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阿拉斯加之死》作者強.克拉庫爾傳奇名作,讓世人重新評價登山
「貼近生命消逝的謎團,偷瞄死亡的禁忌疆界,都令人血脈賁張。
我堅信登山是偉大的活動,固有的危險非但無損其偉大,反而正是登山偉大的理由。」
1996年5月,尼泊爾放寬聖母峰登山人數的限制,世界最高峰迎來史上最熱鬧的登山季。全年孤寒的山谷,一口氣湧入上百名雄心勃勃的探險家、業餘登山者、富豪與雪巴嚮導,在這暴風肆虐的八千公尺高雪坡上,測試自身的極限與命運。
5月10日,全年吹襲著聖母峰的狂風停了,天空一片湛藍,一絲風也沒有,登山者夢寐以求的「攀登窗口」打開了,山神彷彿拿出了獎牌向所有人招手。四號營中,34人於午夜出發攻頂。但等著他們的,不但有全年最適合攻頂的天氣,還有雪坡上空前嚴重的塞車,以及鬼魅般悄悄來襲的暴風雪。攻頂的安全時限早已過去,大部分攻頂者卻還被困在氧氣稀薄的「死亡地帶」,當山神收回獎牌,最頂尖的嚮導連自己的命都救不了……
這場奪走十二條人命的山難,震撼了全球登山界,無數人急切地追問「為什麼」。傳奇登山家暨暢銷作家強.克拉庫爾,正是成功登頂的倖存者之一,也是最多人追問的對象。他抱著強烈的倖存者內疚回溯整場山難,以分鐘為單位,試圖一層層挖開生死謎團:每一個微小決策如何導向毀滅性結果?每一個錯過的警訊如何讓人步步踏入死亡陷阱?最謹慎老練的嚮導為何無視危險,甚至打破自己親自立下的安全鐵則?成功逃過一劫的人,又是嗅到什麼訊息救了自己一命?當作者不停逼自己及倖存者回想山上發生的一切,剖析每個人的作為,我們發現,真相便如同高山上覆雪的岩層,只有一層層堅毅地撥開,才能發現腳下的崎嶇與暗藏的裂隙。
本書一出版,便登上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榜首,也獲得文學界極具指標性的「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文學獎」、「班克洛夫特獎」,同時帶動多本登山書籍出版,更為眾多電影、影集、紀錄片提供靈感及改編文本,影響力橫跨文學、登山界。更具意義的是,本書引發全球深刻反思高山探險、調整登山安全規則,甚至影響後續探險活動的政策制定。多年來,無數讀者與專業登山者仍在爭論:登山的意義,究竟是人類對極限的挑戰,還是對自身渺小的無奈承認?
聖母峰上的每具白骨,都代表一個夢想的蒸發,一場勇氣的掙扎。作者雖然沒能透過寫作獲得平靜,卻也成功完成招魂,讓全球讀者記住那些奮不顧身的夢想家,以及慷慨助人的英雄身影。
(本書於1998年曾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書名《巔峰》,本版新增一篇作者後記)
「貼近生命消逝的謎團,偷瞄死亡的禁忌疆界,都令人血脈賁張。
我堅信登山是偉大的活動,固有的危險非但無損其偉大,反而正是登山偉大的理由。」
1996年5月,尼泊爾放寬聖母峰登山人數的限制,世界最高峰迎來史上最熱鬧的登山季。全年孤寒的山谷,一口氣湧入上百名雄心勃勃的探險家、業餘登山者、富豪與雪巴嚮導,在這暴風肆虐的八千公尺高雪坡上,測試自身的極限與命運。
5月10日,全年吹襲著聖母峰的狂風停了,天空一片湛藍,一絲風也沒有,登山者夢寐以求的「攀登窗口」打開了,山神彷彿拿出了獎牌向所有人招手。四號營中,34人於午夜出發攻頂。但等著他們的,不但有全年最適合攻頂的天氣,還有雪坡上空前嚴重的塞車,以及鬼魅般悄悄來襲的暴風雪。攻頂的安全時限早已過去,大部分攻頂者卻還被困在氧氣稀薄的「死亡地帶」,當山神收回獎牌,最頂尖的嚮導連自己的命都救不了……
這場奪走十二條人命的山難,震撼了全球登山界,無數人急切地追問「為什麼」。傳奇登山家暨暢銷作家強.克拉庫爾,正是成功登頂的倖存者之一,也是最多人追問的對象。他抱著強烈的倖存者內疚回溯整場山難,以分鐘為單位,試圖一層層挖開生死謎團:每一個微小決策如何導向毀滅性結果?每一個錯過的警訊如何讓人步步踏入死亡陷阱?最謹慎老練的嚮導為何無視危險,甚至打破自己親自立下的安全鐵則?成功逃過一劫的人,又是嗅到什麼訊息救了自己一命?當作者不停逼自己及倖存者回想山上發生的一切,剖析每個人的作為,我們發現,真相便如同高山上覆雪的岩層,只有一層層堅毅地撥開,才能發現腳下的崎嶇與暗藏的裂隙。
本書一出版,便登上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榜首,也獲得文學界極具指標性的「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文學獎」、「班克洛夫特獎」,同時帶動多本登山書籍出版,更為眾多電影、影集、紀錄片提供靈感及改編文本,影響力橫跨文學、登山界。更具意義的是,本書引發全球深刻反思高山探險、調整登山安全規則,甚至影響後續探險活動的政策制定。多年來,無數讀者與專業登山者仍在爭論:登山的意義,究竟是人類對極限的挑戰,還是對自身渺小的無奈承認?
聖母峰上的每具白骨,都代表一個夢想的蒸發,一場勇氣的掙扎。作者雖然沒能透過寫作獲得平靜,卻也成功完成招魂,讓全球讀者記住那些奮不顧身的夢想家,以及慷慨助人的英雄身影。
(本書於1998年曾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書名《巔峰》,本版新增一篇作者後記)
目錄
序 為什麼要爬山 劉梓潔
前言
登場人物
第一章 聖母峰頂
第二章 印度德拉高地
第三章 飛越北印度
第四章 帕克丁
第五章 羅布崎
第六章 聖母峰基地營
第七章 一號營
第八章 一號營
第九章 二號營
第十章 洛子山壁
第十一章 基地營
第十二章 三號營
第十三章 東南稜
第十四章 聖母峰頂
第十五章 聖母峰頂
第十六章 南坳
第十七章 聖母峰頂
第十八章 東北稜
第十九章 南坳
第二十章 日內瓦坡尖
第二十一章 基地營
尾聲 西雅圖
作者說明
後記
前言
登場人物
第一章 聖母峰頂
第二章 印度德拉高地
第三章 飛越北印度
第四章 帕克丁
第五章 羅布崎
第六章 聖母峰基地營
第七章 一號營
第八章 一號營
第九章 二號營
第十章 洛子山壁
第十一章 基地營
第十二章 三號營
第十三章 東南稜
第十四章 聖母峰頂
第十五章 聖母峰頂
第十六章 南坳
第十七章 聖母峰頂
第十八章 東北稜
第十九章 南坳
第二十章 日內瓦坡尖
第二十一章 基地營
尾聲 西雅圖
作者說明
後記
序/導讀
為什麼要爬山?
劉梓潔
貼近生命消逝的謎團,偷瞄死亡的禁忌疆界,都令人血脈賁張。我堅信登山是偉大的活動,固有的危險非但無損其偉大,反而正是登山偉大的理由。
為什麼要爬山?
這是每個登山家、登山愛好者都曾自問、或被問到的問題。
我大學時參加登山社,輕鬆愜意地走過郊山山徑,挑戰過十多天的高山縱走,曾在冬季穿著冰爪踢著雪階前行,曾跟著老手學長溯勘高山溪流,也曾在倒木橫陳的中級山泥濘裡滑得稀巴爛,一直到近年,開始海外遠征:到尼泊爾的喜瑪拉雅山區、雲南的梅里雪山山區健行。
但是,為什麼要爬山?我仍無法給出最精準、最確切的答案,也許,可以很取巧、也很詩意地,挪用這本登山經典著作的書名:為什麼要爬山?為了into thin air。
為了進入稀薄的空氣之中?
是的,沒錯。任何到過高海拔的人,都能體會到那種從頭痛欲裂、噁心嘔吐的高山症中,
一點一點調和適應,像在尋求與巔峰之境的頻道一致般,慢慢學會在稀薄空氣中吐納、前行,而感受到的清明、澄澈、開闊、釋然,而那絕對來自對大自然、對稀薄空氣的臣服與謙卑。
而我的另一位登山同好,更直接地告訴我,她不是為了山登山,而是為了人,她喜歡人與人在山上相處時的不分你我,喜歡走了一天雙腳鐵腿起水泡而終抵營地之後,與隊友們吃飯、喝酒、觀星、談心。
在空氣稀薄之地,物資匱乏的深山,甚至動輒與死亡錯身的冰壁上,如何自保自救,又友愛互助?更是對人性的一大考驗。我曾走過缺水缺糧的路線,走到眼冒金星,靠意志力拖著步伐,突然,在前方山徑拐彎的學長轉頭對我喊:「看妳前面那顆大石頭,休息一下再走 !」我低頭,上面有半盒學長留下的保久乳。這五十CC的天堂甘露,果然支持著我走到營地。
也曾在水管凍結的高海拔山屋住下,主人融了冰雪燒了一桶水,所有入住的登山客整晚刷牙洗臉就靠那一桶水,但別隊的隊友兩三下就拿保溫瓶分個精光,我們只能在單人鋪位上,憤憤不平嚼口香糖刷牙、以濕紙巾擦臉。
是的,領隊的專業與愛心,山友的個性與操守,影響了整趟攀登之旅。這亦是這本書最受討論與爭議之處。
一位愛好登山的撰稿者,受雜誌之邀,前往聖母峰,針對「登山商業化」做專題報導。未料,這位主角,即本書作者,目睹了這神聖山峰規模最大的一次山難,十二人喪生,其
一名日本女性登山者的喪生地離他只有三百多公尺。而當採訪報導者的角色,變成了「生還者」歸來,他有沒有權力與義務記錄下一切?
文章刊出後,作者收到了罹難者家屬來函抗議:如今你平安健康回到家了,你批評了別人的判斷,分析他們的意圖、行為、個性和動機。你評斷領隊、雪巴人、客戶應該做什麼,並傲慢地指責他們的過失︙︙
作者克拉庫爾的立場,在原著書名的副標表達得很清楚:「聖母峰山難的個人記錄」(A Personal Account of the Mt. Everest Disaster),然而,到了改編電影(台譯《巔峰極限》,副標則變成聳動的「聖母峰上的死亡」(Death on Everest)。
為什麼要寫?
正如所有寫作者都可以現身說法:唯有透過書寫,才能療癒與解脫。克拉庫爾說:「山上發生的事不斷啃噬我的勇氣。我認為撰寫本書或許可將聖母峰趕出我的人生。」
那麼,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要看這本書?
不登山的人,會看登山電影,往往是將之當做災難片來看,看裡面的冒險犯難、千鈞一髮;這部「登山文學」,卻不只是「災難紀實報導」而已,它包含了倫理辯證、生死凝視,包含了恐懼與希望──正如每個人的生命,都曾到達過空氣稀薄處,而這本書,或許可當做那一瓶備用氧氣。
劉梓潔
貼近生命消逝的謎團,偷瞄死亡的禁忌疆界,都令人血脈賁張。我堅信登山是偉大的活動,固有的危險非但無損其偉大,反而正是登山偉大的理由。
為什麼要爬山?
這是每個登山家、登山愛好者都曾自問、或被問到的問題。
我大學時參加登山社,輕鬆愜意地走過郊山山徑,挑戰過十多天的高山縱走,曾在冬季穿著冰爪踢著雪階前行,曾跟著老手學長溯勘高山溪流,也曾在倒木橫陳的中級山泥濘裡滑得稀巴爛,一直到近年,開始海外遠征:到尼泊爾的喜瑪拉雅山區、雲南的梅里雪山山區健行。
但是,為什麼要爬山?我仍無法給出最精準、最確切的答案,也許,可以很取巧、也很詩意地,挪用這本登山經典著作的書名:為什麼要爬山?為了into thin air。
為了進入稀薄的空氣之中?
是的,沒錯。任何到過高海拔的人,都能體會到那種從頭痛欲裂、噁心嘔吐的高山症中,
一點一點調和適應,像在尋求與巔峰之境的頻道一致般,慢慢學會在稀薄空氣中吐納、前行,而感受到的清明、澄澈、開闊、釋然,而那絕對來自對大自然、對稀薄空氣的臣服與謙卑。
而我的另一位登山同好,更直接地告訴我,她不是為了山登山,而是為了人,她喜歡人與人在山上相處時的不分你我,喜歡走了一天雙腳鐵腿起水泡而終抵營地之後,與隊友們吃飯、喝酒、觀星、談心。
在空氣稀薄之地,物資匱乏的深山,甚至動輒與死亡錯身的冰壁上,如何自保自救,又友愛互助?更是對人性的一大考驗。我曾走過缺水缺糧的路線,走到眼冒金星,靠意志力拖著步伐,突然,在前方山徑拐彎的學長轉頭對我喊:「看妳前面那顆大石頭,休息一下再走 !」我低頭,上面有半盒學長留下的保久乳。這五十CC的天堂甘露,果然支持著我走到營地。
也曾在水管凍結的高海拔山屋住下,主人融了冰雪燒了一桶水,所有入住的登山客整晚刷牙洗臉就靠那一桶水,但別隊的隊友兩三下就拿保溫瓶分個精光,我們只能在單人鋪位上,憤憤不平嚼口香糖刷牙、以濕紙巾擦臉。
是的,領隊的專業與愛心,山友的個性與操守,影響了整趟攀登之旅。這亦是這本書最受討論與爭議之處。
一位愛好登山的撰稿者,受雜誌之邀,前往聖母峰,針對「登山商業化」做專題報導。未料,這位主角,即本書作者,目睹了這神聖山峰規模最大的一次山難,十二人喪生,其
一名日本女性登山者的喪生地離他只有三百多公尺。而當採訪報導者的角色,變成了「生還者」歸來,他有沒有權力與義務記錄下一切?
文章刊出後,作者收到了罹難者家屬來函抗議:如今你平安健康回到家了,你批評了別人的判斷,分析他們的意圖、行為、個性和動機。你評斷領隊、雪巴人、客戶應該做什麼,並傲慢地指責他們的過失︙︙
作者克拉庫爾的立場,在原著書名的副標表達得很清楚:「聖母峰山難的個人記錄」(A Personal Account of the Mt. Everest Disaster),然而,到了改編電影(台譯《巔峰極限》,副標則變成聳動的「聖母峰上的死亡」(Death on Everest)。
為什麼要寫?
正如所有寫作者都可以現身說法:唯有透過書寫,才能療癒與解脫。克拉庫爾說:「山上發生的事不斷啃噬我的勇氣。我認為撰寫本書或許可將聖母峰趕出我的人生。」
那麼,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要看這本書?
不登山的人,會看登山電影,往往是將之當做災難片來看,看裡面的冒險犯難、千鈞一髮;這部「登山文學」,卻不只是「災難紀實報導」而已,它包含了倫理辯證、生死凝視,包含了恐懼與希望──正如每個人的生命,都曾到達過空氣稀薄處,而這本書,或許可當做那一瓶備用氧氣。
試閱
第一章 聖母峰頂(節錄)
我跨在世界之巔,一腳踩著中國,一腳踩著尼泊爾,伸手清除氧氣罩上的冰雪,弓起一肩擋風,茫然俯視廣袤的西藏,恍惚地意識到腳下是幅極為壯闊的景觀。對於這一刻以及隨之而來的激動情緒,我已想像了許多個月。然而,等我終於置身此地,真正站上聖母峰頂,卻硬是使不出力氣來感受什麼。
時當一九九六年五月十日下午,我已有五十七個鐘頭未入睡。前三天我什麼都吃不下,只勉強吞下一碗拉麵湯和一把m&m花生巧克力。劇烈咳嗽了幾週後,我有兩根肋骨分離,連正常呼吸都形同慘烈的考驗。在標高八八四八公尺的對流層,送到腦部的氧氣實在太少,我的智能只及一個發展遲緩的兒童。此情此境,我除了寒冷和疲倦,實在無法有其他感受。
我抵達峰頂,比另一支遠征隊的俄籍登山嚮導波克里夫慢幾分鐘,比我所屬的紐西蘭隊的嚮導哈里斯早一點點。我跟波克里夫的交情不深,跟哈里斯則在前六個禮拜混得很熟,而且很喜歡這傢伙。我抓拍了四張哈里斯和波克里夫擺出的登頂英姿後,立刻轉身下山。此時我的手表指著下午一點十七分,也就是我在世界屋脊總共停留不到五分鐘。
不久後,我又駐足拍了一張照片,這回是俯瞰我們上山所走的東南稜路線。我把鏡頭對準正往峰頂走來的兩位登山者,發現一個我先前沒有注意到的現象:南方的天空一個鐘頭前還湛藍無比,如今濃雲已籠罩普莫里峰、阿瑪達布蘭峰和其他環繞著聖母峰的小山峰。
後來(在大家尋獲六具屍體,另外兩具放棄搜尋,我的隊友威瑟斯生疽的右手開刀切除之後),人們會問:天氣既然開始惡化,為什麼高山上的登山者沒有發現徵兆?為什麼老練的喜馬拉雅嚮導繼續往上攀,帶領一群相對沒有經驗的業餘山友(每人付了六萬五千美金天價,只求有人安全帶他們上聖母峰的山友)走進明顯的死亡陷阱?
第十一章 基地營(節錄)
沒有人能代替兩支相關隊伍的領隊發言,因為兩人都死於山難。但我可以證明,五月十日下午稍早就我所見,完全看不出致命的暴風雪就要降臨。依據我缺氧的腦袋所做的判斷,沿著名叫「西冰斗」1的大冰斗飄上來的,不過是一縷縷薄雲,毫無威脅性。雲朵在燦爛的正午艷陽下閃閃發亮,看起來跟幾乎每天下午都會由山谷升起的一縷縷無害對流水氣沒什麼差別。
近來有許多只具起碼資格的登山者湧到聖母峰,很多人認為這麼大的悲劇早就該發生了。可是誰都沒想到霍爾領軍的遠征隊會成為山難的核心。霍爾的山上作業最嚴謹最安全,沒有人勝過他。他有條不紊,精心制定了井井有序的系統,按理說應該能防止這樣的災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這事要怎麼向死者所愛的親友、向磨刀霍霍的大眾解釋?
可能是過份自傲吧。不論登山者的能力是強是弱,霍爾都能游刃有餘地帶著他們上下聖母峰,也許因此變得有些自負。他不止一次自誇只要尚稱健壯的人,他都有辦法弄上峰頂,他的紀錄也印證了這個說法。同時,他也展現了逢凶化吉的驚人能力。
以一九九五年為例,霍爾和旗下的嚮導不但得在山峰高處處理韓森的問題,另一位客戶香妲是法國名登山家,已經第七次不戴氧氣罩攻聖母峰,結果卻體力不支倒地,他們也必須設法處理。香妲女士在標高八七四八公尺處昏迷不省人事,照柯特的說法,她「就像一袋馬鈴薯」,必須由人一路從南峰拖拉或扛下南坳。攻頂之後每個人都生還,霍爾可能以為他幾乎沒有應付不來的事。
不過,九六年之前霍爾異常幸運,總是遇到好天氣,這也許扭曲了他的判斷。布里薛斯遠征喜馬拉雅山十幾次且爬過三次聖母峰,他證實道:「一季又一季,霍爾總是在登頂日碰上晴朗的好天氣。他從未在山峰高處碰見暴風雪。」事實上,五月十日的狂風雖然猛烈,卻不異常,那是典型的聖母峰風暴。如果風暴晚兩個鐘頭來襲,可能不會有人送命。反之,若早一個鐘頭來,可能輕易奪走十八或二十條人命,包括我在內。
時間對這場悲劇的影響不下於天候,不能把忽略時限與天意混為一談。固定繩上的延誤事先可以預料,也能好好預防。他們太過輕忽事先定好的折回時限。
拖延折返時間也許多多少少跟費雪和霍爾的競爭有關。費雪在一九九六年以前從未當過聖母峰嚮導。在商言商,他身負很大的成功壓力,一心想將客戶弄上峰頂,尤其是珊蒂這樣的名人客戶。
同樣的,霍爾一九九五年沒把任何人帶上峰頂,如果一九九六年他再失敗,對他的事業極為不利,尤其費雪若成功的話更是雪上加霜。費雪極具群眾魅力,而珍也不遺餘力地向客戶宣揚這份魅力。霍爾很清楚,費雪拚命想分食他的市場。想到對手的客戶正往峰頂進發,他卻叫客戶回頭,那滋味可能太不好受,蒙蔽了他的判斷。
而且我要強調,霍爾、費雪和我們都是被迫在缺氧的情況下做生死攸關的決定。我們在思索這次災難怎麼會發生時,不能忘記標高八千八百多公尺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清晰思考。
事後諸葛很容易做。批評者看人命損失慘重,非常震驚,迅速提出相應的政策和步驟,以防止本季大難重演。例如有人提出聖母峰應把嚮導和客戶的比例明定為一對一,也就是說,每位客戶都跟自己的個人嚮導一起爬山,隨時用繩索跟嚮導拴在一起。
也許未來減低傷亡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規定筒裝氧氣只准供緊急醫療使用。雖然難免會有幾個莽撞的傢伙不帶氧氣攻頂而送命,但大多數不太行的登山者受限於體力,自會及早折回,以免在高處陷入嚴重困境。氧氣禁令還有一項附帶的好處,可自動減少垃圾和擁擠──大家若知道不能用補充氧氣,上山的人會少很多。
不過聖母峰嚮導是規矩很鬆的行業,由設備不良、缺乏彈性的第三世界官僚管理,負責審核嚮導或客戶的資格。而且掌控聖母峰通路的兩個國家──尼泊爾和中國,都窮得驚人。兩國政府急著要強勢外幣,只要有市場,都樂於多發出幾張昂貴的登山許可,不太可能制定任何會大力限制歲收的政策。
分析聖母峰出事的原委極具意義,或許可防止即將發生的某些死亡事件。但若以為詳細剖析一九九六年的悲劇就能實際減少未來的死亡率,也未免太一廂情願。歸納整理各種失誤以求「從錯誤中學習」,充其量只是在練習否認和自欺。一旦你告訴自己霍爾是死於一連串愚蠢的錯誤決定,而自己又聰明到不至於重蹈覆轍,那麼,即使有人提出有力證據證明爬聖母峰是不智之舉,你還是很容易去挑戰聖母峰。
我跨在世界之巔,一腳踩著中國,一腳踩著尼泊爾,伸手清除氧氣罩上的冰雪,弓起一肩擋風,茫然俯視廣袤的西藏,恍惚地意識到腳下是幅極為壯闊的景觀。對於這一刻以及隨之而來的激動情緒,我已想像了許多個月。然而,等我終於置身此地,真正站上聖母峰頂,卻硬是使不出力氣來感受什麼。
時當一九九六年五月十日下午,我已有五十七個鐘頭未入睡。前三天我什麼都吃不下,只勉強吞下一碗拉麵湯和一把m&m花生巧克力。劇烈咳嗽了幾週後,我有兩根肋骨分離,連正常呼吸都形同慘烈的考驗。在標高八八四八公尺的對流層,送到腦部的氧氣實在太少,我的智能只及一個發展遲緩的兒童。此情此境,我除了寒冷和疲倦,實在無法有其他感受。
我抵達峰頂,比另一支遠征隊的俄籍登山嚮導波克里夫慢幾分鐘,比我所屬的紐西蘭隊的嚮導哈里斯早一點點。我跟波克里夫的交情不深,跟哈里斯則在前六個禮拜混得很熟,而且很喜歡這傢伙。我抓拍了四張哈里斯和波克里夫擺出的登頂英姿後,立刻轉身下山。此時我的手表指著下午一點十七分,也就是我在世界屋脊總共停留不到五分鐘。
不久後,我又駐足拍了一張照片,這回是俯瞰我們上山所走的東南稜路線。我把鏡頭對準正往峰頂走來的兩位登山者,發現一個我先前沒有注意到的現象:南方的天空一個鐘頭前還湛藍無比,如今濃雲已籠罩普莫里峰、阿瑪達布蘭峰和其他環繞著聖母峰的小山峰。
後來(在大家尋獲六具屍體,另外兩具放棄搜尋,我的隊友威瑟斯生疽的右手開刀切除之後),人們會問:天氣既然開始惡化,為什麼高山上的登山者沒有發現徵兆?為什麼老練的喜馬拉雅嚮導繼續往上攀,帶領一群相對沒有經驗的業餘山友(每人付了六萬五千美金天價,只求有人安全帶他們上聖母峰的山友)走進明顯的死亡陷阱?
第十一章 基地營(節錄)
沒有人能代替兩支相關隊伍的領隊發言,因為兩人都死於山難。但我可以證明,五月十日下午稍早就我所見,完全看不出致命的暴風雪就要降臨。依據我缺氧的腦袋所做的判斷,沿著名叫「西冰斗」1的大冰斗飄上來的,不過是一縷縷薄雲,毫無威脅性。雲朵在燦爛的正午艷陽下閃閃發亮,看起來跟幾乎每天下午都會由山谷升起的一縷縷無害對流水氣沒什麼差別。
近來有許多只具起碼資格的登山者湧到聖母峰,很多人認為這麼大的悲劇早就該發生了。可是誰都沒想到霍爾領軍的遠征隊會成為山難的核心。霍爾的山上作業最嚴謹最安全,沒有人勝過他。他有條不紊,精心制定了井井有序的系統,按理說應該能防止這樣的災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這事要怎麼向死者所愛的親友、向磨刀霍霍的大眾解釋?
可能是過份自傲吧。不論登山者的能力是強是弱,霍爾都能游刃有餘地帶著他們上下聖母峰,也許因此變得有些自負。他不止一次自誇只要尚稱健壯的人,他都有辦法弄上峰頂,他的紀錄也印證了這個說法。同時,他也展現了逢凶化吉的驚人能力。
以一九九五年為例,霍爾和旗下的嚮導不但得在山峰高處處理韓森的問題,另一位客戶香妲是法國名登山家,已經第七次不戴氧氣罩攻聖母峰,結果卻體力不支倒地,他們也必須設法處理。香妲女士在標高八七四八公尺處昏迷不省人事,照柯特的說法,她「就像一袋馬鈴薯」,必須由人一路從南峰拖拉或扛下南坳。攻頂之後每個人都生還,霍爾可能以為他幾乎沒有應付不來的事。
不過,九六年之前霍爾異常幸運,總是遇到好天氣,這也許扭曲了他的判斷。布里薛斯遠征喜馬拉雅山十幾次且爬過三次聖母峰,他證實道:「一季又一季,霍爾總是在登頂日碰上晴朗的好天氣。他從未在山峰高處碰見暴風雪。」事實上,五月十日的狂風雖然猛烈,卻不異常,那是典型的聖母峰風暴。如果風暴晚兩個鐘頭來襲,可能不會有人送命。反之,若早一個鐘頭來,可能輕易奪走十八或二十條人命,包括我在內。
時間對這場悲劇的影響不下於天候,不能把忽略時限與天意混為一談。固定繩上的延誤事先可以預料,也能好好預防。他們太過輕忽事先定好的折回時限。
拖延折返時間也許多多少少跟費雪和霍爾的競爭有關。費雪在一九九六年以前從未當過聖母峰嚮導。在商言商,他身負很大的成功壓力,一心想將客戶弄上峰頂,尤其是珊蒂這樣的名人客戶。
同樣的,霍爾一九九五年沒把任何人帶上峰頂,如果一九九六年他再失敗,對他的事業極為不利,尤其費雪若成功的話更是雪上加霜。費雪極具群眾魅力,而珍也不遺餘力地向客戶宣揚這份魅力。霍爾很清楚,費雪拚命想分食他的市場。想到對手的客戶正往峰頂進發,他卻叫客戶回頭,那滋味可能太不好受,蒙蔽了他的判斷。
而且我要強調,霍爾、費雪和我們都是被迫在缺氧的情況下做生死攸關的決定。我們在思索這次災難怎麼會發生時,不能忘記標高八千八百多公尺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清晰思考。
事後諸葛很容易做。批評者看人命損失慘重,非常震驚,迅速提出相應的政策和步驟,以防止本季大難重演。例如有人提出聖母峰應把嚮導和客戶的比例明定為一對一,也就是說,每位客戶都跟自己的個人嚮導一起爬山,隨時用繩索跟嚮導拴在一起。
也許未來減低傷亡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規定筒裝氧氣只准供緊急醫療使用。雖然難免會有幾個莽撞的傢伙不帶氧氣攻頂而送命,但大多數不太行的登山者受限於體力,自會及早折回,以免在高處陷入嚴重困境。氧氣禁令還有一項附帶的好處,可自動減少垃圾和擁擠──大家若知道不能用補充氧氣,上山的人會少很多。
不過聖母峰嚮導是規矩很鬆的行業,由設備不良、缺乏彈性的第三世界官僚管理,負責審核嚮導或客戶的資格。而且掌控聖母峰通路的兩個國家──尼泊爾和中國,都窮得驚人。兩國政府急著要強勢外幣,只要有市場,都樂於多發出幾張昂貴的登山許可,不太可能制定任何會大力限制歲收的政策。
分析聖母峰出事的原委極具意義,或許可防止即將發生的某些死亡事件。但若以為詳細剖析一九九六年的悲劇就能實際減少未來的死亡率,也未免太一廂情願。歸納整理各種失誤以求「從錯誤中學習」,充其量只是在練習否認和自欺。一旦你告訴自己霍爾是死於一連串愚蠢的錯誤決定,而自己又聰明到不至於重蹈覆轍,那麼,即使有人提出有力證據證明爬聖母峰是不智之舉,你還是很容易去挑戰聖母峰。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