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響力Top 50的心理學家,深度解讀阿德勒的生活哲學。●所有煩惱都來自兩處:對自己的認知、與他人的關係●如何不再透過他人照見自己,而是獲得自給自足的肯定●如何在交友、戀愛與工作中學會課題分離,擺脫消耗型的人際關係遺傳和環境只是提供了人格的原材料,詮釋經歷的方式、把握未來的能力,則仰賴我們自己。許多人將現在的不幸歸咎於過去的經歷,例如原生家庭的問題。阿德勒認為,我們的行為並非由過去決定,而是受到「目的」引導。那些無法從困境中走出的人,往往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內心不願脫離。無論是沉浸在失戀的痛苦中、抱怨犧牲太多,這些行為背後都隱藏著特定目的。而我們天生就帶有一定的自卑感,這源於幼兒時期的弱小和依賴。但自卑感本身是中性的,它可以成為自我發展的強大動力。阿德勒進一步提出「創造性自我」概念,主張人擁有主動力量,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每一次的嘗試,都能幫助我們發展這種力量。從「課題分離」走向「共同體感覺」,透過阿德勒的核心理論,主動掌握命運。人際關係的三大類:工作、交友、愛的課題,之所以會滋生負面感受,在於人們總是——干涉他人的課題、自己的課題被他人干涉。解決人際煩惱的起點是「課題分離」:區分開「我的事」和「你的事」,才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而人際關係的終點是「共同體感覺」:將他人視為夥伴,並在群體中感受到自己的位置和歸屬感。阿德勒心理學是一種充滿勇氣和選擇的哲學,通過重新審視我們賦予生活經歷的意義,理解自身的生活風格如何影響與塑造自己;當我們能夠不再透過他人照見自己,而是獲得自給自足的肯定時,人際關係將從煩惱的源頭轉變為滋養的所在。
小孩上小學之後,就脫離文盲階段了。有一天,作者翻開小學課本、看著生字,突然聯想起相關的詩詞,「乾脆來教小孩念古詩詞吧!」但是……仔細考察才發現,古詩詞超級不適合小學生閱讀!你知道蓮花、秋千都很危險嗎?(詩詞中出現這兩樣,都在招蜂引蝶)你知道蕙質蘭心、青梅竹馬、花前月下都不是好詞嗎?(結局通常都是苦戀)果然「有些心情,長大才懂」!作者旁徵博引了數百首古詩詞,只為了寫出一本──(X)替所有爸爸寫給女兒的詩詞情書(○)替女兒擋掉所有壞東西的說明書病酒、苦戀、仕途失意、嘆老傷春又悲秋、雁過也悽悽慘慘戚戚……小孩子才背詩詞,大人活在詩詞裡!作者以淺顯幽默的方式,在日常生活的場景中,用嚴謹(爸爸視角)的寫作態度,與所有大人分享他的古詩詞閱讀筆記。教養小孩,真是有重重關卡。首先 #名字是給妳的第一個禮物,然後又期望小孩 #永不寂寞,漸漸長大了,又認為 #有些成語把拔懂就好……同時當個小孩眼中的大人,以及社會中的大人,我們每個人都有百轉千迴內心戲。幸好,我們都能在古詩詞中得到情(ㄑㄧㄢˊ)感(ㄐㄩ)共(ㄓ)鳴(ㄐㄧㄢˋ)。【專文推薦】傅月庵(資深編輯人、作家):東西方傳統在在說明了一件事:詩是一種教養,沒有詩的人生稱不上圓滿。讀詩有益於人生,為人師長父母的,於此當無疑義。倒是「怎樣教詩?如何談詩?」是個問題。舊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那種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讀(背)了再說的方式,顯然已不合時代需要。然則,你要如何讓你的孩子,讀讀詩呢?──「不用教,只要陪;不用講,只要聊」,有心陪卻不知從何聊起?有心聊卻不知如何陪?找不到敲門磚的你,就從這本讀起吧!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我覺得相對其他的國學導讀、課本延伸補充的古文書,《大人的詩塾》非常符合新課綱所謂「閱讀素養」的精神。而對於離開學校日久的成人來說,它深入淺出卻又不減知識含金量,紮實而系統地介紹了這些唐宋詩詞,談典故,引詩話,述本事。因此我樂於推薦給各年齡的朋友們,一同領略古典詩詞的含蓄、靜態與幽微。【詩情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丁名慶(《幼獅文藝》主編)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談情說愛,古人超有哏》作者)敏鎬(「敏鎬的黑特事務所」所長/《人生自古誰不廢》作者)陳安儀(閱讀寫作老師)番紅花(作家)厭世國文老師(《厭世廢文觀止》作者)劉中薇(作家/編劇)劉定綱(奇異果文創創意總監/師大台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親密衝突是選擇題】完美伴侶不存在,吵贏的代價是雙輸,差異不可避免,終結衝突卻可以選擇!50年婚姻經驗 × 40年諮商工作的真實案例,歸納出101條守則,帶我們看清爭吵的本質,幫助我們從忍讓彼此,轉變成欣賞雙方。「婚姻是終極危險的運動⋯⋯比起在山洞裡打坐一年,維持關係一週後,能學到的東西更多。」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與他人建立關係,正是一段發現原來雙方有不同想法、喜好和觀點的旅程,這是加深關係的成長契機,也可能演變成各種爭論的開端,選擇權就在我們手上。面對爭論,人們會不自覺地出現防衛性或攻擊性來保護自己,以至於有各種不利溝通的行為,如沉默冷戰、指責羞辱等,甚至會迫使對方承認我們的不滿都是他的錯,期望改變或控制對方。這隱含著不接受他原有的樣子,也不面對自身的陰影,使得一段關係逐漸失去活力。關係中的各種爭執,往往因差異引起,「沒有能力解決衝突」是伴侶無法走下去的主因之一。要化解衝突,首先必須不再執著於證明自己是對的。如何避免衝突進一步演變成激烈的爭吵,本書作者提供101條具實戰經驗的長期伴侶,紛紛按讚的精彩守則:•勝利是沒用的:不管犧牲一方或自我犧牲,雙方都是輸家,學習將爭奪掌控權轉變成像是團隊的互助合作。•傾聽,練習不帶情緒回應:不斷批評對方是種長期性折磨,藉由實踐練習打破「攻擊/防衛/反擊」的有害循環。•成熟大人有時也要暫時隔離:伴侶遇到敏感話題,如金錢、父母、教養等,就容易惡化成吵架,怎樣拉開距離才有效?•放過芝麻小事,看重大格局:把小事看得太嚴重,只會引發恐懼;嘗試轉移注意力,看重大格局,選擇做些讓兩人相處融洽的事情。•你的每一句指控都是在講自己:批判另一半往往反映我們沒有全然接受自己,投射心理在衝突中如何發揮作用?•當痛處被觸發時,把注意力放在傷口:關注自己實際的感受,而不是瘋狂指責對方,才是真正的療傷。•情緒就像髒碗盤,不會自動消失:把情緒悶在心裡,不僅會影響兩人的關係,也會衝擊自己的內在,最好的選項是「清理情緒」。……看清爭吵的本質,創造積極的互動模式,更多守則請盡快翻閱本書。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這是一部關於風物的小集,裹挾著一身古意,斷斷續續地,記錄了作者對風物一點淺顯的所閱、所感與所知。「普通百姓的一年四季,像在數著日子,也像在數著周圍隱然有序的風物,數著數著,不知不覺就隨著這難以捉摸的變化度過了一生。」作者以二十四節氣日常之所見,寫下自然風物與人和社會的交互關係,陪讀者一同體會天地四時的流轉。透過別於現代的日常景物,回望著隨時序演變才得以見的生活情趣:青春華燈│《紅樓夢》中黛玉寫〈秋窗風雨夕〉的那個雨夜,寶玉來瀟湘館探望心上人,引路的婆子們點著明瓦燈籠。黛玉嫌明瓦燈不夠亮,又給了寶玉一盞稀罕不常見的玻璃繡球燈,叫見慣了好東西的寶玉都擔心打破了。簪│歐陽修《洛陽牡丹記》中寫道:「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簪花是古時候舊有的習俗,後來卻沒能廣為流傳。傘│雨傘這平平無奇的日常之物,竟能輕鬆盛下人世間最深刻溫暖的情意。如家喻戶曉的傳說《白蛇傳》,白娘子和許仙初遇之時,也是以一把雨傘定情。虹│《月令七十二候》:「虹,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陽是晴,陰是雨,陰晴交會就是雨後初晴的時節。純陽純陰都有些非黑即白的決絕味道,而虹,有種邊界不分明的美。朱夏扇│「團團似明月」的團扇是獨屬於女孩子的精緻。折扇則是男人們腰間必備的時尚品。晉代的〈子夜四時歌.其五〉中:「疊扇放床上,企想遠風來。」這裡的疊扇就是折扇。席│夏天的酷熱一發不可收拾,想在臥室裡鋪個席子祛暑,卻感覺不是必需品。直到那天翻王維的詩集:「所居人不見,枕席生雲煙。」心裡默念了幾遍,自有幽涼之意。棋│蘇軾曾坦言自己不解棋也不擅下棋。他曾經獨遊廬山白鶴觀,看見裡面的人大白天的都關著門,「長松蔭庭,風日清美」之間,只聽「棋聲於古松流水之間」。深山空曠,不聞人聲,時聞落子,幽美得不類人境。流螢│南宋女詩人朱淑真有〈夏螢〉詩:「熠熠迎宵上,林間點點光。初疑星錯落,渾訝火熒煌。著雨藏花塢,隨風入畫堂。兒童競追撲,照字集書囊。」就是夏日裡家常的風景。白秋秋夕│七夕夜裡宮中宴會盛行,民間當然要效仿。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描述了京城的盛況:「至初六日七日晚,貴家多結彩樓於庭,謂之『乞巧樓』。鋪陳磨喝樂、花瓜、酒炙、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秋月│如果天上沒有月,那過去幾千年所有美好的夜景就都不存在了。人們深知這一點,所以每年一定要選上一天以為紀念。「明月照映,秋色相侵,物外之情,盡堪閒適」,由此,秋月的意蘊倒比春月更濃了。明鏡│鏡子太常用了,因此在古人眼裡心裡筆下,都必是常見之物。比如唐太宗李世民那經典的「三鏡」:「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蟹│清代大吃貨李漁曾標榜過自己於吃一途上的造詣:沒啥好吃的是他說不出的,沒啥滋味是他感受過卻不能描述的。但卻單單對螃蟹「心能嗜之,口能甘之,無論終身一日皆不能忘之,至其可嗜可甘與不可忘之故,則絕口不能形容之」。玄冬柿│霜降後的柿子最好,是它一年中最黃金的時光。小時候跟著母親去買菜,每年的這個時候,市場上到處可見一車車的紅柿。鮮紅得刺眼,仿佛這時節所有的豐美,都凝結在它們泛著暖光的薄皮之中。酒│千年前的某一個冬夜,白居易捎信給自己的好友劉十九:「綠螘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二十字勾勒出這雋永有情味的一幕,也讓千載之下,酒與雪天有了種天然的契合感。雪│王徽之在某個雪夜酒後乘著夜船去找戴安道,花了整整一夜終於到了戴安道的門前,居然打道回府。別人問他什麼緣故,王徽之答:「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一派任誕的雪夜獨行訪友圖。消寒圖│「九九消寒圖」是北方舊時冬至日裡的一種風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在冬至後一筆筆寫下,這九個字既是一句詩意的話,也構成了一幅詩意的圖。本書特色雙面印刷華麗書衣,一次收錄十二種手繪生活風物。
破解領導帶人的迷思,比起說話技巧,我們更需要雙向聆聽。不懂傾聽,就無法被傾聽!成功的領導者不會只是單向下命令,而要懂得與員工建立有關聯的對話。理解團隊成員的心聲,是有效溝通的第一步,根據統計,只有百分之二的人學習過傾聽的方法,多數人幾乎不懂什麼是好好聽對方說話。不知道自己聽到什麼,自然無法給出正確的回應。一般人處理訊息的速度比說話速度快四倍,很容易對於「自以為」聽到的事,產生不客觀的評價,加上隨時跳出的電子郵件、會議、多工處理及社群媒體等,都讓我們的注意力愈來愈分散,無力聆聽別人的話語,想達到有效對話,已成為公司裡最困難的任務之一。傾聽部屬的聲音,協助部屬傾聽你,促進良好的團隊互動與合作。即使身為領導者,擁有充分的表達空間,卻不見得能發揮影響力,只要員工感受不到被聽見、被理解,投入程度就會下降。結合在劇場、聲音研究、領導力發展等領域的豐富經驗,作者提供各種能擺脫雜音、專注傾聽的實用方法,包括:・學習傾聽自己如同飛航安全指示,先照顧自己才能照顧他人,若沒有足夠的餘裕和專注力,就難以有效地傾聽他人。・保持好奇心,不要預設立場抱持開放的態度,對說話者的內容真正產生興趣,才能理解對方。・建立關聯,給予傾聽的理由確保說話的內容與傾聽者息息相關,讓他們覺得花時間和精力來聽是值得的。・審慎地插話插話不只是搶走主導權,利用合作型插話還能展現傾聽與支持他人,如何做到?・善用沉默的力量給予說話者充分的時間表達,並在適當的時候保持沉默,讓雙方都有空間思考。透過在組織中建立傾聽文化,有效運用說話者/傾聽者技巧,可以激起員工的參與感,讓團隊的每個人都聽到彼此的聲音,本書有助於掌握溝通的實用訣竅,也是提升領導力的重要關鍵。【各界好評】「早就應該針對傾聽展開有意義的談話。心理健康議題逐漸進入主流,家庭生活與職場生活的融合,若非幫助我們更人性化,就是導致關係變得更疏離。下一個真正的領導力難關有可能是傾聽,所以本書至關重要。我喜愛書中的文字和語調──帶來幫助卻不流於說教,切實可行又有扎實的研究與經驗可作為證明。」──蘇.朗德(Sue Round)博士,BP公司人才、多元與包容部門人資副總「本書是闡述轉變的著作,帶領我們超越自己對傾聽一事經常抱持的定見,進而跨入人類溝通、建立關係、相互理解的重要領域。本書涵蓋豐富的故事、研究、訣竅,與每個人的私人生活及事業生活息息相關。作者歷練廣闊,涉及劇院到全球商務,因而得以協助我們發揮傾聽的全面力量,帶領我們踏上引人入勝的旅程,探索各種可能性。」──凱絲.畢曉普(Cath Bishop),《長勝心態》(The Long Win)作者「在這個要求我們不斷『換位』的世界裡,成為優秀的傾聽者如今確實比以往更加重要。范.胡爾結合理論與實務,自信地把概念落實在生活中,並且提供實用步驟,協助大家實踐概念。無論是一對一的環境,還是在大型組織的背景脈絡下,都能加以應用。教練、老師、領導者、家長、朋友,無論是什麼身分,都能從書中的提醒獲益良多。」──凱若琳.侯那(Caroline Horner)博士,i教練學院(i-coach academy)「本書有如日常談話,魅力十足、打動人心,最重要的一點是,實用至極。大家都很清楚,只要把基本的換位應用到思考方式和行為模式上,就能發揮強大力量,但要讓那些換位『堅定不移』,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又是另一回事了。作者提出傾聽和被傾聽的真實例子,不僅與你我息息相關,更能引發共鳴。再加上她提出的各種訣竅,讓本書得以達成讀者的期待──未來幾年你仍會反覆翻閱,也會購買此書作為禮物送人。」──茱蒂絲.巴奇勒(Judith Batchelar OBE),企業責任、永續發展、公共事務總監「不學習傾聽,就無法以領導者的身分被人聽見。本書教導傾聽與被傾聽的基本原則。任何想精進傾聽技能、做到更有效溝通的管理者,本書堪稱無價之作。」──克里斯.舒茲-梅蘭德(Chris Schulze-Melander),Eat Real & Proper公司執行長「本書引人入勝又簡單易懂,通篇盡是建言、例子、實用的『換位』方法,還融合溝通技巧與傾聽才能!珍妮不負我的期望,堪稱溝通大師。」──凱羅.威許(Carol Welch),歐點影院集團(Odeon Cinemas Group)英國與愛爾蘭地區總經理暨歐洲地區商務總監「珍妮在書中提出的論點令我詫異不已,不由得會反思自己是不是如自認般優秀的傾聽者。」──艾倫.羅伯森(Alan Robertson),商業心理學家暨VoicePrint™創辦人「掌握領導力就是打造追隨者,本書提出一套強大的做法,可以用來了解換位傾聽的重要性與技巧─深入理解、不分層級──藉此建立關係並打造有關聯的對話,這樣一來,領導者就能做到有效參與,並且被『傾聽』。這是精彩的作品。」──保羅.葛里菲斯(Paul Griffith),霍特國際商學院(Hul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實務教授「凡是想在組織裡有所作為的人,本書都是不可或缺的實用指南。領導者要求部屬改進工作方式,往往忽視了這個主題。」──哈米許.史考特(Hamish Scott),行動管理研究中心(Centre for Management Research in Action)創辦人、商學院教授暨兼職策略總監「作者跟各種組織的領導者合作後,提出深刻的見解,破解真正的領導者會『發號施令』的迷思,展現了傾聽如何在各方面支持成功的領導者,還提供實用步驟,幫助讀者親身實踐。」──凱斯.萊斯利(Keith Leslie),撒瑪利亞會主席、《領導的問題》(A Question of Leadership,暫譯)作者、麥肯錫與德勤公司(McKinsey and Deloitte)前任合夥人
清醒時,有一半的時間都在走神!為什麼刻意專注,還是會分心?神經質、衝動及年輕的人比較常走神?走神次數愈多,幸福感愈低?做做白日夢也能清除腦內廢物?讓神經科學家揭開這些現象背後的機制與奧祕。 每個人都有過分心、思緒游移、做白日夢的時刻,當意識從手頭上的任務抽離,飄到其他地方時,就是在走神。為什麼我們的心神在漫遊?大腦又如何決定該想什麼?科學家發現,我們走神時,有45%都在思考人際關係,例如待會應該和對方說什麼;有40%關於自己,像是人生計畫。無論哪種,大部分都指向未來(除了心情低落的人,老是想到過去的負面事件)。走神不可避免,然而,一旦想專心念書、工作,思緒卻不受控制,甚至是揮之不去的負面想法,該怎麼辦?書中深入探索心智的運作方式,結合神經科學、心理學與身心靈療法,分析走神的緣由,並幫助我們重新掌控自己的思緒。什麼是走神?包含多種模式:不由自主的思維(白日夢就是一種)、與任務無關的思維(做單調的事通常會走神),以及強迫型反芻思維(反覆浮現煩心的事)等。為什麼我們會走神?走神是一種演化優勢,除了避免我們思緒過度集中,它也與創意、記憶力大有關聯。走神的內容想到自己或他人、回憶過去或計畫未來?思緒的內容與情緒有關,還會影響我們的幸福感。如何控制走神?利用認知重構、靜觀練習、思維圖表等,幫助你提升自我覺察,馴服內心。【好評推薦】「德洛姆提供嚴謹卻淺顯易懂的科學觀點,來解釋走神的現象,還分享許多寶貴的哲學見解和啟示,讓我們活得更幸福、更充實。」──喬納森.斯庫勒(Jonathan Schooler)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心理學暨腦科學傑出教授、正念暨人類潛能中心主任
※《華爾街日報》、《出版者周刊》暢銷書不止科技公司有事,所有傳產都有事!車隊的網路優化,安排路線,提高運輸量客戶接觸自動化,聊天機器人打造高效率客服預測客戶購買行為,取得更高度的個人化無人商店、自動駕駛、時尚科技、健康行為建議……大型企業如何領先加持?中小業者怎樣迎頭趕上?真正有遠見的「非」科技公司,早就開始全面擁抱人工智慧,大幅提升競爭力。然而,根據統計,這類願意全力投入AI的大型組織仍不到1%。本書兩位作者具備在學界與業界的豐富經驗,他們將帶領讀者深入了解這些先行者的作法,幫助更多組織開啟轉變的契機。不管是製造業、銀行到保險公司,都需要利用AI技術來推動新產品和新服務,你將看到多樣化的企業案例,包括空中巴士、中國平安保險、星展銀行等實際採納AI的運作模式,因而獲得更優秀的決策品質、顧客關係,以及更有利的定價策略。成功的關鍵不在機器,而是人的領導能力、行為和改變。任何想要邁向AI加持之路的公司,領導者必須重新思考人與機器在工作環境的互動方式,並重視三大關鍵特質:資料、人才、長期投入,同時找出適用組織的策略類別,依據目標全力投入:創造新事物:開發新產品、新服務,或者新的商業模式。例如摩根士丹利的NBA系統,讓財務顧問能快速為客戶提供個人化的投資建議。營運轉型: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並改善現有流程。例如零售商克羅格利用AI分析客戶需求,更有效地管理庫存和物流。影響客戶行為:引導人們維持更理想、更健康的習慣。例如前進保險透過AI感測駕駛行為,依此決定客戶的保費金額。書中揭露傳統產業如何採用人工智慧,為新商業模式布局,豐富的企業案例,第一手訪談資料,為所有領導者及其團隊帶來組織轉型的重大啟發。
你害怕變老嗎?希望看起來年輕?更擔心身體機能退化?一味追求「成功老化」,你永遠會是輸家!比起生理指標,主觀的幸福感和社交連結更重要,結合正念知識及最新研究的老化曲線向上架構,將幫助我們度過史上最幸福的八十歲。我們的文化充斥著要「對抗」變老的觀念,彷彿有一種成功老化的模式,許多恐懼因此衍生:皺紋、白髮好可怕,老了就等著體力衰退、疾病纏身……打破「人生從五十歲後開始走下坡」的迷思,培養開放與自我關愛的心態,接納老化只是生命中一段自然的旅程。正念與老化專家貝莉特提出的老化曲線向上架構(eMBrACe),以她和荷蘭萊頓大學醫學中心合作的「正念生命力與老化課程」為基礎,該架構有助於我們保持心理彈性,採用更多元的方式看待年齡增長:● e:代表正念迴圈連續不絕,提醒我們練習正念。● M(Mindset):選擇我們的思維,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老化的挑戰。● Br(Broaden):擴大我們的注意力,看到老年生活擁有的可能性。● A(Affection):抱持對自身和他人的關愛,迎向老化的各種轉變。● C(Commit):下定決心努力適應新的生活情境。不管是四十歲、五十歲,或邁入八十歲,隨時可以開始練習,你會漸漸發現隨遇而安的心境有多美好,也會發現自我掌控感提升了:無論發生什麼事,都能夠決定自己要用什麼方式回應。所以,即使身體機能退化,也不過度擔心,仍能保有一定的幸福感,活得愈老,愈有餘裕來利用這些多出來的珍貴歲月。【各界好評】「近年來,為了解決高齡社會的問題,全球各地皆運用了以『全民健康老化』為本的概念,擬定主要策略。遺憾的是,只有少數人能達到健康老化的目標,因為大多數老年人會在某個時間點上,出現功能性退化或罹患某種疾病。因此,鼓舞現今的老年人設法立定志向,實現合適的目標,以因應老化帶來的挑戰,比較實際。這也是貝莉特.路易斯撰寫本書的主旨。她讓大家看到了採取基於正念原則的方法,便可以積極擁抱變老的事實。」──法蘭克.沙維奇(Frank Schalkwijk),萊頓生命力與老化學院老年學家「長壽革命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革命,而本書便是這場革命的概略方針。現今,人們的壽命變長,更需要學會好好度過人生的後半場,可能是第三甚至第四個階段,以繼續擁有豐沛快樂的人生。貝莉特在本書中介紹了以正念為基礎的方法,涵蓋了可以輕鬆採用的資訊、概念、結構與實際做法,讓我們能夠用負責任和有所選擇的心態,積極擁抱變老的現實。但你不該等到開始思考『老化』這件事時,才拿起本書來閱讀,因為這是人到中年(甚至更早)必讀的手冊。」──領導力教練潔奇.范普拉絲(Jacqui Fairbrass),特拉法加個人發展公司(Trafalgar Personal Development Ltd.)創辦人「這本書讓我看得欲罷不能。貝莉特清晰迷人的敘事語調,讓本書更加易懂。她提出的忠告看似簡單,甚至可以說太過淺顯,但奇怪的是,我從來沒有想到過。這是一次引人入勝的閱讀經驗。我很喜歡書中提到的故事和摘要(相當於地圖上的里程碑)。藉由重述變老的必然性,培養出『這趟旅程是有選擇性的』之覺知,使人感到強大、舒坦、活力充沛。去年,我滿五十歲了,所以這本書並不只是呼喚並鼓勵我,而是振聾發聵。」──安文.艾德華茲(Anwen Edwards),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通訊新聞署資深人力資源業務夥伴「如果你希望自己直到年老都保持心智敏銳,本書不可不讀。貝莉特以其豐富的(正念)經驗與新近的相關研究,為讀者指出一條鍛鍊心理韌性的路徑,其間充滿了智慧和體諒。除了營養與體能活動以外,保持心智敏銳也是老化曲線向上的基礎,有助於減輕醫療負擔。」──布蘭達.巧達斯(Brenda Childers),阿姆斯特丹金融研究院前任執行長, 目前在萊頓大學醫學中心研究老年人的運動習慣「鮮少人知道人類歷史上最巨大的變革正在進行。貝莉特.路易斯藉由這本書帶你認識這場變革,引領你面對日後各種令人驚歎的機遇。高齡化的現實,大幅改寫了現代人的人生地圖,每個人都多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要活得健康、活躍、適切,甚至還要能發揮功用。貝莉特透過本書提供讀者所需的覺察、心態及實際做法,幫助大家重新設想新願景,勾勒人生地圖,讓餘生成為你最美好的年月。」──保羅.隆恩(Paul Long),新前進之路(New Way Forward)網站創辦人「我喜愛這本書的原因,在於它是一帖解藥,適合這個時代的人(尤其是女性)在飽經資訊疲勞轟炸之餘服用,不再害怕變老。我也很喜愛書中關於正念的實用心法。貝莉特,你做得很棒,這本書發人深省,為大家指出一條可資依循的道路。」──凱瑟琳.加羅德(Catherine Garrod),著有《有意識地包容》(Conscious Inclusion)「一旦我們明白自身的想法和情緒既交織難分,卻又各自獨立,便可以憑意志選擇去釐清散漫的思緒,不再糾結於自身遭遇,而是留意自己想要什麼。老年是現代社會的重擔,卻也是探索正念的好理由,因為正念能讓我們達到更大的滿足。貝莉特詳細提及每一項老年所需的技能,讓讀者以更多的覺察、接納與自我疼惜,來邁向老年。」──麥凱拉.巴特爾斯(Micaela Bartels),荷蘭「贊成老運動」PR:OUD的發起人如何與人連結,是生命中最核心的問題:當我們契合,就有歸屬感;與某人衝突,產生孤單感。澳洲最富盛名的人際連結科學家獨創TACT連結類型,首次引進個人連結的頻率與強度概念,幫助我們建立更快樂合諧的人際關係。艾莉.沃克博士根據群體動力學之研究,將人際關係科學化,建立全新測驗模型TACT(The Ality Connection Type,艾莉迪連結類型),有別於大部分的人格測驗只關注個人優勢,這是一套能深入了解如何順利發展人際關係的實用框架。※四大象限(光、水、綠、土)╳ 十七種連結類型:介紹每一型的特徵、溝通與領導風格、優勢、挑戰和建議※分析「立即契合/衝突」、「直覺契合/衝突」、「親密契合/衝突」:認識連結頻率與強度偏好,如何影響我們與誰合得來或合不來※找到符合自己本質的方式來溝通:有助建立令人愉悅的連結,獲得更深刻的歸屬感理解自己為何會這樣交朋友、談戀愛,以及與誰相容,接受每個人的本來樣貌,進一步擁有選擇權,不在合不來的人身上耗費太多精力,從今以後,讓更多的正面連結滋養你的豐盛人生。【各界讚譽】「身為一個學術領導者,我有機會思考許多不同的領導模式,但直到我完成了沃克博士的連結類型模型調查,才終於可以說:『是的,這就是我,我是一名水型(漣漪效應)領導者!』這個模型為我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敘述方式,來談論我如何與他人連結,以及我的優勢和劣勢,無論是在個人生活或專業領域,它都是一個出色的工具。」──蓮安.皮格特(Leanne Piggott)教授「人生與事業成功的最大問題和障礙,在於人們僅僅因為彼此的不同而難以連結。這正是本書的切入點,本書作者是備受推崇的艾莉.沃克博士。艾莉揭開了人際關係的奧祕,書中包含了豐富實用的建議與真實故事,幫助你建立強而有力的連結和關係。如果你想知道如何與生活周遭的人擦出最棒的火花,就讀這本書吧!」──珍妮.艾利斯(Janine Allis),活力果汁(Boost Juice)創辦人暨零售動物樂園(Retail Zoo)合夥人「我很榮幸能在『改變之屋』(Change Room)計畫中與艾莉.沃克共事,並觀察她講解連結類型。我強烈推薦這本書,它能幫助你更深入了解他人,以及他們如何學習、理解並對訊息做出反應。但更重要的是,它幫助你了解自己,變得更有意識,並在生活中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安東尼.米尼奇洛(Anthony Minichiello),澳洲國家橄欖球聯賽(NRL)大使、雪梨公雞隊(Sydney Roosters)前隊長「讀完這本書之後,世界突然變得更加清晰。真希望我在上大學、做第一份工作、約會、轉行或創業時,就擁有這本書。這是一本探討生活、愛情及工作的必讀書籍。」──貝克.布朗(Bec BRown),著有《你辦得到》(You’ve Got This),公關公司「傳播部門」(The Comms Department)創辦人「如果你曾經疑惑為何自己會與某人合得來或合不來,這本書會為你揭開原因。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想在生活中擁有更多契合的人際關係,這本書提供了實用方法來幫助你辦到。」──阿曼莎.因伯博士(Dr. Amantha Imber),著有《時間管理智慧》(Time Wise)
如何與人連結,是生命中最核心的問題:當我們契合,就有歸屬感;與某人衝突,產生孤單感。澳洲最富盛名的人際連結科學家獨創TACT連結類型,首次引進個人連結的頻率與強度概念,幫助我們建立更快樂合諧的人際關係。艾莉.沃克博士根據群體動力學之研究,將人際關係科學化,建立全新測驗模型TACT(The Ality Connection Type,艾莉迪連結類型),有別於大部分的人格測驗只關注個人優勢,這是一套能深入了解如何順利發展人際關係的實用框架。※四大象限(光、水、綠、土)╳ 十七種連結類型:介紹每一型的特徵、溝通與領導風格、優勢、挑戰和建議※分析「立即契合/衝突」、「直覺契合/衝突」、「親密契合/衝突」:認識連結頻率與強度偏好,如何影響我們與誰合得來或合不來※找到符合自己本質的方式來溝通:有助建立令人愉悅的連結,獲得更深刻的歸屬感理解自己為何會這樣交朋友、談戀愛,以及與誰相容,接受每個人的本來樣貌,進一步擁有選擇權,不在合不來的人身上耗費太多精力,從今以後,讓更多的正面連結滋養你的豐盛人生。【各界讚譽】「身為一個學術領導者,我有機會思考許多不同的領導模式,但直到我完成了沃克博士的連結類型模型調查,才終於可以說:『是的,這就是我,我是一名水型(漣漪效應)領導者!』這個模型為我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敘述方式,來談論我如何與他人連結,以及我的優勢和劣勢,無論是在個人生活或專業領域,它都是一個出色的工具。」──蓮安.皮格特(Leanne Piggott)教授「人生與事業成功的最大問題和障礙,在於人們僅僅因為彼此的不同而難以連結。這正是本書的切入點,本書作者是備受推崇的艾莉.沃克博士。艾莉揭開了人際關係的奧祕,書中包含了豐富實用的建議與真實故事,幫助你建立強而有力的連結和關係。如果你想知道如何與生活周遭的人擦出最棒的火花,就讀這本書吧!」──珍妮.艾利斯(Janine Allis),活力果汁(Boost Juice)創辦人暨零售動物樂園(Retail Zoo)合夥人「我很榮幸能在『改變之屋』(Change Room)計畫中與艾莉.沃克共事,並觀察她講解連結類型。我強烈推薦這本書,它能幫助你更深入了解他人,以及他們如何學習、理解並對訊息做出反應。但更重要的是,它幫助你了解自己,變得更有意識,並在生活中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安東尼.米尼奇洛(Anthony Minichiello),澳洲國家橄欖球聯賽(NRL)大使、雪梨公雞隊(Sydney Roosters)前隊長「讀完這本書之後,世界突然變得更加清晰。真希望我在上大學、做第一份工作、約會、轉行或創業時,就擁有這本書。這是一本探討生活、愛情及工作的必讀書籍。」──貝克.布朗(Bec BRown),著有《你辦得到》(You’ve Got This),公關公司「傳播部門」(The Comms Department)創辦人「如果你曾經疑惑為何自己會與某人合得來或合不來,這本書會為你揭開原因。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想在生活中擁有更多契合的人際關係,這本書提供了實用方法來幫助你辦到。」──阿曼莎.因伯博士(Dr. Amantha Imber),著有《時間管理智慧》(Time Wise)
◀ 情緒障礙心理治療的國際級權威 ▶◀ 大量臨床研究的實證技巧 ▶你不是不擅交際,而是一直在逃避這些場景:簡報緊張、演講恐慌、約會尷尬、婉拒聚餐,害怕與人交談,連打電話都不知道要說什麼,不管做什麼都擔心會出糗,感覺自己一直被人觀察……我們都有社交焦慮,只是不願面對!當你有勇氣踏入一些不自在的情境,才有機會獲得長期的平靜與幸福。比起死亡,人們對公開發言的恐懼更為普遍。在美國,社交焦慮症的終生盛行率約13%(每一百人就有十三人目前或曾經患有社交焦慮症)。對人際關係的焦慮及恐懼,可能發生在聚餐、約會、與權威人士往來等涉及他人的社交情境中。事實上,社交焦慮是人類的正常反應,以確保我們不會違反社會規範。多數時候,我們的社交表現並不如想像得那麼糟糕,也沒人注意到我們心跳加速、口乾舌燥;有時輕微的社交失誤,甚至讓人更討喜。然而,如果面對各種社交情境時,總是陷入嚴重的恐懼狀態,就讓人痛苦不堪,影響日常生活、甚至重要的人生抉擇。為什麼我們會有社交焦慮?如何克服對負面評價或被羞辱的恐懼?以認知行為療法幫助人們辨認與改變負面思考,減輕面對社交情境的不安。有社交焦慮的人總害怕出錯,往往採取迴避行為或事後反芻思考,並經常陷入兩種負面思考模式,放大其危險性:1. 機率高估:高估負面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如同害怕搭飛機的人會過度擔心墜機,社交焦慮症患者抱持錯誤認知,認為自己一定會搞砸各種社交情境。2. 災難化思維:誇大負面事件的後果,認為會導致無法挽回的災難。例如,因為一場簡報不順利,我就會失去工作。史蒂芬.霍夫曼博士是研究社交焦慮的國際級權威,書中探討社交焦慮症的成因、症狀和維持因素,並以認知行為療法為核心,提出具體可行的因應策略:➢實踐暴露療法:啟動習慣化機制,反覆接觸令人恐懼的社交情境,使焦慮逐漸消退。➢辨認思維錯誤:察覺引發社交焦慮的自動思維,並考慮可能的替代方案。➢調整自我關注:透過注意力訓練與慈愛冥想,增加自我接納。➢降低激發狀態:以漸進式肌肉放鬆法等訓練,增強對情緒控制的信心。➢改善社交技巧的建議:學習表現友善、適當的目光接觸與肢體語言等。具備醫學根據的實用技巧,幫助受社交焦慮所苦的每個人,克服嚴重的恐懼狀態,重新找回與人互動的樂趣。【各界讚譽】「鮮少有書籍像這本佳作一樣,建立在如此堅實的證據基礎上,如果你的目標是真正解決社交焦慮並體驗更豐富的生活,這就是你需要的書。」──陶德.凱希丹博士(Todd B. Kashdan),《不服從的藝術》作者、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心理學教授兼幸福實驗室主任「如果你受到社交焦慮所苦,並且在尋找一本易懂、務實又有效的自助書籍,那麼史蒂芬.霍夫曼的《社交焦慮CBT療法》正好適合你。本書以數十年的研究為基礎,由該領域舉足輕重的專家撰寫,對於尋求學習已證實的技術,以理解和克服社交情境焦慮的人來說,這是必備之書。」──大衛.莫什科維奇博士(David A. Moscovitch),加拿大安大略省註冊心理學家、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心理學教授「社交焦慮是讓人衰弱的痛苦疾病,影響了許多人,其中一些人太害羞而不敢接受治療。史蒂芬.霍夫曼的新書是給這些人的禮物。本書透過易讀又迷人的方式,融合先進研究及古老智慧,充滿了吸引人的現實生活案例。我可以想像許多人會閱讀這本書尋求見解、建議和靈感。」──伊娃.吉爾博亞.謝赫曼(Eva Gilboa-Schechman),以色列巴伊蘭大學心理學教授「一本引人入勝的書,為克服社交焦慮提供清晰的道路。霍夫曼提供有益的例證、案例和活動,幫助人們理解並減少社交恐懼,社交焦慮症患者的家人與朋友,也將從閱讀這本綜合指南而受益。」──林恩.奧爾登博士(Lynn E. Alden),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兼臨床心理學家「這本佳作匯集霍夫曼關於社交焦慮症的豐富科學知識,以及他的熱情與慈愛,可直接提醒所有遭受該普遍問題困擾的人。本書有實用的技巧與策略、基於經驗的例子、清晰易讀的寫作方式,對所有認真控制社交焦慮的人來說非常重要。」──羅納德.瑞皮博士(Ronald M. Rapee),澳洲麥覺理大學特聘心理學教授、《克服害羞與社交恐懼症》(Overcoming Shyness and Social Phobia)作者「史蒂芬.霍夫曼是治療社交焦慮的先驅,他為我們提供迷人且鼓舞人心的一套工具及實踐方式,並且已被證明有益。無論是受到社交焦慮困擾、社交焦慮症患者的同居人,或者正在治療社交焦慮的人,本書都是必讀之作。」──莫瑞.史丹醫學博士(Murray B. Stein),公共衛生碩士、加拿大皇家內外科醫學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精神病學暨公共衛生特聘教授
★Amazon4.9顆星好評,各界領導者齊聲推薦★走動式管理已經過時,同理心領導才是新思維,掃除管理盲點,五大領導行為藍圖挺進未來。有能力察覺別人的情緒,認知別人可能的想法與感受,拉近彼此關係,採取關懷行動,這就是同理心領導。不論是出於缺乏刺激、難以區分工作與家庭的界線、害怕被無視等,情緒會大大影響人們的創造力與工作動力。尤其如今許多工作者擁有不同以往的彈性,有更多的機會和配套方式,能夠選擇在不同的時間、地點,與同事合作來推進工作,卻引發領導者與所有工作者新一波的難題。以領導者來說,擔心團隊文化消失、成員漸行漸遠,以及如何管理與促進協作,變得更加艱難。對個人而言,也許你熱愛這份工作,而獨立作業的方式卻讓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寂寞。情緒就是資料,讓它成為最佳的聯繫工具!當遠距/混合型工作模式及分散式團隊已成為新常態,更加突顯五種職場常見的情緒陷阱:無聊、憂鬱、內疚、偏執、寂寞。認出這些情緒,找出它們的對比情緒:意義、喜悅、信念、明晰、歸屬感,從而建立五種領導行為藍圖: 確認狀況:領導者如何與員工談話,幫助他找到「意義」,來控管無聊? 樂觀溝通:如何把「喜悅」帶到日常工作中,喚醒員工的活力,擺脫憂鬱? 增進信任:主管的「信念」會奠定員工的自信心,如何提升心理安全感,減緩內疚? 劃定界線:領導者如何以「明晰」界線,確保工作公平分配,改善員工的偏執? 管理績效:員工覺得自己的產出被看見,就會有「歸屬感」,藉此對抗寂寞。本書提出實用的工具與策略,幫助主管們採取具同理心的領導方式,與員工建立緊密的關係,將大幅提升團隊運作的效率,讓組織脫穎而出。
既在複製,又在創新!顛覆傳統刻板印象。「如果對中國的創新事蹟缺乏了解,便難以理解中國成為超級強權的潛力,當然也就想不透,為什麼西方的創新實力和經濟主導地位,不再像過去那樣理所當然。」阿里巴巴為電商造橋、字節跳動實現雙元創新、微信打造價值星系、大疆無人機超前部署、海爾家電解決痛點、小米比亞迪逆向創新、華為平行並進搶上市、SHEIN驚人快時尚、逸仙集團改變遊戲規則……國際商業領袖看待中國的進步,總是交雜著好奇心和不信任。中國企業確實有所謂「山寨式」的商業手法,但中國擅長發揚他人的發明,走出自己的創新之路,也是千真萬確。有關「發明」與「創新」,大家常常混淆,創新不只是發明新產品,也可以基於既有想法,加以改進、串聯並大規模應用。中國企業便充分發揮這項關鍵原則,在市場上大獲勝利。作者哈欽斯是一位常駐中國的西方CEO,她將提供深入內幕的獨特觀點,透過個案研究、數據和訪談,揭開中國企業的運作模式與核心概念,書中提出九大催化因子,是中國企業解決問題的實際方法,包括: 實現雙元創新:字節跳動做了什麼,使得TikTok席捲網路文化 當個造橋人:阿里巴巴如何在消費者和銀行之間搭起橋梁,拓展淘寶業務 未來主義的思維:喜茶的數位轉型、社交體驗等,讓喝茶成為社會地位象徵 建立新的價值星系:微信不以技術取勝,為何能讓使用者的生活離不開它 數據作為策略:快時尚品牌SHEIN如何透過數據分析,打造飛躍的上市速度中國企業正快速迭代,運用這些催化因子來顛覆競爭情勢,當今所有被超前的全球企業都該放下偏見,認識這股轉型和價值創造的力量,以及該如何應用、又有哪些潛在風險?才能出奇制勝,重拾創新活力,站穩自己的商業地位。
【社群發展將帶品牌到顧客關係的新世界】品牌社群的核心是讓消費者產生歸屬感社群不是為了強力推銷,卻讓人賣出更多商品社群經理是今後行銷部門中最重要的資產企業的行銷策略該如何邁向下一步?傳統行銷方式的有效性逐漸下滑,如今支持社群的新技術不斷發展,加上人們強烈的孤立感,這些趨勢使得社群成為接下來最重要的行銷策略。根據研究,有80%的新創企業將投資社群作為主要行銷策略,透過了解客戶和建立情感聯繫,來維繫顧客忠誠度,甚至共同創造新產品。建立社群,並非在社群媒體上頻繁發布文章;有人在你的貼文上按個「讚」,只代表「我看到了」,而不是「我想購買」。然而多數企業在經營社群媒體時,只與潛在客戶維持薄弱的連結。是時候改變舊有的方式,如何讓「社群媒體追蹤者」轉變為願意接收訊息的「受眾」,最終成為有凝聚力、認同感的「社群」,抓住重要的行銷機會?書中將提供各種案例:‧音樂串流平臺Spotify專注發展社群,訂閱用戶人數是Apple Music的兩倍以上‧IKEA培養最有效的共創社群,客戶甚至有機會一起合作開發新產品‧運動服飾零售商Lululemon幾乎不打折,狂熱粉絲卻願意掏錢購買高價商品品牌社群是為了服務客戶,而不是滿足企業需求,未來行銷的關鍵是──建立強大的情感聯繫。「人只要歸屬於品牌社群,便可提升個人自尊、自我認同和感到自豪。」未來的行銷重點在於消費者本身,如果企業在社群中強行推銷,消費者感覺到你只是想操縱他們,自然就會與你疏遠。和社群一起分享共同的語言、分享活力與熱忱,都有助於消費者產生歸屬感。當他們融入社群,企業根本不必說服誰或提供優惠券,消費者自然會關心這個品牌、購買產品及主動向外宣傳。行銷專家馬克.薛佛在書中進一步解釋:►為什麼現在是社群的時代?►社群和社群媒體有何不同?►如何透過社群媒體建立情感聯繫?►如何衡量品牌社群的投資報酬率?►NFT和元宇宙如何改變社群策略?本書以行銷策略的視角來探索社群,作者對社群有細緻的描述,更指出品牌社群不只是行銷策略,也是重要的商業策略,透過各種嶄新的案例分析、研究與訪談,帶領企業找到建立社群、發揮品牌優勢的新契機。
每一次避免與人發生外在衝突,都是在擴大內心的矛盾, 學會以健康的自私心態,重視我們的渴望與需求, 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你和你的人際關係將更真實而愉快。 伴侶老是貶低我,當我感到受傷,他就認為是我「太敏感」。 媽媽經常打電話來抱怨,卻從不聽我的想法…… 主管喜歡在下班前交辦事項,要我當天完成,怎麼辦? 明明察覺別人對待你的方式不恰當,為什麼就是沒辦法說「不」? 人都害怕衝突,又想討人喜歡,於是走向看似最簡單的一條路:只要配合對方、只要不開口要求,至少就不會破壞關係。但是,一再迴避衝突、忽視自身需求,心中就慢慢累積無助、怨恨、焦慮等感受,最糟的是,和誰相處都不順利。 「別人表達需求時,你很容易被牽著走」、「有人不小心傷害你,你卻什麼也不說」、「你覺得優先考慮他人是高尚的行為」、「你覺得生活中缺乏隱私」……這些情況都在提醒我們,與某人相處或應對某事,有著不對勁的地方,必須加以調整,是時候該設立界線了! 「良性的自私會改變你的一生」 設立界線就是說出我們的需求和底限, 從今天起,讓對方去承擔自己的責任與情緒。 設立界線代表你會明確指出────自己要做什麼、不做什麼,願意或不願接受他人的行為。我們能設立的界線類型有: ‧身體的界線:有人碰觸到你,而你感覺不舒服,他就踰越了你的身體界線。 ‧情緒的界線:你對他人的情緒需求,總是無法袖手旁觀,容易被影響。 ‧精力的界線:感染到朋友的負能量,或和某人互動很疲憊,影響你的生命力狀態。 ‧心理的界線:有人發表厭女言論,而你無法接受這種想法,他侵犯了你的心理界線。 當我們一味努力討好別人,就是在過假面人生。作者提出十個步驟,帶你有自覺地設立界線,找回真實的自我,包括: ▲通盤檢視該設立的界線:擺脫受害者心態,列出自己最需要的界線清單。 ▲克服共依存症:別被罪惡感操控,按捺你想滿足別人的渴望。 ▲挖掘潛意識:害怕設立界線的理由,答案就在潛意識裡。 ▲重要用語指南:「說不就是完整表達,別再找藉口」、「說到要做到」、「設界線不是去責怪他人」等守則。 設立界線需要忍受短期的不適,但是會讓我們和周遭的人都明白:自己的事或情緒,就該自己負責,如此將能創造良好的循環。不僅自身需求與欲望獲得滿足,也減少被他人情緒勒索,創造人際間的友善連結,我們會過得更自由。 各界好評 「本書將幫助你更了解自己,設法忘掉令你焦躁、難受、滿心憤恨的舊模式。我深信基於愛建立清楚的界線很有用,而南希是這方面的翹楚,保證讓你受用無窮。她在《設立界線,放下為人承擔的惡習》一書中提醒大家,界線不僅是我們自身的責任,亦可用來教別人如何對待我們。本書值得一讀,讀完後請傳給每個你認識的人看!」────嘉柏麗.伯恩斯坦(Gabrielle Bernstein),《紐約時報》暢銷書《打造強大吸引力》(Super Attractor,暫譯)作者暨國際演說家 「拿出螢光筆,因為《設立界線,放下為人承擔的惡習》是見解獨到的指南,幫助你獲得自由,你捨不得放過每一個字。南希再次運用巧妙生動的例子闡釋『主張並維護自身界線』的重要性,以及常見的誤解。本書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必讀!」────克莉絲.卡爾(Kris Carr),《紐約時報》暢銷書《效果驚人!90%的疾病都能逆轉,全食物救命奇蹟》(Crazy Sexy Diet)作者暨健康推廣人士 「我愛極了這本書,還打算買來送給我那群女超人等級的好友。絕妙的閱讀體驗有助於釐清你該在哪裡劃下界線,別人該從哪裡開始。閱讀本書會幫助你拿回主權,喚回活力,和別人培養更美好的關係,但最重要的是跟你自己建立關係。」────芮貝卡.坎貝爾(Rebecca Campbell),暢銷書《亮光是新的黑暗》(Light Is The New Black,暫譯)作者 「這本書是你的。如果有人向你借,別借!勸他們自己買一本。你的手心握著一串幫助你重獲自由的金鑰匙。」────羅伯特.荷登(Robert Holden),暢銷書《人間處處有愛》(Finding Love Everywhere,暫譯)作者 「本書直探核心,引導你掌握人生的自主權,同時讓你有機會採取行動,建立自尊,尋回自身的價值。」────克萊特.巴倫-里德(Colette Baron-Reid),暢銷書《探索未知》(Uncharted,暫譯)作者 「本書極為精采,南希細述她的人生旅程:從任人欺負、愛討好人、一手包辦大小事的典型受氣包,蛻變成長的動人故事。上述特質最終變成催化劑,啟發她設計出強大的工具,透過本書和讀者分享,告訴大家如何建立清晰的界線,以改善關係、增進活力、贏得個人自由。這本必讀好書有很多務實的智慧和非常好用的訣竅。」────艾妮塔.穆札尼(Anita Moorjani),《紐約時報》暢銷書《死過一次才學會愛》(Dying to Be Me)與《死過一次才學會愛自己》(What If This Is Heaven)作者 「南希.列文在這本極具力量的新書中指出,將自身需求放在首位很重要,同時強調周遭的人都將因你這麼做而受益,可謂一語中的。她問你敢不敢過自己夢寐以求的人生,而且採取行動讓夢想成真。書中有許多扣人心弦的案例和實用的練習,這是成功的保證,會讓你覺得深具力量,渴望以優雅的態度劃下底線。你亟需這本必備手冊,創造出你想要的人生!」────凱麗.理察森(Kerri Richardson),暢銷書《你為什麼不想整理?》(What Your Clutter Is Trying To Tell You,暫譯)作者 「對我的人生和職涯而言,建立界線、守住界線始終是相當重要的工作。南希的書讓我得以藉由某些深刻重大的方式,在人生中升級。有很棒的界線才會有大成就。」────亞歷珊卓.傑明森(Alexandra Jamieson),教練、暢銷書《女人、食物與欲望》(Women, Food, and Desire,暫譯)作者、Her Rules Radio主持人 「對身為作家的我來說,設立界線是我對自己做過最貼心的舉動。若非悍然設下界線,我決計無法完成《抹大拉的瑪利亞》(Mary Magdalene Revealed,暫譯)一書。南希.列文給了我們不可或缺的工具,使我們能夠完成今生的工作,並有餘裕過夢寐以求的生活,獲得本該屬於我們的愛!」────梅根.華特森(Meggan Watterson),《華爾街日報》暢銷書《抹大拉的瑪利亞》作者 「沒有建立界線,等於放棄了真實的自我。南希在這本書中運用富同情心的實用智慧,幫助你回歸自身。」────潔西卡.歐爾納(Jessica Ortner),《紐約時報》暢銷書《創造長久改變的解決方案》(The Tapping Solution to Create Lasting Chang e,暫譯)作者 「南希.列文是符合時代所需的導師和嚮導。她有過類似經歷。她那樣活過,呼吸過痛苦的空氣,學到了教訓,如今她將這份智慧融會到教誨當中,讓你運用至現今的生活裡。本書猶如一把鑰匙,為你打開一部分被鎖上的人生(在此之前,你甚至沒察覺它上了鎖),並且讓你產生一股溫和的自信,知道自己正在創造真正想要的人生,因為你值得好好活一回。」────尼克.歐爾納(Nick Ortner),《紐約時報》暢銷書《展現最偉大自我的解決方案》(The Tapping Solution Manifesting Your Greatest Self,暫譯)作者 「南希寫了一本令人讚嘆的好書,讓我們了解要經營成功愉快的人際關係,需要什麼樣的框架。身為她的摯友,又是一起主持靜修中心的夥伴,我親眼見到其獨特見解的確能幫助我們改變,以獲得更多快樂。任何人只要跟另一個人類有互動,我都建議一定要讀這本書。我對南希這本談論界線的新書只有一點不滿:她花太多時間才寫完。我真希望自己二十歲就讀到本書!」────大衛.凱斯樂(David Kessler),《意義的追尋:轉化哀慟的最終關鍵》(Finding Meaning: The Sixth Stage of Grief)作者,另與露易絲.賀合著《療癒破碎的心》(You Can Heal Your Heart)。 「南希.列文善於找出你信念系統中的主要糾葛,從而提出實用做法,釐清糾葛,助你邁向自由。她令人動容的旅程是一連串步驟:認清我們在哪些地方交出權力、了解哪些私人界線被人踩過界、負起責任引領自身前進,並且預見更有自主權的未來。南希幫助我們在備感自責、自我否定和羞恥的人際網絡中,培養新關係,讓我們以這些情緒為師,找出方式轉化情緒。南希挺身擁抱不舒服,引導我們穿越痛苦的方式,令人深受鼓舞!若你已準備好跨出下一步,掌握更多自主權,現在可以開始了。」────保羅.丹尼斯頓(Paul Denniston),悲傷瑜伽創辦人
憤怒具有破壞性,可能摧毀一切…… 但生氣也可以是一種保護機制! 觀看次數超過350萬次、 TED熱門演講「為什麼我們會生氣?」講者 揭穿憤怒都是負面的迷思。 憤怒,簡單說就是一種情緒。當我們經歷不公平或目標受阻時,就會產生這種感覺。無論是壅塞的通勤路上、人際相處的摩擦、父母對小孩的吼叫……它幾乎無時無刻在發生,更別說當人們感到嫉妒、內疚、悲傷時,也有可能會「發火」。 瑞安.馬丁博士研究憤怒超過二十年,在書中歸納出五種憤怒思維類型: ►過度概括:把單獨事件視為一種模式,就會說出「他『總是』這樣!」 ►要求過高:認為人們應該或不該做什麼,如「前方駕駛『應該』開快一點!」 ►錯誤歸因:將事件解釋為別人故意造成,如「他插隊是因為我看起來軟弱。」 ►災難性思維:一種誇大的傾向,讓小事擴大成「我的一天都被毀了!」 ►煽動性標籤:為人或事貼上負面標籤,像是「笨蛋、沒用」,你就會更生氣。 生氣就輸了嗎?誰有資格生氣? 憤怒可能有益身心?如何管理憤怒?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憤怒其實也有好處:1.提醒我們正受到不公的對待,專注於威脅或問題。2.激勵我們面對不公平。3.生氣時的表情和姿勢是重要的溝通工具。 不當的憤怒可能導致各種嚴重後果:人際關係破碎、家庭暴力、心理健康問題等,但情緒也有利我們保持在安全狀態、糾正錯誤發生。如何有效管理憤怒相當重要,只透過「深呼吸」絕對不夠,作者提出諸多建議,包括: ►對事件進行圖解:揪出會放大憤怒的負面想法。 ►早一步進行干預:認識自己的狀態,就能減少不必要的憤怒。 ►沒有能力應對時可以逃避,遠離那些引發你生氣的因素。 ►善用情緒日誌,評估憤怒事件,真正了解自己的情緒。 本書分析人們生氣的觸發因素、感受與表現,並以多方角度全面檢視憤怒:情緒的演化史與生物學、種族和性別對解讀憤怒的影響等,推翻我們對憤怒的既定印象。同時,引導我們重新思考引發怒氣的事件,進一步妥善管理情緒。幫助你將憤怒變成一種燃料,激發動力去做該做的事:將憤怒轉化為藝術或音樂等創造力,積極正視問題進而解決。如此,你的憤怒將能成為一種健康、積極,甚至對社會有利的方式。
團隊的成果績效,取決於日常的微小互動: 重要的不是有哪些或哪位成員,而是彼此如何合作。 溝通卡卡、會議無效、失去工作熱忱……怎麼辦? 好的團隊習慣,讓人更願意投入工作, 透過小行動,你就能為團隊帶來正向改變! 我們都會在意人際關係,也有完成工作的動力, 為何有些團隊關係緊張、運作失效?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其實,只要團隊有大家都視而不見、習以為常的壞習慣, 例如有臺印表機壞了沒修、各人沒有向心力、彼此分不清輕重緩急…… 這都可能導致整體士氣低落、效率不佳、成效堪虞。 大多數人有80%的工作時間,必須和一群四到八人不等的同事相處,這就是與我們最親近的團隊。一個團隊展現出來的模樣:他們做了什麼事、怎麼做事,透露出這群人共享的價值觀、目標與態度。 就像養成個人好習慣很重要,優質的團隊習慣,讓人更願意投入工作。本書作者是管理領域的專家,他為團隊如何捨棄舊習慣,提出精闢見解: ►從眼前的事著手:選擇一個月可以完成的小習慣來改變,能讓團隊感受到動力。 ►歸屬感是優先選項:建立彼此的好關係,待人看事的眼光不同,績效跟著增長。 ►建立正向回饋迴路:找出痛點開始改變,是最好的成功機會。 改變的效益很清楚, 工作時的小成就、歸屬感、輕鬆感, 能創造愉快的合作模式,避免無端的情緒勞務。 無論你在公司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都擁有改變團隊的能力。透過本書,你將學會如何打造八種團隊合作的好習慣: ►歸屬感:利用弱連結的強大力量,增加對同事的耐心、對組織的認同感。 ►決策:多數決策並非我們想的具高風險,怎樣賦予各階成員決策的權力? ►目標設定:怎樣判斷目標優先性,並靈活分配時間、金錢等成本? ►規劃:如何制定更好的時程表? ►溝通:如何設定團隊溝通的頻率、細節、聚焦等程度? ►協作:構思執行者、審查者、協調者的三角關係,打造能完成任務的原子團隊。 ►會議:這是團隊的助力,也可能變成阻力…… ►核心團隊習慣:重視個人的核心技能,並且橫向協助落後的成員。 本書帶讀者了解自己與工作、與團隊成員的關係,透過說明每種團隊習慣的特性,以及可實踐的練習,指引個人順應組織特性,激發改變的動力。
大家看看,這些人有病! 東床袒腹、咄咄怪事、雪夜見戴、管寧割席、 新亭對泣、看殺衛玠、望梅止渴、韓壽偷香…… 百餘則出自《世說新語》的短篇故事, 帶你領略魏晉的文采風流,感受名士的高雅飄逸, 品味語言的機智雋永,一窺六朝人物的放誕與深情。 [初版書名:慢讀.世說新語最風流] ★關於《世說新語》── 陳寅恪:「一部清談之全集。」 魯迅:「一部名士底教科書。」 《世說新語》由南朝宋劉義慶所撰,是一部記錄魏晉名士言行風貌的志人小說,完整呈現魏晉風流人物,千餘年來,讓讀者見識那些超然脫俗、高潔優雅、瀟灑飄逸的名士風範。但其文辭簡略,如果不知相關背景,則十分難解。 本書作者戴建業,研究《世說新語》三十年,濃縮原書精華時,不僅能結合歷史背景,完整還原書中的軼聞趣事,排除閱讀障礙。平易近人的口吻,更易於現代讀者閱讀。 著名魏晉名士、趣事、清談都在這裡,例如── ◎率真: 郗太傅派人去王丞相家選女婿,當王家兄弟精心打扮的時候,某人竟然袒露著肚子仰臥東床。想不到郗公聽說後高興地拍手說:「正此好!」這個東床袒腹者,即後來冠絕古今的書聖王羲之。 ◎雅量:謝安與人下圍棋,突然收到正與符堅在淝水大戰的謝玄派人送來的信,他讀完信後繼續下棋,最後客人忍不住發問,他才說沒事沒事,不過是「小兒輩大破賊。」 ◎風姿:魏晉多美男傳奇,如衛玠到一個新城市,粉絲眾多,圍觀者如牆,讓他寸步難行。他身體本來就不好,因此回家大病,竟然就死了。時人謂「看殺衛玠」。 ◎幽默:七月七日家家曬衣服和書籍,郝隆則在太陽下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這是自嘲也是自負──自嘲是說自己家貧無藏書,自負是說自己腹藏萬卷。 ◎曠達: 張季鷹在外地當官時,一陣秋風起,突然思念家鄉的菰菜羹、鱸魚膾,他說:「人生貴得適意」,不想再求名位,就搭上馬車回家了。 ◎機智:孔融十歲就被視為神童,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秒答:「想君小時,必當了了。」果然是神童無誤。 ◎深情:桓溫每次聽到清亮美妙的歌曲,便忍不住呼喊:「奈何!」就是「這該怎麼辦啊!」謝安評價說:「桓溫可謂一往情深。」 ◎放誕:劉伶愛飲酒,妻子很生氣,他說:「好,我戒酒,請妳準備酒肉,我在神前發誓。」妻子供酒肉於神前,他跪下對神說:「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然後就喝醉了。 ◎情趣:王戎的妻子喜歡叫他「卿」,王戎認為這個稱呼於禮法不合,妻子說:「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王戎也就接受了。 作者戴建業的講課影片上傳網路之後,持續掀起熱潮,獲數億次播放,幾千萬網友按讚叫好,被評為:今日頭條「2018年度人物」、「2018超星影響力年度名師」、百度2019年「影響力作者」。然而他說:「我寫的比我講的更有趣!」
本套書組合:《慢讀.浮生六記:浮生若夢,只因一生情痴,遭此顛沛》+《慢讀.世說新語:那些放誕與深情的魏晉名士》共二冊 清代傳記散文中的感人作品《浮生六記》, 記錄魏晉名士言行風貌的志人小說《世說新語》, 本套書帶你一次完整品讀! 《慢讀.浮生六記》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一本清朝普通文人沈復的自傳體式散文, 卻在百餘年後觸發無數情感共鳴,欽慕沈復與其妻芸娘之間 文雅風趣、堅貞不渝,卻又備極坎坷的愛情, 清朝思想家王韜讀後說:「筆墨間纏綿哀感,一往情深。」 林語堂歎道:「芸,我想,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 沈復出生於富裕世家,與友人相處的暢快情景,「遊人見之,莫不羨為奇想。杯盤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臥,或歌或嘯」。後遭逢家道中落,最後流離於世間。儘管身處困境,仍不忘苦中作樂。 沈復與芸青梅竹馬,然婚後公婆不喜芸娘,沈復堅決不肯離棄,兩人乃四處流離。其後,更貧病交迫,與兒女訣別。愛情的最後,他沉痛呼籲:「奉勸世間夫婦,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語云『恩愛夫妻不到頭』,如余者……」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全書應有六記,但完稿百餘年後初次刊行時,已僅存〈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不僅記錄個人的哀樂,也是一個歷史時代的情感悲歌。林語堂乃說本書是「代表中國生活藝術及文化精神的專著」。 沈復以一人的親身經歷,見證了古代最後一個盛世「乾隆盛世」,重現普通人的現實生活,觸及人生在世的命運和困境。不僅記錄個人的哀樂,也是一個歷史時代的情感悲歌。《浮生六記》不僅是浮世生活的詩意寫照,亦為清代傳記散文中的感人作品。 本書特色 ★註解力求詳盡、準確,為目前市面上最完整的版本。 ★直譯譯文遵循原文語言特色,簡潔典雅,原汁原味。 ★新增分節標題,完整反映人物經歷脈絡,構成一部「生活的藝術」。 【閨房記樂】 記與其妻陳芸的愛情故事。兩人為表姊弟關係,兩小無猜,自少年起就戀戀不捨,遂得以訂婚。夫妻倆耳鬢廝磨,如影隨形,愛戀之情,難以用言語形容。這種一往情深,是沈復婚姻的開始,也是其人生悲喜的主因。 【閒情記趣】 記生活趣事,名篇「余憶童稚時,……」出於此卷(〈童趣〉)。也記夫妻兩人的生活點滴,陳氏雖未讀書,然才情俱佳,對詩文自有其理解,夫唱婦隨,夫妻倆之生活情趣由此可窺。 【坎坷記愁】 記家庭變故、顛沛流離的生活。陳芸心腸善良,卻被利用而遭誤會,又因母親病逝、弟弟出走,身體每況愈下,最後鬱鬱而終。後沈復又遇父親病死、喪子不曾見,其哀痛又怎麼言說? 【浪遊記快】 記其「拋書浪遊」、學作幕僚時曾遊歷的山河美景。詞藻優美,畫面感極強,讀時彷若身歷其境。「返至來鶴,買舟而歸。余繪《無隱圖》一幅,以贈竹逸,志快遊也。」暢遊之快,令人神往。 全書應有六記,然現已僅存〈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其五、六兩篇已佚。此書雖不全,而今所存者似即其精英。〈中山記歷〉當是記漫遊琉球之事,或係日記體。〈養生記道〉,恐亦多道家修持妄說。就其存者言之,固不失為簡潔生動的自傳文字。」目前市面可見之〈中山記歷〉、〈養生記道〉,經學者考證應為託名偽作,本書求其完整,仍收錄於後。 《慢讀.世說新語》 大家看看,這些人有病! 東床袒腹、咄咄怪事、雪夜見戴、管寧割席、 新亭對泣、看殺衛玠、望梅止渴、韓壽偷香…… 百餘則出自《世說新語》的短篇故事, 帶你領略魏晉的文采風流,感受名士的高雅飄逸, 品味語言的機智雋永,一窺六朝人物的放誕與深情。 [初版書名:慢讀.世說新語最風流] ★關於《世說新語》── 陳寅恪:「一部清談之全集。」 魯迅:「一部名士底教科書。」 《世說新語》由南朝宋劉義慶所撰,是一部記錄魏晉名士言行風貌的志人小說,完整呈現魏晉風流人物,千餘年來,讓讀者見識那些超然脫俗、高潔優雅、瀟灑飄逸的名士風範。但其文辭簡略,如果不知相關背景,則十分難解。 本書作者戴建業,研究《世說新語》三十年,濃縮原書精華時,不僅能結合歷史背景,完整還原書中的軼聞趣事,排除閱讀障礙。平易近人的口吻,更易於現代讀者閱讀。 著名魏晉名士、趣事、清談都在這裡,例如── ◎率真: 郗太傅派人去王丞相家選女婿,當王家兄弟精心打扮的時候,某人竟然袒露著肚子仰臥東床。想不到郗公聽說後高興地拍手說:「正此好!」這個東床袒腹者,即後來冠絕古今的書聖王羲之。 ◎雅量:謝安與人下圍棋,突然收到正與符堅在淝水大戰的謝玄派人送來的信,他讀完信後繼續下棋,最後客人忍不住發問,他才說沒事沒事,不過是「小兒輩大破賊。」 ◎風姿:魏晉多美男傳奇,如衛玠到一個新城市,粉絲眾多,圍觀者如牆,讓他寸步難行。他身體本來就不好,因此回家大病,竟然就死了。時人謂「看殺衛玠」。 ◎幽默:七月七日家家曬衣服和書籍,郝隆則在太陽下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這是自嘲也是自負──自嘲是說自己家貧無藏書,自負是說自己腹藏萬卷。 ◎曠達: 張季鷹在外地當官時,一陣秋風起,突然思念家鄉的菰菜羹、鱸魚膾,他說:「人生貴得適意」,不想再求名位,就搭上馬車回家了。 ◎機智:孔融十歲就被視為神童,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秒答:「想君小時,必當了了。」果然是神童無誤。 ◎深情:桓溫每次聽到清亮美妙的歌曲,便忍不住呼喊:「奈何!」就是「這該怎麼辦啊!」謝安評價說:「桓溫可謂一往情深。」 ◎放誕:劉伶愛飲酒,妻子很生氣,他說:「好,我戒酒,請妳準備酒肉,我在神前發誓。」妻子供酒肉於神前,他跪下對神說:「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然後就喝醉了。 ◎情趣:王戎的妻子喜歡叫他「卿」,王戎認為這個稱呼於禮法不合,妻子說:「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王戎也就接受了。 作者戴建業的講課影片上傳網路之後,持續掀起熱潮,獲數億次播放,幾千萬網友按讚叫好,被評為:今日頭條「2018年度人物」、「2018超星影響力年度名師」、百度2019年「影響力作者」。然而他說:「我寫的比我講的更有趣!」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一本清朝普通文人沈復的自傳體式散文, 卻在百餘年後觸發無數情感共鳴,欽慕沈復與其妻芸娘之間 文雅風趣、堅貞不渝,卻又備極坎坷的愛情, 清朝思想家王韜讀後說:「筆墨間纏綿哀感,一往情深。」 林語堂歎道:「芸,我想,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 沈復出生於富裕世家,與友人相處的暢快情景,「遊人見之,莫不羨為奇想。杯盤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臥,或歌或嘯」。後遭逢家道中落,最後流離於世間。儘管身處困境,仍不忘苦中作樂。 沈復與芸青梅竹馬,然婚後公婆不喜芸娘,沈復堅決不肯離棄,兩人乃四處流離。其後,更貧病交迫,與兒女訣別。愛情的最後,他沉痛呼籲:「奉勸世間夫婦,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語云『恩愛夫妻不到頭』,如余者……」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全書應有六記,但完稿百餘年後初次刊行時,已僅存〈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不僅記錄個人的哀樂,也是一個歷史時代的情感悲歌。林語堂乃說本書是「代表中國生活藝術及文化精神的專著」。 沈復以一人的親身經歷,見證了古代最後一個盛世「乾隆盛世」,重現普通人的現實生活,觸及人生在世的命運和困境。不僅記錄個人的哀樂,也是一個歷史時代的情感悲歌。《浮生六記》不僅是浮世生活的詩意寫照,亦為清代傳記散文中的感人作品。 本書特色 ★註解力求詳盡、準確,為目前市面上最完整的版本。 ★直譯譯文遵循原文語言特色,簡潔典雅,原汁原味。 ★新增分節標題,完整反映人物經歷脈絡,構成一部「生活的藝術」。 【閨房記樂】 記與其妻陳芸的愛情故事。兩人為表姊弟關係,兩小無猜,自少年起就戀戀不捨,遂得以訂婚。夫妻倆耳鬢廝磨,如影隨形,愛戀之情,難以用言語形容。這種一往情深,是沈復婚姻的開始,也是其人生悲喜的主因。 【閒情記趣】 記生活趣事,名篇「余憶童稚時,……」出於此卷(〈童趣〉)。也記夫妻兩人的生活點滴,陳氏雖未讀書,然才情俱佳,對詩文自有其理解,夫唱婦隨,夫妻倆之生活情趣由此可窺。 【坎坷記愁】 記家庭變故、顛沛流離的生活。陳芸心腸善良,卻被利用而遭誤會,又因母親病逝、弟弟出走,身體每況愈下,最後鬱鬱而終。後沈復又遇父親病死、喪子不曾見,其哀痛又怎麼言說? 【浪遊記快】 記其「拋書浪遊」、學作幕僚時曾遊歷的山河美景。詞藻優美,畫面感極強,讀時彷若身歷其境。「返至來鶴,買舟而歸。余繪《無隱圖》一幅,以贈竹逸,志快遊也。」暢遊之快,令人神往。 全書應有六記,然現已僅存〈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其五、六兩篇已佚。此書雖不全,而今所存者似即其精英。〈中山記歷〉當是記漫遊琉球之事,或係日記體。〈養生記道〉,恐亦多道家修持妄說。就其存者言之,固不失為簡潔生動的自傳文字。」目前市面可見之〈中山記歷〉、〈養生記道〉,經學者考證應為託名偽作,本書求其完整,仍收錄於後。
「靖康之難」的三年前,北宋社會鋪天蓋地在宣揚一場盛世, 人們普遍相信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國力富強,經濟繁榮; 但是,從盛世到亡國,只要三年半! 只因宋徽宗想「收復」從來不屬於宋國的土地: 「燕雲十六州」 ◎北宋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的寬容年代 雖然由五代晉高祖石敬瑭於天福三年(938年)割讓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在宋國建國之後,仍然牢牢由遼國掌控。但是在宋遼簽訂「澶淵之盟」(1104年)之後,兩國維持了百年和平,宋國的經濟因此得以高速發展,文化燦爛繁盛。老百姓不會擔心自己受窮,官員即使當面和皇帝頂嘴,也不會受到懲罰,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寬容年代」。 ◎「聯金滅遼」,毀滅宋帝國的錯誤戰略 和平相處不好嗎?經過了上百年的和平,當年英勇的契丹國家已經衰落,於是,一場收復燕雲十六州的策劃就上演了。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眼見金軍可擊敗遼軍,宋國於是派遣使者與金國簽訂「海上之盟」,欲「聯金滅遼」,卻在進攻過程暴露了宋國不善戰的弱點。幾年戰爭之後,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終於取得了燕山以南的幽州,國土達到宋國建立以來的極致。隨後卻在財政、外交、軍事犯下一連串的錯誤。 攻遼過程中,原本宋國朝廷期望,燕京的漢人會列隊歡迎,但當地人卻說:「你們總是說燕京父老都在懷念大宋,殊不知自從契丹獲得了燕雲十六州,已經過去了近兩百年,燕京父老對遼國難道沒有感情?」 ◎「靖康之難」為何發生? 因為宋國屢次失信違約,提供了金國出兵的理由,引來金軍兩次圍攻汴京,搜刮每戶人家錢財、掏空宋國皇宮珍寶。靖康二年(1127年),徽宗、欽宗及數千宗室、后妃、宮人被擄至北方,即使僥倖未死,也終生沒有南歸,而這一切,竟都要從宋徽宗最得意的庭園「艮嶽」談起…… 透過宋、遼、金三方的完整歷史細節,發掘錯誤決策的多元成因。 從一部帝國衰亡史,學會在複雜環境中做出正確決策。 *隨書附贈:【汴京城簡圖】、【遼金北方形勢圖】、【宋金交戰形勢圖】 *附錄:【宋遼金外交戰爭大事記】 得獎榮譽 《出版人雜誌》「2019書業年度評選‧年度圖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