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集作家與學者於一身,出入古今
龔顯宗著作極為豐厚而多元,同時也是臺南文學與文化重要推手。本書見證其從文藝青年一路走來,成為桃李滿天下、卓然有成的學者專家,而不論其角色身分如何轉變,始終鍾情於文字、文學與學術。
《拾遺集》收錄龔顯宗早年罕見的文藝創作與學術研究彙編、出國講學、首屆世界漢學會議紀實等珍貴成果,體現作者憑藉對創作的熱情,在新文學創作上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學術研究方面,不斷深化並擴大研究領域,從明代文學到臺灣文學、女性文學、宗教文學、詩話及童謠史建構,並擴及域外文學。其能夠同時兼具創作及研究能量,並持續不斷出書發文,誠為「經師」的典範。龔顯宗對於學生慈愛的提攜及其絕不放棄的「人師」精神,更深深影響學生後輩,值得學者效法。
【專文推薦】
許惠玟|國立臺灣文學館研究員
龔顯宗著作極為豐厚而多元,同時也是臺南文學與文化重要推手。本書見證其從文藝青年一路走來,成為桃李滿天下、卓然有成的學者專家,而不論其角色身分如何轉變,始終鍾情於文字、文學與學術。
《拾遺集》收錄龔顯宗早年罕見的文藝創作與學術研究彙編、出國講學、首屆世界漢學會議紀實等珍貴成果,體現作者憑藉對創作的熱情,在新文學創作上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學術研究方面,不斷深化並擴大研究領域,從明代文學到臺灣文學、女性文學、宗教文學、詩話及童謠史建構,並擴及域外文學。其能夠同時兼具創作及研究能量,並持續不斷出書發文,誠為「經師」的典範。龔顯宗對於學生慈愛的提攜及其絕不放棄的「人師」精神,更深深影響學生後輩,值得學者效法。
【專文推薦】
許惠玟|國立臺灣文學館研究員
目錄
市長序 綿延如溪,潤物無聲
局長序 文學,讓城市發聲——在臺南的光與影中書寫時代
主編序 文學長河 王建國
從創作之路到研究之路——龔顯宗教授學術評介 許惠玟
自序
卷一
萍
爽約
散步在雨中
卷二
沈光文的傳播與研究之評論
台灣文化的播種者
善書式的短篇小說集——《池上草堂筆記》
西灣語萃
卷三
現代文學教育與創作
台灣文學史的見證人
新月派及其詩人
我在世界漢學會議
從慕尼黑到維也納
附錄 中華民國名人錄——龔顯宗先生
局長序 文學,讓城市發聲——在臺南的光與影中書寫時代
主編序 文學長河 王建國
從創作之路到研究之路——龔顯宗教授學術評介 許惠玟
自序
卷一
萍
爽約
散步在雨中
卷二
沈光文的傳播與研究之評論
台灣文化的播種者
善書式的短篇小說集——《池上草堂筆記》
西灣語萃
卷三
現代文學教育與創作
台灣文學史的見證人
新月派及其詩人
我在世界漢學會議
從慕尼黑到維也納
附錄 中華民國名人錄——龔顯宗先生
序/導讀
從創作之路到研究之路——龔顯宗教授學術評介(節錄) 許惠玟.國立臺灣文學館研究員
臺灣文學的重要推手
自一九八七年開始,「臺灣文學」成為龔教授主要的研究重點,他的主要貢獻在文獻整理、區域文學史的撰寫、推介,以及專題研究四個方面。
龔顯宗對於臺灣文學文獻整理頗為用功,成果可分為全集及選集兩種形式。全集方面,龔教授編有《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增編》、《則修先生詩文集》、《則修先生詩文集續編》。沈光文(一六一二至一六八八年)為臺灣明代重要文人,有「海東文獻,推為初祖」之譽,是開啟臺灣古典文學的重要作家。龔教授早於一九八八年即受當時臺南縣立文化中心之託,對沈光文相關文獻進行編纂,並於《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序言中指出:
文獻初祖沈光文對臺灣的教育與文學有啟導開創的功勞,其愛國愛鄰的精神更值得效法……沈氏與臺灣有關的作品俯拾皆是……或敘結社,或言地理,或說風物,或寫景,或抒情,或詠詩,將個人遭遇與臺灣盛衰很忠實地記錄映現出來。
二○一二年,龔顯宗再次針對原彙編內容進行增補修訂,完成《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增編》上下兩冊,並列出龔教授有關研究沈光文之單篇論文九篇,可見其用力之深。王則修(一八六七至一九五二年)為日治時期臺南新化重要文人,曾任《臺灣新報社》漢文記者,一九二八年創設「虎溪吟社」,自為社長,後兼善化「浣溪吟社」、「淡如吟社」、「光文吟社」導師和詞宗,著有《三槐堂詩草》。龔顯宗《則修先生詩文集》、《則修先生詩文集續編》的出版,對於從明代到日治時期的臺灣古典文學研究,提供了相當大的幫助。除此之外,龔教授的舅公林友笛亦為日治時期重要文人,故亦促成龔顯宗對《林友笛詩文集》的整理出版。
選集部分有《臺灣小說精選》、《鹿耳門詩選》、《臺灣竹枝詞三百首》,在體例上兼及小說、詩、竹枝詞等文類。如《臺灣小說精選》內容涵蓋神話到科幻,但不包括現代小說,各篇末附有「解示」,以利讀者閱讀。本書共十三卷,第一卷「神話」七篇、第二卷「傳說」三十餘篇、第三卷「民間故事」十九篇、第四卷「志怪」二十四篇、第五卷「傳奇」十七篇、第六卷「笑話」十六篇、第七卷「軼事小說」八篇、第八卷「歷史小說」五篇、第九卷「史料小說」,第十至十三卷為「鄉土小說、牢獄小說、俠義小說、科幻小說」。
另外,龔顯宗亦為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古典作家精選集」系列撰著《沈光文集》(二○一二年)及《鄭經集》(二○一三年)。
龔教授《安平區志文學志》、《臺南縣文學史》、《七股鄉志文學篇》等「區域文學史」的撰述,將焦點集中在今大臺南地區,除在臺灣區域文學研究上佔有一席之地外,對於臺南文學、文獻的保存,亦功不可沒。如《安平區志文學志》後又收於《臺灣文學研究》,題為〈區域文學研究——安平文學史〉,共分七章,依次為「口承文學」、「明鄭之前的成文文學」、「明鄭文學(一六六一至一六八三年)」及「民間文學」。值得一提的是,在撰寫區域文學時,龔教授有意另闢口承文學及民間文學為專章,足見其對文學史之建構並不僅只限於依朝代劃分。又如《臺南縣文學史》有「俗文學與碑、聯、籤詩」一章,清代部分又專立一節「傳說和民間故事」,均可證明。
龔顯宗對於臺灣文學的推介以《臺灣文學家列傳》為代表,該書共收三十五篇,計三十六位臺灣文學家介紹,時間最早的盧若騰(一五九八年)與最後謝世的呂伯雄(一九八六年)相隔近四百年,龔顯宗在該書序中曾明白指出「臺灣人應知臺灣事,臺灣人應讀臺灣書,願臺灣人共同來研究臺灣文學!」無疑是中肯而客觀的呼籲。其分析諸位文人作品對後世的影響,更可視為臺灣文學研究的代表論述:
三十六位文學家……僅以文學而論,其影響所及,除新聞學外,對氣節的提倡、種性的發揚、原則的堅持、現實的反應和批判、族群地域觀念的消弭、迷信的抨擊、暴政的反抗、社會的救濟、結社的努力、政黨的組設、刊物的編纂,可謂深遠長久。具體的舉例,盧若騰對金門軍紀的指責,鄭經對清廷的不卑不亢,郁永河對原住民的悲憫,鄭用錫的造福鄉梓,李旺楊紀錄甘肅民情風俗,陳肇興描繪鄉土,林嘉卓建育嬰堂、立節孝祠,邱逢甲詩界革命,洪棄生至死反日,胡海溟開拓新題材、歌詠新事物,石中英諷刺國府苛捐雜稅,呂伯雄在二二八事件遭誣陷,許丙丁映現選舉醜陋,林秋梧主張改革佛教、提升婦女地位,在在證明臺灣文學是熱愛邦國的參與者,而非冷漠的局外人。
由此段文字可清楚得知他研究臺灣文學的立場。
其中還有一位明代的作家研究必須一談,從《東壁樓集》被確認為鄭經的作品開始,龔教授即對其投以相當多的心力,其中〈初論《東壁樓集》〉、〈鄭經撰《東壁樓集》考〉、〈論鄭經在臺灣文學史的地位〉等單篇論文,細數鄭經文學內容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龔教授可以說是研究臺灣明代文學的重要學者,他藉由其熟稔的明代背景,為臺灣古典文學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臺灣文學專題研究部分則以《臺灣文學研究》、《臺灣文學論集》為主。《臺灣文學研究》分為五部分,除〈區域文學研究——安平文學史〉、「詩話研究」、「宗教研究」外,「小說研究」以江日昇《臺灣外紀》為主,共計三篇研究論文,分別從人物形象、神話傳說謠讖及作者詩贊進行討論,「作家與作品」分述沈光文、鄭用錫、王松及〈乙未割臺與舊詩變貌〉,乙未一文猶強調時勢對文學的影響。
龔顯宗也是中山大學開設「臺灣文學」課程的第一人,培育了相當多臺灣文學研究方面的年輕學者,對於該學科的研究,有不可抹滅之貢獻。
自序
最近常想:是否該把中學時期到現在發表過而未結集的作品合成一冊付梓,以免日久散佚,就稱為《拾遺集》吧。
從幼至今最讓我敬愛懷念的長輩有三位:祖母、吳鴻章老師、羅斗南先生。
祖母在我讀幼稚園時即以台語教我吟《千家詩》,讓我從小接受文學的薰陶;進入中文系所,浸淫文學、研究著作數十年,指導過百位文學博士和更多的碩士,是我畢生的職志。
吳鴻章老師是我高中的國文老師,鼓勵我考大學,並資助我部份學費,畢業後在師資培訓期間,他魂歸道山,同學們通知不到我,未能見他最後一面,是我永遠的憾恨,只能帶著家人常去祭拜他,把他對我的恩情轉移到學生身上!
羅斗南先生,在我最艱困寒微時,看重我,關心我,人間有溫暖,他也是鼓勵我努力向上的動力之一。
許惠玟小姐是個傑出的研究者,感謝她同意將其論文置於本集前面,增添光彩;她是中山大學早期優秀的博士,是我的得意門生。
《拾遺集》前幾篇與首屆世界漢學會議有關,〈西灣語萃〉則該感謝台灣時報主編鄭春鴻先生的厚愛,連載於副刊多時;〈萍〉、〈爽約〉、〈散步在雨中〉是中學及大學時期創作的作品。
〈現代文學教育與創作〉、〈新月派及其詩人〉則屬於演講導讀;〈台灣文學史的見證人〉則讚頌葉老的貢獻,〈善書式的短篇小說集——池上草堂筆記〉是論文,敬請讀者指教。
——二○二二年九月六日
主編序.文學長河 王建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授
臺南,向來是臺灣文學與文化的首善之地:人文薈萃,作家輩出;老幹新枝,生生不息;古往今來早已匯聚成一道文學長河。夏日午後,豔陽高照,文化局召開臺南作家作品集編輯會議,巧合的是,七月十六日,也是一個很有歷史性及紀念性的日子:一九二○年的這一天,《臺灣青年》雜誌在東京正式發行,後來即便迭經不同經營形態及更名:《臺灣》、《臺灣民報》(半月刊、旬刊、週刊)、《臺灣新民報》(週刊、日刊)……,都是當時臺灣文學與文化的重要園地,而本年度《臺南作家作品集》,繼往開來,也將成為臺南文學長河中,一道波光瀲灩的美麗風景。
本屆《臺南作家作品集》推薦與徵選作品共計九冊,一致獲得評審委員肯定與青睞,只是,受限於結集冊數,不免有所割捨,最後在評審委員一一表達意見及充分交流後,極具共識地——異口同音!——選出推薦作品:《拾遺集》與徵集作品:《每個晨讀都是簡樸的邀請》、《毋-捌--ê》、《再來一杯米酒》、《司馬遷凝目注視》、《拾萃》共六冊;深具文類(含括:散文、小說、劇本、評論)及語體(中文與臺語)的代表性與多元性。
龔顯宗先生《拾遺集》:龔教授集作家與學者於一身,出入古今,著作極為豐厚而多元,同時也是臺南文學與文化重要推手,曾獲第十三屆府城文學特殊貢獻獎。〈自序〉稱述學思歷程及說明各文來源,同時有得意門生許惠玟研究員對其學術之詳實評介,內容主要分成三卷及附錄,收錄早年罕見的文藝創作與學術研究彙編(沈光文的相關研究、梳理《池上草堂筆記》、〈西灣語萃〉選錄經典人生話語集錦並附上個人解析……)、出國講學、首屆世界漢學會議紀實等珍貴成果,見證其從文藝青年一路走來,成為桃李滿天下、卓然有成的學者專家;而不論其角色身分如何轉變,始終鍾情於文字、文學與學術。
蔡錦德先生《每個晨讀都是簡樸的邀請》:當中篇章多為副刊發表之作,質量均佳。內容分「寶島家園」、「心儀人物」與「海外旅情」三輯,係對個人生活周遭人、事、物(包括:文學經典的反芻、旅遊名勝的感懷、人類文明的思索……)的諸多體驗、觀照與省思,閱讀廣泛,且閱歷豐厚,整體而言,文筆流暢、雋永可讀,加以內容幽默詼諧、溫馨真摯,可謂現代小品文。
陳正雄先生《毋-捌--ê》:共收錄十篇臺語小說,包含三篇文學獎得獎作品。內容多取材個人成長經驗及鄉里故事,具個人傳記暨家族敘寫之意義,同時呈現一定地方色彩,語言流暢,故事動人。
鄭清和先生《再來一杯米酒》:題材內容質樸,或「寫市井小民生活的悲苦與無奈」,或「寫女性,為苦命的女性發聲」,多呈現臺灣早年生活經驗,作者擅長敘寫鄉里小人物的情感及生活點滴,其中,〈無垠的黑〉以華語為主調,間亦融入生活化臺語語彙,情節緊湊,可讀性高。
周志仁先生《司馬遷凝目注視》:內容分甲編:「眾生的年輪」與乙編:「回歸質樸的所在——鄉土篇」,為歷來獲獎暨刊登作品之結集。小說技巧純熟,行文敘寫及創作內容,多帶有《莊子》、《金瓶梅》、唐傳奇……等古典文學色彩,且能從中翻出新意。〈司馬遷凝目注視〉猶如一闋臺灣史詩,與臺南也有深厚地緣關係,就題旨而言,作者或有意以史家之眼、之筆,鳥瞰與書寫臺灣歷史發展。
陸昕慈女史《拾萃》:主要收錄曾獲文化局及國藝會委託或補助之六部轉譯/改編臺南歷史文化劇本(含三部布袋戲劇本),並於二○一五至二○二三年間實際演出,題材內容多元,裨益地方文化發展,尤其,此間搭配作品影音連結(QR Code),更有助於案頭戲與舞台演出之相得益彰。
今年,「臺南四○○」正在大街小巷熱鬧展開,此際結集成冊,正好躬逢其盛趕上這波文化熱潮;其實,這次出版各冊作品裡面也富含其元素,有興趣的讀者,不妨隨著作品裡的文字細細尋覓,相信定當有所收穫,而亞里士多德(Aristotle,三八四B.C.至三二二B.C.)稱「詩(文學)比歷史更真實」,說不定也能從中發現更具本質與意義的内涵,同時享受閱讀與思考帶來的諸多樂趣。
臺灣文學的重要推手
自一九八七年開始,「臺灣文學」成為龔教授主要的研究重點,他的主要貢獻在文獻整理、區域文學史的撰寫、推介,以及專題研究四個方面。
龔顯宗對於臺灣文學文獻整理頗為用功,成果可分為全集及選集兩種形式。全集方面,龔教授編有《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增編》、《則修先生詩文集》、《則修先生詩文集續編》。沈光文(一六一二至一六八八年)為臺灣明代重要文人,有「海東文獻,推為初祖」之譽,是開啟臺灣古典文學的重要作家。龔教授早於一九八八年即受當時臺南縣立文化中心之託,對沈光文相關文獻進行編纂,並於《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序言中指出:
文獻初祖沈光文對臺灣的教育與文學有啟導開創的功勞,其愛國愛鄰的精神更值得效法……沈氏與臺灣有關的作品俯拾皆是……或敘結社,或言地理,或說風物,或寫景,或抒情,或詠詩,將個人遭遇與臺灣盛衰很忠實地記錄映現出來。
二○一二年,龔顯宗再次針對原彙編內容進行增補修訂,完成《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增編》上下兩冊,並列出龔教授有關研究沈光文之單篇論文九篇,可見其用力之深。王則修(一八六七至一九五二年)為日治時期臺南新化重要文人,曾任《臺灣新報社》漢文記者,一九二八年創設「虎溪吟社」,自為社長,後兼善化「浣溪吟社」、「淡如吟社」、「光文吟社」導師和詞宗,著有《三槐堂詩草》。龔顯宗《則修先生詩文集》、《則修先生詩文集續編》的出版,對於從明代到日治時期的臺灣古典文學研究,提供了相當大的幫助。除此之外,龔教授的舅公林友笛亦為日治時期重要文人,故亦促成龔顯宗對《林友笛詩文集》的整理出版。
選集部分有《臺灣小說精選》、《鹿耳門詩選》、《臺灣竹枝詞三百首》,在體例上兼及小說、詩、竹枝詞等文類。如《臺灣小說精選》內容涵蓋神話到科幻,但不包括現代小說,各篇末附有「解示」,以利讀者閱讀。本書共十三卷,第一卷「神話」七篇、第二卷「傳說」三十餘篇、第三卷「民間故事」十九篇、第四卷「志怪」二十四篇、第五卷「傳奇」十七篇、第六卷「笑話」十六篇、第七卷「軼事小說」八篇、第八卷「歷史小說」五篇、第九卷「史料小說」,第十至十三卷為「鄉土小說、牢獄小說、俠義小說、科幻小說」。
另外,龔顯宗亦為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古典作家精選集」系列撰著《沈光文集》(二○一二年)及《鄭經集》(二○一三年)。
龔教授《安平區志文學志》、《臺南縣文學史》、《七股鄉志文學篇》等「區域文學史」的撰述,將焦點集中在今大臺南地區,除在臺灣區域文學研究上佔有一席之地外,對於臺南文學、文獻的保存,亦功不可沒。如《安平區志文學志》後又收於《臺灣文學研究》,題為〈區域文學研究——安平文學史〉,共分七章,依次為「口承文學」、「明鄭之前的成文文學」、「明鄭文學(一六六一至一六八三年)」及「民間文學」。值得一提的是,在撰寫區域文學時,龔教授有意另闢口承文學及民間文學為專章,足見其對文學史之建構並不僅只限於依朝代劃分。又如《臺南縣文學史》有「俗文學與碑、聯、籤詩」一章,清代部分又專立一節「傳說和民間故事」,均可證明。
龔顯宗對於臺灣文學的推介以《臺灣文學家列傳》為代表,該書共收三十五篇,計三十六位臺灣文學家介紹,時間最早的盧若騰(一五九八年)與最後謝世的呂伯雄(一九八六年)相隔近四百年,龔顯宗在該書序中曾明白指出「臺灣人應知臺灣事,臺灣人應讀臺灣書,願臺灣人共同來研究臺灣文學!」無疑是中肯而客觀的呼籲。其分析諸位文人作品對後世的影響,更可視為臺灣文學研究的代表論述:
三十六位文學家……僅以文學而論,其影響所及,除新聞學外,對氣節的提倡、種性的發揚、原則的堅持、現實的反應和批判、族群地域觀念的消弭、迷信的抨擊、暴政的反抗、社會的救濟、結社的努力、政黨的組設、刊物的編纂,可謂深遠長久。具體的舉例,盧若騰對金門軍紀的指責,鄭經對清廷的不卑不亢,郁永河對原住民的悲憫,鄭用錫的造福鄉梓,李旺楊紀錄甘肅民情風俗,陳肇興描繪鄉土,林嘉卓建育嬰堂、立節孝祠,邱逢甲詩界革命,洪棄生至死反日,胡海溟開拓新題材、歌詠新事物,石中英諷刺國府苛捐雜稅,呂伯雄在二二八事件遭誣陷,許丙丁映現選舉醜陋,林秋梧主張改革佛教、提升婦女地位,在在證明臺灣文學是熱愛邦國的參與者,而非冷漠的局外人。
由此段文字可清楚得知他研究臺灣文學的立場。
其中還有一位明代的作家研究必須一談,從《東壁樓集》被確認為鄭經的作品開始,龔教授即對其投以相當多的心力,其中〈初論《東壁樓集》〉、〈鄭經撰《東壁樓集》考〉、〈論鄭經在臺灣文學史的地位〉等單篇論文,細數鄭經文學內容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龔教授可以說是研究臺灣明代文學的重要學者,他藉由其熟稔的明代背景,為臺灣古典文學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臺灣文學專題研究部分則以《臺灣文學研究》、《臺灣文學論集》為主。《臺灣文學研究》分為五部分,除〈區域文學研究——安平文學史〉、「詩話研究」、「宗教研究」外,「小說研究」以江日昇《臺灣外紀》為主,共計三篇研究論文,分別從人物形象、神話傳說謠讖及作者詩贊進行討論,「作家與作品」分述沈光文、鄭用錫、王松及〈乙未割臺與舊詩變貌〉,乙未一文猶強調時勢對文學的影響。
龔顯宗也是中山大學開設「臺灣文學」課程的第一人,培育了相當多臺灣文學研究方面的年輕學者,對於該學科的研究,有不可抹滅之貢獻。
自序
最近常想:是否該把中學時期到現在發表過而未結集的作品合成一冊付梓,以免日久散佚,就稱為《拾遺集》吧。
從幼至今最讓我敬愛懷念的長輩有三位:祖母、吳鴻章老師、羅斗南先生。
祖母在我讀幼稚園時即以台語教我吟《千家詩》,讓我從小接受文學的薰陶;進入中文系所,浸淫文學、研究著作數十年,指導過百位文學博士和更多的碩士,是我畢生的職志。
吳鴻章老師是我高中的國文老師,鼓勵我考大學,並資助我部份學費,畢業後在師資培訓期間,他魂歸道山,同學們通知不到我,未能見他最後一面,是我永遠的憾恨,只能帶著家人常去祭拜他,把他對我的恩情轉移到學生身上!
羅斗南先生,在我最艱困寒微時,看重我,關心我,人間有溫暖,他也是鼓勵我努力向上的動力之一。
許惠玟小姐是個傑出的研究者,感謝她同意將其論文置於本集前面,增添光彩;她是中山大學早期優秀的博士,是我的得意門生。
《拾遺集》前幾篇與首屆世界漢學會議有關,〈西灣語萃〉則該感謝台灣時報主編鄭春鴻先生的厚愛,連載於副刊多時;〈萍〉、〈爽約〉、〈散步在雨中〉是中學及大學時期創作的作品。
〈現代文學教育與創作〉、〈新月派及其詩人〉則屬於演講導讀;〈台灣文學史的見證人〉則讚頌葉老的貢獻,〈善書式的短篇小說集——池上草堂筆記〉是論文,敬請讀者指教。
——二○二二年九月六日
主編序.文學長河 王建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授
臺南,向來是臺灣文學與文化的首善之地:人文薈萃,作家輩出;老幹新枝,生生不息;古往今來早已匯聚成一道文學長河。夏日午後,豔陽高照,文化局召開臺南作家作品集編輯會議,巧合的是,七月十六日,也是一個很有歷史性及紀念性的日子:一九二○年的這一天,《臺灣青年》雜誌在東京正式發行,後來即便迭經不同經營形態及更名:《臺灣》、《臺灣民報》(半月刊、旬刊、週刊)、《臺灣新民報》(週刊、日刊)……,都是當時臺灣文學與文化的重要園地,而本年度《臺南作家作品集》,繼往開來,也將成為臺南文學長河中,一道波光瀲灩的美麗風景。
本屆《臺南作家作品集》推薦與徵選作品共計九冊,一致獲得評審委員肯定與青睞,只是,受限於結集冊數,不免有所割捨,最後在評審委員一一表達意見及充分交流後,極具共識地——異口同音!——選出推薦作品:《拾遺集》與徵集作品:《每個晨讀都是簡樸的邀請》、《毋-捌--ê》、《再來一杯米酒》、《司馬遷凝目注視》、《拾萃》共六冊;深具文類(含括:散文、小說、劇本、評論)及語體(中文與臺語)的代表性與多元性。
龔顯宗先生《拾遺集》:龔教授集作家與學者於一身,出入古今,著作極為豐厚而多元,同時也是臺南文學與文化重要推手,曾獲第十三屆府城文學特殊貢獻獎。〈自序〉稱述學思歷程及說明各文來源,同時有得意門生許惠玟研究員對其學術之詳實評介,內容主要分成三卷及附錄,收錄早年罕見的文藝創作與學術研究彙編(沈光文的相關研究、梳理《池上草堂筆記》、〈西灣語萃〉選錄經典人生話語集錦並附上個人解析……)、出國講學、首屆世界漢學會議紀實等珍貴成果,見證其從文藝青年一路走來,成為桃李滿天下、卓然有成的學者專家;而不論其角色身分如何轉變,始終鍾情於文字、文學與學術。
蔡錦德先生《每個晨讀都是簡樸的邀請》:當中篇章多為副刊發表之作,質量均佳。內容分「寶島家園」、「心儀人物」與「海外旅情」三輯,係對個人生活周遭人、事、物(包括:文學經典的反芻、旅遊名勝的感懷、人類文明的思索……)的諸多體驗、觀照與省思,閱讀廣泛,且閱歷豐厚,整體而言,文筆流暢、雋永可讀,加以內容幽默詼諧、溫馨真摯,可謂現代小品文。
陳正雄先生《毋-捌--ê》:共收錄十篇臺語小說,包含三篇文學獎得獎作品。內容多取材個人成長經驗及鄉里故事,具個人傳記暨家族敘寫之意義,同時呈現一定地方色彩,語言流暢,故事動人。
鄭清和先生《再來一杯米酒》:題材內容質樸,或「寫市井小民生活的悲苦與無奈」,或「寫女性,為苦命的女性發聲」,多呈現臺灣早年生活經驗,作者擅長敘寫鄉里小人物的情感及生活點滴,其中,〈無垠的黑〉以華語為主調,間亦融入生活化臺語語彙,情節緊湊,可讀性高。
周志仁先生《司馬遷凝目注視》:內容分甲編:「眾生的年輪」與乙編:「回歸質樸的所在——鄉土篇」,為歷來獲獎暨刊登作品之結集。小說技巧純熟,行文敘寫及創作內容,多帶有《莊子》、《金瓶梅》、唐傳奇……等古典文學色彩,且能從中翻出新意。〈司馬遷凝目注視〉猶如一闋臺灣史詩,與臺南也有深厚地緣關係,就題旨而言,作者或有意以史家之眼、之筆,鳥瞰與書寫臺灣歷史發展。
陸昕慈女史《拾萃》:主要收錄曾獲文化局及國藝會委託或補助之六部轉譯/改編臺南歷史文化劇本(含三部布袋戲劇本),並於二○一五至二○二三年間實際演出,題材內容多元,裨益地方文化發展,尤其,此間搭配作品影音連結(QR Code),更有助於案頭戲與舞台演出之相得益彰。
今年,「臺南四○○」正在大街小巷熱鬧展開,此際結集成冊,正好躬逢其盛趕上這波文化熱潮;其實,這次出版各冊作品裡面也富含其元素,有興趣的讀者,不妨隨著作品裡的文字細細尋覓,相信定當有所收穫,而亞里士多德(Aristotle,三八四B.C.至三二二B.C.)稱「詩(文學)比歷史更真實」,說不定也能從中發現更具本質與意義的内涵,同時享受閱讀與思考帶來的諸多樂趣。
試閱
萍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徐志摩「偶然」
彰化站。
人像潮水般的湧出,另一羣又潮水似地衝進來,月臺上匯成了一片洶湧的人潮。
車站的廣播聲、汽笛聲、小販的叫賣聲、小孩的啼哭聲、談話聲、喝罵聲如浪濤撞擊着心房與耳膜。
暗歎一口氣,我又低下頭去看書。
一個女人在我身旁坐下來。
從眼睛的餘光中,我知道她穿着白衣紫裙,但我頭也沒抬,繼續看我的茶花女。這種反常的態度,不是由於我對女人沒興趣,假裝道學,而是沒有勇氣瞧上一眼。所謂沒有勇氣,既非我害怕女人,亦非看了她們會戰戰兢兢,我只是在逃避。
是的,我在逃避,逃避自己,逃避女人,逃避一切。這種不敢面對現實的態度有點近於頹廢,因爲一場情感上的劇變使我幾乎死去。我愛過一個女人,她也以全部生命來愛我,但在現實的裁判下,我們硬生生地分開了,她含淚去,於是愛神遠颺。
我的美夢幻滅了,理想和希望也隨之俱碎。兩年來我不思振作,離群索居,我深知這是自暴自棄,但不敢承認這是頹廢,雖然事實上我已頹廢了。
如是沈淪掙扎了兩年,以前阿諛過、讚美過我的人一變而蔑視我,這使我感到憤怒;許多以前落在我後面的人現在跑到前頭去了。這使我感到悲哀,憤怒和悲哀使我從噩夢中清醒過來,於是在生之旅程上我再度整裝出發。
窮本溯源,我曉得頹廢的原因是爲了女人,於是我警告自己:「敬而遠之」。我的意思不是認爲女人可恨或她們是禍水;相反的,我認爲她們很可愛,但也正因爲她們可愛,我才愛「慘」了,我鼓勵那些有福氣的男人多多接近她們,但却警告自己別走近去。我知道這不是真正的達觀,但每當想起現在的奮勉向上和從前的不思振作有如天壤之別時,我就自嘲自慰地笑了。
車到豐原,廣播小姐嬌滴滴地由麥克風喊道:「各位旅客請注意,各位旅客請注意,前面的一段鐵軌壞了,現正搶修中,也許不要多久即可通車,請各位旅客放心……」
像一顆炸彈在人們的心中爆開來。
車廂內立刻掀起一片混亂與叫喊,男人的喝罵,女人的尖叫。
「怎麼辦?怎麼辦?」的呼聲此起彼落。
我焦急地抬起頭來,一轉頭正和身旁女人的眼光觸個正着,我一怔,這女人好一副悠閒的姿態!
迎着她的微笑,我也報以微笑。
「到那裏?」她問。
「臺北。」我回答,她是一個眉清目秀的女人,但並不漂亮;大部份的女人是近觀不如遠看,而她却是例外,一頭細軟烏柔的頭髮,深幽的眼神,兩道彎彎的眉毛習慣性地蹙着,嘴上時常掛着微笑,她的微笑令人有落淚的感覺,但不令人討厭,這是一個憂鬱而惹人憐愛的女人。我禮貌性地問她:「妳呢?」
「一樣。」
「哦,那太巧了。」我一邊打量她一邊思索,這女人究竟是少女還是少婦?如果是少女,舉止間却有少婦成熟的風韻;如果是少婦,體態却又恁地輕盈。
「這樣子什麼時候才能到臺北呢?」望着擾攘喧囂的人羣我有點不耐。
「現在三點十分」,她看着腕錶,「如果準時到達臺北已是晚上七點;慢一點鐘開車是八點;最壞的打算是慢三點鐘開車,那麼十點也可以到達了。」
我驚異她那安閒自若的態度。
「急也沒用,」她解釋:「坐車就該有這種心理準備。」
苦難似乎能增加彼此間的感情,本是兩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一下子却像好朋友似地聊起來。
鐵路局並沒讓人失望,只經過半過鐘頭,車子又向前行駛了。
「一本賺人熱淚的好小說」,望着我手中的茶花女,她說:「但不僅是賺人熱淚而已。」
茶花女我已看過兩種中文譯本,每次都令我唏噓不已,這次看的是英文版,同樣地,我們沈浸在哀愁中。我害怕痛苦,但却喜愛欣賞悲劇,包括電影、戲
劇和小說,甚至喜愛欣賞纏綿悱惻的情詩和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結果是愁上加愁,這種矛盾的心理我說不出是什麼原因,還是讓心理學家去探討吧。
我們自小仲馬的茶花女談到大仲馬的基度山恩仇記和戲劇安東尼,她的欣賞能力之高令我咋舌。然後又談起中國的小說和詩,我想我有點喜歡這個女人了。
「我該說我們相見恨晚了。」望着她,我說。
她憂鬱地皺了皺眉毛,嘴皮牽動了一下,却沒說話。
我有一種被冷落的難堪。
過了一會,她說:「我們是朋友麼?不是的,我們僅僅是陌生人罷了。」
「就算是陌生人吧,但我們比熟朋友都談得來。」
她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我想我們該把陌生化爲熟稔,請問您的芳名?」
「名字只是個代表符號。」她笑着回答我:「你不覺得這樣太庸俗嗎?」她的搶白使我臉上的溫度增加,我只好自我解嘲地說:「我本來就是俗人。」
「那不是你的眞心話。」她搖頭。
「你看過徐紆的鬼戀吧?」她問,見我點頭,又說:「我看完後寫了一首打油詩:『你莫問我是人是鬼?我不問你姓甚名誰?人不定美善,鬼也不定醜惡」。
「好詩!」我脫口說。
「我不間你姓甚名誰?」她笑着:「你也莫問我家住何處?」
我苦笑着,好厲害的嘴巴。
「是不是要問我的年齡?」她調皮地:「告訴你我可做你的姐姐。」
不悅於她的放肆,我哼了一聲。她不介意地問我:「你不相信?」
「相信」,我戲謔地盯着她的眼睛:「拋開以前的不談,起碼我現在相信。」倏然昇起兩片紅暈,避開我的眼光,她說:「你不感到說得太過份麼?」
「同船一渡,七世修來,我們不是有緣的朋友麼?」
「但也僅是朋友而已。」
「對一個好朋友來說,這是不算什麼的。」
「但我們什麼也不是。」
「我倒願這條路漫無止境,而車子永遠不停。」她的眉毛又皺了縐,像上了弦的弓預備對我的心射來,她說:「別這麼樣,你該尊重我,因爲我已結婚。」我悵惘地望着她。
我攤了攤手,做一個憂傷的表情:
「我能說什麼呢?難道我要代妳低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而黯然神傷嗎?」
「人生如夢也如戲,我們的目的地也快到了,戲散了,夢也該醒了。」
「別忘記莊子筆下的夢是一場好夢。」
她憂鬱地把頭轉向窗外,窗外不知什麼時候已細細地下起雨來。
臺北到了。
除幾本書外,我手中無一物,我想我將要變成一隻落湯鷄了。
「別愁。」她舉一把紫色的洋傘。
第一次我感到女人的洋傘是這麼可愛,既可增加美觀,又可遮日,甚至還
可避雨。
大批大批的人擠着、吵着跳出去。
人都快走光了,我站起來:
「該走了吧?」
「眞快。」她笑笑,拿下一個旅行袋。我笑着問她:「是鈔票麼?」「也許是。」她笑笑。
我接過她的旅行袋,她撑着傘,走出月臺。
雨仍細細地下着,一點點,一條條織着無邊無際的半透明的網。
「我們該說再見了吧?」在車站她伸出手,抑鬱地笑着。
「不。」我說:「我送妳。」
「不。」
「我只是順道而已。」我撒謊。
經過西站沿重慶南路直走。風斜斜地吹來,把小小的傘吹開去,雨淋我一身的潮濕。
「靠近點。」她說。
挨緊她,空著的左手摟著她的腰,她微顫了一下,我接過她的旅行袋,她撑着傘走出月台。
平日車水馬龍的一條路,現在除了風雨中穿梭的計程車與公共汽車外,唯有巴士站寥寥的乘客顫抖地點綴一街的冷落。
霓虹燈光交錯地斜照下來,她的臉色顯得格外蒼白,「冷嗎?」我問。
「嗯。」
「靠過來一點。」我的手再緊了緊。
「嗯。」
「原諒我的不禮貌,」我歉疚地笑笑:「妳沒告訴我妳的名字。」
望着深鎖的眉毛,我問:「妳覺得不快麼?」
「嗯。」
「爲什麼?」
「你知道。」
我搖頭。
「但願我們不曾相遇。」她輕輕喟息。
何其熟悉的喟息!我曾在那個女人的身邊聽到?
「幸虧我們相遇。」
她抬起眼睛看了看我,長長的睫毛好黑好亮。
衡陽街前雨水的淅瀝代替了往日的喧嘩。
到第一銀行總行時,我們向右轉,繞過總統府後面。
越過貴陽街,在司法大廈後面,她深深地,幽幽地望着我::「請留步。」
「讓我送你到植物園為止。」
「何必如此,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她凄涼地笑了一笑。
「如果這條路漫無止境,如果這場雨下個不停,那我們就可永遠悠閒地走着。」
「唉,畢竟你還年輕。」
我很不以爲然地哼了一聲。
「別生氣,」她笑着說:「我也曾經有過你那可愛的年齡。」
最後那句話使我真的生氣起來。
「我愛過一個男人,」她無視於我的不悅,繼續說下去:「他也愛我,但最後我們却分開了。」
我的怒氣全消了。多巧的事!多巧的人!現在竟巧妙地碰在一起了。這次輪到我歎氣了。
「是同情我麼?」她憂鬱地笑笑。
「不,我只是在爲自己歎氣,」我解釋着:「我的遭遇跟妳完全一樣。」
她的眉毛縐得更深了,眼睛迷茫地望着我,久久地再說不出一句話。
「我們是同病相憐了,」我說:「妳說我們不該在一起嗎?」
「別這樣說,」她忽然軟弱起來,無力地低聲說:「我說過我已結婚了。」
「你愛他嗎?」
「雖然我不愛他,但他愛我,我們已有了小孩。」
我開始瞭解了,人生原來有許多無奈,她配向我說教了。
隨著她的目光望去,我發現植物園的大門已在前面。
「好了吧?」她笑着看我:「一個君子是不該食言而肥的。」
我的臉微微地發熱,我說:「我常到植物園散步的,妳願意陪我走一段嗎?」
「你是够聰明的」她說:「我再不好意思拒絕了。」
於是我推動旋轉門說:「請。」
她調皮地看看我,並折起小洋傘。
在裏面,我說:「植物園是個美麗的夢境,現在我們是在夢中。」
她笑笑,沒有反駁我,打開傘。
我發覺頭已整個淋濕,手往口袋裏掏,却掏不出什麼東西來。」
「哈,哈,畢竟還是一個大孩子,」她笑着,不管我的難堪,拿一條絲絹擦她那烏雲似的秀髮,頭往後仰,那姿態很美,「連手帕都忘記帶,諾,給你吧!」
我接過來擦,一股香水味撲鼻。
「妳剛說過要送給我。」我把濕透的絲絹往袋裏塞:「却之不恭,受之有愧了。」
「你像個無賴。」
雨打在池上,發着蓬蓬的清響。一陣風來,把兩片聚在一起的浮萍吹開了。我把眼調開去,看另一池的紅蓮,却聽到她的吟哦聲:「風中柳絮水中萍,聚散兩無情!」
「喂!」我上前扶着欄桿,同她並坐,「讓我們回憶吧!」
「可是當一個人沈緬於回憶中時,他已經老了。」她凄凉地說。
「別這麼說,」我有點急躁和難受,「讓我們回憶快樂的事兒吧。」
「嗯,」她點點頭,閉了閉眼睛,然後睜開來審視著我:「我為什麼要坐到你的旁邊?又爲什麼要跟你講話?因爲你太像一個人了。」
「那個人是妳的他麼?」
「嗯。」
「這是所謂移情作用了,」我苦笑着:「我已是一個可憐的替身,一個多餘的孿生兄弟。」
「你可以做我的弟弟。」
我有點火了,我想我真的被看扁了。
「別生氣,」她用微笑淋熄剛生了的怒火:「我只是說「可以」而已,我並不會向你要求,因爲你是一個可怕份子,一個危險弟弟。」
我張口結舌地望著她。
「你的野心不僅在做弟弟而已。」
她的解釋使我高興了起來。
走下階梯,走上小橋,我問:「這橋是鵲橋麼?」
她答非所問地說:「我的脚好髒。」
我跟着她蹲下去,她右手撐傘,左手脫鞋。
「好涼快。」她說,兩隻脚如白鯈在水中浮游。
我也把手放下去戲水,然後握住一條鯈。
「別這樣,快放手。」她掙扎着,白蓮似的面上開了一朶小小的紅蓮。
「不。」我握得更緊了。當她明白抗拒只是一種徒勞時,白鯈便在水中靜止不動了。
偎着我,閉着眼,她把頭靠在我肩上。蓬蓬的雨聲中我仍然覺察到她的心跳。
時間是凝固的了。
歎息着,她把腳輕輕掙開我的掌握:「我們走吧。」
走過小郵亭時,我說:「告訴我妳的住址,我寫信給妳。」
「不。」
「是矜持麼?」
「不是。」
我推動旋轉門,把希望和夢推出去。
在博物館前,她說:「這次我們是完完全全站在夢境之外了。」
「你會記得我嗎?」
「我不知道。」她黯然地:「最好能忘掉,你呢?」
「妳說我能嗎?」她不回答我了。細碎的跫音敲擊著我的心房。
在大門口,她說:「別再送了,你該實踐你的諾言。」
我語塞了。扶着牆柱,我們默默地對看着。她伸出手,又縮了回去:
「不要說再見了,我們不會再碰頭的。」
我把旅行袋還給她,她揚了揚傘,低聲對我說:「本想把它送給你,但是我想該讓這場雨清醒你。」
我笑着問她:「是開玩笑嗎?」
「不是。」
時間一秒秒地過去了,甩了甩頭,她振作似地:「願意答應我最後的一個要求嗎?」
我點點頭。
「請把頭轉過去五分鐘。」
我依了。
「祝福你,也祝福你的她。」她在後面輕喊。
我也回答她:「祝福妳,也祝福妳的他。」
「別轉過頭來。」我聽見她離開的脚步聲了,而且漸去漸遠,我再也忍不住轉過身來,衝向路旁,向右看去,她已跑到盡頭,突然她轉過身來,她看見我了,我對她揮揮手,她也對我揮揮手,然後一溜烟跑向轉角處,不見了。
雨下得更大了,我掏出那條絲絹往臉上擦,嘴邊却覺得濕濕的、鹹鹹的、熱熱的,不知是雨還是淚。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徐志摩「偶然」
彰化站。
人像潮水般的湧出,另一羣又潮水似地衝進來,月臺上匯成了一片洶湧的人潮。
車站的廣播聲、汽笛聲、小販的叫賣聲、小孩的啼哭聲、談話聲、喝罵聲如浪濤撞擊着心房與耳膜。
暗歎一口氣,我又低下頭去看書。
一個女人在我身旁坐下來。
從眼睛的餘光中,我知道她穿着白衣紫裙,但我頭也沒抬,繼續看我的茶花女。這種反常的態度,不是由於我對女人沒興趣,假裝道學,而是沒有勇氣瞧上一眼。所謂沒有勇氣,既非我害怕女人,亦非看了她們會戰戰兢兢,我只是在逃避。
是的,我在逃避,逃避自己,逃避女人,逃避一切。這種不敢面對現實的態度有點近於頹廢,因爲一場情感上的劇變使我幾乎死去。我愛過一個女人,她也以全部生命來愛我,但在現實的裁判下,我們硬生生地分開了,她含淚去,於是愛神遠颺。
我的美夢幻滅了,理想和希望也隨之俱碎。兩年來我不思振作,離群索居,我深知這是自暴自棄,但不敢承認這是頹廢,雖然事實上我已頹廢了。
如是沈淪掙扎了兩年,以前阿諛過、讚美過我的人一變而蔑視我,這使我感到憤怒;許多以前落在我後面的人現在跑到前頭去了。這使我感到悲哀,憤怒和悲哀使我從噩夢中清醒過來,於是在生之旅程上我再度整裝出發。
窮本溯源,我曉得頹廢的原因是爲了女人,於是我警告自己:「敬而遠之」。我的意思不是認爲女人可恨或她們是禍水;相反的,我認爲她們很可愛,但也正因爲她們可愛,我才愛「慘」了,我鼓勵那些有福氣的男人多多接近她們,但却警告自己別走近去。我知道這不是真正的達觀,但每當想起現在的奮勉向上和從前的不思振作有如天壤之別時,我就自嘲自慰地笑了。
車到豐原,廣播小姐嬌滴滴地由麥克風喊道:「各位旅客請注意,各位旅客請注意,前面的一段鐵軌壞了,現正搶修中,也許不要多久即可通車,請各位旅客放心……」
像一顆炸彈在人們的心中爆開來。
車廂內立刻掀起一片混亂與叫喊,男人的喝罵,女人的尖叫。
「怎麼辦?怎麼辦?」的呼聲此起彼落。
我焦急地抬起頭來,一轉頭正和身旁女人的眼光觸個正着,我一怔,這女人好一副悠閒的姿態!
迎着她的微笑,我也報以微笑。
「到那裏?」她問。
「臺北。」我回答,她是一個眉清目秀的女人,但並不漂亮;大部份的女人是近觀不如遠看,而她却是例外,一頭細軟烏柔的頭髮,深幽的眼神,兩道彎彎的眉毛習慣性地蹙着,嘴上時常掛着微笑,她的微笑令人有落淚的感覺,但不令人討厭,這是一個憂鬱而惹人憐愛的女人。我禮貌性地問她:「妳呢?」
「一樣。」
「哦,那太巧了。」我一邊打量她一邊思索,這女人究竟是少女還是少婦?如果是少女,舉止間却有少婦成熟的風韻;如果是少婦,體態却又恁地輕盈。
「這樣子什麼時候才能到臺北呢?」望着擾攘喧囂的人羣我有點不耐。
「現在三點十分」,她看着腕錶,「如果準時到達臺北已是晚上七點;慢一點鐘開車是八點;最壞的打算是慢三點鐘開車,那麼十點也可以到達了。」
我驚異她那安閒自若的態度。
「急也沒用,」她解釋:「坐車就該有這種心理準備。」
苦難似乎能增加彼此間的感情,本是兩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一下子却像好朋友似地聊起來。
鐵路局並沒讓人失望,只經過半過鐘頭,車子又向前行駛了。
「一本賺人熱淚的好小說」,望着我手中的茶花女,她說:「但不僅是賺人熱淚而已。」
茶花女我已看過兩種中文譯本,每次都令我唏噓不已,這次看的是英文版,同樣地,我們沈浸在哀愁中。我害怕痛苦,但却喜愛欣賞悲劇,包括電影、戲
劇和小說,甚至喜愛欣賞纏綿悱惻的情詩和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結果是愁上加愁,這種矛盾的心理我說不出是什麼原因,還是讓心理學家去探討吧。
我們自小仲馬的茶花女談到大仲馬的基度山恩仇記和戲劇安東尼,她的欣賞能力之高令我咋舌。然後又談起中國的小說和詩,我想我有點喜歡這個女人了。
「我該說我們相見恨晚了。」望着她,我說。
她憂鬱地皺了皺眉毛,嘴皮牽動了一下,却沒說話。
我有一種被冷落的難堪。
過了一會,她說:「我們是朋友麼?不是的,我們僅僅是陌生人罷了。」
「就算是陌生人吧,但我們比熟朋友都談得來。」
她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我想我們該把陌生化爲熟稔,請問您的芳名?」
「名字只是個代表符號。」她笑着回答我:「你不覺得這樣太庸俗嗎?」她的搶白使我臉上的溫度增加,我只好自我解嘲地說:「我本來就是俗人。」
「那不是你的眞心話。」她搖頭。
「你看過徐紆的鬼戀吧?」她問,見我點頭,又說:「我看完後寫了一首打油詩:『你莫問我是人是鬼?我不問你姓甚名誰?人不定美善,鬼也不定醜惡」。
「好詩!」我脫口說。
「我不間你姓甚名誰?」她笑着:「你也莫問我家住何處?」
我苦笑着,好厲害的嘴巴。
「是不是要問我的年齡?」她調皮地:「告訴你我可做你的姐姐。」
不悅於她的放肆,我哼了一聲。她不介意地問我:「你不相信?」
「相信」,我戲謔地盯着她的眼睛:「拋開以前的不談,起碼我現在相信。」倏然昇起兩片紅暈,避開我的眼光,她說:「你不感到說得太過份麼?」
「同船一渡,七世修來,我們不是有緣的朋友麼?」
「但也僅是朋友而已。」
「對一個好朋友來說,這是不算什麼的。」
「但我們什麼也不是。」
「我倒願這條路漫無止境,而車子永遠不停。」她的眉毛又皺了縐,像上了弦的弓預備對我的心射來,她說:「別這麼樣,你該尊重我,因爲我已結婚。」我悵惘地望着她。
我攤了攤手,做一個憂傷的表情:
「我能說什麼呢?難道我要代妳低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而黯然神傷嗎?」
「人生如夢也如戲,我們的目的地也快到了,戲散了,夢也該醒了。」
「別忘記莊子筆下的夢是一場好夢。」
她憂鬱地把頭轉向窗外,窗外不知什麼時候已細細地下起雨來。
臺北到了。
除幾本書外,我手中無一物,我想我將要變成一隻落湯鷄了。
「別愁。」她舉一把紫色的洋傘。
第一次我感到女人的洋傘是這麼可愛,既可增加美觀,又可遮日,甚至還
可避雨。
大批大批的人擠着、吵着跳出去。
人都快走光了,我站起來:
「該走了吧?」
「眞快。」她笑笑,拿下一個旅行袋。我笑着問她:「是鈔票麼?」「也許是。」她笑笑。
我接過她的旅行袋,她撑着傘,走出月臺。
雨仍細細地下着,一點點,一條條織着無邊無際的半透明的網。
「我們該說再見了吧?」在車站她伸出手,抑鬱地笑着。
「不。」我說:「我送妳。」
「不。」
「我只是順道而已。」我撒謊。
經過西站沿重慶南路直走。風斜斜地吹來,把小小的傘吹開去,雨淋我一身的潮濕。
「靠近點。」她說。
挨緊她,空著的左手摟著她的腰,她微顫了一下,我接過她的旅行袋,她撑着傘走出月台。
平日車水馬龍的一條路,現在除了風雨中穿梭的計程車與公共汽車外,唯有巴士站寥寥的乘客顫抖地點綴一街的冷落。
霓虹燈光交錯地斜照下來,她的臉色顯得格外蒼白,「冷嗎?」我問。
「嗯。」
「靠過來一點。」我的手再緊了緊。
「嗯。」
「原諒我的不禮貌,」我歉疚地笑笑:「妳沒告訴我妳的名字。」
望着深鎖的眉毛,我問:「妳覺得不快麼?」
「嗯。」
「爲什麼?」
「你知道。」
我搖頭。
「但願我們不曾相遇。」她輕輕喟息。
何其熟悉的喟息!我曾在那個女人的身邊聽到?
「幸虧我們相遇。」
她抬起眼睛看了看我,長長的睫毛好黑好亮。
衡陽街前雨水的淅瀝代替了往日的喧嘩。
到第一銀行總行時,我們向右轉,繞過總統府後面。
越過貴陽街,在司法大廈後面,她深深地,幽幽地望着我::「請留步。」
「讓我送你到植物園為止。」
「何必如此,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她凄涼地笑了一笑。
「如果這條路漫無止境,如果這場雨下個不停,那我們就可永遠悠閒地走着。」
「唉,畢竟你還年輕。」
我很不以爲然地哼了一聲。
「別生氣,」她笑着說:「我也曾經有過你那可愛的年齡。」
最後那句話使我真的生氣起來。
「我愛過一個男人,」她無視於我的不悅,繼續說下去:「他也愛我,但最後我們却分開了。」
我的怒氣全消了。多巧的事!多巧的人!現在竟巧妙地碰在一起了。這次輪到我歎氣了。
「是同情我麼?」她憂鬱地笑笑。
「不,我只是在爲自己歎氣,」我解釋着:「我的遭遇跟妳完全一樣。」
她的眉毛縐得更深了,眼睛迷茫地望着我,久久地再說不出一句話。
「我們是同病相憐了,」我說:「妳說我們不該在一起嗎?」
「別這樣說,」她忽然軟弱起來,無力地低聲說:「我說過我已結婚了。」
「你愛他嗎?」
「雖然我不愛他,但他愛我,我們已有了小孩。」
我開始瞭解了,人生原來有許多無奈,她配向我說教了。
隨著她的目光望去,我發現植物園的大門已在前面。
「好了吧?」她笑着看我:「一個君子是不該食言而肥的。」
我的臉微微地發熱,我說:「我常到植物園散步的,妳願意陪我走一段嗎?」
「你是够聰明的」她說:「我再不好意思拒絕了。」
於是我推動旋轉門說:「請。」
她調皮地看看我,並折起小洋傘。
在裏面,我說:「植物園是個美麗的夢境,現在我們是在夢中。」
她笑笑,沒有反駁我,打開傘。
我發覺頭已整個淋濕,手往口袋裏掏,却掏不出什麼東西來。」
「哈,哈,畢竟還是一個大孩子,」她笑着,不管我的難堪,拿一條絲絹擦她那烏雲似的秀髮,頭往後仰,那姿態很美,「連手帕都忘記帶,諾,給你吧!」
我接過來擦,一股香水味撲鼻。
「妳剛說過要送給我。」我把濕透的絲絹往袋裏塞:「却之不恭,受之有愧了。」
「你像個無賴。」
雨打在池上,發着蓬蓬的清響。一陣風來,把兩片聚在一起的浮萍吹開了。我把眼調開去,看另一池的紅蓮,却聽到她的吟哦聲:「風中柳絮水中萍,聚散兩無情!」
「喂!」我上前扶着欄桿,同她並坐,「讓我們回憶吧!」
「可是當一個人沈緬於回憶中時,他已經老了。」她凄凉地說。
「別這麼說,」我有點急躁和難受,「讓我們回憶快樂的事兒吧。」
「嗯,」她點點頭,閉了閉眼睛,然後睜開來審視著我:「我為什麼要坐到你的旁邊?又爲什麼要跟你講話?因爲你太像一個人了。」
「那個人是妳的他麼?」
「嗯。」
「這是所謂移情作用了,」我苦笑着:「我已是一個可憐的替身,一個多餘的孿生兄弟。」
「你可以做我的弟弟。」
我有點火了,我想我真的被看扁了。
「別生氣,」她用微笑淋熄剛生了的怒火:「我只是說「可以」而已,我並不會向你要求,因爲你是一個可怕份子,一個危險弟弟。」
我張口結舌地望著她。
「你的野心不僅在做弟弟而已。」
她的解釋使我高興了起來。
走下階梯,走上小橋,我問:「這橋是鵲橋麼?」
她答非所問地說:「我的脚好髒。」
我跟着她蹲下去,她右手撐傘,左手脫鞋。
「好涼快。」她說,兩隻脚如白鯈在水中浮游。
我也把手放下去戲水,然後握住一條鯈。
「別這樣,快放手。」她掙扎着,白蓮似的面上開了一朶小小的紅蓮。
「不。」我握得更緊了。當她明白抗拒只是一種徒勞時,白鯈便在水中靜止不動了。
偎着我,閉着眼,她把頭靠在我肩上。蓬蓬的雨聲中我仍然覺察到她的心跳。
時間是凝固的了。
歎息着,她把腳輕輕掙開我的掌握:「我們走吧。」
走過小郵亭時,我說:「告訴我妳的住址,我寫信給妳。」
「不。」
「是矜持麼?」
「不是。」
我推動旋轉門,把希望和夢推出去。
在博物館前,她說:「這次我們是完完全全站在夢境之外了。」
「你會記得我嗎?」
「我不知道。」她黯然地:「最好能忘掉,你呢?」
「妳說我能嗎?」她不回答我了。細碎的跫音敲擊著我的心房。
在大門口,她說:「別再送了,你該實踐你的諾言。」
我語塞了。扶着牆柱,我們默默地對看着。她伸出手,又縮了回去:
「不要說再見了,我們不會再碰頭的。」
我把旅行袋還給她,她揚了揚傘,低聲對我說:「本想把它送給你,但是我想該讓這場雨清醒你。」
我笑着問她:「是開玩笑嗎?」
「不是。」
時間一秒秒地過去了,甩了甩頭,她振作似地:「願意答應我最後的一個要求嗎?」
我點點頭。
「請把頭轉過去五分鐘。」
我依了。
「祝福你,也祝福你的她。」她在後面輕喊。
我也回答她:「祝福妳,也祝福妳的他。」
「別轉過頭來。」我聽見她離開的脚步聲了,而且漸去漸遠,我再也忍不住轉過身來,衝向路旁,向右看去,她已跑到盡頭,突然她轉過身來,她看見我了,我對她揮揮手,她也對我揮揮手,然後一溜烟跑向轉角處,不見了。
雨下得更大了,我掏出那條絲絹往臉上擦,嘴邊却覺得濕濕的、鹹鹹的、熱熱的,不知是雨還是淚。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