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1871年湯姆生南臺灣路線實地踏查
250張珍貴圖像盡收眼底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中英簽訂《天津條約》,隨著1860年臺灣開埠,眾多西方人相繼來到亞洲,有官員、牧師、軍人、商人、探險家……。在這股熱潮中,英國攝影家湯姆生開始了亞洲漫遊。
1862年到1866年,他以新加坡為基地,遊歷了馬來亞、蘇門答臘、麻六甲海峽、斯里蘭卡、印度、泰國、老撾、柬埔寨和越南。1870年到1871年4月,他又進行第二次亞洲旅行,從香港出發開始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造訪廣州、福州、廈門、汕頭、潮州、臺灣等地,拍攝了大量照片。
1871年4月1日,湯姆生跟隨馬雅各醫生從廈門搭輪船到臺灣,隔天兩人在打狗(高雄)上岸,然後到臺灣府城(臺南)、拔馬、木柵、柑仔林、火山、瓠仔寮、甲仙埔、荖濃、六龜里、枋寮,再回到木柵。他從不同的角度為臺灣寫歷史,臺灣的面貌因此變得清晰了。湯姆生記錄了平埔原住民的生活細節,留下一張張涵蓋地景、風景、維生、產業、植物、動物、房屋、服飾與人物等樣貌的照片。
在湯姆生踏上臺灣這座島嶼130年後,本書作者發現了他心目中的「徐霞客」。湯姆生不僅為臺灣寫遊記,還留下珍貴的照片。自2001年起,他開始統整家鄉甲仙的史料,經過十多年的研究與踏查,仔細整理湯姆生現存60張南臺灣的照片,並根據當時湯姆生的行程,從打狗到木柵,依序編寫和現地比對。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他希望藉由《尋找湯姆生》的書寫,建構出臺灣第一條「線性文化遺產」的路徑。
250張珍貴圖像盡收眼底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中英簽訂《天津條約》,隨著1860年臺灣開埠,眾多西方人相繼來到亞洲,有官員、牧師、軍人、商人、探險家……。在這股熱潮中,英國攝影家湯姆生開始了亞洲漫遊。
1862年到1866年,他以新加坡為基地,遊歷了馬來亞、蘇門答臘、麻六甲海峽、斯里蘭卡、印度、泰國、老撾、柬埔寨和越南。1870年到1871年4月,他又進行第二次亞洲旅行,從香港出發開始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造訪廣州、福州、廈門、汕頭、潮州、臺灣等地,拍攝了大量照片。
1871年4月1日,湯姆生跟隨馬雅各醫生從廈門搭輪船到臺灣,隔天兩人在打狗(高雄)上岸,然後到臺灣府城(臺南)、拔馬、木柵、柑仔林、火山、瓠仔寮、甲仙埔、荖濃、六龜里、枋寮,再回到木柵。他從不同的角度為臺灣寫歷史,臺灣的面貌因此變得清晰了。湯姆生記錄了平埔原住民的生活細節,留下一張張涵蓋地景、風景、維生、產業、植物、動物、房屋、服飾與人物等樣貌的照片。
在湯姆生踏上臺灣這座島嶼130年後,本書作者發現了他心目中的「徐霞客」。湯姆生不僅為臺灣寫遊記,還留下珍貴的照片。自2001年起,他開始統整家鄉甲仙的史料,經過十多年的研究與踏查,仔細整理湯姆生現存60張南臺灣的照片,並根據當時湯姆生的行程,從打狗到木柵,依序編寫和現地比對。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他希望藉由《尋找湯姆生》的書寫,建構出臺灣第一條「線性文化遺產」的路徑。
目錄
寫在出版之前/林志明
推薦序/費德廉
推薦序 不可能的任務:15年追隨湯姆生1871台灣行的研究踏查/王雅倫
自序
第一章 湯姆生南臺灣旅行地圖、報導文章與照片
湯姆生的南臺灣旅行地圖/湯姆生的報導文章/湯姆生的攝影方法與臺灣照片統計
第二章 好戲就從打狗開演
打狗港景觀/打狗潟湖與打狗海邊/打狗近郊風光
第三章 臺灣府城掠影
荷蘭人的熱蘭遮城/臺灣府城與近郊/客家聚落與影像
第四章 馬雅各醫生的教區
拔馬禮拜堂/木柵禮拜堂/東行路徑與「柑仔林」聚落
第五章 浪舞南仔仙溪
馬雅各醫生的願望/瓠仔寮,和善的好聚落/甲仙埔,狂野活力的迎賓晚會
第六章 迷人的荖濃溪與歸程
荖濃風情畫/六龜里驚奇/歸程:返回木柵
後記
附錄
1871年湯姆生南臺灣照片目錄
湯姆生與馬雅各年表
參考書目
註釋
推薦序/費德廉
推薦序 不可能的任務:15年追隨湯姆生1871台灣行的研究踏查/王雅倫
自序
第一章 湯姆生南臺灣旅行地圖、報導文章與照片
湯姆生的南臺灣旅行地圖/湯姆生的報導文章/湯姆生的攝影方法與臺灣照片統計
第二章 好戲就從打狗開演
打狗港景觀/打狗潟湖與打狗海邊/打狗近郊風光
第三章 臺灣府城掠影
荷蘭人的熱蘭遮城/臺灣府城與近郊/客家聚落與影像
第四章 馬雅各醫生的教區
拔馬禮拜堂/木柵禮拜堂/東行路徑與「柑仔林」聚落
第五章 浪舞南仔仙溪
馬雅各醫生的願望/瓠仔寮,和善的好聚落/甲仙埔,狂野活力的迎賓晚會
第六章 迷人的荖濃溪與歸程
荖濃風情畫/六龜里驚奇/歸程:返回木柵
後記
附錄
1871年湯姆生南臺灣照片目錄
湯姆生與馬雅各年表
參考書目
註釋
序/導讀
推薦序
不可能的任務:15年追隨湯姆生1871台灣行的研究踏查
王雅倫
1997年,當我出版《法國珍藏臺灣早期影像:攝影與歷史的對話》一書之後,陸續收到一些好心的研究者捎來一些對我這本書的指正和問題,其中的一位就是游永福先生。他的建議和指正的信件也是最長最多次的,對我當初千頭萬緒的疑問的確有很大助益,也對後來的修訂再版有一定的影響。這位從信封地址來看,是住在南臺灣深山的一位在地文化工作者(當時他謙稱是一小書店老闆)。一直到2006年我才在臺灣大學圖書館主辦的研討會中見到他,期間我知道他已出版了相關書籍《甲仙文史記事:為式微的平埔文化開出一條活路》,並時常投稿報社發表最新的發現。2006年他帶領威爾康圖書館(收藏湯姆生玻璃底片之處)的館員與夥伴,一起重走南臺灣湯姆生1871臺灣行路線,同時確定了出現最多次的一張湯姆生拍攝的山谷,即是甲仙的「白雲仙谷」,並拍下一些對照圖(2008年因為風災的關係,此處人工景致已完全消失,回復了自然樣貌)。
住在高雄甲仙的游永福,因著「湯姆生曾經住過甲仙一夜」的緣份,開始了他長達15年的追蹤。從湯姆生僅僅標示的幾個地名線索,啟動了這趟不可能的任務,如今這本《尋找湯姆生──攝影家湯姆生1871臺灣線性文化遺產研究踏查》終於誕生。它不僅僅是一本說明湯姆生當年如何拍攝臺灣的書,也開啟了以下幾個先例:
一、消失地景的對照:以中研院人社中心提供的衛星照片、《臺灣堡圖》和自己的登山經驗,重畫湯姆生足跡地圖。
二、早期平埔族服飾的紀錄:盤整平埔族群服飾的特色。
三、先民的文化與生活紀錄:挖掘並明述南臺灣的人文與產業。
游永福的行徑,如同他自己在書中所言:「用雙腳體驗英國攝影家湯姆生1871年南臺灣內山之行辛苦;用眼睛瞭解路徑沿線文化、生態、產業、宗教與地景之美;用心成為文化關懷與生態保育先鋒。」他不但逐字拼出湯姆生的路線,也按照湯姆生行走的路線重走了好幾次,在此過程中還發現且校正了湯姆生當時誤植的地名。即使是收藏湯姆生原作玻璃底片的威爾康圖書館,也多未依湯姆生在影像上的題字來說明。比對起來,如果沒有足夠與持續的熱情,是無法完成的。除了平面地圖還借助衛星影像尋找正確位置,找出當年湯姆生拍照所站的位置重拍一次,就算地形有了變動他仍能清楚交代位置。湯姆生在玻璃底片上的題字夾雜著閩南語發音,有時在判讀上會有點困難,但游永福一點一滴慢慢都做到了。當然,整個過程中這個「文具店、小書店老闆」不但把全家拖下水,也把好朋友們都邀請來一起踏查研究。就這樣游永福比對了59張湯姆生所拍攝的臺灣影像(兩張〈打狗港景觀〉影像合成的〈打狗港景觀全景〉不計入),衍生出一部對南臺灣地理、植物、平埔族群生活的回顧與整理。
「湯姆生,可是為我們記錄了1871年臺灣這一珍貴植物活化石的影像。」游永福也與湯姆生一樣,深信這一條線性文化路徑還能提供給地質學家或植物學家一個豐富的探索環境──雖然豐富,可惜許多耆老及文化遺產在成為這本書的插圖後,均不復存在了!由於深知文化不能等待,所以游永福一步一腳印,學習拍照、架設網站、開設社區探索課程,並舉辦作品展覽擔任導讀人等,一頭栽入了湯姆生南臺灣旅行檔案的探索與研究。
18歲時開始寫詩,差點成為詩人的游永福,卻以質樸(如同湯姆生描述他在南臺灣山林間所遇到的人的感覺一樣),又如壯碩的山林一般的開闊心胸,在沒有補助的情況下,獨力又細膩地完成這本大作,在這紛擾喧囂的時代,特別映照出一股清流與書香。對照起部份西方學者,總是以他者之眼或東方主義來理解或質疑湯姆生拍照的動機以及他所拍攝的東方圖像,在通過閱讀這本書之後,或許應該說,湯姆生的知音晚了140年才出現吧!
雖然筆者20年前曾出版了《法國珍藏臺灣早期影像》這本書,但是這個不期然完全是因為大學時曾為山服社一員,加上對教會的熟悉,在國外意外看到這批影像,利用自己研究以外的時間來完成,正因為如此,書中有許多疏漏。如今我必須說,如果您看過湯姆生相關著作,或者您喜愛攝影,也關心文化遺產研究,一定要加上游永福這本著作才算完備。
不可能的任務:15年追隨湯姆生1871台灣行的研究踏查
王雅倫
1997年,當我出版《法國珍藏臺灣早期影像:攝影與歷史的對話》一書之後,陸續收到一些好心的研究者捎來一些對我這本書的指正和問題,其中的一位就是游永福先生。他的建議和指正的信件也是最長最多次的,對我當初千頭萬緒的疑問的確有很大助益,也對後來的修訂再版有一定的影響。這位從信封地址來看,是住在南臺灣深山的一位在地文化工作者(當時他謙稱是一小書店老闆)。一直到2006年我才在臺灣大學圖書館主辦的研討會中見到他,期間我知道他已出版了相關書籍《甲仙文史記事:為式微的平埔文化開出一條活路》,並時常投稿報社發表最新的發現。2006年他帶領威爾康圖書館(收藏湯姆生玻璃底片之處)的館員與夥伴,一起重走南臺灣湯姆生1871臺灣行路線,同時確定了出現最多次的一張湯姆生拍攝的山谷,即是甲仙的「白雲仙谷」,並拍下一些對照圖(2008年因為風災的關係,此處人工景致已完全消失,回復了自然樣貌)。
住在高雄甲仙的游永福,因著「湯姆生曾經住過甲仙一夜」的緣份,開始了他長達15年的追蹤。從湯姆生僅僅標示的幾個地名線索,啟動了這趟不可能的任務,如今這本《尋找湯姆生──攝影家湯姆生1871臺灣線性文化遺產研究踏查》終於誕生。它不僅僅是一本說明湯姆生當年如何拍攝臺灣的書,也開啟了以下幾個先例:
一、消失地景的對照:以中研院人社中心提供的衛星照片、《臺灣堡圖》和自己的登山經驗,重畫湯姆生足跡地圖。
二、早期平埔族服飾的紀錄:盤整平埔族群服飾的特色。
三、先民的文化與生活紀錄:挖掘並明述南臺灣的人文與產業。
游永福的行徑,如同他自己在書中所言:「用雙腳體驗英國攝影家湯姆生1871年南臺灣內山之行辛苦;用眼睛瞭解路徑沿線文化、生態、產業、宗教與地景之美;用心成為文化關懷與生態保育先鋒。」他不但逐字拼出湯姆生的路線,也按照湯姆生行走的路線重走了好幾次,在此過程中還發現且校正了湯姆生當時誤植的地名。即使是收藏湯姆生原作玻璃底片的威爾康圖書館,也多未依湯姆生在影像上的題字來說明。比對起來,如果沒有足夠與持續的熱情,是無法完成的。除了平面地圖還借助衛星影像尋找正確位置,找出當年湯姆生拍照所站的位置重拍一次,就算地形有了變動他仍能清楚交代位置。湯姆生在玻璃底片上的題字夾雜著閩南語發音,有時在判讀上會有點困難,但游永福一點一滴慢慢都做到了。當然,整個過程中這個「文具店、小書店老闆」不但把全家拖下水,也把好朋友們都邀請來一起踏查研究。就這樣游永福比對了59張湯姆生所拍攝的臺灣影像(兩張〈打狗港景觀〉影像合成的〈打狗港景觀全景〉不計入),衍生出一部對南臺灣地理、植物、平埔族群生活的回顧與整理。
「湯姆生,可是為我們記錄了1871年臺灣這一珍貴植物活化石的影像。」游永福也與湯姆生一樣,深信這一條線性文化路徑還能提供給地質學家或植物學家一個豐富的探索環境──雖然豐富,可惜許多耆老及文化遺產在成為這本書的插圖後,均不復存在了!由於深知文化不能等待,所以游永福一步一腳印,學習拍照、架設網站、開設社區探索課程,並舉辦作品展覽擔任導讀人等,一頭栽入了湯姆生南臺灣旅行檔案的探索與研究。
18歲時開始寫詩,差點成為詩人的游永福,卻以質樸(如同湯姆生描述他在南臺灣山林間所遇到的人的感覺一樣),又如壯碩的山林一般的開闊心胸,在沒有補助的情況下,獨力又細膩地完成這本大作,在這紛擾喧囂的時代,特別映照出一股清流與書香。對照起部份西方學者,總是以他者之眼或東方主義來理解或質疑湯姆生拍照的動機以及他所拍攝的東方圖像,在通過閱讀這本書之後,或許應該說,湯姆生的知音晚了140年才出現吧!
雖然筆者20年前曾出版了《法國珍藏臺灣早期影像》這本書,但是這個不期然完全是因為大學時曾為山服社一員,加上對教會的熟悉,在國外意外看到這批影像,利用自己研究以外的時間來完成,正因為如此,書中有許多疏漏。如今我必須說,如果您看過湯姆生相關著作,或者您喜愛攝影,也關心文化遺產研究,一定要加上游永福這本著作才算完備。
試閱
第五章 浪舞南仔仙溪
馬雅各醫生的願望
在湯姆生的旅行地圖中,一行人離開柑仔林禮拜堂往東偏南,深入更東的內山地界。在內山繞了一圈之後,來與回的交會點都是標示為「He-soa」,即「火山」。這與《臺灣堡圖》北往瓠仔寮與甲仙埔,西返山杉林、柑仔林與木柵,都必須經過火山的路徑相當吻合。關於「山杉林」,湯姆生在地圖上也明確標示了「Soa-sam-na」地名,位置是在路徑下方,與在路徑上方的《臺灣堡圖》實況有所誤差。從木柵過來,這一往返內山地界必經的山杉林,湯姆生是來了又回,卻未留下任何文字記錄,真是令人納悶──生態作家劉克襄也曾關注這個議題。
納悶的事,暫且放在一旁,先回到湯姆生接下來敘述的這段內容:
「終於翻過第一座山頭後,我們看到一群水牛,在這片荒蕪的旱地中央,有個老人住在簡陋的小屋裡,他好意地接待我們,還欣然與我們分享他裝在竹筒裡的水;他顯然很高興我們到來,希望我們能留下來抽根菸和聊聊天。後來我們再次出發去爬另一座山──或者應該說是越過深崖,爬過泥土與板岩的斷層。絕壁深處散發出一股惡臭,岩壁反射陽光,產生一種令人無法忍受的熾熱,這使得我頭暈目眩,在爬上山頂之前差點兒跌了下來。馬雅各醫生也認為,這是他最累的一次旅行。」
這段旅行報導提到,在下午一點左右離開柑仔林禮拜堂之後,湯姆生一行人面對的竟是「炎熱的陽光」、「荒蕪的旱地」、「深崖」、「泥土與板岩的斷層」、「絕壁深處散發出一股惡臭」與「岩壁反射陽光,產生一種令人無法忍受的熾熱,這使得我頭暈目眩,在爬上山頂之前差點兒跌了下來」等惡劣的狀況,連「馬雅各醫生也認為,這是他最累的一次旅行。」而湯姆生「在這片荒蕪的旱地中央,有個老人住在簡陋的小屋裡……欣然與我們分享他裝在竹筒裡的水」之描述,讓我們知道這一地帶連飲用水都不方便,遑論其他用水。接著,湯姆生寫道:
「一到山頂,我們就撲倒在岩縫灌木的稀疏樹蔭下,這使得一群蜈蚣從樹根和石頭下面的巢穴跑了出來,這些蜈蚣大約有一根指頭那麼長,身體是深巧克力色,足部則是鮮黃色。被這些蜈蚣螫到是很可怕的,但是我們實在累得無法移動以躲開牠們,還好這些蜈蚣自己先避開了我們。不只一次,我像是感覺到這些生物爬到了我的背上,後來才發現那只是一道道冷汗滴下來罷了。
在山脊的另一頭,一道陡直的斜坡將我們引往下一個歇腳處,據說那裡有條小溪,河床的確是在那裡,但是河水早就乾涸了。我們在這裡吃早餐時,一樁意外把我們的困境推向了頂點:有個挑夫不小心折斷了一株綠色植物的莖,這株植物就以散發出腐敗的惡臭作為報復。我們在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才發現這惱人氣味的來源,但是對平埔族群的鼻子而言,這種氣味似乎是種奢侈品,他們將此植物稱為「雞屎藤」。中國人一定很喜歡這種植物,因為光是它的氣味就足以肥沃整個地區。」
一行人接著又面對「灌木的稀疏樹蔭」,植被不豐,難怪「酷熱」不已。而且遭遇「一群蜈蚣從樹根和石頭下面的巢穴跑了出來」,「被這些蜈蚣螫到是很可怕的,但是我們實在累得無法移動以躲開牠們」。湯姆生接著寫道:「還好這些蜈蚣自己先避開了我們。」但在與蜈蚣對峙的過程,卻「不只一次,我像是感覺到這些生物爬到了我的背上,後來才發現那只是一道道冷汗滴下來罷了」,令人心有餘悸。
接下來,湯姆生一行人來到「山脊的另一頭」斜坡下的「下一個歇腳處」,這歇腳處是「有條小溪,河床的確是在那裡,但是河水早就乾涸了」。根據湯姆生這幾段行程的敘述,對應《臺灣堡圖》的地形狀況,這條小溪應該是位於「山杉林」西側,南仔仙溪右岸南北走向第二條支流「竹仔坑」的右支流。
當湯姆生一行人在河床歇腳休息之際,報導文字出現了「我們在這裡吃早餐」如此突兀的句子,著實令人嚇了一跳。離開柑仔林禮拜堂,在下午一點左右的豔陽天下,竟然會「吃早餐」。林金源在《風中之葉》同樣也有「當大夥兒在用早餐時」的類似譯文。
為了解開謎團,筆者重新檢視湯姆生的原文,的確是「Here, while at breakfast」。為何湯姆生會在午後時分使用「breakfast」這個字眼?經翻查字典,才知「fast」是齋戒或禁食之意,「break」則是停止或中斷之意,兩者連結起來即「開齋」或「停止禁食」。由於「開齋」或「停止禁食」都是在一天的早上為之,所以詞義又轉化為「進食早餐」或簡化為「早餐」。
那麼,湯姆生又為何在下午時光使用「breakfast」這個字?這是有原因的,喜歡爬山的朋友都有這樣的習慣,行走時不吃東西,以免嗆到或影響氣息的運轉,直到休息時,才會喝點水或吃點食物。「停止禁食」,更明確地說,就是「開始進食」。
譯文另外出現「有個挑夫不小心折斷了一株綠色植物的莖,這株植物就以散發出腐敗的惡臭作為報復」的描述,接下來是「他們將此植物稱為『雞屎藤』」。關於此一植物,劉克襄判斷「應該是常見的雞屎藤」。然而,這種疑似「雞屎藤」的植物,在湯姆生的原文裡記載為「foul
dirt'shrub」。「shrub」指的是灌木類植物,並非雞屎藤之類的藤本植物。
所以,依莊溪《認識植物》裡「臺灣全島平地至低海拔山地均可發現」與「帶有強烈之異味,輕碰枝葉,即撲鼻而來,令人退避三舍」之說明,還有在野地裡該類植物出現頻率很高的現象來看,該植物應該是枝葉會發出獨特異味的「臭煙仔」,即「山煙草」。(未完)
馬雅各醫生的願望
在湯姆生的旅行地圖中,一行人離開柑仔林禮拜堂往東偏南,深入更東的內山地界。在內山繞了一圈之後,來與回的交會點都是標示為「He-soa」,即「火山」。這與《臺灣堡圖》北往瓠仔寮與甲仙埔,西返山杉林、柑仔林與木柵,都必須經過火山的路徑相當吻合。關於「山杉林」,湯姆生在地圖上也明確標示了「Soa-sam-na」地名,位置是在路徑下方,與在路徑上方的《臺灣堡圖》實況有所誤差。從木柵過來,這一往返內山地界必經的山杉林,湯姆生是來了又回,卻未留下任何文字記錄,真是令人納悶──生態作家劉克襄也曾關注這個議題。
納悶的事,暫且放在一旁,先回到湯姆生接下來敘述的這段內容:
「終於翻過第一座山頭後,我們看到一群水牛,在這片荒蕪的旱地中央,有個老人住在簡陋的小屋裡,他好意地接待我們,還欣然與我們分享他裝在竹筒裡的水;他顯然很高興我們到來,希望我們能留下來抽根菸和聊聊天。後來我們再次出發去爬另一座山──或者應該說是越過深崖,爬過泥土與板岩的斷層。絕壁深處散發出一股惡臭,岩壁反射陽光,產生一種令人無法忍受的熾熱,這使得我頭暈目眩,在爬上山頂之前差點兒跌了下來。馬雅各醫生也認為,這是他最累的一次旅行。」
這段旅行報導提到,在下午一點左右離開柑仔林禮拜堂之後,湯姆生一行人面對的竟是「炎熱的陽光」、「荒蕪的旱地」、「深崖」、「泥土與板岩的斷層」、「絕壁深處散發出一股惡臭」與「岩壁反射陽光,產生一種令人無法忍受的熾熱,這使得我頭暈目眩,在爬上山頂之前差點兒跌了下來」等惡劣的狀況,連「馬雅各醫生也認為,這是他最累的一次旅行。」而湯姆生「在這片荒蕪的旱地中央,有個老人住在簡陋的小屋裡……欣然與我們分享他裝在竹筒裡的水」之描述,讓我們知道這一地帶連飲用水都不方便,遑論其他用水。接著,湯姆生寫道:
「一到山頂,我們就撲倒在岩縫灌木的稀疏樹蔭下,這使得一群蜈蚣從樹根和石頭下面的巢穴跑了出來,這些蜈蚣大約有一根指頭那麼長,身體是深巧克力色,足部則是鮮黃色。被這些蜈蚣螫到是很可怕的,但是我們實在累得無法移動以躲開牠們,還好這些蜈蚣自己先避開了我們。不只一次,我像是感覺到這些生物爬到了我的背上,後來才發現那只是一道道冷汗滴下來罷了。
在山脊的另一頭,一道陡直的斜坡將我們引往下一個歇腳處,據說那裡有條小溪,河床的確是在那裡,但是河水早就乾涸了。我們在這裡吃早餐時,一樁意外把我們的困境推向了頂點:有個挑夫不小心折斷了一株綠色植物的莖,這株植物就以散發出腐敗的惡臭作為報復。我們在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才發現這惱人氣味的來源,但是對平埔族群的鼻子而言,這種氣味似乎是種奢侈品,他們將此植物稱為「雞屎藤」。中國人一定很喜歡這種植物,因為光是它的氣味就足以肥沃整個地區。」
一行人接著又面對「灌木的稀疏樹蔭」,植被不豐,難怪「酷熱」不已。而且遭遇「一群蜈蚣從樹根和石頭下面的巢穴跑了出來」,「被這些蜈蚣螫到是很可怕的,但是我們實在累得無法移動以躲開牠們」。湯姆生接著寫道:「還好這些蜈蚣自己先避開了我們。」但在與蜈蚣對峙的過程,卻「不只一次,我像是感覺到這些生物爬到了我的背上,後來才發現那只是一道道冷汗滴下來罷了」,令人心有餘悸。
接下來,湯姆生一行人來到「山脊的另一頭」斜坡下的「下一個歇腳處」,這歇腳處是「有條小溪,河床的確是在那裡,但是河水早就乾涸了」。根據湯姆生這幾段行程的敘述,對應《臺灣堡圖》的地形狀況,這條小溪應該是位於「山杉林」西側,南仔仙溪右岸南北走向第二條支流「竹仔坑」的右支流。
當湯姆生一行人在河床歇腳休息之際,報導文字出現了「我們在這裡吃早餐」如此突兀的句子,著實令人嚇了一跳。離開柑仔林禮拜堂,在下午一點左右的豔陽天下,竟然會「吃早餐」。林金源在《風中之葉》同樣也有「當大夥兒在用早餐時」的類似譯文。
為了解開謎團,筆者重新檢視湯姆生的原文,的確是「Here, while at breakfast」。為何湯姆生會在午後時分使用「breakfast」這個字眼?經翻查字典,才知「fast」是齋戒或禁食之意,「break」則是停止或中斷之意,兩者連結起來即「開齋」或「停止禁食」。由於「開齋」或「停止禁食」都是在一天的早上為之,所以詞義又轉化為「進食早餐」或簡化為「早餐」。
那麼,湯姆生又為何在下午時光使用「breakfast」這個字?這是有原因的,喜歡爬山的朋友都有這樣的習慣,行走時不吃東西,以免嗆到或影響氣息的運轉,直到休息時,才會喝點水或吃點食物。「停止禁食」,更明確地說,就是「開始進食」。
譯文另外出現「有個挑夫不小心折斷了一株綠色植物的莖,這株植物就以散發出腐敗的惡臭作為報復」的描述,接下來是「他們將此植物稱為『雞屎藤』」。關於此一植物,劉克襄判斷「應該是常見的雞屎藤」。然而,這種疑似「雞屎藤」的植物,在湯姆生的原文裡記載為「foul
dirt'shrub」。「shrub」指的是灌木類植物,並非雞屎藤之類的藤本植物。
所以,依莊溪《認識植物》裡「臺灣全島平地至低海拔山地均可發現」與「帶有強烈之異味,輕碰枝葉,即撲鼻而來,令人退避三舍」之說明,還有在野地裡該類植物出現頻率很高的現象來看,該植物應該是枝葉會發出獨特異味的「臭煙仔」,即「山煙草」。(未完)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