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51種沉默的技巧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德國Amazon蟬聯暢銷榜32週,攻入韓國百大暢銷榜
★德國《明鏡週刊》暢銷書
讀者★★★★★共鳴推薦!
沉默,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是時候,認真學學沉默了!
嘈雜世界裡,讓你更閃耀的溝通技巧
歐洲成功溝通領域的專家柯內莉亞.托芙
用巧妙至極的沉默,教你最高效的表達!
※※※※※※※※※※※※※※※※※※※※※※※
沉默,比你想像的更有力量,
也比你想像的更需要技巧、更需要學習!
51種沉默的奇妙運用與思考,
讓你不只是閉嘴,
而是在無聲的每一秒都創造更有價值的溝通!
如果要說話,
請說出比沉默更有價值的話。
※※※※※※※※※※※※※※※※※※※※※※※
◆有些家長嘮叨一百遍,小孩依然當耳邊風。
◆有些老闆老是對犯錯的員工說教,結果員工犯的錯更多。
◆有些業務員報價時管不住嘴,讓自己失去談判籌碼。
◆有些人遇到言語攻擊就立刻反駁,反倒正中對方下懷。
……這時候,閉嘴就好?事情並沒有想像中簡單!
沉默,是溝通時被嚴重低估的策略,
但如何在充斥言語的時代,恰到好處、恰如其時的保持沉默,
是你我在溝通上最該學習的功課!
有句話說:「內行人3句話就能說清楚,外行人需要30句。」
許多話多的人,不僅惹人厭煩、引發爭執,甚至連自己在說什麼都不清楚。為什麼會這樣?說到底,正是因為他們不懂沉默的力量與技巧。
自信沉穩、值得信賴並備受尊敬的人,往往惜字如金,正因如此,他們的話才更具分量。
歐洲成功溝通領域的專家柯內莉亞.托芙認為,在現今網路、傳播媒體、手機、社群媒體言語氾濫的時代,善用沉默,反而是贏得尊重、加深溝通層次、提高對話戰鬥力、增加說服勝算的強大武器。
本書精選51種「沉默的技巧」,教你如何用刻意安靜的一瞬間,讓話語更有力量。重點不在於「用沉默取代言語」,而是「有策略性地調整語言分量,將沉默當成一種有效的說服手段」。
★德國《明鏡週刊》暢銷書
讀者★★★★★共鳴推薦!
沉默,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是時候,認真學學沉默了!
嘈雜世界裡,讓你更閃耀的溝通技巧
歐洲成功溝通領域的專家柯內莉亞.托芙
用巧妙至極的沉默,教你最高效的表達!
※※※※※※※※※※※※※※※※※※※※※※※
沉默,比你想像的更有力量,
也比你想像的更需要技巧、更需要學習!
51種沉默的奇妙運用與思考,
讓你不只是閉嘴,
而是在無聲的每一秒都創造更有價值的溝通!
如果要說話,
請說出比沉默更有價值的話。
※※※※※※※※※※※※※※※※※※※※※※※
◆有些家長嘮叨一百遍,小孩依然當耳邊風。
◆有些老闆老是對犯錯的員工說教,結果員工犯的錯更多。
◆有些業務員報價時管不住嘴,讓自己失去談判籌碼。
◆有些人遇到言語攻擊就立刻反駁,反倒正中對方下懷。
……這時候,閉嘴就好?事情並沒有想像中簡單!
沉默,是溝通時被嚴重低估的策略,
但如何在充斥言語的時代,恰到好處、恰如其時的保持沉默,
是你我在溝通上最該學習的功課!
有句話說:「內行人3句話就能說清楚,外行人需要30句。」
許多話多的人,不僅惹人厭煩、引發爭執,甚至連自己在說什麼都不清楚。為什麼會這樣?說到底,正是因為他們不懂沉默的力量與技巧。
自信沉穩、值得信賴並備受尊敬的人,往往惜字如金,正因如此,他們的話才更具分量。
歐洲成功溝通領域的專家柯內莉亞.托芙認為,在現今網路、傳播媒體、手機、社群媒體言語氾濫的時代,善用沉默,反而是贏得尊重、加深溝通層次、提高對話戰鬥力、增加說服勝算的強大武器。
本書精選51種「沉默的技巧」,教你如何用刻意安靜的一瞬間,讓話語更有力量。重點不在於「用沉默取代言語」,而是「有策略性地調整語言分量,將沉默當成一種有效的說服手段」。
目錄
多嘴多舌的前言
1 靜默的奇妙世界
沉默有益
為什麼只有少數人知道這個美好的沉默世界
為什麼沉默會有效
一個失去尊重的社會
本章摘要:沉默有效。
2 沉默的報酬
我們如何錯失應得的報酬
靜水流深
知識就是沉默的報酬
如何惹怒一個人
同步──通往沉默的途徑
沉默的人,更能思考
沉默讓你變得強大!
沉默的權利
本章摘要:善用沉默!
3 為什麼我們無法閉嘴
說話的人,表面上似乎掌握了一切
無法自拔
錯誤歸因的陷阱
我們說話,是為了不必聆聽
自私的人總是強調自己的地位
我說,故我在
按下紅色按鈕
不經思索而且話多
本章摘要:學習沉默
4 逃避內心的沉默
為什麼我們會逃避我們所追尋的東西
當我們迷失自我時,應該尋找的地方
學習和自己對話
我們如何應對自己
和自己和諧共處
靜默中的運動
本章摘要:尋求靜默,找回自我!
5 尷尬的靜默
「言語是銀,沉默是金。」
表演者不會沉默
不要害怕寒暄和演講!
用聰明的方式打破沉默
真正的尷尬:怯懦的沉默
本章摘要:不再有尷尬的靜默!
6 這裡你最好保持沉默
講錯話的反應
挑釁、暗示、操弄
遇到侮辱時該怎麼辦
堅持沉默,而不是言語攻擊
用沉默談判
處理抱怨的最佳祕訣
需求釐清:世界還缺少什麼?
沉默做為工具:輔導
根據走走停停原則來交替說話和沉默
本章摘要:閉嘴,做就對了!
7 刻意停頓
暫停一下!
停頓──什麼時候?
刻意停頓中的表情和手勢
說話不用言語
強者不語
進階版的沉默
本章摘要:給予停頓以供思考
8 給我閉嘴!
不反抗的人,就是在縱容這一切
自己的安靜自己救!
給猴子甜頭
關於溝通的溝通:將談話本身做為話題
來硬的
主導話題
本章摘要:讓別人保持沉默
9 靜默中蘊藏力量
壓力山大,身心俱疲
靜默的力量泉源
靜默解決問題
沉默有助於疏離和直覺
生命的意義,你只能在靜默中找到
本章摘要:汲取力量和意義
結語:靜默的療癒力量
沉默有策略:51種技巧,善用安靜讓你更閃耀
1 靜默的奇妙世界
沉默有益
為什麼只有少數人知道這個美好的沉默世界
為什麼沉默會有效
一個失去尊重的社會
本章摘要:沉默有效。
2 沉默的報酬
我們如何錯失應得的報酬
靜水流深
知識就是沉默的報酬
如何惹怒一個人
同步──通往沉默的途徑
沉默的人,更能思考
沉默讓你變得強大!
沉默的權利
本章摘要:善用沉默!
3 為什麼我們無法閉嘴
說話的人,表面上似乎掌握了一切
無法自拔
錯誤歸因的陷阱
我們說話,是為了不必聆聽
自私的人總是強調自己的地位
我說,故我在
按下紅色按鈕
不經思索而且話多
本章摘要:學習沉默
4 逃避內心的沉默
為什麼我們會逃避我們所追尋的東西
當我們迷失自我時,應該尋找的地方
學習和自己對話
我們如何應對自己
和自己和諧共處
靜默中的運動
本章摘要:尋求靜默,找回自我!
5 尷尬的靜默
「言語是銀,沉默是金。」
表演者不會沉默
不要害怕寒暄和演講!
用聰明的方式打破沉默
真正的尷尬:怯懦的沉默
本章摘要:不再有尷尬的靜默!
6 這裡你最好保持沉默
講錯話的反應
挑釁、暗示、操弄
遇到侮辱時該怎麼辦
堅持沉默,而不是言語攻擊
用沉默談判
處理抱怨的最佳祕訣
需求釐清:世界還缺少什麼?
沉默做為工具:輔導
根據走走停停原則來交替說話和沉默
本章摘要:閉嘴,做就對了!
7 刻意停頓
暫停一下!
停頓──什麼時候?
刻意停頓中的表情和手勢
說話不用言語
強者不語
進階版的沉默
本章摘要:給予停頓以供思考
8 給我閉嘴!
不反抗的人,就是在縱容這一切
自己的安靜自己救!
給猴子甜頭
關於溝通的溝通:將談話本身做為話題
來硬的
主導話題
本章摘要:讓別人保持沉默
9 靜默中蘊藏力量
壓力山大,身心俱疲
靜默的力量泉源
靜默解決問題
沉默有助於疏離和直覺
生命的意義,你只能在靜默中找到
本章摘要:汲取力量和意義
結語:靜默的療癒力量
沉默有策略:51種技巧,善用安靜讓你更閃耀
試閱
多嘴多舌的前言
拜託一下,閉上你的嘴巴。
你覺得這句話不是在說你?你覺得我應該把這個呼籲的對象轉向政客、經理、記者和主持人?還有你的老闆、某些同事、討厭的客戶、吵鬧的孩子、愛抱怨的親戚和鄰居的狗?那麼你大概也會同意,我們的周遭充斥著太多無用的廢話。正點新聞快報到處充斥,電話和手機響個不停,電台的放送無所不在,親愛的同事、員工、客戶、孩子和老闆一天到晚對我們發簡訊;政客、經理和記者則製造了一場語言洪流,淹沒了所有的理性思考。我們生活在一個語言泡沫的時代,一個大家不停地說話、卻幾乎沒有什麼實質內容的時代。這讓人煩躁、讓人緊張、徒然消耗精力,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
更糟糕的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已染上這種毫無內容又愛講話的惡習,同時又沒有意識到,這樣做會對自己和周遭環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幾乎每一週,我都會在輔導時或在研討會中,遇到某位經理抱怨:「我想對員工說什麼我就說什麼,但是他們就是不聽!」父母對孩子的溝通則更為直白:「難道要我講一百遍嗎?」他們認為已經提醒過幾十次叫這小鬼去整理房間了,但他還是懶洋洋地坐在電視機前。事實恰恰相反,正因為他們已經提醒過幾十次,孩子才繼續坐在那裡。這個小傢伙根本不把他的家長當作一回事,因為他從經驗中得知,他可以等到被念了一百遍再來行動還不遲。他學到了父母的溝通就是打嘴砲,他們就是喜歡多嘴。這個孩子非常聰明,比起他那話多的父母聰明多了。他的父母居然把多嘴碎碎念和教育責任混為一談,他們的話不再具有分量,甚至對一個八歲小孩也發揮不了作用,因為他們說了太多話了,因為他們無法保持沉默。
※※※※※※※※※※※※
一個人說得越多,效果就越差,話多的人沒有人會認真對待。
※※※※※※※※※※※※
為什麼呢?因為任何人聽到他人喋喋不休,都會很尷尬地意識到,那些愛講話的人根本不清楚自己在胡說些什麼。一個人說得越多,似乎就越不了解自己所說的內容。或者我們可以改編一下德國作家漢斯.卡羅薩(Hans Carossa)的一句話:「內行的人三句話就能說清楚,外行的人需要三十句。」用這個標準來衡量,我們的政客、上司、董事、主持人、父母、老師、教練和親戚,似乎大都缺乏專業知識,這實在令人震驚。或許這對你來說並不重要,但問題是,為什麼你要效仿他們?為什麼會有人想要淪落到講話沒人聽的地步?是受虐狂?還是無知?
正如俗話所說:「言語是銀,沉默是金。」在這個言語氾濫的時代,強而有力而且意味深長的沉默,往往就是最好的論證。雖然不是時時如此,但卻是越來越常。這是一種我們很少使用的論證方式,因為我們已經忘記了沉默的高深藝術。想想那些你認為特別有說服力、堅定、真誠、值得尊敬的人,很奇怪,不是嗎?這些人都不是愛講話的大嘴巴,他們的話之所以有分量,是因為他們用字遣詞都很謹慎。
能夠保持沉默的人,或是重新學會沉默的人,不僅能夠贏得周遭的尊重,還能收穫前所未有的影響力。透過沉默,想法得以成長,並帶領人們進入個人發展和精神領悟的領域 - 這些領域對這些人而言曾經是封閉的,如同一個遙遠的國度,如今卻近在咫尺,觸手可及。世界上的所有宗教,都以各種方式實踐靜默冥想,這絕非偶然。當我們在言語上與世界保持距離時,反而會更接近世界、更接近自己、更接近他人、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尊重。讓我們收拾行囊,開始在這片充滿希望國度上的旅程吧。
為什麼我們無法閉嘴
或許你在閱讀或瀏覽第2章時,曾經想過:「我從來不知道,沉默的力量竟然如此巨大!」當然,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沉默確實能在溝通中,產生真正的奇效。那麼沉默的運用為什麼會這麼罕見呢?很遺憾,原因太多了,讓我們來看看其中最常見的一個原因。
我經常參加企業的團體輔導或團隊培訓,往往聽到老闆、專案負責人或團隊領導人說:「這是關於團隊的問題,所以我先不說話,你們先從自己的角度說說看。」聽到這裡我總是在內心深深地嘆氣。你也是嗎?為什麼?因為我們都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上司最終還是忍不住插嘴,打斷員工的發言。不用五分鐘,最多六十秒,他就會打斷第一個發言的人,然後用一篇原則性的講話,向大家解釋實際狀況,其中還會提到萬有引力,以及上帝在創世紀中哪裡犯了錯,因為他比別人懂得都多(這通常也是事實),而且完全不想把這些知識獨自珍藏(這也絕對合理)。大多數的管理者(當然也有例外)就是無法忍受沉默,為什麼?為什麼他們可以談成價值數百萬的交易、保障數千人的工作,卻無法做到這麼簡單的沉默呢?因為他們將說話和控制混為一談。這種混淆,是管理者、母親、父親、老師、教授、教練、顧問有時無法閉嘴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一點在前面提到的輔導與團隊培訓,尤其明顯:團隊通常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以至於我被叫來當救火員。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們的老闆無法適時沉默,無法聆聽,無法顧及員工的意見和感受。為了修補這個問題,我才被叫來。而當我被叫來時,這個老闆又會忍不住插話!因為他害怕,害怕失去控制,害怕出現不可預料的發展,害怕在一個棘手的領導環境中失敗,害怕交出權力。
※※※※※※※※※※※※
不能保持沉默的人,往往充滿恐懼。而一個無所畏懼、自信、有主見的人,反而能夠保持冷靜、觀察狀況。因為他知道,即使他什麼都不說,也能掌握局面。
※※※※※※※※※※※※
這完全是一種誤解:認為只有不停地講話才能掌握局面的人,其實什麼都沒有掌握到,特別是在他講話的時候。因為員工並不傻,他們會像歌德所說的那樣,察覺到這種意圖,並且為此感到不滿。員工能夠清楚區分言之有物的經理,和因害怕失去控制而不斷講話的經理。這樣當然是不公平的:一個人通常(當然有很多例外)會成為經理,是為了彌補他潛意識中對於失去控制的恐懼。他的地位越高,就能掌握越多的控制權(至少他這樣認為),因此他不想保持沉默,因為沉默就意味著失去控制或放棄控制。結論:我們有充分的理由,不去保持沉默。事實上,這些理由往往極其充分,甚至關乎生存。
如果(有些)管理者活著的目的就是掌控一切,並且將說話和控制劃上等號,那麼要求他們學會沉默,就顯得毫無意義了。甚至奢望他們想要保持沉默,都已經很荒謬。但我對於每個人的要求,包含管理者,就是具備反思的能力(這也是我們與動物的一大區別)。
儘管有著充分而且重大的理由不用保持沉默,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逃避反思自己對於沉默的抵制。順便說一句,每次團隊培訓或是團體輔導結束時,我都會把每個領導者叫到一旁(如果我之前沒有這樣做的話)問道:「對了,為什麼你不讓你的員工講個五分鐘的話?」由此得出來的經驗分布雖然不具代表性,但卻很有啟發性也很平常。有三分之一的人說:「好問題,你有時間來給高階主管上課嗎?」另外三分之一的人認為:「但如果他們胡說八道怎麼辦?」最後三分之一的人則說:「是是,我知道,但我能怎麼辦?我已經很難改變了。」你會把自己歸入哪一類?你希望自己屬於哪一類?為什麼?或者更確切地說,為了什麼?
▍錯誤歸因的陷阱
我們之所以會不斷地說話,是因為有人給我們灌輸這樣的觀念:說話很重要。在當今的時代,一個人如果不經常說話,就會被認為有社交障礙。不久前,有一個媽媽帶著她的四歲孩子去看小兒科醫生,因為孩子「不開口說話,他經常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只是玩玩具。我的孩子是自閉症嗎?」小兒科醫生當晚非常震驚地告訴他的妻子,這個小孩只是處於一個喜歡獨自玩耍的發展階段,媽媽卻反應過度地想要給他服用精神藥物。因為一個安靜玩耍的小孩──鄰居會怎麼說?老師會怎麼說?爸爸會怎麼說?阿公阿嬤會怎麼說?我們已經不正常了,我們錯誤地將這種情況視為一種疾病。從什麼時候開始,沉默被等同於精神疾病?按照這種推論,我們的諾貝爾獎得主有一一○%都是精神病患者,於是錯誤的歸因一個接著一個。
不願意表達情感的男人,常常被貼上「情感上有殘缺」的標籤。如果一個政治人物面對荒謬的指控保持沉默,就會被認為「心裡有鬼」。一位丈夫曾經滿腹疑問地跟我訴苦,說他和妻子結婚二十年了,妻子每天至少都會罵他一次:「你怎麼這麼安靜?我說錯了什麼嗎?是不是有什麼不對勁?你到底怎麼了?」她顯然是在歸因:沉默 = 有問題。這位困惑的丈夫說道:「二十年來我一直告訴她,當我感覺良好、心情愉快的時候,我就會保持沉默。為什麼她就是不懂呢?」因為理解需要用到理智,而錯誤的歸因會讓理智短路。一定是有人曾經教過他的妻子:「沉默就代表有問題!」這是一種錯誤歸因,但由於這是無意識間發生的,所以妻子並沒有察覺到自己正在錯誤歸因。更糟的是,她(當然是無意識地)相信自己的錯誤歸因,而不是相信自己的丈夫。
拜託一下,閉上你的嘴巴。
你覺得這句話不是在說你?你覺得我應該把這個呼籲的對象轉向政客、經理、記者和主持人?還有你的老闆、某些同事、討厭的客戶、吵鬧的孩子、愛抱怨的親戚和鄰居的狗?那麼你大概也會同意,我們的周遭充斥著太多無用的廢話。正點新聞快報到處充斥,電話和手機響個不停,電台的放送無所不在,親愛的同事、員工、客戶、孩子和老闆一天到晚對我們發簡訊;政客、經理和記者則製造了一場語言洪流,淹沒了所有的理性思考。我們生活在一個語言泡沫的時代,一個大家不停地說話、卻幾乎沒有什麼實質內容的時代。這讓人煩躁、讓人緊張、徒然消耗精力,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
更糟糕的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已染上這種毫無內容又愛講話的惡習,同時又沒有意識到,這樣做會對自己和周遭環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幾乎每一週,我都會在輔導時或在研討會中,遇到某位經理抱怨:「我想對員工說什麼我就說什麼,但是他們就是不聽!」父母對孩子的溝通則更為直白:「難道要我講一百遍嗎?」他們認為已經提醒過幾十次叫這小鬼去整理房間了,但他還是懶洋洋地坐在電視機前。事實恰恰相反,正因為他們已經提醒過幾十次,孩子才繼續坐在那裡。這個小傢伙根本不把他的家長當作一回事,因為他從經驗中得知,他可以等到被念了一百遍再來行動還不遲。他學到了父母的溝通就是打嘴砲,他們就是喜歡多嘴。這個孩子非常聰明,比起他那話多的父母聰明多了。他的父母居然把多嘴碎碎念和教育責任混為一談,他們的話不再具有分量,甚至對一個八歲小孩也發揮不了作用,因為他們說了太多話了,因為他們無法保持沉默。
※※※※※※※※※※※※
一個人說得越多,效果就越差,話多的人沒有人會認真對待。
※※※※※※※※※※※※
為什麼呢?因為任何人聽到他人喋喋不休,都會很尷尬地意識到,那些愛講話的人根本不清楚自己在胡說些什麼。一個人說得越多,似乎就越不了解自己所說的內容。或者我們可以改編一下德國作家漢斯.卡羅薩(Hans Carossa)的一句話:「內行的人三句話就能說清楚,外行的人需要三十句。」用這個標準來衡量,我們的政客、上司、董事、主持人、父母、老師、教練和親戚,似乎大都缺乏專業知識,這實在令人震驚。或許這對你來說並不重要,但問題是,為什麼你要效仿他們?為什麼會有人想要淪落到講話沒人聽的地步?是受虐狂?還是無知?
正如俗話所說:「言語是銀,沉默是金。」在這個言語氾濫的時代,強而有力而且意味深長的沉默,往往就是最好的論證。雖然不是時時如此,但卻是越來越常。這是一種我們很少使用的論證方式,因為我們已經忘記了沉默的高深藝術。想想那些你認為特別有說服力、堅定、真誠、值得尊敬的人,很奇怪,不是嗎?這些人都不是愛講話的大嘴巴,他們的話之所以有分量,是因為他們用字遣詞都很謹慎。
能夠保持沉默的人,或是重新學會沉默的人,不僅能夠贏得周遭的尊重,還能收穫前所未有的影響力。透過沉默,想法得以成長,並帶領人們進入個人發展和精神領悟的領域 - 這些領域對這些人而言曾經是封閉的,如同一個遙遠的國度,如今卻近在咫尺,觸手可及。世界上的所有宗教,都以各種方式實踐靜默冥想,這絕非偶然。當我們在言語上與世界保持距離時,反而會更接近世界、更接近自己、更接近他人、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尊重。讓我們收拾行囊,開始在這片充滿希望國度上的旅程吧。
為什麼我們無法閉嘴
或許你在閱讀或瀏覽第2章時,曾經想過:「我從來不知道,沉默的力量竟然如此巨大!」當然,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沉默確實能在溝通中,產生真正的奇效。那麼沉默的運用為什麼會這麼罕見呢?很遺憾,原因太多了,讓我們來看看其中最常見的一個原因。
我經常參加企業的團體輔導或團隊培訓,往往聽到老闆、專案負責人或團隊領導人說:「這是關於團隊的問題,所以我先不說話,你們先從自己的角度說說看。」聽到這裡我總是在內心深深地嘆氣。你也是嗎?為什麼?因為我們都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上司最終還是忍不住插嘴,打斷員工的發言。不用五分鐘,最多六十秒,他就會打斷第一個發言的人,然後用一篇原則性的講話,向大家解釋實際狀況,其中還會提到萬有引力,以及上帝在創世紀中哪裡犯了錯,因為他比別人懂得都多(這通常也是事實),而且完全不想把這些知識獨自珍藏(這也絕對合理)。大多數的管理者(當然也有例外)就是無法忍受沉默,為什麼?為什麼他們可以談成價值數百萬的交易、保障數千人的工作,卻無法做到這麼簡單的沉默呢?因為他們將說話和控制混為一談。這種混淆,是管理者、母親、父親、老師、教授、教練、顧問有時無法閉嘴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一點在前面提到的輔導與團隊培訓,尤其明顯:團隊通常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以至於我被叫來當救火員。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們的老闆無法適時沉默,無法聆聽,無法顧及員工的意見和感受。為了修補這個問題,我才被叫來。而當我被叫來時,這個老闆又會忍不住插話!因為他害怕,害怕失去控制,害怕出現不可預料的發展,害怕在一個棘手的領導環境中失敗,害怕交出權力。
※※※※※※※※※※※※
不能保持沉默的人,往往充滿恐懼。而一個無所畏懼、自信、有主見的人,反而能夠保持冷靜、觀察狀況。因為他知道,即使他什麼都不說,也能掌握局面。
※※※※※※※※※※※※
這完全是一種誤解:認為只有不停地講話才能掌握局面的人,其實什麼都沒有掌握到,特別是在他講話的時候。因為員工並不傻,他們會像歌德所說的那樣,察覺到這種意圖,並且為此感到不滿。員工能夠清楚區分言之有物的經理,和因害怕失去控制而不斷講話的經理。這樣當然是不公平的:一個人通常(當然有很多例外)會成為經理,是為了彌補他潛意識中對於失去控制的恐懼。他的地位越高,就能掌握越多的控制權(至少他這樣認為),因此他不想保持沉默,因為沉默就意味著失去控制或放棄控制。結論:我們有充分的理由,不去保持沉默。事實上,這些理由往往極其充分,甚至關乎生存。
如果(有些)管理者活著的目的就是掌控一切,並且將說話和控制劃上等號,那麼要求他們學會沉默,就顯得毫無意義了。甚至奢望他們想要保持沉默,都已經很荒謬。但我對於每個人的要求,包含管理者,就是具備反思的能力(這也是我們與動物的一大區別)。
儘管有著充分而且重大的理由不用保持沉默,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逃避反思自己對於沉默的抵制。順便說一句,每次團隊培訓或是團體輔導結束時,我都會把每個領導者叫到一旁(如果我之前沒有這樣做的話)問道:「對了,為什麼你不讓你的員工講個五分鐘的話?」由此得出來的經驗分布雖然不具代表性,但卻很有啟發性也很平常。有三分之一的人說:「好問題,你有時間來給高階主管上課嗎?」另外三分之一的人認為:「但如果他們胡說八道怎麼辦?」最後三分之一的人則說:「是是,我知道,但我能怎麼辦?我已經很難改變了。」你會把自己歸入哪一類?你希望自己屬於哪一類?為什麼?或者更確切地說,為了什麼?
▍錯誤歸因的陷阱
我們之所以會不斷地說話,是因為有人給我們灌輸這樣的觀念:說話很重要。在當今的時代,一個人如果不經常說話,就會被認為有社交障礙。不久前,有一個媽媽帶著她的四歲孩子去看小兒科醫生,因為孩子「不開口說話,他經常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只是玩玩具。我的孩子是自閉症嗎?」小兒科醫生當晚非常震驚地告訴他的妻子,這個小孩只是處於一個喜歡獨自玩耍的發展階段,媽媽卻反應過度地想要給他服用精神藥物。因為一個安靜玩耍的小孩──鄰居會怎麼說?老師會怎麼說?爸爸會怎麼說?阿公阿嬤會怎麼說?我們已經不正常了,我們錯誤地將這種情況視為一種疾病。從什麼時候開始,沉默被等同於精神疾病?按照這種推論,我們的諾貝爾獎得主有一一○%都是精神病患者,於是錯誤的歸因一個接著一個。
不願意表達情感的男人,常常被貼上「情感上有殘缺」的標籤。如果一個政治人物面對荒謬的指控保持沉默,就會被認為「心裡有鬼」。一位丈夫曾經滿腹疑問地跟我訴苦,說他和妻子結婚二十年了,妻子每天至少都會罵他一次:「你怎麼這麼安靜?我說錯了什麼嗎?是不是有什麼不對勁?你到底怎麼了?」她顯然是在歸因:沉默 = 有問題。這位困惑的丈夫說道:「二十年來我一直告訴她,當我感覺良好、心情愉快的時候,我就會保持沉默。為什麼她就是不懂呢?」因為理解需要用到理智,而錯誤的歸因會讓理智短路。一定是有人曾經教過他的妻子:「沉默就代表有問題!」這是一種錯誤歸因,但由於這是無意識間發生的,所以妻子並沒有察覺到自己正在錯誤歸因。更糟的是,她(當然是無意識地)相信自己的錯誤歸因,而不是相信自己的丈夫。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