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自己的藝術家身分
擁抱自己的藝術家身分,是你在創業路上必須跨出的關鍵第一步。要跨出這一步通常並不容易。當你確定自己要成為藝術家時,可能會對未來的前景雀躍,但也同樣害怕。邁步向前實現夢想、投注時間做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確實很讓人開心;但另一方面,疑慮可能也會逐漸浮現,讓你質疑起這份職業是否真能維持生計,或者自己是否真有足夠的才能。
就像你在接下來的人物專訪中將會看到的,許多藝術家都曾在「想要以藝術謀生」和「相信它可能實現」這兩種心態之間緊張拉扯。但他們每一個人也都在經驗中學會,成為藝術家是一項可行的事業抉擇。事實上,網際網路創造的潛力與可能性,已為現職藝術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藝術家可以透過Etsy、Big Cartel等網路開店平台和市場接觸,以出售自己的作品。而Twitter、Facebook和Pinterest之類的社群媒體,也讓你更容易展示創作,並進而受到注目。
如果你擔憂自己的才能,有個重點你必須要理解:幾乎所有的藝術家都曾在職涯中的某個時刻感受過惶恐不安,而且經常是時時如此。你或許會覺得自己不值得成功,因為你沒有上過藝術學校、或是投入創作事業的起步比較晚。你或許也會憂心焦慮,因為你不確定自己的作品是否夠好。但你只要記住,所有成功立業的藝術家,也都和你有過同樣的心情。不要讓這些恐懼折損了你的創作能量或工作意願,乃是至關緊要。
事實是,如果我們放任疑惑和不安蔓延,可能就會失去行動力,創意也因而受阻。然而,當藝術家開始從更積極的面向來思考自己的工作,大門就將開啟,成功也隨之而來。只要告訴你自己,「我做得到」或「這是有可能的」,就會創造驚奇。而且要記得,藝術家生涯的頭幾年——當你還是個菜鳥新手時──真的是一段神奇而難忘的時光,所以好好享受吧。成功藝術家的心態
成功順遂的藝術家和掙扎苦撐的藝術家,兩者的差別主要就在於心態問題。掙扎苦撐的藝術家經常會在內心設限,對這個世界的運作模式有著錯誤的揣測。他們擁護著「挨餓藝術家的神話」——其中有一部分是傳統的認知,覺得追求藝術家生涯會導致財務上的拮据;還有一部分則是浪漫的想法,認為在困頓狀態下創造的藝術更為優秀。但這種挨餓藝術家的神話,真的就只是個——神話。無論相信其中的哪個部分,都會妨礙你成為一個工作無虞、成功發展的藝術家。
想創立一份開花結果的藝術事業,需要熱情、才華和勤懇的努力。行銷你的作品意味著人們會知道你在做些什麼;出售你的作品則讓你維持生計,甚而產出更多藝術創作。這就是「成功藝術家的心態」。懷有這種心理素質的藝術家,不會視賺錢的想法為洪水猛獸,他們會著眼於可能性和豐富度,而非從限制和稀有的角度來思考。他們會容許自己經營出一片繁盛事業。
改變你的心態
你懷抱的是哪一種心態:是挨餓藝術家、還是成功藝術家?如果你的大多數想法都符合挨餓藝術家的心態,也無須憂慮。你可以藉由實際的作為,把恐懼感轉化為行動力。首先,仔細留意那些你警告自己可能發生什麼事的負面訊息,然後把它們寫下來。接著,把這些消極的句子改寫成更積極的正面表述。而且讓自己身邊圍繞著這些人——其他的藝術家、還有支持你追求渴望與夢想的人們。奧援你的朋友、家人和業師,能夠啟發你看見不同的前景。最後,你要努力找到自己做為藝術家的風格,樹立個人特色。找到個人的風格將幫助你建立自信,以度過疑慮不定的時刻。了解並且欣賞自己做為藝術家的獨特優勢,將會大大提升你的行為動機、工作倫理,也會讓你嗅出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找到個人的風格
身為藝術家,你有機會創造一個獨特的專屬戳記,銘印在世人心中。這就是藝術家的「風格」,它是訊息、形式和技巧的綜合體。每個人尋找自我風格的歷程都不盡相同,這不是你能透過書本或研習就直接學到的東西。你必須要深入內心探尋、找出什麼能真正打動你,然後把這份感動透過創作表達出來。建立風格可能會是一段終生不輟的旅途,是一個持續探索和再造的過程。隨著年齡增長,你的價值觀和驅動力可能有所變化,你也可能學會新的技法,這一切都會影響你的風格與創作。每個人經歷的過程都不一樣,但其中總會有些嘗試和犯錯的時候。如果你創作出來的成品感覺不夠真實,這也是一份重要的領悟:有助於排除那些你不該去做的事。
創作自己的藝術
當你開始藝術創作時,經常都會被一種共通的誤解所惑,以為只有一種正確的方法能畫出一幅畫、或捏出一個陶器,你所學到的流程也就是大家應該都會使用的方法。你的初始技術可能是理想的基礎,但要確保它不會變得過於僵化,而把你的創作禁錮在某種形式、甚至是某個主題裡。當你創造的作品開始反映出你自己——而不是你的老師或同學——的個人特質與核心美學,那將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解放時承擔風險在創作的時候,尤其是你如果慣於採用某種特定模式,可能不敢輕易地做出任何改變。然而,做點不一樣的事,無論多小的變化都好,能自然而然地把你的創作推向新境地。你可以冒點小風險,用些你平常不會用的顏色,或是增減某種媒材。嘗試新的主題或敘事素材也是一個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得冒上更大的風險。而這些冒險所造就的成果,將使你的作品與眾不同。
突破困境
我的繪畫老師以前常會談到「繪畫曲線」,這條線看起來就像英文字母的U。他說當你剛開始創作一幅畫(或是其他形式的藝術作品),這時你是位在U形的上端,初始的一切看來都是澄澈而美妙。但當你繼續發展這件作品,它經常都會開始變糟,這時就來到了繪畫曲線的底部。他堅稱,努力穿越繪畫曲線的底部——也就是我們認為自己的作品顯得可怕又笨拙的時刻,是締造好作品的重要關鍵。設法處理作品中複雜棘手的部分,讓它重新帶來賞心悅目的感受,回升到U形的上端,能幫助你精進技巧、同時獨樹一格。離開網路休息一下
要找到自己的風格,你必須先捨棄內心裡那些告誡著你該怎麼做的訊息,這樣才能釋放自己,盡情地創作出理想中的真實藝術。有時候我們會受困在與其他藝術家比較的陷阱裡。網際網路是藝術家出售和行銷作品的絕佳管道,但也可能讓人焦慮分心。任何時候,你都可以打開電腦,立刻接觸到成千上萬藝術家的作品。欣賞其他藝術家的創作也許會帶來鼓舞激勵,但也可能讓人膽怯生畏。你可能會質疑自己的作品是否夠有原創性,或是相反地,擔心自己是否符合任何潮流趨勢。關掉電腦,去找尋自己的靈感、探索自己的創作過程,這會比你去研究其他視覺藝術家的作品,更有收穫與進展。
和其他藝術家的作品保持距離
許多藝術家都曾經歷一段時期,覺得自己的作品必須貌似心目中所認定的「好藝術」,像是要採用和自己喜愛的當代畫家或古典大師類近的風格流派來創作。在有心或無意之間,藝術家起初可能都會對什麼是可被接受的傑作、什麼又是不被認同的劣品,抱持著既定的觀念。想要形塑個人的藝術風格,就必須和那些你認為是成功作品必備元素的理想典型保持距離。這意味著你要有一段時間避免在網路上、書本中,看見你喜歡的那些藝術創作。「專注於內在的羅盤。」美國當代藝術家賈許.基斯(Josh Keyes)這麼說,「社群媒體的快速和不定、外在的影響與期許,很容易讓人遭到箝制而受困其中。努力去了解自己的中心思想,知道是什麼驅動、激發了你的創造力。」
擁抱自己的藝術家身分,是你在創業路上必須跨出的關鍵第一步。要跨出這一步通常並不容易。當你確定自己要成為藝術家時,可能會對未來的前景雀躍,但也同樣害怕。邁步向前實現夢想、投注時間做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確實很讓人開心;但另一方面,疑慮可能也會逐漸浮現,讓你質疑起這份職業是否真能維持生計,或者自己是否真有足夠的才能。
就像你在接下來的人物專訪中將會看到的,許多藝術家都曾在「想要以藝術謀生」和「相信它可能實現」這兩種心態之間緊張拉扯。但他們每一個人也都在經驗中學會,成為藝術家是一項可行的事業抉擇。事實上,網際網路創造的潛力與可能性,已為現職藝術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藝術家可以透過Etsy、Big Cartel等網路開店平台和市場接觸,以出售自己的作品。而Twitter、Facebook和Pinterest之類的社群媒體,也讓你更容易展示創作,並進而受到注目。
如果你擔憂自己的才能,有個重點你必須要理解:幾乎所有的藝術家都曾在職涯中的某個時刻感受過惶恐不安,而且經常是時時如此。你或許會覺得自己不值得成功,因為你沒有上過藝術學校、或是投入創作事業的起步比較晚。你或許也會憂心焦慮,因為你不確定自己的作品是否夠好。但你只要記住,所有成功立業的藝術家,也都和你有過同樣的心情。不要讓這些恐懼折損了你的創作能量或工作意願,乃是至關緊要。
事實是,如果我們放任疑惑和不安蔓延,可能就會失去行動力,創意也因而受阻。然而,當藝術家開始從更積極的面向來思考自己的工作,大門就將開啟,成功也隨之而來。只要告訴你自己,「我做得到」或「這是有可能的」,就會創造驚奇。而且要記得,藝術家生涯的頭幾年——當你還是個菜鳥新手時──真的是一段神奇而難忘的時光,所以好好享受吧。成功藝術家的心態
成功順遂的藝術家和掙扎苦撐的藝術家,兩者的差別主要就在於心態問題。掙扎苦撐的藝術家經常會在內心設限,對這個世界的運作模式有著錯誤的揣測。他們擁護著「挨餓藝術家的神話」——其中有一部分是傳統的認知,覺得追求藝術家生涯會導致財務上的拮据;還有一部分則是浪漫的想法,認為在困頓狀態下創造的藝術更為優秀。但這種挨餓藝術家的神話,真的就只是個——神話。無論相信其中的哪個部分,都會妨礙你成為一個工作無虞、成功發展的藝術家。
想創立一份開花結果的藝術事業,需要熱情、才華和勤懇的努力。行銷你的作品意味著人們會知道你在做些什麼;出售你的作品則讓你維持生計,甚而產出更多藝術創作。這就是「成功藝術家的心態」。懷有這種心理素質的藝術家,不會視賺錢的想法為洪水猛獸,他們會著眼於可能性和豐富度,而非從限制和稀有的角度來思考。他們會容許自己經營出一片繁盛事業。
改變你的心態
你懷抱的是哪一種心態:是挨餓藝術家、還是成功藝術家?如果你的大多數想法都符合挨餓藝術家的心態,也無須憂慮。你可以藉由實際的作為,把恐懼感轉化為行動力。首先,仔細留意那些你警告自己可能發生什麼事的負面訊息,然後把它們寫下來。接著,把這些消極的句子改寫成更積極的正面表述。而且讓自己身邊圍繞著這些人——其他的藝術家、還有支持你追求渴望與夢想的人們。奧援你的朋友、家人和業師,能夠啟發你看見不同的前景。最後,你要努力找到自己做為藝術家的風格,樹立個人特色。找到個人的風格將幫助你建立自信,以度過疑慮不定的時刻。了解並且欣賞自己做為藝術家的獨特優勢,將會大大提升你的行為動機、工作倫理,也會讓你嗅出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找到個人的風格
身為藝術家,你有機會創造一個獨特的專屬戳記,銘印在世人心中。這就是藝術家的「風格」,它是訊息、形式和技巧的綜合體。每個人尋找自我風格的歷程都不盡相同,這不是你能透過書本或研習就直接學到的東西。你必須要深入內心探尋、找出什麼能真正打動你,然後把這份感動透過創作表達出來。建立風格可能會是一段終生不輟的旅途,是一個持續探索和再造的過程。隨著年齡增長,你的價值觀和驅動力可能有所變化,你也可能學會新的技法,這一切都會影響你的風格與創作。每個人經歷的過程都不一樣,但其中總會有些嘗試和犯錯的時候。如果你創作出來的成品感覺不夠真實,這也是一份重要的領悟:有助於排除那些你不該去做的事。
創作自己的藝術
當你開始藝術創作時,經常都會被一種共通的誤解所惑,以為只有一種正確的方法能畫出一幅畫、或捏出一個陶器,你所學到的流程也就是大家應該都會使用的方法。你的初始技術可能是理想的基礎,但要確保它不會變得過於僵化,而把你的創作禁錮在某種形式、甚至是某個主題裡。當你創造的作品開始反映出你自己——而不是你的老師或同學——的個人特質與核心美學,那將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解放時承擔風險在創作的時候,尤其是你如果慣於採用某種特定模式,可能不敢輕易地做出任何改變。然而,做點不一樣的事,無論多小的變化都好,能自然而然地把你的創作推向新境地。你可以冒點小風險,用些你平常不會用的顏色,或是增減某種媒材。嘗試新的主題或敘事素材也是一個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得冒上更大的風險。而這些冒險所造就的成果,將使你的作品與眾不同。
突破困境
我的繪畫老師以前常會談到「繪畫曲線」,這條線看起來就像英文字母的U。他說當你剛開始創作一幅畫(或是其他形式的藝術作品),這時你是位在U形的上端,初始的一切看來都是澄澈而美妙。但當你繼續發展這件作品,它經常都會開始變糟,這時就來到了繪畫曲線的底部。他堅稱,努力穿越繪畫曲線的底部——也就是我們認為自己的作品顯得可怕又笨拙的時刻,是締造好作品的重要關鍵。設法處理作品中複雜棘手的部分,讓它重新帶來賞心悅目的感受,回升到U形的上端,能幫助你精進技巧、同時獨樹一格。離開網路休息一下
要找到自己的風格,你必須先捨棄內心裡那些告誡著你該怎麼做的訊息,這樣才能釋放自己,盡情地創作出理想中的真實藝術。有時候我們會受困在與其他藝術家比較的陷阱裡。網際網路是藝術家出售和行銷作品的絕佳管道,但也可能讓人焦慮分心。任何時候,你都可以打開電腦,立刻接觸到成千上萬藝術家的作品。欣賞其他藝術家的創作也許會帶來鼓舞激勵,但也可能讓人膽怯生畏。你可能會質疑自己的作品是否夠有原創性,或是相反地,擔心自己是否符合任何潮流趨勢。關掉電腦,去找尋自己的靈感、探索自己的創作過程,這會比你去研究其他視覺藝術家的作品,更有收穫與進展。
和其他藝術家的作品保持距離
許多藝術家都曾經歷一段時期,覺得自己的作品必須貌似心目中所認定的「好藝術」,像是要採用和自己喜愛的當代畫家或古典大師類近的風格流派來創作。在有心或無意之間,藝術家起初可能都會對什麼是可被接受的傑作、什麼又是不被認同的劣品,抱持著既定的觀念。想要形塑個人的藝術風格,就必須和那些你認為是成功作品必備元素的理想典型保持距離。這意味著你要有一段時間避免在網路上、書本中,看見你喜歡的那些藝術創作。「專注於內在的羅盤。」美國當代藝術家賈許.基斯(Josh Keyes)這麼說,「社群媒體的快速和不定、外在的影響與期許,很容易讓人遭到箝制而受困其中。努力去了解自己的中心思想,知道是什麼驅動、激發了你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