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我的囚租人生:租客面試、畸形格局、房東消失-25年租屋經驗如何影響歸屬感,以及對居住文化與家的想像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目錄
試閱
序
每個人生來都渴望家。對我而言,家是在我不斷搬遷的歲月裡學會了建立、失去、眷戀的地方。長到二十五歲,我已搬過二十幾次家,我對社群營造、室內設計、政府失能的一切所知,都是我住過的那些地方教我的。
本書每一章都以我的一間故居當引子。它們不是我住過的所有房子,只是其中最能說明居住議題的幾間──每間都揭露了關於住房危機、其政治與歷史,以及今天我們居住方式的某些事。有些嚴格來說甚至稱不上房子,只不過,家和房子在我心中好似成了能互換的字詞。在公宅生活的日子裡,我親身體驗了何謂被國家忽視;以汽車展示場為家時,我明白了住在不是用來居住的空間會發生什麼事;頻頻參加租屋甄選那會兒,我學會在網路上營造自己最好的一面;近距離看見仕紳化(gentrification)冷冰冰的乾淨美學,我意識到多少時候,品味被人們當作槍砲刀械。為寫書進行的研究和報導領我走入各個領域,回溯七○年代英國的亞裔青年運動、追蹤千禧世代對龜背芋的迷戀,乃至於探討牆壁另一側的聲音如何衝擊我們的聽覺。
本書重點不在每棟房子的樣貌,而在我們如何共同面對不安穩。不過,書中仍會稍稍提及室內的文化史。若說房子的外觀述說著我們的歷史──從維多利亞排屋上倫敦大轟炸的傷痕,到戰後公宅的粗獷主義(brutalist)風格──,那麼房子的內裝則透露了我們的現在。我們向來喜歡窺探住宅內部,看看客廳裡的裝潢擺設、猜猜房屋的年代與價值,打從一九○八年第一屆「理想家居展」(Ideal Home Exhibition),直到當今名媛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為《Vogue》拍攝的居家風格影片,這點從來沒變。政治、社會、經濟陷入大亂的二○一○年代,許多人的家換上了淡泊的灰。疫情的禁足令下,人們於牆上繪出拱門,營造逃脫的幻覺。當商品化的女性主義成為新主流,千禧粉紅攀上了我們的牆面。構成我們居所和居家生活的種種細節,像個裝滿居住故事的寶箱,裡頭有偌大的窗、仿絨屑填充的浮雕壁紙、淡奶黃的木蘭色油漆、寶藍的絲絨沙發,每樣我都曾鍾情一時。
想寫這麼一本關於家之意義與構成的書,不光是因為許多關於家的著作都只談中產階級生活或勞工階級白人對於公營住宅(council housing)的經驗,也是因為我們的社會仍然缺乏坦白的對話,討論在這個國家四處搬遷的真實感受,以及沒有固定「家園」者面對的不安穩。搬遷有許多形式,文化脈絡上,有著游牧根源的吉普賽/羅姆人/旅行者(Gypsy, Roma, Traveller)族群之遷移,顯然不同於租金或房東變動導致的徙居。然而,我希望透過本書探討搬遷的感受,以及我們留戀故居的某些原因。我們住在我們身處的空間裡,那些空間給了我們一些什麼,我們也給了它們一些什麼。
這本書是寫給所有擔心過還有多久要搬家的人,所有嚮往過某些物品──粉彩香氛蠟燭、IKEA燈罩、印花壁紙──又為這種嚮往愧疚的人,所有曾被房東禁止粉刷牆壁、參加過租屋面試,或者單純為繳房租痛苦過的人。它是寫給所有買過房子並對此五味雜陳的人。寫給比例愈來愈高為住處焦慮的人,也寫給擁有安穩居所的人。寫給所有盼過、住過、築過、愛過某個家的人。
這也是一本呼籲行動的書,呼籲抵抗和積極作為,透過出席社區會議、寄信給國會議員、建立臉書社團、發行小誌(zine),為所有曾經覺得自己太渺小、太無力的人們賦權(empowering)。我們每個人都能做些什麼,聲援住房危機下首當其衝的人們──被迫搬進危樓的跨性別者、受到房東集體歧視的黑人社群、除了流離別無選擇的移民。公平的居住權對人人有益,對社會有益,對你我有益。因為居住問題關乎正義。
我搬家的次數或許比大部分人多一點,但這樣的經驗並不特別。我們都渴望有個家,而我們生活和尋家的許許多多經驗,都深深地被二○○八年金融海嘯、十年多的保守黨執政、當前的氣候危機與全球疫情形塑。沒有藉口能正當化住房危機,它是我們容許資本主義的獲利動機(profit motive)肆虐之直接結果,依附在一個神話上—只有特定人群可以享有安穩的生活,只有特定人群才有資格在一個空間有限、資源有限的國家取得居所。我們能從誰被排除在外,看見滲透整個居住體系中的種族主義、階級主義、跨性別恐懼和健全主義。這些是令人坐立難安,卻必須承認的真相。承認之後,方能真正開始理解它們如何衝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居住地景。
一九一九年,英國通過了《艾迪森法》(Addison Act),保障國內最弱勢的某些群體擁有平等的居住權。住過西倫敦公營住宅的我,也是受惠於艾迪森夢想的一人。然而百年後的今天,我們的社會離平等依然遠得叫人心急。根據全國住房聯盟(National Housing Federation)的統計,全英格蘭有八百四十萬人住在負擔不起、不安全或不宜居的家裡。我們身陷住宅品質低落、流氓房東橫行、仕紳化失控的危機之中。
從事報導工作多年,我曾有幸走進英國各地人們的家裡。他們與我分享故事,讓我看他們心愛的小擺飾,告訴我一塊蕾絲圓墊、一條窗簾、一片LV窗戶貼花的價值。有段短暫時期,我為關注居住問題的慈善機構「庇護所」(Shelter)發行的雜誌《此地》(Here)工作。在那裡,我初次體會到兩種動機間的衝突,一邊是希望讓居住成為人權的倡議者,另一邊則是讓一些最脆弱的租屋族幾乎永無安居權利的政府。關於居住的法律素有特別複雜的惡名,縱使影響著所有國人,卻並未設計得讓市井小民能夠看懂。
家從未感覺如此珍貴,或如此岌岌可危。全民的居住權──尤其是勞工階級非白人──乃是一個政治議題。以往可能從沒想過自己有權發聲的族群,如今正學習怎麼在一個不給他們空間的國家裡自己製造空間:學習怎麼讓一個地方更像家園。住房危機持續宰割我們,搬遷在生活中的分量變得比任何時代更重了。英國的人口結構正在轉變,來自全球的多樣族裔於此築居。與此同時,房價卻使穩定的長期住處對於整個世代而言遙不可及,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的安全網更是淒慘地、緩慢地被磨損殆盡。
本書中,我一方面會以新聞工作者的角度,報導英國各地的故事。另一方面,我某程度上也算一個案例,始終不會完全消失在這些故事裡。我關於居住的經驗,許多都糟糕到滑稽可笑(事後想來),所幸總還有一些喜悅,使那些歲月不至於徹底貧瘠。本書會將「擁有家」和「追尋愛」視為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並且援引「自我照顧」(self-care)的概念──在本書中,這指的是人可以自己去找到和界定任何形式的家,作為一種抵抗的方式。面對著住房危機對我們愈來愈嚴重、愈來愈殊異的影響,共同發現家的快樂並且試著一起反擊,就像最療癒傷痛的膏藥。
過去曾有、未來也會有無數關於家的文字。我們都想找到家。移民家庭的孩子天生容易成為游牧者。貧富差距、國家忽視、市場動盪也造就了許多都市裡的牧人。這個故事敘述了當這一切都發生在你身上,你會遭遇什麼。它既是個傷心故事,也是個愛情故事。搬家可能成為慢性壓力的源頭,但也是重新開始的契機。它教給我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在家的小小角落裡發現美──油漆剝落處纖巧脆弱的捲子、公宅薄牆之間迴盪的響聲。我們都四處遷徙過,在住過的那些房子裡尋得了構成我們的故事。以下便是一些我的故事。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