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明代心學的進展
內容簡介
明代心學至陳白沙始入精微,至王陽明而後大。本書由二儒開始,接續論述湛甘泉與王門浙中、江右、泰州三大學派的思想發展,並略及一些政治社會活動。明代是宗教思想發達的時代,因此又關心諸儒思想中儒家與道教的互動。本書對明代心學的興起、極盛,以至變化的過程,做出清楚的描述,以供學術界參考。
目錄
目 次
導論…………………………………………………………………………………………………… 一
第一章 陳白沙……………………………………………………………………………………… 一
一、前言…………………………………………………………………………………………… 一
二、倫理實踐與靜坐自得………………………………………………………………………… 三
(一)白沙的倫理實踐…………………………………………………………………………… 三
(二)靜坐悟心體………………………………………………………………………………… 七
(三)倫理道德的重新肯定…………………………………………………………………… 一四
(四)心與道…………………………………………………………………………………… 一九
三、工夫與自然的統一………………………………………………………………………… 二三
(一)靜坐與金針……………………………………………………………………………… 二三
(二)勿忘勿助與鳶飛魚躍…………………………………………………………………… 二九
(三)心體與天機……………………………………………………………………………… 三一
(四)白沙的游藝之學………………………………………………………………………… 三四
四、白沙學派的嗣響與評論…………………………………………………………………… 四二
(一)早期門人的隱遁之風…………………………………………………………………… 四二
(二)走向用世的湛甘泉……………………………………………………………………… 四四
(三)戒慎恐懼的劉蕺山……………………………………………………………………… 四五
第二章 湛甘泉…………………………………………………………………………………… 四九
第一節 甘泉思想的淵源與發展……………………………………………………………… 四九
一、前言……………………………………………………………………………………… 四九
二、甘泉思想的淵源………………………………………………………………………… 五一
(一)程明道………………………………………………………………………………… 五二
甲、神…………………………………………………………………………………… 五二
乙、內外合一、萬物一體……………………………………………………………… 五三
丙、天理………………………………………………………………………………… 五七
(二)陳白沙………………………………………………………………………………… 六○
甲、生生、自然、心…………………………………………………………………… 六○
乙、神…………………………………………………………………………………… 六二
(三)周濂溪、張橫渠、胡五峰…………………………………………………………… 六四
三、甘泉思想的發展………………………………………………………………………… 六七
(一)五十歲以前…………………………………………………………………………… 六七
甲、「隨處體認天理」之悟…………………………………………………………… 六七
乙、心的地位與工夫…………………………………………………………………… 七○
(二)西樵退隱時代(五十│五十七歲)………………………………………………… 七八
甲、心的發用的重視…………………………………………………………………… 七八
乙、大心論的建立……………………………………………………………………… 八一
丙、氣思想的成熟……………………………………………………………………… 八三
第二節 甘泉思想的要旨…………………………………………………………………… 九二
一、格物與知行並進之學………………………………………………………………… 九二
二、〈心性圖說〉一體的本體論與〈四勿總箴〉內外合一的工夫論………………… 一○○
三、隨處體認天理與擴充良知…………………………………………………………… 一○七
四、結語…………………………………………………………………………………… 一二三
第三節 甘泉《參贊事略》中的民間信仰………………………………………………… 一二八
一、前言…………………………………………………………………………………… 一二八
二、明代國家宗教與民間信仰關係略探………………………………………………… 一二九
三、湛甘泉有關民間信仰的施政………………………………………………………… 一四二
四、結論…………………………………………………………………………………… 一六○
第三章 王陽明………………………………………………………………………………… 一六三
第一節 天人關係的發展及其實踐意義…………………………………………………… 一六三
一、前言…………………………………………………………………………………… 一六三
二、天人關係發展的兩個階段…………………………………………………………… 一六五
(一之一)龍場之悟以後的天人關係………………………………………………… 一六五
甲、「性即理」與「心即理」 ……………………………………………………… 一六五
乙、兩種格物致知…………………………………………………………………… 一七○
(一之二)天理與事物之理…………………………………………………………… 一七三
(二之一)陽明晚年論心、良知與天的關係………………………………………… 一七六
(二之二)心體的無限性……………………………………………………………… 一八○
三、陽明心學的實踐意義………………………………………………………………… 一八四
(一)龍場之悟的人生體驗……………………………………………………………… 一八五
(二)命運之天與義理之天的會通……………………………………………………… 一八七
(三)經世之學的新基礎………………………………………………………………… 一九一
(四)陽明心學的社會實踐意義………………………………………………………… 一九四
第二節 陽明對道教的分判與融會………………………………………………………… 一九七
一、陽明家世與道教……………………………………………………………………… 一九八
二、陽明三十一、二歲時對道教由追求至否定………………………………………… 一九九
三、陽明三十三至四十八歲之間對儒家的繼續肯定…………………………………… 二○四
(一)精誠的倫理情感…………………………………………………………………… 二○四
(二)永恆的尋求………………………………………………………………………… 二○五
(三)聖賢之道只在身心上做…………………………………………………………… 二○七
(四)關於《悟真篇》的討論…………………………………………………………… 二○九
四、陽明四十八歲以後對道教思想的融會……………………………………………… 二一五
(一)對道教的同情……………………………………………………………………… 二一五
(二)道德與生命的統一………………………………………………………………… 二一七
(三)道德與自然的統一………………………………………………………………… 二二○
第三節 郭象、慧能與陽明的無善無惡說………………………………………………… 二二三
一、郭象的無善無惡說…………………………………………………………………… 二二四
(一)郭象哲學概述……………………………………………………………………… 二二四
甲﹑性分自足………………………………………………………………………… 二二四
乙﹑必然……………………………………………………………………………… 二二六
丙﹑無心順化………………………………………………………………………… 二二七
丁﹑自得與獨化……………………………………………………………………… 二二八
戊﹑自然與天道……………………………………………………………………… 二三○
己﹑聖人……………………………………………………………………………… 二三四
(二)郭象的無善無惡說………………………………………………………………… 二三六
甲﹑適性……………………………………………………………………………… 二三六
乙﹑性分不可知……………………………………………………………………… 二三六
丙﹑跡冥……………………………………………………………………………… 二三七
丁﹑無心順化………………………………………………………………………… 二三八
戊﹑遊於世俗………………………………………………………………………… 二四○
二、慧能的無善無惡說…………………………………………………………………… 二四二
(一)慧能宗教思想概述………………………………………………………………… 二四二
甲﹑心性……………………………………………………………………………… 二四二
乙﹑生命……………………………………………………………………………… 二四四
丙﹑佛與淨土………………………………………………………………………… 二四六
(二)慧能的無善無惡說………………………………………………………………… 二四七
甲﹑世俗的善惡與自性的染淨……………………………………………………… 二四七
乙﹑自性廣大………………………………………………………………………… 二四八
丙﹑平等……………………………………………………………………………… 二五○
三、陽明的無善無惡說…………………………………………………………………… 二五二
(一)陽明中年的無善無惡說…………………………………………………………… 二五三
甲﹑心即理說與無善無惡…………………………………………………………… 二五三
乙﹑誠意工夫與無善無惡…………………………………………………………… 二五五
丙﹑天地自然與人間善惡…………………………………………………………… 二五六
(二)陽明晚年的無善無惡說…………………………………………………………… 二六○
甲﹑性善與無善無惡………………………………………………………………… 二六○
乙﹑心體無善無惡與良知知善知惡………………………………………………… 二六二
丙﹑體用合一與良知………………………………………………………………… 二六四
五、結論…………………………………………………………………………………… 二六七
第四章 鄒東廓………………………………………………………………………………… 二六九
第一節 哲學思想…………………………………………………………………………… 二六九
一、前言…………………………………………………………………………………… 二六九
二、東廓的問題意識……………………………………………………………………… 二七○
三、東廓的思維構造……………………………………………………………………… 二七五
(一)以《中庸》為依據………………………………………………………………… 二七五
(二)以戒懼慎獨為工夫………………………………………………………………… 二七六
(三)體用合一之學……………………………………………………………………… 二七七
四、本體與工夫…………………………………………………………………………… 二七九
(一)矩與良知…………………………………………………………………………… 二七九
(二)善利之間…………………………………………………………………………… 二八三
(三)理氣心的關係……………………………………………………………………… 二八七
甲、元氣與氣質……………………………………………………………………… 二八七
乙﹑理氣渾然的心…………………………………………………………………… 二九○
(四)變化氣質…………………………………………………………………………… 二九五
(五)道命合一││東廓壽詞的分析…………………………………………………… 二九九
第二節 經世致用思想……………………………………………………………………… 三○七
一、體用合一的思維……………………………………………………………………… 三○七
(一)戒懼於事為………………………………………………………………………… 三○七
(二)對知識的態度……………………………………………………………………… 三○九
二、學政合一的政治思想………………………………………………………………… 三一二
(一)學政合一的理念…………………………………………………………………… 三一二
(二)士大夫││學政合一的實行者…………………………………………………… 三一六
三、宗族思想……………………………………………………………………………… 三二二
第三節 鄒東廓與湛甘泉的關係…………………………………………………………… 三二七
一、東廓與甘泉及其門人的來往………………………………………………………… 三二七
二、東廓與甘泉學術的關係……………………………………………………………… 三三三
三、結語…………………………………………………………………………………… 三三六
第五章 歐陽南野……………………………………………………………………………… 三三九
第一節 良知的思想………………………………………………………………………… 三三九
一、歐陽南野良知說的歸屬問題………………………………………………………… 三三九
二、良知與知識的關係…………………………………………………………………… 三四四
三、明德親民之志………………………………………………………………………… 三五六
四、良知存有論…………………………………………………………………………… 三六○
第二節 良知的實踐………………………………………………………………………… 三六五
一、陽明事上磨鍊的教誨………………………………………………………………… 三六五
二、家庭中的實踐………………………………………………………………………… 三六八
三、道德社會的期待……………………………………………………………………… 三七三
四、中央政府的施為……………………………………………………………………… 三七五
五、餘論│哀祭文中的心情……………………………………………………………… 三八三
第六章 王龍溪………………………………………………………………………………… 三八七
一、前言……………………………………………………………………………………… 三八七
二、本體論…………………………………………………………………………………… 三八八
(一)道不外求……………………………………………………………………………… 三八八
(二)一念靈明……………………………………………………………………………… 三九二
(三)理氣…………………………………………………………………………………… 三九五
(四)真息…………………………………………………………………………………… 三九七
(五)順逆…………………………………………………………………………………… 三九九
三、工夫論…………………………………………………………………………………… 四○三
(一)真我的發掘…………………………………………………………………………… 四○三
(二)正心誠意……………………………………………………………………………… 四○七
(三)致知格物……………………………………………………………………………… 四一○
(四)有無相生……………………………………………………………………………… 四一五
(五)晝夜…………………………………………………………………………………… 四二四
(六)生死…………………………………………………………………………………… 四三○
四、結語……………………………………………………………………………………… 四三三
第七章 聶雙江………………………………………………………………………………… 四三五
第一節 聶雙江早期思想…………………………………………………………………… 四三五
一、前言…………………………………………………………………………………… 四三五
二、良知初探……………………………………………………………………………… 四三六
三、心學化的朱子學……………………………………………………………………… 四四四
四、湛甘泉的影響………………………………………………………………………… 四四八
第二節 〈幽居答述〉對本體的討論……………………………………………………… 四五一
一、獄中因緣……………………………………………………………………………… 四五一
二、德與知………………………………………………………………………………… 四五三
(一)聞見與靈明………………………………………………………………………… 四五三
(二)窮理與心知………………………………………………………………………… 四五五
(三)明德與良知………………………………………………………………………… 四五八
(四)時中………………………………………………………………………………… 四六○
(五)明鏡………………………………………………………………………………… 四六一
(六)寂感………………………………………………………………………………… 四六二
三、精氣神的關係………………………………………………………………………… 四六五
四、自謙與自慊…………………………………………………………………………… 四七二
五、天與心………………………………………………………………………………… 四七五
六、結語…………………………………………………………………………………… 四七七
第三節 《困辯錄》的經典詮釋…………………………………………………………… 四七八
一、前言…………………………………………………………………………………… 四七八
二、《困辯錄》的結構 …………………………………………………………………… 四七九
三、《困辯錄》的議題 …………………………………………………………………… 四八二
(一)本體論……………………………………………………………………………… 四八二
甲、未發之中………………………………………………………………………… 四八二
乙、聖賢傳統………………………………………………………………………… 四九○
(二)工夫論……………………………………………………………………………… 四九六
(三)效驗論……………………………………………………………………………… 五○四
四、餘論…………………………………………………………………………………… 五一四
第八章 羅念菴………………………………………………………………………………… 五二一
第一節 工夫論與本體論…………………………………………………………………… 五二一
一、前言…………………………………………………………………………………… 五二一
二、無欲與真我…………………………………………………………………………… 五二二
三、主靜…………………………………………………………………………………… 五三三
四、良知…………………………………………………………………………………… 五三九
五、仁體…………………………………………………………………………………… 五四六
六、結論…………………………………………………………………………………… 五五四
第二節 家族論……………………………………………………………………………… 五五七
一、前言…………………………………………………………………………………… 五五七
二、家族與道德的關係││學理層面…………………………………………………… 五五九
(一)道德的不朽與優先………………………………………………………………… 五六一
(二)家族、族譜是道德教育的憑藉…………………………………………………… 五六三
(三)倫理教育與情感教育……………………………………………………………… 五六五
三、家族與道德的關係││現實層面…………………………………………………… 五七○
(一)大家庭真相的點滴………………………………………………………………… 五七○
(二)以族譜培養一體的精神…………………………………………………………… 五七二
四、餘論…………………………………………………………………………………… 五七四
(一)羅念菴的至情人性論……………………………………………………………… 五七四
(二)羅念菴家族道德論述的價值……………………………………………………… 五七七
第三節 宗教論……………………………………………………………………………… 五八○
一、前言…………………………………………………………………………………… 五八○
二、羅念菴對無限的追求………………………………………………………………… 五八一
(一)念菴的臨死經驗…………………………………………………………………… 五八一
(二)從無限追尋看其學問進境………………………………………………………… 五八三
三、羅念菴的儒釋之辨…………………………………………………………………… 五八八
(一)對道釋二家的一般看法…………………………………………………………… 五八八
(二)由情感判真幻……………………………………………………………………… 五九○
(三)與鄧豁渠的交往…………………………………………………………………… 五九二
(四)釋氏如何為異端…………………………………………………………………… 五九五
四、餘論…………………………………………………………………………………… 五九八
第九章 泰州學派的宗教意識………………………………………………………………… 六○三
一、前言……………………………………………………………………………………… 六○三
二、王心齋的聖人志向……………………………………………………………………… 六○四
三、王一菴的聖人志向……………………………………………………………………… 六一四
四、顏山農的宗教意識……………………………………………………………………… 六二○
(一)耕心樵仁的一生……………………………………………………………………… 六二○
甲、生平略述…………………………………………………………………………… 六二○
乙、七日閉關法………………………………………………………………………… 六二一
丙、行化天下………………………………………………………………………………六二四
(二)儒學的具象化與宗教化……………………………………………………………… 六二九
甲、經典具象化………………………………………………………………………… 六二九
乙、講學宗教化………………………………………………………………………… 六三一
五、羅近溪的宗教意識……………………………………………………………………… 六三五
(一)研究概況……………………………………………………………………………… 六三五
(二)入廣之難……………………………………………………………………………… 六三七
(三)歸宗儒家……………………………………………………………………………… 六四二
(四)生死的哲學說明……………………………………………………………………… 六四六
第十章 泰州學派的思想發展………………………………………………………………… 六五五
第一節 王心齋……………………………………………………………………………… 六五五
一、前言………………………………………………………
導論…………………………………………………………………………………………………… 一
第一章 陳白沙……………………………………………………………………………………… 一
一、前言…………………………………………………………………………………………… 一
二、倫理實踐與靜坐自得………………………………………………………………………… 三
(一)白沙的倫理實踐…………………………………………………………………………… 三
(二)靜坐悟心體………………………………………………………………………………… 七
(三)倫理道德的重新肯定…………………………………………………………………… 一四
(四)心與道…………………………………………………………………………………… 一九
三、工夫與自然的統一………………………………………………………………………… 二三
(一)靜坐與金針……………………………………………………………………………… 二三
(二)勿忘勿助與鳶飛魚躍…………………………………………………………………… 二九
(三)心體與天機……………………………………………………………………………… 三一
(四)白沙的游藝之學………………………………………………………………………… 三四
四、白沙學派的嗣響與評論…………………………………………………………………… 四二
(一)早期門人的隱遁之風…………………………………………………………………… 四二
(二)走向用世的湛甘泉……………………………………………………………………… 四四
(三)戒慎恐懼的劉蕺山……………………………………………………………………… 四五
第二章 湛甘泉…………………………………………………………………………………… 四九
第一節 甘泉思想的淵源與發展……………………………………………………………… 四九
一、前言……………………………………………………………………………………… 四九
二、甘泉思想的淵源………………………………………………………………………… 五一
(一)程明道………………………………………………………………………………… 五二
甲、神…………………………………………………………………………………… 五二
乙、內外合一、萬物一體……………………………………………………………… 五三
丙、天理………………………………………………………………………………… 五七
(二)陳白沙………………………………………………………………………………… 六○
甲、生生、自然、心…………………………………………………………………… 六○
乙、神…………………………………………………………………………………… 六二
(三)周濂溪、張橫渠、胡五峰…………………………………………………………… 六四
三、甘泉思想的發展………………………………………………………………………… 六七
(一)五十歲以前…………………………………………………………………………… 六七
甲、「隨處體認天理」之悟…………………………………………………………… 六七
乙、心的地位與工夫…………………………………………………………………… 七○
(二)西樵退隱時代(五十│五十七歲)………………………………………………… 七八
甲、心的發用的重視…………………………………………………………………… 七八
乙、大心論的建立……………………………………………………………………… 八一
丙、氣思想的成熟……………………………………………………………………… 八三
第二節 甘泉思想的要旨…………………………………………………………………… 九二
一、格物與知行並進之學………………………………………………………………… 九二
二、〈心性圖說〉一體的本體論與〈四勿總箴〉內外合一的工夫論………………… 一○○
三、隨處體認天理與擴充良知…………………………………………………………… 一○七
四、結語…………………………………………………………………………………… 一二三
第三節 甘泉《參贊事略》中的民間信仰………………………………………………… 一二八
一、前言…………………………………………………………………………………… 一二八
二、明代國家宗教與民間信仰關係略探………………………………………………… 一二九
三、湛甘泉有關民間信仰的施政………………………………………………………… 一四二
四、結論…………………………………………………………………………………… 一六○
第三章 王陽明………………………………………………………………………………… 一六三
第一節 天人關係的發展及其實踐意義…………………………………………………… 一六三
一、前言…………………………………………………………………………………… 一六三
二、天人關係發展的兩個階段…………………………………………………………… 一六五
(一之一)龍場之悟以後的天人關係………………………………………………… 一六五
甲、「性即理」與「心即理」 ……………………………………………………… 一六五
乙、兩種格物致知…………………………………………………………………… 一七○
(一之二)天理與事物之理…………………………………………………………… 一七三
(二之一)陽明晚年論心、良知與天的關係………………………………………… 一七六
(二之二)心體的無限性……………………………………………………………… 一八○
三、陽明心學的實踐意義………………………………………………………………… 一八四
(一)龍場之悟的人生體驗……………………………………………………………… 一八五
(二)命運之天與義理之天的會通……………………………………………………… 一八七
(三)經世之學的新基礎………………………………………………………………… 一九一
(四)陽明心學的社會實踐意義………………………………………………………… 一九四
第二節 陽明對道教的分判與融會………………………………………………………… 一九七
一、陽明家世與道教……………………………………………………………………… 一九八
二、陽明三十一、二歲時對道教由追求至否定………………………………………… 一九九
三、陽明三十三至四十八歲之間對儒家的繼續肯定…………………………………… 二○四
(一)精誠的倫理情感…………………………………………………………………… 二○四
(二)永恆的尋求………………………………………………………………………… 二○五
(三)聖賢之道只在身心上做…………………………………………………………… 二○七
(四)關於《悟真篇》的討論…………………………………………………………… 二○九
四、陽明四十八歲以後對道教思想的融會……………………………………………… 二一五
(一)對道教的同情……………………………………………………………………… 二一五
(二)道德與生命的統一………………………………………………………………… 二一七
(三)道德與自然的統一………………………………………………………………… 二二○
第三節 郭象、慧能與陽明的無善無惡說………………………………………………… 二二三
一、郭象的無善無惡說…………………………………………………………………… 二二四
(一)郭象哲學概述……………………………………………………………………… 二二四
甲﹑性分自足………………………………………………………………………… 二二四
乙﹑必然……………………………………………………………………………… 二二六
丙﹑無心順化………………………………………………………………………… 二二七
丁﹑自得與獨化……………………………………………………………………… 二二八
戊﹑自然與天道……………………………………………………………………… 二三○
己﹑聖人……………………………………………………………………………… 二三四
(二)郭象的無善無惡說………………………………………………………………… 二三六
甲﹑適性……………………………………………………………………………… 二三六
乙﹑性分不可知……………………………………………………………………… 二三六
丙﹑跡冥……………………………………………………………………………… 二三七
丁﹑無心順化………………………………………………………………………… 二三八
戊﹑遊於世俗………………………………………………………………………… 二四○
二、慧能的無善無惡說…………………………………………………………………… 二四二
(一)慧能宗教思想概述………………………………………………………………… 二四二
甲﹑心性……………………………………………………………………………… 二四二
乙﹑生命……………………………………………………………………………… 二四四
丙﹑佛與淨土………………………………………………………………………… 二四六
(二)慧能的無善無惡說………………………………………………………………… 二四七
甲﹑世俗的善惡與自性的染淨……………………………………………………… 二四七
乙﹑自性廣大………………………………………………………………………… 二四八
丙﹑平等……………………………………………………………………………… 二五○
三、陽明的無善無惡說…………………………………………………………………… 二五二
(一)陽明中年的無善無惡說…………………………………………………………… 二五三
甲﹑心即理說與無善無惡…………………………………………………………… 二五三
乙﹑誠意工夫與無善無惡…………………………………………………………… 二五五
丙﹑天地自然與人間善惡…………………………………………………………… 二五六
(二)陽明晚年的無善無惡說…………………………………………………………… 二六○
甲﹑性善與無善無惡………………………………………………………………… 二六○
乙﹑心體無善無惡與良知知善知惡………………………………………………… 二六二
丙﹑體用合一與良知………………………………………………………………… 二六四
五、結論…………………………………………………………………………………… 二六七
第四章 鄒東廓………………………………………………………………………………… 二六九
第一節 哲學思想…………………………………………………………………………… 二六九
一、前言…………………………………………………………………………………… 二六九
二、東廓的問題意識……………………………………………………………………… 二七○
三、東廓的思維構造……………………………………………………………………… 二七五
(一)以《中庸》為依據………………………………………………………………… 二七五
(二)以戒懼慎獨為工夫………………………………………………………………… 二七六
(三)體用合一之學……………………………………………………………………… 二七七
四、本體與工夫…………………………………………………………………………… 二七九
(一)矩與良知…………………………………………………………………………… 二七九
(二)善利之間…………………………………………………………………………… 二八三
(三)理氣心的關係……………………………………………………………………… 二八七
甲、元氣與氣質……………………………………………………………………… 二八七
乙﹑理氣渾然的心…………………………………………………………………… 二九○
(四)變化氣質…………………………………………………………………………… 二九五
(五)道命合一││東廓壽詞的分析…………………………………………………… 二九九
第二節 經世致用思想……………………………………………………………………… 三○七
一、體用合一的思維……………………………………………………………………… 三○七
(一)戒懼於事為………………………………………………………………………… 三○七
(二)對知識的態度……………………………………………………………………… 三○九
二、學政合一的政治思想………………………………………………………………… 三一二
(一)學政合一的理念…………………………………………………………………… 三一二
(二)士大夫││學政合一的實行者…………………………………………………… 三一六
三、宗族思想……………………………………………………………………………… 三二二
第三節 鄒東廓與湛甘泉的關係…………………………………………………………… 三二七
一、東廓與甘泉及其門人的來往………………………………………………………… 三二七
二、東廓與甘泉學術的關係……………………………………………………………… 三三三
三、結語…………………………………………………………………………………… 三三六
第五章 歐陽南野……………………………………………………………………………… 三三九
第一節 良知的思想………………………………………………………………………… 三三九
一、歐陽南野良知說的歸屬問題………………………………………………………… 三三九
二、良知與知識的關係…………………………………………………………………… 三四四
三、明德親民之志………………………………………………………………………… 三五六
四、良知存有論…………………………………………………………………………… 三六○
第二節 良知的實踐………………………………………………………………………… 三六五
一、陽明事上磨鍊的教誨………………………………………………………………… 三六五
二、家庭中的實踐………………………………………………………………………… 三六八
三、道德社會的期待……………………………………………………………………… 三七三
四、中央政府的施為……………………………………………………………………… 三七五
五、餘論│哀祭文中的心情……………………………………………………………… 三八三
第六章 王龍溪………………………………………………………………………………… 三八七
一、前言……………………………………………………………………………………… 三八七
二、本體論…………………………………………………………………………………… 三八八
(一)道不外求……………………………………………………………………………… 三八八
(二)一念靈明……………………………………………………………………………… 三九二
(三)理氣…………………………………………………………………………………… 三九五
(四)真息…………………………………………………………………………………… 三九七
(五)順逆…………………………………………………………………………………… 三九九
三、工夫論…………………………………………………………………………………… 四○三
(一)真我的發掘…………………………………………………………………………… 四○三
(二)正心誠意……………………………………………………………………………… 四○七
(三)致知格物……………………………………………………………………………… 四一○
(四)有無相生……………………………………………………………………………… 四一五
(五)晝夜…………………………………………………………………………………… 四二四
(六)生死…………………………………………………………………………………… 四三○
四、結語……………………………………………………………………………………… 四三三
第七章 聶雙江………………………………………………………………………………… 四三五
第一節 聶雙江早期思想…………………………………………………………………… 四三五
一、前言…………………………………………………………………………………… 四三五
二、良知初探……………………………………………………………………………… 四三六
三、心學化的朱子學……………………………………………………………………… 四四四
四、湛甘泉的影響………………………………………………………………………… 四四八
第二節 〈幽居答述〉對本體的討論……………………………………………………… 四五一
一、獄中因緣……………………………………………………………………………… 四五一
二、德與知………………………………………………………………………………… 四五三
(一)聞見與靈明………………………………………………………………………… 四五三
(二)窮理與心知………………………………………………………………………… 四五五
(三)明德與良知………………………………………………………………………… 四五八
(四)時中………………………………………………………………………………… 四六○
(五)明鏡………………………………………………………………………………… 四六一
(六)寂感………………………………………………………………………………… 四六二
三、精氣神的關係………………………………………………………………………… 四六五
四、自謙與自慊…………………………………………………………………………… 四七二
五、天與心………………………………………………………………………………… 四七五
六、結語…………………………………………………………………………………… 四七七
第三節 《困辯錄》的經典詮釋…………………………………………………………… 四七八
一、前言…………………………………………………………………………………… 四七八
二、《困辯錄》的結構 …………………………………………………………………… 四七九
三、《困辯錄》的議題 …………………………………………………………………… 四八二
(一)本體論……………………………………………………………………………… 四八二
甲、未發之中………………………………………………………………………… 四八二
乙、聖賢傳統………………………………………………………………………… 四九○
(二)工夫論……………………………………………………………………………… 四九六
(三)效驗論……………………………………………………………………………… 五○四
四、餘論…………………………………………………………………………………… 五一四
第八章 羅念菴………………………………………………………………………………… 五二一
第一節 工夫論與本體論…………………………………………………………………… 五二一
一、前言…………………………………………………………………………………… 五二一
二、無欲與真我…………………………………………………………………………… 五二二
三、主靜…………………………………………………………………………………… 五三三
四、良知…………………………………………………………………………………… 五三九
五、仁體…………………………………………………………………………………… 五四六
六、結論…………………………………………………………………………………… 五五四
第二節 家族論……………………………………………………………………………… 五五七
一、前言…………………………………………………………………………………… 五五七
二、家族與道德的關係││學理層面…………………………………………………… 五五九
(一)道德的不朽與優先………………………………………………………………… 五六一
(二)家族、族譜是道德教育的憑藉…………………………………………………… 五六三
(三)倫理教育與情感教育……………………………………………………………… 五六五
三、家族與道德的關係││現實層面…………………………………………………… 五七○
(一)大家庭真相的點滴………………………………………………………………… 五七○
(二)以族譜培養一體的精神…………………………………………………………… 五七二
四、餘論…………………………………………………………………………………… 五七四
(一)羅念菴的至情人性論……………………………………………………………… 五七四
(二)羅念菴家族道德論述的價值……………………………………………………… 五七七
第三節 宗教論……………………………………………………………………………… 五八○
一、前言…………………………………………………………………………………… 五八○
二、羅念菴對無限的追求………………………………………………………………… 五八一
(一)念菴的臨死經驗…………………………………………………………………… 五八一
(二)從無限追尋看其學問進境………………………………………………………… 五八三
三、羅念菴的儒釋之辨…………………………………………………………………… 五八八
(一)對道釋二家的一般看法…………………………………………………………… 五八八
(二)由情感判真幻……………………………………………………………………… 五九○
(三)與鄧豁渠的交往…………………………………………………………………… 五九二
(四)釋氏如何為異端…………………………………………………………………… 五九五
四、餘論…………………………………………………………………………………… 五九八
第九章 泰州學派的宗教意識………………………………………………………………… 六○三
一、前言……………………………………………………………………………………… 六○三
二、王心齋的聖人志向……………………………………………………………………… 六○四
三、王一菴的聖人志向……………………………………………………………………… 六一四
四、顏山農的宗教意識……………………………………………………………………… 六二○
(一)耕心樵仁的一生……………………………………………………………………… 六二○
甲、生平略述…………………………………………………………………………… 六二○
乙、七日閉關法………………………………………………………………………… 六二一
丙、行化天下………………………………………………………………………………六二四
(二)儒學的具象化與宗教化……………………………………………………………… 六二九
甲、經典具象化………………………………………………………………………… 六二九
乙、講學宗教化………………………………………………………………………… 六三一
五、羅近溪的宗教意識……………………………………………………………………… 六三五
(一)研究概況……………………………………………………………………………… 六三五
(二)入廣之難……………………………………………………………………………… 六三七
(三)歸宗儒家……………………………………………………………………………… 六四二
(四)生死的哲學說明……………………………………………………………………… 六四六
第十章 泰州學派的思想發展………………………………………………………………… 六五五
第一節 王心齋……………………………………………………………………………… 六五五
一、前言………………………………………………………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