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過度養育──付出愛,卻是害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總是事無鉅細地為孩子安排好一切,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碎了。殊不知,教養孩子的最大誤區便是打著愛孩子的旗號,過度養育。
孩子的成長是循序漸進的,正如溫室的花朵也需要風雨的洗禮與陽光的照射一樣,孩子的成長也離不開生活的磨礪。付出愛,卻是害,父母過度的養育,不僅不會促進孩子的茁壯成長,還容易造成孩子依賴性強、膽小怕事、負面脆弱等性格。
過度養育使孩子缺少基本生存能力
所謂過度養育,是指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干涉過多,導致雙方的生活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過度養育不僅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強烈的依賴心理,造成孩子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還會對其今後的人生造成嚴重的影響。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過度養育的故事,或許你能有所啟發和警醒。
今年27歲的方凱,從小到大一直都是學霸級的人物,大學就讀的是國內排名前十的名牌大學,還曾是學校的風雲人物。
可就是這樣一個曾經處處優秀的孩子,現在卻天天待在家裡上網玩遊戲,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好吃懶做,靠著年邁的父母養活著。因從小習慣了父母對自己事情的包辦與依賴,方凱至今仍不能獨立生活。
大學畢業找工作,就業形勢嚴峻的現實讓他屢次碰壁,難以應對,反而是他的父母比他這個當事人還著急,不停地替他穿梭在大大小小的應徵現場,一手操辦了本該是方凱自己需要完成的事情。以至於他自己除了在家等工作消息外,就是渾渾噩噩地上網玩遊戲,對就業、對成家更是沒有絲毫的緊張感。父母一直供他吃喝,馬不停蹄地為他找工作,甚至幫他介紹女朋友,他卻完全像個局外人般不操任何心。
儘管學業優秀,但應徵企業卻不願意錄用這樣一個已經成年的「孩子」,而女孩也不想找一個連自己都沒法養活的「巨嬰」,以至於大學畢業五年的方凱仍然做著「啃老一族」,依然混吃混喝、得過且過,只是他的父母卻早已疲憊不堪。
人們常說:播下行為的種子,你就會收穫習慣;播下習慣的種子,你就會收穫性格;播下性格的種子,你就會收穫一生的命運。顯而易見,孩子成人後的行為表現,都是父母當初所種下的因。
一些父母在教養孩子時,過多的包辦與照顧,過度的養育,使得很多孩子缺乏主見,遇事難以抉擇,從小便缺乏對事物的創造力、主動性、責任感及抗壓能力,更不會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事事依賴他人而無法真正地獨立起來。這樣做並不是「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家長成了孩子眼中的「保母」、「靠山」和「保護神」的原因。
而一個人的行為習慣一旦養成,是很難輕易改變的,小時候習慣了依賴父母,即使長大成人也還是會依賴父母、依賴朋友、依賴身邊能幫助他的人。踏入社會後,當然也是難以承擔重任,無法成為有所成就的一類人。
事實上,很多父母並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很強的依賴性,卻無奈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雙重的差距總是讓人遺憾,很多父母過度教養的教育方式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讓自己的孩子形成了依賴的心理。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總是事無鉅細地為孩子安排好一切,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碎了。殊不知,教養孩子的最大誤區便是打著愛孩子的旗號,過度養育。
孩子的成長是循序漸進的,正如溫室的花朵也需要風雨的洗禮與陽光的照射一樣,孩子的成長也離不開生活的磨礪。付出愛,卻是害,父母過度的養育,不僅不會促進孩子的茁壯成長,還容易造成孩子依賴性強、膽小怕事、負面脆弱等性格。
過度養育使孩子缺少基本生存能力
所謂過度養育,是指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干涉過多,導致雙方的生活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過度養育不僅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強烈的依賴心理,造成孩子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還會對其今後的人生造成嚴重的影響。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過度養育的故事,或許你能有所啟發和警醒。
今年27歲的方凱,從小到大一直都是學霸級的人物,大學就讀的是國內排名前十的名牌大學,還曾是學校的風雲人物。
可就是這樣一個曾經處處優秀的孩子,現在卻天天待在家裡上網玩遊戲,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好吃懶做,靠著年邁的父母養活著。因從小習慣了父母對自己事情的包辦與依賴,方凱至今仍不能獨立生活。
大學畢業找工作,就業形勢嚴峻的現實讓他屢次碰壁,難以應對,反而是他的父母比他這個當事人還著急,不停地替他穿梭在大大小小的應徵現場,一手操辦了本該是方凱自己需要完成的事情。以至於他自己除了在家等工作消息外,就是渾渾噩噩地上網玩遊戲,對就業、對成家更是沒有絲毫的緊張感。父母一直供他吃喝,馬不停蹄地為他找工作,甚至幫他介紹女朋友,他卻完全像個局外人般不操任何心。
儘管學業優秀,但應徵企業卻不願意錄用這樣一個已經成年的「孩子」,而女孩也不想找一個連自己都沒法養活的「巨嬰」,以至於大學畢業五年的方凱仍然做著「啃老一族」,依然混吃混喝、得過且過,只是他的父母卻早已疲憊不堪。
人們常說:播下行為的種子,你就會收穫習慣;播下習慣的種子,你就會收穫性格;播下性格的種子,你就會收穫一生的命運。顯而易見,孩子成人後的行為表現,都是父母當初所種下的因。
一些父母在教養孩子時,過多的包辦與照顧,過度的養育,使得很多孩子缺乏主見,遇事難以抉擇,從小便缺乏對事物的創造力、主動性、責任感及抗壓能力,更不會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事事依賴他人而無法真正地獨立起來。這樣做並不是「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家長成了孩子眼中的「保母」、「靠山」和「保護神」的原因。
而一個人的行為習慣一旦養成,是很難輕易改變的,小時候習慣了依賴父母,即使長大成人也還是會依賴父母、依賴朋友、依賴身邊能幫助他的人。踏入社會後,當然也是難以承擔重任,無法成為有所成就的一類人。
事實上,很多父母並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很強的依賴性,卻無奈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雙重的差距總是讓人遺憾,很多父母過度教養的教育方式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讓自己的孩子形成了依賴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