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這本書的內容涵蓋廣泛,以經典為基礎,涉及哲學、歷史、文學等各個學科。作者運用深刻的思考和獨到的見解,為讀者呈現了一幅中國學術思想發展的豐富圖景。該書對於想要瞭解中國學術思想史的讀者來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作者從經典、哲學、文學等方面去探索其中的奧秘與發展,並運用自己深刻的思考和獨到的見解來闡釋,為讀者呈現了一幅豐富而有深度的圖景。
目錄
第一章 概論
一 國學之本體
a.經史非神話
b.經典諸子妃宗教
c.歷史非小說傳奇
二 治國學之方法
a.辨書籍真偽
b.通小學
c.明地理
d.知古今人情變遷
e.辨文學應用
第二章 經學之派別
一 今古文家之分
a.西漢之今文學
b.東漢之古文學
二 南北學之分
a.南北朝學者之治經
b.唐代之經學家
三 漢宋學之分
a.宋明理學者之治經
b.清代經學家之治經
c.清末今古文學之再起
第三章 哲學之派別
一 先秦諸子之哲理
a.儒家
b.道家
二 魏晉隋唐間之玄學與佛法
三 兩宋理學
四 明代王學
第四章 文學之派別
一 散文之體制
二 散文之流變
三 有韻文(詩)之體制
四 詩之體制
第五章 國學之進步
一 經學以比類知原求進步
二 哲學以直觀自得求進步
三 文學以發情止義求進步
附錄一
一 白話與文言之關係
二 論經史實錄不應無故懷疑
三 論讀經有利而無弊
四 再釋讀經之異議
附錄二
一 餘杭章氏學別記(錢穆)
二 章氏之學(曹仁)
一 國學之本體
a.經史非神話
b.經典諸子妃宗教
c.歷史非小說傳奇
二 治國學之方法
a.辨書籍真偽
b.通小學
c.明地理
d.知古今人情變遷
e.辨文學應用
第二章 經學之派別
一 今古文家之分
a.西漢之今文學
b.東漢之古文學
二 南北學之分
a.南北朝學者之治經
b.唐代之經學家
三 漢宋學之分
a.宋明理學者之治經
b.清代經學家之治經
c.清末今古文學之再起
第三章 哲學之派別
一 先秦諸子之哲理
a.儒家
b.道家
二 魏晉隋唐間之玄學與佛法
三 兩宋理學
四 明代王學
第四章 文學之派別
一 散文之體制
二 散文之流變
三 有韻文(詩)之體制
四 詩之體制
第五章 國學之進步
一 經學以比類知原求進步
二 哲學以直觀自得求進步
三 文學以發情止義求進步
附錄一
一 白話與文言之關係
二 論經史實錄不應無故懷疑
三 論讀經有利而無弊
四 再釋讀經之異議
附錄二
一 餘杭章氏學別記(錢穆)
二 章氏之學(曹仁)
序/導讀
概論
我在東京曾講演過一次國學,在北京也講演過一次,今天是第三次了。國學很不容易講,有的也實在不能講,必須自己用心去讀去看。即如歷史,本是不能講的,古人已說「一部十七史,從何處說起。」現在更有二十四史,不止十七史了。即《通鑑》等書似乎稍簡要一點,但還是不能講;如果只像說大書那般鋪排些事實,或講些事實夾些論斷,也沒甚意義。所以這些書都靠自己用心去看,我講國學,只能指示些門徑和矯正些近人易犯的毛病。今天先把「國學概論」分做兩部研究:一、國學之本體。二、治國學之方法。
我在東京曾講演過一次國學,在北京也講演過一次,今天是第三次了。國學很不容易講,有的也實在不能講,必須自己用心去讀去看。即如歷史,本是不能講的,古人已說「一部十七史,從何處說起。」現在更有二十四史,不止十七史了。即《通鑑》等書似乎稍簡要一點,但還是不能講;如果只像說大書那般鋪排些事實,或講些事實夾些論斷,也沒甚意義。所以這些書都靠自己用心去看,我講國學,只能指示些門徑和矯正些近人易犯的毛病。今天先把「國學概論」分做兩部研究:一、國學之本體。二、治國學之方法。
試閱
一、國學之本體
(一)經史非神話
在古代書籍中,原有些記載是神話;如《山海經》、《淮南子》中所載的,我們看了,覺得是怪誕極了。但此類神話,在王充《論衡》裡,已有不少被他看破,沒有存在的餘地了。而且正經正史中本沒有那些話,如「盤古開天闢地」,天皇、地皇、人皇等,正史都不載。又如「女媧煉石補天」,「後羿射日」那種神話,正史裡也沒有。經史所載,雖在極小部分中還含神祕的意味,大體並沒神怪離奇的論調。並且,這極小部分神祕記載,也許使我們能作合理的解釋:
《詩經》記後稷的誕生,頗似可怪。因據《爾雅》所釋「履帝武敏」,說是他的母親,足蹈了上帝的足跡得孕的。但經毛公注釋,訓「帝」為皇帝,就等於平常的事實了。
國學之進步
中國學術,除文學不能有絕對的完成外,其餘的到了清代,已漸漸告成,告一結束。清末諸儒,若曾國藩、張之洞輩都以為一切學問已被前人說盡,到了清代,可說是登峰造極,後人只好追隨其後,絕不再能超過了。我以為後人僅欲得國學中的普通學識,則能夠研究前人所已發明的,可算已足,假使要求真正學問,怕還不足吧!即以「考據」而論,清代成就雖多,我們依著他們的成規,引而伸之,也還可以求得許多的知識。在他們的成規以外,未始沒有別的途徑可尋;那蘊蓄著未開闢的精金正多呢!總之,我們若不故步自封,欲自成一家言,非但守著古人所發明的於我未足,即依律引伸,也非我願,必須別創新律,高出古人才滿足心願—這便是進步之機。我對於國學求進步之點有三:
1.經學,以比類知原求進步;2.哲學,以直觀自得求進步;3.文學,以發情止義求進步。畢竟講來,文學要求進步,恐怕難能呢?
清代治經學較歷代為尤精,我在講經學之派別時已經講過;我們就舊有成規再加講討,原也是個方法。不過「溫故知新」僅「足以為師」,不足語于進步。我們治經必須比類知原,才有進步。因前人治經,若宋、明的講大體,未免流於臆測妄斷;若清代的訂訓詁,又僅求一字的妥當,一句的講明,一制的考明,「襞績補苴」,不甚得大體。我們生在清後,那經典上的疑難,已由前人剖析明白,可讓我們融會貫通再講大體了。
從根本上講,經史是絕不可以分的。經是古代的歷史,也可以說是斷代史。我們治史,當然要先看通史,再治斷代的史,才有效果,若專治斷代史,效果是很微細的。治經,不先治通史,治經不和通史融通,其弊與專治斷代史等,如何能得利益?前人正犯此病。所以我主張比類求原,以求經史的融會,以謀經學的進步。如何是比類求原?待我說來!經典中的《尚書》、《春秋》,是後代「編年」、「紀傳」兩體之先源。劉知幾曾說「紀傳」是源于《尚書》,「編年」是源於《春秋》,章學誠也曾說後代諸史皆本於《春秋》。這二人主張雖不同,我們考諸事實,諸史也不盡同于《尚書》、《春秋》,而諸史濫觴於彼,是毫無疑義的。所以治經:對於制度,下則求諸《六典》、《會典》諸書,上以歸之于《周禮》、《儀禮》;對於地理,下則考諸史及地輿志,上以歸之于《禹貢》及《周禮•職方志》;即風俗道德,亦從後代記載上求源於經典。總之,把經看作古代的歷史,用以參考後世種種的變遷,於其中看明古今變遷的中心。那麼,經學家最忌的武斷、瑣屑二病,都可免除了。未來所新見的,也非今日所可限量呢!
(一)經史非神話
在古代書籍中,原有些記載是神話;如《山海經》、《淮南子》中所載的,我們看了,覺得是怪誕極了。但此類神話,在王充《論衡》裡,已有不少被他看破,沒有存在的餘地了。而且正經正史中本沒有那些話,如「盤古開天闢地」,天皇、地皇、人皇等,正史都不載。又如「女媧煉石補天」,「後羿射日」那種神話,正史裡也沒有。經史所載,雖在極小部分中還含神祕的意味,大體並沒神怪離奇的論調。並且,這極小部分神祕記載,也許使我們能作合理的解釋:
《詩經》記後稷的誕生,頗似可怪。因據《爾雅》所釋「履帝武敏」,說是他的母親,足蹈了上帝的足跡得孕的。但經毛公注釋,訓「帝」為皇帝,就等於平常的事實了。
國學之進步
中國學術,除文學不能有絕對的完成外,其餘的到了清代,已漸漸告成,告一結束。清末諸儒,若曾國藩、張之洞輩都以為一切學問已被前人說盡,到了清代,可說是登峰造極,後人只好追隨其後,絕不再能超過了。我以為後人僅欲得國學中的普通學識,則能夠研究前人所已發明的,可算已足,假使要求真正學問,怕還不足吧!即以「考據」而論,清代成就雖多,我們依著他們的成規,引而伸之,也還可以求得許多的知識。在他們的成規以外,未始沒有別的途徑可尋;那蘊蓄著未開闢的精金正多呢!總之,我們若不故步自封,欲自成一家言,非但守著古人所發明的於我未足,即依律引伸,也非我願,必須別創新律,高出古人才滿足心願—這便是進步之機。我對於國學求進步之點有三:
1.經學,以比類知原求進步;2.哲學,以直觀自得求進步;3.文學,以發情止義求進步。畢竟講來,文學要求進步,恐怕難能呢?
清代治經學較歷代為尤精,我在講經學之派別時已經講過;我們就舊有成規再加講討,原也是個方法。不過「溫故知新」僅「足以為師」,不足語于進步。我們治經必須比類知原,才有進步。因前人治經,若宋、明的講大體,未免流於臆測妄斷;若清代的訂訓詁,又僅求一字的妥當,一句的講明,一制的考明,「襞績補苴」,不甚得大體。我們生在清後,那經典上的疑難,已由前人剖析明白,可讓我們融會貫通再講大體了。
從根本上講,經史是絕不可以分的。經是古代的歷史,也可以說是斷代史。我們治史,當然要先看通史,再治斷代的史,才有效果,若專治斷代史,效果是很微細的。治經,不先治通史,治經不和通史融通,其弊與專治斷代史等,如何能得利益?前人正犯此病。所以我主張比類求原,以求經史的融會,以謀經學的進步。如何是比類求原?待我說來!經典中的《尚書》、《春秋》,是後代「編年」、「紀傳」兩體之先源。劉知幾曾說「紀傳」是源于《尚書》,「編年」是源於《春秋》,章學誠也曾說後代諸史皆本於《春秋》。這二人主張雖不同,我們考諸事實,諸史也不盡同于《尚書》、《春秋》,而諸史濫觴於彼,是毫無疑義的。所以治經:對於制度,下則求諸《六典》、《會典》諸書,上以歸之于《周禮》、《儀禮》;對於地理,下則考諸史及地輿志,上以歸之于《禹貢》及《周禮•職方志》;即風俗道德,亦從後代記載上求源於經典。總之,把經看作古代的歷史,用以參考後世種種的變遷,於其中看明古今變遷的中心。那麼,經學家最忌的武斷、瑣屑二病,都可免除了。未來所新見的,也非今日所可限量呢!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