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吉卜力學」百科全書式圖文書,收錄最新動畫《蒼鷺與少年》
以生動有趣、知識爆量的書寫探索吉卜利所有的作品
搭配近200張精美圖片,是吉卜力迷不可不敗的人氣指南
「我想創造具真實性、精彩、帶點諷刺意味,但最重要的是,一部美麗的電影。我想描繪一個認真追求夢想的人。夢想帶有一種瘋狂的毒性,而這種毒性不能被隱藏。」──宮崎駿寫於2011年《風起》製作計畫
吉卜力動畫電影在全球颳起的旋風從未歇止,除了賣座電影,也陸續推出周邊商品,並開設美術館和主題公園,繼續擄獲影迷的心。
吉卜力工作室成立於1985年6月15日。工作室的名字發想自宮崎駿,身為飛行器迷的他以二戰期間義大利飛行巡邏隊「吉卜力」(Ghibli)為名,這個義大利文有「從撒哈拉吹向地中海的溫暖氣流」之意。自創立以來,吉卜力有如一股創意暖流,席捲了日本動畫產業。從1984年的《風之谷》到2023年的《安雅與魔女》,吉卜力動畫作品是許多人的成長回憶,也影響了無數創作者,儼然成為動畫史上一座無法超越的山。
今年84歲的宮崎駿從1960年代開始創作生涯,在1979年完成第一部動畫劇情長片《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城》。當時Animage雜誌的編輯鈴木敏夫是宮崎駿的熱心支持者,邀請他從1982年開始在雜誌上連載《風之谷》漫畫,並於1984年發行動畫長片。後來鈴木敏夫、宮崎駿和他的導師高畑勳三位人物成為吉卜力三巨頭,創立吉卜力工作室,並製作出一部部膾炙人口的動畫劇情長片,奠立了日後的事業版圖。
鈴木敏夫是吉卜力的總軍師,為工作室尋找資金、挖掘人才,想方設法將作品推到國際舞台上。兩位動畫天才宮崎駿和高畑勳,則在他的保護下恣意揮灑才華。宮崎駿的作品以幻想題材著稱,毫不保留地表現對飛行的熱愛、反戰思想、環境意識及世界和諧的冀望;而高畑勳則講求「不辭勞苦地研究」和「一絲不苟的寫實」,畫功考究細節,致力表現風格上自我突破。兩位大師撐起了吉卜力的一片天,也盡力培育工作室年輕一代的動畫師──庵野秀明、西村義明、米林宏昌、片渕須直……日後都成為獨當一面的動畫家。
這本最新的吉卜力電影書回顧吉卜力每一部長片,搭配了大量精美劇照與海報、創意團隊與工作室的照片,帶領讀者推開吉卜力工作室被植物遮蔽的大門,進入吉卜力的魔法世界。
本書改編自廣受好評的Podcast節目Ghibliotheque,堪稱英語世界第一本「吉卜力學」百科全書。每個段落都像是重現了Podcast節目的錄製現場,寫作風格輕快易讀。翻閱本書時就如同兩位資深吉卜力愛好者坐在你身邊,為你仔細講解每部片的開場與結尾,並還原吉卜力作品的溫度和全貌,令人意猶未盡。
在書中,我們宛如乘著吉卜力的想像飛行器,遨遊在幻想的天空中,見證吉卜力作品每個振奮人心的時刻:娜烏西卡乘著風穿越腐海,巴魯與希達唸著天空之城古老的咒語,梅在森林中掉落在龍貓的肚子上,漫天螢火蟲下節子與清太的笑容,魔女琪琪飛上天空的那一刻,魔法公主小桑堅毅的眼神,千尋憶起與白龍的往事……吉卜力結合風格與故事,為世界帶來珍貴寶藏,一次次以勇氣和希望鼓舞人們。他們製作的不只是動畫,也是每一次向世界重新出發的理想。愛與友情、成長與付出、環境與和平……都是吉卜力不斷創作的主題。
我們也跟隨本書來到吉卜力工作室的每個階段,深入宮崎駿和高畑勳在創意與生涯上的掙扎,見識到新人導演如宮崎吾朗及米林宏昌以嶄新的創作視野展望未來。吉卜力工作室從草創初期的沒沒無名到今日聞名遐邇,至今已不只一次宣布要停止動畫製作。近年來隨著吉卜力美術館和主題公園落成、宮崎峻完成新作《蒼鷺與少年》上映,似乎正在宣告著,吉卜力茁壯的生命力絕不會就此停歇。
從標誌性的《龍貓》片頭開始,我們一起往吉卜力世界出發吧!
以生動有趣、知識爆量的書寫探索吉卜利所有的作品
搭配近200張精美圖片,是吉卜力迷不可不敗的人氣指南
「我想創造具真實性、精彩、帶點諷刺意味,但最重要的是,一部美麗的電影。我想描繪一個認真追求夢想的人。夢想帶有一種瘋狂的毒性,而這種毒性不能被隱藏。」──宮崎駿寫於2011年《風起》製作計畫
吉卜力動畫電影在全球颳起的旋風從未歇止,除了賣座電影,也陸續推出周邊商品,並開設美術館和主題公園,繼續擄獲影迷的心。
吉卜力工作室成立於1985年6月15日。工作室的名字發想自宮崎駿,身為飛行器迷的他以二戰期間義大利飛行巡邏隊「吉卜力」(Ghibli)為名,這個義大利文有「從撒哈拉吹向地中海的溫暖氣流」之意。自創立以來,吉卜力有如一股創意暖流,席捲了日本動畫產業。從1984年的《風之谷》到2023年的《安雅與魔女》,吉卜力動畫作品是許多人的成長回憶,也影響了無數創作者,儼然成為動畫史上一座無法超越的山。
今年84歲的宮崎駿從1960年代開始創作生涯,在1979年完成第一部動畫劇情長片《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城》。當時Animage雜誌的編輯鈴木敏夫是宮崎駿的熱心支持者,邀請他從1982年開始在雜誌上連載《風之谷》漫畫,並於1984年發行動畫長片。後來鈴木敏夫、宮崎駿和他的導師高畑勳三位人物成為吉卜力三巨頭,創立吉卜力工作室,並製作出一部部膾炙人口的動畫劇情長片,奠立了日後的事業版圖。
鈴木敏夫是吉卜力的總軍師,為工作室尋找資金、挖掘人才,想方設法將作品推到國際舞台上。兩位動畫天才宮崎駿和高畑勳,則在他的保護下恣意揮灑才華。宮崎駿的作品以幻想題材著稱,毫不保留地表現對飛行的熱愛、反戰思想、環境意識及世界和諧的冀望;而高畑勳則講求「不辭勞苦地研究」和「一絲不苟的寫實」,畫功考究細節,致力表現風格上自我突破。兩位大師撐起了吉卜力的一片天,也盡力培育工作室年輕一代的動畫師──庵野秀明、西村義明、米林宏昌、片渕須直……日後都成為獨當一面的動畫家。
這本最新的吉卜力電影書回顧吉卜力每一部長片,搭配了大量精美劇照與海報、創意團隊與工作室的照片,帶領讀者推開吉卜力工作室被植物遮蔽的大門,進入吉卜力的魔法世界。
本書改編自廣受好評的Podcast節目Ghibliotheque,堪稱英語世界第一本「吉卜力學」百科全書。每個段落都像是重現了Podcast節目的錄製現場,寫作風格輕快易讀。翻閱本書時就如同兩位資深吉卜力愛好者坐在你身邊,為你仔細講解每部片的開場與結尾,並還原吉卜力作品的溫度和全貌,令人意猶未盡。
在書中,我們宛如乘著吉卜力的想像飛行器,遨遊在幻想的天空中,見證吉卜力作品每個振奮人心的時刻:娜烏西卡乘著風穿越腐海,巴魯與希達唸著天空之城古老的咒語,梅在森林中掉落在龍貓的肚子上,漫天螢火蟲下節子與清太的笑容,魔女琪琪飛上天空的那一刻,魔法公主小桑堅毅的眼神,千尋憶起與白龍的往事……吉卜力結合風格與故事,為世界帶來珍貴寶藏,一次次以勇氣和希望鼓舞人們。他們製作的不只是動畫,也是每一次向世界重新出發的理想。愛與友情、成長與付出、環境與和平……都是吉卜力不斷創作的主題。
我們也跟隨本書來到吉卜力工作室的每個階段,深入宮崎駿和高畑勳在創意與生涯上的掙扎,見識到新人導演如宮崎吾朗及米林宏昌以嶄新的創作視野展望未來。吉卜力工作室從草創初期的沒沒無名到今日聞名遐邇,至今已不只一次宣布要停止動畫製作。近年來隨著吉卜力美術館和主題公園落成、宮崎峻完成新作《蒼鷺與少年》上映,似乎正在宣告著,吉卜力茁壯的生命力絕不會就此停歇。
從標誌性的《龍貓》片頭開始,我們一起往吉卜力世界出發吧!
目錄
譯者序
前言
風之谷
天空之城
龍貓
螢火蟲之墓
魔女宅急便
兒時的點點滴滴
紅豬
海潮之聲
平成狸合戰
心之谷
魔法公主
隔壁的山田君
神隱少女
貓的報恩
霍爾的移動城堡
地海戰記
岸上的波妞
借物少女艾莉緹
來自紅花坂
風起
輝耀姬物語
回憶中的瑪妮
紅烏龜
安雅與魔女
蒼鷺與少年
後記
延伸閱讀
圖片出處
索引
謝辭
前言
風之谷
天空之城
龍貓
螢火蟲之墓
魔女宅急便
兒時的點點滴滴
紅豬
海潮之聲
平成狸合戰
心之谷
魔法公主
隔壁的山田君
神隱少女
貓的報恩
霍爾的移動城堡
地海戰記
岸上的波妞
借物少女艾莉緹
來自紅花坂
風起
輝耀姬物語
回憶中的瑪妮
紅烏龜
安雅與魔女
蒼鷺與少年
後記
延伸閱讀
圖片出處
索引
謝辭
序/導讀
譯者序
冷靜地探討吉卜力作品集是不可能的任務。一方面因為這間規模僅次於迪士尼的動畫製作公司,已累積無可撼動的文化影響力(日本影史賣座前八名中吉卜力作品佔三部);另一方面工作室的代表性人物宮崎駿,已經從「人格」上昇為「神格」,成為人人膜拜的對象。這現象讓同樣身為日本重量級動畫導演押井守在他的《暢所欲言!押井守漫談吉卜力秘辛》書中稱吉卜力為「核心集團」,意思是「將共同利害視為默契,不允許內部批判的共同體」;對於日本文化界對吉卜力一面倒的讚譽現象,他甚至半開玩笑地說因為鈴木敏夫是「戈培爾(納粹宣傳頭子)的後裔」!
那麼,這本《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有辦法帶你穿越「吉卜力迷霧」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從吉卜力作品的大眾性切入。
作為大眾藝術的吉卜力
法國哲學家巴迪歐(Alain Badiou)認為(現代主義運動以前的)電影最主要的特質是「大眾藝術」。他說:「一門『大眾』的藝術,意味著它的傑作──作為藝術無可爭議的最偉大作品,在其創作時就被無數人觀看和熱愛。」我想這是可用於吉卜力(或者宮崎駿)作品最精準的描述。在電影曾經為世人熱烈擁抱的時代(那個《新天堂樂園》的時代已經結束),這樣的存在很容易被理解;卓別林、基頓、愛森斯坦或者約翰.福特都是吉卜力的先驅。然而,在我們這個時代卻容易對這樣的作品產生誤解。最主要的原因是經過「作者論」的洗禮後,電影內部首次產生了「藝術vs商業」這樣的虛假區分。
巴迪歐說,由於絕大多數的電影以「一般人性」與觀眾對話,這是保證電影能當下被世人熱愛的關鍵;但與此同時,偉大的電影傑作同時還包含一般人辨識不出的藝術成分,兩者並行不悖地存在於同一部電影中。但在今天,人們大都直接將其所看到的「一般人性」當成藝術來稱讚,這是因為如今電影文化已經徹底的媒體化,在一片「懶人包」、「五分鐘看電影」的氛圍之下,你怎能期待「必須經過訓練方能看出」的電影藝術傳統得以生存?
粉絲狂熱vs英式冷靜
在這樣的脈絡下「吉卜力魔法探險指南」顯得彌足珍貴。本書作者麥可.里德和傑克.康寧漢是兩位年輕的英國影評人,他們先是錄製了頗受好評的Podcast《Ghibliothèque》,引起熱烈迴響之後,英國出版社才邀他們寫這本書。
這是一本標準的「影迷書」,作者對動畫的狂熱充滿其中。但英國不愧為電影文化大國,兩位年輕影評人繼承了英國Movie雜誌以V. F. Perkins為代表的「場面調度批評」傳統,將應用在真人電影上的細膩觀察,全數傾注於吉卜力的每一部作品,沒有讓粉絲的愛屏障了影評與作品間應有的冷靜距離。例如談到《神隱少女》時,作者這樣評論:「複雜且稍微華而不實的情節、作為典範的角色設計和極富想像力的動畫並存於電影中……然而,本片的長處並非故事前後的一致性。它的故事發生在澡堂裡,這部片最佳的體驗方式也是讓它徹底沖刷你。」更難得的是,作者也用同樣精彩的方式,解讀工作室其他非宮崎駿和高畑勳的作品。例如他們談到《回憶中的瑪妮》:「為了緩解十幾歲的杏奈焦慮的心情,她被送往鄉下親戚的家中靜養。杏奈到達後,她無意識地將她的包包放在刻著『愛』這個字的桌面上,將它掩蓋而毫不自知,那是因為現在對她來說,『愛』這個詞被隱藏起來了。」這是精彩的「場面調度分析」,也是與「一般人性」並存之傑出電影中的「大眾藝術」的電影藝術。
有了理性與感性的加持,本書超越一般的導覽書籍,但更讓人激賞的是書中對於工作室人員間的「八卦」,有著一針見血的第一手報導。眾所周知,高畑勳與宮崎駿有超越一甲子的交情,但或許你不知道當初宮崎駿和鈴木敏夫拜託高畑勳加入工作室時,高畑勳的答案是「NO」,鈴木敏夫回憶道:「這是宮崎駿從未顯現過的一面,當然他喝醉了。就在我還來不及反應之際發現他哭了,淚流滿面地說:『我的年輕歲月都獻給了高畑勳,但他卻從來沒有幫過我做我的作品。』」然後在談到《魔法公主》橫掃日本、將工作室帶到另一個新境界的成功時,高畑勳這樣說:「他宛如新生,《魔法公主》之後,宮崎駿在日本成為紀錄打破者和文化界導師的同義詞,同時也是世界電影新崛起的偶像。問題是,他和工作室要怎麼回應這些新的期待呢?」兩位改變世界動畫版圖的巨人複雜且深刻的交情躍然紙上。
如果你已經是吉卜力迷,本書一定能讓你宛若新生地重溫這些熱情;如果你是對電影有熱情,但對動畫還有那麼一點疑慮的影迷,本書絕對可以滿足你所有對美好電影的期待。
冷靜地探討吉卜力作品集是不可能的任務。一方面因為這間規模僅次於迪士尼的動畫製作公司,已累積無可撼動的文化影響力(日本影史賣座前八名中吉卜力作品佔三部);另一方面工作室的代表性人物宮崎駿,已經從「人格」上昇為「神格」,成為人人膜拜的對象。這現象讓同樣身為日本重量級動畫導演押井守在他的《暢所欲言!押井守漫談吉卜力秘辛》書中稱吉卜力為「核心集團」,意思是「將共同利害視為默契,不允許內部批判的共同體」;對於日本文化界對吉卜力一面倒的讚譽現象,他甚至半開玩笑地說因為鈴木敏夫是「戈培爾(納粹宣傳頭子)的後裔」!
那麼,這本《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有辦法帶你穿越「吉卜力迷霧」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從吉卜力作品的大眾性切入。
作為大眾藝術的吉卜力
法國哲學家巴迪歐(Alain Badiou)認為(現代主義運動以前的)電影最主要的特質是「大眾藝術」。他說:「一門『大眾』的藝術,意味著它的傑作──作為藝術無可爭議的最偉大作品,在其創作時就被無數人觀看和熱愛。」我想這是可用於吉卜力(或者宮崎駿)作品最精準的描述。在電影曾經為世人熱烈擁抱的時代(那個《新天堂樂園》的時代已經結束),這樣的存在很容易被理解;卓別林、基頓、愛森斯坦或者約翰.福特都是吉卜力的先驅。然而,在我們這個時代卻容易對這樣的作品產生誤解。最主要的原因是經過「作者論」的洗禮後,電影內部首次產生了「藝術vs商業」這樣的虛假區分。
巴迪歐說,由於絕大多數的電影以「一般人性」與觀眾對話,這是保證電影能當下被世人熱愛的關鍵;但與此同時,偉大的電影傑作同時還包含一般人辨識不出的藝術成分,兩者並行不悖地存在於同一部電影中。但在今天,人們大都直接將其所看到的「一般人性」當成藝術來稱讚,這是因為如今電影文化已經徹底的媒體化,在一片「懶人包」、「五分鐘看電影」的氛圍之下,你怎能期待「必須經過訓練方能看出」的電影藝術傳統得以生存?
粉絲狂熱vs英式冷靜
在這樣的脈絡下「吉卜力魔法探險指南」顯得彌足珍貴。本書作者麥可.里德和傑克.康寧漢是兩位年輕的英國影評人,他們先是錄製了頗受好評的Podcast《Ghibliothèque》,引起熱烈迴響之後,英國出版社才邀他們寫這本書。
這是一本標準的「影迷書」,作者對動畫的狂熱充滿其中。但英國不愧為電影文化大國,兩位年輕影評人繼承了英國Movie雜誌以V. F. Perkins為代表的「場面調度批評」傳統,將應用在真人電影上的細膩觀察,全數傾注於吉卜力的每一部作品,沒有讓粉絲的愛屏障了影評與作品間應有的冷靜距離。例如談到《神隱少女》時,作者這樣評論:「複雜且稍微華而不實的情節、作為典範的角色設計和極富想像力的動畫並存於電影中……然而,本片的長處並非故事前後的一致性。它的故事發生在澡堂裡,這部片最佳的體驗方式也是讓它徹底沖刷你。」更難得的是,作者也用同樣精彩的方式,解讀工作室其他非宮崎駿和高畑勳的作品。例如他們談到《回憶中的瑪妮》:「為了緩解十幾歲的杏奈焦慮的心情,她被送往鄉下親戚的家中靜養。杏奈到達後,她無意識地將她的包包放在刻著『愛』這個字的桌面上,將它掩蓋而毫不自知,那是因為現在對她來說,『愛』這個詞被隱藏起來了。」這是精彩的「場面調度分析」,也是與「一般人性」並存之傑出電影中的「大眾藝術」的電影藝術。
有了理性與感性的加持,本書超越一般的導覽書籍,但更讓人激賞的是書中對於工作室人員間的「八卦」,有著一針見血的第一手報導。眾所周知,高畑勳與宮崎駿有超越一甲子的交情,但或許你不知道當初宮崎駿和鈴木敏夫拜託高畑勳加入工作室時,高畑勳的答案是「NO」,鈴木敏夫回憶道:「這是宮崎駿從未顯現過的一面,當然他喝醉了。就在我還來不及反應之際發現他哭了,淚流滿面地說:『我的年輕歲月都獻給了高畑勳,但他卻從來沒有幫過我做我的作品。』」然後在談到《魔法公主》橫掃日本、將工作室帶到另一個新境界的成功時,高畑勳這樣說:「他宛如新生,《魔法公主》之後,宮崎駿在日本成為紀錄打破者和文化界導師的同義詞,同時也是世界電影新崛起的偶像。問題是,他和工作室要怎麼回應這些新的期待呢?」兩位改變世界動畫版圖的巨人複雜且深刻的交情躍然紙上。
如果你已經是吉卜力迷,本書一定能讓你宛若新生地重溫這些熱情;如果你是對電影有熱情,但對動畫還有那麼一點疑慮的影迷,本書絕對可以滿足你所有對美好電影的期待。
試閱
《螢火蟲之墓》(火垂るの墓,1988)
高畑勳的悲劇手帕電影
導演:高畑勳
編劇:高畑勳
片長:1 小時2 9 分
發行日期:1 9 8 8 年4 月1 6 日
說起吉卜力的國際知名度,全然取決於作品是否在全球發行。作品在全球發行後,從《龍貓》到《神隱少女》,聞名國際的宮崎駿幻想作品成為吉卜力的同義詞。但是他的作品只是吉卜力的其中一部分。這本「吉卜力全攻略」旨在介紹工作室的全貌,特別是工作室中神一般的共同創辦人、神秘的高畑勳──他有個熱情的外號「阿朴先生」(パクさん),「パク」這個字的意思是「咀嚼」。
宮崎駿解釋了這個外號的由來:因為高畑勳總是晚起,因此他總是一邊匆匆忙忙地嚼著早餐,一邊走進辦公室。
最終,高畑勳在吉卜力的五部作品得到了國際發行,不過他在1980年代已經在動畫界很有影響力。他在1960年代起已為東映動畫部工作,在1968年,完成了他的導演首秀《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雖然這部片票房失利,但卻是動畫界的里程碑。這也是宮崎駿與高畑勳的首次合作。當時,宮崎駿還只是東映動畫部一位菜鳥員工。
以下這些高畑勳作品,其中一部分是他與宮崎駿合作完成的:《熊貓小熊貓》、《小麻煩千惠》和《大提琴手高修》等電影作品,外加電視系列《世界名作劇場》中的《小天使》、《清秀佳人》與《萬里尋母》。這些作品啟發了許多後來成為吉卜力工作室夥伴的年輕人。
這些作品絕大多數沒有在今天的英美發行,其中有些甚至從未發行過。高畑勳這位導演在英語世界有太多空白待填補。2021年由亞歷克斯.杜達.德.威著、英國電影協會(British Film Institute,簡稱BFI)出版的書《螢火蟲之墓》(Grave of the Fireflies),是一本對高畑勳作品精要且完整的研究,也是英語世界第一本研究高畑勳作品的專書。它揭開了一位經常被誤解與低估的電影作者的面紗。這本書強調的重點是,即使高畑勳通常被視為吉卜力的共同創辦人,但他拒絕在1985年的工作室創始會上共同列席;他甚至要求鈴木敏夫,是否可能讓他掛「在家編劇」(playwright in residence)這樣的頭銜。
儘管如此,高畑勳對於剛起步的工作室卻有著很特別的影響。《風之谷》在票房上大獲全勝後,宮崎駿將賺來的錢都投資到高畑勳一部有(票房)疑慮、關於柳川市的電影中。高畑勳拍了《柳川崛割物語》,一部長達三小時、幾乎完全實景拍攝、關於該地區運河體系的紀錄片,探討運河如何形成當地的文化與現今對運河的保育工作。後來鈴木敏夫說,宮崎駿在吉卜力製作的第一部電影《天空之城》,其實是為了填補高畑勳的藝術衝動所挖的坑。
該如何區分天才與怪癖之間的差別?「每當我遇到困難時」(披頭四“Let It Be”的歌詞),我就去問「披頭四」。這類問題的最佳解答,藏在「披頭四」膚淺卻極其有效的大眾文化個人角色扮演當中。如果宮崎駿在吉卜力扮演的角色如同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之於「披頭四」──一位被數百萬人愛戴、有如親切大哥哥般的夢想編織者,如果不是受限於體力和精神,他可以獨力完成所有工作,如此全方位的天才──那麼高畑勳就有點像約翰.藍儂(John Lennon)加上一點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一位將媒材界線推到極致的反傳統者、一位樂於群體創作的掌舵者、一位喜歡將複雜主題納入故事中,以致大眾難以接受的說書人。當宮崎駿在吉卜力作品的外觀和風格變得越來越相似,高畑勳的作品則越來越創
新和難以捉摸。票房從來不是他的優先考量。
如果我們將這個遠離題的類比繼續向前推,那麼製作人鈴木敏夫就是每一個「第五位披頭四成員」的合體(披頭四只有四位成員):一個關鍵的創意夥伴、錄音室天才和將其他天才成員牢牢綁在一起的人物。高畑勳在吉卜力第一部作品的想法是由鈴木敏夫提出的,他建議改編野坂昭如的半自傳短篇小說《螢火蟲之墓》。因為出版《螢火蟲之墓》的新潮社亟於展開電影事業,於是主動提供資金並擔任出品人。就像我們在《龍貓》章節裡提到的,多虧鈴木敏夫這巧妙的穿針引線,才有了吉卜力這兩部作品。(未完)
高畑勳的悲劇手帕電影
導演:高畑勳
編劇:高畑勳
片長:1 小時2 9 分
發行日期:1 9 8 8 年4 月1 6 日
說起吉卜力的國際知名度,全然取決於作品是否在全球發行。作品在全球發行後,從《龍貓》到《神隱少女》,聞名國際的宮崎駿幻想作品成為吉卜力的同義詞。但是他的作品只是吉卜力的其中一部分。這本「吉卜力全攻略」旨在介紹工作室的全貌,特別是工作室中神一般的共同創辦人、神秘的高畑勳──他有個熱情的外號「阿朴先生」(パクさん),「パク」這個字的意思是「咀嚼」。
宮崎駿解釋了這個外號的由來:因為高畑勳總是晚起,因此他總是一邊匆匆忙忙地嚼著早餐,一邊走進辦公室。
最終,高畑勳在吉卜力的五部作品得到了國際發行,不過他在1980年代已經在動畫界很有影響力。他在1960年代起已為東映動畫部工作,在1968年,完成了他的導演首秀《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雖然這部片票房失利,但卻是動畫界的里程碑。這也是宮崎駿與高畑勳的首次合作。當時,宮崎駿還只是東映動畫部一位菜鳥員工。
以下這些高畑勳作品,其中一部分是他與宮崎駿合作完成的:《熊貓小熊貓》、《小麻煩千惠》和《大提琴手高修》等電影作品,外加電視系列《世界名作劇場》中的《小天使》、《清秀佳人》與《萬里尋母》。這些作品啟發了許多後來成為吉卜力工作室夥伴的年輕人。
這些作品絕大多數沒有在今天的英美發行,其中有些甚至從未發行過。高畑勳這位導演在英語世界有太多空白待填補。2021年由亞歷克斯.杜達.德.威著、英國電影協會(British Film Institute,簡稱BFI)出版的書《螢火蟲之墓》(Grave of the Fireflies),是一本對高畑勳作品精要且完整的研究,也是英語世界第一本研究高畑勳作品的專書。它揭開了一位經常被誤解與低估的電影作者的面紗。這本書強調的重點是,即使高畑勳通常被視為吉卜力的共同創辦人,但他拒絕在1985年的工作室創始會上共同列席;他甚至要求鈴木敏夫,是否可能讓他掛「在家編劇」(playwright in residence)這樣的頭銜。
儘管如此,高畑勳對於剛起步的工作室卻有著很特別的影響。《風之谷》在票房上大獲全勝後,宮崎駿將賺來的錢都投資到高畑勳一部有(票房)疑慮、關於柳川市的電影中。高畑勳拍了《柳川崛割物語》,一部長達三小時、幾乎完全實景拍攝、關於該地區運河體系的紀錄片,探討運河如何形成當地的文化與現今對運河的保育工作。後來鈴木敏夫說,宮崎駿在吉卜力製作的第一部電影《天空之城》,其實是為了填補高畑勳的藝術衝動所挖的坑。
該如何區分天才與怪癖之間的差別?「每當我遇到困難時」(披頭四“Let It Be”的歌詞),我就去問「披頭四」。這類問題的最佳解答,藏在「披頭四」膚淺卻極其有效的大眾文化個人角色扮演當中。如果宮崎駿在吉卜力扮演的角色如同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之於「披頭四」──一位被數百萬人愛戴、有如親切大哥哥般的夢想編織者,如果不是受限於體力和精神,他可以獨力完成所有工作,如此全方位的天才──那麼高畑勳就有點像約翰.藍儂(John Lennon)加上一點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一位將媒材界線推到極致的反傳統者、一位樂於群體創作的掌舵者、一位喜歡將複雜主題納入故事中,以致大眾難以接受的說書人。當宮崎駿在吉卜力作品的外觀和風格變得越來越相似,高畑勳的作品則越來越創
新和難以捉摸。票房從來不是他的優先考量。
如果我們將這個遠離題的類比繼續向前推,那麼製作人鈴木敏夫就是每一個「第五位披頭四成員」的合體(披頭四只有四位成員):一個關鍵的創意夥伴、錄音室天才和將其他天才成員牢牢綁在一起的人物。高畑勳在吉卜力第一部作品的想法是由鈴木敏夫提出的,他建議改編野坂昭如的半自傳短篇小說《螢火蟲之墓》。因為出版《螢火蟲之墓》的新潮社亟於展開電影事業,於是主動提供資金並擔任出品人。就像我們在《龍貓》章節裡提到的,多虧鈴木敏夫這巧妙的穿針引線,才有了吉卜力這兩部作品。(未完)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