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操控暗示的支配心理學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本書簡介
★全球熱銷百萬冊心理暢銷書《想太多也沒關係》作者權威經典作★
偽溫柔、冷暴力、道德綁架,
你唯有「聽話」才能脫離心力交瘁
起初,你也許只是覺得心累──生活中的某個人總是挑你毛病,引得你不安、以為自己說錯話、做錯事,甚至開始質疑起自我人格。等你驚覺苗頭不對,這才發現早已身陷「心理操縱」的密室,連出口在哪都找不到。
三大情緒陷阱設局,將人鎖進心靈牢籠
這些操縱者可能是你的伴侶、父母、朋友、上司,甚至你的孩子。他們最可怕的不是高聲謾罵,而是用各種隱晦的手法暗中侵蝕你的自信、尊嚴和現實感,直到你筋疲力盡、無法呼吸,只剩下「聽話」才能換得短暫平靜。
►►懷疑
操縱者的目的是扭曲受害者的價值觀與對現實的客觀理解。僅僅表示訝異就足以讓對方自我懷疑:「不是,你真的確定嗎?」、「你會不會太扯了一點?」下一步是否認:「你在做夢吧?」、「我才沒有這樣說過!」
►►恐懼
操縱者非常懂得怎麼製造焦慮。有時候他會下重手,明確撂下狠話:「你敢離開我,我就殺了你。」其他時候則是透過非語言訊息等暗示來達成恐嚇目的,例如直勾勾盯著對方、露出諷刺的笑容、嫌惡地噘起嘴巴或翻白眼。
►►罪惡感
操縱者會不斷讓你自責:你動輒得咎,而且犯下的過錯永遠不會被原諒或遺忘。一種常見的手法叫作「雙重束縛」,即同時提出兩個互相抵觸的要求,無論你選擇哪一邊,他都能指責你錯了,讓你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
超過十年臨床觀察 × 支配關係全面剖析
身為心理治療師,作者克莉司德・布提可南花費十多年研究操縱型人格與精神控制現象,從無數驚人相似的案例中,逐步拼湊出操縱者慣用的心理戰術。她將帶領讀者看清這些能量吸血鬼如何不動聲色摧毀一個人的判斷力、自由意志、自我認同──
● 將羞辱當成「玩笑話」,命令包裝成「建議」來讓人自卑;
● 用「氣味、噪音、嘲諷神情」等非語言訊息製造焦慮;
● 擅長顛倒黑白、投射錯誤,把對方塑造成關係中的「壞人」;
● 營造危機感和時間壓力,讓人在慌亂中「自願」做出讓步。
心理操縱不是誤會,是一種侵占心靈的犯罪
心理操縱並不稀奇,它隱藏在我們以為「正常」的家庭與關係中。
更可怕的是,支配者幾乎從未受罰,而受害者卻被貼上「太玻璃心」、「太依賴」、「活該上當」的標籤──社會與無知往往替加害者背書。
你不是太敏感、不是瘋了,更不是沒用──你只是需要辨認、需要語言,才能從這場心理戰中逃出來。
如果你──
● 總是懷疑自己的感覺對不對、做得夠不夠好;
● 覺得別人說得對,自己好像「錯了也無所謂」;
● 曾經試圖反抗,卻被說成「太情緒化」、「不夠體貼」;
● 明明被傷害,卻反過來為對方辯護「他不是故意的」。
那麼,這本書正是你迫切需要的地圖與解藥。
它將帶你識破操縱者的假面,搶回自己的人生劇本。
你將學會──
● 察覺有毒關係的「慢性洗腦」,抵抗操縱套路;
● 避免落入「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自我合理化;
● 解除「共犯契約」,一步步收回自我並設下界線;
● 不再質疑自己,相信直覺與事實,勇敢說「夠了」。
這是一本教你如何保護自己的書。
辨識,是你找回人生主導權的第一步。
本書特色
● 全球熱銷百萬暢銷書作家、法國「國民心理師」權威經典作;
● 超過十年臨床觀察,揭穿心理操縱套路、情緒勒索假面;
● 教你辨識有毒關係的「慢性洗腦」並解除「共犯契約」。
★全球熱銷百萬冊心理暢銷書《想太多也沒關係》作者權威經典作★
偽溫柔、冷暴力、道德綁架,
你唯有「聽話」才能脫離心力交瘁
起初,你也許只是覺得心累──生活中的某個人總是挑你毛病,引得你不安、以為自己說錯話、做錯事,甚至開始質疑起自我人格。等你驚覺苗頭不對,這才發現早已身陷「心理操縱」的密室,連出口在哪都找不到。
三大情緒陷阱設局,將人鎖進心靈牢籠
這些操縱者可能是你的伴侶、父母、朋友、上司,甚至你的孩子。他們最可怕的不是高聲謾罵,而是用各種隱晦的手法暗中侵蝕你的自信、尊嚴和現實感,直到你筋疲力盡、無法呼吸,只剩下「聽話」才能換得短暫平靜。
►►懷疑
操縱者的目的是扭曲受害者的價值觀與對現實的客觀理解。僅僅表示訝異就足以讓對方自我懷疑:「不是,你真的確定嗎?」、「你會不會太扯了一點?」下一步是否認:「你在做夢吧?」、「我才沒有這樣說過!」
►►恐懼
操縱者非常懂得怎麼製造焦慮。有時候他會下重手,明確撂下狠話:「你敢離開我,我就殺了你。」其他時候則是透過非語言訊息等暗示來達成恐嚇目的,例如直勾勾盯著對方、露出諷刺的笑容、嫌惡地噘起嘴巴或翻白眼。
►►罪惡感
操縱者會不斷讓你自責:你動輒得咎,而且犯下的過錯永遠不會被原諒或遺忘。一種常見的手法叫作「雙重束縛」,即同時提出兩個互相抵觸的要求,無論你選擇哪一邊,他都能指責你錯了,讓你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
超過十年臨床觀察 × 支配關係全面剖析
身為心理治療師,作者克莉司德・布提可南花費十多年研究操縱型人格與精神控制現象,從無數驚人相似的案例中,逐步拼湊出操縱者慣用的心理戰術。她將帶領讀者看清這些能量吸血鬼如何不動聲色摧毀一個人的判斷力、自由意志、自我認同──
● 將羞辱當成「玩笑話」,命令包裝成「建議」來讓人自卑;
● 用「氣味、噪音、嘲諷神情」等非語言訊息製造焦慮;
● 擅長顛倒黑白、投射錯誤,把對方塑造成關係中的「壞人」;
● 營造危機感和時間壓力,讓人在慌亂中「自願」做出讓步。
心理操縱不是誤會,是一種侵占心靈的犯罪
心理操縱並不稀奇,它隱藏在我們以為「正常」的家庭與關係中。
更可怕的是,支配者幾乎從未受罰,而受害者卻被貼上「太玻璃心」、「太依賴」、「活該上當」的標籤──社會與無知往往替加害者背書。
你不是太敏感、不是瘋了,更不是沒用──你只是需要辨認、需要語言,才能從這場心理戰中逃出來。
如果你──
● 總是懷疑自己的感覺對不對、做得夠不夠好;
● 覺得別人說得對,自己好像「錯了也無所謂」;
● 曾經試圖反抗,卻被說成「太情緒化」、「不夠體貼」;
● 明明被傷害,卻反過來為對方辯護「他不是故意的」。
那麼,這本書正是你迫切需要的地圖與解藥。
它將帶你識破操縱者的假面,搶回自己的人生劇本。
你將學會──
● 察覺有毒關係的「慢性洗腦」,抵抗操縱套路;
● 避免落入「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自我合理化;
● 解除「共犯契約」,一步步收回自我並設下界線;
● 不再質疑自己,相信直覺與事實,勇敢說「夠了」。
這是一本教你如何保護自己的書。
辨識,是你找回人生主導權的第一步。
本書特色
● 全球熱銷百萬暢銷書作家、法國「國民心理師」權威經典作;
● 超過十年臨床觀察,揭穿心理操縱套路、情緒勒索假面;
● 教你辨識有毒關係的「慢性洗腦」並解除「共犯契約」。
目錄
目錄
前言 不是太敏感,是有人要你質疑自己
第一部 滲透生活各個角落的無形支配
第1章 影響還是操縱?當「建議」變控制時
第2章 溫水煮青蛙!「慢性洗腦」才更致命
第3章 懷疑×恐懼×罪惡感,難掙脫的心靈設局
第4章 從花言巧語到精神折磨,幻術套路全揭密
第二部 戳破謊言假象,真面目浮現
第5章 拆穿假威風西洋鏡,操控者其實很幼稚
第6章 「劊子手與救世主」情緒勒索七種嘴臉
第7章 誰容易落入圈套?討好型人格最難自保
第三部 找回自主的勇氣,走出囚籠
第8章 要脫離險境,尋求援助而非孤身奮戰
第9章 終止「共犯契約」,重新主宰人生藍圖
第10章 斷開精神枷鎖!事實與直覺是關鍵之鑰
第11章 善良無底線,恐成別人傷害操弄的工具
結語 滿地荊棘非絕途,是人生成長的修行路
參考書目
前言 不是太敏感,是有人要你質疑自己
第一部 滲透生活各個角落的無形支配
第1章 影響還是操縱?當「建議」變控制時
第2章 溫水煮青蛙!「慢性洗腦」才更致命
第3章 懷疑×恐懼×罪惡感,難掙脫的心靈設局
第4章 從花言巧語到精神折磨,幻術套路全揭密
第二部 戳破謊言假象,真面目浮現
第5章 拆穿假威風西洋鏡,操控者其實很幼稚
第6章 「劊子手與救世主」情緒勒索七種嘴臉
第7章 誰容易落入圈套?討好型人格最難自保
第三部 找回自主的勇氣,走出囚籠
第8章 要脫離險境,尋求援助而非孤身奮戰
第9章 終止「共犯契約」,重新主宰人生藍圖
第10章 斷開精神枷鎖!事實與直覺是關鍵之鑰
第11章 善良無底線,恐成別人傷害操弄的工具
結語 滿地荊棘非絕途,是人生成長的修行路
參考書目
序/導讀
前言
不是太敏感,是有人要你質疑自己
這個人(是男是女都無所謂)第一次來到我的諮商室。他話語緊湊、時斷時續,看起來很緊張的樣子。他愈說愈急促,聲調偶爾拔高,稍後又會再回到原本不規律的節奏。說話內容不僅不連貫,還支離破碎。他在沒有明顯關聯的不同話題之間跳躍,提起一些他肯定經常反覆思量、重溫的情境,他甚至沒有想到要把話說清楚,彷彿我一定懂得他在說什麼。他天南地北地東拉西扯,拘泥在無謂的瑣事上,頻頻為不值一提的細節辯白。在聆聽這段看似拉拉雜雜的敘事過程中,我聽出許多壓力及羞恥,還有恐懼、無窮的罪惡感、無能為力的感受,特別是意志消沉。等到他無話可說,不免俗要問我同樣的問題:「我是不是瘋了?」
每當我問:「你身邊是不是有一個很難伺候的人?」對方臉上都會流露出放鬆的跡象,然後吐出像是安心的嘆息,回答道:「對,我媽!」或是我太太、我老公、我婆婆、我哥哥、我女兒、我鄰居、我老闆……誰都有可能。那一刻,他似乎指認了問題來源。
他安坐在扶手椅上,終於可以順暢呼吸,但是平靜維持不了多久,他很快又再次打直身體,彷彿剛剛舉發施虐者的自己犯了大不敬之罪,接著用害怕的語氣替那個人辯護:「他以前過得多苦啊!那麼可憐的一個人!他也盡力了,我怎麼可以懷疑他呢!」
總而言之,拼圖漸漸拼湊起來了──這個「受過苦」的人實則謊話連篇、矛盾不一,還會自己欺騙自己。他抹黑、批評、貶低他人。他永遠不滿足,抱怨連連,口出威脅,讓人產生內疚感。他巧妙地把自己的不成熟、懦弱和惡意隱藏在無懈可擊的社會形象背後。我們其實在和一個操縱者打交道,他的存在毒害著身邊每一個人的生活。
心理操縱受害者描述的故事中,最令人震驚的是什麼?就是重複性。操縱者的心理狀態都出奇地標準化,必定會有相同的特徵。他們的人際關係也總是同樣的性質,當中出現的狀況也都非常類似。顯然同樣的原因就會造成同樣的效果,支配關係每次都會導致一樣的衝擊和結果,也就是體化症。
我最早是因為那些雷同的故事才注意到心理操縱,接著我好奇心起,想要在一個個心理狀態之間找出相似性,揭開所有共同的特徵,最後就深陷在這個謎團之中了。於是心理操縱變成我近十年來研究得最深入的問題。今天的我對心理操縱知之甚詳,而且繼續沉迷其中。
我喜歡透過實務幫助個案脫離掌控,看著他們找回自主能力。他們的意識逐漸清晰,彷彿從漫長的惡夢中醒來,接著凝聚力量重新定義自己、肯定自己,最後打開囚禁他們的心靈牢籠大門。
心理操縱的受害者一旦掙脫掌控,找回自己的行動力,操縱者就會澈底失去影響力,沒戲唱了。他們只曉得操縱別人,所以會繼續攥緊韁繩,愈來愈明著來,最後變得可笑甚至滑稽,於是以往難以忍受的情況都變成了笑話。等我們逃離支配關係時,悲劇就會轉換成一齣滑稽歌舞劇。
我們會在本書中一起探討心理操縱以及精神控制──我們什麼時候會用到這些詞彙?誰才是真正的操縱者?要怎麼認出他們來?他們的目的是什麼?他們的行為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他們如何設局?誰會受到操縱?面對他們的行為,我們為什麼會這麼脆弱?最重要的是該如何掙脫控制,不再給他們侵占我們身心靈的機會?我很榮幸能跟讀者分享我的所學,希望各位很快也能知道怎麼從第一個跡象就辨認出支配的氣氛,並化解危機。
心理操縱讓人害怕,卻又令人著迷。它既反映了我們幼時對全知全能的幻想,也反映出我們對於思想及行動自由的需求。聽別人說起心理操縱,我們不是漫不在乎就是反應過度,很少會有較為折衷的反應。我們很難客觀面對事情,也深怕發現自己受到操縱,或是本身就是操縱者。這也是為什麼一方面我們處處看到操縱的影子,尤其是在根本不該出現的地方;另一方面卻又在操縱昭然若揭的時候,常常忽略甚至否認。大多數人對支配的氛圍還不清不楚,以為「心理操縱」只會出現在政客操弄、廣告策略或是邪教支配教眾上,很少人會想到日常生活,例如家人的情緒勒索、職場上的權力競逐、親密關係中的個人權力,或是朋友的強烈影響力等,也可以說是一種支配,而且還是最普遍的例子。
這種普遍的誤解,正好助長了操縱者害人不淺、毀人一生的行為。他們可以終生不曾嚐到惡果。他們的行徑對社會帶來巨大的隱形成本。拿公共健康來說,這些掠食者直接造成了受害者壓力過大、請病假,出現各式各樣的體化症以及憂鬱症。在公司裡,他們無能、暗地裡搞破壞,忙著勾心鬥角,還導致員工態度消極、大批離職,對生產力也特別有害。最後,無數鬧上法庭的案子不過是他們一手挑起、並刻意惡化糾紛所引發的結果。因此,若能對操縱者的特徵與行為有更多瞭解,許多職業(如醫師、社工、法官及律師、教師、警察等)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與應對的從容度。
數百年來,操縱者的目的始終如一:犧牲他人來優先滿足自己。他們的伎倆既簡單又高明,而且屢試不爽。所以我們經常誤以為操縱者都很聰明,而受害者都單純得太容易上當。然而大家都很清楚自己曾經被操縱過,難道每一個人都那麼天真嗎?
支配是一種逐步設置的陰險機制,因此難以判定。有無數的人身處支配關係裡,或者受到精神虐待卻不自知。這些人都很焦慮,頂著龐大的壓力。他們的體化症症狀與日俱增。在束縛的蜘蛛網裡動彈不得,死命尋找脫離苦海的辦法,他們以為自己瘋了,不明白為什麼身邊的人像個吸血鬼般榨乾他們的精力,偷偷摸摸地將他們推向絕境。激烈的操控手段積年累月下來,是真的能置人於死地。
支配關係的嚴重性有不同程度之分。狀況輕微的,就是身邊有個愛找麻煩的人物而已(父母、配偶、上司……),好像只是難以取悅、不斷製造新問題。下一步是更激烈但也更隱密的精神虐待,不容易識破。毀滅手段可能不僅止於精神虐待,還可能發展成肢體暴力、肉體折磨、性侵等失控行為。操縱者也可能展現出前所未聞的變態殘酷心理。本書僅會偶爾提及這些陰暗的層面,但是無論毀滅手段的暴力程度與強度如何,精神操控的脈絡始終如一。
當我們針對精神控制寫一本書時,少不了要警告讀者,與酒鬼、毒蟲或某個有暴力或施虐傾向的人一起生活時,心理學著作是派不上用場的。一貫的建議是盡快給自己找到物理上的避風港與法律上的保護傘,尤其要向專業人士求助。如果來到絕境,這的確是我們所能給的唯一建議,但我的經驗告訴我,一個受到支配、對客觀危險毫無察覺的人是不可能把話聽進去的。人有時候需要一段緩衝的醞釀期才能採取行動。多閱讀這方面的知識,試著理解問題並找到出路,不是比坐以待斃更好嗎?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無法逐字逐句遵循這些忠告,本書旨在幫助受害者找到力量與勇氣逃離。
本書不談大規模的廣告、政治或宗教操控術。心理操縱這個主題牽涉廣泛,我勢必要做出選擇。我選擇聚焦在日常的操控行為,這種情況最為普遍,也與最多人息相關。我是為了那些困在親情、友情或職場裡的受害者而寫。
想要擺脫操縱者的影響,有時候是一條漫漫長路,而且埋伏重重。我選擇在這條路上與你們結伴同行,指出為你們設下的層層陷阱。本書脈絡大致依循脫離操控的歷程展開,從意識到操控的存在,直到重獲自由。
我的目標就是撥開迷霧、揭開真相──
‧ 操縱的關鍵有哪些?
‧ 什麼是支配與精神虐待?
‧ 誰是操縱者?
‧ 他們的目的是什麼?
‧ 他們是如何下手的?
‧ 他們的受害者是誰?造成的傷害有哪些?
‧ 最重要的是要怎麼保護自己、識破陷阱、對抗操控禁令、重拾自尊心以及人身完整性,最終找回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行動自由?
我在撰寫本書的期間遇上許多困難。首先,用字遣詞讓我苦惱不已──我該怎麼做才能避免一直重複「操縱者」三個字?要怎麼分配才公平?我該怎麼稱呼這群文中會不斷提及的霸凌者?
「自戀狂」這個詞有幾個問題。第一,這個詞近年來被大量扭曲,人們在各式各樣的場合裡錯用甚至濫用這個詞,導致它原本的涵意消失了。
第二,我覺得給這群心理不成熟的人冠上「自戀狂」的頭銜,等於往他們臉上貼金,他們只是陰險的小人,不是工於心計的老狐狸。
第三,操縱者邪惡的行為助長了他們唯一的長處──引發恐懼。也正是因為這個理由,我會減少使用「掠食者」一詞,這個稱呼同樣也太抬舉他們,而且也會令人感到不安。我想過替他們取個綽號,類似「麻煩精」。儘管我在整本書中都會請各位不要再把他們當成一回事,但也不可以輕鬆看待問題,小看了那些受害者的苦難。
「操縱者」這個詞終究還是最為恰當,所以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我會不斷重複這個詞。如果讀著厭煩,先向讀者朋友們道歉。
接著,制定寫作計畫的工程不可思議地浩大。有關心理操縱的資料如恆河沙數,有的洞燭入微,有的主觀,有時候至關重要,有時候又無關痛癢。它們層層交疊,緊密交織──受害者就是被纏繞在這張心靈之網中。我在寫作的時候,經常覺得自己好像也認知錯亂,得小心翼翼解開一大捆纏結不清的線團,特別是在章節的開頭。我先在迷霧中前進,接著腦袋大放光明,開始理清一條一條繩線、解開繩結,讓你們看出問題所在。繼續閱讀下去,你們就會一一辨識出陷阱的模樣,親自連結起問題的不同面向。我希望交給各位所有利器,去輕鬆應付這些戲劇化的情境,讓你們玩出樂趣來,說不定還能讓操縱者感到有如芒刺在背。
最後,率先讀到文稿的人建議我澄清一點,本書提到的所有案例都是真人實事。他們有時候覺得那些案例的情節過於荒謬、戲劇化,還以為是我誇大了──沒有這回事。我可以保證沒有編造任何故事,書中所有案例都是出自我個案們的經歷。我只改了當事者的名字,以保護他們的隱私。那些日復一日經歷這些情境的人,肯定也有一肚子不可思議的故事,他們會知道我沒有誇張。
我先帶你們看看操縱者如何支配他人,以及這些手法所營造出的壓迫與強制氛圍。
不是太敏感,是有人要你質疑自己
這個人(是男是女都無所謂)第一次來到我的諮商室。他話語緊湊、時斷時續,看起來很緊張的樣子。他愈說愈急促,聲調偶爾拔高,稍後又會再回到原本不規律的節奏。說話內容不僅不連貫,還支離破碎。他在沒有明顯關聯的不同話題之間跳躍,提起一些他肯定經常反覆思量、重溫的情境,他甚至沒有想到要把話說清楚,彷彿我一定懂得他在說什麼。他天南地北地東拉西扯,拘泥在無謂的瑣事上,頻頻為不值一提的細節辯白。在聆聽這段看似拉拉雜雜的敘事過程中,我聽出許多壓力及羞恥,還有恐懼、無窮的罪惡感、無能為力的感受,特別是意志消沉。等到他無話可說,不免俗要問我同樣的問題:「我是不是瘋了?」
每當我問:「你身邊是不是有一個很難伺候的人?」對方臉上都會流露出放鬆的跡象,然後吐出像是安心的嘆息,回答道:「對,我媽!」或是我太太、我老公、我婆婆、我哥哥、我女兒、我鄰居、我老闆……誰都有可能。那一刻,他似乎指認了問題來源。
他安坐在扶手椅上,終於可以順暢呼吸,但是平靜維持不了多久,他很快又再次打直身體,彷彿剛剛舉發施虐者的自己犯了大不敬之罪,接著用害怕的語氣替那個人辯護:「他以前過得多苦啊!那麼可憐的一個人!他也盡力了,我怎麼可以懷疑他呢!」
總而言之,拼圖漸漸拼湊起來了──這個「受過苦」的人實則謊話連篇、矛盾不一,還會自己欺騙自己。他抹黑、批評、貶低他人。他永遠不滿足,抱怨連連,口出威脅,讓人產生內疚感。他巧妙地把自己的不成熟、懦弱和惡意隱藏在無懈可擊的社會形象背後。我們其實在和一個操縱者打交道,他的存在毒害著身邊每一個人的生活。
心理操縱受害者描述的故事中,最令人震驚的是什麼?就是重複性。操縱者的心理狀態都出奇地標準化,必定會有相同的特徵。他們的人際關係也總是同樣的性質,當中出現的狀況也都非常類似。顯然同樣的原因就會造成同樣的效果,支配關係每次都會導致一樣的衝擊和結果,也就是體化症。
我最早是因為那些雷同的故事才注意到心理操縱,接著我好奇心起,想要在一個個心理狀態之間找出相似性,揭開所有共同的特徵,最後就深陷在這個謎團之中了。於是心理操縱變成我近十年來研究得最深入的問題。今天的我對心理操縱知之甚詳,而且繼續沉迷其中。
我喜歡透過實務幫助個案脫離掌控,看著他們找回自主能力。他們的意識逐漸清晰,彷彿從漫長的惡夢中醒來,接著凝聚力量重新定義自己、肯定自己,最後打開囚禁他們的心靈牢籠大門。
心理操縱的受害者一旦掙脫掌控,找回自己的行動力,操縱者就會澈底失去影響力,沒戲唱了。他們只曉得操縱別人,所以會繼續攥緊韁繩,愈來愈明著來,最後變得可笑甚至滑稽,於是以往難以忍受的情況都變成了笑話。等我們逃離支配關係時,悲劇就會轉換成一齣滑稽歌舞劇。
我們會在本書中一起探討心理操縱以及精神控制──我們什麼時候會用到這些詞彙?誰才是真正的操縱者?要怎麼認出他們來?他們的目的是什麼?他們的行為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他們如何設局?誰會受到操縱?面對他們的行為,我們為什麼會這麼脆弱?最重要的是該如何掙脫控制,不再給他們侵占我們身心靈的機會?我很榮幸能跟讀者分享我的所學,希望各位很快也能知道怎麼從第一個跡象就辨認出支配的氣氛,並化解危機。
心理操縱讓人害怕,卻又令人著迷。它既反映了我們幼時對全知全能的幻想,也反映出我們對於思想及行動自由的需求。聽別人說起心理操縱,我們不是漫不在乎就是反應過度,很少會有較為折衷的反應。我們很難客觀面對事情,也深怕發現自己受到操縱,或是本身就是操縱者。這也是為什麼一方面我們處處看到操縱的影子,尤其是在根本不該出現的地方;另一方面卻又在操縱昭然若揭的時候,常常忽略甚至否認。大多數人對支配的氛圍還不清不楚,以為「心理操縱」只會出現在政客操弄、廣告策略或是邪教支配教眾上,很少人會想到日常生活,例如家人的情緒勒索、職場上的權力競逐、親密關係中的個人權力,或是朋友的強烈影響力等,也可以說是一種支配,而且還是最普遍的例子。
這種普遍的誤解,正好助長了操縱者害人不淺、毀人一生的行為。他們可以終生不曾嚐到惡果。他們的行徑對社會帶來巨大的隱形成本。拿公共健康來說,這些掠食者直接造成了受害者壓力過大、請病假,出現各式各樣的體化症以及憂鬱症。在公司裡,他們無能、暗地裡搞破壞,忙著勾心鬥角,還導致員工態度消極、大批離職,對生產力也特別有害。最後,無數鬧上法庭的案子不過是他們一手挑起、並刻意惡化糾紛所引發的結果。因此,若能對操縱者的特徵與行為有更多瞭解,許多職業(如醫師、社工、法官及律師、教師、警察等)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與應對的從容度。
數百年來,操縱者的目的始終如一:犧牲他人來優先滿足自己。他們的伎倆既簡單又高明,而且屢試不爽。所以我們經常誤以為操縱者都很聰明,而受害者都單純得太容易上當。然而大家都很清楚自己曾經被操縱過,難道每一個人都那麼天真嗎?
支配是一種逐步設置的陰險機制,因此難以判定。有無數的人身處支配關係裡,或者受到精神虐待卻不自知。這些人都很焦慮,頂著龐大的壓力。他們的體化症症狀與日俱增。在束縛的蜘蛛網裡動彈不得,死命尋找脫離苦海的辦法,他們以為自己瘋了,不明白為什麼身邊的人像個吸血鬼般榨乾他們的精力,偷偷摸摸地將他們推向絕境。激烈的操控手段積年累月下來,是真的能置人於死地。
支配關係的嚴重性有不同程度之分。狀況輕微的,就是身邊有個愛找麻煩的人物而已(父母、配偶、上司……),好像只是難以取悅、不斷製造新問題。下一步是更激烈但也更隱密的精神虐待,不容易識破。毀滅手段可能不僅止於精神虐待,還可能發展成肢體暴力、肉體折磨、性侵等失控行為。操縱者也可能展現出前所未聞的變態殘酷心理。本書僅會偶爾提及這些陰暗的層面,但是無論毀滅手段的暴力程度與強度如何,精神操控的脈絡始終如一。
當我們針對精神控制寫一本書時,少不了要警告讀者,與酒鬼、毒蟲或某個有暴力或施虐傾向的人一起生活時,心理學著作是派不上用場的。一貫的建議是盡快給自己找到物理上的避風港與法律上的保護傘,尤其要向專業人士求助。如果來到絕境,這的確是我們所能給的唯一建議,但我的經驗告訴我,一個受到支配、對客觀危險毫無察覺的人是不可能把話聽進去的。人有時候需要一段緩衝的醞釀期才能採取行動。多閱讀這方面的知識,試著理解問題並找到出路,不是比坐以待斃更好嗎?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無法逐字逐句遵循這些忠告,本書旨在幫助受害者找到力量與勇氣逃離。
本書不談大規模的廣告、政治或宗教操控術。心理操縱這個主題牽涉廣泛,我勢必要做出選擇。我選擇聚焦在日常的操控行為,這種情況最為普遍,也與最多人息相關。我是為了那些困在親情、友情或職場裡的受害者而寫。
想要擺脫操縱者的影響,有時候是一條漫漫長路,而且埋伏重重。我選擇在這條路上與你們結伴同行,指出為你們設下的層層陷阱。本書脈絡大致依循脫離操控的歷程展開,從意識到操控的存在,直到重獲自由。
我的目標就是撥開迷霧、揭開真相──
‧ 操縱的關鍵有哪些?
‧ 什麼是支配與精神虐待?
‧ 誰是操縱者?
‧ 他們的目的是什麼?
‧ 他們是如何下手的?
‧ 他們的受害者是誰?造成的傷害有哪些?
‧ 最重要的是要怎麼保護自己、識破陷阱、對抗操控禁令、重拾自尊心以及人身完整性,最終找回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行動自由?
我在撰寫本書的期間遇上許多困難。首先,用字遣詞讓我苦惱不已──我該怎麼做才能避免一直重複「操縱者」三個字?要怎麼分配才公平?我該怎麼稱呼這群文中會不斷提及的霸凌者?
「自戀狂」這個詞有幾個問題。第一,這個詞近年來被大量扭曲,人們在各式各樣的場合裡錯用甚至濫用這個詞,導致它原本的涵意消失了。
第二,我覺得給這群心理不成熟的人冠上「自戀狂」的頭銜,等於往他們臉上貼金,他們只是陰險的小人,不是工於心計的老狐狸。
第三,操縱者邪惡的行為助長了他們唯一的長處──引發恐懼。也正是因為這個理由,我會減少使用「掠食者」一詞,這個稱呼同樣也太抬舉他們,而且也會令人感到不安。我想過替他們取個綽號,類似「麻煩精」。儘管我在整本書中都會請各位不要再把他們當成一回事,但也不可以輕鬆看待問題,小看了那些受害者的苦難。
「操縱者」這個詞終究還是最為恰當,所以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我會不斷重複這個詞。如果讀著厭煩,先向讀者朋友們道歉。
接著,制定寫作計畫的工程不可思議地浩大。有關心理操縱的資料如恆河沙數,有的洞燭入微,有的主觀,有時候至關重要,有時候又無關痛癢。它們層層交疊,緊密交織──受害者就是被纏繞在這張心靈之網中。我在寫作的時候,經常覺得自己好像也認知錯亂,得小心翼翼解開一大捆纏結不清的線團,特別是在章節的開頭。我先在迷霧中前進,接著腦袋大放光明,開始理清一條一條繩線、解開繩結,讓你們看出問題所在。繼續閱讀下去,你們就會一一辨識出陷阱的模樣,親自連結起問題的不同面向。我希望交給各位所有利器,去輕鬆應付這些戲劇化的情境,讓你們玩出樂趣來,說不定還能讓操縱者感到有如芒刺在背。
最後,率先讀到文稿的人建議我澄清一點,本書提到的所有案例都是真人實事。他們有時候覺得那些案例的情節過於荒謬、戲劇化,還以為是我誇大了──沒有這回事。我可以保證沒有編造任何故事,書中所有案例都是出自我個案們的經歷。我只改了當事者的名字,以保護他們的隱私。那些日復一日經歷這些情境的人,肯定也有一肚子不可思議的故事,他們會知道我沒有誇張。
我先帶你們看看操縱者如何支配他人,以及這些手法所營造出的壓迫與強制氛圍。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