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二、《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各版之差異
(一) 民國六十三年再版與民國五十六年出版之差異
《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民國五十六年(1967年)出版與民國六十三年(1974年)再版,二者皆為鄭曼青宗師在世時所出版的書籍,此二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書中字體皆為楷書體,校者皆為羅邦楨先生和羅尚先生。
羅邦楨先生 (1927~2018年),江蘇昆山人,台灣大學中文系和政大中文研究所碩士畢業,鄭曼青宗師在台最早入室之弟子,早年因體弱多病而隨鄭曼青宗師習拳健身,後移民美國舊金山,創立「寰球太極拳社」,以傳承發揚鄭子太極拳為職志。
羅尚先生 (1923~2007年),本名元經,從軍後更名為尚,號戎庵,四川宜賓人,台灣古典詩壇巨擘,曾向鄭曼青先生學太極拳和國畫,民國五十五年(1966年)開個人蘭竹畫展,六十六歲自總統府參議任內退休。
民國六十三年(1974年)再版與民國五十六年(1967年)出版之《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筆者逐一比對內容,頁次和行數以1974年再版為主,足步圖方位為朝十二點方向演練拳架,自第33頁至115頁和封底共有17項相異,其差異對照表如下:

(二) 民國六十六年再版與民國六十三年再版之差異
鄭曼青宗師旅居美國期間,在紐約成立「時中學社」,1974年將台北的「時中拳社」正名為「時中學社」。鄭宗師於1975年3月逝世,第二次再版是在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七月發行,著者為永嘉鄭曼青,校者為羅邦楨與劉錫亨。
劉錫亨先生(1915 ~2009年),廣東饒平縣人,廈門大學經濟系畢業,鄭曼青宗師在台最早的第一代弟子之一,為人處事低調謙遜,修佛養道。1975年鄭曼青宗師逝世後,繼任「時中學社」社長,曾任台灣省糧食局主任秘書,退休之後,因虔心修佛,卸下社長職務,自1987年由徐憶中先生接任社長。

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再版與民國六十三年(1974年)再版之《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筆者逐一比對內容,頁次和行數以1977年再版為主,足步圖方位為朝十二點方向演練,自第33頁至115頁和封底共有5項相異,但都是微幅的訂正,並未影響「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的內涵和精神,其差異對照表如下:

(三) 民國九十六年三版與民國六十六年再版之差異
鄭曼青宗師在民國五十六年十月出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第一版,因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係以黑色封面發行,所以數十年來太極拳界通常簡稱為「黑皮書」。「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也是學習鄭子太極拳最重要的範本。
《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出版之後,歷經民國六十三年和民國六十六年二次再版,民國六十三年再版時,鄭曼青宗師在世,其修訂的內容應為鄭曼青宗師授意或同意,所以修改有理。而民國六十六年再版,鄭宗師已逝,當時劉錫亨先生為「時中學社」的社長,所以校者由羅尚先生改為劉錫亨先生。但其內容僅微幅校正,如上(二)之對照表。並未影響《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的內涵和精神,所以仍以再版印製。
距民國六十六年二次再版三十年之後,亦即民國九十六年四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三版發行,書名與封面不變,增加一則「跋」文,印刷字體由楷書字體改為仿宋字體,三版內容包括:文字、足步圖和定式圖,以及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卷上和卷下部份、版權頁前增加一則跋文,則共有199項經過修改。著者仍為永嘉鄭曼青,校者除羅邦楨與劉錫亨不變之外,增加徐憶中共三人,出版者由「時中拳社」改為「時中學社」。
在《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三版增加的「跋」文中陳述;「此書雖兩經校對刊行,但誠如諺云:「校書如掃落葉」,疏漏之處仍屬難免,爰經同門先進羅邦楨、劉錫亨、徐憶中等多次集議,於書中手民誤植或校對遺漏之處重加校正,並請時中學社社員蕭可賢、阮偉明、李怡潔、林彩鳯等演繹拳架,詳覈拳勢細節,以期再無錯誤,而從此可以一勞永逸」。
《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第一版和再版的內容均為鄭曼青宗師在世時所認可,當時社會的時空背景和各項條件,撰寫和校訂一本圖文兼具的太極拳教材書籍,要達到無所缺失,確實極為困難。所以原著內容有內文不明、圖文不符或足步圖前後不相連之處等也在所難免。若能夠針對這些遺漏和錯誤之處加以修改,確實能嘉惠鄭子太極拳的後學者。尤其是《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乃為鄭子太極拳的經典著作,影響後世學拳者眾。但對這些遺漏和疏失之處,如何加以修改和補充,筆者對《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三版的內容和出版方式,認為有下列幾點值得討論和商榷!
1.校正與修改之別
《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三版是在鄭曼青宗師逝世三十二年之後出版,太極拳界通常稱之為「新版黑皮書」,而民國六十三年再版的《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為鄭曼青宗師在世時所認可,民國六十六年二次再版的內容僅是微幅的訂正,並未影響《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的內涵和精神,所以民國六十六年再版的《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太極拳界通常稱之為「舊版黑皮書」。
舊版黑皮書其內容為鄭曼青宗師在世時所認可,並使用晚期的影像示範,《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在鄭子太極拳領域中,是極具權威性的經典之作,也是鄭門弟子在教學傳承上的依據,而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編輯工具,出版圖文教材類的書籍,難免有所瑕疵,但鄭曼青宗師的原著即使有瑕,瑕仍不掩瑜。原著是鄭子太極拳教材的始點,也是鄭子太極拳歷史走過的足跡,所以將原著勘誤訂正或補充,使著作更臻完美,雖有其需要性,但是否適宜以校正的方式,大幅度修改舊版黑皮書的內容,而掩蓋原著的精神和內容,失去「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的始點,也抹平歷史走過的足跡,確實應該慎重考量。
中外皆然,原著如有新版次發行,內容有所修訂或增減,一般而言,都會以不同的封面設計以示區別,而對於作者已逝之書籍,就不會再發行新版次。都是以原版重印,以應讀者需求。若有共同作者在世(非校對者),舊作修訂才可能有新版次的出版,且新版次的出版對修訂和增減的內容,也會說明其更動的緣由。至於作者已經作古,而以新增校對者的方式,對原作大幅更動應極為少見,所以勘誤訂正《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以原封面且以新增校訂者的方式發行三版,筆者認為確實不妥!
二位鄭門師輩在世時,也曾表示相似的看法,所以才會在民國九十九年十月授意向學人先生(筆名),在第191期的「太極拳雜誌」發表「鄭子經典-新舊版黑皮書之比較」一文。
筆者認為應保留原著原貌,另立書名且重新設計封面出版,例如:「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點校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校註」、「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校釋」、「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善本」、「鄭子太極拳真傳」或「鄭子太極拳教材」等書名皆可。若能另立書名,不僅有較大的陳述空間,亦可將二者做一分析比較,以利學拳者從比較分析中,進一步了解《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的內涵,而對拳架的練習更有助益。

2.足步圖大幅修改
鄭曼青宗師在黑皮書第九頁凡例中說明:「足步圖及步法格式。為作者數十餘年精研所得。稍一加意。便能得其運用。有裨乎自修進程於無窮。」可見鄭宗師對足步圖之重視。但《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三版卻在足步圖上作大幅度的修改,一反再版的定義和說明,是否適宜更動,其更動的原因何在?應慎重說明處理,尤其是對具有經典地位的《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更要特別謹慎。再版和三版的足步圖,兩足距離和方位的變化就有相當大的不同。例如:「兩足平行距離與肩同寬」在拳架運行上的定義並未明確說明,如下「足步圖3」所示。

三版足步圖大幅度修改而異於前兩版次,如今鄭曼青宗師已逝而無法親自審定,若未加以比較說明而逕做大幅更改,似乎隱喻鄭宗師精研數十餘年所得的足步圖,昨非而今是,極易讓學拳者產生困惑和誤解,而減損學拳者對《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的信心。如確實需要訂正,還是要保留原著原貌,另立書名且重新設計封面出版發行,並就明顯錯誤處修訂或補充,但對於有不明之處,以及並非錯誤而因觀點不同,另有其他的解釋之處,仍應予以保留,或者兩者並列陳述,若原著尚有其他解釋空間,因原作者已經無法再予置喙,此時應以「註解」方式補充說明,可讓學拳者的減少疑慮,此應較為適當的做法。

3.變更不同時期的拳架定式圖
鄭曼青宗師於民國三十九年十一月在台灣出版《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原著,此書在「簡易太極拳秘要圖解」一節,三十七式不重複的核心拳式中,定式照片均採第一代弟子陶炳祥先生於1950年在陽明山中山堂頂樓平台的教練場所拍攝的中期拳架照片。
但後期的《鄭子太極拳十三篇》版本,卻將「白鶴亮趐」和「彎弓射虎」兩式的定式照片更換為「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中的晚期定式照片,且有14張定式照更換為同時期所拍攝的其他不同照片。其原因和更換時間尚需進一步探討。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出版十七年之後,亦即民國五十六年鄭曼青宗師出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原著,書中則全部採用鄭曼青宗師晩期的拳架定式照,並未採用1950年中期的拳架定式照片。鄭宗師會使用晚期拳架定式照必有其道理,同時期的定式圖和附圖具有拳架運行的一致性,有助於學拳者理解和學習,此為實務做法。
而《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三版(新版),所使用的定式照片,則除了預備式、白鶴亮趐、如封似閉、右分腳、玉女穿梭一、玉女穿梭二、轉身擺蓮和彎弓射虎等8式保持原著晚期的定式照之外,其餘拳式均改為《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後期版本的定式照片。
三版採用中期和晚期,不同年齡所演示的拳架照片參差其間,而且照片原本影像完整,也不知何故,卻有不少照片裁切到手腳,包括:手揮琵琶、十字手、抱虎歸山、左倒攆猴、斜飛勢、右金雞獨立、左金雞獨立、玉女穿梭三、玉女穿梭四、上步七星和退步跨虎等11式,如此會讓學拳者無法一睹鄭宗師定式全貌和拳架運行的一致性,而影響到學拳者的學習效果,完整的定式圖對照如下:

《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三版雖然有些照片是為了配合足步圖的方位,但隨著對拳理的體會、功法的深入、年齡的增長,以及身體機能的變化限制等,拳架可能會有高低或方位、步法上的變化,如果混合搭配使用,就會產生非一致性,此應有所考量。
對於照片的選擇亦應斟酌,在同一時分所拍攝的拳架照,所展現的動作規格和神韻就有所不同,以「單鞭下勢」而言;《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三版採用超過定式的右圖,而未使用到位的左圖,其他如:攬雀尾左掤、左雲手等式,亦有類似的狀況,如此也可能影響學拳者對定式圖的認知,其對照圖如下。

4.文言文陳述不明
鄭曼青宗師撰寫《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係以文言文陳述,用字遣詞優美簡潔,但拳架是在X軸、Y軸、Z軸和時間的四維空間中運行,實在難以文字說明清楚,書中部份文言文的陳述,也並非巨細靡遺,對於文言文的陳述,在用字遣詞、標點符號和文章段落上,也有時代的隔閡和代溝,所以對部份的動作規格會因個人見解的不同而各自解讀,即使鄭門弟子對細枝末節的部份也屢有爭議。
對現代年輕的學拳者而言;也有理解上的代溝,因此造成學拳者對《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內文產生諸多疑惑,而新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並未對舊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內文不明或疏漏之處,加以註解和詳細說明,僅將印刷時的錯字訂正,以及增減其文字內容和先後順序而己,所以內文的修改,其實對學拳者的助益並不大,且三版亦有校對文字疏漏和誤植照片情事。所以還是應當以《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為本,另立書名,並以「註釋」或「補充說明」的方式,解釋文言文陳述不明之處,方能有較大的陳述空間,而有助於學拳者的理解。

5.圖文不符和方位不清
《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的撰寫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可用的影像技術條件下,若非有全面計劃性的撰寫和編排,內文、足步圖和拳架演示照片三者要能完整配合確實相當困難。《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是具有原創性的太極拳書籍,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本由文字、照片、足步圖三者撰寫而成的太極拳教材書籍,且其中亦有多位第一代弟子參與編輯和校對,所以要圖文相符和方位明確等,更是難上加難,如今鄭宗師已逝,無以求實。但對於舊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圖文不符之處,新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亦未加以說明,還是無法解釋學拳者的疑惑。
另外拳架演練的正確方位和足步圖未輔以方位圖示,雖然書中所示範之功架相片與足步圖大多匹配,但足步圖是朝向東、西、南、北四正方位或隅角的角度方位並未說明,讓學拳者也不易掌握行拳方向。

6.足步圖與定式圖、附圖不相合
舊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有足步圖與定式圖、附圖互不相合的狀況,但分開個別研究皆合太極拳經論。對於舊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足步圖與定式圖、附圖互不相合之處,新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亦未加以分辨說明,僅以修改足步圖與定式圖或附圖配合而已,如此還是無法解釋學拳者的疑惑。
所以若僅以校正的方式,修改原著《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的圖文,筆者認為會覆蓋原著的內容和精神,對原作者不敬;其修改的空間亦受相當的限制,無法解決原著之瑕,以及學拳者之疑惑。

7.足步圖前後不相連
舊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的足步圖係以人工繪製,因此難免會有前後圖的足步位置,繪製時不知覺移位而不連貫,令學拳者產生理解上的困難,但《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三版對此並未提出說明,甚且有相同的情事發生。所以要以校正的方式修改《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的內容,著實困難,此乃非戰之罪。雖然鄭曼青宗師的《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原著有瑕,但瑕仍不掩瑜。筆者還是認為應該保留原著,讓原著站在歷史的始點,再以《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為本,另立書名撰寫教材,才能有較大的修改和陳述空間,讓「鄭子太極拳」的教材書籍更臻完善,讓學拳者學拳時有完整明確的學拳方法,此乃解決之道。


三、新版與舊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相異處對照表
《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第一版之後,歷經民國六十三年和民國六十六年二次再版,再版內容除校者有所不同之外,只微幅修訂,內涵精神未變,所以太極拳界通常稱《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民國六十六年再版為「舊版黑皮書」(舊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
距1977年再版約三十年之後,亦即民國九十六年四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三版發行,書名與封面不變,增加一則「跋」文,印刷字體由楷書字體改為仿宋字體,內文包括文字內容、足步圖、附圖和定式圖約有199處經過修改,著者仍為永嘉鄭曼青,校者除羅邦楨與劉錫亨之外,增加徐憶中共三人,出版者由「時中拳社」改為「時中學社」,太極拳界通常稱《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民國九十六年再版為「新版黑皮書」(新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
筆者逐一比對2007年《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第三版和1977年《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再版的內容,而頁次和行數以2007年三版為主,足步圖方位為「坐南朝北」,亦即朝十二點鐘方向演練拳架,自第33頁至115頁和版權頁(註1),共有192項相異(註2),以及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卷上)和「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卷下)」中,有6處相異(註3),並在版權頁前增加1則跋文,所以總共有199項差異,如下表所示。
註1:目錄中「孔子繫辭」和「黃帝內經素問」的頁數應為一一九頁和一二0頁,66年再版和96年三版均有筆誤之處,66年再版分別為一一七頁和一一八頁,96年三版「孔子繫辭」為一一七頁,均不列入相異處。目錄中「原論」在前,「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在後,實際編排則「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在前,「原論」在後。
註2:足步圖全數重繪,一肩寬全數不同,相異處對照表只列出步法不同之足步圖。
註3:全書修改「同義不同字」、變動頁數、行數和空格之處,不列入相異處對照表。如「旣改既」、「卽改即」、「槪改概」、「茲改兹」、「囘改回」、「輙改輒」、「衆改眾」等,以及在「凡例」中第12行之標點符號「,」改為「。」而顧序中第11行的「,」卻未改為「。」另外新版後期印刷本在「十三勢歌」中的「想推用意終何在」一句,改為「詳推用意終何在」,以上皆未列入相異處對照表。


四、新版與舊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相異處論述
經過以上的比照之後,《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再版(舊版黑皮書)的內容,確實有些「內文不明」、「圖文不符」和「足步圖前後不相連」等瑕疵,宜藉機修訂。
在「內文不明」之處,可以註解的方式補充說明,以使學拳者更容易閱讀和瞭解黑皮書的內容;在「圖文不符」之處,可擇圖或擇文的方式補充陳述,或者二者並列陳述,在符合太極拳經論的原則下,由學拳者自辨自擇,以避免學拳者無所適從。至於「足步圖前後不相連」之處,可以重繪或插入新足步圖的方式補充,但這都要有個重要的前題;就是要保留《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原著原貌,另立書名。
《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三版(新版黑皮書),是在鄭曼青宗師逝世32年之後,再進行大幅度的修改,三版校者極盡心力修改,應獲得太極拳界稱讚,但對於內文不明、圖文不符、足步圖前後不相連等瑕疵,三版亦未能完整陳述修訂,而修改的內容在第一代弟子之中,見解也有所不同,所以第三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仍無法獲得鄭門弟子的共識,至今太極拳界仍然有新版和舊版相異處之爭議。
此一大幅度修改的做法,對於同時擁有再版與三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的學拳者而言,會產生諸多疑惑,如:「足與肩寬」即是一例,三版一反再版的說明而更動,足步圖亦幾乎通篇翻新,但卻無詳細說明翻新之必要性和緣由,不察者可能會認為鄭宗師的著作昨非而今是,可能讓學拳者產生學習上的信心動搖。
民國八十四年(1995年)在鞠鴻賓大師的推動下,台灣區運動會由高雄市主辦,且首次將鄭子太極拳三十七式套路列入正式競賽的項目,爲台灣太極拳史開創新頁。而對於鄭子太極拳三十七式套路競賽的評分標準,前輩和先進們曾議定以《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內容為依據。但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發行三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之後,由於足步圖和定式圖的修改幅度甚大,在競賽時究竟應以何版次為正確依據?其爭議至今仍然無法獲得共識,此一爭議將會影響鄭子太極拳的推廣。
就如筆者在自序中所言;「鄭子太極拳」乃是載道之體,綜觀鄭曼青宗師在早、中、晚期之拳架,同中亦有所不同,不同中亦有所同。鄭宗師當年授拳傳道,學子遍佈天南地北,文化、習俗和年齡皆有所不同。鄭宗師也因地應人不同而施教,所以有「立大規而存小異」的傳法,學拳者應在於「學問當明」,無須過於偏執。鄭曼青宗師門生眾多遍及海內外,傑出弟子更不乏其人,素負聲名的有:羅邦楨、劉錫亨、梁棟材、陳志誠、黃性賢、鞠鴻賓、徐憶中、陶炳祥、宋志堅、干嘯洲及吳國忠等人,然各有風韻各呈特色,純如劉羅,博學如梁,應用如陳,推展如鞠,名傳如黃,著書如吳,柔順如陶,守業如徐等。鄭宗師諸多第一代弟子皆能承藝傳道。其間各有風韻和特色,此乃因個人領悟、修為和身體條件之不同而致之,但得鄭宗師真傳者必不只一人,然得鄭宗師所傳亦非等於鄭宗師本人。而在《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三版「跋」中所言,請學社社員演繹拳架以詳究拳勢細節,這雖是務實負責的做法,且前輩社員之拳藝亦當精進。但「白馬非馬」,社員前輩雖各有鄭宗師所傳太極拳之藝,但還是不等於鄭宗師本人,即使集所有鄭曼青宗師弟子之拳藝,也不會是鄭宗師本人之拳藝。因鄭子太極拳有太多因個人不同的領悟和實踐而養成不同的個人特色,因此三版校者即使極盡用心,也不能替鄭宗師為言,此乃非戰之罪。中華文化是「易」的文化,太極拳道也是「易」之道,如果「十全」,則沒有「易」的空間。鄭宗師已在歷史,讓《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維持原著原貌,保留歷史走過的足跡是最好的做法,原著雖然有瑕,但瑕不掩瑜。
所以筆者在2020年10月出版《鄭子太極拳傳真》之後,再著《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新版與舊版差異論述》一書,希望藉著比較新版與舊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之差異,探討對學拳者的影響,以及論述傳承的契機,祈望對後來學拳者有所助益。

※本書中民國六十六年再版的《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稱之為「舊版」,民國九十六年三版則稱之為「新版」。除了「舊版」與「新版」的名詞外,筆者書中所主張的「足步圖」和示範的「拳架運行順序圖」,皆以「傳真版」稱之。

(一) 「步法圖例」八種或七種步法之論述
《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初版原著和鄭宗師在世時的再版,亦即民國63年版中,都是八種「步法圖例」,但全書中並未出現五分實的步法。而在「起勢(預備式)」、第一次「十字手」和「歸原」拳式出現左右足各為三分實的「三三平分」足步圖,何以會有「三三平分」的足步圖?鄭宗師並未敍明,其因亦無定論,可能的原因之一是當初的繪圖者規避「雙重則滯」之弊,而採「三三平分」足步圖。
所以在「起勢(預備式)」、第一次「十字手」和「歸原」三式足步圖「三三平分」不變的情況之下,民國66年再版刪除「五分實」的步法圖例而成七種,但在第35頁第6行仍寫八種步法圖例未變。
民國96年三版中,「步法圖例」恢復「五分實」的步法圖例而成八種,並將「起勢(預備式)」、第一次「十字手」和「歸原」三式的足步圖,改為重心「五五平分」的足步圖,書中前後一致,但校者並未補充說明緣由。
筆者認為「起勢(預備式)」、第一次「十字手」和「歸原」三式的足步圖,可改為重心「五五平分」的足步圖,其原因如(二)「雙重則滯」和「五五平分」足步圖之探討的內容。
所以「功架三十七式之分釋及圖解」中的「步法圖例」應維持原著的內容為八種。而「腳尖點地」和「腳跟點地」兩種步法圖例,在「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的足步圖中,另一腳的步法圖例都是「全實足」,所以筆者為了充分表示「虛實分清」之意,在拙作「鄭子太極拳傳真」的「足步圖說明」中,將「腳尖點地」和「腳跟點地」分別以「腳尖沾地全虛」和「腳跟沾地全虛」且「沾地如沾水」陳述。


(二) 「雙重則滯」和「五五平分」足步圖之論述
雖然「功架三十七式之分釋及圖解」中的「步法圖例」為八種,但舊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中,並無「五分實」的足步圖出現,而「起勢(預備式)」、第一次「十字手」和「歸原(收勢)」,重心皆為「三三平分」足步圖。有關「三三平分」足步圖,鄭宗師在書中並未說明緣由,第一代弟子對此見解亦未獲共識,據鞠鴻賓大師有關足步圖繪製者曾言:「這個畫圖可以說是宋志堅畫的」(註)。
註:引用YouTube「鄭子太極拳大師鞠鴻賓談進步搬攔捶步法」。

王宗岳太極拳論「偏沉則隨,雙重則滯」,身體重心垂直線在兩腿中間是為雙重,盤拳架若雙腳雙重,則無法消沉拙力,內勁亦難以從腳底長出。所謂「雙腳不雙重」就是身體的重量,不由左右雙腳均分承受,將身體重量儘量承受於一腳。雖然鄭曼青宗師在《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第29頁「自修要略」中述及;「全身重量,秖許放在一隻脚上」、「將全身重量必須放在一隻腳上。」以及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第38頁「別程序十一」中亦言「惟習太極拳者。將體重付於一足。」但就現代物理學而言;拳架的運行中,只有一腳離地懸空,才能將全身重量放在另一腳上。所以無論是「全虛足」或「足尖點地」、「足跟點地」,只要觸地就會承受身體少許重量,而分擔一些「全實足」所承受的全身重量,所以太極拳界有部份人士提倡可增加「九分實」和「一分實」二種足步圖例(註)。
註:1.謝少鵬(Chia Siew Pang)先生籍廣東南海,當年戰亂時代閤家移居新馬,早年拜師廣東楊門李岳大師,青年時於新加坡精武擔任太極拳副教練。鄭曼青宗師在新馬授拳傳道時,經李師介紹,伺候在鄭宗師一旁學藝,也為黃性賢大師的相手,著有《Tai Chi: TEN MINUTES TO HEALTH》一書,精通中醫,新加坡太極協會的創會教練之一,中年時曾應邀歐洲傳藝。
2.謝少鵬(Chia Siew Pang)先生所著《Tai Chi: TEN MINUTES TO HEALTH》一書中,諸多拳式的運行,均有兩腳重心各為九分實和一分實的「九一步法」足步圖。

筆者認為鄭曼青宗師的原意應該是強調「虛實分清」。而對「虛實分清」的定義,筆者的釋義為:在「中定」的身形不變之下,「全虛足」、「足尖點地」和「足跟點地」三虛足皆可隨時離地而起。虛足離地瞬間全身重量都放在實腳上,此時虛足可進可退,可攻可守,實足則可養成鬆沉內勁,這應該是認定的時間點不同所致,但卻容易讓學拳者產生疑惑和誤解。至於鄭子大極拳中,何以會有三式「五五平分」的步法?筆者的看法如下:
1.早期太極拳的老拳譜並無「預備式」、「起勢」、「歸原」和「收式」,後有將「預備式」取名為「太極勢」或「無極勢」者。但在鄭子太極拳中,「預備式(起勢)」與「歸原(收式)」乃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運而後動」和「氣歸丹田」的運行,此時上虛下實,亦分虛實,且以上三式皆含有預備式「混元樁」之樁功在內,精神內固,氣沉丹田,未具攻防含意,其主要的目的是以「調身」、「調神」和「調息」為主。因此以上三者無關「雙重則滯」,並不以為病。

2.至於在新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中,有二次的「十字手」拳式,第一次「十字手」雙腳皆為五分實的「五五平分」足步圖,如《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中「足步圖45」。第二次「十字手」則為左腳實右腳虛的足步圖,如《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中「足步圖159」。
而在早、中期鄭曼青宗師的拳架影片和第一代弟子羅邦楨先生的拳架影片中,二次的「十字手」皆為左腳實,右腳虛,除虛實分清之外,亦具攻防含意,可進可退。以下二種「十字手」的步法,學拳者可自辨自擇或二者皆習練,本書在【「新版與舊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相異處論述」的(十四)】中,對「十字手」步法、手法和心法將進一步探討。


(三) 一肩寬一步遠之論述
1. 平行步和弓步一肩寬
「平行步一肩寬」或「弓步與肩同寬」的名詞,可見於太極拳書籍或文章,但鮮少有相關書籍或文章會在「平行步一肩寬」或「弓步與肩同寬」二者做明確的定義。因為「平行步」是腳掌那一處?「與肩同寬」是肩的那一點,並無定論,所以再怎麼站都可以解釋為平行步或弓步與肩同寬。
新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全數修改舊版足步圖一肩寬的寬幅,第36頁「預備式」足步圖3,「平行步一肩寬」為兩腳中指到腳跟之二條縱中線,齊而平行,兩腳掌的「外緣」距離與兩肩肩關節的寬度相同。
但測量《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第37頁附圖二至附圖五,以及鄭曼青宗師早期、中期和晚期的預備式(混元樁)的結果,卻為兩腳掌中指到腳跟之二條縱中線,齊而平行,且距離約與兩肩關節的寬度大致相同,亦即與舊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的「足步圖3」相同,其測量結果如下所示。

若兩肩的肩關節和兩腳的縱中線,在同一直線上,並與人體的垂直中心線,三線互為平行,則身體的重量自然會沿著骨架往下鬆沉,從大腿到小腿,身體重量自然的平均分佈到兩腳掌,此時人體各部位處於平衡的狀況,有助於全身鬆靜和沉穩。就如「預備式(混元樁)」定式時,將全身的重量有如水往低處流般的鬆沉至腳底,欲陷入地,此時則會感到腳底因地心引力的相向作用反彈,「勁」從腳底長出。蔡肇祺先生所著的《我所認識的太極拳》第29頁中亦陳述:「使齊而平行的雙腳板縱中線,必保持肩幅寬;」。
而筆者認為無論是「平行步」或「弓步」的一肩寬皆可依個人體型、年齡、鬆沉度和拳勢的不同,而在新版與舊版二者的一肩寬足步圖之間自然調整,在「鬆」與「自然」的前題下,「立大規存小異」並無礙於拳架的優劣。
因為「一肩寬」和「一步遠」(如2.前後腳一步遠所陳述),在保持相同鬆沉度的前題下,拳式的運行互有代償作用,例如:單鞭下勢、抱虎歸山、斜單鞭和玉女穿梭一、三等式,在拳架的步法上會大於一步遠而代償為小於一肩寬;進步栽捶的步法則會大於一肩寬而代償為小於一步遠等。
筆者在以下足步圖格中,設定二格為兩肩關節的距離,亦即一肩寬的寬幅,並以新版和舊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的「預備式」足步圖和「弓步」定步足步圖,說明平行步、弓步一肩寬和前後腳一步遠的步幅如下:

(1)「舊版預備式」一肩寬,初學者和精進者皆可採此一足步圖練拳。

(2)「新版預備式」一肩寬,年長者可採此一足步圖練拳。

(3)「傳真版預備式」的一肩寬與舊版相同(註),其「拳架運行順序圖」如下。
註:筆者主張的「一肩寬」視個人體型、鬆沉度和拳勢不同,在新版和舊版「一肩寬」之間自然調整,只要將重心鬆沉至足底,欲陷入地即可。

(4)舊版弓步一肩寬,初學者和精進者皆可採此一足步圖練拳。

(5)新版弓步一肩寬,年長者可採此一足步圖練拳。

(6)傳真版弓步一肩寬與舊版相同,如下所示。

2. 前後腳一步遠
對於「前後腳一步遠」的距離,新版和舊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的足步圖差異不大,可存小異。筆者以「攬雀尾左掤」和第二次「右倒攆猴」的足步圖說明「前後腳一步遠」如下:
(1)弓步一步遠
「攬雀尾-左掤」定式時為「左弓步」步法,後腳以腳跟為軸,腳尖內扣約45度與前腳掌平行,「前腳跟」和「後腳尖」的垂直線間距,約為0.8~1.0腳掌長,此時「前腳尖」和「後腳跟尖」的垂直線間距,稱之為「兩腳一步遠」。但其距離可依個人的體型、鬆沉度和拳式的開展度不同,而在±10一步遠的距離間自然調整皆合拳理,勿需執著於方寸之差。以此類推;右弓步法亦同。「舊版」、「新版」和「傳真版」的一步遠均在筆者定義範圍之內,如下圖所示:

A.舊版弓步一步遠

B.新版弓步一步遠

C.傳真版弓步一步遠,如下所示。


(2) 平行步退步一步遠
以第二次「右倒攆猴」為例,左腳直線往後退步,腳尖沾地,重心再移付左腳,右腳虛左腳實,「前腳跟」和「後右腳尖」的垂直線間距,約為0.8~1.0腳掌長,此時「前腳尖」和「後腳跟」的垂直線間距,稱之為「一步遠」。以此類推,「左倒攆猴」亦同,如下圖所示:

A.舊版平行步退步一步遠

B.新版平行步退步一步遠

C .傳真版平行步前進和退步一步遠,如下所示。

※筆者在本書的論述和足步圖中,除了特別說明之外,為求得一致性的陳述,兩腳一肩寬一步遠皆採原著《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舊版)的步幅,在足步圖格中,設定二格為兩肩關節的距離,亦即一肩寬的寬幅,如「(三) 一肩寬一步遠之探討」所陳述。
※舊版與新版拳式足步圖的順序編號,以流水編號為原則,而傳真版拳式足步圖,則配合拳式運行順序圖編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