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電子書】同理心領導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35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Amazon4.9顆星好評,各界領導者齊聲推薦★

走動式管理已經過時,同理心領導才是新思維,
掃除管理盲點,五大領導行為藍圖挺進未來。

有能力察覺別人的情緒,認知別人可能的想法與感受,
拉近彼此關係,採取關懷行動,這就是同理心領導。

不論是出於缺乏刺激、難以區分工作與家庭的界線、害怕被無視等,情緒會大大影響人們的創造力與工作動力。

尤其如今許多工作者擁有不同以往的彈性,有更多的機會和配套方式,能夠選擇在不同的時間、地點,與同事合作來推進工作,卻引發領導者與所有工作者新一波的難題。

以領導者來說,擔心團隊文化消失、成員漸行漸遠,以及如何管理與促進協作,變得更加艱難。對個人而言,也許你熱愛這份工作,而獨立作業的方式卻讓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寂寞。

情緒就是資料,讓它成為最佳的聯繫工具!

當遠距/混合型工作模式及分散式團隊已成為新常態,更加突顯五種職場常見的情緒陷阱:無聊、憂鬱、內疚、偏執、寂寞。

認出這些情緒,找出它們的對比情緒:意義、喜悅、信念、明晰、歸屬感,從而建立五種領導行為藍圖:

 確認狀況:領導者如何與員工談話,幫助他找到「意義」,來控管無聊?
 樂觀溝通:如何把「喜悅」帶到日常工作中,喚醒員工的活力,擺脫憂鬱?
 增進信任:主管的「信念」會奠定員工的自信心,如何提升心理安全感,減緩內疚?
 劃定界線:領導者如何以「明晰」界線,確保工作公平分配,改善員工的偏執?
 管理績效:員工覺得自己的產出被看見,就會有「歸屬感」,藉此對抗寂寞。

本書提出實用的工具與策略,幫助主管們採取具同理心的領導方式,與員工建立緊密的關係,將大幅提升團隊運作的效率,讓組織脫穎而出。

作者

梅麗莎.羅莫

獲得耶魯大學管理學院MBA學位,研究領域是組織行為和領導力。她經常在世界各地活動發表演講,包括數位行銷世界論壇、世代成功打破藩籬、B2B行銷播客等,曾經獲選全球廣告行銷「40 Over 40」、「年度勵志女性」、「包容型領導者」。
她最新近的職位是全球行銷副總,在頂尖的B2B雲端軟體公司,帶領著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團隊,管理遠距員工的經驗已逾十年之久。著有歷史小說《藍眼之子》(Blue-Eyed Son),闡述二次大戰期間流離失所、失去民族認同的故事;此外,還為美國、英國、波蘭的刊物,撰寫旅遊和移居文章。她與西班牙出生的丈夫、兩位十幾歲的兒子、一隻救援來的拉不拉多犬,共同居住在紐約市郊。

譯者

姚怡平

台灣人,譯作五十冊,譯有《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成大事者,懂記仇》、《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為何時間不等人》、《陰屍路的黑暗療癒》、《叢林之書》、《格雷的畫像》等。工作聯絡信箱:joyce.yao@gmail.com

目錄

推薦序 懷著同理心與關懷心帶領成員
自序 從事遠距工作並保持密切關係
導言 遠距團隊的關係聯繫,是透過人本身
Chapter 1 在兩個工作世界之間

Part 1 遠距工作的五種情緒陷阱
診斷工具:遠距工作情緒與心態問卷
Chapter 2 無聊:單調乏味的家庭辦公室造成「悶爆」狀態
Chapter 3 憂鬱:個人危機如何導致單獨工作變成特殊的挑戰
Chapter 4 內疚:住家與辦公室的界線模糊不清,讓我們懲罰自己
Chapter 5 偏執:我們為何害怕自己「被無視及遺忘」
Chapter 6 寂寞:遠距工作如何考驗我們在關係聯繫上的需求

Part 2 五種遠距就緒領導行為藍圖
遠距領導力圓輪
診斷工具:領導力遠距就緒度問卷
Chapter 7 領導行為藍圖一:確認狀況
Chapter 8 領導行為藍圖二:樂觀溝通
Chapter 9 領導行為藍圖三:增進信任
Chapter 10 領導行為藍圖四:劃定界線
Chapter 11 領導行為藍圖五:管理績效
結語:情緒就是聯繫的工具
資源1:遠距工作同理心檢驗
資源2:破冰問句
資源3:領導行為藍圖
附錄A:遠距工作的低碳策略
附錄B:遠距工作的多元與包容注意事項
誌謝
參考資料

序/導讀

自序 從事遠距工作並保持密切關係

我會撰寫這本書,是因為從事遠距工作已經超過十年,在彈性的工作中雖是獲益良多,有時卻也艱辛難行。如今,眼見著旁人辛苦工作卻又不懂得如何開口訴說,領導者擔憂生產力和文化的崩解,而人們訴說自己重視彈性,想遠距工作,卻不想提及遠距工作的缺點,就怕無法選擇心中想要的工作方式。我想幫助各位理解成千上萬則的遠距工作重點,因而在此訴說某位遠距工作者和遠距領導者的故事,也就是我自己的故事。
我的故事既是成功故事,亦是警世寓言。之所以說是成功故事,是因為我近期在Sage跨國軟體公司從事遠距工作,職權和職涯有所成長,不但幾度晉升,我那個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團隊也向外擴展。從事業成長的角度來看,全遠距根本沒有讓我處於劣勢。然而,我的故事之所以是警世寓言,是因為我有時覺得孤立無援。我寧願一星期有幾天去辦公室工作,但基於個人因素,我的住家距離最近的公司據點,大約有一千三百公里之遠。此外,我的職責範圍涵蓋全球各地,就算待在公司辦公室,我跟團隊裡的其他成員,還是相隔數千公里和幾個時區。因此,團隊分隔多地(無論是不是遠距)已經成為我日復一日的現實。雖然我喜歡彈性,也喜歡帶領全球的業務,卻也想念每一個人。
多年以來,我試圖解決這個難題:「我該怎麼從事遠距工作,同時又保持密切關係?我該怎麼待在自己喜愛的這份工作,同時又應對寂寞感和孤立感?」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之前,我經常出差;但在疫情爆發後,再也不用出差,每個人都是這樣,辛苦的情況變得更為嚴重。
撰寫本書,是為了協助領導者(包含我本人在內)達到Work 2.0,不管身處何地、何時共事,關係的聯繫就是法則。
也許你正在應對同樣的難關,雖然在喜愛的工作崗位上,工作上也有你重視的彈性,卻覺得寂寞不已,渴望著團結與團隊精神。也許你是領導者,辦公室卻只有半滿,擔心團隊漸行漸遠、團隊文化消失、新人到職的情況,以及自己該如何協助最資淺勞工的職涯發展。
以遠距方式領導人員,不但要維繫人員之間的關係,還要讓人員保持專注,並且有動力做出優良的工作成果,但這些事都很難做到。我是在社群媒體與寬頻出現之前在商學院求學;當年,遠距領導力原則從沒出現在課表上,因為二十年前幾乎沒有人從事遠距工作。我開始投入遠距工作時,根本沒有工作指南可供參考,學到的東西大部分都是不斷摸索得來的,日復一日去做,就跟各位沒有兩樣。本書內容是由我的個人經驗塑造而成,還結合了我所訪談的數十位遠距工作者、領導者、專家的故事,並且運用了最新的遠距型和混合型組織研究。
不過,在核心上,本書算是從業者寫給從業者參考的指南。
從個人經驗、訪談和研究當中,我所獲得的最重大發現是,遠距工作會以無法言喻的方式,對情緒產生影響。要是長時間沒在辦公室工作(很多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都是這樣),那麼再次實際穿上鞋子、走進辦公大樓,可能會覺得不舒服,而置身於人群之中,也會覺得很奇怪,人際技能已然退化了。以前只是覺得通勤浪費時間,現在有時會覺得通勤很愚蠢,畢竟遠距就能完成大部分的工作,又不用來回往返。
從事遠距工作,就表示我們生病時可以不告訴別人。我很清楚,因為我在2020年被診斷患有乳癌,遠距工作讓我在治療期間過著雙面生活。我動了手術,還花了一個月每天接受放射線治療,把療程安排在工作時間以外。在生理上,我可以持續登入,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因為疤痕和被放射線灼傷的位置,低於視訊鏡頭的高度。不過,在情緒上,這種試著繼續照常工作的做法,卻對自己沒有好處。我想過要告知團隊,但要是跟他們說主管罹患癌症,就是在他們每天面對疫情的生活中,多增添了一件嚴酷的現實,我不想這樣。然而,在職場上,我比以往更需要同理心,要是我把同理心擋在外面,可能會讓我眼前的考驗變得更嚴峻。
我領導團隊將近三十年,而且從2009年起以各種形式從事遠距工作,以前是一人創業者,管理多位自由工作者,現在是待在跨國公司,帶領著分散各地的團隊。我目前的團隊成員從倫敦、洛杉磯等十個城市登入並投入工作,跟我置身於同一個國家的團隊人員不到兩成。團隊人員使用的語言有四種,年齡從二十幾歲到五十幾歲。我珍惜團隊的多元化,大家的年齡、語言、人生經驗各有不同,而身為自稱的環球客,所處的地域更是格外多樣。
每天,我被要求確保團隊達到最佳工作表現,確保成員都喜愛工作。在這個複雜的矩陣型組織裡,我被要求提供明確的指示、做出決策、分配資源,要讓大家的期望達成一致並加以管理;我要宣導策略,說服同事接受策略;我要解決衝突,聆聽並建議,指導並支援,讚揚並鼓勵,啟發並激勵。
科技工具和公司文化帶來很大的幫助,我的公司採用科技工具,而公司文化更讓全遠距人員覺得自己是公司的一分子,並準備好達到最佳工作表現。當我開始在北美洲從事全遠距工作,「同事成功」(Colleague Success)團隊欣然接納我,我還得知自己隸屬公司在北美洲地區最大的「園區」──遠距園區。公司內部舉辦大型活動時,要是我無法親自前往會場參加,「活動包」(event pack)就會郵寄到我家,隨附的短信會以感謝和雀躍之情描述即將舉辦的活動。有一年,我的筆記型電腦出了問題,資訊科技團隊當天就把備用品從亞特蘭大寄到紐約。我們有最佳的協作工具,方便聊天、視訊通話、分享檔案、腦力激盪、提出文件、在全員大會提問、參與大小會議。簡單來說,在文化和科技上都沒有不足之處,我應該能以全遠距同事的身分獲得成功。
然而,我獲得以下的頓悟:如果你萬事俱備,但你的領導者不太擅長領導混合型遠距團隊,不太懂得協助分散各地的人們聯繫關係,也不太了解同事遠距共事的經驗很細膩複雜,那麼遠距工作團隊的運作還是會很辛苦。
在此感謝史丹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尼可拉斯.布魯姆(Nicholas Bloom),他在2011年進行開拓性的實驗,開啟了一扇大門,讓我們得以認識遠距工作。他研究中國員工在九個月期間的遠距工作情況,結果證明,在家工作不僅能提高生產力(提高13%),還能降低離職率(50%)。然而,根據實驗過後進行的幸福感問卷調查,在遠距工作團隊的參與者當中,有24%表示自己很寂寞。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人們不得不在反常情況下從事遠距工作,在家工作的人們表示,有三分之二的時間覺得很寂寞。其他的情緒和心態,也導致在家工作變得複雜起來,我們比以往更需要領導者,這樣我們之間的關係才會變得更緊密。我們需要的是領導者,不是科技。
友人柯琳.克里諾(Colleen Crino)在資訊科技產業擔任開發長一職。她對我說,她的公司正在測試 Oculus 頭戴式裝置,並且鼓勵團隊利用該裝置,在新的層次上聯繫關係。她試戴這個裝置,玩了一些遊戲,跟一起共事的虛擬替身(不是真人)聊天。然而,她戴了一小時,覺得這個裝置真的太重了,還承認說,自己真正想要弄懂的,並不是怎麼跟虛擬替身聊天,而是怎麼發揮「團隊會議的技巧」。她覺得,自己能為團隊所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善於安排團隊會議,讓成員更常一起參與虛擬的「全員」通話。而且,是由她本人來帶領大家變得關係更緊密,不是由元宇宙的身分來帶領。
現今的工作世界對我們的要求比以往更多,但願在本書的幫助下,所有的遠距領導者都能找到他們在工作世界肩負的使命。遠距型和混合型工作的最後一塊拼圖,就是確保人類能夠像工作那樣蓬勃發展。
我們一起把這塊拼圖放到正確的位置上吧!

試閱

情緒就是聯繫的工具

我們已經證明,對許多工作來說,就算把工作團隊跟職場環境脫鉤,還是能夠完成工作。更棒的是,我們發現自己這樣做了以後,可以更常陪伴家人,減少通勤的壓力和費用,不像以前是七天有五天要例行通勤。我們得以了解,遠距工作不只是從不同的桌面登入,更是根據非同步的節奏進行調整,透過不同的方式跟領導者和組織溝通,保護職場生活和居家生活之間的界線,更要用心經營我們跟同事和團隊之間的關係。這樣一來,在完成工作的方式和地點上,無論是要採用全遠距還是混合型的遠距模式,公司都會擁有更多的選擇,促使員工的生活品質達到平衡。
就其核心,遠距領導力是要運用同理心的工具,來跟團隊建立緊密的關係。在遠距領導力圓輪的引導下,你多數時候都能夠正確理解遠距員工所抱持的情緒和心態。你讀了第一部分講述五種情緒陷阱的幾章內容以後,現在宛如大字典在手,可以說出好幾種可能的答案來回答以下的大哉問:「你還好嗎?」希望你在一些情境下能看見你自己或員工;希望你讀到那些內容時,會覺得自己被看見、被理解。就算你有了任何的感覺,都是沒問題的;遠距工作的我們,有時就是會有那樣的感覺。請相信,有很多像你這樣的人。
撰寫本書時,我經常想著,在專業環境下,很容易就會逃避情緒,這幾乎已經成為定律。不過,管理學者西格爾.巴薩德經常說,情緒就是資料。情緒會透露重要資訊。她強調,情緒和理性思考不會相互牴觸,大家卻經常理所當然地以為會如此。情緒就是理性的思考。情緒和心態把人際對講機的頻率及頻道賦予我們,我們藉此相互聯繫關係。
提醒各位,情緒就是資料,除此之外,我還要更進一步說,情緒就是工具。我指的當然不是操控的工具,而是聯繫的工具。在情緒的幫助下,我們會相互同理,並且享有共同的人類經驗。「設計思考」仰賴的是同理心和細心的觀察,如此一來,不但能深入理解顧客的需求,所設計的產品也會帶來優異的價值和體驗。我們的領導力就是我們的產品,而只要發揮同理心,我們就能步上正軌,為下屬創造優異的體驗。
我被診斷罹患癌症時,斷絕了關係的聯繫,因此從中學到一課。遠距工作會讓關係聯繫的斷絕變得容易。當時利用Zoom螢幕進行隔絕,看起來好像是絕佳方法,可以處理我身上發生的狀況,結果反倒阻擋我進入職場友人和同事的圈子,而他們原本可以同理我、支持我。如果你是領導者,請謹記在心,員工很容易會把內心的掙扎、創傷,甚至是日常的挫折感給隱藏起來。
雖然分享心事通常很困難,但是唯有分享心事,才會覺得彼此的關係緊密聯繫。關鍵就掌握在領導者的手中,身為領導者的你,應該要敞開心門,表達你願意陪在對方身邊聆聽。為什麼你應該這樣做?因為西格爾.巴薩德也說過,員工不會把他們的人性擱在門口。無論我們想不想贊同這個說法,在螢幕另一端的就是活生生的人。你跟那個人的關係越能緊密聯繫,對方的工作就會做得越好。
GitLab軟體公司的戴倫.莫夫對我說,領導者一定要知道,「唯有會議室允許大家發揮同理心,同理心才會發揮作用。而2022年之後,會議室等同於全世界,無處不在。」
我很確定,只要是那種在任何地點都可以完成的工作,那麼不管是什麼領域、什麼職業,遠距工作(無論是全遠距還是混合型遠距)都會成為我們的工作方式。遠距工作帶來的好處太多了,讓人無法就此割捨,而健康和氣候相關問題帶來的干擾,可能變得更頻繁,我們會像疫情期間那樣再度需要從事遠距工作。將來,在企業永續經營方面,遠距工作會是最重要的一大優勢。如果領導者能夠發揮同理心並聯繫關係,遠距工作者就能在工作上表現出最好的一面。
如果領導者懂得「聯繫的急迫感」和「溝通的耐心」之間的差異,那就表示在遠距工作的情況下,領導者會花時間去處理重要的事情,也就是那些會帶來意義、喜悅、信念、明晰、歸屬感等的事情。若工作帶來前述的感覺,那麼我們就會想要做得更多,甚至超乎對方的要求;我們很容易就會自動自發地付出努力,創造力和熱忱會源源不絕。想像一下,由分散式工作團隊經營的企業,要是能帶來前述的感覺,會是怎樣的情景。
將來,我的職涯來到尾聲之際,我只會記得那些人。或許你也會有同樣的感覺。領導力是一種創意的行動,而這種行動打造出的工作體驗,會幫助員工成長、學習、有所成就、獲得成功。我何其榮幸,過去近三十年來,竟然能帶領人們,扮演微不足道的角色,幫助每個人活出心目中的理想事業生活。
在遠距工作的局勢下,我們看待領導力的時候,必須透過以人為主的全新稜鏡。雖然遠距工作會讓偶然的機緣更難出現,但是也會讓「用心」顯得更為重要,而且成果也豐富許多。有些人會以為,置身於同一棟建築物,彼此之間的關係聯繫就會變得更緊密,但正如前文所述,這種想法是謬論。在辦公室工作,有可能多年來都跟對方擦身而過,卻一直不知道對方是誰,我們全都有過這樣的經驗。遠距工作有如在邀請大家多去認識共事者,無論是遠距工作,還是面對面的場合,都要去真正認識對方。
但願身為遠距型和混合型領導者的你能夠大獲成功。只要閱讀第一部分探討的個案研究和行為研究,你就能同理遠距型和混合型的員工。第二部分的遠距領導行為藍圖則是你的工具,你可以把情緒資料當成指南,據此採取關懷行動。
我認為,在人類的歷史上,現在正是令人極其雀躍的領導時刻。雖然前方面臨重大挑戰,但是我們的獨創力足以應對每一項挑戰。我們只是需要勇敢面對,只是需要發揮人性。

遠距團隊的關係聯繫,是透過人本身
本書適合的對象是不懂得有效運用遠距型和混合型工作的領導者。我跟那些親近資深高階主管的人士談過,察覺到他們對於遠距型和混合型工作感到不適,卻覺得不能講出來。有一些例外的情況值得注意,有些執行長會公開表示,他們對遠距工作感到不滿,而在這類聲明發表後,繼之而來的往往是辭職、請願、社群媒體上的風暴。
要是你看過勞動統計數據,就會明確知道,遠距工作精靈從瓶中釋放以後,就塞不回去了。你要雇用的人員,都會強烈要求在家工作。大家要做的工作,是那種值得去做、工作方式合理的工作。根據美國勞動統計局的資料,2021年11月的辭職人數達到四百五十萬人的高峰,比2019年11月高了將近三成,而且自2000年收集資料以來,2021年11月是辭職人數最多的月份。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於2022年2月的研究結果訴說箇中原因:有63%的辭職者想要更高的薪水和晉升;緊追在後的是,有57%的辭職者表示,他們覺得在職場上沒受到尊重;有45%的辭職者表示,他們的工作缺乏彈性。此外,2021年,顧能公司(Gartner)的問卷調查也呈現以下的情況:65%的受訪者表示,疫情讓他們重新思考工作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而他們的感想近似於「人生苦短」。
然而,精明如你,就算這些資訊讓你感到不舒服,你還是很清楚,想要善用人才的話,就必須精通管理法,必須支持人員的工作方式、工作地點,甚至工作理由。在此,我並不是要你把遠距工作這片硬麵包給吞下去,而是想要進一步協助你。我希望你能看清遠距工作的真實樣貌,它其實是個大好機會:你有機會在你想要的地點,雇用你想要的人員;你有機會延攬各地人才,讓他們擔任公司各個階層的職務;你有機會激勵下屬發揮創造力並自動自發地努力,因為下屬知道你關心他。你雇用人員,不是只為了讓他們占著職位;你雇用人員,是為了幫助你獲勝。但願你會懂得,遠距團隊之間的關係聯繫,不是透過科技,而是透過人。關係的聯繫是透過你。
有些主管負責管理的是獨自從事遠距型或混合型工作的人員,這本書正是寫給這類主管看的。所謂的「遠距工作」,其實是在私人空間單獨工作,而職場是在十吋螢幕的另一端。我那兩個十幾歲的兒子,把我的工作世界說成是《駭客任務》的「母體」:「媽媽又回去母體了。」待在母體裡面,感覺、工作和行為都會受到影響,而本書會幫助你了解人類的互動交流,並提供逐步的引導。
很多書籍都會提供更優秀的專案管理實務、生產力技巧,還有日益增加的各種科技工具,以便幫助你成為更優秀的領導者,順利帶領遠距型和混合型團隊。儘管如此,就算擁有全世界最厲害的遠距科技,但若領導者不懂得在運用科技的同時增進人際關係,那麼就無法取勝。
遠距領導力的必要性,可能是你始料未及的。你的團隊需要知道你關心成員,由於雙方之間隔著一段距離,成員更有必要知道你會關心他。
知名的馴馬師派特.佩雷里(Pat Parelli)開設領導力的指導課程時,特別著重遠距領導力。佩雷里的教導是以「自然馬術法」為基礎,原理就是利用溝通、理解、心理學的方式,自然而然學會馬術,不是透過機械、恐懼感、恫嚇的手段。
想想看,「利用溝通、理解、心理學,捨棄機械、恐懼感、恫嚇」這個原則,可以用來應對當今的領導者在遠距工作上碰到的困難,還能夠協助領導者從原本配合工業時代股東資本主義的需求,改為適應二十一世紀的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也就是把人放在心上。
佩雷里運用「語言」、「領導力」、「愛」三大技巧,教導自然馬術法已經有四十年的經驗。人與馬之間的行為,具有「難以傳授的部分」,而他在傳授時,運用以下三大技巧:感覺、時機、平衡。
人與馬要一起跳柵欄、沿著跑道疾馳、甩開其他馬匹、越過終點線、搶得第一,而要達到這些目標,感覺、時機、平衡是三大要件。馬與人之間,無法透過語言傳達訊息,在沒有解釋、毫無脅迫或無從控制的情況下,雙方彼此能徹底理解的,就只有感覺、時機、平衡,有了這三者就會獲得成功。
看到佩雷里提出的原理,讓我想到兩種生物之間可能產生的關係聯繫潛力,只要兩種生物都敞開心胸去接納關係的聯繫就可以了。這種關係的聯繫會產生信任感。真正的領導力,是執行長站在渡輪碼頭安慰工作團隊的那種領導力,是難以傳授又帶著神祕色彩的領導力。我不想把你的員工比喻成馬匹,但佩雷里的見解太過優秀,一定要跟大家分享。在佩雷里的自然馬術法中,關心是不可或缺的環節,而我喜愛佩雷里的總結:「你有多懂,馬才不關心;等馬知道你有多關心,馬才會去關心你的所知。」
佩雷里對關係的聯繫抱持堅定的信念,基於他的精神,蘇珊.索博特向我訴說以下的想法:「能量會流經我們,再流向別人。如果你要創造能量並互動交流,就必須把那股能量往外散播。而唯有透過關係的聯繫,那股能量才能散播出去。」
遠距團隊的成功領導者,全都具備耐心、坦率、優雅的特質,並透過真實的關係聯繫來關心他人。成功的領導者懂得充分溝通,保持沉著的風度,提出適切的問題,又不跨越隱私權的界線。每一位遠距工作者的需求都稍有不同,技能高超的遠距領導者懂得定下合宜的績效期望,同時建立團結互助的組織文化,當某個人短暫失敗時,所有人員都會出手幫忙。
如果你跟對方開完視訊會議,覺得好像有什麼不對勁,心煩不已,那麼本書正好適合你。你已經打開大門,想把你和共事者之間的關係給聯繫起來,而本書會提供藍圖,方便你利用那扇開啟的大門。協助人員充分發揮長處,這件事並未改變;但設法發揮長才的人員,卻已經有所轉變。

本書的使用方式
.在第一部分,我們要探究遠距型和混合型工作的五種情緒陷阱,還要認識遠距環境下五種情緒陷阱的作用。這五種情緒陷阱分別是:無聊、憂鬱、內疚、偏執、寂寞。老實說,這本書讀起來不輕鬆,卻有助於了解以下事情:遠距員工會有哪些特殊的情緒模式,這些情緒模式如何妨礙關係的聯繫,這些情緒模式為何會出現,如何認出這些情緒模式。往好處想,每一種情緒模式都各有對比的情緒模式,任何領導者都能夠加以運用。
.在第二部分,我們會精通五種遠距就緒領導行為藍圖,這五種藍圖會塑造同理型遠距領導者的核心習慣:確認狀況、樂觀溝通、增進信任、劃定界線、管理績效。這些行為可以整理成「遠距領導力圓輪」(The Remote Leadership Wheel™),有助於了解每一種行為與同理心之間有何關聯,又該如何增進同理心。
.每個部分的開頭都會列出一種診斷工具。第一部分的診斷工具有助於判定你和員工對遠距工作的情緒和心態。第二部分的診斷工具有助於評估你在遠距領導力的準備就緒程度,以及你在哪些地方最需要增進技能。
.本書的結尾附有破冰問句和領導力藍圖摘要,這些參考資料十分簡短,只要看一下就能讓你想起本書提出的概念,懂得怎麼展開對話,還能夠應用遠距就緒領導行為藍圖,而且這些藍圖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493195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04
    • 商品規格
    • 14.8*21*1.9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