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節錄自〈第五章 再思考校園規劃:全球化年代校園的空間文化形式之塑造〉
 
結論:校園與文化深耕
  
作者回應前述的發問,並在校園與文化深耕上做一點結論。本文分析校園象徵的表現,這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是校園的精神,也是表意的實踐(signifying practice),因此,校園也是意義豐盛,相互競爭之地。
  
首先,我們討論校園文化,必須有能力看到大學校園是空間的社會分工,結構性的定位界定了校園規劃背後隱藏著的計劃書(hidden program)所再現的利益、權力,以及價值,但是卻表現出「去政治」的校園自主性與論述。
  
其次,校園的歷史,尤其是有文化資產價值的老校園歷史,是大學的重要歷史,校園集體記憶的組成部分。展示在校史館裡的大學校園歷史,如臺灣大學這樣的殖民大學校園前生,我們要能看到即使是自然標本,也是殖民文化干預的結果,而我們還要有能力進行進一步的文化詮釋,形成對公共空間的積極干預。 若是以南京的大學校園為例,包括了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以至於南京城市的歷史,更是近代政治史所刻劃的,無言的權力地景。
  
接著,校園生活中,正式與非正式的學習空間並置,而且非正空間經常更形重要,是校園集體記憶的重要元素,也是校園的文化的表現,校園規劃必須是能支持學習空間的校園制度,失去這功能,校園規劃也僅是行政體制的一環,本身沒有存在的意義。
  
然後,校園的主要使用者,大學師生,他們的活動、動線、植栽、建物類型與形式、意義賦予等,是大學文化的物質性根本,是校園規劃真實的內容,而大學地標與象徵性地方,是價值觀集中的表現,這就是校園精神了。

最後,與其質疑大學校園的種種,不如說,這裡暴露的是大學本身的問題。大學校園其實就是大學。本文想指出,當前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化下的高等教育全面商品化下正在改變的校園文化,就是大學企業經營,校園規劃解除管制等。而校園象徵,校園空間的文化表現的是十分重要卻不能明言的價值:大學難道成為名符其實的學店了嗎?這是當前大學的歷史挑戰,知識領袖的考驗,也是校園規劃的競爭意義所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