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孟學思想史論》(共3卷)的第1卷,探討孟子(371-289? BCE)思想內外交輝、顯微互滲的9個面向,第一部分分析孟子學的內在範疇,包括孟子的思維方式(第2章)、心性論(第3章) 、經典詮釋學(第4 章)、生命觀(第5章)。第二部分分析孟子學的外在範疇,包括孟子的群己觀(第6章)、義利觀(第7章)、政治論(第8章)與歷史觀(第9章)。在第1卷的基礎上,《孟學思想史論》第2卷與第3卷(2022年出版)分別析論中國孟子學與韓日孟子學的發展,構成對東亞孟子學的完整論述。
「證道故事」(exemplum)又可譯為「示範故事」或「例證故事」,我們因其譯或講述之時都是天主教證道或說道場合,所以譯之為「證道故事」。在歐洲,從二世紀以來便常聽得證道故事的講述或筆之成文,是修辭學的組成成分之一。歐洲中世紀尤為證道故事應用上的高潮,迄文藝復興時期方才稍歇。所以明清間又可見「證道故事」,是天主教史上的大事,可稱之為是類故事以中文在華的復興。一般而言,「證道故事」多分為「古典型」(希臘羅馬型)與「天主教型」兩種,本書大致從之分類。本書從天主教人士的各種文集中披沙揀金而抉剔之下,得證道故事約二千六百條,分為三冊出版。這三冊中包括「寓言類」、「世說類」、「神話∕傳說∕神蹟」這三大類的證道故事,其下再分「古典型」與「天主教型」兩種。至於難以分類者,則以「他類證道故事」名之,大致仍再細分為「古典型」、「天主教型」、「道德故事」與「其他類型」四種。分類是一大學問,但箋注更難,因為其中包括故事源流的查考。在東方,西方圖籍不足,我們僅能盡力而為,但所得亦未達千條。這種考證的工作,即使是在西方世界,做來想亦是如此。總之本書所收故事,我們都曾逐一思考,希望能在中文世界編得一本盡善盡美的箋注本「證道故事集」,供來者之用。
東西方的古典研究,除了同樣講求語言文字的掌握之外,更強調重現經典全方位的生命,以便發掘古代世界的思想、重構歷代社會的文化、梳理整體文化的根源問題、開創現代觀念塑造的價值等等。如此,則需要來自不同學科領域多面向知識的共同挹注。本論文集以「古典研究」為題召開會議、編輯論文集,目的正是為了凝聚來自於語言學、文字學、古文字學、語文學、經學、哲學、文學、史學、考古學、聖經學、古典學等等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就東西方古典研究的方法進行審視與反省。
本書所收文章主要來自「倫理與人道」(2016年11月9日)會議,並加入本主題計劃或本所其他會議中的相關論文,期能助於揭示啟蒙運動以降與西學東漸前後,東西方關於倫理與人道的一些思索和爭議。全書直接或間接貫穿的主題有二。一就道德感及其實踐,探問人究竟為一元(同質)或為多元(異質)。何時當以一元性為起點?何時應更為著重多元的意義?另一主題則是如何看待多元、人道、同情和博愛。這些價值取向在今日都獲得高度肯定,但也都有其爭議性。它們在價值評斷上是否應居於絕對至高點?是否可能反而造成有違初衷的後果?如何在概念、理論或實踐結果上為其定性和定位?這些問題將在本書中分從不同的方向開展。
文哲所比較哲學研究室與中國哲學研究室於2018-2020年間,執行「文化詮釋的哲學基礎」重點研究計畫,並於2019年舉辦〈文化詮釋與諸傳統之衝擊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書所收錄論文中有七篇原發表於該研討會,在收錄於本書前,各篇作者另依專書論文集審查意見修改其論文。這些論文就文化詮釋、文化哲學以及儒家、天主教、中國、印度、西方等傳統間的會遇、理解等議題,進行深入、切實的探究與論述。本書的出版將可擴大暨增進中文學界對相關主題的認識,各篇論文都有足堪學界重視的學術價值與貢獻。
這本論文集包含六篇論文。其中,兩篇詮釋學論文,分別討論「詮釋學之跨文化及脈絡化」、「中國詮釋學是否可能」之二個重要論題。又四篇概念史論文,由觀念史觀念史研究範式的考察,進入中國的「主義」概念、漢字文化圈的「屬國、屬邦」論述、越南近代「忠」、「孝」、「義」等概念詮釋的具體討論。。藉由此書,可以看出日本、韓國與越南儒學與中國儒學雖密不可分,但卻有獨特的開展與特色,也能累積臺灣學界對日本儒學、韓國儒學、越南儒學研究的能量與實力!
本書所收錄的八篇論文,出自「近代啟蒙脈絡中的思想論爭」國際學術研討會。兩大主題是詮釋學與結構主義。其中有三篇都處理了循環這個課題,甚至將中國清代學術中「義理」與「考據」並重的詮釋策略也納入循環範疇,可見詮釋學在中國經典詮釋中的效用。另一個重要主題─結構主義思潮,則起自結構主義的重要推手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 1908-2009),他自一九五〇年代起,以人類學家的身分吸收了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的結構語言主義後,掀起了法國的結構主義風潮,影響所及包含文學批評、精神分析、文化與藝術符號學,以及現象學與結構、後結構與解構的交鋒,甚至把詮釋學也拉入結構與解構的爭論之中。此一風潮改變了人文學的時間視野(歷時至共時),也豐富了符號學與語言學的多元涵義。
本書收錄中、港、臺、日等地學者研究中日《詩經》學的論文,分別論述、比較日本室町時代到昭和時代日本學者研究《詩經》與中國研究的情況,是目前學界未曾有的研究成果,此為本書之所以重要之所在。其目的在於希望透過《中日詩經學比較研究》的出版,能促進經學比較研究的國際化,將來有更多與各經相關的國際間比較研究成果的產生。
本書是華語、俄文、英文與日語學界內,第一本同時闡述左翼文藝的世界主義與國際主義的論文集。如同「世界」與「國際」象徵著多語、多國與多文化,因此集結不同學經歷背景並研究左翼文藝的學者,齊力完成這本跨文化實例研究,意義非凡。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對中國大陸學界官方獨霸的左翼視角絕不盲從,更在個案研究中開創具備臺灣與香港學術界主體性的新視野。
本書為《近代詞人手札墨蹟》一書之別編,所載為黃永年樹新意室所藏「忍寒廬舊藏詞人書札」及龍榆生手書詞稿等。本書所載,可使前編更見全備而收「珠聯璧合」之功。本書為前編之續,各札按語考述全依前編之例;故本書亦既為詞學之工具書,亦為撰述文學史中近代詞學史之實事求是、自成體例者,當可為詞學專書。
湛若水,字元明,號甘泉,是明中期心學派重要思想家。其著作極多,文集部分曾刻印多種選集,而國家圖書館所藏孤本泉翁大全集、甘泉先生續編大全,鍾彩鈞曾加以點校並建置於中央研究院漢籍文獻資料庫,以供學者使用。近日已修訂出版。游騰達、王文娟在協助修訂過程中發現不少新資料,集成補編,若能出版,足使湛甘泉的研究更為完整便利。
本書乃「跨文化哲學中的當代儒學」主題研究計畫下的國際會議論文上集,主要以「與京都哲學的對話」作為探討的主軸,京都學派與當代新儒學是現代東亞兩個極具分量與發展潛力的哲學派別。這次著眼點側重於東方思想與歐陸哲學、神學的比較與溝通,以及道德(當代新儒學所重者)與宗教(京都哲學所重者)的關聯、互動與整合等跨文化問題。
本書通過對《論語》中「克己復禮為仁」一章的討論,首先論述了仁與禮的關係,指出仁所代表的主體性賦予禮以內在價值,因此無仁之禮,一定變質為形式主義,從而糾正了一些學者偏重從社會性解釋仁與禮之關係的看法。其次指出「克己復禮為仁」章的主題是顏淵問仁,而孔子回答的也是關於仁,可見,一方面只有通過克己復禮才能夠歸仁,因此討論克己復禮絕不能離開仁;另一方面「克己復禮為仁」是修身的問題,所以要有歸仁的成果。正是在以上論證的基礎上,本文進一步回應了當年何炳棣對作者的批評,並反思了詮釋的方法問題。最後,本書闡發了孔門「克己復禮為仁」的學問所具有的精神性人文主義和修身哲學意義。
本書蒐羅民國初年眾多學人與聞宥先生往來之信札,其間不乏重要學人,如傅斯年、蒙文通、顧頡剛、陳寅恪、錢穆、董作賓等,透過他們的通信,可以知曉當時學界的某些訊息,極具史料價值。
中國古代傳統文人一向習於從人文關懷探究身心安頓的問題,本書特別選擇了關鍵的中古時期,揭舉兩個關鍵詞:「遊」和「觀」,收錄論文既涉及個己對自我內在的體認,並對外在的生存處境有所的因應;也關注如何透過身體技藝的精進,表現其對空間、時間變化的感知,以此認識自我與世界的關係;討論對象涉及傳統的經學、子書,特別是興盛一時的佛、道二教,以及當時諸般藝文,使文學的審美經驗藉由遊、觀,而密切呼應這一時期的宗教、思想脈絡。
本書以「視域交會中的儒學──近代的發展」為題,探索儒學在近代中外思想交流中的不同面貌及其意義。書中含八篇論文,分別由程艾藍、Gregor Paul、陶德民、陳來、楊貞德、吳汝鈞、羅哲海(Heiner Roetz)與何信全等來自不同地區的學者撰成。這些論文所討論與省思的主題包含:十六、七世紀以降的法國漢學;十七、八世紀日本思想史上對於孟子「天爵」說的詮釋;十九、二十世紀梁啟超的私德說、張君勱的憲政思維,內藤湖南晚年的回歸東洋,牟宗三以康德哲學為參照所重構的知識論和倫理學;以及目前安樂哲(Roger Ames)將儒家與美國實用主義相連結的作法。全書不僅觸及儒學的宗教性、普世性和開放性等等重要議題,而且顯現出儒學如何在不同的脈絡下發掘出前此未見或忽視的潛力和問題性。
一個半世紀以來,儒家思想面臨來自西方文化的嚴酷挑戰;但是在這種挑戰之下,它並未完全喪失生命力,反而歷經了一番徹底的轉化。由於這種轉化不止是出於對外在挑戰的被動因應,也是出於自覺的抉擇和定位,故可視為儒家思想的「自我轉化」。本書分別從幾個不同的問題角度來闡述當代儒學的這種自我轉化。作者認為:當代儒學在這種自我轉化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其本質,即「內聖外王」的思想格局;這種思想格局在經過重新詮釋之後,可以在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中繼續發揮定向與批判的作用,同時維繫當代中國人的文化認同。本書也附帶介紹中國大陸學術界有關當代新儒學的研究情況,並對其初步成果加以評估。
袁鈞(一七五二—一八○六),清乾嘉年間浙江鄞縣人。治經力尊古訓,篤實謹嚴。嘗輯《鄭氏佚書》二十三種,七十九卷,葉德輝氏許為輯鄭氏學者中最為詳贍之書。又有《四明文徵》、《獻徵》、《詩徵》、《書畫記》、《近體樂府》等著作,對保存先賢著述及凝聚地域文化,具有積極正面的意義。嘉慶初年,與錢大昭、胡虔、陳鱣等同在謝啟昆幕府助纂《史籍考》。阮元任浙江學政,有輯錄江蘇一省十一郡總集之構想,因袁鈞《詩萃》百卷已有成書,故以四明詩屬鈞纂輯。袁鈞著述甚豐,傳於世者僅《四明文徵》十六卷、《瞻袞堂集》十卷。《瞻袞堂集》的點校出版,必能對探究袁鈞之生平、經歷與著述,提供第一手的資料。
本書所討論的玄學家,包括王弼、阮籍、嵇康、郭象、僧肇及成玄英諸人。作者分析他們的著述,闡釋他們的思想,認為諸人對玄理的論證大致可區分為兩種型態:一為返無全有、因有明無,一為非無非有、即有即無。魏晉玄學家,遙契老莊思想,回應時代課題,以其玄智觀照玄理,在生活實踐中有所體證,在人文活動中有其印跡。作者的論述,當可為道家思想的發展及魏晉玄學家的定位提供一清晰的辨識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