思是自發的、接地氣的,非常難能可貴。
嚴先生的文章特點貼合現時代的生活,沒有任何賣弄和說教。如果去看他的專欄,你會留意到他的每篇文字,在形式上,總有一幅以上與文字非常貼切的附圖,這些附圖或是和內容相關的經典西方繪畫、或是對內容的直接說明(嚴先生稱之爲「示意圖」)。圖片和文字結合,符合當代人的閱讀習慣。在內容構成上,大多以某個問題、聖經出處、歴史或神學釋義或釋疑,最後回應當下的處境、或介紹當下的用法這種格式進行。正如他用天主教聖經學學者Stephen Binz的著作鼓勵一般信衆讀者,在閱讀聖經的時候,要做到靈閱、理解和相遇;嚴先生的作品,讓讀者也由然升起這種感覺:閱讀不僅是爲了理解,更是要相遇。
也許,不同的讀者在閱讀嚴先生的專欄文章,會對「相遇」有更豐富的理解,「英文成語的聖經典故」(即本書骨幹)也不例外。嚴先生對美國生活有一個切身感受:自謙「英文還行」的他,卻在和洋人交流時常有格格不入的感覺,因爲自己聽不懂洋人的成語和笑話,而西方文化和語言受基督宗教影響甚巨,自從接觸英文聖經後,這種感受更爲深切。因此,他用心寫了「品味聖經」諸篇,並從中遴選出英文成語相關的部分,輯集成冊。相對於他寫作的其他系列,「英文成語的聖經典故」系列,面對著更爲廣大的讀者群,那些對西方文化、英文學習感興趣的讀者將會發現,這本書對諸多的西方習語提供出經典出處、不同的現代轉義和用法例句,無疑就是一種古今的相遇。
這些習語所具備的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思想積澱,需在從聖經源頭進行充分理解之後,也需要對等醇厚的中文翻譯。嚴先生的文章在對西文成語的聖經出處、內在意蘊進行詮釋的同時,也很留意去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尋找相應的成語,巧妙互譯。比如bricks without straw(沒有稻稈的磚),該語出自舊約《出谷紀》(或譯《出埃及記》)以色列人被埃及人奴役做苦工,以稻稈做磚。嚴先生將之對譯成「無米之炊」,非常貼切。又比如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這是新約福音書裡記載耶穌在山園祈禱後,責備昏睡的門徒所說的話。嚴先生從《論語.里仁》篇找出類似的表述,用「力不從心」、「心有餘而力不足」來表達一種人類的普遍境遇,用詞意蘊醇厚。當然,西方語境中可能還會有人性軟弱的假設,而中國語境背後是對人性的肯定。這儼然是不同文化的相遇了。
在此書收錄的英語習語中,有 「to cover the light under a bushel」(把燈蓋在器皿下、「韜光養晦」)一語。在中文語境中,「韜光養晦」是一個褒義詞,但是在西文的語境中,該語更重要的一層意思卻是否定性的,「沒有人點燈用器皿蓋上,或放在床底下,乃是放在燈臺上,叫進來的人看見亮光」,我祝願嚴先生的這部作品,能讓更多的人看見亮光。
朱曉紅博士 上海復旦大學宗教系教授
推薦序一
鄭玉英博士序
成語和諺語是語言文字中的精華,往往簡短卻含義深厚。成語和諺語也和文化背景和環境因素息息相關,甚至呈現出某些特定的價值觀。不同語言文字之間的翻譯誠屬不易,諺語和成語的翻譯更是不容易。然而,當我們看到兩種文化運用截然不同的語言卻敘述了相同的概念和情境時,總是令人驚喜。在其中對表達方式細加咀嚼時,更是極大享受,令人會心而笑。
聖經源自猶太民族,使用希伯來文,卻有跨文化的普世性意義。對猶太教徒和基督徒而言,聖經講的是人類歷史的起點和終點,關乎所有的人類。
聖經文字雋永,詮釋學最早就是出自解經。聖經記載耶穌善用譬喻,更看重語言文字。神「說」有就有「道」成肉身,「聖言」成了血肉(《若望福音》1:1)。
聖經教導對口中說出的言詞格外審慎(《瑪竇福音》12:36),甚至相信生死都在舌頭權下(《箴言》18:21),相信口出所言是有威力,舌頭值得管制(《雅各伯書》3:2)。
世上沒有一個經典比聖經更重視言語,本書成語諺語選自聖經,自然格外有意義。聖經中的成語諺語文字精煉、優雅犀利,十分有看頭。從英譯聖經中尋找成語和諺語,在中文系統中發現對應的成語或意義正是本書的獨到視角。
我與永晃是超過五十年的老友,更是家庭世交。打從二十歲出頭台大同學時代就認識他的嚴謹耿直,忠誠認真,做人、做事、顧家都是如此。老來我才認識他原來還有一支生花妙筆。而治學態度依舊認真嚴謹,仍是永晃的本色。
一百三十二則成語諺語,背後的研究所下的功夫絕對不可小覷 。永晃規律化的馬不停蹄、手不停筆,每日研究、每週產出,果真滴水穿石、積沙成塔,老實說,我是衷心佩服的。
我認為這是一本極好的應用書冊。由於每一則成語諺語都有其出處,文化背景、屬靈意義。還有該成語在生活中的引申意義。這引申就正是成語諺語的特色,一語多層意義。因此本書可以是學子學習英文的參考,增加文學性的品味,更是個人讀經或小組查經的優質參考,無論在尋找講授主題靈感,或是相關經文查閱,都十分方便好用。
還記得三十五年前,永晃公職奉派美國、帶著妻小移居時的依依不捨,二十多年前在美奮鬥有成之時,因為妻子感受到上天呼召,要在中國神州大陸從事教育,永晃二話不説,默默陪伴夫人拔起美國建立的基礎,移居蘇州。在教育上紮根建校和經商管理公司之餘,竟能在文字工作上卓然有成!這其實超出我的預期!永晃兄嫂追隨理想義無反顧,伉儷情深各有貢獻,實為楷模。
聽聞本書出版,特此推薦。閱讀之後尚有意猶未盡之感,寄望還有續集!
鄭玉英寫於臺北懷仁全人發展中心
試閱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