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數值化之鬼:數字不是全部,但忽視數字的人絕對無法成長!
「工作做得好的人」共通的唯一思維!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數字不是全部,但忽視數字的人絕對無法成長!
★2022-2023日本最暢銷商業書TOP1,突破65萬冊!★
★出版至今,蟬聯Amazon商業榜TOP1★
★金石堂.博客來當月選書!★
★受邀商業周刊(1841期)和今周刊(1364期)熱情報導!★
★台灣策略名師湯明哲等學界及商界名人共同推薦!★
3000家以上企業導入「冷靜理性」的思考法!
「工作做得好的人」共通的唯一思維!
閱讀本書,不需要簿記或會計等專業知識
▍現今社會「言語過剩」,但「數字不足」!
你是否抱持著「情緒」在工作?
「工作做得好的人」和「快速成長的人」,其共通點就是——
不論在什麼情況下,更願意把「情感」放一邊,用「數字」來思考。也因此,能夠持續面對自己的『不足之處』。
▍隨時保有「數字意識」的人,可以「更加客觀」地審視自我。
再怎麼討厭數字,數字依舊緊緊相隨,所以必須趁年輕、思想還有彈性的時候,
盡可能培養「數值化」的技巧。
不論你是主管還是非主管,都請成為「以數字獲得好評的人」。
▍用「數值化」的思維,看穿事實的真相。
步驟1:增加「行動量」——正確計算自身行動的機制。
步驟2:小心「比率」陷阱——別被除法帶來的安心感給騙了。
步驟3:找出「變數」——思考在工作中該聚焦於什麼。
步驟4:篩選出「真正的變數」——別讓「無法改變的事」成為藉口。
步驟5:從「長期」倒過來推算——分別以短期評價與長期評價來檢視。
目錄
前言 基於數字的思考方式
「除數字以外的」應排在最後面
任何時候,都先以「數字」來思考
數值化並不是為了要讓人「安心」
可用來消除彼此間的「誤解」
數字能夠斷開「情緒」
「言語過剩」但「數字不足」的現今社會
「自我」往往顯露於數字之後
數字能讓我們徹底「客觀」
序章 什麼是「數值化之鬼」?
01. 消除對數字的「負面感受」
02. 平常是否「發言中都有數字」?
03. 對能夠數值化的人來說,「失敗」是家常便飯
04. 成為「工作做得好的人」的5個步驟
【序章實踐】養成「數值化」的習慣
第1章 從大量實行開始著手──關於「行動量」
01. 「工作做得好的人」的共識
02. 數值化就是一種「PDCA」循環
03. 「以量取勝」的即刻行動機制
04. 整頓管理環境以便快速移動到「D」
05. 目標必須是「總是能記得的數字」,否則就沒有意義
【第1章實踐】嘗試執行「PDCA」
第2章 是什麼阻止了你的行動──關於「比率」
01. 「停滯不前者」的共通思維
02. 要小心「比率的陷阱」
03. 要當心目標裡的「%」
04. 建立良好機制以避免產生「不做事的大叔」
05. 也不能被「平均的謊言」給騙了
【第2章實踐】 看穿「數字的謊言」
第3章 該做的事與不做也沒關係的事──關於「變數」
01. 分辨「能夠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
02. 掌握工作流程的「模式」
03. 成為能及早注意到「變數」的員工
04. 不執著於「非變數」
05. 別人的成功理論並非都是「變數」而只是「假說」
06. 當「變數」變成「非變數」的時候
【第3章實踐】找出「變數」
第4章 不斷拋棄過去的成功──關於「真正的變數」
01. 「變數」若是放著不管就會越來越多
02. 從多個變數中篩選出「1個」
03. 能幹的主管會減少「變數」
04. 是否有減少「公司內的變數」?
05. 有疑問時,就從「變數」的角度思考
【第4章實踐】減少「變數」
第5章 從遠方的自己倒過來推算—關於「長期」
01. 「短期」與「長期」的兩種觀點
02. 短期有損,但長期得利
03. 「從短期到長期、從長期到短期」倒過來推算
04. 非得採取長期觀點不可的「環境創造」
【第5章實踐】從「長期」的角度思考
終章 數值化的限制
01. 為了進入「數字不是全部」的階段
02. 「真實的成長感」才是最主要目的
03. 如何培養出「企圖心」
04. 在有限的時間內於「本業」發揮力量
05. 「意義」與「成就感」是最後的慰藉
結語
序/導讀
【推薦序】
沒有用數字來支持你的想法,你會被釘在牆上
最近,企業面臨數位轉型的挑戰,很多的公司以為找了一位顧問,引進一套資訊系統,整個企業就可以數位轉型,然後就可以節省成本、增加效益。事實上,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間最重要的是要會利用數字來做決策,這和一般拍腦袋定案的決策方式背道而馳。所以企業要數位轉型,先要有用數字做決策的文化,這本書就是以數字做決策作為主要的訴求主題。
在一般的企業,最常看到的就是口號管理。例如:追求卓越、精進技術、強化顧客向心力等等。這些口號管理,企業員工看多了,也麻痺了。如果不將這些口號化成實際的數字,口號管理會成為最糟糕的管理。這也是這一本書最詬病的地方。所以,數字化管理是基礎的管理功夫。我們在管理學院教個案討論,大家都以為個案研討就是「盍各言爾志」,但哈佛大學已過逝的克里私汀教授有次告訴我說,在哈佛的個案討論如果你發言的時候,沒有用個案中間的數字來支持你的想法,你會被釘在牆上(You will be nailed on the wall)。這足以說明數字對於決策的重要性。
但隨著感應器(sensor)的普及,企業每天產生數以億計的資料,如何利用這些數字?
最重要的是找到這些數字的因果關係。例如,企業最重要的是獲利,對於零售業而言,獲利的決定因素是存貨,而存貨的決定因素則是生產/行銷規劃,生產/行銷又由每天的銷售產品組合和地區來決定,因此存貨的調整就要依據各樣的數字來決定,而不是靠直覺拍腦袋定案。對於IC設計而言,重要的是每位員工的產值和毛利。再找出決定產值和毛利的因素,透過一層層的因果關係鏈,就會導出公司的關鍵成功因素,數量化後,才能做數位化的管理。這是書中所講的「變數」。隨著時間的改變,這些因果關係也會變化。就看管理上能不能作到「智慧」化的管理,所以管理要「數智管理」。好的公司作到數「智」管理,不好的公司只能做數字管理。
就算公司導出了KPI,也不能太多,本書講到不要超過五個。事實上,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了KPI,不是KPI的指標便不會達到。所以不能全部靠KPI來管理。譬如說,如果市場佔有率是KPI,經理人員就有可能犧牲毛利,以達到增加市場佔有率。
但是,全部數字化的管理又會產生很多的問題。第一,就是基本誘因的問題,西方管理常說:You got what you pay for but you don’t get what you don’t pay. 意思是說,你的獎金會讓員工做出他獲得獎金的事情;可是其他事情就不會去做了。例如,學校裡面如果只是獎勵教授做研究,那教授對於教書就不會有興趣去改進。所以,如果全部是數量化管理的話,那一定會把公司推到扭曲的管理。而且很多事情是量不出來的,對於量不出來的績效,你又如何去數字化呢?第二,數字有很多謬誤的地方,以財務報表而言,你會發現壽險公司賣得越多,績效越差,因為人壽保險在第一年佣金給的比例非常高,佣金在當年就當作費用處理,但獲利是在以後的幾十年,結果賣得越多,帳務上虧得越多,所以財務報表就會失真。因此,要使用數字一定要知道數字的來源,要經過調整後才能夠讓數字反映出來真正的績效。第三,很多行為是量不出來又是重要的。譬如說員工用不用心?是不是願意教導屬下?第四,只靠數字管理,會掉到著重短期、忽視長期的陷阱。而且創新絕對是量不出來的。所以不用數值化管理不對,只依靠數值化管理則會忽視長期的發展、創新、文化等等軟實力。結論是數字管理大概只能做到60分到70分的管理,企業要卓越,除了數字以外,一定要加上主觀的判斷、文化和願景,才能夠達到比較高階的管理。
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博士,曾任臺灣大學副校長,現任長庚大學校長
湯明哲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