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你可以不頭痛
內容簡介
                        
減緩頭痛強度 ╳ 擺脫疼痛日常
30多年臨床治療經驗 ╳ 56道診間常見問題
台灣頭痛研究領航者 王署君醫師
助你迎接健康新人生
心血管疾病、氣喘、過敏、癲癇、睡眠障礙、焦慮症、憂鬱症……
你的病痛,可能都與頭痛有關。
頭痛不要忽視、不要忍耐
你是否隨時都在頭痛?毫無徵兆就開始頭痛?
喝咖啡會頭痛?沒喝咖啡會頭痛?
睡太久會頭痛?睡不飽會頭痛?
太熱會頭痛?太冷會頭痛?
上學會頭痛?放假會頭痛?
生理期會頭痛?排卵期會頭痛?
頭痛可以治療、可以緩解
正確服藥、規律生活、記錄頭痛頻率和規則,
找出頭痛原因,做好防備工作,
就能輕鬆控制頭痛,享受無痛日常。
本書特點
1. 多項研究實證,助你找到頭痛根源,對症下藥
2. 30多年臨床經驗,提供快速止痛良方
3. 貼近生活面向,快速解答患者常見的迷思和疑惑
				30多年臨床治療經驗 ╳ 56道診間常見問題
台灣頭痛研究領航者 王署君醫師
助你迎接健康新人生
心血管疾病、氣喘、過敏、癲癇、睡眠障礙、焦慮症、憂鬱症……
你的病痛,可能都與頭痛有關。
頭痛不要忽視、不要忍耐
你是否隨時都在頭痛?毫無徵兆就開始頭痛?
喝咖啡會頭痛?沒喝咖啡會頭痛?
睡太久會頭痛?睡不飽會頭痛?
太熱會頭痛?太冷會頭痛?
上學會頭痛?放假會頭痛?
生理期會頭痛?排卵期會頭痛?
頭痛可以治療、可以緩解
正確服藥、規律生活、記錄頭痛頻率和規則,
找出頭痛原因,做好防備工作,
就能輕鬆控制頭痛,享受無痛日常。
本書特點
1. 多項研究實證,助你找到頭痛根源,對症下藥
2. 30多年臨床經驗,提供快速止痛良方
3. 貼近生活面向,快速解答患者常見的迷思和疑惑
目錄
						自序  撥雲見日,找回無頭痛的日常 
Part 1 認識頭痛
1 頭痛可以治療
2 頭痛新知
趨勢1:新冠造成頭痛
趨勢2:打1次,頭痛緩解1~3個月
3 頭痛共病症
共病1:心理疾患
共病2:失眠
共病3:過敏
共病4:血壓
共病5:不寧腿
共病6:纖維肌痛症
共病7:眩暈
PART 2 細解頭痛迷思
4 醫學迷思
Q1 頭痛是小毛病嗎?
Q2 頭痛是遺傳的嗎?
Q3 頭痛會傳染嗎?
Q4 只痛一邊就是偏頭痛嗎?
Q5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頭痛嗎?
Q6 頭痛和胖瘦、三高有關嗎?
Q7 頭痛和腦中風有關嗎?
Q8 頭痛可能是長腦瘤嗎?
Q9 眼壓高和頭痛有關嗎?
Q10 頭痛是情緒問題嗎?
5 用藥迷思
Q1 頭痛要吃止痛藥嗎?
Q2 止痛藥可以長期吃嗎?
Q3 止痛藥會愈吃愈重嗎?
6 生活迷思
Q1天氣變化會引起頭痛嗎?
Q2 吹到風會頭痛嗎?
Q3 坐月子時洗頭會頭痛?
Q4 洗澡會加劇偏頭痛嗎?
Q5 生理期會頭痛嗎?
Q6 頭痛不能上學是藉口嗎?
7 飲食迷思
Q1 水喝不夠會頭痛嗎?
Q2 喝酒會頭痛嗎?
Q3 喝咖啡可以緩解頭痛嗎?
Q4 喝太多飲料會頭痛嗎?
PART 3 頭痛保健快問快答
8 醫學問題
Q1 頭痛是疾病或症狀?
Q2 頭痛該看哪一科?
Q3 頭痛是慢性病嗎?
Q4 頭痛可以根治嗎?
Q5 頭痛誘發因素是什麼?
Q6 頭痛和心理因素有關嗎?
Q7 哪種頭痛要盡快就醫?
Q8 哪種狀況不是單純頭痛?
Q9 造成頭痛的可能因素有哪些?
Q10 不同位置的頭痛成因一樣嗎?
Q11 頭痛是自律神經失調嗎?
Q12 頭痛患者比較容易耳鳴嗎?
Q13 什麼是偏頭痛?
Q14 偏頭痛有哪些前兆?
Q15 偏頭痛有哪些後遺症?
Q16 偏頭痛和中風有關嗎?
9 治療問題
Q1 中醫與西醫對頭痛的診斷與療法有何不同?
Q2 頭痛時,要冰敷或熱敷呢?
Q3 有哪些立即、迅速緩解頭痛的方法?
Q4 頭痛是否可以服用成藥?
Q5 吃止痛藥有哪些禁忌嗎?
Q6 肝不好的人可以吃止痛藥嗎?
Q7 腎不好的人可以吃止痛藥嗎?
Q8 胃不好的人可以吃止痛藥嗎?
Q9 坊間流傳的治頭痛偏方有效嗎?
10 生活問題
Q1 哪些方法和生活習慣可以有效預防偏頭痛?
Q2 哪些運動有助於改善頭痛?
Q3 頭痛患者運動要注意什麼?
Q4 運動後經常會頭痛,要注意什麼?
Q5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假日頭痛?
Q6 頭痛患者日常飲食要注意什麼?
Q7 為什麼沒喝咖啡會頭痛?
Q8 需要補充哪些營養素或保健食品?
PART 4 個案故事
11 醫師全家都偏頭痛
12 練禪修、學打坐,揮別頭痛
13 花時間找出有用的治療方法
14 脊髓破洞的頭痛患者
PART 5 頭痛新療法
15 藥物治療
16 非藥物治療
17 另類與輔助療法1:自然療法
18 另類與輔助療法2︰針灸
19 另類與輔助療法3︰運動
附錄1:常見的頭痛治療方式
附錄2:頭痛自我檢查表
附錄3:頭痛日記
				Part 1 認識頭痛
1 頭痛可以治療
2 頭痛新知
趨勢1:新冠造成頭痛
趨勢2:打1次,頭痛緩解1~3個月
3 頭痛共病症
共病1:心理疾患
共病2:失眠
共病3:過敏
共病4:血壓
共病5:不寧腿
共病6:纖維肌痛症
共病7:眩暈
PART 2 細解頭痛迷思
4 醫學迷思
Q1 頭痛是小毛病嗎?
Q2 頭痛是遺傳的嗎?
Q3 頭痛會傳染嗎?
Q4 只痛一邊就是偏頭痛嗎?
Q5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頭痛嗎?
Q6 頭痛和胖瘦、三高有關嗎?
Q7 頭痛和腦中風有關嗎?
Q8 頭痛可能是長腦瘤嗎?
Q9 眼壓高和頭痛有關嗎?
Q10 頭痛是情緒問題嗎?
5 用藥迷思
Q1 頭痛要吃止痛藥嗎?
Q2 止痛藥可以長期吃嗎?
Q3 止痛藥會愈吃愈重嗎?
6 生活迷思
Q1天氣變化會引起頭痛嗎?
Q2 吹到風會頭痛嗎?
Q3 坐月子時洗頭會頭痛?
Q4 洗澡會加劇偏頭痛嗎?
Q5 生理期會頭痛嗎?
Q6 頭痛不能上學是藉口嗎?
7 飲食迷思
Q1 水喝不夠會頭痛嗎?
Q2 喝酒會頭痛嗎?
Q3 喝咖啡可以緩解頭痛嗎?
Q4 喝太多飲料會頭痛嗎?
PART 3 頭痛保健快問快答
8 醫學問題
Q1 頭痛是疾病或症狀?
Q2 頭痛該看哪一科?
Q3 頭痛是慢性病嗎?
Q4 頭痛可以根治嗎?
Q5 頭痛誘發因素是什麼?
Q6 頭痛和心理因素有關嗎?
Q7 哪種頭痛要盡快就醫?
Q8 哪種狀況不是單純頭痛?
Q9 造成頭痛的可能因素有哪些?
Q10 不同位置的頭痛成因一樣嗎?
Q11 頭痛是自律神經失調嗎?
Q12 頭痛患者比較容易耳鳴嗎?
Q13 什麼是偏頭痛?
Q14 偏頭痛有哪些前兆?
Q15 偏頭痛有哪些後遺症?
Q16 偏頭痛和中風有關嗎?
9 治療問題
Q1 中醫與西醫對頭痛的診斷與療法有何不同?
Q2 頭痛時,要冰敷或熱敷呢?
Q3 有哪些立即、迅速緩解頭痛的方法?
Q4 頭痛是否可以服用成藥?
Q5 吃止痛藥有哪些禁忌嗎?
Q6 肝不好的人可以吃止痛藥嗎?
Q7 腎不好的人可以吃止痛藥嗎?
Q8 胃不好的人可以吃止痛藥嗎?
Q9 坊間流傳的治頭痛偏方有效嗎?
10 生活問題
Q1 哪些方法和生活習慣可以有效預防偏頭痛?
Q2 哪些運動有助於改善頭痛?
Q3 頭痛患者運動要注意什麼?
Q4 運動後經常會頭痛,要注意什麼?
Q5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假日頭痛?
Q6 頭痛患者日常飲食要注意什麼?
Q7 為什麼沒喝咖啡會頭痛?
Q8 需要補充哪些營養素或保健食品?
PART 4 個案故事
11 醫師全家都偏頭痛
12 練禪修、學打坐,揮別頭痛
13 花時間找出有用的治療方法
14 脊髓破洞的頭痛患者
PART 5 頭痛新療法
15 藥物治療
16 非藥物治療
17 另類與輔助療法1:自然療法
18 另類與輔助療法2︰針灸
19 另類與輔助療法3︰運動
附錄1:常見的頭痛治療方式
附錄2:頭痛自我檢查表
附錄3:頭痛日記
序/導讀
						  撥雲見日,找回無頭痛的日常
行醫數十載,我始終堅信,正確的醫療知識才能讓患者面對疾病時不會茫然無助。《你可以不頭痛》正是我多年來對頭痛研究與臨床實踐的心血結晶,希望幫助更多受頭痛所苦的朋友,撥開烏雲,重見天光。
回顧我的醫學生涯,選擇神經內科,並專攻「頭痛」這個當時相對冷門的領域,真的是偶然。在那個年代,「台灣偏頭痛患者很少」的迷思深植人心,許多患者即使承受劇烈頭痛,也常被誤診或輕忽。
然而,我從金門老年人流行病學調查上觀察到,頭痛不僅普遍,更嚴重影響許多人的生活品質。這份強烈的「不對勁」,驅使我一頭鑽進這個領域,從建構本土流行病學研究,到開發自創的頭痛問卷與頭痛日記,只為更精準的揪出頭痛病因,提供有效治療。
赴美學習的經驗,讓我得以一窺國際頭痛醫學的先端,不僅學到看病的方法,更學會如何以系統性思維去解讀頭痛的複雜性。回台灣後,我活用這些寶貴經驗,並結合台灣在地化的特性,致力於推廣頭痛醫學的正確觀念。
偏頭痛絕非單純的「頭痛」,它常常伴隨許多共病症,例如焦慮、憂鬱、失眠、過敏,甚至是胃腸不適等。因此,看診時,我總是強調全面性的評估,關注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包括病史、情緒、睡眠、家族史、運動習慣及用藥等,因為都對頭痛有重要影響。
近年來,頭痛治療有了突破性進展。從新型藥物的研發,例如「抑鈣素基因相關胜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 CGRP)抗體與拮抗劑的問世,到電與磁刺激療法的輔助,都為頭痛患者帶來新希望。我在這本書中也不藏私的分享這些最新醫療資訊及臨床試驗結果,還包括COVID-19對頭痛的影響,希望讀者能從中獲得正確知識,而非道聽塗說,或因資訊不足而錯失治療良機。
然而,我更想強調的是,無論醫療技術如何進步,患者積極主動參與治療是非常關鍵的一步。我的頭痛門診十分強調每日更新頭痛日記,因為它能幫助醫師全面了解患者頭痛模式、嚴重程度及誘發因子,更讓患者能夠真正認識自己。這不僅只是紀錄,更是為了協助患者知己知彼,最終「戰勝」頭痛。
撰寫這本書的過程,是再一次梳理我多年行醫經驗的過程,我希望能用最淺顯易懂的文字,將艱澀的醫學知識轉化為實用的建議,讓讀者能產生共鳴,並從中受益。無論你是長期為頭痛所苦,或是想更深入了解頭痛的成因與治療,我都希望能透過這本書,為你點亮一盞明燈。
願所有為頭痛所困擾的朋友,都能在本書中找到解答,找回無頭痛的日常,重拾生活的色彩,同時感謝廖誼佳醫師與麗霞、桂儀、貞岑及天下文化出版團隊讓本書順利完成並出版。
				行醫數十載,我始終堅信,正確的醫療知識才能讓患者面對疾病時不會茫然無助。《你可以不頭痛》正是我多年來對頭痛研究與臨床實踐的心血結晶,希望幫助更多受頭痛所苦的朋友,撥開烏雲,重見天光。
回顧我的醫學生涯,選擇神經內科,並專攻「頭痛」這個當時相對冷門的領域,真的是偶然。在那個年代,「台灣偏頭痛患者很少」的迷思深植人心,許多患者即使承受劇烈頭痛,也常被誤診或輕忽。
然而,我從金門老年人流行病學調查上觀察到,頭痛不僅普遍,更嚴重影響許多人的生活品質。這份強烈的「不對勁」,驅使我一頭鑽進這個領域,從建構本土流行病學研究,到開發自創的頭痛問卷與頭痛日記,只為更精準的揪出頭痛病因,提供有效治療。
赴美學習的經驗,讓我得以一窺國際頭痛醫學的先端,不僅學到看病的方法,更學會如何以系統性思維去解讀頭痛的複雜性。回台灣後,我活用這些寶貴經驗,並結合台灣在地化的特性,致力於推廣頭痛醫學的正確觀念。
偏頭痛絕非單純的「頭痛」,它常常伴隨許多共病症,例如焦慮、憂鬱、失眠、過敏,甚至是胃腸不適等。因此,看診時,我總是強調全面性的評估,關注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包括病史、情緒、睡眠、家族史、運動習慣及用藥等,因為都對頭痛有重要影響。
近年來,頭痛治療有了突破性進展。從新型藥物的研發,例如「抑鈣素基因相關胜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 CGRP)抗體與拮抗劑的問世,到電與磁刺激療法的輔助,都為頭痛患者帶來新希望。我在這本書中也不藏私的分享這些最新醫療資訊及臨床試驗結果,還包括COVID-19對頭痛的影響,希望讀者能從中獲得正確知識,而非道聽塗說,或因資訊不足而錯失治療良機。
然而,我更想強調的是,無論醫療技術如何進步,患者積極主動參與治療是非常關鍵的一步。我的頭痛門診十分強調每日更新頭痛日記,因為它能幫助醫師全面了解患者頭痛模式、嚴重程度及誘發因子,更讓患者能夠真正認識自己。這不僅只是紀錄,更是為了協助患者知己知彼,最終「戰勝」頭痛。
撰寫這本書的過程,是再一次梳理我多年行醫經驗的過程,我希望能用最淺顯易懂的文字,將艱澀的醫學知識轉化為實用的建議,讓讀者能產生共鳴,並從中受益。無論你是長期為頭痛所苦,或是想更深入了解頭痛的成因與治療,我都希望能透過這本書,為你點亮一盞明燈。
願所有為頭痛所困擾的朋友,都能在本書中找到解答,找回無頭痛的日常,重拾生活的色彩,同時感謝廖誼佳醫師與麗霞、桂儀、貞岑及天下文化出版團隊讓本書順利完成並出版。
試閱
						  醫師全家都偏頭痛
很多患者問我:「王醫師,為什麼你能那麼清楚的描述我體驗到的頭痛?」我的回答是:「因為我也有偏頭痛啊!」
頭痛專家不只自己有偏頭痛,家人也有偏頭痛困擾。
我做頭痛研究已經30多年,可以肯定的說頭痛的人真的非常多,因為我們做實驗時很難找到沒有頭痛的人當對照組,身邊幾乎每個人都會頭痛,完全沒有頭痛的人其實非常少。尤其我們的醫護人員都忙到沒有吃飯時間,幾乎人人都會頭痛。
我也是偏頭痛患者,發生的時間非常晚,應該是40歲左右,在這之前根本沒有頭痛過。第一次頭痛是在家裡看書時,突然視力變得模糊,看字不清楚,接著從視覺正中心出現閃光,就一道光,一直跳、跳、跳,而且光暈愈來愈大,中間看不到,外圍的亮光增加,我這才真正體會到,原來偏頭痛的預兆是這樣。
那時的頭痛是慢慢出現,就像一團迷霧,脹滿腦子,之後看到一道光暈,光暈一直擴大,然後遮住我單邊一大片視線,看不到東西,要稍微側身偏頭去看,才能看得清楚,整個歷程約莫持續20分鐘。
我的預兆型偏頭痛發作次數不多,但比較干擾我的是頭痛常常在看診或查房時發生。
雖說發作前5~20分鐘會有預兆,例如在視野單側看到閃光或亮點,但我無法預測這些預兆何時會來報到。由於頭痛發作時,會有一側視野被擋住看不清楚,有時候擋住我半邊視力,所以我只好在看診時把頭晃來晃去,調整到可以看清楚病歷的角度。
頭痛結束後,通常頭部會有點不舒服,我會吃止痛藥,讓頭痛不要繼續干擾我看診。
我看診時如果頭痛發作,我會跟患者說:「我的頭痛正在發作,不過你放心,我的頭腦是好的。」我會趁著沒有患者的時候吃藥,有段時間還會把止痛藥放在皮夾裡,以備不時之需。
頭痛發生1小時內吃藥,跟頭痛發生2~3小時後吃藥,效果差很多,如果患者頭痛次數不多,例如1個月少於4次,我會建議病人愈快吃藥愈有效。
我知道自己是預兆型偏頭痛患者,所以常跟太太開玩笑:「因為我周圍環繞很多頭痛的人,我的症狀是被『傳染』的。」事實上當然不是,我的母親就有偏頭痛,我的頭痛最可能是「遺傳」的。
台灣的預兆型偏頭痛患者比例大概只占偏頭痛族群10% ,在國外大概有30%。我的預兆型偏頭痛很符合診斷標準,而且年紀大了以後,發作得愈來愈少,甚至連預兆發作以後的頭部緊繃感都不見了。
用對方法解決頭痛問題
太太的偏頭痛和我不太一樣,我是預兆型偏頭痛,她是無預兆型偏頭痛,年輕時非常嚴重,應該是我見過的患者中較嚴重的。
在我投入頭痛研究之前,不知道她這麼嚴重,後來才發現她真的很辛苦,最嚴重的一次頭痛發生在考大學時,因為痛到嘔吐還被送急診。
不僅太太的偏頭痛很嚴重,我岳母和小姨子也有偏頭痛,岳母現在雖然年紀大了、頭痛變少了,可是頭暈不斷。相對於太太娘家深受頭痛困擾的女士們,我岳父卻沒有頭痛,好得很。
頭痛是太太生活裡的麻煩事,她以前是護理長,超級能忍耐、特別會忍耐,每次生理期會肚子痛、頭痛,甚至嚴重到眩暈、嘔吐,也不能請假休息,她還服用過頭痛預防性用藥一陣子,幸好這幾年由於停經了,生活較規律,也有運動,頭痛大大減少。
因為我和太太都有頭痛,所以3個小孩也都有偏頭痛問題,其中大女兒和我太太一樣滿嚴重的。
大女兒很小就開始頭痛,約莫是三、四歲,那時我才知道原來頭痛可以這麼早發生。她念小學時,每次頭痛不舒服就到保健室躺床休息,當時學校護理師無法給藥解決她的頭痛,只能打電話給家長去接孩子回家。
因為我們夫妻都在醫院工作,非常忙碌,不大可能臨時去接女兒,經過考量,我讓她在小學三、四年級時,學會自己使用普拿疼類止痛藥。這類藥物相對安全,小孩也可以用,後來弟弟在學校頭痛也會找姊姊拿藥。
為什麼要教孩子用藥?我認為頭痛久了不處理,只會痛得更嚴重,如果可以趕快解決孩子的頭痛,他不用趴在桌上、不用去保健室躺著,可以盡快回到常規生活,這很重要。因此,我認為要讓孩子或學校護理師學會在頭痛時正確用藥。
大女兒長大以後曾經1個月頭痛10多天,到了大學四年級時,幾乎每天都在頭痛。因為頭痛頻率實在太高,後來她選擇進行肉毒桿菌素治療,現在頭痛已經減少到1個月3、4天。
目前大女兒每3個月做1次肉毒桿菌素治療,頭痛狀況改善非常多。這也讓我覺得,新藥物的發明很重要,如果用對方法,也剛好對患者有效,就能解決原來令人困擾不已的偏頭痛問題。
頭痛患者未必容易有高山症
我不害怕偏頭痛發作,因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知道可以如何治療,也因為有了偏頭痛經驗,讓我更能理解患者的處境、感同身受,提出適合每位患者的治療與建議。
通常我在聽患者形容偏頭痛時,會問得很仔細,比如他說頭痛前看到預兆,我會建議他把特徵紀錄下來:「預兆出現幾分鐘?什麼時候出現?什麼時候消失?如何表現?」預兆很常是亮光和閃光,但如果我沒有預兆型偏頭痛,就不太能理解患者在說什麼。
我有過冰錐型頭痛(Ice-Pick Headache;又稱原發性刺戳性頭痛[Primary Stabbing Headache]),這種頭痛會有固定一個點非常痛,就像有人拿錐子一直戳你。那個痛通常幾秒鐘就結束,但有時會持續約1週,所以患者講述時,我一聽就知道這是和我一樣的冰錐型頭痛。很多醫師不知道這種頭痛也不會治療,導致患者很緊張,做了很多無謂的檢查。
在這裡分享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年,我們全家要去中國九寨溝旅遊,擔心登高山會很容易出現高山症,因為高山症的第一個症狀就是全家都有的頭痛。
九寨溝的黃龍山海拔超過3千公尺,風景秀麗,可是我實在很擔心家人出現高山症,所以行前做了功課、準備了很多藥,不只有頭痛藥、止痛藥,還去找預防高山症的藥物丹木斯(Diamox®),幸好一路上除了太太出現不算是嚴重高山症的高山頭痛,其他家人都沒出現頭痛或高山症。
我想太太可能是一路上都在擔心兒子的氣喘發作,沿途頻頻詢問兒子狀況,太緊張、太焦慮,導致頭痛發作。
這趟旅程我帶的藥物剩下很多,家人沒怎麼用上,反倒是旅途中救了同團的旅伴。回來之後,我做了些研究,發現偏頭痛患者不一定比較容易出現高山症。10多年前,常聽到偏頭痛患者擔心登高山會有危險,不過那次出遊讓我學到偏頭痛的人登高山不見得會比較容易頭痛或出現高山症,而是會有高山症的人就是會有,和頭痛關係不大。
				很多患者問我:「王醫師,為什麼你能那麼清楚的描述我體驗到的頭痛?」我的回答是:「因為我也有偏頭痛啊!」
頭痛專家不只自己有偏頭痛,家人也有偏頭痛困擾。
我做頭痛研究已經30多年,可以肯定的說頭痛的人真的非常多,因為我們做實驗時很難找到沒有頭痛的人當對照組,身邊幾乎每個人都會頭痛,完全沒有頭痛的人其實非常少。尤其我們的醫護人員都忙到沒有吃飯時間,幾乎人人都會頭痛。
我也是偏頭痛患者,發生的時間非常晚,應該是40歲左右,在這之前根本沒有頭痛過。第一次頭痛是在家裡看書時,突然視力變得模糊,看字不清楚,接著從視覺正中心出現閃光,就一道光,一直跳、跳、跳,而且光暈愈來愈大,中間看不到,外圍的亮光增加,我這才真正體會到,原來偏頭痛的預兆是這樣。
那時的頭痛是慢慢出現,就像一團迷霧,脹滿腦子,之後看到一道光暈,光暈一直擴大,然後遮住我單邊一大片視線,看不到東西,要稍微側身偏頭去看,才能看得清楚,整個歷程約莫持續20分鐘。
我的預兆型偏頭痛發作次數不多,但比較干擾我的是頭痛常常在看診或查房時發生。
雖說發作前5~20分鐘會有預兆,例如在視野單側看到閃光或亮點,但我無法預測這些預兆何時會來報到。由於頭痛發作時,會有一側視野被擋住看不清楚,有時候擋住我半邊視力,所以我只好在看診時把頭晃來晃去,調整到可以看清楚病歷的角度。
頭痛結束後,通常頭部會有點不舒服,我會吃止痛藥,讓頭痛不要繼續干擾我看診。
我看診時如果頭痛發作,我會跟患者說:「我的頭痛正在發作,不過你放心,我的頭腦是好的。」我會趁著沒有患者的時候吃藥,有段時間還會把止痛藥放在皮夾裡,以備不時之需。
頭痛發生1小時內吃藥,跟頭痛發生2~3小時後吃藥,效果差很多,如果患者頭痛次數不多,例如1個月少於4次,我會建議病人愈快吃藥愈有效。
我知道自己是預兆型偏頭痛患者,所以常跟太太開玩笑:「因為我周圍環繞很多頭痛的人,我的症狀是被『傳染』的。」事實上當然不是,我的母親就有偏頭痛,我的頭痛最可能是「遺傳」的。
台灣的預兆型偏頭痛患者比例大概只占偏頭痛族群10% ,在國外大概有30%。我的預兆型偏頭痛很符合診斷標準,而且年紀大了以後,發作得愈來愈少,甚至連預兆發作以後的頭部緊繃感都不見了。
用對方法解決頭痛問題
太太的偏頭痛和我不太一樣,我是預兆型偏頭痛,她是無預兆型偏頭痛,年輕時非常嚴重,應該是我見過的患者中較嚴重的。
在我投入頭痛研究之前,不知道她這麼嚴重,後來才發現她真的很辛苦,最嚴重的一次頭痛發生在考大學時,因為痛到嘔吐還被送急診。
不僅太太的偏頭痛很嚴重,我岳母和小姨子也有偏頭痛,岳母現在雖然年紀大了、頭痛變少了,可是頭暈不斷。相對於太太娘家深受頭痛困擾的女士們,我岳父卻沒有頭痛,好得很。
頭痛是太太生活裡的麻煩事,她以前是護理長,超級能忍耐、特別會忍耐,每次生理期會肚子痛、頭痛,甚至嚴重到眩暈、嘔吐,也不能請假休息,她還服用過頭痛預防性用藥一陣子,幸好這幾年由於停經了,生活較規律,也有運動,頭痛大大減少。
因為我和太太都有頭痛,所以3個小孩也都有偏頭痛問題,其中大女兒和我太太一樣滿嚴重的。
大女兒很小就開始頭痛,約莫是三、四歲,那時我才知道原來頭痛可以這麼早發生。她念小學時,每次頭痛不舒服就到保健室躺床休息,當時學校護理師無法給藥解決她的頭痛,只能打電話給家長去接孩子回家。
因為我們夫妻都在醫院工作,非常忙碌,不大可能臨時去接女兒,經過考量,我讓她在小學三、四年級時,學會自己使用普拿疼類止痛藥。這類藥物相對安全,小孩也可以用,後來弟弟在學校頭痛也會找姊姊拿藥。
為什麼要教孩子用藥?我認為頭痛久了不處理,只會痛得更嚴重,如果可以趕快解決孩子的頭痛,他不用趴在桌上、不用去保健室躺著,可以盡快回到常規生活,這很重要。因此,我認為要讓孩子或學校護理師學會在頭痛時正確用藥。
大女兒長大以後曾經1個月頭痛10多天,到了大學四年級時,幾乎每天都在頭痛。因為頭痛頻率實在太高,後來她選擇進行肉毒桿菌素治療,現在頭痛已經減少到1個月3、4天。
目前大女兒每3個月做1次肉毒桿菌素治療,頭痛狀況改善非常多。這也讓我覺得,新藥物的發明很重要,如果用對方法,也剛好對患者有效,就能解決原來令人困擾不已的偏頭痛問題。
頭痛患者未必容易有高山症
我不害怕偏頭痛發作,因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知道可以如何治療,也因為有了偏頭痛經驗,讓我更能理解患者的處境、感同身受,提出適合每位患者的治療與建議。
通常我在聽患者形容偏頭痛時,會問得很仔細,比如他說頭痛前看到預兆,我會建議他把特徵紀錄下來:「預兆出現幾分鐘?什麼時候出現?什麼時候消失?如何表現?」預兆很常是亮光和閃光,但如果我沒有預兆型偏頭痛,就不太能理解患者在說什麼。
我有過冰錐型頭痛(Ice-Pick Headache;又稱原發性刺戳性頭痛[Primary Stabbing Headache]),這種頭痛會有固定一個點非常痛,就像有人拿錐子一直戳你。那個痛通常幾秒鐘就結束,但有時會持續約1週,所以患者講述時,我一聽就知道這是和我一樣的冰錐型頭痛。很多醫師不知道這種頭痛也不會治療,導致患者很緊張,做了很多無謂的檢查。
在這裡分享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年,我們全家要去中國九寨溝旅遊,擔心登高山會很容易出現高山症,因為高山症的第一個症狀就是全家都有的頭痛。
九寨溝的黃龍山海拔超過3千公尺,風景秀麗,可是我實在很擔心家人出現高山症,所以行前做了功課、準備了很多藥,不只有頭痛藥、止痛藥,還去找預防高山症的藥物丹木斯(Diamox®),幸好一路上除了太太出現不算是嚴重高山症的高山頭痛,其他家人都沒出現頭痛或高山症。
我想太太可能是一路上都在擔心兒子的氣喘發作,沿途頻頻詢問兒子狀況,太緊張、太焦慮,導致頭痛發作。
這趟旅程我帶的藥物剩下很多,家人沒怎麼用上,反倒是旅途中救了同團的旅伴。回來之後,我做了些研究,發現偏頭痛患者不一定比較容易出現高山症。10多年前,常聽到偏頭痛患者擔心登高山會有危險,不過那次出遊讓我學到偏頭痛的人登高山不見得會比較容易頭痛或出現高山症,而是會有高山症的人就是會有,和頭痛關係不大。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