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並稱「經中之王」
《法華經》在佛教思想史、佛教文學史更具有不朽地位
對中國佛教思想的影響無遠弗屆,歷代各種經典受持讀誦書寫者無出其右
根據聖嚴法師的統計,《法華經》中約有60種修行方式。
胡適更讚譽《法華經》是部優美的文學作品。
為人所熟知的著名《法華經》「法華七喻」,就是用七個生動的故事,來闡釋大乘佛教的教理。
《法華經》在弘揚三乘歸一佛乘,調和大小乘的各種說法,主張一切眾生都能成佛。將佛陀教說真理運用詩、譬喻、故事等文學手法呈現。是生活中非常實用有用的佛法。
在菩薩信仰中,影響最大的當屬觀世音菩薩的信仰,而這一信仰與《法華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雖然在《法華經》出現之前佛經中已經出現觀世音菩薩的記載,但後世奉行的經典依據,卻是源於本經中〈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生動有趣的法華七喻巧妙地展現佛陀的慈悲教化,也是大家奉持本經的原因之一。
本經後半部再再宣說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法華經》的功德利益,是其他經典所不及。
證嚴法師說:《法華經》可以說是三根普被,上、中、下各類根性的人,都易接受,從生活中善加體會,必可相互印證。
本書《法華經》開本大方,編排清晰疏朗,共分題旨解說、原典、譯文、注釋,以深入淺出的文字重新詮釋和解析佛經旨意。讀者可透過此書輕鬆運用《法華經》的心法,當作讀經的誦念本,同時清楚了解《法華經》的文句涵義。
《法華經》在佛教思想史、佛教文學史更具有不朽地位
對中國佛教思想的影響無遠弗屆,歷代各種經典受持讀誦書寫者無出其右
根據聖嚴法師的統計,《法華經》中約有60種修行方式。
胡適更讚譽《法華經》是部優美的文學作品。
為人所熟知的著名《法華經》「法華七喻」,就是用七個生動的故事,來闡釋大乘佛教的教理。
《法華經》在弘揚三乘歸一佛乘,調和大小乘的各種說法,主張一切眾生都能成佛。將佛陀教說真理運用詩、譬喻、故事等文學手法呈現。是生活中非常實用有用的佛法。
在菩薩信仰中,影響最大的當屬觀世音菩薩的信仰,而這一信仰與《法華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雖然在《法華經》出現之前佛經中已經出現觀世音菩薩的記載,但後世奉行的經典依據,卻是源於本經中〈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生動有趣的法華七喻巧妙地展現佛陀的慈悲教化,也是大家奉持本經的原因之一。
本經後半部再再宣說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法華經》的功德利益,是其他經典所不及。
證嚴法師說:《法華經》可以說是三根普被,上、中、下各類根性的人,都易接受,從生活中善加體會,必可相互印證。
本書《法華經》開本大方,編排清晰疏朗,共分題旨解說、原典、譯文、注釋,以深入淺出的文字重新詮釋和解析佛經旨意。讀者可透過此書輕鬆運用《法華經》的心法,當作讀經的誦念本,同時清楚了解《法華經》的文句涵義。
目錄
前言
序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譬喻品第三
信解品第四
藥草喻品第五
授記品第六
化城喻品第七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法師品第十
見寶塔品第十一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勸持品第十三
安樂行品第十四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囑累品第二十二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法華經》的主要結構
延伸閱讀
序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譬喻品第三
信解品第四
藥草喻品第五
授記品第六
化城喻品第七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法師品第十
見寶塔品第十一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勸持品第十三
安樂行品第十四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囑累品第二十二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法華經》的主要結構
延伸閱讀
序/導讀
前言
《妙法蓮華經》(通常略稱為「法華經」)(Saddharma-Pu??ar?ka S?tra)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本經以喻而立經名,Saddharma譯為「妙法」,係指本經微妙而不可思議的深奧法義,或云「第一最勝之法」;Pu??ar?ka則意為「蓮花」。「蓮花」在佛教中是最為常見的譬喻和形象,有「微妙香潔」的功德,而又以「微妙」之功德代表智慧,以「香潔」代表慈悲德行,以喻大乘菩薩悲智雙運,為悲憫眾生,而發弘願,於五濁惡世中行難忍之行救度眾生,卻又不為五濁所染,如同蓮花生於淤泥之中卻不為所染,故有此名。本經在印度即受到廣泛重視,傳至中國後,更是盛行於世,其於中土盛興之勢,正如唐代道宣在〈妙法蓮華經弘傳序〉中所云:「自漢至唐六百餘載,雖歷群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可見其影響之大,以至於後世有人將其與《楞嚴經》、《華嚴經》並稱,譽為「經中之王」。
一、《法華經》的成書及漢譯本
通常認為,本經於大乘佛教初期即已形成(最晚不超過西元二世紀),屬於大乘佛教的早期經典。《法華經》產生後,逐漸流傳於印度、尼泊爾及中亞等廣大地區。自十八世紀以來,在喀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已經發現本經各種寫本四十餘種,寫經文字有梵文、藏文及和闐文等。這些寫本的年代約為五至十一世紀。
根據《開元釋教錄》記載,《法華經》約有六種漢譯全本,其中最早的譯本為三國時期支疆梁接所譯的《法華三昧經》(二五五年)。但在六種譯本中,三種已經佚失,而後世流傳下來的尚有三種,按翻譯時代先後順序分別是:西晉竺法護據西域胡本譯出的《正法華經》,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妙法蓮華經》,隋代闍那崛多、達摩笈多共同譯的《添品妙法蓮華經》。
《法華經》的諸譯本中,後世通行並影響較大的譯本是鳩摩羅什的譯本,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該譯本不像羅什之前諸譯本那樣文辭艱澀,難以理解,另外也與羅什門下諸弟子及後世大德的廣泛宣揚密不可分。正如唐代道宣所云:「三經重沓、文旨互陳,時所崇尚,皆弘秦本。」(〈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以上三種譯本中,內容也互有出入。如後世流通最廣的羅什譯本,我們現在看到的通行本為七卷二十八品,但羅什初譯此經時原為七卷二十七品。後世補入的內容主要有幾方面:一是南齊法獻於高昌所得〈提婆達多品〉;二是隋闍那崛多等所譯的《添品妙法蓮華經》中的〈普門品偈頌〉;三是唐代玄奘大師所譯的〈藥王菩薩咒〉;在編入這些內容後,方才形成後世通行的流通本。在上述三種譯本中,一些品目的順序也略有不同。如晉譯本和隋譯本均將〈囑累品〉列為全經的最後一品;而秦譯本中,〈囑累品〉列在第二十二品,其後尚有〈藥王菩薩本事品〉等六品,而將〈普賢菩薩勸發品〉作為全經的最後一品。
《法華經》諸譯本的差別,可能主要是由於譯經所依據的底本不同所致。《正法華經》根據梵文本翻譯,但卻為流行於西域的所謂「胡本」,《妙法蓮華經》則是據西域龜茲文本所譯,而隋代闍那崛多、達摩笈多等的翻譯則是根據從印度傳來的梵文本。
二、《法華經》的主要思想
《法華經》中包含著豐富的哲理思想及信仰體系。限於篇幅,我們在此僅從以下四個方面,對本經的重要思想進行歸納。
1.開權顯實,會三歸一
本經始終貫穿著一條重要的主線,可歸納為「開權顯實,會三歸一」,這可以說是本經最為核心的思想。所謂「開權顯實」,又稱「開方便門,顯真實義」;「權」即所謂「方便」、「權宜」之法,係指因為眾生具有不同的根機,對於法義的堪受也存在差異,因而佛陀以種種權宜之法,如譬喻、語言等種種不同方式,引導初機眾生,令其入於佛法之門,而走上修行解脫的道路。因此根據眾生的不同根性,分別說聲聞、緣覺、佛乘(即「三乘」);但這種法義上的差別歸根結柢,是要引導眾生契悟最為究竟的實相之境(即為與「權」相對之「實」,或與「方便」相對的「真實」),這才是佛陀真正的本懷,也就是說,唯有一佛乘才是佛陀的真實教義和歸趣所在。正如本經〈方便品〉中所說的:「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基於這一思想,在本經中,佛陀不僅給諸大菩薩授記成佛,也為諸聲聞弟子(包括已證得阿羅漢果者)授記當得作佛。以一佛乘為真實究竟,毫無虛妄。從而令信仰者捨棄相對狹隘的「三乘」之見,以志求無上佛乘,證得諸法實相之究竟無上之智為修行的終極目的。
正是基於把體證諸法實相作為修行的最高目標的認識,《法華經》提出著名的「十如是」說,並指出「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這意味著唯有志求佛道,並如理修行,才能達到佛陀證得的無上之智,了達一切諸法實相。而眾生欲要達到這一究竟本質的境界,就必須發心修習成就無上佛道。
2.開近顯遠、開跡顯本的佛陀觀
大乘佛教的佛陀觀念中,最有影響的即為法身、報身、應身的「三身論」。在這一理論的形成過程中,《法華經》無疑起到重要的作用。《法華經》中雖未出現完整的「三身」概念,但經中對釋迦牟尼佛的描述,實則已賦予釋迦佛法身的意義。如〈見寶塔品〉中,釋迦佛說《法華經》時,從地湧出的寶塔中,有過去久遠已成佛並且早已「滅度」的多寶如來,因願力緣故,為釋迦佛說《法華經》涌出品〉中,在此「娑婆世界」地下湧出無量菩薩,都是釋迦佛所教化的弟子,表示將於未來護持、弘傳《法華經》,實現教化眾生的弘願。會中彌勒菩薩及大眾遂起疑問,釋迦如來成道四十餘年,為什麼能在很短暫的時間內教化無量大眾。在接下來的〈如來壽量品〉中,釋迦佛向大眾宣說,如來已於久遠劫前成佛,但為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而示現滅度(應身)。佛陀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他方無量無邊國土教化利導眾生。如來壽命亦不可計數(「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在〈如來壽量品〉中出現的佛身「常住不滅」的觀念,實際上已經具有報身兼具法身的意義。
《法華經》中釋迦久遠成佛的思想,又被歸納成「開近顯遠」(示釋迦應身壽命之近,顯釋迦法身壽量之遠)、「開跡顯本」(開示釋迦應身及其說法,顯釋迦法身實相之理)。
3.菩薩行及一切眾生皆當成佛思想
在《法華經》的思想中,菩薩行的觀念也得到充分地闡釋,這些豐富的修習思想著重體現在〈安樂行品〉及〈常不輕菩薩品〉中。所謂「菩薩行」,是指志求佛果的眾生(菩薩)為證佛果,而必須精勤修習的自利利他的各種方法。如在〈常不輕菩薩品〉中,記述了常不輕比丘隨見四眾悉皆禮拜讚歎,無論人們對他怎樣輕罵侮慢,他都對眾生禮敬如故,並預言眾生皆當作佛。這可被認為是較早出現的「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思想。如東晉時期的竺道生,即對當時中土流行的所謂「一闡提人不得成佛」的思想提出異議,而提出「一闡提人亦當成佛」的觀念,他之所以孤明先發地提出這一觀點,實則與他對《法華經》真實思想的解悟不無關係。這一點可以從他所作《法華經疏》中看出。如在注疏〈譬喻品〉時有言:「聞一切眾生,皆當作佛。」在〈見寶塔品〉的注疏中言:「既云三乘是一,一切眾生,莫不是佛,亦皆泥洹。」由此也可看出《法華經》思想對他的影響。
4.觀世音菩薩的信仰
從佛教發展的歷史角度看,在大乘佛教的菩薩信仰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當屬對觀世音菩薩的信仰。而這一信仰的根本依據,則直接地溯源於《法華經》。在《法華經》中,對於菩薩行的修習方法多有論述,而菩薩行的宗旨所在,即是要救度一切苦難眾生,幫助他們得到究竟的解脫;而由於眾生種種因緣不同,菩薩救度眾生的方式也隨之千變萬化。在《法華經》中,至少有兩品的內容集中體現了這一思想,一是〈妙音菩薩品〉,二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在這兩品中,都出現了隨應眾生機緣差別而顯示相應化身而為說法救度的觀念。如〈妙音菩薩品〉中,妙音菩薩具「現一切色身三昧」,「妙音菩薩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而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則宣說了觀世音菩薩以大威神力的緣故,能夠救度眾生脫於諸難。眾生若聞稱觀世音菩薩名號,當得離諸苦難,並宣說觀世音菩薩以各種應身普門示現救度眾生的功德。〈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成為《法華經》中最廣為人知的篇章,以至於經常被單獨列出,並成為歷代無數修學佛法的信士所必修的諷誦內容。
三、《法華經》的影響
《法華經》自產生以後,其豐富的義理及信仰模式為大乘佛教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其所產生的影響廣泛而深遠。在此,我們僅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對《法華經》的影響進行介紹。
1.本經注疏
首先,歷代圍繞《法華經》而進行闡釋的各種著作極為豐富。尤其在中國,早在六朝時期,古印度著名論師世親著的《妙法蓮華經論》即被譯為漢文(此論元魏時先後兩譯:即勒那摩提譯的《妙法蓮華經論》和菩提流支譯的《法華經論》)。這可說是中國最早流傳的對《法華經》的疏論。之後,竺道生、曇影、道融、法雲、法瑤、智顗、吉藏、窺基等諸多大德紛紛為其注釋闡發。據初步統計,目前收錄於《大正藏》及《卍續藏》中的各種《法華經》相關著作約有八十餘種;由此可見《法華經》所受到的重視程度,這也表明《法華經》的廣泛影響。
2.天臺宗的形成和發展
《法華經》對後世的影響中,最顯著的即是天臺宗的產生。天臺宗又稱「法華宗」,是中國第一個大乘佛教宗派。這一宗派的創始人為隋代智顗(智者大師),並奉持《法華經
《妙法蓮華經》(通常略稱為「法華經」)(Saddharma-Pu??ar?ka S?tra)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本經以喻而立經名,Saddharma譯為「妙法」,係指本經微妙而不可思議的深奧法義,或云「第一最勝之法」;Pu??ar?ka則意為「蓮花」。「蓮花」在佛教中是最為常見的譬喻和形象,有「微妙香潔」的功德,而又以「微妙」之功德代表智慧,以「香潔」代表慈悲德行,以喻大乘菩薩悲智雙運,為悲憫眾生,而發弘願,於五濁惡世中行難忍之行救度眾生,卻又不為五濁所染,如同蓮花生於淤泥之中卻不為所染,故有此名。本經在印度即受到廣泛重視,傳至中國後,更是盛行於世,其於中土盛興之勢,正如唐代道宣在〈妙法蓮華經弘傳序〉中所云:「自漢至唐六百餘載,雖歷群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可見其影響之大,以至於後世有人將其與《楞嚴經》、《華嚴經》並稱,譽為「經中之王」。
一、《法華經》的成書及漢譯本
通常認為,本經於大乘佛教初期即已形成(最晚不超過西元二世紀),屬於大乘佛教的早期經典。《法華經》產生後,逐漸流傳於印度、尼泊爾及中亞等廣大地區。自十八世紀以來,在喀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已經發現本經各種寫本四十餘種,寫經文字有梵文、藏文及和闐文等。這些寫本的年代約為五至十一世紀。
根據《開元釋教錄》記載,《法華經》約有六種漢譯全本,其中最早的譯本為三國時期支疆梁接所譯的《法華三昧經》(二五五年)。但在六種譯本中,三種已經佚失,而後世流傳下來的尚有三種,按翻譯時代先後順序分別是:西晉竺法護據西域胡本譯出的《正法華經》,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妙法蓮華經》,隋代闍那崛多、達摩笈多共同譯的《添品妙法蓮華經》。
《法華經》的諸譯本中,後世通行並影響較大的譯本是鳩摩羅什的譯本,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該譯本不像羅什之前諸譯本那樣文辭艱澀,難以理解,另外也與羅什門下諸弟子及後世大德的廣泛宣揚密不可分。正如唐代道宣所云:「三經重沓、文旨互陳,時所崇尚,皆弘秦本。」(〈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以上三種譯本中,內容也互有出入。如後世流通最廣的羅什譯本,我們現在看到的通行本為七卷二十八品,但羅什初譯此經時原為七卷二十七品。後世補入的內容主要有幾方面:一是南齊法獻於高昌所得〈提婆達多品〉;二是隋闍那崛多等所譯的《添品妙法蓮華經》中的〈普門品偈頌〉;三是唐代玄奘大師所譯的〈藥王菩薩咒〉;在編入這些內容後,方才形成後世通行的流通本。在上述三種譯本中,一些品目的順序也略有不同。如晉譯本和隋譯本均將〈囑累品〉列為全經的最後一品;而秦譯本中,〈囑累品〉列在第二十二品,其後尚有〈藥王菩薩本事品〉等六品,而將〈普賢菩薩勸發品〉作為全經的最後一品。
《法華經》諸譯本的差別,可能主要是由於譯經所依據的底本不同所致。《正法華經》根據梵文本翻譯,但卻為流行於西域的所謂「胡本」,《妙法蓮華經》則是據西域龜茲文本所譯,而隋代闍那崛多、達摩笈多等的翻譯則是根據從印度傳來的梵文本。
二、《法華經》的主要思想
《法華經》中包含著豐富的哲理思想及信仰體系。限於篇幅,我們在此僅從以下四個方面,對本經的重要思想進行歸納。
1.開權顯實,會三歸一
本經始終貫穿著一條重要的主線,可歸納為「開權顯實,會三歸一」,這可以說是本經最為核心的思想。所謂「開權顯實」,又稱「開方便門,顯真實義」;「權」即所謂「方便」、「權宜」之法,係指因為眾生具有不同的根機,對於法義的堪受也存在差異,因而佛陀以種種權宜之法,如譬喻、語言等種種不同方式,引導初機眾生,令其入於佛法之門,而走上修行解脫的道路。因此根據眾生的不同根性,分別說聲聞、緣覺、佛乘(即「三乘」);但這種法義上的差別歸根結柢,是要引導眾生契悟最為究竟的實相之境(即為與「權」相對之「實」,或與「方便」相對的「真實」),這才是佛陀真正的本懷,也就是說,唯有一佛乘才是佛陀的真實教義和歸趣所在。正如本經〈方便品〉中所說的:「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基於這一思想,在本經中,佛陀不僅給諸大菩薩授記成佛,也為諸聲聞弟子(包括已證得阿羅漢果者)授記當得作佛。以一佛乘為真實究竟,毫無虛妄。從而令信仰者捨棄相對狹隘的「三乘」之見,以志求無上佛乘,證得諸法實相之究竟無上之智為修行的終極目的。
正是基於把體證諸法實相作為修行的最高目標的認識,《法華經》提出著名的「十如是」說,並指出「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這意味著唯有志求佛道,並如理修行,才能達到佛陀證得的無上之智,了達一切諸法實相。而眾生欲要達到這一究竟本質的境界,就必須發心修習成就無上佛道。
2.開近顯遠、開跡顯本的佛陀觀
大乘佛教的佛陀觀念中,最有影響的即為法身、報身、應身的「三身論」。在這一理論的形成過程中,《法華經》無疑起到重要的作用。《法華經》中雖未出現完整的「三身」概念,但經中對釋迦牟尼佛的描述,實則已賦予釋迦佛法身的意義。如〈見寶塔品〉中,釋迦佛說《法華經》時,從地湧出的寶塔中,有過去久遠已成佛並且早已「滅度」的多寶如來,因願力緣故,為釋迦佛說《法華經》涌出品〉中,在此「娑婆世界」地下湧出無量菩薩,都是釋迦佛所教化的弟子,表示將於未來護持、弘傳《法華經》,實現教化眾生的弘願。會中彌勒菩薩及大眾遂起疑問,釋迦如來成道四十餘年,為什麼能在很短暫的時間內教化無量大眾。在接下來的〈如來壽量品〉中,釋迦佛向大眾宣說,如來已於久遠劫前成佛,但為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而示現滅度(應身)。佛陀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他方無量無邊國土教化利導眾生。如來壽命亦不可計數(「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在〈如來壽量品〉中出現的佛身「常住不滅」的觀念,實際上已經具有報身兼具法身的意義。
《法華經》中釋迦久遠成佛的思想,又被歸納成「開近顯遠」(示釋迦應身壽命之近,顯釋迦法身壽量之遠)、「開跡顯本」(開示釋迦應身及其說法,顯釋迦法身實相之理)。
3.菩薩行及一切眾生皆當成佛思想
在《法華經》的思想中,菩薩行的觀念也得到充分地闡釋,這些豐富的修習思想著重體現在〈安樂行品〉及〈常不輕菩薩品〉中。所謂「菩薩行」,是指志求佛果的眾生(菩薩)為證佛果,而必須精勤修習的自利利他的各種方法。如在〈常不輕菩薩品〉中,記述了常不輕比丘隨見四眾悉皆禮拜讚歎,無論人們對他怎樣輕罵侮慢,他都對眾生禮敬如故,並預言眾生皆當作佛。這可被認為是較早出現的「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思想。如東晉時期的竺道生,即對當時中土流行的所謂「一闡提人不得成佛」的思想提出異議,而提出「一闡提人亦當成佛」的觀念,他之所以孤明先發地提出這一觀點,實則與他對《法華經》真實思想的解悟不無關係。這一點可以從他所作《法華經疏》中看出。如在注疏〈譬喻品〉時有言:「聞一切眾生,皆當作佛。」在〈見寶塔品〉的注疏中言:「既云三乘是一,一切眾生,莫不是佛,亦皆泥洹。」由此也可看出《法華經》思想對他的影響。
4.觀世音菩薩的信仰
從佛教發展的歷史角度看,在大乘佛教的菩薩信仰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當屬對觀世音菩薩的信仰。而這一信仰的根本依據,則直接地溯源於《法華經》。在《法華經》中,對於菩薩行的修習方法多有論述,而菩薩行的宗旨所在,即是要救度一切苦難眾生,幫助他們得到究竟的解脫;而由於眾生種種因緣不同,菩薩救度眾生的方式也隨之千變萬化。在《法華經》中,至少有兩品的內容集中體現了這一思想,一是〈妙音菩薩品〉,二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在這兩品中,都出現了隨應眾生機緣差別而顯示相應化身而為說法救度的觀念。如〈妙音菩薩品〉中,妙音菩薩具「現一切色身三昧」,「妙音菩薩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而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則宣說了觀世音菩薩以大威神力的緣故,能夠救度眾生脫於諸難。眾生若聞稱觀世音菩薩名號,當得離諸苦難,並宣說觀世音菩薩以各種應身普門示現救度眾生的功德。〈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成為《法華經》中最廣為人知的篇章,以至於經常被單獨列出,並成為歷代無數修學佛法的信士所必修的諷誦內容。
三、《法華經》的影響
《法華經》自產生以後,其豐富的義理及信仰模式為大乘佛教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其所產生的影響廣泛而深遠。在此,我們僅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對《法華經》的影響進行介紹。
1.本經注疏
首先,歷代圍繞《法華經》而進行闡釋的各種著作極為豐富。尤其在中國,早在六朝時期,古印度著名論師世親著的《妙法蓮華經論》即被譯為漢文(此論元魏時先後兩譯:即勒那摩提譯的《妙法蓮華經論》和菩提流支譯的《法華經論》)。這可說是中國最早流傳的對《法華經》的疏論。之後,竺道生、曇影、道融、法雲、法瑤、智顗、吉藏、窺基等諸多大德紛紛為其注釋闡發。據初步統計,目前收錄於《大正藏》及《卍續藏》中的各種《法華經》相關著作約有八十餘種;由此可見《法華經》所受到的重視程度,這也表明《法華經》的廣泛影響。
2.天臺宗的形成和發展
《法華經》對後世的影響中,最顯著的即是天臺宗的產生。天臺宗又稱「法華宗」,是中國第一個大乘佛教宗派。這一宗派的創始人為隋代智顗(智者大師),並奉持《法華經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