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文1】
【前言】
本書教你找到孩子散漫的問題點
→擬定策略→練習「確實做到」→累積成功經驗
我們一方面在臨床治療許多孩子,同時也帶著自己的孩子長大,過程中看到各式各樣的孩子都可能在執行能力上遇到困難和挑戰;但要如何幫助孩子,需依據兒童的年齡、發展階段的不同、所面臨的問題,以及父母親自身的優缺點而有所不同。如果目標抓準了、策略也選對了,就可以對孩子產生長遠的正面影響,協助他發展執行能力。本書第一部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你釐清孩子哪方面需要幫助,並找出最需強化的執行能力。
【第一部】釐清孩子哪方面需要幫助?找出最需強化的執行能力!
本書第一到第三章是概述執行功能的全貌:執行能力是如何發展?如何在常見的考驗中展現出執行能力?要加強這些執行力的發展,父母和環境又可以做什麼?來自各方的專家和臨床醫師用不同的方法將執行能力分類和標記,但我們這行的人都同意,這些能力是一種認知發展的過程,需要(1)計畫和指揮行動,包括開始進行和堅持到底。(2)規範行為舉止、抑制衝動,做出好的選擇,在行為無效時彈性改變策略與技巧、管理情緒和行為,以達長期目標。如果把大腦看成是組織輸入和輸出,那麼執行能力就是在協助我們管理輸出功能。也就是說,它協助我們接收大腦從感官、肌肉、神經末梢等地所收集到的資訊,然後選擇該如何回應。
在第一章,你將了解執行能力的每一項功能,此外,你還會學到大腦發展的知識,尤其是兒童的執行能力如何在出生時就開始發展。你會對執行能力的功能有些概念,明白為何欠缺執行能力或執行能力薄弱,會在許多方面侷限孩子的發展。為了認清你的孩子有什麼特別突出或不理想的執行能力,你應該要了解不同的能力應該在什麼時候發展。就如同當孩子還是小嬰兒時,你了解他們的動作技能會如何發展,依序學會坐、接著站立,最後學會走路。多數家長其實對執行能力的發展都有一種直覺;雖然我們不會刻意把孩子各種不同執行能力的關鍵標示出來,但我們和學校老師還是會依據孩子發展出的獨立能力,調整對他們的期待。
第二章將會更進一步檢視發展軌道,羅列童年不同的階段,有哪些常見的發展任務需要運用執行能力。書中也會說明這些能力的強弱,而每個人執行能力的強弱往往有跡可循;有些人可以發展出相當全面的執行能力,有些人則比較弱。你可以用簡短的測驗,初步描繪出孩子的優缺點。在第三章,你也可以為自己做測試,以了解自己執行能力的輪廓,而這幅圖像將幫助你辨識可以協助和引導的目標;我們將在第二部和第三部,提供具體的策略和方法。
【第二部】從調適環境開始,一一拔除讓孩子散漫的因子!
本書第四章將提供一套原則,在遇到特定任務,或孩子需要某種特定的執行能力時,可以據此擬出最佳的出擊角度。這些原則中,有三項是最根本的架構,我們在第五章至第八章將逐一說明:(1)調整環境,讓孩子和他所面臨的任務配合得更好(goodness-of-fit);(2)教導兒童如何進行需要執行能力的任務;(3)激勵孩子運用已經掌握的執行能力。我們通常建議上述三種方法同時運用,以確保能順利執行。開始時,你可以考慮是否使用本書第二部提到的方法,把它們自然融入孩子一天中的生活,藉此強化執行能力。
你的目標可能是想要改善特定的問題或情況,或是孩子在生活中容易受影響的執行能力弱項。本書的第三部會從所有策略背後的基礎原則開始,因此在使用任何策略前,建議先閱讀第八章。第九章整理了我們在臨床經驗中,最多家長碰到的生活難題,並提供教學流程,有些甚至包含完整的「腳本」,幫助孩子更輕鬆、以更少衝突的方式完成日常活動,例如遵守睡前流程、面對原定計畫的改變,或是學習更有效地管理情緒與衝動。許多父母會從某項生活常規開始,因為那往往是每天衝突的導火線,而我們在書中也提供符合大家需要的步驟和工具。你或許會發現,這是熟悉與建立執行能力的最佳方式,也是能觀察到結果的最快途徑。父母本身也需要被激勵,而成功的經驗是能讓父母有繼續下去的動力。這些生活常規策略會依孩子的年紀而有所調整,不同的任務需要不同的執行能力;當你發現造成孩子最大挫折困擾的是哪些執行能力,就可以進一步參考後續對應的章節來加強。
【第三部】從常見問題對應11種執行力訓練,各個擊破散漫態度!
第十章到第二十章,我們會逐一說明每項執行能力的典型發展過程,同時也會提供簡易的評分表,用來再次確定孩子在這方面的表現如何?如果覺得孩子的整體能力是足夠的,但需要一些調整,就可以依循我們提出的一般通則來進行修正。如果發掘到很明顯的問題,可以把重點放在臨床實驗中最常出現的問題上,根據所提供的引導方法,設計出屬於自己的方式。這些引導方法會結合第二部所提到的三種方法,靈活搭配運用。
我們相信,父母一定可以根據書中提供的不同選擇,找出幫助孩子的方法,讓孩子原本薄弱的執行能力愈來愈堅強。只不過,這個世界並不完美,所以在第二十一章,我們列出了一些疑難雜症的建議,包括你應該反身自問,試過的方法出了什麼問題,以及應該在什麼時候、如何尋求專業協助。
自本書初版問世以來,已經可以明顯看出,孩子與科技互動的方式變得更加複雜,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型電腦等。我們在面向父母的演講中,最常被問到科技方面的問題,包括科技對孩子的發展有何影響?不只是對執行能力的影響,還有整體的認知發展、社會性發展,甚至是體能的發展。市面上雖然已經有許多這方面的專書,但不少父母向我們尋求建議,因此我們在新版中增加了第二十二章,為家長在決定孩子如何接觸和使用科技時,歸納出必須注意的關鍵重點。
為人父母可以幫助孩子運用執行能力完成家庭作業、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但不可能跟著孩子進入教室。絕大部分混亂又散漫的孩子在學校裡遇到的問題和在家裡一樣多;事實上,也許正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讓父母注意到孩子的執行能力不佳。第二十三章是針對如何與老師和學校合作,也確保孩子無論在學校或家裡,都能得到必要的幫助和支持;包括如何避免和老師對立?如何爭取更多支持,以及如何運用特教資源等等。
【摘文2】
第一章 聰明的孩子怎麼會這麼過動?
【教養案例1】孩子找東西把家裡翻得亂七八糟,卻還是找不到,最後大哭大鬧……
「媽媽,我現在可以看影片嗎?」
「可以,但只能看十分鐘。等一下去接你弟弟的路上,我們要順便去買個東西。」
「好。可是,媽媽……我的平板呢?」
「親愛的,我不知道你的平板在哪裡。」
「那我的平板到底在哪?」
「我也不知道,會不會在沙發上?還是塞進沙發縫裡了?聽著,在出發以前我還有些事情要完成,你先去穿鞋,你其他東西都準備好了嗎?克藍?你有在聽嗎?」
* * *
「媽,平板沒有在沙發上、也沒有在沙發裡、也沒有在沙發下面。」
「其他東西都準備好了嗎?小布布的碗有裝水了嗎?」
「什麼?喔,有啦……媽,會不會是小布布拿走了?」
「不可能,小布布沒有手指,牠只是一隻狗,所以不可能拿走,牠也不可能用平板看《火箭人》(Rocketeer,一九九一年上映的美國超级英雄冒險電影),平板一定是在別的地方,我現在沒辦法幫你找,我們再……」她點了點手機後說:「再七分鐘要出門了,趕快去別的地方找找吧。」
克藍心想:沙發我找過了。但我真的有仔細找嗎?之前也有同一個地方找了兩次才找到東西,但這次平板真的不在沙發那裡。平板不能帶進房間,所以肯定不在房間裡。會在廁所嗎?還是媽媽的包包裡?或是壓在走廊矮桌的書底下?還是我去廚房櫃子裡拿零食時隨手放在架子上?鞋櫃裡的靴子中間?還是再回去沙發找找看?會不會在某張餐桌椅上,只是被我的衣服蓋住了?有沒有可能是在靠近門口、狗狗的碗對面的那個角落,我出門時都會放在那……廚房水槽!看看會不會忘在水槽下面了(誰知道呢?),順便把狗狗的碗裝滿水,再檢查一次小布布的窩,沙發也再找一次……平板到底在!哪!裡!
「克藍,要出門囉!」
「媽,我每個地方都找過了,平板不見了!搞什麼!妳明明說我可以看十分鐘的,我本來可以用平板看的!」
「沒辦法,雖然很可惜,但就先這樣吧。我們得出門了。克藍,你的襪子呢?我不是問過你東西都準備好了嗎?你不是說好了嗎?今天早上我們才列了清單,其中一項就是你要把洗乾淨的衣服拿回房間放好,但我看到籃子裡還有襪子。快,跑去拿,不管襪子有沒有成對,就算有一隻是手套也沒關係……總之快去!」
結果,平板就躺在洗衣籃裡,而且讓媽媽心煩的是家裡的景象:沙發靠墊散落一地,廚櫃和衣櫥的門全都被打開,廚房水槽到狗碗的路上都是水,而那籃乾淨的衣服,也還好端端地在那,根本沒動過。
【專家分析】孩子散漫,是大腦的統整力與執行力出了問題!
如果有父母從未碰過上述的情景,那才教人非常意外。孩子是生活裡愛、喜悅、慰藉、驕傲、歡笑與驚奇的泉源。教導和照顧孩子,看著他們學習成長,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之一。這個過程甚至讓我們有機會窺見生命的奧妙:一個小小生命每天體驗各種新事物、經歷嘗試與犯錯、以及點點滴滴的學習,最終從小嬰兒逐漸長大成人。
我們將這個過程稱為「珍貴時光」。然而,這段時間對任何家長或是故事中的克藍媽媽,可一點都不容易。有時候,一個早上就足以讓一切都陷入混亂,孩子似乎總在不對的時間、不對的地方,做著不對的事情。克藍那天早上的故事並非特例,前一天又是什麼狀況呢,明天呢,或是當天下午又會如何呢?所有孩子都會有發呆、分心、發脾氣或拖拖拉拉的時候,但有的孩子就是狀況特別多,有些甚至嚴重到讓故事裡混亂的早晨,變成了他們的日常。對於偶爾會上演克藍家故事的家庭,我們推薦父母閱讀本書,協助您探索和理解執行能力,以及它為何如此深刻地影響著我們與孩子的生活。
而有些父母的心聲可能是「我天天都在過這種生活」、「這幾乎是我們家的日常翻版」或是「這些日常就是這樣成為我和孩子的壓力來源」,我們知道你的經驗都是真的,如果你重視親子關係和孩子的未來幸福,相信本書中的概念和方法能提供實質的幫助。我們上面所描述的情境很普遍,你是盡心盡力的父母,養育著聰明且天賦滿滿的孩子,只要透過一些具體的技巧和工具,或許可以幫助你擺脫更多類似的混亂早晨,並讓你的孩子有更好的機會,讓他的優點轉化為真正的優勢。
執行能力是甚麼?
執行能力是一種認知過程,幫助我們回應並處理環境中發生的事情,包括計劃、採取行動、控制情緒和管理時間。執行能力好比是交響樂團的指揮、機場的航管員或企業的專案經理。簡單來說,這些能力讓我們能規範自身行為,引導行動,最終達到目標。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執行能力將賦予他們力量,讓他們得以長大成人,並具備獨立自主的能力。
執行能力在生活中是什麼樣子?我們以兩位八歲孩子為例,他們正看著喜歡的電視節目,突然想吃點零食,在目標任務相同(吃爆米花和喝蘋果汁)的情況下,兩個孩子卻做出不同的決定與行為。但在父母的眼裡,他們都是「好孩子」。
孩子A:決定吃爆米花和喝蘋果汁→等到廣告時間才去廚房,發現沒有爆米花→找其他零食,很快找到金魚餅乾→拿出果汁,倒了一杯,把果汁放回冰箱→把餅乾倒到碗裡,把剩的餅乾放回原處,走回客廳看電視→出去外面玩。孩子A用六個步驟,就完成了目標。
孩子B:決定吃爆米花和喝蘋果汁→不想錯過節目,要媽媽幫忙拿,但媽媽正在忙→站在客廳中央等到廣告時間,才走去廚房,發現沒有爆米花→大聲跟媽媽抱怨弟弟吃光爆米花→翻零食櫃,最後決定吃金魚餅乾→匆忙拿出果汁,倒進杯子時灑出來,果汁罐也沒放回冰箱→拿著整袋餅乾回到電視機前→節目看完後,把剩下的金魚餅乾和杯子放在客廳,跑去外面玩→媽媽叫孩子回來清理殘局→孩子抱怨媽媽毀了他的玩樂時間。孩子B花了十個步驟,才完成目標。
上述的例子中,兩個孩子有一樣的行動動機,最終卻為自己和父母帶來了截然不同的結果。這樣的比較就好像為我們開了一扇窗,得以窺見他們的執行能力有何不同。
身為父母,我們都期盼孩子能夠長大成人、成為社會中能夠獨立自主工作的一份子、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與工作。而執行能力正是達成這些目標的基礎,因為它深深影響著孩子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與行為。
執行能力區隔愈細,愈能精準找到解決方案
早在一九八〇年代,當時的臨床醫師和研究人員意識到,大腦的額葉,尤其是前額葉皮質,在腦部遭到創傷時會變得脆弱。這類創傷會導致持續專注、反應抑制、工作記憶、情緒控制和自我覺察等多方面的能力缺失。這些能力在一個人成功執行或管理自身行為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因此被稱作執行能力(executive functions)。
我們正是從那時候開始投入了執行能力領域的研究。在評估和治療腦部受創的兒童時,我們看到許多在認知與行為方面的問題,是根源於缺乏執行能力,這也是這些腦傷患者所面臨的諸多挑戰中,一個共通的根本問題。我們也注意到,有明顯注意力缺失問題的兒童也有類似的問題,只是沒有那麼嚴重。正是這樣的關聯,開啟了我們後續的研究,開始探討執行能力在不同兒童和成人身上的發展歷程,並讓我們體認到,執行能力對每個人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基礎能力。和其他體系的執行能力研究不同的是,我們的訓練模式想達到一個特定目標:找出方法,讓父母和老師得以協助有需要的孩子發展執行能力。
我們的訓練模式是基於兩個前提:
1. 大多數人都具備某些強項的執行能力和某些弱項的執行能力。而我們發現執行能力的強弱項似乎有共通之處。我們想要建立一個模式,可以辨別出這些組合,據此鼓勵孩子善用強項,協助他們面對並強化弱項,以改善整體能力。同時,這套模型也鼓勵父母辨識自己的優缺點,因為當父母充分理解自己的能力輪廓時,他們才能成為孩子最好的幫手。
2. 辨識弱項的主要目的,是要能夠設計出引導的方法,並加以練習。我們想幫助兒童建立執行能力,先調整環境,將引發執行能力薄弱的癥結減到最少,提前預防問題發生。這些執行能力分得愈細,父母就愈容易釐清它們各自的運作功能,要設計改善方法,也就更容易了。舉例來說,英文版中以「Scattered(過動、散漫)」作為書名,因為父母一看到這個詞,就會覺得「這就是在說我的孩子」。然而,「過動、散漫」有很多意涵:健忘、缺乏組織能力、虎頭蛇尾或是容易分心,而每個問題都對應著不同的解決方法。因此,愈明確定義問題所在,就愈能找出解決的策略。
我們歸結出十一種能力:
反應抑制力
工作記憶力
情緒控制力
變通力
持續專注力
任務啟動力
優先順序規劃力
組織力
時間管理力
目標堅持力
後設認知力
我們也可以按照發展的先後順序,將這些執行能力進行分類。了解這十一種執行能力在嬰兒期、幼兒期和在嬰幼兒期之後顯現的順序為何,有助於父母和孩子的老師明白某個年齡的孩子應有的表現,從而提供最適合的方法以幫助他們培養應有的能力。我們不會期待一個一歲半的幼兒,能有和五歲孩子相同的情緒控制能力;理所當然地,用來幫助他們發展執行能力的情境和方法當然也會有所不同。上方的表格中,按照能力的發展順序列出,並且舉例說明它們在年幼及年長孩子身上分別呈現的樣貌。
【前言】
本書教你找到孩子散漫的問題點
→擬定策略→練習「確實做到」→累積成功經驗
我們一方面在臨床治療許多孩子,同時也帶著自己的孩子長大,過程中看到各式各樣的孩子都可能在執行能力上遇到困難和挑戰;但要如何幫助孩子,需依據兒童的年齡、發展階段的不同、所面臨的問題,以及父母親自身的優缺點而有所不同。如果目標抓準了、策略也選對了,就可以對孩子產生長遠的正面影響,協助他發展執行能力。本書第一部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你釐清孩子哪方面需要幫助,並找出最需強化的執行能力。
【第一部】釐清孩子哪方面需要幫助?找出最需強化的執行能力!
本書第一到第三章是概述執行功能的全貌:執行能力是如何發展?如何在常見的考驗中展現出執行能力?要加強這些執行力的發展,父母和環境又可以做什麼?來自各方的專家和臨床醫師用不同的方法將執行能力分類和標記,但我們這行的人都同意,這些能力是一種認知發展的過程,需要(1)計畫和指揮行動,包括開始進行和堅持到底。(2)規範行為舉止、抑制衝動,做出好的選擇,在行為無效時彈性改變策略與技巧、管理情緒和行為,以達長期目標。如果把大腦看成是組織輸入和輸出,那麼執行能力就是在協助我們管理輸出功能。也就是說,它協助我們接收大腦從感官、肌肉、神經末梢等地所收集到的資訊,然後選擇該如何回應。
在第一章,你將了解執行能力的每一項功能,此外,你還會學到大腦發展的知識,尤其是兒童的執行能力如何在出生時就開始發展。你會對執行能力的功能有些概念,明白為何欠缺執行能力或執行能力薄弱,會在許多方面侷限孩子的發展。為了認清你的孩子有什麼特別突出或不理想的執行能力,你應該要了解不同的能力應該在什麼時候發展。就如同當孩子還是小嬰兒時,你了解他們的動作技能會如何發展,依序學會坐、接著站立,最後學會走路。多數家長其實對執行能力的發展都有一種直覺;雖然我們不會刻意把孩子各種不同執行能力的關鍵標示出來,但我們和學校老師還是會依據孩子發展出的獨立能力,調整對他們的期待。
第二章將會更進一步檢視發展軌道,羅列童年不同的階段,有哪些常見的發展任務需要運用執行能力。書中也會說明這些能力的強弱,而每個人執行能力的強弱往往有跡可循;有些人可以發展出相當全面的執行能力,有些人則比較弱。你可以用簡短的測驗,初步描繪出孩子的優缺點。在第三章,你也可以為自己做測試,以了解自己執行能力的輪廓,而這幅圖像將幫助你辨識可以協助和引導的目標;我們將在第二部和第三部,提供具體的策略和方法。
【第二部】從調適環境開始,一一拔除讓孩子散漫的因子!
本書第四章將提供一套原則,在遇到特定任務,或孩子需要某種特定的執行能力時,可以據此擬出最佳的出擊角度。這些原則中,有三項是最根本的架構,我們在第五章至第八章將逐一說明:(1)調整環境,讓孩子和他所面臨的任務配合得更好(goodness-of-fit);(2)教導兒童如何進行需要執行能力的任務;(3)激勵孩子運用已經掌握的執行能力。我們通常建議上述三種方法同時運用,以確保能順利執行。開始時,你可以考慮是否使用本書第二部提到的方法,把它們自然融入孩子一天中的生活,藉此強化執行能力。
你的目標可能是想要改善特定的問題或情況,或是孩子在生活中容易受影響的執行能力弱項。本書的第三部會從所有策略背後的基礎原則開始,因此在使用任何策略前,建議先閱讀第八章。第九章整理了我們在臨床經驗中,最多家長碰到的生活難題,並提供教學流程,有些甚至包含完整的「腳本」,幫助孩子更輕鬆、以更少衝突的方式完成日常活動,例如遵守睡前流程、面對原定計畫的改變,或是學習更有效地管理情緒與衝動。許多父母會從某項生活常規開始,因為那往往是每天衝突的導火線,而我們在書中也提供符合大家需要的步驟和工具。你或許會發現,這是熟悉與建立執行能力的最佳方式,也是能觀察到結果的最快途徑。父母本身也需要被激勵,而成功的經驗是能讓父母有繼續下去的動力。這些生活常規策略會依孩子的年紀而有所調整,不同的任務需要不同的執行能力;當你發現造成孩子最大挫折困擾的是哪些執行能力,就可以進一步參考後續對應的章節來加強。
【第三部】從常見問題對應11種執行力訓練,各個擊破散漫態度!
第十章到第二十章,我們會逐一說明每項執行能力的典型發展過程,同時也會提供簡易的評分表,用來再次確定孩子在這方面的表現如何?如果覺得孩子的整體能力是足夠的,但需要一些調整,就可以依循我們提出的一般通則來進行修正。如果發掘到很明顯的問題,可以把重點放在臨床實驗中最常出現的問題上,根據所提供的引導方法,設計出屬於自己的方式。這些引導方法會結合第二部所提到的三種方法,靈活搭配運用。
我們相信,父母一定可以根據書中提供的不同選擇,找出幫助孩子的方法,讓孩子原本薄弱的執行能力愈來愈堅強。只不過,這個世界並不完美,所以在第二十一章,我們列出了一些疑難雜症的建議,包括你應該反身自問,試過的方法出了什麼問題,以及應該在什麼時候、如何尋求專業協助。
自本書初版問世以來,已經可以明顯看出,孩子與科技互動的方式變得更加複雜,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型電腦等。我們在面向父母的演講中,最常被問到科技方面的問題,包括科技對孩子的發展有何影響?不只是對執行能力的影響,還有整體的認知發展、社會性發展,甚至是體能的發展。市面上雖然已經有許多這方面的專書,但不少父母向我們尋求建議,因此我們在新版中增加了第二十二章,為家長在決定孩子如何接觸和使用科技時,歸納出必須注意的關鍵重點。
為人父母可以幫助孩子運用執行能力完成家庭作業、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但不可能跟著孩子進入教室。絕大部分混亂又散漫的孩子在學校裡遇到的問題和在家裡一樣多;事實上,也許正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讓父母注意到孩子的執行能力不佳。第二十三章是針對如何與老師和學校合作,也確保孩子無論在學校或家裡,都能得到必要的幫助和支持;包括如何避免和老師對立?如何爭取更多支持,以及如何運用特教資源等等。
【摘文2】
第一章 聰明的孩子怎麼會這麼過動?
【教養案例1】孩子找東西把家裡翻得亂七八糟,卻還是找不到,最後大哭大鬧……
「媽媽,我現在可以看影片嗎?」
「可以,但只能看十分鐘。等一下去接你弟弟的路上,我們要順便去買個東西。」
「好。可是,媽媽……我的平板呢?」
「親愛的,我不知道你的平板在哪裡。」
「那我的平板到底在哪?」
「我也不知道,會不會在沙發上?還是塞進沙發縫裡了?聽著,在出發以前我還有些事情要完成,你先去穿鞋,你其他東西都準備好了嗎?克藍?你有在聽嗎?」
* * *
「媽,平板沒有在沙發上、也沒有在沙發裡、也沒有在沙發下面。」
「其他東西都準備好了嗎?小布布的碗有裝水了嗎?」
「什麼?喔,有啦……媽,會不會是小布布拿走了?」
「不可能,小布布沒有手指,牠只是一隻狗,所以不可能拿走,牠也不可能用平板看《火箭人》(Rocketeer,一九九一年上映的美國超级英雄冒險電影),平板一定是在別的地方,我現在沒辦法幫你找,我們再……」她點了點手機後說:「再七分鐘要出門了,趕快去別的地方找找吧。」
克藍心想:沙發我找過了。但我真的有仔細找嗎?之前也有同一個地方找了兩次才找到東西,但這次平板真的不在沙發那裡。平板不能帶進房間,所以肯定不在房間裡。會在廁所嗎?還是媽媽的包包裡?或是壓在走廊矮桌的書底下?還是我去廚房櫃子裡拿零食時隨手放在架子上?鞋櫃裡的靴子中間?還是再回去沙發找找看?會不會在某張餐桌椅上,只是被我的衣服蓋住了?有沒有可能是在靠近門口、狗狗的碗對面的那個角落,我出門時都會放在那……廚房水槽!看看會不會忘在水槽下面了(誰知道呢?),順便把狗狗的碗裝滿水,再檢查一次小布布的窩,沙發也再找一次……平板到底在!哪!裡!
「克藍,要出門囉!」
「媽,我每個地方都找過了,平板不見了!搞什麼!妳明明說我可以看十分鐘的,我本來可以用平板看的!」
「沒辦法,雖然很可惜,但就先這樣吧。我們得出門了。克藍,你的襪子呢?我不是問過你東西都準備好了嗎?你不是說好了嗎?今天早上我們才列了清單,其中一項就是你要把洗乾淨的衣服拿回房間放好,但我看到籃子裡還有襪子。快,跑去拿,不管襪子有沒有成對,就算有一隻是手套也沒關係……總之快去!」
結果,平板就躺在洗衣籃裡,而且讓媽媽心煩的是家裡的景象:沙發靠墊散落一地,廚櫃和衣櫥的門全都被打開,廚房水槽到狗碗的路上都是水,而那籃乾淨的衣服,也還好端端地在那,根本沒動過。
【專家分析】孩子散漫,是大腦的統整力與執行力出了問題!
如果有父母從未碰過上述的情景,那才教人非常意外。孩子是生活裡愛、喜悅、慰藉、驕傲、歡笑與驚奇的泉源。教導和照顧孩子,看著他們學習成長,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之一。這個過程甚至讓我們有機會窺見生命的奧妙:一個小小生命每天體驗各種新事物、經歷嘗試與犯錯、以及點點滴滴的學習,最終從小嬰兒逐漸長大成人。
我們將這個過程稱為「珍貴時光」。然而,這段時間對任何家長或是故事中的克藍媽媽,可一點都不容易。有時候,一個早上就足以讓一切都陷入混亂,孩子似乎總在不對的時間、不對的地方,做著不對的事情。克藍那天早上的故事並非特例,前一天又是什麼狀況呢,明天呢,或是當天下午又會如何呢?所有孩子都會有發呆、分心、發脾氣或拖拖拉拉的時候,但有的孩子就是狀況特別多,有些甚至嚴重到讓故事裡混亂的早晨,變成了他們的日常。對於偶爾會上演克藍家故事的家庭,我們推薦父母閱讀本書,協助您探索和理解執行能力,以及它為何如此深刻地影響著我們與孩子的生活。
而有些父母的心聲可能是「我天天都在過這種生活」、「這幾乎是我們家的日常翻版」或是「這些日常就是這樣成為我和孩子的壓力來源」,我們知道你的經驗都是真的,如果你重視親子關係和孩子的未來幸福,相信本書中的概念和方法能提供實質的幫助。我們上面所描述的情境很普遍,你是盡心盡力的父母,養育著聰明且天賦滿滿的孩子,只要透過一些具體的技巧和工具,或許可以幫助你擺脫更多類似的混亂早晨,並讓你的孩子有更好的機會,讓他的優點轉化為真正的優勢。
執行能力是甚麼?
執行能力是一種認知過程,幫助我們回應並處理環境中發生的事情,包括計劃、採取行動、控制情緒和管理時間。執行能力好比是交響樂團的指揮、機場的航管員或企業的專案經理。簡單來說,這些能力讓我們能規範自身行為,引導行動,最終達到目標。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執行能力將賦予他們力量,讓他們得以長大成人,並具備獨立自主的能力。
執行能力在生活中是什麼樣子?我們以兩位八歲孩子為例,他們正看著喜歡的電視節目,突然想吃點零食,在目標任務相同(吃爆米花和喝蘋果汁)的情況下,兩個孩子卻做出不同的決定與行為。但在父母的眼裡,他們都是「好孩子」。
孩子A:決定吃爆米花和喝蘋果汁→等到廣告時間才去廚房,發現沒有爆米花→找其他零食,很快找到金魚餅乾→拿出果汁,倒了一杯,把果汁放回冰箱→把餅乾倒到碗裡,把剩的餅乾放回原處,走回客廳看電視→出去外面玩。孩子A用六個步驟,就完成了目標。
孩子B:決定吃爆米花和喝蘋果汁→不想錯過節目,要媽媽幫忙拿,但媽媽正在忙→站在客廳中央等到廣告時間,才走去廚房,發現沒有爆米花→大聲跟媽媽抱怨弟弟吃光爆米花→翻零食櫃,最後決定吃金魚餅乾→匆忙拿出果汁,倒進杯子時灑出來,果汁罐也沒放回冰箱→拿著整袋餅乾回到電視機前→節目看完後,把剩下的金魚餅乾和杯子放在客廳,跑去外面玩→媽媽叫孩子回來清理殘局→孩子抱怨媽媽毀了他的玩樂時間。孩子B花了十個步驟,才完成目標。
上述的例子中,兩個孩子有一樣的行動動機,最終卻為自己和父母帶來了截然不同的結果。這樣的比較就好像為我們開了一扇窗,得以窺見他們的執行能力有何不同。
身為父母,我們都期盼孩子能夠長大成人、成為社會中能夠獨立自主工作的一份子、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與工作。而執行能力正是達成這些目標的基礎,因為它深深影響著孩子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與行為。
執行能力區隔愈細,愈能精準找到解決方案
早在一九八〇年代,當時的臨床醫師和研究人員意識到,大腦的額葉,尤其是前額葉皮質,在腦部遭到創傷時會變得脆弱。這類創傷會導致持續專注、反應抑制、工作記憶、情緒控制和自我覺察等多方面的能力缺失。這些能力在一個人成功執行或管理自身行為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因此被稱作執行能力(executive functions)。
我們正是從那時候開始投入了執行能力領域的研究。在評估和治療腦部受創的兒童時,我們看到許多在認知與行為方面的問題,是根源於缺乏執行能力,這也是這些腦傷患者所面臨的諸多挑戰中,一個共通的根本問題。我們也注意到,有明顯注意力缺失問題的兒童也有類似的問題,只是沒有那麼嚴重。正是這樣的關聯,開啟了我們後續的研究,開始探討執行能力在不同兒童和成人身上的發展歷程,並讓我們體認到,執行能力對每個人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基礎能力。和其他體系的執行能力研究不同的是,我們的訓練模式想達到一個特定目標:找出方法,讓父母和老師得以協助有需要的孩子發展執行能力。
我們的訓練模式是基於兩個前提:
1. 大多數人都具備某些強項的執行能力和某些弱項的執行能力。而我們發現執行能力的強弱項似乎有共通之處。我們想要建立一個模式,可以辨別出這些組合,據此鼓勵孩子善用強項,協助他們面對並強化弱項,以改善整體能力。同時,這套模型也鼓勵父母辨識自己的優缺點,因為當父母充分理解自己的能力輪廓時,他們才能成為孩子最好的幫手。
2. 辨識弱項的主要目的,是要能夠設計出引導的方法,並加以練習。我們想幫助兒童建立執行能力,先調整環境,將引發執行能力薄弱的癥結減到最少,提前預防問題發生。這些執行能力分得愈細,父母就愈容易釐清它們各自的運作功能,要設計改善方法,也就更容易了。舉例來說,英文版中以「Scattered(過動、散漫)」作為書名,因為父母一看到這個詞,就會覺得「這就是在說我的孩子」。然而,「過動、散漫」有很多意涵:健忘、缺乏組織能力、虎頭蛇尾或是容易分心,而每個問題都對應著不同的解決方法。因此,愈明確定義問題所在,就愈能找出解決的策略。
我們歸結出十一種能力:
反應抑制力
工作記憶力
情緒控制力
變通力
持續專注力
任務啟動力
優先順序規劃力
組織力
時間管理力
目標堅持力
後設認知力
我們也可以按照發展的先後順序,將這些執行能力進行分類。了解這十一種執行能力在嬰兒期、幼兒期和在嬰幼兒期之後顯現的順序為何,有助於父母和孩子的老師明白某個年齡的孩子應有的表現,從而提供最適合的方法以幫助他們培養應有的能力。我們不會期待一個一歲半的幼兒,能有和五歲孩子相同的情緒控制能力;理所當然地,用來幫助他們發展執行能力的情境和方法當然也會有所不同。上方的表格中,按照能力的發展順序列出,並且舉例說明它們在年幼及年長孩子身上分別呈現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