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1110_2026手帳年曆

【電子書】活用禪:豁然開朗的人生整理術

127篇禪門故事新解,127種人生智慧參透,教你活用禪,解人生纏!
  • 79 221
    280
  • 分類:
    電子書宗教命理佛教禪修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王溢嘉 追蹤
  • 出版社: 有鹿文化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2/03/30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內容簡介

解惑、指引生活與人生,最有用、實用、易讀的,活用禪書!
斷掉人生桎梏與束縛,衝破困境與懷疑,回到最原始初衷的平靜狀態……
這就是「禪」,流傳千年而活用於當下!


127篇禪門故事新解,127種人生智慧參透,教你活用禪,解人生纏!

★ 老祖宗千古年前就告訴我們,人生其實要從減法開始!東方禪學,這次藉由王溢嘉運用心理學與科學拆解、消化、新解,為我們做出實用與指引的人生指南、「心」的智慧。

★ 本書以奔放跳脫、幽默富創意的筆法,整理、彙通歷史上最有名的禪門公案,一問一答間所展現的凌厲機鋒,讓人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 縱橫兩岸文壇,知名作家王溢嘉2012年力作!
《活用禪:豁然開朗的人生整理術》讓你照亮生命;
《如果漏讀人性,成功總是差一步》讓你解讀人性;
《如果沒有女人,男人何必穿褲子》讓你縱橫兩性;
《別白忙了,兌現創意才是王道!》讓你創意無限。

人生有如泡茶,究竟用溫水泡好,還是用滾水泡好?
晴天煩惱,雨天也煩惱,要什麼天氣才能夠不煩惱?
狐狸有很多伎倆,刺蝟只有一種伎倆,誰的贏面大?
為什麼雞要咬狗,狗要打石頭,陰溝要踏在腳裡頭?
三人激烈爭吵,為什麼你對,我也對,就連他都對?

王溢嘉「禪」的Q&A:

禪為什麼能讓人「悟」?這有兩個原因:
一是在本質上,禪宗認為我們每個人原都有清淨、安詳的真心與自性,但卻受後天閱歷、好惡的汙染,而形成各種識心與妄見,由是產生貪嗔癡與諸般煩惱;禪以「去妄存真,明心見性」為宗旨,「悟」就是去除妄見、歇下識心,讓真心與自性顯現,讓我們脫困離苦,歡喜自在。
一是在方法上,對於前來求教者,禪師喜歡用現代西方所說的「水平思考法」,在棒喝問答間展現凌厲的機鋒,讓你的腦筋急轉彎,心靈為之柳暗花明,七上八下,然後絕處逢生,豁然開朗,「悟」出以前未曾察覺的道理。

人生的很多困境和痛苦,都是想法的問題,
想要脫困離苦,就必須打破僵化的思考方式,
以活潑而又有創意的思維,重新觀照世界和自己。
禪以凌厲機鋒、震聾啟聵的問答,清洗我們的腦袋和眼睛,
讓我們在醍醐灌頂的頓悟中,看到新的方向,發現新的契機,
原本乏味、苦悶而空洞的人生也因而變得生機盎然,豐富華美。

—王溢嘉

對於人類心靈、認知、自我概念以及心理治療,東方的禪宗往往有許多令人稱道的絕妙解答。歷代禪師們一問一答間所展現的凌厲機鋒,常常能點醒徬徨、迷惘的你我,柳暗花明。本書以奔放跳脫、幽默富創意的筆法,整理、彙通歷史上最有名的禪門公案,活用歷代禪師們的獨到見解,在禪的指引下進一步「頓悟」,打破你我對人生百態的虛妄執著,讓人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目錄

序言 去妄存真,明心見性──為自己的人生點燈,生命開光

輯一 禪是一種思考洗禮
1麻三斤,睡不著
2想一回就傷心一回
3拿起狗來打石頭
4晶瑩剔透與汙染
5豐富的空無
6也見也不見,也痛也不痛
7性命在哪頭?
8只加一個字
9就是要讓你懷疑
10四面佛辯證法
11答案不一樣
12死人與活漢
13不打這破鼓

輯二 禪是一種認知法門
1幡動?風動?心動?
2誰「還有這個在」?
3從驢子觀井到井觀驢子
4地獄與天堂
5原來是地不平
6能為小事煩惱真幸福
7一無所有與一無所得
8行腳僧與獨眼龍
9多麼乾脆
10你怎麼能讓我死?
11你莫要眼花
12我不明白

輯三 禪是一種自我了解
1什麼是我自己?
2自家有個寶藏
3那個人是誰?
4有一個我,擋在你身前
5誰要你教壞他?
6有一個不忙的
7自家狗子走失了
8三喚主人公
9解鈴還需繫鈴人
10擲骰子與拉磨
11牧牛與駕車之道
12我不思,故我在

輯四 禪是一種心靈解放
1心裡的石頭
2瓶中鵝與無縫門
3黑的是墨,黃的是紙
4多少菩提多少樹
5父死,子死,孫死
6請衣服吃飯
7我這裡屎一拉便完
8誰知道妳是女人?
9替你矯正過來
10好個寸絲不掛
11怕一說就汙染
12你聽到音樂聲了嗎?
13何必那麼小心和偏心

輯五 禪是一種特立獨行
1空手把鋤頭,歡喜來造反
2燒木佛
3還允許老僧進入嗎?
4哪個是正山?
5好手不雕琢
6抖擻精神透關去
7我不告訴你
8沒有一個是有智慧的
9我就是要這樣讀
10怕人家笑
11虛空可曾對你眨眼
12梅子熟了
13人人各有X指禪
14我只是隨俗

輯六 禪是一種對立超越
1雲在青天水在瓶
2你說得對
3看戲只管看戲
4月圓與月尖
5你今年幾歲?
6得到的會失去
7這邊高,那邊低
8哪個不是精的?
9不要讓老太婆知道
10不要忘了本
11什麼是三寶?
12須彌山與芥菜子

輯七 禪是一種心理治療
1悲傷從哪裡來
2把你的心拿來
3有伎倆與沒伎倆
4晴天也煩,雨天也惱
5你妻子陪別人睡覺嗎?
6用不著消除煩惱
7不是為生氣才種蘭花
8亡妻鬼魂的控訴
9高明的釋夢
10何不去死一次?
11人生好比在泡茶
12什麼是解脫?
13請你繼續受苦

輯八 禪是一種人間修行
1月落寒潭,雲生天際
2空杯與去粘
3隨手撿起心中的落葉
4蝦蟆與老茄
5專心吃飯睡覺
6不欺之力
7磨磚作鏡
8深撥生命的火苗
9到哪裡修行?
10依而不賴
11出門便是草
12觸目菩提
13臨川方覺取魚難
14教人作賊

輯九 禪是一種自然回歸
1兩竿竹子,一溪水聲
2被一場霜凍了
3我就是雨聲
4先禮拜這條狗
5世尊您竟在這兒
6石頭早就點頭了
7發出吼聲,翻個跟斗吧
8請水牯牛洗澡
9冷時給他穿襪子
10因為沒有人出價
11何必鑽他故紙

輯十 禪是一種生活智慧
1竹影掃階塵不動
2觀照一根手杖
3母親就是佛
4平常心是道
5術士與禪師
6這是什麼意思?
7理財與彈琴
8在毛尖上出入遊戲
9不知道最親切
10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11還有一兩個在
12味道真是鮮美啊!
13我沒有隱瞞你什麼

序/導讀

自序

  去妄存真,明心見性──為自己的人生點燈,生命開光

  幾乎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祕密的渴望:期待能有什麼神人或先知,用他的魔棒一點,神光一照,身陷困境的我們立刻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看到新的可能和答案,掌握了生命的智慧;而原本平凡無趣,黯淡無光的生活,也隨之變得多采多姿,璀璨奪目。

  這個渴望並不狂野,因為不少人的確有過這種體驗,中國禪宗裡的「頓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頓悟」雖然是一種像「月落寒潭」般的瞬間覺醒,但它並不簡單。

  有個和尚問:「我為什不能悟?」
  夾山禪師答:「就是為了這個悟,迷卻多少人。」

  很多人為了想「頓悟」而四處尋訪,上窮碧落下黃泉,但這其實是一種嚴重的迷失。老祖宗在造字時就說得很明白,「悟」字從「心」從「吾」,它主要來自個人內心,外在的境遇或機緣、還有那些開示我們的大師或先知,都只是讓我們的心發揮作用的觸媒。在這個過程中,有人因為想要悟而接觸到禪,有人則因先受禪的洗禮而產生了悟,「禪悟」因而成了一個特殊的名詞、概念和方法。

  禪為什麼能讓人「悟」?這有兩個原因:一是在本質上,禪宗認為我們每個人原都有清淨、安詳的真心與自性,但卻受後天閱歷、好惡的汙染,而形成各種識心與妄見,由是產生貪嗔癡與諸般煩惱;禪以「去妄存真,明心見性」為宗旨,「悟」就是去除妄見、歇下識心,讓真心與自性顯現,讓我們脫困離苦,歡喜自在。一是在方法上,對於前來求教者,禪師喜歡用現代西方所說的「水平思考法」,在棒喝問答間展現凌厲的機鋒,讓你的腦筋急轉彎,心靈為之柳暗花明,七上八下,然後絕處逢生,豁然開朗,「悟」出以前未曾察覺的道理。

  換句話說,我們人人心中原本都有一盞能散發光明的心燈(真心或自性),但卻蒙塵了、油盡燈枯了,而我們的生命也跟著暗淡無光;「悟」,就是在禪與禪師的開導指引下,重新點燃自己的心燈,讓它大放光明,生命也再度顯得光鮮亮麗。但人生的多采多姿是無法「畢其功於一役」的,光靠一次「頓悟」就想「上天堂」未免太過奢望,在漫長的生命旅程中,一個人可能需要好幾次的「大悟」和「小悟」,而在「悟」與「悟」間,還需要「修」(修行)的功夫。

  如果說「悟」是點燃心燈,那麼「修」就是去除沾染在心燈上的塵垢。一個人可以頓悟,卻無法頓淨,要「不使惹塵埃」,就需「時時勤拂拭」,修行主要是日積月累、身體力行的功夫,所以又稱為「漸修」。從時效和震撼力來看,「頓悟」比「漸修」來得吸引人,但兩者猶如鳥的雙翼,缺一不可,就像六祖慧能所說:「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頓漸是常因,悟中不迷悶。」沒有「漸修」作基礎、作後盾的「頓悟」,是殘缺的,依然是一種迷失。

  我個人非常喜歡禪宗,特別是在和西方心理學相較之下,覺得它對人類心靈、認知、自我概念及心理治療等方面都有很多獨到之處,而在今天這個徬徨、苦悶、迷惘、空虛的時代裡,禪不只是讓我們茅塞頓開的一根魔棒、一道神光,更是滋潤我們心靈的一股清泉。本書就是我在這方面的一些小小心得,希望能與讀者分享。

  禪宗是印度佛教與中國文化(特別是老莊思想)交會而生的奇葩,源遠流長,留傳下來的典籍相當多,如《景德傳燈錄》、《指月錄》、《五燈會元》、《六祖壇經》等,大抵都屬於「語錄體」,雖然言簡意賅、自由揮灑、無脈絡可循,但卻又包羅萬象,體用兼備。為了方便現代讀者的閱讀、理解與吸收,我依它們所觸及的領域,分為思考洗禮、認知法門、自我了解、心靈解放、特立獨行、對立超越、心理治療、人間修行、自然回歸、生活智慧等十大單元,每個單元又有十餘個子題,以禪門公案、故事、法語等為材料(多譯為白話),添頭加尾、引申聯想,特別是和現代西方心理學、哲學、思考學等作比較或相互印證,期使讀者能有更大的收穫,也更了解中國禪宗的特殊價值。

  就比重上來說,本書與「頓悟」相關的篇章和故事要遠遠多於「漸修」,這是因為「漸修」把握原則即可,它主要是靠個人持之以恆的功夫;而「頓悟」卻可能隨時隨地從四面八方來襲,其方式與內容又往往出人意表,所以我盡量蒐羅,借花獻佛,希望這些曾讓過去的高僧大德、名流雅士豁然開朗的言詞機鋒,也能讓現代的讀者「頓悟」,並因而掌握到生命的智慧,然後持之以恆地去「漸修」。最後,必須提醒大家,生命的智慧和禪的神髓其實是「不可說」的,對真正的生活而言,文字說得再天花亂墜,也只是次級的贗品,就像《指月錄》這部經典所要傳達的意涵,本書只是一根不得不伸出來的手「指」,只是在提供一個方向、一個途徑,但即便如此,還是希望它能成為讓你的人生豁然開朗、變得多采多姿的那根魔棒、那道神光。

試閱

【內文節選一】
我這裡屎一拉便完(選自輯四 禪是一種心靈解放)
  拉屎,就是「解放」,能夠暢快拉屎,乃是功德圓滿的人間美事。
  有人來參訪天童禪師,說:「學生老遠而來,請師父詳細為我解說。」
  天童說:「我這裡屎一拉便完,有什麼老遠、詳細的?」
  那人皺眉,說:「和尚既然這樣回答,我只好再買草鞋到別處參學。」
  天童見他要走,又說:「你到我跟前來。」
  那人上前,天童問:「老僧那麼回答,又錯在那裡?」
  對方答不出來,天童出棒就打。
  不要一聽到「大便」就掩鼻皺眉,你覺得大便是「污穢」之物嗎?但當大便在你體內時,你為什麼一點也不覺得「髒」?為什麼要有內外之別?拉屎,是一種真正的解脫,為什麼賦予它「污名」?
  天童並不是第一個將大便搬上抬面的。
  有人問:「什麼是佛?」
  雲門禪師答:「乾屎橛(擦屁股的竹木桿子)。」
  有人問:「什麼是清淨法身?」
  思明禪師答:「就像屎裡的蛆蟲,鑽進鑽出。」
  有人問:「什麼是菩薩?」
  德山禪師答:「出去,不要在我這裡拉屎。」
  問佛、問法、問道的人,都被禪師潑了屎。
  佛與道是何等「清淨」,屎是何等「污穢」,但這些超脫的禪師卻「滿口髒話」,讓它們「你儂我儂」。其實,更早以前的老莊也說「道在屎溺」,這樣說的用意,無非是想打破世人對「淨穢」的差別執念。
  不管你修煉得如何晶瑩剔透、如何超凡入聖,你還是會不停地製造出屎來,需要經常拉屎。拉屎,就是「解放」,能夠暢快拉屎,乃是功德圓滿的人間美事;聽到它就皺眉,或不敢把它說出口的人,是無法得到真正「解脫」的。

【內文節選二】
能為小事煩惱真幸福(選自輯二 禪是一種認知法門)
  一個人會覺得煩惱,是因為他有時間煩惱。一個人會為小事煩惱,是因為他還沒有大煩惱。
  某個夏日,曹山禪師問一位和尚:「天氣這麼熱,要到什麼地方躲一躲好呢?」
  「到熱湯爐火裡躲避吧!」和尚說。
  「熱湯爐火裡怎麼躲得了熱呢?」曹山不解。
  「在那裡,諸種煩惱都不會有啦!」和尚答。
  天氣這麼熱,意味著煩惱。但熱湯爐火裡比天氣更熱,怎麼躲呢?因為若遇到大煩惱,原先的小煩惱根本就不算什麼。被熱湯爐火燙死後,就什麼煩惱都沒有了。
 一個為鼻子長得太塌而煩惱的人,當他知道自己得了肝癌後,就不會再為鼻子太塌而煩惱;當他死亡的那一剎那,那更是什麼煩惱都沒有了。死亡是最大的煩惱,但也是最後的解脫,「你還沒死」,何必為一些小事煩惱?
  各種煩惱都是無明,都因識心而起。以一識去剋另一識,亦不失為便宜之計。
  聖嚴法師語錄:
  「遇到煩惱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不自找煩惱,就是智慧。」
  「有煩惱的時候,不要把它當成困擾,就沒有煩惱。」
  要想不再煩惱,釜底抽薪之計當然是去妄存真,徹底「放下」它。但如果放不下,我們不妨引進另一種新的認知。
  的確,人似乎總是在為這個或那個煩惱,而且大部分是小事。但為小事煩惱真的那麼痛苦嗎?必須去之而後快嗎?
  哲學家叔本華說:「要判斷一個人幸福與否,必須問的不是他為何愉快,而是他為何煩惱。如果讓他煩惱的事物越是平凡細微,那就表示他越幸福。因為一個真正的不幸者,是根本沒有心情去覺察到那些瑣碎小事的。」
  所以,能夠為小事煩惱,表示「你還非常幸福」。這也就是聖嚴所說的「接受它、處理它」,改變對煩惱的認知,「不再把它當成困擾」,自然也就沒有煩惱了。

【內文節選三】
你說得對(選自輯六 禪是一種對立超越)
  我對,你對,他對,大家都很對。
  甲乙兩個和尚為一個問題爭辯得面紅耳赤,雙方各持己見,僵持不下。
最後,甲和尚怒氣沖沖地跑進禪房,想請師父評評理。他把他的見解詳細稟述了一遍,老和尚聽了,和顏悅色地說:「你說得對。」
  甲和尚高興地出去。不久,換乙和尚氣沖沖地跑進來,對老和尚說:「師父,我認為這件事情應該是這樣這樣才對。」
  老和尚聽了,也和顏悅色地說:「你說得對。」
  於是乙和尚也很高興地出去了。
  怎麼可能兩個都對?老和尚這種說法,不是很鄉愿嗎?擺明了他只是一個爛好人?
  這時候,一直站在老和尚身後的小沙彌很不以為然,他不悅地對老和尚說:「師父!如果是甲對,乙就不對;如果是乙對,甲就不對。您怎麼說兩個人都對呢?」
  老和尚聽了,轉過頭看看小沙彌,和顏悅色地說:「你說得也對。」
  的確,每個人都對。為什麼呢?
  因為大部分的事情都很複雜,牽涉到很多層面,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去看,每個層面、每個角度都有它們各自的對與錯,無法用一個簡單的對或錯來涵蓋一切。每個人所說的都有對的部分,但也都有不對的部分。
  其實,老和尚如果改口對甲、乙和尚和小沙彌都說「你說得不對」,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6281327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88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金石堂網書25週年慶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