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看見內心,就能放下,走向自己真實的生命
《金剛經》講的是心,
是佛陀告訴我們如何正確運用自己的心,
放下執著的般若智慧
如果你開始在意該怎樣使用時間,開始想過好這一生,
想讓生命有意義、有價值,讓自己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你就一定需要《金剛經》
《易經白話講座》暢銷書作者王思迅新作,逐字逐句,與我們分享佛陀的體悟
•《金剛經》是引領人生修行的寶貴經典
生命中總有一個時刻,我們會開始真心希望自己變得更好,真心希望自己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並且願意在這件事情上付出努力,這時我們就已開始踏上了人生修行的旅途。
在我們提升自我的道路上,《金剛經》能提供我們最簡便、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
•正確地觀看我們自己的心,就是般若智慧
我們的心,喜歡認定事物是這樣的,或那樣的。這個認定,會逐漸強烈,變成難以改變的傾向,然後控制我們的頭腦與身體,讓我們依循這個認定而去行為與反應。
如果我們能夠從這個認定的傾向中掙脫出來,那我們就能脫困,不會被控制,也能得到自由。透過自我覺察,知道自己的本心,放下自己原有的傾向,這種能力,就是我們內心智慧的顯現,就是般若智慧。
•放下,就能斷除執念,走向自己真實的生命
《金剛經》告訴我們,只要能放下執著,我們不但可以不隨因果業力而流轉,同時也可以體會到生命真實的意義。當我們慢慢學會「放下」,我們的世界就會越來越明澈,越來越清楚,我們的人生道路也會越來越明確,越來越篤定。最後,我們會知道自己應該過怎樣的生活,成為怎樣的人,在怎樣的事情上努力,並在「宗教性」的實踐上,圓滿我們的一生。
•《金剛經》給我們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用置身事物之上的角度觀看自己、觀看他人、觀看環境、觀看時空的變化,也觀看自己思維中的一切。觀看之後再如實地放下,這就是《金剛經》要告訴 我們的智慧。它能讓我們對周遭世界多一分包容,也讓我們多一分洞見,反觀自照,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就是智慧之上的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
《金剛經》講的是心,
是佛陀告訴我們如何正確運用自己的心,
放下執著的般若智慧
如果你開始在意該怎樣使用時間,開始想過好這一生,
想讓生命有意義、有價值,讓自己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你就一定需要《金剛經》
《易經白話講座》暢銷書作者王思迅新作,逐字逐句,與我們分享佛陀的體悟
•《金剛經》是引領人生修行的寶貴經典
生命中總有一個時刻,我們會開始真心希望自己變得更好,真心希望自己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並且願意在這件事情上付出努力,這時我們就已開始踏上了人生修行的旅途。
在我們提升自我的道路上,《金剛經》能提供我們最簡便、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
•正確地觀看我們自己的心,就是般若智慧
我們的心,喜歡認定事物是這樣的,或那樣的。這個認定,會逐漸強烈,變成難以改變的傾向,然後控制我們的頭腦與身體,讓我們依循這個認定而去行為與反應。
如果我們能夠從這個認定的傾向中掙脫出來,那我們就能脫困,不會被控制,也能得到自由。透過自我覺察,知道自己的本心,放下自己原有的傾向,這種能力,就是我們內心智慧的顯現,就是般若智慧。
•放下,就能斷除執念,走向自己真實的生命
《金剛經》告訴我們,只要能放下執著,我們不但可以不隨因果業力而流轉,同時也可以體會到生命真實的意義。當我們慢慢學會「放下」,我們的世界就會越來越明澈,越來越清楚,我們的人生道路也會越來越明確,越來越篤定。最後,我們會知道自己應該過怎樣的生活,成為怎樣的人,在怎樣的事情上努力,並在「宗教性」的實踐上,圓滿我們的一生。
•《金剛經》給我們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用置身事物之上的角度觀看自己、觀看他人、觀看環境、觀看時空的變化,也觀看自己思維中的一切。觀看之後再如實地放下,這就是《金剛經》要告訴 我們的智慧。它能讓我們對周遭世界多一分包容,也讓我們多一分洞見,反觀自照,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就是智慧之上的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
目錄
作者序 見如來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第一堂課 譯本、經名及第一分
修行不是做什麼特別的事,
只是用心體會生活,並從中得到提升的力量
第二堂課 第二分
只要發願累生累世修行,那就不是普通人,而是菩薩了
第三堂課 第三分
每一個念頭,都是眾生,度好自己心中的每一個念頭,就是在度眾生
第四堂課 第四分
不貪愛美好的事物,不憎惡不好的事情,心就能安住在平靜中
第五堂課 第五分
肉眼無法見到真佛,我們只能在內心裡與他相遇
第六堂課 第六分
一念向內凝聚,即可與佛相感應;
一念向外實踐,即可成就為菩薩。佛與菩薩只在真實一念中
第七堂課 第七分
沒有人能透過語言學會騎自行車,也沒有人能只靠語言領悟究竟的佛法
第八堂課 第八、九分
心臟如果知道自己在跳動,一定覺得很累,
修行的人如果無法忘記修行,也很難恆久修行
第九堂課 第十分
菩薩行如同喝一杯茶,是人與茶的互相成就、互相感激,
這即日日是好日的最高佛法
第十堂課 第十一、十二分
當別人都已經放下,只有你還沒有放下,那你必然是那個最痛苦的人
第十一堂課 第十三分
我們的心與佛之間只有一個障礙,
《金剛經》的法門帶我們跨過障礙,直接與佛相通
第十二堂課 第十四分
每一個悲傷的故事的背後,總有一個很深的執著
第十三堂課 第十五、十六分
真正的信心,超越一切布施,直通佛法的根源;
真正的信心,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第十四堂課 第十七分
執著的本質是,你自己挖了兩個坑,
然後選擇其中一個坑,自以為是地跳進去
第十五堂課 第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分
福報就像一場好夢,不可長久,只要夠虔誠,佛都可以給你。
但永恆不變的東西,佛給不了你,必須自己透過修行才能得到
第十六堂課 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分
生而為人的可貴,不在報身,而在化身。修行即是在修我們的化身
第十七堂課 第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分
只要發了菩提心,修一切法都容易有大功德,修一切法都容易有大成就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第一堂課 譯本、經名及第一分
修行不是做什麼特別的事,
只是用心體會生活,並從中得到提升的力量
第二堂課 第二分
只要發願累生累世修行,那就不是普通人,而是菩薩了
第三堂課 第三分
每一個念頭,都是眾生,度好自己心中的每一個念頭,就是在度眾生
第四堂課 第四分
不貪愛美好的事物,不憎惡不好的事情,心就能安住在平靜中
第五堂課 第五分
肉眼無法見到真佛,我們只能在內心裡與他相遇
第六堂課 第六分
一念向內凝聚,即可與佛相感應;
一念向外實踐,即可成就為菩薩。佛與菩薩只在真實一念中
第七堂課 第七分
沒有人能透過語言學會騎自行車,也沒有人能只靠語言領悟究竟的佛法
第八堂課 第八、九分
心臟如果知道自己在跳動,一定覺得很累,
修行的人如果無法忘記修行,也很難恆久修行
第九堂課 第十分
菩薩行如同喝一杯茶,是人與茶的互相成就、互相感激,
這即日日是好日的最高佛法
第十堂課 第十一、十二分
當別人都已經放下,只有你還沒有放下,那你必然是那個最痛苦的人
第十一堂課 第十三分
我們的心與佛之間只有一個障礙,
《金剛經》的法門帶我們跨過障礙,直接與佛相通
第十二堂課 第十四分
每一個悲傷的故事的背後,總有一個很深的執著
第十三堂課 第十五、十六分
真正的信心,超越一切布施,直通佛法的根源;
真正的信心,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第十四堂課 第十七分
執著的本質是,你自己挖了兩個坑,
然後選擇其中一個坑,自以為是地跳進去
第十五堂課 第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分
福報就像一場好夢,不可長久,只要夠虔誠,佛都可以給你。
但永恆不變的東西,佛給不了你,必須自己透過修行才能得到
第十六堂課 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分
生而為人的可貴,不在報身,而在化身。修行即是在修我們的化身
第十七堂課 第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分
只要發了菩提心,修一切法都容易有大功德,修一切法都容易有大成就
序/導讀
見如來——《金剛經白話講座》序
我第一次接觸《金剛經》,是在大二。當時我念中興大學,有一天下午,天氣很熱,經過智海社的社團辦公室,被一種寧靜且清涼的氣氛吸引,就走了進去。得到他們社員允許後,我在書櫃裡拿了一本《金剛經》,坐下來慢慢讀。當然,當時我是讀不懂的。但是,那個寧靜且清涼的美好感受,卻一輩子無法忘記。
《金剛經》是我生平第一本,即使讀不懂,也願意反覆讀的一本書。後來我鼓勵別人讀《金剛經》,也是建議他們不必急著讀懂經文,因為這一段不懂的時光,有如人生的童年,我們在不懂的時候與這本經所結下的緣分,彷彿一個小孩子充滿好奇地看著自然世界。這是一段非常難得,也將影響人們一生道路的時光,請不要打擾它,也不要太早結束它。
我就這樣迷迷茫茫,有一搭沒一搭地誦讀《金剛經》,持續幾年。其中,有兩個感想可以跟大家分享。
一是雖然不瞭解經文的意思,可是,每次讀誦時,總會有那麼一兩句話,觸動我的內心,甚至會產生身體局部的反應,彷彿一陣電流通過胸前,或者從肩膀到後背感到一陣痠麻、發熱。而且連續幾個月都會對這幾句話有這樣特別的感受。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念到經文中「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一句,感受非常強烈,是從頭到腳都如同觸電一般,幾乎無法繼續往下讀。
另有兩次,身心也有很強烈的感受,但還是比不上「此法無實無虛」。一次是讀到「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另一次是讀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對於這樣的反應,我不知如何解釋,只能理解為,跟這幾句經文有特別的緣分。所以,我就把幾句經常觸動我的經文,記在心中,平常沒事時,就反覆回味,或者拿這些經文來理解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此時,我雖然還是不懂整體經文的意義,卻覺得《金剛經》十分可親,並不會因為它的深奧而產生距離感。
第二件值得分享的事是,在讀誦《金剛經》時,我常常望文生義,誤解經文的意義。其實,這並沒有關係。因為有這樣的誤解,後來在我正式讀一些法師講經的書籍時,先前錯誤的理解會被糾正,甚至產生慚愧感。這樣的慚愧感反而讓我對此處的經文印象深刻,體會也隨之加深。在我開始讀法師的講解後,有時也會理解錯誤,甚至不懂裝懂,但這些錯誤又會在幾年之後,因為新的閱讀與體會,再經歷一次充滿慚愧的糾正與檢討。所以,我的第一個心得是,不必太早去懂《金剛經》的經文。而第二個心得是,不必想一次就把《金剛經》的經文全部弄懂。想一次就把《金剛經》完全讀懂,這樣的理解一定會有錯,也會充滿誤解。
對於這樣一部重要的佛經,在我們生命的歷程中,我們應該,也必然會反反覆覆地,來來回回地體會。每隔三、五年,找一本適合的書,一字一句地,好好重新精讀一次。隨著年齡的增加,每一次的精讀,一定會有不同的體會,也一定會有更深的體悟。
還有,如果能把我們對金剛經的體會,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在所遇到的問題中實踐,我相信,這樣的運用與實踐,重要性要遠高過對經文的正確理解。因為,大部分的理解只是頭腦的活動,只有願意落實在生活中,才會變成真實的智慧。
我開始講授心經與《金剛經》,大約是七年前。當時因為《心經》篇幅較短,所以先開《心經》課程,後開《金剛經》課程。不過,實際授課之後,發覺《心經》的篇幅雖短,實則內容深奧,牽涉廣泛,對初學者來說,反而不易體會。所以現在授課,我會先上《金剛經》,後上《心經》。
對於沒有沒有佛學基礎的人來說,《金剛經》是親近佛法般若智慧最好的第一本書。我常跟學員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宗教性」,也都願意修行,但是,不一定每一個人都想信奉某一種特定宗教。所以,我講《金剛經》,並不完全用佛教的立場來講,更多是用「宗教性」的角度來講,或者用修行的角度來講。
當然,每一種宗教都有自己的修行方法,然而,我所謂的修行,並不特指某一種宗教的修行,而是指人生的修行。
什麼是人生的修行呢?我個人的看法是:只要我們真心希望自己變得更好,真心希望自己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並且願意在這件事情上付出努力,這就是人生的修行了。
好比你很少運動,而且你真心認為運動會讓你變得更好,那麼運動對你來說就是修行。又例如你常常發脾氣,而且你真心認為少發一些脾氣,會讓你變得更好,那麼少發脾氣對你來說就是修行。或者你東忙西忙,精神緊張,連頓飯也很難放鬆心情地吃,那麼安靜下來,一人獨坐二十分鐘,什麼都不想,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這對你來說,也是修行。
所謂「真心希望自己變得更好」,其實包含了三件事情。一是「真心」,二是「希望」,三是「改變」。
「真心」不單單是指真誠,同時也是一種自我覺察的能力。因為,我們的「真」,需要透過反覆地自我覺察才能確立。所謂的「希望」,不只是被動的期待,而是一種主動付出努力,並逐漸使之實現的願力。所謂的「改變」,是我們真的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學習、提升,並慢慢成為我們理想中的樣子。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這三件事:自我覺察、實踐願力,以及成長提升。
對我來說,《金剛經》和《心經》無論是否會引領人信仰宗教,都一定是引領人修行的寶貴經典。所以,當時我心中設想的授課對象,並不是信仰佛教的人,而是願意修行的人。
人只要開始在意怎樣使用時間、只要開始在意想成為怎樣的人、只要開始在意怎樣的人生比較有意義,怎樣的人生比較沒有意義,只要開始在意怎樣過此一生,才不算白白來人世間走一遭,只要他開始在意這些事情,就是開始表現出「宗教性」的傾向。
人的「宗教性」不是任何一個時間階段都會展現的。從我個人的觀察,覺得一般會在四十到四十五歲之間,慢慢展現出「宗教性」。當然,有些人會更早一些,而有些人則更晚一些。
為何是四十到四十五歲之間呢?這是因為我們現在對壽命的預期,大約是八十到九十歲,而四十到四十五歲,剛好是一半。當人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已度過人生的一半,這時,就會忍不住問自己,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他會很想知道,如此忙碌半生,究竟目的何在?他更想要知道,要做哪些事情,人生才不算虛度?
當他發覺,人生已經度過一半,而他對這些問題的答案,仍毫無所知,仍無法面對,仍有意無意地在迴避,他的內心,就開始警醒了。他開始知道不能再繼續這樣,開始感到時間有限,想要認真反省自己的生活。
當一個人開始認真面對這些問題時,深藏在他內心裡的「宗教性」,就會開始甦醒。
一個人想要過好這一生,想要讓生命有意義、有價值,想要讓自己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佛法的智慧,絕對可以提供很大的幫助。而在所有的佛法智慧中,我認為《金剛經》可以提供最簡便、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這個方法,從名相上說,我們可以稱之為「般若」。而從實踐上說,則可以稱之為「放下」,或者「放下執著」。
人生可以追求的事物非常多,多到讓人不知如何取捨。但是,如果能安靜下來覺察自己的生命,反省自己的生活,開始進行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修行,大概經過三、五年之後,就會知道,真正關乎我們生命意義的事情,其實並沒有很多,人生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複雜,那麼困難,那麼難以輕鬆。
在這個覺察生命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放下」幾乎是我們每天都要從事的日常功課。當我們慢慢學會「放下」,我們的世界就會越來越明澈,越來越清楚,我們的人生道路也會越來越明確,越來越篤定。最後,我們會知道自己應該過怎樣的生活,成為怎樣的人,在怎樣的事情上努力,並在「宗教性」的實踐上,圓滿我們的一生。
那麼,《金剛經》究竟在講什麼?為什麼可以給人這麼大的幫助?我是這樣體會的。
一般認為《金剛經》的主題是講「空性」。可是,「空性」並沒有具體內容,所以是沒辦法直接描述的。例如我們講「人性」,不同哲學家賦予「人性」不同的內容,所以,「人性」是可以講的。可是,「空性」跟「人性」不在同一個層次。「人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礎,而「空性」則是一切之所為一切的基礎。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的存在,並沒有實質層面上的基礎,所以稱之為「空」。
「空性」因為沒有具體內容而無法講,但是,為了傳播佛法,卻也不能不講,那怎麼辦呢?這時,《金剛經》提供了一種方法,讓我們循此法而認識「空性」,我稱之為「以心說空」。
舉例來說,我們的心有一種傾向,喜歡認定某些事物是好的,某些事物是不好的。被認定是好的事物,例如富貴名利,我們就會努力追求。被認定是不好的事物,例如辛勞困難,我們就會努力迴避。這種傾向,深入人心,且非常強烈,以致我們的心完全被它綑綁,只能照著這樣的設定行動,無法逃脫。這樣就是落入因果業力,隨其流轉,不得自由。這樣隨因果業力而流轉的心,與「空性」背道而馳。
我們的心,可不可以有另一種傾向呢?我們的心,能不能有另一種理解方式呢?例如我們是不是應該反省一下,我們所認為好的東西,真的那麼好嗎?富貴名利真的好到,值得我們犧牲其它一切,全心去追求嗎?同時,我們所認為不好的東西,真的那麼不好嗎?辛苦與困難真的一點正面價值都沒有嗎?如果我們的心,有這樣的理解,那麼我們就不會被原有的傾向控制,我們可以某種程度地逃脫因果業力,某種程度地得到自主與自由。
我們的心,喜歡認定事物是這樣的,或那樣的。這可以稱為好惡,或者價值評斷。這個認定,會逐漸強烈,最後變成難以改變的傾向。接著,這個傾向會控制我們的頭腦與身體,讓我們依循這一認定而去行為與反應。當我們的頭腦與身體都被這一傾向控制了,那就代表我們失去了自我覺察的能力,也失去了我們的自由。這樣的情況,就被稱為是隨著因果業力流轉。
如果我們的心,能夠從這一認定的傾向中掙脫出來,那我們就能脫困,不會被控制,也能得到自由。我們的心,能夠逃脫自己給自己設下的圈套,能夠避免「作繭自縛」,能夠透過自我覺察,放下自己原有的傾向,這種能力,就是我們內心智慧的顯現。或者,我們也可以稱之為般若智慧。
《金剛經》想告訴我們的方法是,我們無法直接描述什麼是「空性」,可是,我們知道,如果我們錯誤地使用我們的心,我們就會隨因果業力而流轉,並且與「空性」背道而馳。如果我們正確使用我們的心,我們不但可以不隨因果業力而流轉,同時也可以體會到「空性」的意義。
「空性」不是一種用語言就能表達清楚的東西,理解「空性」最好的方法是實踐般若智慧。透過般若智慧的實踐,「空性」會成為一種意味深長,難以道盡,又不言自明的東西。
那麼如何實踐般若智慧呢?《金剛經》也提供了一個具體可行的方法,那就是「放下執著」。《金剛經》反覆以布施為例,一再強調,布施豐厚財物的人福德非常大,但是,能夠放下福德這個想法的人,他的福德比前者更大,而且大到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認為布施必有福德,這是從因果上說法。但是,永遠在因果上說法,也將永遠受制於因果,甚至,稍有不慎,還會受困於因果。
凡事若都在因果上做打算,最後還是難逃業力。因為究竟的福德,不是在因果上得福德,而是放下福德,在因果上得自由。因為,不被因果制約綑綁,既是最高的智慧,也是最不可思議的福德。
「執著」就是被困在因果上,動彈不得。「放下執著」就可以在因果上脫困。我們的苦惱,常常是因為被困在執著上,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層層綑綁,動彈不得。
遇到苦惱的事,如果我們能反觀自照,好好反省,必能看到自己「執著」的地方。只要放下這些「執著」,那些糾纏不清的因果,自然就被鬆開了,苦惱也就順勢化解了。這化解苦惱的過程,就是某種程度實踐般若智慧的過程。
人只有一個心,但是,心可以善用,也可以誤用。使用錯誤的方法,我們的心必然充滿執著,養成各種固定的腦迴路,接著就是用這些腦迴路作繭自縛,同時帶來數不盡的煩惱。
正確地觀看我們自己的心,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站到更高的地方看事情,般若智慧就是放下原有的執著,般若智慧就是跳到世界的外面來看世界,般若智慧就是放下習性,般若智慧就是感受到自己圓滿無缺,無所求無所得。
如果要用一句簡單的話,說明《金剛經》的大意,我想我會說:覺察及觀看是一切修行的根本。任何修行要深入妙境,都要帶一點般若智慧的成分。「放下執著」是實踐般若智慧的鑰匙。一切修行最終都將因般若智慧而得圓滿。
這本書是我與學員共同修習《金剛經》時的講義,經過修改,結集而成,特別向這些學員致上深深的謝意。
我第一次接觸《金剛經》,是在大二。當時我念中興大學,有一天下午,天氣很熱,經過智海社的社團辦公室,被一種寧靜且清涼的氣氛吸引,就走了進去。得到他們社員允許後,我在書櫃裡拿了一本《金剛經》,坐下來慢慢讀。當然,當時我是讀不懂的。但是,那個寧靜且清涼的美好感受,卻一輩子無法忘記。
《金剛經》是我生平第一本,即使讀不懂,也願意反覆讀的一本書。後來我鼓勵別人讀《金剛經》,也是建議他們不必急著讀懂經文,因為這一段不懂的時光,有如人生的童年,我們在不懂的時候與這本經所結下的緣分,彷彿一個小孩子充滿好奇地看著自然世界。這是一段非常難得,也將影響人們一生道路的時光,請不要打擾它,也不要太早結束它。
我就這樣迷迷茫茫,有一搭沒一搭地誦讀《金剛經》,持續幾年。其中,有兩個感想可以跟大家分享。
一是雖然不瞭解經文的意思,可是,每次讀誦時,總會有那麼一兩句話,觸動我的內心,甚至會產生身體局部的反應,彷彿一陣電流通過胸前,或者從肩膀到後背感到一陣痠麻、發熱。而且連續幾個月都會對這幾句話有這樣特別的感受。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念到經文中「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一句,感受非常強烈,是從頭到腳都如同觸電一般,幾乎無法繼續往下讀。
另有兩次,身心也有很強烈的感受,但還是比不上「此法無實無虛」。一次是讀到「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另一次是讀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對於這樣的反應,我不知如何解釋,只能理解為,跟這幾句經文有特別的緣分。所以,我就把幾句經常觸動我的經文,記在心中,平常沒事時,就反覆回味,或者拿這些經文來理解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此時,我雖然還是不懂整體經文的意義,卻覺得《金剛經》十分可親,並不會因為它的深奧而產生距離感。
第二件值得分享的事是,在讀誦《金剛經》時,我常常望文生義,誤解經文的意義。其實,這並沒有關係。因為有這樣的誤解,後來在我正式讀一些法師講經的書籍時,先前錯誤的理解會被糾正,甚至產生慚愧感。這樣的慚愧感反而讓我對此處的經文印象深刻,體會也隨之加深。在我開始讀法師的講解後,有時也會理解錯誤,甚至不懂裝懂,但這些錯誤又會在幾年之後,因為新的閱讀與體會,再經歷一次充滿慚愧的糾正與檢討。所以,我的第一個心得是,不必太早去懂《金剛經》的經文。而第二個心得是,不必想一次就把《金剛經》的經文全部弄懂。想一次就把《金剛經》完全讀懂,這樣的理解一定會有錯,也會充滿誤解。
對於這樣一部重要的佛經,在我們生命的歷程中,我們應該,也必然會反反覆覆地,來來回回地體會。每隔三、五年,找一本適合的書,一字一句地,好好重新精讀一次。隨著年齡的增加,每一次的精讀,一定會有不同的體會,也一定會有更深的體悟。
還有,如果能把我們對金剛經的體會,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在所遇到的問題中實踐,我相信,這樣的運用與實踐,重要性要遠高過對經文的正確理解。因為,大部分的理解只是頭腦的活動,只有願意落實在生活中,才會變成真實的智慧。
我開始講授心經與《金剛經》,大約是七年前。當時因為《心經》篇幅較短,所以先開《心經》課程,後開《金剛經》課程。不過,實際授課之後,發覺《心經》的篇幅雖短,實則內容深奧,牽涉廣泛,對初學者來說,反而不易體會。所以現在授課,我會先上《金剛經》,後上《心經》。
對於沒有沒有佛學基礎的人來說,《金剛經》是親近佛法般若智慧最好的第一本書。我常跟學員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宗教性」,也都願意修行,但是,不一定每一個人都想信奉某一種特定宗教。所以,我講《金剛經》,並不完全用佛教的立場來講,更多是用「宗教性」的角度來講,或者用修行的角度來講。
當然,每一種宗教都有自己的修行方法,然而,我所謂的修行,並不特指某一種宗教的修行,而是指人生的修行。
什麼是人生的修行呢?我個人的看法是:只要我們真心希望自己變得更好,真心希望自己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並且願意在這件事情上付出努力,這就是人生的修行了。
好比你很少運動,而且你真心認為運動會讓你變得更好,那麼運動對你來說就是修行。又例如你常常發脾氣,而且你真心認為少發一些脾氣,會讓你變得更好,那麼少發脾氣對你來說就是修行。或者你東忙西忙,精神緊張,連頓飯也很難放鬆心情地吃,那麼安靜下來,一人獨坐二十分鐘,什麼都不想,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這對你來說,也是修行。
所謂「真心希望自己變得更好」,其實包含了三件事情。一是「真心」,二是「希望」,三是「改變」。
「真心」不單單是指真誠,同時也是一種自我覺察的能力。因為,我們的「真」,需要透過反覆地自我覺察才能確立。所謂的「希望」,不只是被動的期待,而是一種主動付出努力,並逐漸使之實現的願力。所謂的「改變」,是我們真的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學習、提升,並慢慢成為我們理想中的樣子。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這三件事:自我覺察、實踐願力,以及成長提升。
對我來說,《金剛經》和《心經》無論是否會引領人信仰宗教,都一定是引領人修行的寶貴經典。所以,當時我心中設想的授課對象,並不是信仰佛教的人,而是願意修行的人。
人只要開始在意怎樣使用時間、只要開始在意想成為怎樣的人、只要開始在意怎樣的人生比較有意義,怎樣的人生比較沒有意義,只要開始在意怎樣過此一生,才不算白白來人世間走一遭,只要他開始在意這些事情,就是開始表現出「宗教性」的傾向。
人的「宗教性」不是任何一個時間階段都會展現的。從我個人的觀察,覺得一般會在四十到四十五歲之間,慢慢展現出「宗教性」。當然,有些人會更早一些,而有些人則更晚一些。
為何是四十到四十五歲之間呢?這是因為我們現在對壽命的預期,大約是八十到九十歲,而四十到四十五歲,剛好是一半。當人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已度過人生的一半,這時,就會忍不住問自己,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他會很想知道,如此忙碌半生,究竟目的何在?他更想要知道,要做哪些事情,人生才不算虛度?
當他發覺,人生已經度過一半,而他對這些問題的答案,仍毫無所知,仍無法面對,仍有意無意地在迴避,他的內心,就開始警醒了。他開始知道不能再繼續這樣,開始感到時間有限,想要認真反省自己的生活。
當一個人開始認真面對這些問題時,深藏在他內心裡的「宗教性」,就會開始甦醒。
一個人想要過好這一生,想要讓生命有意義、有價值,想要讓自己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佛法的智慧,絕對可以提供很大的幫助。而在所有的佛法智慧中,我認為《金剛經》可以提供最簡便、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這個方法,從名相上說,我們可以稱之為「般若」。而從實踐上說,則可以稱之為「放下」,或者「放下執著」。
人生可以追求的事物非常多,多到讓人不知如何取捨。但是,如果能安靜下來覺察自己的生命,反省自己的生活,開始進行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修行,大概經過三、五年之後,就會知道,真正關乎我們生命意義的事情,其實並沒有很多,人生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複雜,那麼困難,那麼難以輕鬆。
在這個覺察生命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放下」幾乎是我們每天都要從事的日常功課。當我們慢慢學會「放下」,我們的世界就會越來越明澈,越來越清楚,我們的人生道路也會越來越明確,越來越篤定。最後,我們會知道自己應該過怎樣的生活,成為怎樣的人,在怎樣的事情上努力,並在「宗教性」的實踐上,圓滿我們的一生。
那麼,《金剛經》究竟在講什麼?為什麼可以給人這麼大的幫助?我是這樣體會的。
一般認為《金剛經》的主題是講「空性」。可是,「空性」並沒有具體內容,所以是沒辦法直接描述的。例如我們講「人性」,不同哲學家賦予「人性」不同的內容,所以,「人性」是可以講的。可是,「空性」跟「人性」不在同一個層次。「人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礎,而「空性」則是一切之所為一切的基礎。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的存在,並沒有實質層面上的基礎,所以稱之為「空」。
「空性」因為沒有具體內容而無法講,但是,為了傳播佛法,卻也不能不講,那怎麼辦呢?這時,《金剛經》提供了一種方法,讓我們循此法而認識「空性」,我稱之為「以心說空」。
舉例來說,我們的心有一種傾向,喜歡認定某些事物是好的,某些事物是不好的。被認定是好的事物,例如富貴名利,我們就會努力追求。被認定是不好的事物,例如辛勞困難,我們就會努力迴避。這種傾向,深入人心,且非常強烈,以致我們的心完全被它綑綁,只能照著這樣的設定行動,無法逃脫。這樣就是落入因果業力,隨其流轉,不得自由。這樣隨因果業力而流轉的心,與「空性」背道而馳。
我們的心,可不可以有另一種傾向呢?我們的心,能不能有另一種理解方式呢?例如我們是不是應該反省一下,我們所認為好的東西,真的那麼好嗎?富貴名利真的好到,值得我們犧牲其它一切,全心去追求嗎?同時,我們所認為不好的東西,真的那麼不好嗎?辛苦與困難真的一點正面價值都沒有嗎?如果我們的心,有這樣的理解,那麼我們就不會被原有的傾向控制,我們可以某種程度地逃脫因果業力,某種程度地得到自主與自由。
我們的心,喜歡認定事物是這樣的,或那樣的。這可以稱為好惡,或者價值評斷。這個認定,會逐漸強烈,最後變成難以改變的傾向。接著,這個傾向會控制我們的頭腦與身體,讓我們依循這一認定而去行為與反應。當我們的頭腦與身體都被這一傾向控制了,那就代表我們失去了自我覺察的能力,也失去了我們的自由。這樣的情況,就被稱為是隨著因果業力流轉。
如果我們的心,能夠從這一認定的傾向中掙脫出來,那我們就能脫困,不會被控制,也能得到自由。我們的心,能夠逃脫自己給自己設下的圈套,能夠避免「作繭自縛」,能夠透過自我覺察,放下自己原有的傾向,這種能力,就是我們內心智慧的顯現。或者,我們也可以稱之為般若智慧。
《金剛經》想告訴我們的方法是,我們無法直接描述什麼是「空性」,可是,我們知道,如果我們錯誤地使用我們的心,我們就會隨因果業力而流轉,並且與「空性」背道而馳。如果我們正確使用我們的心,我們不但可以不隨因果業力而流轉,同時也可以體會到「空性」的意義。
「空性」不是一種用語言就能表達清楚的東西,理解「空性」最好的方法是實踐般若智慧。透過般若智慧的實踐,「空性」會成為一種意味深長,難以道盡,又不言自明的東西。
那麼如何實踐般若智慧呢?《金剛經》也提供了一個具體可行的方法,那就是「放下執著」。《金剛經》反覆以布施為例,一再強調,布施豐厚財物的人福德非常大,但是,能夠放下福德這個想法的人,他的福德比前者更大,而且大到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認為布施必有福德,這是從因果上說法。但是,永遠在因果上說法,也將永遠受制於因果,甚至,稍有不慎,還會受困於因果。
凡事若都在因果上做打算,最後還是難逃業力。因為究竟的福德,不是在因果上得福德,而是放下福德,在因果上得自由。因為,不被因果制約綑綁,既是最高的智慧,也是最不可思議的福德。
「執著」就是被困在因果上,動彈不得。「放下執著」就可以在因果上脫困。我們的苦惱,常常是因為被困在執著上,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層層綑綁,動彈不得。
遇到苦惱的事,如果我們能反觀自照,好好反省,必能看到自己「執著」的地方。只要放下這些「執著」,那些糾纏不清的因果,自然就被鬆開了,苦惱也就順勢化解了。這化解苦惱的過程,就是某種程度實踐般若智慧的過程。
人只有一個心,但是,心可以善用,也可以誤用。使用錯誤的方法,我們的心必然充滿執著,養成各種固定的腦迴路,接著就是用這些腦迴路作繭自縛,同時帶來數不盡的煩惱。
正確地觀看我們自己的心,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站到更高的地方看事情,般若智慧就是放下原有的執著,般若智慧就是跳到世界的外面來看世界,般若智慧就是放下習性,般若智慧就是感受到自己圓滿無缺,無所求無所得。
如果要用一句簡單的話,說明《金剛經》的大意,我想我會說:覺察及觀看是一切修行的根本。任何修行要深入妙境,都要帶一點般若智慧的成分。「放下執著」是實踐般若智慧的鑰匙。一切修行最終都將因般若智慧而得圓滿。
這本書是我與學員共同修習《金剛經》時的講義,經過修改,結集而成,特別向這些學員致上深深的謝意。
試閱
第一堂課 譯本、經名及第一分
修行不是做什麼特別的事,
只是用心體會生活,並從中得到提升的力量
《金剛經》與《心經》這兩部佛經的知名度都非常高,也是一般人最常念誦的兩部佛經。
《心經》和《金剛經》的內容,推論可能都是根源自《大般若經》。《大般若經》總共有十四會,《心經》的內容與第二會的內容很接近,尤其是第四二一卷與第四二九卷。《金剛經》則與第九會的內容十分接近。所以,《金剛經》的主題和《心經》一樣,都是在講無上甚深的般若智慧,也就是空的智慧,但是兩者偏重的地方不太一樣。
什麼地方不同呢?我想跟大家分享兩點。第一個不同是:《心經》談「空」不談「心」,而《金剛經》則談「心」不談「空」。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心經》雖然經名出現「心」字,可是經文卻一個「心」字都沒有。相反地,《金剛經》的經名沒有「心」字,但是經文卻經常出現「心」字,總共出現了四十幾次之多。甚至,《金剛經》一開始就以「如何降伏其心」作為全經問答的核心,這等於是用一個「心」字,為我們敲開般若智慧的大門。
至於「空」字,《心經》篇幅極短,卻處處談「空」。開頭第三句,就用「照見五蘊皆空」切入經文的核心。之後又連續用了六個「空」字。這等於是用一個「空」字,為我們敲開般若智慧的大門。
《金剛經》全文五千多字,從頭到尾只出現三個「空」字。這三個「空」字,兩次指空間(東方虛空、上下虛空),一次指沒有(無空過者),這都不是佛教所談的「空」。所以才說,《心經》談「空」不談「心」,而《金剛經》則談「心」不直接談「空」。
第二個不一樣是,說法的對象不同。《心經》是針對智慧已有累積,或修行較深的人而說的法。而《金剛經》則是針對一般開始發願修行的善男子、善女人而說的法。
因此《心經》直接從「空」這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入手,其主要論點在「不二」與「無得」。「不二」是指不二分,這是般若智慧的妙用。「無得」則是指一切事物皆不可執著,連般若智慧本身也不可執著。這是《心經》談「空」的方法。它的文字雖然簡潔,但是對一般人來說,內容不是那麼容易懂。
但是,《金剛經》不直接談「空」,而是透過「心」來間接談「空」。因為「心」的所知所見即是五蘊之「相」,所以《金剛經》的主要論點在於「不住於相」。也就是要破我們的「心」對於「相」的執著。
說了這麼多,但是,究竟什麼是「般若」呢?「般若」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在智慧之上的智慧。換句話說,它不是普通的聰明智慧,或敏捷巧思,而是高於一切智慧之智慧。
什麼是高於一切智慧之智慧?這好比有一個水池,我們是生活在水池裡的小魚,因為池中食物有限,所以每條魚都要發揮智慧,與其它魚競爭,想辦法吃到更多的食物,變成更大的魚。然而,有一條魚,牠不是想著如何與其它魚競爭,而是彷彿站在水池之外,看著自己所做的事,也看著其它魚所做的事,同時看著大家這樣做的原因,以及這樣做之後,得到的結果。當牠這樣站在局外,這樣站在一切之上,平靜地觀看自己,並不帶好惡地觀看所有事物時,就會逐漸看到一切事物運行的規律,甚至,會看到所有魚的命運,乃至整個水池的命運。在這個不涉入、無所求的觀看過程中,這條魚所領悟到的,必然是一種特別的智慧,一種洞見的智慧。
持續用這樣置身事物之上的角度觀看自己、觀看他人、觀看環境、觀看時空的變化,也觀看自己思維中的一切。這樣的觀看,與這樣的觀看所得到的理解,以及繼續用這樣的觀看來觀看理解,這就是智慧之上的智慧。
智慧之上的智慧讓我們知道,事情為何這樣或那樣發生,也讓我們知道,我們為何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好惡反應。這一份知道,與這一份觀看的能力,讓我們對一切事物的發生與變化,擁有較大的包容與接受的能力。也讓我們對自身一切喜怒哀樂的感受,有較強的平衡與平撫的能力。
*****
在正式講《金剛經》之前,要先說明我們使用的譯本。《金剛經》有好幾種翻譯的版本,我們使用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但在講解經文時,某些地方也會參考玄奘大師的譯本。
根據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不過,根據玄奘大師的翻譯,《金剛經》全名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玄奘大師多了「能斷」這兩個字。
所謂的「金剛」,在梵文中是鑽石或閃電的意思。中文的解釋,認為「金剛」是可以摧毀一切,卻無法被一切所摧毀的東西。在古印度神話中,「金剛」也是統領天界的帝釋天所使用的兵器。所以藏傳佛教有「降魔金剛杵」的法器。
鳩摩羅什大師使用「金剛」一詞,是用來象徵般若智慧,表示般若智慧可以破除一切難以破除的無明煩惱。不過,若依玄奘的翻譯,「金剛」一詞反而是用來象徵無明煩惱。指無明煩惱雖然堅硬如「金剛」,但是,般若智慧依然可以將之破除。故稱「能斷」。
前面講過,「般若」是梵文的音譯,是智慧的意思。當然,這個智慧不是一般反應靈敏、思辨力強的那一種智慧。而是在一切智慧之上的智慧,是能解脫一切煩惱的智慧,也是來自我們的本心,人人都具備的智慧。
因為「般若」的含意比世人觀念中的智慧要深遠,所以許多佛法相關書籍中,常常直接使用音譯的「般若」二字,而不用智慧。
大家可能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金剛經》、《心經》,還有其它很多佛經,都在講「般若」呢?因為,「般若」思想是佛法非常重要的核心。如果拿掉「般若」,那麼佛法就失去了靈魂,甚至,我們也找不到另一條可以開悟、可以成佛的道路了。
禪宗的法師特別愛說,「佛」與「凡夫」沒有差別,只要「悟」了就是「佛」,若是「迷」了,那就是「凡夫」。而所謂的「悟」,其實就是指打開般若智慧。所謂的「迷」,就是指般若智慧還沒打開。
所以,一切佛法智慧,無論怎麼發揮作用,怎麼應用在現實生活中,怎麼幫助眾生解決問題,最後,這些智慧一定要歸結於能見到本心的般若智慧。至少也要越來越靠近般若智慧才行。如果任何智慧的應用,最後卻越來越遠離般若智慧,那麼這就一定不是來自佛法的智慧。這一點大家一定要分辨清楚。
「波羅蜜」一詞,是指「到達彼岸,得到解脫」的意思。「般若波羅蜜」就是「能讓人到達彼岸,得到解脫的般若智慧」。
但「波羅蜜」在梵文中,也有究竟、圓滿的意思。所以「般若波羅蜜」也可以解釋為「究竟圓滿的智慧」。
《金剛經》在最初剛翻譯成中文時,很多宗派都視之為「不了義經」。當時的人把佛經分為「了義」與「不了義」兩種。「了義經」是指這本佛經以說道理為主,而且把道理說得很清楚、很完整、很透徹,適合根器比較深的人閱讀。而「不了義經」則是這本佛經以說事情、說故事、說譬喻為主,雖然無法把道理說得很圓滿,很深入,卻很適合一般大眾閱讀。例如《阿彌陀經》與《地藏經》等,內容主要是在說故事,所以歸於「不了義經」。很奇怪的,《金剛經》不知是不是情節比較豐富,早期也被視為「不了義經」。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說法慢慢就被改變了。
一提到《金剛經》,我們很容易就會想到禪宗。因為禪宗向來以《金剛經》為核心經典。例如我們去北投農禪寺,牆壁上刻著的就有《心經》與《金剛經》。還有一面大牆,上面寫著《金剛經》的名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過,大家要知道,《金剛經》成為禪宗的核心經典,是五祖弘忍與六祖慧能以後的事。在這之前,禪門裡主要讀誦的經典是《楞伽經》。但是《楞伽經》實在太艱深,太難讀了,名相又多,一般人很難讀懂。再加上六祖慧能是因為聽聞《金剛經》而開悟,而且五祖弘忍也以《金剛經》傳法,所以後來《金剛經》在禪門裡的地位,就逐漸取代了《楞伽經》。
因為之前有幾個同學問過如何閱讀《金剛經》,所以在正式講解經文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我讀《金剛經》的經驗。有幾點建議,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首先,讀經之前,不必急著明白經文的意思。
我們拿到一本佛經,可以先試著從各個方面跟這本經書結緣。例如仔細看看書的封面、背面,乃至版權頁,看看上面有沒有說明這經書是誰印的,印了多少本等等。也可以仔細撫摸紙面,感受它的材質,觀賞經文的字體,乃至聞聞紙張的味道等等。總之,就是要珍惜這本經,要好好感受,讓我們身體各種感官都與這本經書結緣。這是第一階段。
其次,就是常常讀它,而且要發出聲音讀,一字一句慢慢讀。雖然不必發出很大的聲音,但至少要讓自己的耳朵聽到自己發出來的聲音。每天至少抽出十五分鐘以上,每周至少抽出四天來讀。當然,能夠持之以恆,無一天間斷更好。這屬於第二階段,這階段最好能持續二、三周以上,而且只要念誦和聽自己唸出來的聲音就好,仍不必著急明白字句的意思。
接下來,第三階段,就是在經文中留意是否有一些字句,特別能打動你的內心。例如,我自己剛讀《金剛經》時,對「無實無虛」這四個字,特別有感觸,而且非常強烈,甚至強烈到彷彿全身觸電。之後還曾對「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以及「凡夫之人貪著其事」等字句,很有直覺的身心上的觸動。通常,在兩、三周的誦讀中,我們可能會對經中五到十個地方的字句,留下深刻的印象與觸動。這些地方,也許就是將來我們細讀經文時,負責帶領我們走向更深智慧的伏筆。
第四階段,是尋找適合的參考書,一字一句地理解,一字一句地體會。尤其是像《金剛經》、《心經》這樣的基本佛經,最好每一個字都不要放過。每次專心讀幾句就好,不必貪多,最好能在一百字以內。讀完後,閉目反覆感受,反覆回味五到十分鐘。如果能夠每天這樣讀半小時到一小時,大約二到三個月,就可以把《金剛經》細讀一遍。
第五階段,是每週至少一次,誦讀《金剛經》一遍。能持之以恆最好。如果不能持之以恆,至少也要在特別的日子,誦讀《金剛經》一遍。例如逢年過節,或者對你很重要的親友生日,甚至是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都可以誦讀。當然,機緣合適的時候,能鼓勵別人也一起來誦讀《金剛經》,就更是一件好事了。
現在我們正式進入經文。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經》,全文五千多字(玄奘翻譯的則有八千多字),目前流通的版本,普遍把它分為三十二段,每一段各有一個名稱,例如「法會因由分第一」、「善現啟請分第二」等。有的版本則會寫成「第一品,法會因由分」、「第二品,善現啟請分」等。
此分名為法會因由分,意思就是記述這場說法集會的緣由。
大家要知道,一般佛經的段落與名稱,是原來經文中就有的。例如《法華經》的「序品第一」、「方便品第二」、「譬喻品第三」等。但是《金剛經》的段落與名稱並不是佛經原本即有,而是南北朝時期由昭明太子加上去的。
誰是昭明太子呢?昭明太子就是與達摩大師有一段精彩對話的梁武帝的兒子。梁武帝對中國佛教的影響與貢獻極大,例如漢地寺廟的全面素食,就來自梁武帝「制斷酒肉」的規定。又例如現在拜懺中所用的《梁皇寶懺》,也是梁武帝發起,並請誌公禪師制成的。
讀過中國文學史的人,一定聽過一本書叫《昭明文選》。這是中國第一部收集各種文學形式的選集,而負責主編的人就是昭明太子。《昭明文選》是中國第一本排除經史與諸子百家的觀點,著重於文學的角度所選出來的文集,這也等於表達了昭明太子對於「文學」的看法了。
這位擅長文學的太子,為了方便母親讀誦與理解《金剛經》,所以把經文分為三十二段,並給予名稱。後人覺得這個辦法很好,有助於閱讀,所以沿用至今。不過,也有些人反對這個做法,認為這是竄改佛經,罪過很大。所以,有一個傳言,說昭明太子因為加了這三十二分,死後墮入地獄,至今仍在地獄受苦云云。
雖然有這一則傳說,可是,很多講《金剛經》的法師,仍沿用昭明太子的分法,認為這個分法不但可以幫助初學者理解,也有功於此經的流通普及。由此可見,很多教內人士並不認同昭明太子入地獄的傳說。
講到這裡,我想也順道向大家說一個梁武帝與誌公禪師的有名故事。
有一次,梁武帝請誌公禪師看戲。看完後,問禪師,今天的戲演得如何?禪師回答不知道。武帝又問,那唱得如何呢?禪師仍回答不知道。武帝覺得奇怪,因為看戲時,禪師精神奕奕,並未睡覺,為什麼問什麼都說不知道呢?誌公禪師解釋,出家人時時用功辦道,面對生死,那有時間看戲!又說,陛下若不信,請找一個判死罪的犯人,命他捧一盆水在台前看戲,並對犯人說,等戲結束,若這水未灑出,立刻無罪開釋,若有水灑出,立即斬首。梁武帝便依誌公禪師的意思處理。隔日,看完戲,犯人捧的水,一滴都未灑出來。誌公便請梁武帝問犯人,今天的戲演得如何?唱得如何?結果犯人跟誌公一樣,都回答不知道。梁武帝問何故如此,犯人回說,因為心裡只顧著不讓水灑出來,所以無心看戲、聽戲。梁武帝當下大悟。
原來,修行是要以面對生死之心來修,才能有成就。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一般佛經在開頭的地方,都有一句「如是我聞」,意思就是以下的經文內容,是「我」親耳聽到佛陀這樣說,然後把它記錄下來的。《金剛經》裡的「我」是誰呢?他就是佛陀十大弟子裡,人稱「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
據說,阿難尊者的記憶力超越常人,佛陀圓寂之後,弟子聚集於王舍城,阿難把佛陀每一場法會的內容,全部背誦出來,經過眾弟子討論後,記錄成為佛經。當然,這只是傳說。從學術的角度來說,佛經以梵文紀錄,是陸陸續續完成的,中間長達兩三百年的時間(甚至更長),而且版本並不統一。例如《金剛經》現存的梵文版本就有四種之多,可見佛經並非完成於一人、一時、一地之手。
其次,佛經在一開始的時候,還會講述此次法會的「人、地、時、事」等因緣。所謂的「時」,就是時間。但因為古印度人不太重視時間,沒有明確的紀年,所以佛經只寫「一時」,表示有這樣一個時候。有些人認為,「一時」的說法大有深義,因為不特別註明某一年,即表示佛陀所說的佛法有永恆性,不限於任何時空。這個說法,大家也可以參考。
所謂的「人」,就是指在釋迦牟尼佛說法現場的聽眾。在這些聽眾中,有許多是我們肉眼看得到的,例如比丘僧眾、善男子、善女人等。也有許多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例如天人、阿修羅、菩薩、各方護法神等等。例如此處說「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這就是看得見的出家人。
一千兩百五十人的場面,在佛陀的法會中,應該屬於中小型場面。例如《法華經》,參與其法會的出家人就有一萬兩千人之多。
所謂的「地」,就是講經的地點。經文說「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個「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就是說法的地點。
(未完)
修行不是做什麼特別的事,
只是用心體會生活,並從中得到提升的力量
《金剛經》與《心經》這兩部佛經的知名度都非常高,也是一般人最常念誦的兩部佛經。
《心經》和《金剛經》的內容,推論可能都是根源自《大般若經》。《大般若經》總共有十四會,《心經》的內容與第二會的內容很接近,尤其是第四二一卷與第四二九卷。《金剛經》則與第九會的內容十分接近。所以,《金剛經》的主題和《心經》一樣,都是在講無上甚深的般若智慧,也就是空的智慧,但是兩者偏重的地方不太一樣。
什麼地方不同呢?我想跟大家分享兩點。第一個不同是:《心經》談「空」不談「心」,而《金剛經》則談「心」不談「空」。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心經》雖然經名出現「心」字,可是經文卻一個「心」字都沒有。相反地,《金剛經》的經名沒有「心」字,但是經文卻經常出現「心」字,總共出現了四十幾次之多。甚至,《金剛經》一開始就以「如何降伏其心」作為全經問答的核心,這等於是用一個「心」字,為我們敲開般若智慧的大門。
至於「空」字,《心經》篇幅極短,卻處處談「空」。開頭第三句,就用「照見五蘊皆空」切入經文的核心。之後又連續用了六個「空」字。這等於是用一個「空」字,為我們敲開般若智慧的大門。
《金剛經》全文五千多字,從頭到尾只出現三個「空」字。這三個「空」字,兩次指空間(東方虛空、上下虛空),一次指沒有(無空過者),這都不是佛教所談的「空」。所以才說,《心經》談「空」不談「心」,而《金剛經》則談「心」不直接談「空」。
第二個不一樣是,說法的對象不同。《心經》是針對智慧已有累積,或修行較深的人而說的法。而《金剛經》則是針對一般開始發願修行的善男子、善女人而說的法。
因此《心經》直接從「空」這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入手,其主要論點在「不二」與「無得」。「不二」是指不二分,這是般若智慧的妙用。「無得」則是指一切事物皆不可執著,連般若智慧本身也不可執著。這是《心經》談「空」的方法。它的文字雖然簡潔,但是對一般人來說,內容不是那麼容易懂。
但是,《金剛經》不直接談「空」,而是透過「心」來間接談「空」。因為「心」的所知所見即是五蘊之「相」,所以《金剛經》的主要論點在於「不住於相」。也就是要破我們的「心」對於「相」的執著。
說了這麼多,但是,究竟什麼是「般若」呢?「般若」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在智慧之上的智慧。換句話說,它不是普通的聰明智慧,或敏捷巧思,而是高於一切智慧之智慧。
什麼是高於一切智慧之智慧?這好比有一個水池,我們是生活在水池裡的小魚,因為池中食物有限,所以每條魚都要發揮智慧,與其它魚競爭,想辦法吃到更多的食物,變成更大的魚。然而,有一條魚,牠不是想著如何與其它魚競爭,而是彷彿站在水池之外,看著自己所做的事,也看著其它魚所做的事,同時看著大家這樣做的原因,以及這樣做之後,得到的結果。當牠這樣站在局外,這樣站在一切之上,平靜地觀看自己,並不帶好惡地觀看所有事物時,就會逐漸看到一切事物運行的規律,甚至,會看到所有魚的命運,乃至整個水池的命運。在這個不涉入、無所求的觀看過程中,這條魚所領悟到的,必然是一種特別的智慧,一種洞見的智慧。
持續用這樣置身事物之上的角度觀看自己、觀看他人、觀看環境、觀看時空的變化,也觀看自己思維中的一切。這樣的觀看,與這樣的觀看所得到的理解,以及繼續用這樣的觀看來觀看理解,這就是智慧之上的智慧。
智慧之上的智慧讓我們知道,事情為何這樣或那樣發生,也讓我們知道,我們為何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好惡反應。這一份知道,與這一份觀看的能力,讓我們對一切事物的發生與變化,擁有較大的包容與接受的能力。也讓我們對自身一切喜怒哀樂的感受,有較強的平衡與平撫的能力。
*****
在正式講《金剛經》之前,要先說明我們使用的譯本。《金剛經》有好幾種翻譯的版本,我們使用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但在講解經文時,某些地方也會參考玄奘大師的譯本。
根據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不過,根據玄奘大師的翻譯,《金剛經》全名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玄奘大師多了「能斷」這兩個字。
所謂的「金剛」,在梵文中是鑽石或閃電的意思。中文的解釋,認為「金剛」是可以摧毀一切,卻無法被一切所摧毀的東西。在古印度神話中,「金剛」也是統領天界的帝釋天所使用的兵器。所以藏傳佛教有「降魔金剛杵」的法器。
鳩摩羅什大師使用「金剛」一詞,是用來象徵般若智慧,表示般若智慧可以破除一切難以破除的無明煩惱。不過,若依玄奘的翻譯,「金剛」一詞反而是用來象徵無明煩惱。指無明煩惱雖然堅硬如「金剛」,但是,般若智慧依然可以將之破除。故稱「能斷」。
前面講過,「般若」是梵文的音譯,是智慧的意思。當然,這個智慧不是一般反應靈敏、思辨力強的那一種智慧。而是在一切智慧之上的智慧,是能解脫一切煩惱的智慧,也是來自我們的本心,人人都具備的智慧。
因為「般若」的含意比世人觀念中的智慧要深遠,所以許多佛法相關書籍中,常常直接使用音譯的「般若」二字,而不用智慧。
大家可能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金剛經》、《心經》,還有其它很多佛經,都在講「般若」呢?因為,「般若」思想是佛法非常重要的核心。如果拿掉「般若」,那麼佛法就失去了靈魂,甚至,我們也找不到另一條可以開悟、可以成佛的道路了。
禪宗的法師特別愛說,「佛」與「凡夫」沒有差別,只要「悟」了就是「佛」,若是「迷」了,那就是「凡夫」。而所謂的「悟」,其實就是指打開般若智慧。所謂的「迷」,就是指般若智慧還沒打開。
所以,一切佛法智慧,無論怎麼發揮作用,怎麼應用在現實生活中,怎麼幫助眾生解決問題,最後,這些智慧一定要歸結於能見到本心的般若智慧。至少也要越來越靠近般若智慧才行。如果任何智慧的應用,最後卻越來越遠離般若智慧,那麼這就一定不是來自佛法的智慧。這一點大家一定要分辨清楚。
「波羅蜜」一詞,是指「到達彼岸,得到解脫」的意思。「般若波羅蜜」就是「能讓人到達彼岸,得到解脫的般若智慧」。
但「波羅蜜」在梵文中,也有究竟、圓滿的意思。所以「般若波羅蜜」也可以解釋為「究竟圓滿的智慧」。
《金剛經》在最初剛翻譯成中文時,很多宗派都視之為「不了義經」。當時的人把佛經分為「了義」與「不了義」兩種。「了義經」是指這本佛經以說道理為主,而且把道理說得很清楚、很完整、很透徹,適合根器比較深的人閱讀。而「不了義經」則是這本佛經以說事情、說故事、說譬喻為主,雖然無法把道理說得很圓滿,很深入,卻很適合一般大眾閱讀。例如《阿彌陀經》與《地藏經》等,內容主要是在說故事,所以歸於「不了義經」。很奇怪的,《金剛經》不知是不是情節比較豐富,早期也被視為「不了義經」。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說法慢慢就被改變了。
一提到《金剛經》,我們很容易就會想到禪宗。因為禪宗向來以《金剛經》為核心經典。例如我們去北投農禪寺,牆壁上刻著的就有《心經》與《金剛經》。還有一面大牆,上面寫著《金剛經》的名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過,大家要知道,《金剛經》成為禪宗的核心經典,是五祖弘忍與六祖慧能以後的事。在這之前,禪門裡主要讀誦的經典是《楞伽經》。但是《楞伽經》實在太艱深,太難讀了,名相又多,一般人很難讀懂。再加上六祖慧能是因為聽聞《金剛經》而開悟,而且五祖弘忍也以《金剛經》傳法,所以後來《金剛經》在禪門裡的地位,就逐漸取代了《楞伽經》。
因為之前有幾個同學問過如何閱讀《金剛經》,所以在正式講解經文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我讀《金剛經》的經驗。有幾點建議,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首先,讀經之前,不必急著明白經文的意思。
我們拿到一本佛經,可以先試著從各個方面跟這本經書結緣。例如仔細看看書的封面、背面,乃至版權頁,看看上面有沒有說明這經書是誰印的,印了多少本等等。也可以仔細撫摸紙面,感受它的材質,觀賞經文的字體,乃至聞聞紙張的味道等等。總之,就是要珍惜這本經,要好好感受,讓我們身體各種感官都與這本經書結緣。這是第一階段。
其次,就是常常讀它,而且要發出聲音讀,一字一句慢慢讀。雖然不必發出很大的聲音,但至少要讓自己的耳朵聽到自己發出來的聲音。每天至少抽出十五分鐘以上,每周至少抽出四天來讀。當然,能夠持之以恆,無一天間斷更好。這屬於第二階段,這階段最好能持續二、三周以上,而且只要念誦和聽自己唸出來的聲音就好,仍不必著急明白字句的意思。
接下來,第三階段,就是在經文中留意是否有一些字句,特別能打動你的內心。例如,我自己剛讀《金剛經》時,對「無實無虛」這四個字,特別有感觸,而且非常強烈,甚至強烈到彷彿全身觸電。之後還曾對「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以及「凡夫之人貪著其事」等字句,很有直覺的身心上的觸動。通常,在兩、三周的誦讀中,我們可能會對經中五到十個地方的字句,留下深刻的印象與觸動。這些地方,也許就是將來我們細讀經文時,負責帶領我們走向更深智慧的伏筆。
第四階段,是尋找適合的參考書,一字一句地理解,一字一句地體會。尤其是像《金剛經》、《心經》這樣的基本佛經,最好每一個字都不要放過。每次專心讀幾句就好,不必貪多,最好能在一百字以內。讀完後,閉目反覆感受,反覆回味五到十分鐘。如果能夠每天這樣讀半小時到一小時,大約二到三個月,就可以把《金剛經》細讀一遍。
第五階段,是每週至少一次,誦讀《金剛經》一遍。能持之以恆最好。如果不能持之以恆,至少也要在特別的日子,誦讀《金剛經》一遍。例如逢年過節,或者對你很重要的親友生日,甚至是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都可以誦讀。當然,機緣合適的時候,能鼓勵別人也一起來誦讀《金剛經》,就更是一件好事了。
現在我們正式進入經文。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經》,全文五千多字(玄奘翻譯的則有八千多字),目前流通的版本,普遍把它分為三十二段,每一段各有一個名稱,例如「法會因由分第一」、「善現啟請分第二」等。有的版本則會寫成「第一品,法會因由分」、「第二品,善現啟請分」等。
此分名為法會因由分,意思就是記述這場說法集會的緣由。
大家要知道,一般佛經的段落與名稱,是原來經文中就有的。例如《法華經》的「序品第一」、「方便品第二」、「譬喻品第三」等。但是《金剛經》的段落與名稱並不是佛經原本即有,而是南北朝時期由昭明太子加上去的。
誰是昭明太子呢?昭明太子就是與達摩大師有一段精彩對話的梁武帝的兒子。梁武帝對中國佛教的影響與貢獻極大,例如漢地寺廟的全面素食,就來自梁武帝「制斷酒肉」的規定。又例如現在拜懺中所用的《梁皇寶懺》,也是梁武帝發起,並請誌公禪師制成的。
讀過中國文學史的人,一定聽過一本書叫《昭明文選》。這是中國第一部收集各種文學形式的選集,而負責主編的人就是昭明太子。《昭明文選》是中國第一本排除經史與諸子百家的觀點,著重於文學的角度所選出來的文集,這也等於表達了昭明太子對於「文學」的看法了。
這位擅長文學的太子,為了方便母親讀誦與理解《金剛經》,所以把經文分為三十二段,並給予名稱。後人覺得這個辦法很好,有助於閱讀,所以沿用至今。不過,也有些人反對這個做法,認為這是竄改佛經,罪過很大。所以,有一個傳言,說昭明太子因為加了這三十二分,死後墮入地獄,至今仍在地獄受苦云云。
雖然有這一則傳說,可是,很多講《金剛經》的法師,仍沿用昭明太子的分法,認為這個分法不但可以幫助初學者理解,也有功於此經的流通普及。由此可見,很多教內人士並不認同昭明太子入地獄的傳說。
講到這裡,我想也順道向大家說一個梁武帝與誌公禪師的有名故事。
有一次,梁武帝請誌公禪師看戲。看完後,問禪師,今天的戲演得如何?禪師回答不知道。武帝又問,那唱得如何呢?禪師仍回答不知道。武帝覺得奇怪,因為看戲時,禪師精神奕奕,並未睡覺,為什麼問什麼都說不知道呢?誌公禪師解釋,出家人時時用功辦道,面對生死,那有時間看戲!又說,陛下若不信,請找一個判死罪的犯人,命他捧一盆水在台前看戲,並對犯人說,等戲結束,若這水未灑出,立刻無罪開釋,若有水灑出,立即斬首。梁武帝便依誌公禪師的意思處理。隔日,看完戲,犯人捧的水,一滴都未灑出來。誌公便請梁武帝問犯人,今天的戲演得如何?唱得如何?結果犯人跟誌公一樣,都回答不知道。梁武帝問何故如此,犯人回說,因為心裡只顧著不讓水灑出來,所以無心看戲、聽戲。梁武帝當下大悟。
原來,修行是要以面對生死之心來修,才能有成就。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一般佛經在開頭的地方,都有一句「如是我聞」,意思就是以下的經文內容,是「我」親耳聽到佛陀這樣說,然後把它記錄下來的。《金剛經》裡的「我」是誰呢?他就是佛陀十大弟子裡,人稱「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
據說,阿難尊者的記憶力超越常人,佛陀圓寂之後,弟子聚集於王舍城,阿難把佛陀每一場法會的內容,全部背誦出來,經過眾弟子討論後,記錄成為佛經。當然,這只是傳說。從學術的角度來說,佛經以梵文紀錄,是陸陸續續完成的,中間長達兩三百年的時間(甚至更長),而且版本並不統一。例如《金剛經》現存的梵文版本就有四種之多,可見佛經並非完成於一人、一時、一地之手。
其次,佛經在一開始的時候,還會講述此次法會的「人、地、時、事」等因緣。所謂的「時」,就是時間。但因為古印度人不太重視時間,沒有明確的紀年,所以佛經只寫「一時」,表示有這樣一個時候。有些人認為,「一時」的說法大有深義,因為不特別註明某一年,即表示佛陀所說的佛法有永恆性,不限於任何時空。這個說法,大家也可以參考。
所謂的「人」,就是指在釋迦牟尼佛說法現場的聽眾。在這些聽眾中,有許多是我們肉眼看得到的,例如比丘僧眾、善男子、善女人等。也有許多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例如天人、阿修羅、菩薩、各方護法神等等。例如此處說「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這就是看得見的出家人。
一千兩百五十人的場面,在佛陀的法會中,應該屬於中小型場面。例如《法華經》,參與其法會的出家人就有一萬兩千人之多。
所謂的「地」,就是講經的地點。經文說「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個「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就是說法的地點。
(未完)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