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_2026手帳年曆

狼的智慧:黃石公園的野狼觀察手記

狼研究者25年來近距離觀察黃石公園復育的狼群,珍貴的第一手描述。
  • 9 432
    480
  • 分類:
    中文書自然科普動物/寵物哺乳類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艾莉.瑞丁格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譯者:楊夢茹
  • 出版社: 商周出版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8/09/08

出版情報

重新認識真正的「狼性」

2018/10/22 如果要選「最倒楣被誤解動物」,海裡的鯊魚跟陸上的狼應該名列前茅。兩種動物都具備高度的智力、都是生態系中重要的平衡者,也鮮少攻擊人,但都被貼上兇狠惡毒、陰險狡詐的標籤,而遭受人類無端的殘害與獵捕,棲地更被破壞。從小我們聽的童話故事,像是《小紅帽》、《放羊的孩子》、《三隻小豬》、《狼與七隻小羊》等等,或是長大之後看的電影、新聞,都一再強化這些刻板印象,就算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可能都不會接觸到他們,恐懼早已烙印在你我記憶深處。 儘管近年來替狼翻案的人跟著作不少(如果把《暮光之城》裡頭那些帥哥狼也算進去就更多了),「狼性」兩個字還是讓人覺得壓迫感多到滿出來,彷彿我們真的知道狼的性格是什麼,隨口就說哪個國家的人跟公司最有狼性,也不想想狼會不會抗議。 愛莉?拉丁格就是被狼療癒,而想替狼說說話的其中一人,原為執業律師而身心俱疲的她,一九九○年來到美國印第安納州的狼公園當起實習生,開啟了她之後投入整個人生,觀察狼、書寫狼、保育狼的契機。長達 三十年,她每年都花上大部分時間在黃石公園跟狼學習,並為之驚嘆。本書每個字都浸潤了她對狼的感激與愛。 自然書寫並不容易,要拿捏科學與情感投射之間的平衡,也要在非虛構文體裡創造故事感。作者的扎實觀察與細膩紀錄,讓讀者彷彿置身在雪地狼群之間,用第一「狼」視角,看見狼的生存智慧,令人心神嚮往,也想跟作者一樣與狼共舞。 然而我想,不少讀者大概會覺得本書對狼的描寫「用情太深」而不夠中立,把狼擬人化而失去客觀。的確,即使是最該秉持客觀的科學家,也很難不對照顧的實驗動物動情,更何況長期觀察野外狼群、投身保育的作者,不過「研究」本來就不只一種典範,建議讀者可以將本書視為在狼群中作田野調查的紀錄。事實上,正因為作者長時間觀察,以及比對多個狼族群,更能描繪出在不同環境下的狼為何會有不同的行動,深刻了解狼的動機。例如為何禁獵區裡的狼更像是待在監獄裡頭的人一樣,非得排出嚴格的統治階級,而荒野裡的狼群則像個大家庭,開明接納、開枝散葉。 看完本書,若你也想親睹狼的風采,跟狼學一課,除了親訪黃石公園,照著作者的指引來一趟尋狼之旅以外,我建議不妨先關注台灣山林的野生動物以及棲地,例如瀕危的黑熊、石虎、食蛇龜、穿山甲、水獺、諸羅樹蛙等等。因為我認為本書要告訴我們的不是「去愛狼」,而是如果作者能從狼身上學到那麼多,也為狼奉獻那麼多,在台灣的我們難道不能先從本地的動物身上學習、並加以回報嗎? 何謂狼性?看完這本書,一起重新思考吧!看狼如何在乎家人、尊重老者、開放接納、無私領導,相信讀完本書之後,你也會同意,我們的確都需要多點真正的「狼性」。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內容簡介

狼,與人類最相似的動物

德國知名狼專家25年貼身觀察
驚奇於狼的智慧與自然力量,讓人類重新觀看自己、觀看世界

一本深具啟發的動物之書


★ 德國亞馬遜、《明鏡週刊》排行榜暢銷書
★ 翻譯授權十一國:美國、英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荷蘭、波蘭、愛沙尼亞、斯洛伐克、捷克、羅馬尼亞
★ 「這是我讀過關於大自然最有智慧也最體貼入微的書之一,下輩子我想當一隻狼!」暢銷書《樹的祕密生命》、《動物的內心生活》作者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愛你的家人、照顧信賴你的人、永不放棄、熱愛嬉戲,這是狼的生存原則。牠們照料老狼和受傷的狼時,深具同理心;教養後代時溫柔、慈愛;有本事一玩起遊戲,就忘掉一切煩憂。更有趣的是,狼也有夢想,會思考、定計劃,彼此聰明地溝通――與我們十分相似,勝過其他任何動物。

乍看之下,黑猩猩比狼更像人,但類人猿不會協助餵小嬰兒吃東西,或者照顧年長者。狼與人之間比較了解對方,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很久以前邀請了狼,而不是猴子,加入我們的生活。

艾莉.瑞丁格(Elli H. Radinger)是德國最知名的狼群專家,二十五年來近距離觀察了黃石公園中復育的狼群。透過扣人心弦的故事,描繪出家庭對狼的意義,還有狼的信任感、耐心、專注力、領導力,以及面對失敗和死亡的態度。她揭開長年觀察的結果以及尚不為人熟知的知識,讓我們驚喜於狼的生活,並且發現:狼其實是更好的人類。

《狼的智慧》(Die Weisheit der Wölfe)是一部細膩描繪狼群的著作。身為觀察者,艾莉.瑞丁格與觀察對象保持一定距離,記錄下動物的行為,不影響也不去改變牠們。不管是狼家庭,或個別的狼,作者就像朋友般認識牠們,寫下許多有趣或傷感的動物故事。她向讀者介紹狼的性格,分享自己與狼共處的經驗,探索牠們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就在引領讀重新認識狼之際,與世人分享,身為人類她從狼身上學到了什麼。

艾莉.瑞丁格邀請讀者加入這趟發現之旅,探索狼的動物世界。


【本書內容特色】

◆ 狼研究者25年來近距離觀察黃石公園復育的狼群,珍貴的第一手描述。
◆ 24頁彩色照片,野生動物攝影師捕捉到狼的精彩畫面,還有多張作者的黑白紀錄照片。
◆ 有溫度的自然動物書寫。每個狼家族或是每一隻登場的狼,都充滿了個性,成為作者筆下獨一無二的受造物。
◆ 除了野外活生生的狼,也探討狼在文化中的意涵。
◆ 適合愛狼者、嚮往大自然、對動物行為與生態有興趣,或對狼感到好奇並想進一步了解的一般讀者。

影音介紹


名人推薦

【各界好評推薦】

朱天衣 作家
李偉文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金恒鑣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常務理事
張東君 科普作家
黃美秀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黃貞祥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鄭國威 泛科學總編輯


熱誠推薦

透過艾莉.瑞丁格的雙眼,我們得以窺見荒野之狼的祕密生活。   《新德意志報》(neues deutschland)

 

關於狼的生活,作者分享了令人驚喜且全新的理解,讓我們在狼的身上,看見更好的人類!   《動物時光》雜誌(Zeit für Tiere)

 

在《狼的智慧》中,我們看見與人類如此相像的動物,令人驚喜!   《緹娜》雜誌(Tina)

 

狼研究者艾莉.瑞丁格敘述引人入勝的狼故事,讓我們拋開對狼的刻板印象,並向牠們學習。   《女性新事物》雜誌(Neues für Frau)

 

這是一本資訊豐富且讀來興味盎然的書,消除對於狼的成見,贏得世人對牠的理解與尊重。   《威茲拉爾新報》(Wetzlarer Neue Zeitung)

 

對於愛狼者或一般大眾,這本書都同樣有趣,快閱讀它、分享它、傳遞它。   《我們的哈次山》雜誌(Unser Harz

編輯推薦


狼回來了,生態系就活了


對於大型食肉的動物,人類向來傾向於保持極端的觀感。簡單地說,不是敬畏牠們,例如威嚴而驍勇的獅及勇猛而無畏的虎;便是鄙視牠們,例如凶殘而嗜血的狼及暴躁而頑固的熊。

十八世紀的法國著名博物學學家布封(1707-1788)在他的《自然史》中,便是明顯地有這種極端的描述。另外,十九世紀中葉德國的《格林童話集》亦復如是。書裡的大野狼是會吃小孩的大壞蛋,因此用狼來嚇嚇不聽大人話的小孩,《伊索寓言》中「狼來了」在幼兒心中留下難以抹滅的刻板印象。

然而,狼是怎麼樣的一種野生動物?狼群的習性是真正的這麼一回事嗎?最近出版的《狼的智慧》裡,狼獲得了平反。作者艾莉.拉丁格(Elli H. Radinger)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裡照顧並觀察狼群有二十多年的經驗。她忠實記錄狼群的社會行為,並且認真反省人類對待野生動物的倫理觀。

在歐洲人未染指北美大陸洲之前,狼是分布普遍的掠食動物。狼群過著社會性(有階級與會分工與合作)的生活,牠們適應環境力強,能有效利用獵物資源,並且能夠維持生態系的活力。狼可以生活在森林?草原?漠地?山區?凍原帶,甚至後來能在美國的許多城鎮與都市外圍地區過日子。

當歐洲移民來到了這塊環境自然與生命富饒的新大陸,他們與原生的狼爭土地?奪資源,狼除了無容身之地外,還加上被趕盡殺絕,斷絕了長久以來較為穩定的生態系。二十世紀初,美國境內的狼幾乎為之滅絕。黃石國家公園(一八七二年設置)內的最後一頭狼在一九二六年喪命於獵人槍下,狼?成為公園內野性呼喚的絕響。

十九世紀以來,美國野生動物的快速消失,許多物種甚至滅絕。例如十九世紀獵殺的美洲犎牛(舊稱美洲野牛)就有五千萬頭,曾經有一段時間只剩下數百餘頭;原來有數十億隻的旅鴿,到了二十世紀初一隻都不剩了。終於,美國政府於一九七四年頒布了《瀕危物種法》來保護野生物種,狼得以上了瀕危物種的名單,但是保護狼的行動遲遲未能付諸行動。

黃石國家公園內的狼消失後的七十年,狼的保育行動有了戲劇性的轉機。一九九五年,美國政府終於從加拿大引進十一頭狼到黃石國家公園內,除了保護之外,還進行監控?追?及?究。在黃石國家公園內觀狼也成為遊客接近野狼的活動項目與自然教育的體驗。

此後,科學家對狼群的生活習性及狼對整個地景的影響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引進園內的第二十年,狼繁衍出一百三十頭,分成十一群,各群有其社會結構並各據有一定的棲地。二十年前過度繁殖的郊狼與駝鹿種群數下降且已穩定下來了,園區內的其他動植物生存有了喘息與恢復生機的機會。園區內被草食動物(如馬鹿?美洲犎牛?黑尾鹿)過度啃食的植被逐漸恢復過來,尤其是河流濱岸帶與濕草原的植物恢復了生長。河狸從只剩下一家族也增加到超過九個家族。河狸所築的堤改善了河流生態,為魚提供了更適合的棲息環境。久違的燕雀類鳥種也增加了。食腐動物如鴉科的渡鴉?猛禽如鵰及熊等等,有了狼獵殺的動物死屍可以裹腹,降低了冬季的死亡率。

同個時期,黃石國家公園範圍外的愛達荷州?蒙他拿州及懷俄明州總共約已有一千五百頭狼,但是狼攻擊與獵殺該三州牧場飼養的牛羊事件時有所聞。導致了美國州政府在二??八年開放保護區外的限制性獵狼計畫。光是二?一三年,上述三州就獵殺了約一千頭狼。在政治與法律的角力下,狼成為祭品,生態系也遭殃。

黃石國家公園的引狼回園計畫可以讓科學家目睹過去未發現的地景生態現象。狼一旦重新回到原棲地,且建立了族群,對生態系所產生的影響,正如《紐約時報》於今(二?一八)年七月九日的報導指出:「科學家齊聲歡呼狼拯救了黃石公園。」其實,狼造成的生態連鎖效應還在持續發酵。

狼對生態系的完整性與重要性,在二十世紀中葉的美國野生動物管理學學者阿爾道.李奧帕德(Aldo Leopold, 1887-1948)早就提醒過。他曾經就美國人盲目又無度嗜殺狼的行為提出了嚴厲的譴責。他提出的土地倫理學哲學觀為後世的生態系管理者奉為圭臬。

我們要遏止這個世界的生態系劣化,甚至分崩離析,及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不過黃石國家公園的引狼回園計畫的初步成果,已為生態系復育帶來令人振奮的期望。這個計畫的成果雖然令人振奮,不過當全球環境變化促成的生態浩劫正橫在我們的眼前。黃石國家公園的氣候也在快速暖化,改變園區內許多生命的物候現象與生命適應環境的生存能力。

這樣一本《狼的智慧》及時出版,讓讀者能親近並重新認識一種隱密與受到誤解的野生動物。該書再度喚起我們要復舊生態系及實踐生態倫理的重要性。


文/金恒鑣(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常務理事)

作者

艾莉.瑞丁格Elli H. Radinger


1951年生,三十年前放棄律師的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她熱愛的事物──觀察狼與寫作。如今她是德國頗負盛名的狼專家,將所見所聞寫成書,並在研討課程和演講中分享相關知識。二十五年以來,她每年花很多時間在美國懷俄明州的黃石公園度過,於大自然中觀察野狼。
現在與愛犬定居在德國黑森邦的威茲拉爾。除了狼,狗、自然與環境都是她長期關注的議題。

譯者

楊夢茹


東吳大學中文系、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德國文學系畢業。譯有《少年維特的煩惱》等,著有《從憂鬱到豐美:歌德的精彩人生》(商務二〇〇七;陝西二〇一二)。教過《紅樓夢》,演過廣播劇,因而覺得幸運。最愛驚濤裂岸的碧海,以推敲韓非理論度過人生困阨為樂;重然諾,欣賞扎實的人與優美的文字。

試閱



我怎樣親吻了一隻狼並從此深深上癮

你曾經熟悉的東西,你要終生為它負責。――安東尼•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任何事都有第一次,關於我和狼之間的特殊關係,同時有三個「第一次」:第一記狼吻、第一隻野狼、第一隻德國狼。

第一記狼吻是在美國的狼禁獵區,和一隻六歲大、名喚螢寶的東加拿大公狼發生的。那時我剛結束開業律師的職涯,刑罰、租約紛爭以及離婚官司,讓我愈來愈沮喪,每一次出庭,我不再滿懷熱忱,務必打贏司法這一仗,而是深感痛苦。我缺少當一名好律師必備的距離感和不屈不撓,我不能也不想這樣度過接下來的歲月。我終於想要實現我的人生願望,把我對寫作的熱愛與對狼之著迷連結起來。

大學並非就讀生物系,但懷有極大的熱忱與樂觀的我,向美國印第安那州狼研究禁獵區的狼公園(Wolf Park)申請一個實習位子,打算研究狼的行為。面談討論時,研究組長艾理希•柯林哈瑪(Erich Klinghammer)教授告訴我,能否雇用一名實習生,主要由狼群的領頭狼來決定。

一個人要怎樣向一隻狼應徵工作呢?幸好我不必跳舞、唱歌,或者表演其他技藝,我只是堅稱,假如去上《德國尋找超級巨星》(Deutschland sucht den Superstar)選秀節目,我絕對不會緊張――在禁獵區邂逅一隻狼的時候,感情上萬萬不可起波瀾,柯林哈瑪教授說:「妳必須非常冷靜!假使妳情緒激動,牠察覺得出來。」

如果您站在一隻五十公斤重、一身毛皮與肌肉結實的狼前面,那雙黃色眼睛牢牢盯住您,在那個當下一定要冷靜。當時我忍不住想起我的牧羊犬,牠可是我童年的朋友兼知己。就這樣。基本上螢寶也不過是一條大狗而已,一條非常龐大的狗。這次會面準備了安全措施,禁獵區的管理人於是在法律上得到保障,我在一份寫著令人膽戰心驚文字的免責文件上簽下名字:「我明白有受傷的風險,而且傷勢可能極為嚴重。」

我帶著這份警告與兩位動物照顧員一起踏進狼群禁獵區,努力找一個可靠的位置,深呼吸。接下來我的世界縮小為那隻狼,牠正優雅地往我的方向疾步而行,牠毛皮上銀色的線條在午後的陽光照耀下閃閃發亮,黑色的鼻子吸收了我的氣息,兩只耳朵警覺性地向前伸。我的眼角餘光瞥到螢寶帶領的其他狼隻站在柵欄旁靜候著,看得出來牠們正密切注意我能否通過這次測驗:牠們的頭頭會不會接納我?我也全神貫注,因為唯有通過這次測驗,我才會獲准開始實習。現在要挺過接下來的幾秒鐘。
我腦海中的記憶影片在慢動作放映下變慢了,那隻狼有力的後腿輕輕沉下,準備躍起,當牠飛撲向我,我使出全身力氣迎上去,不再有退路。掌心很大的爪子落在我的肩上,牠壯觀的尖牙和我的臉只有幾公分的距離。全世界靜止不動,牠粗糙的舌頭舔了我的臉好幾次,這記「親吻」是我登入狼世界的「迷幻藥」。

螢寶接納我之後,我開始了在狼公園的實習工作,我學習所有禁獵區狼隻的行為與舉止,用奶瓶餵養幼狼,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享用了好多次螢寶和狼群中其他狼隻濕潤的愛的證明。

半年後,當我移往明尼蘇達州的荒野時,我已受過扎實良好的訓練,以為關於狼的一切我都知之甚詳了。然後,我遇見了平生第一隻野狼。

我住的小木屋,遠離文明世界,坐落於一個有狼與熊定居區域的湖邊。新年第一天清晨,零下三十度,我穿上雪鞋準備尋找狼的蹤跡。到目前為止我尚未見過我一身灰毛的鄰居,但牠們的嚎叫聲讓我知道牠們的存在。前一天夜晚,我因有狼群合唱陪伴而在小屋外駐立良久,驚嘆極光之美,湖面上起了一陣美妙的騷動讓我分了心。閃爍的結冰湖面有四隻狼在跑,追獵著牠們前面的什麼東西,牠們旋即消失在地平線上。我無法辨認出牠們在跟蹤什麼。

隔天清晨我很早就出門找牠們,我在森林裡小心翼翼地循著牠們的蹤跡,進入灌木處,踏上樹墩與石頭,穿過矮樹叢,行經岩石和碎石片,再沿著白雪覆蓋的平地走。我很費勁地牛步向前,有時踩進一個圓形深坑,大概是某一頭鹿的長眠處吧。雪中有許多黃色的記號,表示那幾隻狼也注意到了這個地方。我尋找足跡一小時後,發現了新鮮的血跡,沒過多久就找到了一頭已死的年輕白尾鹿。我跪下去摸牠,牠的身子仍是溫的,開膛破肚,缺了一條後腿。牠的胃被扔在一旁,心臟和肝都不見了,喉嚨有被咬過的傷痕,從腿部可推測,這頭動物沒有受苦太久。遍尋不著那四隻狼,但我突然有被注視的感覺。我仍然跪在雪中,如果有一隻飢餓的狼站在你後面,這個姿勢可不太妙。我慢動作似地站起來,轉過身去,牠站在那裡,離我只有幾公尺遠。一隻歐亞狼,頸項上的毛豎了起來,一副剛從電廠跑過的模樣,豎著耳朵,牠輕輕把頭一偏,打量起我來。牠嘗試捕捉我的氣味時,鼻翼歙顫,但風從另一個方向吹。我看得出來:這頭年輕的獸毫不知情,我是誰或我為何物。我屏住呼吸,野狼當然不會攻擊人,但這隻狼也曉得這個道理嗎?牠很餓,橫亙於飢餓與牠艱苦作戰成果之間的,唯我而已。

「喂,狼!」聲音如此沙啞的人是我嗎?

那頭野獸大吃一驚,往後跳了一下,與此同時,半翹的尾巴緊貼到肚子下。好奇變成了害怕,牠轉動後腿,表演一記半旋轉動作,急忙衝進森林。我無限神往地凝視牠的身影消失於身後的樹林許久。

接下來的幾個月,我在國際狼中心,一個位於明尼蘇達州北部伊利市(Ely)研究狼的機構,從幾位生物學家以及我房屋門前的狼群身上,學到觀察荒野上狼群的生活與行為,以及與研究、遙測、監測相關的技術。

一九九五年,第一批東加拿大狼移居美國黃石國家公園之際,我下一個與狼共舞的人生階段也於焉展開:我是黃石公園狼計畫的志願工作者,支援生物學家的田野研究。我因此大多時候都待在國家公園北邊,兩千五百公尺高的拉瑪爾山谷(Lamar Valley),觀察住在那裡的狼群家庭,並向生物學家報告我的紀錄。

這是二十多年的事了,從那以後我又有了上萬次的看狼經驗,有時候我們彼此相距僅有數公尺,我從來不覺得受威脅,或者心驚膽跳過。對我來說,幾乎每天都看得到狼這種動物,等於享有很大的特權;為了要看牠們,我每年要搭好幾次飛機橫越大西洋萬里,因為根據正式統計,德國當時尚無狼蹤。二○○○年,這種害羞的動物也在德國出沒時,我不認為自己有機會親眼見到牠們。

還得再過十年,我才第一次在德國見到露天獵區裡的一隻狼。
那天我剛參加了一場朗讀會,一大早從萊比錫搭乘城際快車(ICE)回法蘭克福,列車乘務員放了一杯卡布奇諾在我的桌上,我要拿報紙的當兒往窗外看了看,發現田野上有個棕色的東西。如果你長期在自然環境中與動物相處,就會發展出一種本事,腦海中存著狼是一種掠食動物或者風景裡狼的視覺烙印。在我無法具體定義之前,我無意識地接收了我所看到、感覺到有什麼不太對頭的這一幕。此刻這種感覺突然湧上,那是什麼呢?若是狐狸尾巴,未免太長了,但又不可能是鹿。真希望火車停下來,但它快速向前。我貼近窗玻璃,靠在桌上,一不留意打翻了卡布奇諾,咖啡灑在報紙上。對,一隻狼!牠安靜站立,盯著森林邊緣的什麼東西瞧;然而這個畫面隨著火車行進的速度又糊掉了。

這是我第一次,也是目前為止唯一的一次,很走運地在德國看到一隻野狼。

觀察荒野中的狼群,是一個說也說不完的故事。牠們交配時你在場,幾個月後就看到洞穴裡有短腿的小傢伙在打滾;觀看小狼搶媽媽「牛奶吧」最佳位置的爭奪戰,因為第一次膽怯的打獵收穫而歡欣(哇!一隻老鼠!);牠們受傷時,你覺得心疼,為牠們死去而悲泣,同歡同樂,密切注意牠們如何打情罵俏,直到生命的循環結束,一切復又從頭開始。

我承認我患有「狼成癮症」,對狼迷得不可自拔,假使沒和牠們在一起,就會出現戒斷症候群。我總是在狼居住的區域尋找我的「菜」,永遠都不嫌多。很多人一輩子有一或兩次機會見到一隻狼就滿足了,我不是,我希望從牠們身上獲得更多東西。於是我等待著下一次去觀看狼,管它零下四十度、驕陽如熾或有牛虻,我穿上幾雙特殊襪子,把小型的自熱器塞進手套裡,或塗防曬乳液及防蚊液。然後意志堅定熬上幾小時,每一種天候都得經受得住。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知道我不想錯過狼的任何動靜,假使牠們啥也不幹,我仍舊想知道接下來可能會上演什麼好戲。

如果遍尋不著狼蹤,我就等待,直到牠們出現;一旦狼兒終於露臉,我立刻感覺得到,接下來就有很特別的事要上場了。那將是世界上讓人感到充滿活力、忠誠可靠的豐沛時刻。狼讓我參與牠們的生活,看牠們獵殺、交配以及飼養幼兒,我覺得蒙老天眷顧。我很確信牠們的行為和我們人類十分相似:牠們是相互關懷的家族成員,領頭狼很權威但公正,出手相助時心懷同情;牠們也是胡搞的青少年或者傻呵呵的搗蛋鬼。

根據我的觀察,狼是非常傑出的老師,我們能從牠的身上學到一些本事。

狼群成了我這個人的一部分,長時間研究牠們的社會行為改變了我,我對道德、責任以及愛之類的概念,有了新的體認。狼群是我的老師,我靈感的泉源,牠們每天都教我,以牠們不一樣的眼睛重新看世界。

溝通的藝術

狼如何藉由合唱一首歌建立信任

溝通時的最大問題是,有成功溝通的幻覺。――蕭伯納

我待在荒野地區已有多年,經常傾聽狼的歌聲,但從來沒有哪一次像一九九一年十一月那個寒冷的日子,當我在明尼蘇達州的森林裡,第一次聽到野狼合唱時,如此讓我感動。我剛剛搬進野地裡的一間小木屋,位置就在某個狼群的地盤中間。我時不時瞧見遠方有一隻或其他隻狼飛快掠過結冰的湖面,我想試試看,我能把「狼語」說到什麼程度,於是我試著嚎叫,想引那些犬科動物給一個答案,以便確認牠們大概的數目。

我站在湖邊嚎叫、側耳傾聽,凍壞了,神經也高度緊繃,有時候我牙齒打顫,成為薄暮中唯一的聲響。然後,那思念的聲音終於出現了,森林裡傳出單獨一記低沉、一直上揚的音調。那聲音爬進我的內臟,直搗我的心房,森林的另一端響起了答案,到最後狼的聲音從四面八方加進來,低沉宏亮而隱密,或者明亮又歇斯底里,歡欣鼓舞,我也跟著唱和。彷彿我同時身在義大利北部維洛納、米蘭斯卡拉大劇院、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我設法增強所有的感覺,嘗試著把這首歌吸收進體內,才不至於忘了它。我在狼的地盤和牠們一起唱歌,那是我狼生涯之始最壯麗的禮物。

對我而言,一隻狼的歌唱,是大自然裡美麗非凡的聲音之一,關於狼為何嚎叫,理由各自不同。例如藉此通知對手,這裡是牠們的地盤,呼喚失散的家庭成員或潛在的交配伴侶,並強化牠們的社會關係。一次嚎叫合唱有助於鞏固家族紐帶。有一次我在黃石公園觀察了一整天後,來到嘉德納小鎮(Gardiner)的一間餐館用餐,等待我點的漢堡送來的當兒,我看著隔壁桌坐著的一家人。父母帶著兩個小孩:一個男孩,年約十四;一個差不多十歲的女孩。他們各一支手機在手,男孩有兩支,都在玩手機,在手機上按鍵,收看訊息或伊媚兒,幾乎沒注意到已經放在他們面前的餐點。他們把食物塞進嘴裡,連看都不看一下,吃過飯後他們繼續滑電子儀器,而且更投入。桌上瀰漫著一股幽靈也似的寂靜,除了點餐,這家人就沒再彼此說過話,一次也沒有,迷失在科技之中,再也沒進行過真正的談話。

狼是溝通大師,用的還不是電子儀器,牠們用身體「說話」:用牠們的眼睛和耳朵,用口鼻與尾巴的姿態,但也用做記號以及嚎叫。狼清楚且有效的溝通本事,是為何牠們鮮少彼此爭鬥的原因之一。要做到相互了解和信任,溝通十分重要。

在明尼蘇達時,我無法得知有多少隻狼回答了我。每當一隻以上的狼(或郊狼)嚎叫,聽起來就像滿滿的森林裡都是牠們,每一種聲音聽起來都不一樣。根據二○一三年做過的一項學術研究,研究人員能確定狼有二十一種不同的嚎叫類型。每一種狼(東加拿大狼、紅狼等)有專屬的方言,每一隻個別的動物各有獨特、不會混淆的音高。多虧了這種本事,人類、猜想敵手亦然,才會以為有好多隻狼在回答。我們兩條腿之輩太容易受影響,把狼群想像得大之又大,比真實數目多,這對狼顯然好處多多。

狼的身體語言包羅萬象:威脅信號如嗥、嗚嗚叫,呲牙裂嘴,張大嘴巴,調整路線或者退避,意在避免嚴重爭戰。安撫信號如把頭轉開,目光下垂,忽視或者用前爪搔兩下,有助於釋放社交壓力。和解信號有觸碰,緊緊偎依,平行併肩而跑,舔以及啃咬毛皮,有助於進一步理解和寬恕。

眼睛是狼與人重要的溝通媒介,狼和人一樣,也覺得直接盯著看有威脅意味。牠往下看或看向一旁,是表示乖順或者友善的信號;一張稚氣、開朗的臉上含有玩笑意味兒。人與狼的瞳孔變化透露出情感和情緒,愉悅、疼痛、恐懼、生氣。

狼避免眼神直接接觸,因為牠們相處時非常周到體貼,溝通時牠們固然一直短暫互看,但避免長時間直視。假如有兩個人站得很近,相互碰觸時,通常會閉上眼睛,作為感覺愉悅的訊號。狼也是如此,當伴侶啃咬牠,牠們視之為社交上的整理皮毛。觸摸對牠們而言顯然是一種享受,不分年紀樂於觸摸彼此,尤其是狼媽媽或保母照料小狼兒時。一對狼於交配季節相互追求時,觸摸都很管用。彼此整理清潔身體,是狼社會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環,表示對伴侶的關心與愛慕。我們在家中養的寵物身上見到相似的反應,當我們撫摸狗兒,我們的血壓會降低,此舉促進人狗的連結。充滿愛的觸摸帶來的力量和治癒力,同樣獲得醫學上的重視。一位病患因溫柔撫摸及按摩,心跳會變慢,這是業經證實的;腦中抗憂鬱的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和多巴胺會受到鼓舞,催產素含量跟著上升,它是一種令人更平靜、增加信任的賀爾蒙。觸摸傳達了親近與安全感。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4775217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52
    • 商品規格
    • 21*14.8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本商品會員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最高15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