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品德A+,德國媽媽這樣教

9特價2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進入生活:小孩的道德學習學齡期:辨別公平與不公平一則日常生活小故事六歲的班怒氣沖沖地從學校回來,他褲子的膝蓋處有點扯破了。「我推了歐利。」他罵著。母親問他怎麼了,他說歐利推他,所以他也推回去。「如果歐利推我,我卻不能推回去,不是不公平嗎?」當小孩入學之後,將逐漸掙脫和父母的緊密聯繫,父母已不再是絕對的模範,學校裡一起玩樂的夥伴和朋友日益重要,價值觀的衝突首次出現。許多在家中被奉為圭臬的價值,在校園裡突然不再適用。家中手足間所遵循的良好規矩,像是爭吵不可變成打架,然而這樣的原則,卻可能在學校裡歷經一次嚴重的爭執之後,立即變得毫無價值。小一生的體諒心已發展良好,也具備足夠的想像力,曉得有些事情寧可不要去親自體驗,因為那可能會導致受傷和難堪。雖說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比較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他們有時卻是毫無顧忌,甚至是殘酷的。對於別人的一個小錯誤,他們可以毫不留情地批評,身心障礙的同學會遭到他們無情的嘲笑,甚至排擠。小孩完全不知道他們這種行為已經傷害了別人的感情,他們的邏輯有時會叫人哭笑不得,「為什麼我不能笑?那個馬庫斯嘴巴上的大疤痕看起來好怪喔,對不對?」對小學生來說,對他們覺得奇怪的事物做對等的評論是理所當然的。這時父母唯有試著讓孩子貼近受苦者的立場,告訴他們若是易地而處,又是什麼感覺?「如果你的嘴巴也這樣,你可能也會很不快樂,然後你的同學還因此嘲笑你,你是不是也會難過死了?」六、七歲的小學生對公平正義有非常極端的認知,不是極正面就是極負面。他們抱持「一報還一報」的信念,而這可能是一記不具危險性的回擊,或是和同學分吃自己的下課點心,後者在前一天也是二話不說地分出自己的點心。對公平正義的執著父母可能突然必須面對孩子剛剛產生的公平正義意識。為什麼六歲的孩子就是得在八點鐘上床睡覺,而他根本就還不累?為什麼爸爸媽媽累了可以不去睡覺,我就不行?另一個衝突點是看電視。愈是不適合孩子觀看的節目,對他愈是特別有吸引力。而孩子們最愛拿來當作辯解的一套標準說詞,你必定也不陌生,「全班同學都可以看這部,只有我不行!」這套說辭很明顯是不正確的。但是對你的孩子而言,卻是深信不疑的,因為這是他的願望,因為這樣他就可以要求公正,也就是每個人都應該有平等的權利。人人平等?即使你的孩子認為,小學生已經可以做許多事,身為父母的你還是要設下界限,「人人平等」還不適用於這個年齡的孩子,必須清楚地告訴你的孩子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唯有如此他才能學習守紀律及負責任等品德,而這些是他未來人生成功的必要條件。這時你不要太計較孩子的說辭,也不要說出一些讓他難堪的話,「才不是像你講的那樣哩,我很確定舒爾策家、萊曼家,還有米勒家的小孩晚上是不准看電視的!」比較好的作法是立下清楚的界限,你可以這麼回答,「也許是吧,但是每家的規定不同,我們家的小孩晚上不准看犯罪片。」這樣你的孩子絕對無法反駁。父母何時應該介入「我的孩子應該在沒有暴力的環境下成長,我不要他變成一個會打人的壞蛋。」純就道德的角度來看,這個觀點完全正確。毫無疑問的,暴力確實不是理性的解決衝突方式,因為暴力的後果只會製造更多的暴力,也就是所謂的「盤旋形暴力」(spiral of violence),意指暴力無止盡地延續下去。然而真有可能完全無暴力嗎?在世界各地,我們均能看到暴力行為,這是你的孩子遲早要面對的。打人當然是不對的,但是被打也不行。長時期的面對挑釁,而沒有學會護衛自己,你的孩子甚至會喪失自信及自我價值。惱人的「睡覺時間」「睡覺時間」是造成親子衝突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反覆為此爭執不休是常有的事,你必須體會孩子的立場,但也要清楚地說「不」,當然要以溫和、堅定的口吻。如此你將會驚訝地發現,孩子很快就會接受。假如你的孩子碰到一個他無法獨自對抗的強權,身為父母的你便應該助他一臂之力。你可以和那個帶頭孩子的父母聯絡,並通知老師及家長會,和他們一起解決問題。直接找那個挑釁的孩子談也能收到莫大成效,不過你必須保持完全客觀而冷靜的態度,「你這樣老是找我們孩子的麻煩是不行的,你也不希望別人如此對待你吧?所以我現在要求你以後不要再這樣了。」或許這個方式對有嚴重暴力傾向的孩子完全不奏效,這種孩子本身通常也是暴力的受害者。這時你就需要前往特定機構,尋求專家的協助。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