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媽媽的記憶時光*
母親在2017年的9月辭世,從驗出病症到離開,只有短短3個月。在這之前,她是個生活規律、身強體健、熱愛美食的人。
總說廚房裡容不下兩個女人,但她卻很樂意跟我分享庖廚的一切。上市場、回家分門別類的處理食材,總有她的一套規矩。辛香料的搭配與切法、蔬菜滾刀、切片與刨絲、肉類去骨切片打泥、海鮮剝殼去腸泥取內臟、洗米泡發乾貨,甚至收拾善後⋯等的廚房基本工,都是母親手把手嚴厲指導出來的。雖然到法國才學著自己下廚,但仔細回想起來,我的「廚藝學校」特訓,其實是從我小時候踏進母親的廚房就開始。
母親生命最後的兩個月是在醫院渡過的,有公婆先生的支援,我得以在醫院與她朝夕相處。安寧醫生問:「現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她可愛的回答是:「讓我有多一點時間可以吃美食。」果然是熱愛美食的她會說出來的話!
為了讓她可以在醫院吃到狀態最好的烏魚子,我們偷偷帶著噴槍在病房處理、奉上香噴噴外酥內軟的烏魚子切片(好孩子不要學!)。我也永遠記得她雙眼有神地跟我細數在香港私宅宴裡享用的大閘蟹,那純銀光亮閃閃的湯匙,盛在銀盆裡、飄著玫瑰花瓣與檸檬片的洗手水,身穿傳統白唐裝黑長褲的服務生,講得彷彿是屬於母親的大亨小傳。醫生盡了最大的努力,一直到過世前三天她才完全停止飲食,最後喝下的是我為她燉的蓮藕湯,她邊喝邊用氣音說:「好喝,好好喝喔!」
想念母親的不只有我,還有她揣在心口疼的兩個小孫女,最放心不下的兒子以及到最後跟她氣味相投的女婿。在日日的生活裡,我決定讓她的味道一直陪伴著我們,用她最愛的美食想念她!
*週間的餐桌時光*
晚餐絕對是我們家裡的重頭戲。早上打仗似的備便當、做早餐送孩子先生出門,午餐大多是主婦一人在家簡單解決,晚餐則是全家可以好好聚一起,慢慢吃飯,分享一天大小事的時光。我們家用餐不配電視,配的是大小姐國中班級
活動點滴,配的是二小姐社團拉琴的趣事與同學奇特的綽號,也配爸爸的時事分享跟媽媽的菜籃心得。我們也會在用餐時候聊聊各自的困難,不管大小,每個人都可以出主意,給意見;要說浴場是羅馬人社交重心,那麼餐桌就是我們
的交誼廳了!
每天一到下午4點,手機就會收到先生傳來的訊息:「今天晚上吃什麼?要帶酒回家嗎?」孩子放學聞到整間屋子的香氣就會玩起猜迷遊戲:「今天吃糙米飯吧?」「有馬鈴薯泥。」「今天是咖哩耶!」
這讓主婦既是開心也是憂慮,開心的是我家爸爸天天回家吃晚餐,憂慮的是,每天要變出不一樣的東西來餵飽一家人也還真是頭大啊∼
為了豐富自家餐桌,我大概在 10 年前開始認真的學習煮食。或到廚藝教室進修,或買了一書櫃的食譜書。一開始整桌整地的麵粉,只想做出不一樣的麵條 ;小牛小姐被噴得整頭整身的果泥,只因媽媽不熟悉食物調理機的操作,而讓站在身旁想幫忙的孩子遭殃;跟所有人一樣,我也被烤箱燙傷過、切菜切到手,一直到現在傷疤還在不斷的生成、癒合的日常中轉著,就在這樣的錯誤與挫折的累積裡,不知不覺地,我也成了廚齡10年以上的主婦。
週間我們吃得簡單卻豐盛,重點是要讓孩子們補充營養,又節省外食往返的時間,好讓她們可以早點寫完功課上床休息。所以盡可能在最短的時間裡端出有兩種蛋白質加上兩種蔬菜的餐點。可以是一鍋煮的溫暖料理,可以是烤箱一盤出菜,可以是昨天的剩菜華麗變身,也可以是週末備好慢燉入味的肉品。
只要用愛煮食,每一餐都充滿歡喜!
*自己獨處的時光*
我愛家人朋友,也愛跟孩子 24 小時廝混的寒暑假。
但不諱言的是,我也極度需要個人空間與獨處的靜默時光。每天早上送家裡大小人出門求奉祿求功名後,整個空間的氛圍馬上就不一樣了,連呼吸的空氣都多了一份從容自在,自己窩在家的時光是如此的美好與珍貴。
可以從餐具櫃中挑個喜歡杯子,就著清晨的涼爽空氣慢慢的喝咖啡;或許也會抽出一直想讀卻又沒時間讀完的小說,趁著頭腦清醒,一鼓作氣的讀完;這個時候,也是安排來接收與拆封宅配紙箱的時間,把戰利品(咦 ?)不知不覺的擺放在它命定之地,偽裝成已經來家裡很久的老朋友;可以好好的寫食材購買清單,等等到市場去晃晃;會實驗一直想做又沒做的新菜式,成功了,就快快拿起相機記錄下來,拍照最愛的是清晨的光線,帶點淡藍色的光線,會讓我整個人冷靜下來,儲備下午四點小孩回家後的抓狂能量。
自己獨處的時候,也是可以肆意吃點只有我專屬食物的時候。這時家裡可以變身咖啡廳,只沖一小壺咖啡,只烤2 顆馬德蓮;也很可以是小酒館,作份自己獨享的香煎義式白腸早午餐配上茄汁白豆與香料嫩烘蛋;可以是家庭式居酒屋, 剪下陽台生長過剩的紫蘇葉裹著辣味明太子飯糰;可以是台式小攤販,做份炸豆腐配上自己醃漬的泡菜,也或是什麼都不想,把冰箱裡剩下的乳酪、小黃瓜、番茄、玉米、醋漬扁豆用橄欖油、胡椒拌成一大盆,窩在沙發上邊看 Master chef邊放空。
總之,這個時候只要是自己想吃的,不再顧慮大小人的口味,就一盆盆的端上來吧。腸胃被食物撫癒了,人就精彩了。
母親在2017年的9月辭世,從驗出病症到離開,只有短短3個月。在這之前,她是個生活規律、身強體健、熱愛美食的人。
總說廚房裡容不下兩個女人,但她卻很樂意跟我分享庖廚的一切。上市場、回家分門別類的處理食材,總有她的一套規矩。辛香料的搭配與切法、蔬菜滾刀、切片與刨絲、肉類去骨切片打泥、海鮮剝殼去腸泥取內臟、洗米泡發乾貨,甚至收拾善後⋯等的廚房基本工,都是母親手把手嚴厲指導出來的。雖然到法國才學著自己下廚,但仔細回想起來,我的「廚藝學校」特訓,其實是從我小時候踏進母親的廚房就開始。
母親生命最後的兩個月是在醫院渡過的,有公婆先生的支援,我得以在醫院與她朝夕相處。安寧醫生問:「現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她可愛的回答是:「讓我有多一點時間可以吃美食。」果然是熱愛美食的她會說出來的話!
為了讓她可以在醫院吃到狀態最好的烏魚子,我們偷偷帶著噴槍在病房處理、奉上香噴噴外酥內軟的烏魚子切片(好孩子不要學!)。我也永遠記得她雙眼有神地跟我細數在香港私宅宴裡享用的大閘蟹,那純銀光亮閃閃的湯匙,盛在銀盆裡、飄著玫瑰花瓣與檸檬片的洗手水,身穿傳統白唐裝黑長褲的服務生,講得彷彿是屬於母親的大亨小傳。醫生盡了最大的努力,一直到過世前三天她才完全停止飲食,最後喝下的是我為她燉的蓮藕湯,她邊喝邊用氣音說:「好喝,好好喝喔!」
想念母親的不只有我,還有她揣在心口疼的兩個小孫女,最放心不下的兒子以及到最後跟她氣味相投的女婿。在日日的生活裡,我決定讓她的味道一直陪伴著我們,用她最愛的美食想念她!
*週間的餐桌時光*
晚餐絕對是我們家裡的重頭戲。早上打仗似的備便當、做早餐送孩子先生出門,午餐大多是主婦一人在家簡單解決,晚餐則是全家可以好好聚一起,慢慢吃飯,分享一天大小事的時光。我們家用餐不配電視,配的是大小姐國中班級
活動點滴,配的是二小姐社團拉琴的趣事與同學奇特的綽號,也配爸爸的時事分享跟媽媽的菜籃心得。我們也會在用餐時候聊聊各自的困難,不管大小,每個人都可以出主意,給意見;要說浴場是羅馬人社交重心,那麼餐桌就是我們
的交誼廳了!
每天一到下午4點,手機就會收到先生傳來的訊息:「今天晚上吃什麼?要帶酒回家嗎?」孩子放學聞到整間屋子的香氣就會玩起猜迷遊戲:「今天吃糙米飯吧?」「有馬鈴薯泥。」「今天是咖哩耶!」
這讓主婦既是開心也是憂慮,開心的是我家爸爸天天回家吃晚餐,憂慮的是,每天要變出不一樣的東西來餵飽一家人也還真是頭大啊∼
為了豐富自家餐桌,我大概在 10 年前開始認真的學習煮食。或到廚藝教室進修,或買了一書櫃的食譜書。一開始整桌整地的麵粉,只想做出不一樣的麵條 ;小牛小姐被噴得整頭整身的果泥,只因媽媽不熟悉食物調理機的操作,而讓站在身旁想幫忙的孩子遭殃;跟所有人一樣,我也被烤箱燙傷過、切菜切到手,一直到現在傷疤還在不斷的生成、癒合的日常中轉著,就在這樣的錯誤與挫折的累積裡,不知不覺地,我也成了廚齡10年以上的主婦。
週間我們吃得簡單卻豐盛,重點是要讓孩子們補充營養,又節省外食往返的時間,好讓她們可以早點寫完功課上床休息。所以盡可能在最短的時間裡端出有兩種蛋白質加上兩種蔬菜的餐點。可以是一鍋煮的溫暖料理,可以是烤箱一盤出菜,可以是昨天的剩菜華麗變身,也可以是週末備好慢燉入味的肉品。
只要用愛煮食,每一餐都充滿歡喜!
*自己獨處的時光*
我愛家人朋友,也愛跟孩子 24 小時廝混的寒暑假。
但不諱言的是,我也極度需要個人空間與獨處的靜默時光。每天早上送家裡大小人出門求奉祿求功名後,整個空間的氛圍馬上就不一樣了,連呼吸的空氣都多了一份從容自在,自己窩在家的時光是如此的美好與珍貴。
可以從餐具櫃中挑個喜歡杯子,就著清晨的涼爽空氣慢慢的喝咖啡;或許也會抽出一直想讀卻又沒時間讀完的小說,趁著頭腦清醒,一鼓作氣的讀完;這個時候,也是安排來接收與拆封宅配紙箱的時間,把戰利品(咦 ?)不知不覺的擺放在它命定之地,偽裝成已經來家裡很久的老朋友;可以好好的寫食材購買清單,等等到市場去晃晃;會實驗一直想做又沒做的新菜式,成功了,就快快拿起相機記錄下來,拍照最愛的是清晨的光線,帶點淡藍色的光線,會讓我整個人冷靜下來,儲備下午四點小孩回家後的抓狂能量。
自己獨處的時候,也是可以肆意吃點只有我專屬食物的時候。這時家裡可以變身咖啡廳,只沖一小壺咖啡,只烤2 顆馬德蓮;也很可以是小酒館,作份自己獨享的香煎義式白腸早午餐配上茄汁白豆與香料嫩烘蛋;可以是家庭式居酒屋, 剪下陽台生長過剩的紫蘇葉裹著辣味明太子飯糰;可以是台式小攤販,做份炸豆腐配上自己醃漬的泡菜,也或是什麼都不想,把冰箱裡剩下的乳酪、小黃瓜、番茄、玉米、醋漬扁豆用橄欖油、胡椒拌成一大盆,窩在沙發上邊看 Master chef邊放空。
總之,這個時候只要是自己想吃的,不再顧慮大小人的口味,就一盆盆的端上來吧。腸胃被食物撫癒了,人就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