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尋找湯姆生:1871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

  • 79 553
    700
  • 分類:
    中文書人文歷史台灣史地台灣史概論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游永福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黑體文化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5/08/06

出版情報

在我們看見世界之前,先看見的是這座島嶼上的人們

2025/08/18 《此地即世界》是一本「既說臺灣史,也說世界史」的歷史科普書。這本書有20個篇章:從臺灣的20個地景出發,訴說曾經在此地發生的故事。這20個地景遍布南北,包含外國人常去的觀光勝地,你一定吃過的臺灣美食,畢業旅行必定造訪的景點;這本書要重新訴說它們的故事,搭配豐富的歷史圖片,讓你帶上歷史的眼鏡,透視曾發生在這裡的故事。當你藉由這些故事的觀點重新理解歷史,你會驚訝地發現,原來臺灣史不只關乎這座島嶼,數百年來,這座島嶼從未停止與世界相互連動。 在籌備的過程中,編輯者總是會在心中不斷想像:這本書完成後會被什麼樣的讀者閱讀,這些故事是不是能夠吸引他們不斷讀下去,甚至因為這本書,而對這座島上發生的事情產生更多好奇。在我的想像裡,這本書呼喊招手的目標讀者可以是各式各樣的人們。例如喜愛美食的讀者或許會被蜂蜜蛋糕的故事吸引,發現食物原來也可以是歷史留下痕跡的載體,小小一塊蛋糕承載著航海帶來的文化交融,也體現了文化產物是模仿與不斷轉化後的結果。喜愛歷史建築的讀者當然也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共鳴之處,鵝鑾鼻燈塔、嘉義舊監獄、新竹動物園,這些建築物過去的建立與權力的施展、爭奪息息相關,如今也仍然矗立一方,帶著過去的故事在新的時代裡繼續創造歷史。 有趣的物質如建築、食物,當然是這本書切入歷史的重要觀點。不過在選編《此地即世界》的內容時,還有一個重點是我自己很努力想要在書中呈現的,那就是歷史中的「人」,尤其是在歷史課本、大的歷史敘事框架中時常忽略,甚至難以被分類、收納的人們。舉例來說,〈阿妹茶樓〉這篇文章說的是日治時期朝鮮娼妓的故事,由於性工作者的邊緣位置,更因朝鮮人的殖民地位階以及語言隔閡,這群遠渡重洋來臺討生活的女人們幾乎在臺灣歷史上被噤聲。另外〈烏鬼洞〉一文從這個地景的神秘故事出發,探究洞中烏黑身影的真實身分,最後揭露的是一段大航海時代下,殖民擴張對原住民進行血腥掠奪的故事。 這些故事體現了層層累積的文化底蘊,以及人類文明的建設成果。但同時也以當代臺灣人的角度省思多重殖民的影響,權力的施展運作,以及發生在這座島上的移民遷徙與族群議題。我時常想,要是台灣的青少年們可以讀到這些故事就好了——這些故事或許微觀,但卻與日常生活緊緊相連,更能從中看見歷史中許多有血有肉的人;如果這本書能夠作為青少年們認識臺灣、認識世界的一塊基礎,甚至開啟他們對世界的興趣,那就太好了。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1871年湯姆生南臺灣路線實地踏查
250張珍貴圖像盡收眼底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中英簽訂《天津條約》,隨著1860年臺灣開埠,眾多西方人相繼來到亞洲,有官員、牧師、軍人、商人、探險家……。在這股熱潮中,英國攝影家湯姆生開始了亞洲漫遊。
  1862年到1866年,他以新加坡為基地,遊歷了馬來亞、蘇門答臘、麻六甲海峽、斯里蘭卡、印度、泰國、老撾、柬埔寨和越南。1870年到1871年4月,他又進行第二次亞洲旅行,從香港出發開始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造訪廣州、福州、廈門、汕頭、潮州、臺灣等地,拍攝了大量照片。
  1871年4月1日,湯姆生跟隨馬雅各醫生從廈門搭輪船到臺灣,隔天兩人在打狗(高雄)上岸,然後到臺灣府城(臺南)、拔馬、木柵、柑仔林、火山、瓠仔寮、甲仙埔、荖濃、六龜里、枋寮,再回到木柵。他從不同的角度為臺灣寫歷史,臺灣的面貌因此變得清晰了。湯姆生記錄了平埔原住民的生活細節,留下一張張涵蓋地景、風景、維生、產業、植物、動物、房屋、服飾與人物等樣貌的照片。
  在湯姆生踏上臺灣這座島嶼130年後,本書作者發現了他心目中的「徐霞客」。湯姆生不僅為臺灣寫遊記,還留下珍貴的照片。自2001年起,他開始統整家鄉甲仙的史料,經過十多年的研究與踏查,仔細整理湯姆生現存60張南臺灣的照片,並根據當時湯姆生的行程,從打狗到木柵,依序編寫和現地比對。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他希望藉由《尋找湯姆生》的書寫,建構出臺灣第一條「線性文化遺產」的路徑。

名人推薦

「十八歲時開始寫詩,差點成為詩人的游永福,以質樸(如同湯姆生描述他在南臺灣山林間所遇到的人的感覺一樣),又如壯碩的山林一般的開闊心胸,在沒有補助的情況下,獨力又細膩地完成這本大作,在這紛擾喧囂的時代,特別映照出一股清流與書香。對照起部分西方學者,總是以他者之眼或東方主義來理解或質疑湯姆生拍照的動機以及他所拍攝的東方圖像,在閱讀這本書之後,或許應該說,湯姆生的知音晚了148年才出現吧!」
──王雅倫,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讀者閱讀游先生的新書以及書中的豐富圖像時,不但能夠知道湯姆生1871年取景地點在哪裡,還會看到同個地點的現在面貌,知曉湯姆生路徑中每個地帶的植物、食物與特產,並能了解南臺灣平埔族群1870年代的房屋、武器、衣服等器物是如何構成的,等等。……欣賞十九世紀英國攝影家的風景照片與人像時,必須記得湯姆生是依靠英國帝國主義在臺灣擴展的機制(包括英國長老教會的協助、英國海軍部的海洋測量等)以及當地的臺灣嚮導與村落居民的協助等,才能夠取得這些圖像。游永福先生的新書也有助我們認清這個事實。」
──費德廉(Douglas L. Fix),美國里德學院歷史系教授

「湯姆生於十九世紀晚期,提倡革新寫實主義攝影。著眼編輯異國文化和生活細節為發想的圖誌,以攝影家的毅力航向南臺灣,踏查甲仙四社平埔族親及其自然風土。上世紀七○年代,美國《Life》雜誌將湯姆生定義為國際上「六十八位偉大的攝影家」。「開發生命情境的極致」是詩人的特質,十八歲開始發表新詩的游永福,反芻敏感、纖細與想像力,行吟湯姆生的步履鴻爪,省視故人疼惜過的每一吋大地,游永福誠摯地描繪了這條古道的骨架與神采,呼應湯姆生對母土的愛。」
──張蒼松,攝影家、策展人

「游永福是高雄甲仙、杉林、六龜地區的文史專家,長期研究1871年湯姆生的南臺灣之旅,致力於推動建立「英國攝影家湯姆生1871台灣線性文化遺產」。從當今聯合國的「世界遺產名錄」(World Heritage List),找不到臺灣這個島嶼有任何「世界遺產」。《尋找湯姆生》這本書,不但意圖將湯姆生的南臺灣路線,推動成為臺灣的文化遺產,也希冀從湯姆生的攝影檔案,發現與追憶大武壠族的生活歷史文化。」
──張美陵,攝影藝術家、教師、策展人

「從約翰湯姆生所留下最早的旅行攝影影像,到游永福窮畢生之力挖掘出故鄉歷史縱深,並共造社區情感,臺灣走過顛跛的殖民歷史與認同vs.族群的翻攪。本書的地方誌與地方心回應了整個臺灣,及亞洲十六世紀末以降的變動史觀。」
──黃明川,電影導演

「十九世紀西方旅行家的踏查非常多樣,各個域區又有不同挑戰。作者藉由湯姆生的南部旅行,以在地文史嫻熟又細膩的田野訪問,逐次展開探索。日後再以豐富的生活風物見聞,親臨現場比對、爬梳,一點一滴地分析研究,終而走出了截然不同於其他譯註者的蔚然壯觀風格。此一寫作方式,無疑地,可為臺灣早年旅行的記述打開一個新面向,同時也提示鄉土文史工作者諸多可能。」
──劉克襄,作家


◎全書收錄近250張珍貴圖像,圖文並茂。
◎作者近二十年深度踏查和研究,根據湯姆生1871年4月南臺灣的行程,從打狗到臺灣府城、拔馬、木柵、柑仔林、火山、瓠仔寮、甲仙埔、荖濃、六龜里、枋寮,再回到木柵,依序編寫,並將現在與150年前的影像對照比對,輔以現地豐富的文化、產業與生態資源,建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線性文化遺產」之內涵。
◎全書編排設計別出心裁,大開本展現質樸又典雅的氣質。

作者

游永福
1953年出生於高雄縣甲仙鄉山內埔山區。十八歲開始寫詩,長年致力於閩南語教學,並挖掘故鄉甲仙的文史產業,以及湯姆生攝影與旅遊報導之研究。2012年規劃和導覽「甲仙尋奇:甲仙文化體驗之旅」活動,完成「甲仙樟腦芋筍梅好客新天地:甲仙區客家文史產業調查研究計畫」;2015策劃「就是要看見臺灣之美:英國攝影家湯姆生1871臺灣線性文化遺產特展」。著有:《花邊剪刀》(詩集,2000)、《一路領仙:甲仙鄉登山健行導覽》(2003)、《甲仙文史記事:為式微的平埔文化開出一條活路》(2006,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出版文獻書刊與推廣文獻研究」獎勵)、《走讀甲仙》(2007)、《尋找湯姆生:1871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2019)等。個人網頁:《日照甲仙埔》,FB社群網頁:英國攝影家湯姆生1871台灣線性文化遺產。

目錄

寫在出版之前/林志明
推薦序/費德廉
推薦序 不可能的任務:15年追隨湯姆生1871台灣行的研究踏查/王雅倫
自序

第一章 湯姆生南臺灣旅行地圖、報導文章與照片
湯姆生的南臺灣旅行地圖/湯姆生的報導文章/湯姆生的攝影方法與臺灣照片統計

第二章 好戲就從打狗開演
打狗港景觀/打狗潟湖與打狗海邊/打狗近郊風光

第三章 臺灣府城掠影
荷蘭人的熱蘭遮城/臺灣府城與近郊/客家聚落與影像

第四章 馬雅各醫生的教區
拔馬禮拜堂/木柵禮拜堂/東行路徑與「柑仔林」聚落

第五章 浪舞南仔仙溪
馬雅各醫生的願望/瓠仔寮,和善的好聚落/甲仙埔,狂野活力的迎賓晚會

第六章 迷人的荖濃溪與歸程
荖濃風情畫/六龜里驚奇/歸程:返回木柵

後記
附錄 
1871年湯姆生南臺灣照片目錄
湯姆生與馬雅各年表
參考書目
註釋

序/導讀

推薦序 
不可能的任務:15年追隨湯姆生1871台灣行的研究踏查
王雅倫

  1997年,當我出版《法國珍藏臺灣早期影像:攝影與歷史的對話》一書之後,陸續收到一些好心的研究者捎來一些對我這本書的指正和問題,其中的一位就是游永福先生。他的建議和指正的信件也是最長最多次的,對我當初千頭萬緒的疑問的確有很大助益,也對後來的修訂再版有一定的影響。這位從信封地址來看,是住在南臺灣深山的一位在地文化工作者(當時他謙稱是一小書店老闆)。一直到2006年我才在臺灣大學圖書館主辦的研討會中見到他,期間我知道他已出版了相關書籍《甲仙文史記事:為式微的平埔文化開出一條活路》,並時常投稿報社發表最新的發現。2006年他帶領威爾康圖書館(收藏湯姆生玻璃底片之處)的館員與夥伴,一起重走南臺灣湯姆生1871臺灣行路線,同時確定了出現最多次的一張湯姆生拍攝的山谷,即是甲仙的「白雲仙谷」,並拍下一些對照圖(2008年因為風災的關係,此處人工景致已完全消失,回復了自然樣貌)。
  住在高雄甲仙的游永福,因著「湯姆生曾經住過甲仙一夜」的緣份,開始了他長達15年的追蹤。從湯姆生僅僅標示的幾個地名線索,啟動了這趟不可能的任務,如今這本《尋找湯姆生──攝影家湯姆生1871臺灣線性文化遺產研究踏查》終於誕生。它不僅僅是一本說明湯姆生當年如何拍攝臺灣的書,也開啟了以下幾個先例:

  一、消失地景的對照:以中研院人社中心提供的衛星照片、《臺灣堡圖》和自己的登山經驗,重畫湯姆生足跡地圖。
  二、早期平埔族服飾的紀錄:盤整平埔族群服飾的特色。
  三、先民的文化與生活紀錄:挖掘並明述南臺灣的人文與產業。

  游永福的行徑,如同他自己在書中所言:「用雙腳體驗英國攝影家湯姆生1871年南臺灣內山之行辛苦;用眼睛瞭解路徑沿線文化、生態、產業、宗教與地景之美;用心成為文化關懷與生態保育先鋒。」他不但逐字拼出湯姆生的路線,也按照湯姆生行走的路線重走了好幾次,在此過程中還發現且校正了湯姆生當時誤植的地名。即使是收藏湯姆生原作玻璃底片的威爾康圖書館,也多未依湯姆生在影像上的題字來說明。比對起來,如果沒有足夠與持續的熱情,是無法完成的。除了平面地圖還借助衛星影像尋找正確位置,找出當年湯姆生拍照所站的位置重拍一次,就算地形有了變動他仍能清楚交代位置。湯姆生在玻璃底片上的題字夾雜著閩南語發音,有時在判讀上會有點困難,但游永福一點一滴慢慢都做到了。當然,整個過程中這個「文具店、小書店老闆」不但把全家拖下水,也把好朋友們都邀請來一起踏查研究。就這樣游永福比對了59張湯姆生所拍攝的臺灣影像(兩張〈打狗港景觀〉影像合成的〈打狗港景觀全景〉不計入),衍生出一部對南臺灣地理、植物、平埔族群生活的回顧與整理。
  「湯姆生,可是為我們記錄了1871年臺灣這一珍貴植物活化石的影像。」游永福也與湯姆生一樣,深信這一條線性文化路徑還能提供給地質學家或植物學家一個豐富的探索環境──雖然豐富,可惜許多耆老及文化遺產在成為這本書的插圖後,均不復存在了!由於深知文化不能等待,所以游永福一步一腳印,學習拍照、架設網站、開設社區探索課程,並舉辦作品展覽擔任導讀人等,一頭栽入了湯姆生南臺灣旅行檔案的探索與研究。
  18歲時開始寫詩,差點成為詩人的游永福,卻以質樸(如同湯姆生描述他在南臺灣山林間所遇到的人的感覺一樣),又如壯碩的山林一般的開闊心胸,在沒有補助的情況下,獨力又細膩地完成這本大作,在這紛擾喧囂的時代,特別映照出一股清流與書香。對照起部份西方學者,總是以他者之眼或東方主義來理解或質疑湯姆生拍照的動機以及他所拍攝的東方圖像,在通過閱讀這本書之後,或許應該說,湯姆生的知音晚了140年才出現吧!
  雖然筆者20年前曾出版了《法國珍藏臺灣早期影像》這本書,但是這個不期然完全是因為大學時曾為山服社一員,加上對教會的熟悉,在國外意外看到這批影像,利用自己研究以外的時間來完成,正因為如此,書中有許多疏漏。如今我必須說,如果您看過湯姆生相關著作,或者您喜愛攝影,也關心文化遺產研究,一定要加上游永福這本著作才算完備。

試閱

第五章 浪舞南仔仙溪

馬雅各醫生的願望

  在湯姆生的旅行地圖中,一行人離開柑仔林禮拜堂往東偏南,深入更東的內山地界。在內山繞了一圈之後,來與回的交會點都是標示為「He-soa」,即「火山」。這與《臺灣堡圖》北往瓠仔寮與甲仙埔,西返山杉林、柑仔林與木柵,都必須經過火山的路徑相當吻合。關於「山杉林」,湯姆生在地圖上也明確標示了「Soa-sam-na」地名,位置是在路徑下方,與在路徑上方的《臺灣堡圖》實況有所誤差。從木柵過來,這一往返內山地界必經的山杉林,湯姆生是來了又回,卻未留下任何文字記錄,真是令人納悶──生態作家劉克襄也曾關注這個議題。
  納悶的事,暫且放在一旁,先回到湯姆生接下來敘述的這段內容:
  「終於翻過第一座山頭後,我們看到一群水牛,在這片荒蕪的旱地中央,有個老人住在簡陋的小屋裡,他好意地接待我們,還欣然與我們分享他裝在竹筒裡的水;他顯然很高興我們到來,希望我們能留下來抽根菸和聊聊天。後來我們再次出發去爬另一座山──或者應該說是越過深崖,爬過泥土與板岩的斷層。絕壁深處散發出一股惡臭,岩壁反射陽光,產生一種令人無法忍受的熾熱,這使得我頭暈目眩,在爬上山頂之前差點兒跌了下來。馬雅各醫生也認為,這是他最累的一次旅行。」
  這段旅行報導提到,在下午一點左右離開柑仔林禮拜堂之後,湯姆生一行人面對的竟是「炎熱的陽光」、「荒蕪的旱地」、「深崖」、「泥土與板岩的斷層」、「絕壁深處散發出一股惡臭」與「岩壁反射陽光,產生一種令人無法忍受的熾熱,這使得我頭暈目眩,在爬上山頂之前差點兒跌了下來」等惡劣的狀況,連「馬雅各醫生也認為,這是他最累的一次旅行。」而湯姆生「在這片荒蕪的旱地中央,有個老人住在簡陋的小屋裡……欣然與我們分享他裝在竹筒裡的水」之描述,讓我們知道這一地帶連飲用水都不方便,遑論其他用水。接著,湯姆生寫道:
  「一到山頂,我們就撲倒在岩縫灌木的稀疏樹蔭下,這使得一群蜈蚣從樹根和石頭下面的巢穴跑了出來,這些蜈蚣大約有一根指頭那麼長,身體是深巧克力色,足部則是鮮黃色。被這些蜈蚣螫到是很可怕的,但是我們實在累得無法移動以躲開牠們,還好這些蜈蚣自己先避開了我們。不只一次,我像是感覺到這些生物爬到了我的背上,後來才發現那只是一道道冷汗滴下來罷了。
  在山脊的另一頭,一道陡直的斜坡將我們引往下一個歇腳處,據說那裡有條小溪,河床的確是在那裡,但是河水早就乾涸了。我們在這裡吃早餐時,一樁意外把我們的困境推向了頂點:有個挑夫不小心折斷了一株綠色植物的莖,這株植物就以散發出腐敗的惡臭作為報復。我們在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才發現這惱人氣味的來源,但是對平埔族群的鼻子而言,這種氣味似乎是種奢侈品,他們將此植物稱為「雞屎藤」。中國人一定很喜歡這種植物,因為光是它的氣味就足以肥沃整個地區。」
一行人接著又面對「灌木的稀疏樹蔭」,植被不豐,難怪「酷熱」不已。而且遭遇「一群蜈蚣從樹根和石頭下面的巢穴跑了出來」,「被這些蜈蚣螫到是很可怕的,但是我們實在累得無法移動以躲開牠們」。湯姆生接著寫道:「還好這些蜈蚣自己先避開了我們。」但在與蜈蚣對峙的過程,卻「不只一次,我像是感覺到這些生物爬到了我的背上,後來才發現那只是一道道冷汗滴下來罷了」,令人心有餘悸。
接下來,湯姆生一行人來到「山脊的另一頭」斜坡下的「下一個歇腳處」,這歇腳處是「有條小溪,河床的確是在那裡,但是河水早就乾涸了」。根據湯姆生這幾段行程的敘述,對應《臺灣堡圖》的地形狀況,這條小溪應該是位於「山杉林」西側,南仔仙溪右岸南北走向第二條支流「竹仔坑」的右支流。
當湯姆生一行人在河床歇腳休息之際,報導文字出現了「我們在這裡吃早餐」如此突兀的句子,著實令人嚇了一跳。離開柑仔林禮拜堂,在下午一點左右的豔陽天下,竟然會「吃早餐」。林金源在《風中之葉》同樣也有「當大夥兒在用早餐時」的類似譯文。
為了解開謎團,筆者重新檢視湯姆生的原文,的確是「Here, while at breakfast」。為何湯姆生會在午後時分使用「breakfast」這個字眼?經翻查字典,才知「fast」是齋戒或禁食之意,「break」則是停止或中斷之意,兩者連結起來即「開齋」或「停止禁食」。由於「開齋」或「停止禁食」都是在一天的早上為之,所以詞義又轉化為「進食早餐」或簡化為「早餐」。
那麼,湯姆生又為何在下午時光使用「breakfast」這個字?這是有原因的,喜歡爬山的朋友都有這樣的習慣,行走時不吃東西,以免嗆到或影響氣息的運轉,直到休息時,才會喝點水或吃點食物。「停止禁食」,更明確地說,就是「開始進食」。
譯文另外出現「有個挑夫不小心折斷了一株綠色植物的莖,這株植物就以散發出腐敗的惡臭作為報復」的描述,接下來是「他們將此植物稱為『雞屎藤』」。關於此一植物,劉克襄判斷「應該是常見的雞屎藤」。然而,這種疑似「雞屎藤」的植物,在湯姆生的原文裡記載為「foul
dirt'shrub」。「shrub」指的是灌木類植物,並非雞屎藤之類的藤本植物。
所以,依莊溪《認識植物》裡「臺灣全島平地至低海拔山地均可發現」與「帶有強烈之異味,輕碰枝葉,即撲鼻而來,令人退避三舍」之說明,還有在野地裡該類植物出現頻率很高的現象來看,該植物應該是枝葉會發出獨特異味的「臭煙仔」,即「山煙草」。(未完)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770545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72
    • 商品規格
    • 16開19*26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 2025夏季暢銷展-共和國書籍任選兩本75折
預計 2025/09/20 出貨 參考庫存量:8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