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比起喜歡自己,我有更多討厭自己的日子:厭世、躺平也沒關係,擁抱陌生自我的111個接納練習

獻給現代迷茫心靈的自我理解之書
Epub
流動版型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7 266
    38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身處鼓吹「愛自己」的時代,

總會出現覺得自己很糟的時刻,

所謂「愛自己」,到底愛的是怎樣的自己?

 

韓國知名諮商心理師

────獻給現代迷茫心靈的自我理解之書────

「你不必刻意愛自己,只要擁有認識自我的好奇心便足夠。」

 

韓國教保文庫、Yes24、Aladin各大書店,讀者評價幾近滿分★

 

想方設法愛自己,為什麼卻不由自主討厭自己?

韓國知名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邊池盈,

在和無數個案的諮商過程中發現,很多人常常對自己感到陌生,

明明想辦法喜歡自己,但為什麼討厭自己的日子總是那麼多,

對自己不滿的感覺是從哪裡來的?

 

有人說:「我天生就是悲觀的人。」

有人說:「我本身是高敏感的人。」

有人則是在憂鬱、自卑或嫉妒等情緒出現時,

便以為那代表自己的全部。

 

當低潮時,有人會追劇、吃美食、喝酒、跟朋友抱怨……,

試圖趕走負面情緒,確認「有問題的人不是自己」。

 

其實,每個人都是由非常多面貌組合而成,

大部分人對自己都只是一知半解,

只要發現一個小缺陷,便會無限放大。

 

認識自己的多元面貌,是一輩子的課題

從這些迷茫的心靈,邊池盈逐漸領悟:

「任何人都沒有治癒他人的權力或能力,

能夠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內在的光芒。」

 

我們之所以會討厭自己,在於暫時遺忘了自身的光芒。

想找回光芒,就需要重新認識自己,與真正的自我建立深度連結。

 

本書透過拆解生活中最常遭遇的情緒、關係、慾望等問題的涵義,

逐步帶領讀者探索、邂逅內在多元面貌,將其加以整合。

讀者從作者共鳴度極高的文字中,

不僅能看見討厭的局部,而是開始懂得看見自己的「整體」。

 

#深入檢視黑暗的意義、痛苦的理由,

你就會明白,自己本身就已經是完整的,

沒有必要費心去克服它,只要理解就已然足夠。

 

#所謂的人生,並非永遠是漆黑無光的冬夜,

也不會永遠是光芒燦爛的夏晝,

人生的季節與天氣,會依據我所經歷的溫度而有變化。

 

#我的溼氣必須靠我的光芒來晾乾,

而我的光芒,早就已經在我的家中。

遺忘自身光芒的人,會在外面尋找溫度。

 

#每天做的事,會造就你這個人。

日復一日的行為,會成為你的言語,你的想法,你的情緒。

它會成為你的習慣,你的命運,你的身分認同。

你,等於你每天做的事情。

 

#當負面情緒產生時,不去壓抑或亟欲擺脫它,

而是與其共存,去承受不自在的重量與質感。

只要放著不管,你就會逐漸明白,只要任由它來去就行了。

作者

邊池盈

 

韓國知名諮商心理師。龍文諮商心理研究所諮商心理學碩士、CHA醫科大學臨床諮商心理學博士,專業領域包含家庭諮商、自我疼惜(Self-compassion)、夫妻關係品質,以及調節定向理論(Regulatory focus theory)、認知彈性(Cognitive flexibility)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著有《閱讀內心的時間》、《閱讀情緒的時間》、《給總是為自己設下路障的你》、《給不知何去何從的你》、《給尚未遇見自己的你》等暢銷書,譯有《說自己死亡的男人》,該書是從自我觀點檢視思覺失調症、自閉症類群障礙症、阿茲海默症等精神病理的神經學教科書。

 

譯者簡介

 

簡郁璇

 

專職譯者,願為信念與理念的文字推手,促其萌芽,為世界帶來些許改變。譯有《一公分跳水》、《成為你的森林》、《致賢南哥》、《兩個女人住一起》、《他人》等數十冊。

 

FB、IG:小玩譯

 

目錄

好評推薦
前言/接受討厭自己的部分,才是完整的自己
 
第一章/我,不是自己認識的那個人
1.只有我能擁抱自己
2.定義我是個什麼樣的人
3.自尊感低,只是部分的你這麼想
4.歧視你的人,其實是你自己
5.如何面對自己的每個部分?
6.想確認自己的存在感
7.同時是敏感的人,也是遲鈍的人
8.越敏感的部分,越要豎耳細聽
9.我的弱點告訴我的事
10.如果見不到手中的水桶
11.晾乾溼氣的陽光不在外面
12.靜靜擁抱我的內在小孩
13.沒有誰「本來就是那種人」
14.想得到更多喜歡的事物
15.弱點不是靠克服,而是靠理解
16.對自己抱持溫暖的好奇心
17.我所知道的我,再也不是我了
 
第二章/與自己和平共處的方法
18.若想要澈底休息
19.無法忍受自己的病
20.話語真正的意義
21.老是對自己做的事失去信心
22.批評與防禦的惡性循環
23.想走出自己的路
24.不知道想要什麼的時候
25.沒有方向,就沒有速度
26.比起善意,更需要慎重
27.有什麼是完全屬於自己的?
28.描繪出本質的畫作
29.我並不是演員,而是舞臺
30.別太費心去處理搞不懂的事
 
第三章/從他人身上看見自己
31.關係的不同面貌
32.就算在身旁,也見不到彼此
33.真正的陪伴
34.我都付出這麼多了
35.匆忙扮演角色
36.負責烤肉的男子
37.對世界的評論就是對自己的評論
38.那個人與思念,孰先孰後?
39.在不自覺中傷害彼此
40.對待孩子的態度
41.和自己共度一週
42.是愛,或是自戀?
43.兩人有可能成為一體嗎?
44.當「我們」再也不是「我們」
45.離別的意義
46.讓關係好轉
 
第四章/欲望來自於外界
47.情緒是揭露欲望的窗口
48.欲望來自於外界
49.想被媽媽稱讚漂亮的女兒
50.因為這輛汽車是朋友想要的
51.是享受競爭,或害怕競爭?
52.不自覺地產生認同
53.和他人逐漸變得相似的原因
54.想和他人一樣,而心生憎恨
55.選擇欲望
56.欲望帶來的暴力
57.憎恨之前,先仔細端詳吧
58.追求新事物時,又依循舊方式
59.擺脫欲望、絕望與匱乏
 
第五章/心靈,本無一物 
60.所謂的初心
61.標籤是誰打造出來的?
62.天空不會抓著浮雲不放
63.如同看電影般觀看生活
64.在黑暗中轉移注意力的孩子
65.同一件事有什麼不同呢?
66.我在哪些方面大小眼
67.善用想法的方法
68.內心會流動
69.日常生活中的「鉤子」
70.掩蓋情緒的行為
71.回應「上鉤」的方法
72.澈底理解自己的恐懼
73.憎恨不會只朝一個方向
74.怒火中燒時的三種選擇
75.問題不再是問題
76.其實,你不會受傷
 
第六章/不再為意志費心
77.比反覆下定決心更有效果的事
78.自我調節疲勞
79.根據情況規劃不同行動方案
80.因為已經事先做了模擬
81.改變行為的,不是想法或意志
82.手段會抑制其他手段
83.準確掌握壞習慣的用途
84.過於忙碌的我們
85.心理距離與解釋級別理論
86.我經常使用哪種級別的解釋?
87.若想看見更大的格局
88.對稱讚與認同過度敏感
89.改變脈絡,意義也跟著改變
90.當低級別解釋更有效果時
91.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
 
第七章/一天比一天更清晰
92.不想被情況左右
93.無心做事的時候
94.看似懶惰的完美主義者
95.每天做的事造就了我
96.遇見某個人的每一天
97.每天去做,因而變得清晰的事
98.思索死亡,等於思索人生
99.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
100.只靠空想,無法帶來迫切感
101.若想要持續不懈
102.持續搖動扇子的意義
103.問題不存在,人生也就不存在
104.看得夠深入,才能一視同仁
105.在抓住與放下之間
106.自己捏造出來的電視劇
107.始於期待感的幻想
108.回歸自己
109.覺察來去無常的事物
110.整合的旅程
111.毫不遲疑,全心全意
 
結語/透過脆弱,建立彼此的連結
參考文獻

 

序/導讀

前言

 

接受討厭自己的部分,才是完整的自己

 

「我以為我是我,但當我不是我的時候,我是妖怪;你以為你是你,但當你不是你的時候,你是妖怪;我們以為我們是我們,但當我們不是我們的時候,我們是妖怪。」

 

這是韓國文學評論家金炫寫在日記中的一段話。我將這幾句話反覆讀了許多遍。「以為是自己」或「以為很像我自己」是怎麼辦到的呢?我們是以什麼為基準來判定「到這裡為止是我」以及「從這裡開始不是我」?

 

在每個人體內有許多部分,我們會把值得拿到他人面前炫耀、自認為還不錯的面向表現出來,把羞於見人或巴不得它能消失的面向藏到後面。另外還有些面向,是我們不想承認它是自己的一部分,因此絲毫沒有意識到它們的存在。

 

別說接納這些面向了,我們根本不想承認它們的存在,但是當不自在的感覺緩緩湧現時,我們不禁急忙逃跑,就像一旦察覺老虎的存在,小鹿便會拔腿逃走。假如能夠將體內所出現的不快、疙瘩、不安、憂鬱等負面感覺,輕而易舉地取出來,人類老早開發出這樣的技術了,很可惜的是,這種方法並不存在,所以人們最常選擇的方法即是迴避或視而不見。

 

當心情開始陷入低潮時,現代人會不自覺地拿出智慧型手機看影片,或者打開電視,大口大口地吃起東西。我們會想起令自己不高興的人,指責、埋怨那個人,並在腦中上演一齣大快人心的復仇劇;又或者打電話給朋友,藉由抱怨自己的遭遇來轉移注意力,並試圖確認「有問題的人不是我」。這些行為,都是為了快速消除「發生在身上的負面經驗」所採取的戰術。

 

可是逃避久了,沒有解決任何一件事情,不是更容易感到疲乏嗎?許多人處於正面情緒時,會覺得自己過得很好;產生負面情緒時,就會覺得人生過得很糟。時間久了,他們沒有餘裕去檢視不快或不舒服的內在經驗,反而是拚命尋找能盡快消除、減少負面情緒的辦法。每一次,他們都需要轉換心情,並為了延長那短暫的逃避瞬間而不停奔波。

 

心理諮商與冥想,即是練習在過去忽視的負面內在經驗上停留,不去壓抑或亟欲擺脫它,而是與之共存,去承受不自在的重量與質感。長期進行這種練習能獲得三種好處:

 

1. 你不必再試圖控制。當負面情緒產生時,不必甩開它,只要放著不管,你就會逐漸明白,只要任由它來去就行了。那麼,就算憂鬱或不安朝自己襲捲而來,你也不必費力去戰勝它。

 

2. 不會再用想法覆蓋情緒,而是能透過經歷完整的情緒,以全新的觀點看待人生。因為心理的柔軟性增加,碰到無法控制的情況或衝突的局面時,也會擁有能夠順利解決事情的餘力。

 

3. 經由這個過程,你對自己的理解會加深,也能和自己建立更深的連結。如果不正面突破逼近眼前的負面情緒,就無從了解自己。

 

我們多半以為,已經知道關於「自己」、關於「他人」或關於「我們」的一切,所以無法虛心求教。但是,對於「人」這個瞬息萬變的存在,我們如何「已經」知道呢?我們雖然嘴巴上會說「我是什麼樣的人」、「他是什麼樣的人」,但那都是對於過去的分析。你以為自己了解某人的想法,或許不過是早晨飄落的一根髮絲罷了。無論從何種意義來看,我們都絕對無法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我們。

 

許多人為了尋找人生目的而徬徨,但在尚未與自己建立深度連結的狀態下,不可能發現人生目的或意義。因為尚未與自己建立連結的人,也無法和他人、世界建立連結,只能四處游離,最後感到彈性疲乏。

 

這本書是一本帶領你探索、邂逅內在多元面貌,將其加以整合、建立深度連結的人生旅程指南書。企盼能有一句話在你的心中點燃火花,也希望不再有人因為折磨自己而夜不成眠,我帶著這樣的心情寫下本書。但願各位讀完這本書後,能找到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

 

什麼是我,什麼又不是我?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5078553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04
    • 商品規格
    • 21*14.8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2025金石強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