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怎樣親吻了一隻狼並從此深深上癮
你曾經熟悉的東西,你要終生為它負責。――安東尼•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任何事都有第一次,關於我和狼之間的特殊關係,同時有三個「第一次」:第一記狼吻、第一隻野狼、第一隻德國狼。
第一記狼吻是在美國的狼禁獵區,和一隻六歲大、名喚螢寶的東加拿大公狼發生的。那時我剛結束開業律師的職涯,刑罰、租約紛爭以及離婚官司,讓我愈來愈沮喪,每一次出庭,我不再滿懷熱忱,務必打贏司法這一仗,而是深感痛苦。我缺少當一名好律師必備的距離感和不屈不撓,我不能也不想這樣度過接下來的歲月。我終於想要實現我的人生願望,把我對寫作的熱愛與對狼之著迷連結起來。
大學並非就讀生物系,但懷有極大的熱忱與樂觀的我,向美國印第安那州狼研究禁獵區的狼公園(Wolf Park)申請一個實習位子,打算研究狼的行為。面談討論時,研究組長艾理希•柯林哈瑪(Erich Klinghammer)教授告訴我,能否雇用一名實習生,主要由狼群的領頭狼來決定。
一個人要怎樣向一隻狼應徵工作呢?幸好我不必跳舞、唱歌,或者表演其他技藝,我只是堅稱,假如去上《德國尋找超級巨星》(Deutschland sucht den Superstar)選秀節目,我絕對不會緊張――在禁獵區邂逅一隻狼的時候,感情上萬萬不可起波瀾,柯林哈瑪教授說:「妳必須非常冷靜!假使妳情緒激動,牠察覺得出來。」
如果您站在一隻五十公斤重、一身毛皮與肌肉結實的狼前面,那雙黃色眼睛牢牢盯住您,在那個當下一定要冷靜。當時我忍不住想起我的牧羊犬,牠可是我童年的朋友兼知己。就這樣。基本上螢寶也不過是一條大狗而已,一條非常龐大的狗。這次會面準備了安全措施,禁獵區的管理人於是在法律上得到保障,我在一份寫著令人膽戰心驚文字的免責文件上簽下名字:「我明白有受傷的風險,而且傷勢可能極為嚴重。」
我帶著這份警告與兩位動物照顧員一起踏進狼群禁獵區,努力找一個可靠的位置,深呼吸。接下來我的世界縮小為那隻狼,牠正優雅地往我的方向疾步而行,牠毛皮上銀色的線條在午後的陽光照耀下閃閃發亮,黑色的鼻子吸收了我的氣息,兩只耳朵警覺性地向前伸。我的眼角餘光瞥到螢寶帶領的其他狼隻站在柵欄旁靜候著,看得出來牠們正密切注意我能否通過這次測驗:牠們的頭頭會不會接納我?我也全神貫注,因為唯有通過這次測驗,我才會獲准開始實習。現在要挺過接下來的幾秒鐘。
我腦海中的記憶影片在慢動作放映下變慢了,那隻狼有力的後腿輕輕沉下,準備躍起,當牠飛撲向我,我使出全身力氣迎上去,不再有退路。掌心很大的爪子落在我的肩上,牠壯觀的尖牙和我的臉只有幾公分的距離。全世界靜止不動,牠粗糙的舌頭舔了我的臉好幾次,這記「親吻」是我登入狼世界的「迷幻藥」。
螢寶接納我之後,我開始了在狼公園的實習工作,我學習所有禁獵區狼隻的行為與舉止,用奶瓶餵養幼狼,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享用了好多次螢寶和狼群中其他狼隻濕潤的愛的證明。
半年後,當我移往明尼蘇達州的荒野時,我已受過扎實良好的訓練,以為關於狼的一切我都知之甚詳了。然後,我遇見了平生第一隻野狼。
我住的小木屋,遠離文明世界,坐落於一個有狼與熊定居區域的湖邊。新年第一天清晨,零下三十度,我穿上雪鞋準備尋找狼的蹤跡。到目前為止我尚未見過我一身灰毛的鄰居,但牠們的嚎叫聲讓我知道牠們的存在。前一天夜晚,我因有狼群合唱陪伴而在小屋外駐立良久,驚嘆極光之美,湖面上起了一陣美妙的騷動讓我分了心。閃爍的結冰湖面有四隻狼在跑,追獵著牠們前面的什麼東西,牠們旋即消失在地平線上。我無法辨認出牠們在跟蹤什麼。
隔天清晨我很早就出門找牠們,我在森林裡小心翼翼地循著牠們的蹤跡,進入灌木處,踏上樹墩與石頭,穿過矮樹叢,行經岩石和碎石片,再沿著白雪覆蓋的平地走。我很費勁地牛步向前,有時踩進一個圓形深坑,大概是某一頭鹿的長眠處吧。雪中有許多黃色的記號,表示那幾隻狼也注意到了這個地方。我尋找足跡一小時後,發現了新鮮的血跡,沒過多久就找到了一頭已死的年輕白尾鹿。我跪下去摸牠,牠的身子仍是溫的,開膛破肚,缺了一條後腿。牠的胃被扔在一旁,心臟和肝都不見了,喉嚨有被咬過的傷痕,從腿部可推測,這頭動物沒有受苦太久。遍尋不著那四隻狼,但我突然有被注視的感覺。我仍然跪在雪中,如果有一隻飢餓的狼站在你後面,這個姿勢可不太妙。我慢動作似地站起來,轉過身去,牠站在那裡,離我只有幾公尺遠。一隻歐亞狼,頸項上的毛豎了起來,一副剛從電廠跑過的模樣,豎著耳朵,牠輕輕把頭一偏,打量起我來。牠嘗試捕捉我的氣味時,鼻翼歙顫,但風從另一個方向吹。我看得出來:這頭年輕的獸毫不知情,我是誰或我為何物。我屏住呼吸,野狼當然不會攻擊人,但這隻狼也曉得這個道理嗎?牠很餓,橫亙於飢餓與牠艱苦作戰成果之間的,唯我而已。
「喂,狼!」聲音如此沙啞的人是我嗎?
那頭野獸大吃一驚,往後跳了一下,與此同時,半翹的尾巴緊貼到肚子下。好奇變成了害怕,牠轉動後腿,表演一記半旋轉動作,急忙衝進森林。我無限神往地凝視牠的身影消失於身後的樹林許久。
接下來的幾個月,我在國際狼中心,一個位於明尼蘇達州北部伊利市(Ely)研究狼的機構,從幾位生物學家以及我房屋門前的狼群身上,學到觀察荒野上狼群的生活與行為,以及與研究、遙測、監測相關的技術。
一九九五年,第一批東加拿大狼移居美國黃石國家公園之際,我下一個與狼共舞的人生階段也於焉展開:我是黃石公園狼計畫的志願工作者,支援生物學家的田野研究。我因此大多時候都待在國家公園北邊,兩千五百公尺高的拉瑪爾山谷(Lamar Valley),觀察住在那裡的狼群家庭,並向生物學家報告我的紀錄。
這是二十多年的事了,從那以後我又有了上萬次的看狼經驗,有時候我們彼此相距僅有數公尺,我從來不覺得受威脅,或者心驚膽跳過。對我來說,幾乎每天都看得到狼這種動物,等於享有很大的特權;為了要看牠們,我每年要搭好幾次飛機橫越大西洋萬里,因為根據正式統計,德國當時尚無狼蹤。二○○○年,這種害羞的動物也在德國出沒時,我不認為自己有機會親眼見到牠們。
還得再過十年,我才第一次在德國見到露天獵區裡的一隻狼。
那天我剛參加了一場朗讀會,一大早從萊比錫搭乘城際快車(ICE)回法蘭克福,列車乘務員放了一杯卡布奇諾在我的桌上,我要拿報紙的當兒往窗外看了看,發現田野上有個棕色的東西。如果你長期在自然環境中與動物相處,就會發展出一種本事,腦海中存著狼是一種掠食動物或者風景裡狼的視覺烙印。在我無法具體定義之前,我無意識地接收了我所看到、感覺到有什麼不太對頭的這一幕。此刻這種感覺突然湧上,那是什麼呢?若是狐狸尾巴,未免太長了,但又不可能是鹿。真希望火車停下來,但它快速向前。我貼近窗玻璃,靠在桌上,一不留意打翻了卡布奇諾,咖啡灑在報紙上。對,一隻狼!牠安靜站立,盯著森林邊緣的什麼東西瞧;然而這個畫面隨著火車行進的速度又糊掉了。
這是我第一次,也是目前為止唯一的一次,很走運地在德國看到一隻野狼。
觀察荒野中的狼群,是一個說也說不完的故事。牠們交配時你在場,幾個月後就看到洞穴裡有短腿的小傢伙在打滾;觀看小狼搶媽媽「牛奶吧」最佳位置的爭奪戰,因為第一次膽怯的打獵收穫而歡欣(哇!一隻老鼠!);牠們受傷時,你覺得心疼,為牠們死去而悲泣,同歡同樂,密切注意牠們如何打情罵俏,直到生命的循環結束,一切復又從頭開始。
我承認我患有「狼成癮症」,對狼迷得不可自拔,假使沒和牠們在一起,就會出現戒斷症候群。我總是在狼居住的區域尋找我的「菜」,永遠都不嫌多。很多人一輩子有一或兩次機會見到一隻狼就滿足了,我不是,我希望從牠們身上獲得更多東西。於是我等待著下一次去觀看狼,管它零下四十度、驕陽如熾或有牛虻,我穿上幾雙特殊襪子,把小型的自熱器塞進手套裡,或塗防曬乳液及防蚊液。然後意志堅定熬上幾小時,每一種天候都得經受得住。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知道我不想錯過狼的任何動靜,假使牠們啥也不幹,我仍舊想知道接下來可能會上演什麼好戲。
如果遍尋不著狼蹤,我就等待,直到牠們出現;一旦狼兒終於露臉,我立刻感覺得到,接下來就有很特別的事要上場了。那將是世界上讓人感到充滿活力、忠誠可靠的豐沛時刻。狼讓我參與牠們的生活,看牠們獵殺、交配以及飼養幼兒,我覺得蒙老天眷顧。我很確信牠們的行為和我們人類十分相似:牠們是相互關懷的家族成員,領頭狼很權威但公正,出手相助時心懷同情;牠們也是胡搞的青少年或者傻呵呵的搗蛋鬼。
根據我的觀察,狼是非常傑出的老師,我們能從牠的身上學到一些本事。
狼群成了我這個人的一部分,長時間研究牠們的社會行為改變了我,我對道德、責任以及愛之類的概念,有了新的體認。狼群是我的老師,我靈感的泉源,牠們每天都教我,以牠們不一樣的眼睛重新看世界。
溝通的藝術
狼如何藉由合唱一首歌建立信任
溝通時的最大問題是,有成功溝通的幻覺。――蕭伯納
我待在荒野地區已有多年,經常傾聽狼的歌聲,但從來沒有哪一次像一九九一年十一月那個寒冷的日子,當我在明尼蘇達州的森林裡,第一次聽到野狼合唱時,如此讓我感動。我剛剛搬進野地裡的一間小木屋,位置就在某個狼群的地盤中間。我時不時瞧見遠方有一隻或其他隻狼飛快掠過結冰的湖面,我想試試看,我能把「狼語」說到什麼程度,於是我試著嚎叫,想引那些犬科動物給一個答案,以便確認牠們大概的數目。
我站在湖邊嚎叫、側耳傾聽,凍壞了,神經也高度緊繃,有時候我牙齒打顫,成為薄暮中唯一的聲響。然後,那思念的聲音終於出現了,森林裡傳出單獨一記低沉、一直上揚的音調。那聲音爬進我的內臟,直搗我的心房,森林的另一端響起了答案,到最後狼的聲音從四面八方加進來,低沉宏亮而隱密,或者明亮又歇斯底里,歡欣鼓舞,我也跟著唱和。彷彿我同時身在義大利北部維洛納、米蘭斯卡拉大劇院、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我設法增強所有的感覺,嘗試著把這首歌吸收進體內,才不至於忘了它。我在狼的地盤和牠們一起唱歌,那是我狼生涯之始最壯麗的禮物。
對我而言,一隻狼的歌唱,是大自然裡美麗非凡的聲音之一,關於狼為何嚎叫,理由各自不同。例如藉此通知對手,這裡是牠們的地盤,呼喚失散的家庭成員或潛在的交配伴侶,並強化牠們的社會關係。一次嚎叫合唱有助於鞏固家族紐帶。有一次我在黃石公園觀察了一整天後,來到嘉德納小鎮(Gardiner)的一間餐館用餐,等待我點的漢堡送來的當兒,我看著隔壁桌坐著的一家人。父母帶著兩個小孩:一個男孩,年約十四;一個差不多十歲的女孩。他們各一支手機在手,男孩有兩支,都在玩手機,在手機上按鍵,收看訊息或伊媚兒,幾乎沒注意到已經放在他們面前的餐點。他們把食物塞進嘴裡,連看都不看一下,吃過飯後他們繼續滑電子儀器,而且更投入。桌上瀰漫著一股幽靈也似的寂靜,除了點餐,這家人就沒再彼此說過話,一次也沒有,迷失在科技之中,再也沒進行過真正的談話。
狼是溝通大師,用的還不是電子儀器,牠們用身體「說話」:用牠們的眼睛和耳朵,用口鼻與尾巴的姿態,但也用做記號以及嚎叫。狼清楚且有效的溝通本事,是為何牠們鮮少彼此爭鬥的原因之一。要做到相互了解和信任,溝通十分重要。
在明尼蘇達時,我無法得知有多少隻狼回答了我。每當一隻以上的狼(或郊狼)嚎叫,聽起來就像滿滿的森林裡都是牠們,每一種聲音聽起來都不一樣。根據二○一三年做過的一項學術研究,研究人員能確定狼有二十一種不同的嚎叫類型。每一種狼(東加拿大狼、紅狼等)有專屬的方言,每一隻個別的動物各有獨特、不會混淆的音高。多虧了這種本事,人類、猜想敵手亦然,才會以為有好多隻狼在回答。我們兩條腿之輩太容易受影響,把狼群想像得大之又大,比真實數目多,這對狼顯然好處多多。
狼的身體語言包羅萬象:威脅信號如嗥、嗚嗚叫,呲牙裂嘴,張大嘴巴,調整路線或者退避,意在避免嚴重爭戰。安撫信號如把頭轉開,目光下垂,忽視或者用前爪搔兩下,有助於釋放社交壓力。和解信號有觸碰,緊緊偎依,平行併肩而跑,舔以及啃咬毛皮,有助於進一步理解和寬恕。
眼睛是狼與人重要的溝通媒介,狼和人一樣,也覺得直接盯著看有威脅意味。牠往下看或看向一旁,是表示乖順或者友善的信號;一張稚氣、開朗的臉上含有玩笑意味兒。人與狼的瞳孔變化透露出情感和情緒,愉悅、疼痛、恐懼、生氣。
狼避免眼神直接接觸,因為牠們相處時非常周到體貼,溝通時牠們固然一直短暫互看,但避免長時間直視。假如有兩個人站得很近,相互碰觸時,通常會閉上眼睛,作為感覺愉悅的訊號。狼也是如此,當伴侶啃咬牠,牠們視之為社交上的整理皮毛。觸摸對牠們而言顯然是一種享受,不分年紀樂於觸摸彼此,尤其是狼媽媽或保母照料小狼兒時。一對狼於交配季節相互追求時,觸摸都很管用。彼此整理清潔身體,是狼社會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環,表示對伴侶的關心與愛慕。我們在家中養的寵物身上見到相似的反應,當我們撫摸狗兒,我們的血壓會降低,此舉促進人狗的連結。充滿愛的觸摸帶來的力量和治癒力,同樣獲得醫學上的重視。一位病患因溫柔撫摸及按摩,心跳會變慢,這是業經證實的;腦中抗憂鬱的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和多巴胺會受到鼓舞,催產素含量跟著上升,它是一種令人更平靜、增加信任的賀爾蒙。觸摸傳達了親近與安全感。
我怎樣親吻了一隻狼並從此深深上癮
你曾經熟悉的東西,你要終生為它負責。――安東尼•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任何事都有第一次,關於我和狼之間的特殊關係,同時有三個「第一次」:第一記狼吻、第一隻野狼、第一隻德國狼。
第一記狼吻是在美國的狼禁獵區,和一隻六歲大、名喚螢寶的東加拿大公狼發生的。那時我剛結束開業律師的職涯,刑罰、租約紛爭以及離婚官司,讓我愈來愈沮喪,每一次出庭,我不再滿懷熱忱,務必打贏司法這一仗,而是深感痛苦。我缺少當一名好律師必備的距離感和不屈不撓,我不能也不想這樣度過接下來的歲月。我終於想要實現我的人生願望,把我對寫作的熱愛與對狼之著迷連結起來。
大學並非就讀生物系,但懷有極大的熱忱與樂觀的我,向美國印第安那州狼研究禁獵區的狼公園(Wolf Park)申請一個實習位子,打算研究狼的行為。面談討論時,研究組長艾理希•柯林哈瑪(Erich Klinghammer)教授告訴我,能否雇用一名實習生,主要由狼群的領頭狼來決定。
一個人要怎樣向一隻狼應徵工作呢?幸好我不必跳舞、唱歌,或者表演其他技藝,我只是堅稱,假如去上《德國尋找超級巨星》(Deutschland sucht den Superstar)選秀節目,我絕對不會緊張――在禁獵區邂逅一隻狼的時候,感情上萬萬不可起波瀾,柯林哈瑪教授說:「妳必須非常冷靜!假使妳情緒激動,牠察覺得出來。」
如果您站在一隻五十公斤重、一身毛皮與肌肉結實的狼前面,那雙黃色眼睛牢牢盯住您,在那個當下一定要冷靜。當時我忍不住想起我的牧羊犬,牠可是我童年的朋友兼知己。就這樣。基本上螢寶也不過是一條大狗而已,一條非常龐大的狗。這次會面準備了安全措施,禁獵區的管理人於是在法律上得到保障,我在一份寫著令人膽戰心驚文字的免責文件上簽下名字:「我明白有受傷的風險,而且傷勢可能極為嚴重。」
我帶著這份警告與兩位動物照顧員一起踏進狼群禁獵區,努力找一個可靠的位置,深呼吸。接下來我的世界縮小為那隻狼,牠正優雅地往我的方向疾步而行,牠毛皮上銀色的線條在午後的陽光照耀下閃閃發亮,黑色的鼻子吸收了我的氣息,兩只耳朵警覺性地向前伸。我的眼角餘光瞥到螢寶帶領的其他狼隻站在柵欄旁靜候著,看得出來牠們正密切注意我能否通過這次測驗:牠們的頭頭會不會接納我?我也全神貫注,因為唯有通過這次測驗,我才會獲准開始實習。現在要挺過接下來的幾秒鐘。
我腦海中的記憶影片在慢動作放映下變慢了,那隻狼有力的後腿輕輕沉下,準備躍起,當牠飛撲向我,我使出全身力氣迎上去,不再有退路。掌心很大的爪子落在我的肩上,牠壯觀的尖牙和我的臉只有幾公分的距離。全世界靜止不動,牠粗糙的舌頭舔了我的臉好幾次,這記「親吻」是我登入狼世界的「迷幻藥」。
螢寶接納我之後,我開始了在狼公園的實習工作,我學習所有禁獵區狼隻的行為與舉止,用奶瓶餵養幼狼,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享用了好多次螢寶和狼群中其他狼隻濕潤的愛的證明。
半年後,當我移往明尼蘇達州的荒野時,我已受過扎實良好的訓練,以為關於狼的一切我都知之甚詳了。然後,我遇見了平生第一隻野狼。
我住的小木屋,遠離文明世界,坐落於一個有狼與熊定居區域的湖邊。新年第一天清晨,零下三十度,我穿上雪鞋準備尋找狼的蹤跡。到目前為止我尚未見過我一身灰毛的鄰居,但牠們的嚎叫聲讓我知道牠們的存在。前一天夜晚,我因有狼群合唱陪伴而在小屋外駐立良久,驚嘆極光之美,湖面上起了一陣美妙的騷動讓我分了心。閃爍的結冰湖面有四隻狼在跑,追獵著牠們前面的什麼東西,牠們旋即消失在地平線上。我無法辨認出牠們在跟蹤什麼。
隔天清晨我很早就出門找牠們,我在森林裡小心翼翼地循著牠們的蹤跡,進入灌木處,踏上樹墩與石頭,穿過矮樹叢,行經岩石和碎石片,再沿著白雪覆蓋的平地走。我很費勁地牛步向前,有時踩進一個圓形深坑,大概是某一頭鹿的長眠處吧。雪中有許多黃色的記號,表示那幾隻狼也注意到了這個地方。我尋找足跡一小時後,發現了新鮮的血跡,沒過多久就找到了一頭已死的年輕白尾鹿。我跪下去摸牠,牠的身子仍是溫的,開膛破肚,缺了一條後腿。牠的胃被扔在一旁,心臟和肝都不見了,喉嚨有被咬過的傷痕,從腿部可推測,這頭動物沒有受苦太久。遍尋不著那四隻狼,但我突然有被注視的感覺。我仍然跪在雪中,如果有一隻飢餓的狼站在你後面,這個姿勢可不太妙。我慢動作似地站起來,轉過身去,牠站在那裡,離我只有幾公尺遠。一隻歐亞狼,頸項上的毛豎了起來,一副剛從電廠跑過的模樣,豎著耳朵,牠輕輕把頭一偏,打量起我來。牠嘗試捕捉我的氣味時,鼻翼歙顫,但風從另一個方向吹。我看得出來:這頭年輕的獸毫不知情,我是誰或我為何物。我屏住呼吸,野狼當然不會攻擊人,但這隻狼也曉得這個道理嗎?牠很餓,橫亙於飢餓與牠艱苦作戰成果之間的,唯我而已。
「喂,狼!」聲音如此沙啞的人是我嗎?
那頭野獸大吃一驚,往後跳了一下,與此同時,半翹的尾巴緊貼到肚子下。好奇變成了害怕,牠轉動後腿,表演一記半旋轉動作,急忙衝進森林。我無限神往地凝視牠的身影消失於身後的樹林許久。
接下來的幾個月,我在國際狼中心,一個位於明尼蘇達州北部伊利市(Ely)研究狼的機構,從幾位生物學家以及我房屋門前的狼群身上,學到觀察荒野上狼群的生活與行為,以及與研究、遙測、監測相關的技術。
一九九五年,第一批東加拿大狼移居美國黃石國家公園之際,我下一個與狼共舞的人生階段也於焉展開:我是黃石公園狼計畫的志願工作者,支援生物學家的田野研究。我因此大多時候都待在國家公園北邊,兩千五百公尺高的拉瑪爾山谷(Lamar Valley),觀察住在那裡的狼群家庭,並向生物學家報告我的紀錄。
這是二十多年的事了,從那以後我又有了上萬次的看狼經驗,有時候我們彼此相距僅有數公尺,我從來不覺得受威脅,或者心驚膽跳過。對我來說,幾乎每天都看得到狼這種動物,等於享有很大的特權;為了要看牠們,我每年要搭好幾次飛機橫越大西洋萬里,因為根據正式統計,德國當時尚無狼蹤。二○○○年,這種害羞的動物也在德國出沒時,我不認為自己有機會親眼見到牠們。
還得再過十年,我才第一次在德國見到露天獵區裡的一隻狼。
那天我剛參加了一場朗讀會,一大早從萊比錫搭乘城際快車(ICE)回法蘭克福,列車乘務員放了一杯卡布奇諾在我的桌上,我要拿報紙的當兒往窗外看了看,發現田野上有個棕色的東西。如果你長期在自然環境中與動物相處,就會發展出一種本事,腦海中存著狼是一種掠食動物或者風景裡狼的視覺烙印。在我無法具體定義之前,我無意識地接收了我所看到、感覺到有什麼不太對頭的這一幕。此刻這種感覺突然湧上,那是什麼呢?若是狐狸尾巴,未免太長了,但又不可能是鹿。真希望火車停下來,但它快速向前。我貼近窗玻璃,靠在桌上,一不留意打翻了卡布奇諾,咖啡灑在報紙上。對,一隻狼!牠安靜站立,盯著森林邊緣的什麼東西瞧;然而這個畫面隨著火車行進的速度又糊掉了。
這是我第一次,也是目前為止唯一的一次,很走運地在德國看到一隻野狼。
觀察荒野中的狼群,是一個說也說不完的故事。牠們交配時你在場,幾個月後就看到洞穴裡有短腿的小傢伙在打滾;觀看小狼搶媽媽「牛奶吧」最佳位置的爭奪戰,因為第一次膽怯的打獵收穫而歡欣(哇!一隻老鼠!);牠們受傷時,你覺得心疼,為牠們死去而悲泣,同歡同樂,密切注意牠們如何打情罵俏,直到生命的循環結束,一切復又從頭開始。
我承認我患有「狼成癮症」,對狼迷得不可自拔,假使沒和牠們在一起,就會出現戒斷症候群。我總是在狼居住的區域尋找我的「菜」,永遠都不嫌多。很多人一輩子有一或兩次機會見到一隻狼就滿足了,我不是,我希望從牠們身上獲得更多東西。於是我等待著下一次去觀看狼,管它零下四十度、驕陽如熾或有牛虻,我穿上幾雙特殊襪子,把小型的自熱器塞進手套裡,或塗防曬乳液及防蚊液。然後意志堅定熬上幾小時,每一種天候都得經受得住。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知道我不想錯過狼的任何動靜,假使牠們啥也不幹,我仍舊想知道接下來可能會上演什麼好戲。
如果遍尋不著狼蹤,我就等待,直到牠們出現;一旦狼兒終於露臉,我立刻感覺得到,接下來就有很特別的事要上場了。那將是世界上讓人感到充滿活力、忠誠可靠的豐沛時刻。狼讓我參與牠們的生活,看牠們獵殺、交配以及飼養幼兒,我覺得蒙老天眷顧。我很確信牠們的行為和我們人類十分相似:牠們是相互關懷的家族成員,領頭狼很權威但公正,出手相助時心懷同情;牠們也是胡搞的青少年或者傻呵呵的搗蛋鬼。
根據我的觀察,狼是非常傑出的老師,我們能從牠的身上學到一些本事。
狼群成了我這個人的一部分,長時間研究牠們的社會行為改變了我,我對道德、責任以及愛之類的概念,有了新的體認。狼群是我的老師,我靈感的泉源,牠們每天都教我,以牠們不一樣的眼睛重新看世界。
溝通的藝術
狼如何藉由合唱一首歌建立信任
溝通時的最大問題是,有成功溝通的幻覺。――蕭伯納
我待在荒野地區已有多年,經常傾聽狼的歌聲,但從來沒有哪一次像一九九一年十一月那個寒冷的日子,當我在明尼蘇達州的森林裡,第一次聽到野狼合唱時,如此讓我感動。我剛剛搬進野地裡的一間小木屋,位置就在某個狼群的地盤中間。我時不時瞧見遠方有一隻或其他隻狼飛快掠過結冰的湖面,我想試試看,我能把「狼語」說到什麼程度,於是我試著嚎叫,想引那些犬科動物給一個答案,以便確認牠們大概的數目。
我站在湖邊嚎叫、側耳傾聽,凍壞了,神經也高度緊繃,有時候我牙齒打顫,成為薄暮中唯一的聲響。然後,那思念的聲音終於出現了,森林裡傳出單獨一記低沉、一直上揚的音調。那聲音爬進我的內臟,直搗我的心房,森林的另一端響起了答案,到最後狼的聲音從四面八方加進來,低沉宏亮而隱密,或者明亮又歇斯底里,歡欣鼓舞,我也跟著唱和。彷彿我同時身在義大利北部維洛納、米蘭斯卡拉大劇院、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我設法增強所有的感覺,嘗試著把這首歌吸收進體內,才不至於忘了它。我在狼的地盤和牠們一起唱歌,那是我狼生涯之始最壯麗的禮物。
對我而言,一隻狼的歌唱,是大自然裡美麗非凡的聲音之一,關於狼為何嚎叫,理由各自不同。例如藉此通知對手,這裡是牠們的地盤,呼喚失散的家庭成員或潛在的交配伴侶,並強化牠們的社會關係。一次嚎叫合唱有助於鞏固家族紐帶。有一次我在黃石公園觀察了一整天後,來到嘉德納小鎮(Gardiner)的一間餐館用餐,等待我點的漢堡送來的當兒,我看著隔壁桌坐著的一家人。父母帶著兩個小孩:一個男孩,年約十四;一個差不多十歲的女孩。他們各一支手機在手,男孩有兩支,都在玩手機,在手機上按鍵,收看訊息或伊媚兒,幾乎沒注意到已經放在他們面前的餐點。他們把食物塞進嘴裡,連看都不看一下,吃過飯後他們繼續滑電子儀器,而且更投入。桌上瀰漫著一股幽靈也似的寂靜,除了點餐,這家人就沒再彼此說過話,一次也沒有,迷失在科技之中,再也沒進行過真正的談話。
狼是溝通大師,用的還不是電子儀器,牠們用身體「說話」:用牠們的眼睛和耳朵,用口鼻與尾巴的姿態,但也用做記號以及嚎叫。狼清楚且有效的溝通本事,是為何牠們鮮少彼此爭鬥的原因之一。要做到相互了解和信任,溝通十分重要。
在明尼蘇達時,我無法得知有多少隻狼回答了我。每當一隻以上的狼(或郊狼)嚎叫,聽起來就像滿滿的森林裡都是牠們,每一種聲音聽起來都不一樣。根據二○一三年做過的一項學術研究,研究人員能確定狼有二十一種不同的嚎叫類型。每一種狼(東加拿大狼、紅狼等)有專屬的方言,每一隻個別的動物各有獨特、不會混淆的音高。多虧了這種本事,人類、猜想敵手亦然,才會以為有好多隻狼在回答。我們兩條腿之輩太容易受影響,把狼群想像得大之又大,比真實數目多,這對狼顯然好處多多。
狼的身體語言包羅萬象:威脅信號如嗥、嗚嗚叫,呲牙裂嘴,張大嘴巴,調整路線或者退避,意在避免嚴重爭戰。安撫信號如把頭轉開,目光下垂,忽視或者用前爪搔兩下,有助於釋放社交壓力。和解信號有觸碰,緊緊偎依,平行併肩而跑,舔以及啃咬毛皮,有助於進一步理解和寬恕。
眼睛是狼與人重要的溝通媒介,狼和人一樣,也覺得直接盯著看有威脅意味。牠往下看或看向一旁,是表示乖順或者友善的信號;一張稚氣、開朗的臉上含有玩笑意味兒。人與狼的瞳孔變化透露出情感和情緒,愉悅、疼痛、恐懼、生氣。
狼避免眼神直接接觸,因為牠們相處時非常周到體貼,溝通時牠們固然一直短暫互看,但避免長時間直視。假如有兩個人站得很近,相互碰觸時,通常會閉上眼睛,作為感覺愉悅的訊號。狼也是如此,當伴侶啃咬牠,牠們視之為社交上的整理皮毛。觸摸對牠們而言顯然是一種享受,不分年紀樂於觸摸彼此,尤其是狼媽媽或保母照料小狼兒時。一對狼於交配季節相互追求時,觸摸都很管用。彼此整理清潔身體,是狼社會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環,表示對伴侶的關心與愛慕。我們在家中養的寵物身上見到相似的反應,當我們撫摸狗兒,我們的血壓會降低,此舉促進人狗的連結。充滿愛的觸摸帶來的力量和治癒力,同樣獲得醫學上的重視。一位病患因溫柔撫摸及按摩,心跳會變慢,這是業經證實的;腦中抗憂鬱的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和多巴胺會受到鼓舞,催產素含量跟著上升,它是一種令人更平靜、增加信任的賀爾蒙。觸摸傳達了親近與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