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作者告訴我們,如何當個有自主性的球迷,不再對球團過度死忠而被牽著走。」――
《思維誤判》作者基斯.洛爾(Keith Law)
「作者以他特有的分析能力與幽默感,指出今日球迷的熱情如何被濫用。他也提出了積極的解決辦法,讓我們用更健康、更理性的方式去欣賞球賽。本書是給新世代球迷最重要的指南。」――知名歷史播客麥可.鄧肯( Mike Duncan)
「本書是一帖苦口良藥,讓你在當個熱血球迷的同時,不會對這個領域的現實問題和不公不義視而不見。」――《芝加哥論壇報》專欄作家約翰.華納(John Warner)
球迷總是有許多無助的心情:
死忠支持心愛的球隊,但看不慣球團的無理作為……
努力存錢看球跟收集紀念品,但門票跟商品卻越來越貴……
球隊戰績越來越差,但球團老闆卻忙著在發展副業……
今日,職業運動已成為資本高度集中的場域。球團高層的作為與決策,往往與球迷所在意的運動精神與價值背道而馳。因此,當代的球迷不僅要關心球隊的戰績與球員的表現,還要探究球團經營的問題,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社會和道德議題。
本書作者卡爾卡特拉從小是亞特蘭大勇士隊的球迷(因為地方電視台的頻道被壟斷了),而在成為體育記者後,因為要陪孩子去看棒球,又成為了道奇隊的球迷。對他來說,成為球迷往往是許多偶然的因素促成,卻不知不覺成為生活的重心。
不過身為資深的棒球記者,他研究美國職業運動界數十年來的發展趨勢,發現有些球團並不看重球隊的輸贏或球員的權益,只想要花納稅人的錢蓋新場館、炒地皮,甚至用搬離主場來要脅政府。而在這些蠻橫作為的背後,球團依舊利用球迷的忠誠與激情來作為籌碼。
因此,作者提出多項策略,以幫助球迷找回單純看球的情懷與樂趣,特別是「支持球員而非球團」、「當個一日球迷與鍵盤教練也不錯」等。在這些深刻的觀察和評論中,他想提醒大家,球迷其實是有能力、有自主性的個體,若是能勇於發聲,不但能改變球隊經營者的決策,也能喚起整個社會對體育的熱情。
《思維誤判》作者基斯.洛爾(Keith Law)
「作者以他特有的分析能力與幽默感,指出今日球迷的熱情如何被濫用。他也提出了積極的解決辦法,讓我們用更健康、更理性的方式去欣賞球賽。本書是給新世代球迷最重要的指南。」――知名歷史播客麥可.鄧肯( Mike Duncan)
「本書是一帖苦口良藥,讓你在當個熱血球迷的同時,不會對這個領域的現實問題和不公不義視而不見。」――《芝加哥論壇報》專欄作家約翰.華納(John Warner)
球迷總是有許多無助的心情:
死忠支持心愛的球隊,但看不慣球團的無理作為……
努力存錢看球跟收集紀念品,但門票跟商品卻越來越貴……
球隊戰績越來越差,但球團老闆卻忙著在發展副業……
今日,職業運動已成為資本高度集中的場域。球團高層的作為與決策,往往與球迷所在意的運動精神與價值背道而馳。因此,當代的球迷不僅要關心球隊的戰績與球員的表現,還要探究球團經營的問題,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社會和道德議題。
本書作者卡爾卡特拉從小是亞特蘭大勇士隊的球迷(因為地方電視台的頻道被壟斷了),而在成為體育記者後,因為要陪孩子去看棒球,又成為了道奇隊的球迷。對他來說,成為球迷往往是許多偶然的因素促成,卻不知不覺成為生活的重心。
不過身為資深的棒球記者,他研究美國職業運動界數十年來的發展趨勢,發現有些球團並不看重球隊的輸贏或球員的權益,只想要花納稅人的錢蓋新場館、炒地皮,甚至用搬離主場來要脅政府。而在這些蠻橫作為的背後,球團依舊利用球迷的忠誠與激情來作為籌碼。
因此,作者提出多項策略,以幫助球迷找回單純看球的情懷與樂趣,特別是「支持球員而非球團」、「當個一日球迷與鍵盤教練也不錯」等。在這些深刻的觀察和評論中,他想提醒大家,球迷其實是有能力、有自主性的個體,若是能勇於發聲,不但能改變球隊經營者的決策,也能喚起整個社會對體育的熱情。
目錄
前言 不爽不要看
第一部 職業運動界不是天堂
第一章 老派球迷的消逝
第二章 球隊拯救了城市?
第三章 蓋球場:爽到球團、苦到納稅人
第四章 球場的VIP席愈來愈多
第五章 那些年,他們搶著要輸球……
第六章 球員也是勞工
第七章 球場上的愛國主義
第二部 二十一世紀的球迷
第八章 轉隊並不可恥
第九章 球員比球團更值得鼓勵
第十章 佛系看球的悠閒感
第十一章 球迷上街頭
第十二章 當鍵盤教練跟紀念品收集者的樂趣
結語
致謝
第一部 職業運動界不是天堂
第一章 老派球迷的消逝
第二章 球隊拯救了城市?
第三章 蓋球場:爽到球團、苦到納稅人
第四章 球場的VIP席愈來愈多
第五章 那些年,他們搶著要輸球……
第六章 球員也是勞工
第七章 球場上的愛國主義
第二部 二十一世紀的球迷
第八章 轉隊並不可恥
第九章 球員比球團更值得鼓勵
第十章 佛系看球的悠閒感
第十一章 球迷上街頭
第十二章 當鍵盤教練跟紀念品收集者的樂趣
結語
致謝
試閱
第一章 老派球迷的消逝
我在一九八五年成為MLB亞特蘭大勇士隊的球迷,當時陣中的明星球員是外野手戴爾・墨菲(Dale Murphy)。除此之外,我還喜歡:
一壘手鮑勃・霍納(Bob Horner)
游擊手拉斐爾・拉米雷斯(Rafael Ramírez)
三壘手肯・奧伯凱爾(Ken Oberkfell)
二壘手格倫・哈伯德(Glenn Hubbard)
先發投手里克・馬勒(Rick Mahler)
後援投手吉恩・加伯(Gene Garber)
他們到了一九八六年球季都還留在勇士隊中。然而在一九八七年,霍納去日職養樂多隊打球,加伯被交易到堪薩斯皇家隊。接下來在一九八八年,拉米雷斯被交易到休斯頓太空人隊、奧伯凱爾到匹茲堡海盜隊,哈伯德成為自由球員去了奧克蘭運動家隊。在一九八九年,馬勒與辛辛那提紅人隊簽下了自由球員合約。最後,在一九九〇年,勇士隊將戴爾・墨菲交易到費城費城人隊。
在一九八五年到一九九〇年期間,勇士隊變得很糟,有四個賽季的排名墊底,另外兩個賽季排名倒數第二。然而在一九九一年他們完全扭轉局面,從最弱的球隊變成最強的隊伍,並贏得了國家聯盟冠軍,甚至僅差一勝即可獲得世界大賽冠軍(跟明尼蘇達雙城隊戰到最後一場)。那年整個賽季我都瘋狂地在為勇士隊加油,儘管我喜歡的球員都被交易出去或離開了。事實上,一九八五年的勇士隊班底早就消失了,當中沒有任何一名出現在一九九一年的國聯冠軍隊名單中。
羅馬哲學家普魯塔克當然不是棒球迷,但藉由他所提出的「忒修斯之船」(Ship of Theseus),我們便能完全理解那幾年勇士隊以及往後職業運動隊伍的經營模式:
在希臘神話中,忒修斯和其他年輕人經歷了重重難關從特里克島返回雅典,而他們所搭乘的那艘船有三十支槳。該船後來被雅典人保留下來作為紀念,還保存到哲學家法勒魯斯(Demetrius Phalereus,西元前三五○至二八○)年)的時代。幾百年來,他們陸陸續續將船上破舊腐蝕的木板取下,換上新的、好的木料。後世哲學家常常用這艘船當例子,用來討論事物變化的邏輯問題;有一方認為那艘船仍舊是原本的船,而另一方則主張它已經不是同一艘船了。
長期下來,那艘船上每塊木板都換過一次了,那麼它還是原來的船嗎?如果不是,那又是在哪個時間點失去了忒修斯之船的特徵呢?只是換掉一塊木板就不成問題,但若有一半以上的木板都是新的呢?如果勇士隊的老將全都被交易到費城人隊,那哪一隊才是真正的勇士隊?
幾個世紀下來,各派的哲學家(大概都不是棒球迷)針對這個悖論提出了許多解決方法,但沒有一個能讓眾人心悅誠服。有些人認為,只要換過的木板超過一半,就不再是原本的船了,正如亞特蘭大勇士隊的明星球員先後走了一大半。不過,小時候我從來沒有感覺到:「不!那已經不再是原本的勇士隊了!」畢竟有些替換後的木板——湯姆・葛拉文(Tom Glavine)、約翰・史莫茲(John Smoltz)以及大衛・賈斯提斯(David Justice)——都是很厲害的選手。
其他哲學家則聲稱,事物一有變化,其同一性就蕩然無存了。據此,在霍納離開勇士、加入養樂多燕子隊後,就不再是我原本所喜愛的那支球隊了。這種說法顯然相當荒謬。雖然球員經常在不同球隊間遊走,但球迷也不會每年都重新選擇自己要支持的隊伍,更不可能在球季內變來變去。再說,當時霍納已經開始發胖、體能過了巔峰期;那塊木板的確是該被換掉了。
另一個解決方案來自奧地利哲學家維根斯坦。他直接跳過那些令人絞盡腦汁的哲學討論,而是建議大家,「忒修斯之船」可以應用在你喜歡的任何事物上。換句話說,一切都是相對的:一九八五年、一九九一年和二〇二二年的勇士隊都是同一支球隊。就盡情去歡呼喝彩吧!
我認為,維根斯坦的解決方案就是大部分球迷的因應之道,反正球員總是來來去去、陣容每年都會更動。然而問題在於,球迷這麼做正是在為企業的商標、代表色和圖像加油。喜劇演員傑瑞・史菲德(Jerry Seinfeld)因此開玩笑說:「既然每年隊上的球員都不同,那麼仔細想想,身為球迷就是在支持那件球衣,盲目地為它加油吶喊。」
史菲德講出這個笑話時,美國職棒的自由球員制度(free agency,簡稱FA)才存在十五年而已,而當今職籃和美式足球通行的自由球員制也才落實沒幾年而已。心愛的球員在某個時間點突然離開原本所待的球隊,球迷都會感到好奇甚至不安。體育專欄作家會藉此抨擊球員的貪婪與不忠誠,富有的球隊老闆也聲稱,若要付高薪留住這些自由球員,球團就會破產。真實情況遠非如此。然而大多數的球迷卻都接受了這些說詞,所以不再將球員視為偶像或英雄,而是球團的傭兵。隨著球員的來來去去,球迷對於球隊、隊徽和球衣的依戀便更加牢固,就如同雅典的忒修斯之船一樣。
從崇拜球員到崇拜球衣
我們會為某支球隊的象徵和球衣加油歡呼,是出於某些心理因素。正如前文所述,有些球迷認同是從家族繼承而來的,也通常是以地區為劃分基礎。雖然球員來來去去,但「某某城市的驕傲」填補了我們內心的缺憾。這種地方認同其實與球賽本身無關。有些專業的球迷是為了欣賞力與美而去觀看賽事,但更多球迷是喜歡壁壘分明的對立感(但這種心態也沒有錯)。
傳統的地方認同感能激發球迷的熱情和動機,但近年來新式的球迷文化卻越來越跟運動脫節。
針對球員在場上表現,許多統計專家運用了大量數據來進行高等分析,亦即賽伯計量學。麥克・路易斯(Michael Lewis)在二〇〇三年的暢銷書《魔球》正是在談這門學問,還有人據此改編成了電影。賽伯計量學等棒球統計學存在很久了,但在路易斯的著作問世前,握有實權的球團管理階層鮮少根據統計數據下決策。不過到了二十一世紀,情況大大改變了,現在人人都很重視數據分析,球團在評估球員的能力與價值時,也改用了全新的方法。
在《魔球》裡,對賽伯計量學感興趣的年輕管理階層有如渺小的大衛,必須對抗巨人歌利亞,也就是老一輩的球團掌權者。運動家隊的經理認為,舊的思考框架和評估方式欠缺效能,不如改用進階的數據分析法。因此,他簽下優秀、有用但卻遭到忽視的球員,並以低成本建立起具有競爭力的隊伍。這種奮鬥的故事吸引了許多球迷,特別是那些熟悉統計分析的人;他們懂得用賽伯計量學去評估球員的表現,也鑽研過球隊的運作模式。反過來說,老派方法就有很多限制,哪怕是經營球隊多年、具有威望的前輩,也跟不上時代了。
結果,球迷就更加推崇那些聰明、能善用賽伯計量學的高階主管。事實上,他們都是在為球團加油歡呼。是的,老派的棒球人確實有問題,但在談合約的球員也連帶受害。賽伯計量學的支持者都在讚揚花小錢組王牌球隊的管理者,並取笑對數字不精明的守舊老闆。大家都在討論,有哪些球團看走了眼,付了過高的薪資給中看不中用的棒球明星。他們依舊是在為球隊加油,但受到讚美的是管理階層而不是球員。
另一個更加走鐘的球迷文化出現在冰球場上。球迷和媒體都害怕這項運動被邊緣化,所以竭盡全力去宣傳,說這是最優越的技競運動。他們都吹噓說,冰球運動員勇猛頑強,不容易因傷缺賽,上場後也不驕縱,就像藍領工人那樣苦幹實幹。總而言之,冰球選手既高尚又有道德;球迷光是欣賞比賽還不夠,還要讓這項運動變成最頂級、最受歡迎的賽事。對他們來說,場上最重要的不是球隊或球員,而是其他事物。
類似的現象在大學賽事中也越來越常見,有些球迷不光是對所愛的球隊及球員死忠,對整個地區聯盟也一樣支持。舉例來說。阿拉巴馬大學與中西部的「大十聯盟」(Big Ten Conference)球隊比賽時,有些喬治亞大學的球迷會到場加油。因為阿拉巴馬大學勝利的話,這兩所大學所同屬的東南聯盟(Southeastern Conference)就會受到矚目,喬治亞大學在體育界裡的地位就會提升。同樣地,在美國大學體育協會(NCAA)舉辦的賽事中,有些奧克拉荷馬大學的球迷會跑去支持原本的死對頭堪薩斯大學,因為兩隊都屬於「大十二聯盟」(Big 12 Conference)。不過,若回到地區聯盟的賽事中,這些球迷就會回到母隊,不再為其他球隊加油。體育心理學家常提到,球迷加油的動力是來自於敵我的內外之分以及歸屬感。因此,這種為死對頭加油的行為反而違反常理。
我所見過最為脫節的球迷心態,應該是與NFL有關。在過去十年,該聯盟的總裁羅傑・古德爾(Roger Goodell)毫不掩飾地表示,該聯盟的各項業務,包括行銷、電視轉播、公共關係、聯盟管理和球員紀律等,都應該以「保護盾牌」作為最優先考量,也就是聯盟本身的代表商標。古德爾用這個說法來描述他對於NFL的運作、形象及收入所肩負的職責。對古德爾來說,他得善盡工作上的職責,也就是增加聯盟的收益。然而,「保護盾牌」已滲透到該聯盟的營運與辦公室以外的其他領域。針對相關的批評,古德爾的回應方式定調了聯盟的價值與特質。NFL販售著印有盾牌的帽子、T恤和連帽衫,而為數眾多的球迷還真的買單。
他們膜拜球衣、為球隊的制服組及其高層加油,用抽象的角度與高傲的心態去看球。他們擁抱NFL的商標,成為整個聯盟的後盾。事實上,這種文化是在呈現某種消費模式,且完全悖 離了單純看球、欣賞運動員表現的傳統,也不再與志同道合的球迷組成小圈圈。在消費文化下,只要球場內外發生某些有違我們個人理念的事情,我們內心便會感到非常矛盾。
我在一九八五年成為MLB亞特蘭大勇士隊的球迷,當時陣中的明星球員是外野手戴爾・墨菲(Dale Murphy)。除此之外,我還喜歡:
一壘手鮑勃・霍納(Bob Horner)
游擊手拉斐爾・拉米雷斯(Rafael Ramírez)
三壘手肯・奧伯凱爾(Ken Oberkfell)
二壘手格倫・哈伯德(Glenn Hubbard)
先發投手里克・馬勒(Rick Mahler)
後援投手吉恩・加伯(Gene Garber)
他們到了一九八六年球季都還留在勇士隊中。然而在一九八七年,霍納去日職養樂多隊打球,加伯被交易到堪薩斯皇家隊。接下來在一九八八年,拉米雷斯被交易到休斯頓太空人隊、奧伯凱爾到匹茲堡海盜隊,哈伯德成為自由球員去了奧克蘭運動家隊。在一九八九年,馬勒與辛辛那提紅人隊簽下了自由球員合約。最後,在一九九〇年,勇士隊將戴爾・墨菲交易到費城費城人隊。
在一九八五年到一九九〇年期間,勇士隊變得很糟,有四個賽季的排名墊底,另外兩個賽季排名倒數第二。然而在一九九一年他們完全扭轉局面,從最弱的球隊變成最強的隊伍,並贏得了國家聯盟冠軍,甚至僅差一勝即可獲得世界大賽冠軍(跟明尼蘇達雙城隊戰到最後一場)。那年整個賽季我都瘋狂地在為勇士隊加油,儘管我喜歡的球員都被交易出去或離開了。事實上,一九八五年的勇士隊班底早就消失了,當中沒有任何一名出現在一九九一年的國聯冠軍隊名單中。
羅馬哲學家普魯塔克當然不是棒球迷,但藉由他所提出的「忒修斯之船」(Ship of Theseus),我們便能完全理解那幾年勇士隊以及往後職業運動隊伍的經營模式:
在希臘神話中,忒修斯和其他年輕人經歷了重重難關從特里克島返回雅典,而他們所搭乘的那艘船有三十支槳。該船後來被雅典人保留下來作為紀念,還保存到哲學家法勒魯斯(Demetrius Phalereus,西元前三五○至二八○)年)的時代。幾百年來,他們陸陸續續將船上破舊腐蝕的木板取下,換上新的、好的木料。後世哲學家常常用這艘船當例子,用來討論事物變化的邏輯問題;有一方認為那艘船仍舊是原本的船,而另一方則主張它已經不是同一艘船了。
長期下來,那艘船上每塊木板都換過一次了,那麼它還是原來的船嗎?如果不是,那又是在哪個時間點失去了忒修斯之船的特徵呢?只是換掉一塊木板就不成問題,但若有一半以上的木板都是新的呢?如果勇士隊的老將全都被交易到費城人隊,那哪一隊才是真正的勇士隊?
幾個世紀下來,各派的哲學家(大概都不是棒球迷)針對這個悖論提出了許多解決方法,但沒有一個能讓眾人心悅誠服。有些人認為,只要換過的木板超過一半,就不再是原本的船了,正如亞特蘭大勇士隊的明星球員先後走了一大半。不過,小時候我從來沒有感覺到:「不!那已經不再是原本的勇士隊了!」畢竟有些替換後的木板——湯姆・葛拉文(Tom Glavine)、約翰・史莫茲(John Smoltz)以及大衛・賈斯提斯(David Justice)——都是很厲害的選手。
其他哲學家則聲稱,事物一有變化,其同一性就蕩然無存了。據此,在霍納離開勇士、加入養樂多燕子隊後,就不再是我原本所喜愛的那支球隊了。這種說法顯然相當荒謬。雖然球員經常在不同球隊間遊走,但球迷也不會每年都重新選擇自己要支持的隊伍,更不可能在球季內變來變去。再說,當時霍納已經開始發胖、體能過了巔峰期;那塊木板的確是該被換掉了。
另一個解決方案來自奧地利哲學家維根斯坦。他直接跳過那些令人絞盡腦汁的哲學討論,而是建議大家,「忒修斯之船」可以應用在你喜歡的任何事物上。換句話說,一切都是相對的:一九八五年、一九九一年和二〇二二年的勇士隊都是同一支球隊。就盡情去歡呼喝彩吧!
我認為,維根斯坦的解決方案就是大部分球迷的因應之道,反正球員總是來來去去、陣容每年都會更動。然而問題在於,球迷這麼做正是在為企業的商標、代表色和圖像加油。喜劇演員傑瑞・史菲德(Jerry Seinfeld)因此開玩笑說:「既然每年隊上的球員都不同,那麼仔細想想,身為球迷就是在支持那件球衣,盲目地為它加油吶喊。」
史菲德講出這個笑話時,美國職棒的自由球員制度(free agency,簡稱FA)才存在十五年而已,而當今職籃和美式足球通行的自由球員制也才落實沒幾年而已。心愛的球員在某個時間點突然離開原本所待的球隊,球迷都會感到好奇甚至不安。體育專欄作家會藉此抨擊球員的貪婪與不忠誠,富有的球隊老闆也聲稱,若要付高薪留住這些自由球員,球團就會破產。真實情況遠非如此。然而大多數的球迷卻都接受了這些說詞,所以不再將球員視為偶像或英雄,而是球團的傭兵。隨著球員的來來去去,球迷對於球隊、隊徽和球衣的依戀便更加牢固,就如同雅典的忒修斯之船一樣。
從崇拜球員到崇拜球衣
我們會為某支球隊的象徵和球衣加油歡呼,是出於某些心理因素。正如前文所述,有些球迷認同是從家族繼承而來的,也通常是以地區為劃分基礎。雖然球員來來去去,但「某某城市的驕傲」填補了我們內心的缺憾。這種地方認同其實與球賽本身無關。有些專業的球迷是為了欣賞力與美而去觀看賽事,但更多球迷是喜歡壁壘分明的對立感(但這種心態也沒有錯)。
傳統的地方認同感能激發球迷的熱情和動機,但近年來新式的球迷文化卻越來越跟運動脫節。
針對球員在場上表現,許多統計專家運用了大量數據來進行高等分析,亦即賽伯計量學。麥克・路易斯(Michael Lewis)在二〇〇三年的暢銷書《魔球》正是在談這門學問,還有人據此改編成了電影。賽伯計量學等棒球統計學存在很久了,但在路易斯的著作問世前,握有實權的球團管理階層鮮少根據統計數據下決策。不過到了二十一世紀,情況大大改變了,現在人人都很重視數據分析,球團在評估球員的能力與價值時,也改用了全新的方法。
在《魔球》裡,對賽伯計量學感興趣的年輕管理階層有如渺小的大衛,必須對抗巨人歌利亞,也就是老一輩的球團掌權者。運動家隊的經理認為,舊的思考框架和評估方式欠缺效能,不如改用進階的數據分析法。因此,他簽下優秀、有用但卻遭到忽視的球員,並以低成本建立起具有競爭力的隊伍。這種奮鬥的故事吸引了許多球迷,特別是那些熟悉統計分析的人;他們懂得用賽伯計量學去評估球員的表現,也鑽研過球隊的運作模式。反過來說,老派方法就有很多限制,哪怕是經營球隊多年、具有威望的前輩,也跟不上時代了。
結果,球迷就更加推崇那些聰明、能善用賽伯計量學的高階主管。事實上,他們都是在為球團加油歡呼。是的,老派的棒球人確實有問題,但在談合約的球員也連帶受害。賽伯計量學的支持者都在讚揚花小錢組王牌球隊的管理者,並取笑對數字不精明的守舊老闆。大家都在討論,有哪些球團看走了眼,付了過高的薪資給中看不中用的棒球明星。他們依舊是在為球隊加油,但受到讚美的是管理階層而不是球員。
另一個更加走鐘的球迷文化出現在冰球場上。球迷和媒體都害怕這項運動被邊緣化,所以竭盡全力去宣傳,說這是最優越的技競運動。他們都吹噓說,冰球運動員勇猛頑強,不容易因傷缺賽,上場後也不驕縱,就像藍領工人那樣苦幹實幹。總而言之,冰球選手既高尚又有道德;球迷光是欣賞比賽還不夠,還要讓這項運動變成最頂級、最受歡迎的賽事。對他們來說,場上最重要的不是球隊或球員,而是其他事物。
類似的現象在大學賽事中也越來越常見,有些球迷不光是對所愛的球隊及球員死忠,對整個地區聯盟也一樣支持。舉例來說。阿拉巴馬大學與中西部的「大十聯盟」(Big Ten Conference)球隊比賽時,有些喬治亞大學的球迷會到場加油。因為阿拉巴馬大學勝利的話,這兩所大學所同屬的東南聯盟(Southeastern Conference)就會受到矚目,喬治亞大學在體育界裡的地位就會提升。同樣地,在美國大學體育協會(NCAA)舉辦的賽事中,有些奧克拉荷馬大學的球迷會跑去支持原本的死對頭堪薩斯大學,因為兩隊都屬於「大十二聯盟」(Big 12 Conference)。不過,若回到地區聯盟的賽事中,這些球迷就會回到母隊,不再為其他球隊加油。體育心理學家常提到,球迷加油的動力是來自於敵我的內外之分以及歸屬感。因此,這種為死對頭加油的行為反而違反常理。
我所見過最為脫節的球迷心態,應該是與NFL有關。在過去十年,該聯盟的總裁羅傑・古德爾(Roger Goodell)毫不掩飾地表示,該聯盟的各項業務,包括行銷、電視轉播、公共關係、聯盟管理和球員紀律等,都應該以「保護盾牌」作為最優先考量,也就是聯盟本身的代表商標。古德爾用這個說法來描述他對於NFL的運作、形象及收入所肩負的職責。對古德爾來說,他得善盡工作上的職責,也就是增加聯盟的收益。然而,「保護盾牌」已滲透到該聯盟的營運與辦公室以外的其他領域。針對相關的批評,古德爾的回應方式定調了聯盟的價值與特質。NFL販售著印有盾牌的帽子、T恤和連帽衫,而為數眾多的球迷還真的買單。
他們膜拜球衣、為球隊的制服組及其高層加油,用抽象的角度與高傲的心態去看球。他們擁抱NFL的商標,成為整個聯盟的後盾。事實上,這種文化是在呈現某種消費模式,且完全悖 離了單純看球、欣賞運動員表現的傳統,也不再與志同道合的球迷組成小圈圈。在消費文化下,只要球場內外發生某些有違我們個人理念的事情,我們內心便會感到非常矛盾。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