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等過我
定居都蘭山的這些年,下山到台東市區的超商、麵攤、小餐館陪伴遭遇各樣困境的朋友「吃一碗麵」,是我的生活尋常。他們可能是青少年、心碎的婦女,或特殊境遇家庭中的成員,山居歲月的寧靜浪漫,對照他人生命裡的困頓、掙扎、憤怒與悲傷,山上山下兩樣情的感慨,與日俱增。
「陪他吃一碗麵」的緣由,源自一位可敬的法官。
二〇〇六年驚蟄過後,一名與我只有過一面之緣的少年法庭法官打了一通電話給我。法官表達他實務所遇到的考量與難題──到底該判少年觀護所的孩子繼續服刑、釋放回家,還是長期安置於教養機構?他嘆息地說:「這三條路都有風險,若是釋放回家,為免孩子再犯案、回籠,方芳姊,我真想把一些孩子交給妳……」
我被法官的用心深深感動,因此儘管深知任務艱鉅,仍硬著頭皮允諾幫忙,回應道:「好吧!就先把最難搞定的一個孩子送過來,其他的以後再說。」
噴火龍少年
之後的某一天,渾身充滿「江湖小混混」氣息的少年阿川,大搖大擺地晃進了我與他相約的會談室。他趿著夾腳拖,把雙腳靠在茶几上,身子歪歪斜斜地埋進了沙發。晚春的陽光安安靜靜地揮灑在少年的一頭金髮上,披肩的金髮卻遮不住他頸項和肩背上的大片紋身刺青。
阿川終於開口:「看什麼看,沒看過我這種人嗎?笨蛋!江湖我混很久了,妳要說什麼,我比妳更了啦!我進裡面(少年觀護所)兩次了,我是給那個法官面子才來的。除了殺人,其他我都幹過,妳說什麼都沒用啦!」
眼前這頭怒氣沖沖的噴火龍怎聽得下旁人的說好說歹,幾乎被阿川的無禮吼叫激怒的我,按捺著脾氣正要下逐客令,心底深處卻湧起上帝的叮嚀:「陪他一段贏回一生。」我轉念心想:「陪他吃一碗麵,勝過與他會談。」
於是我拍拍阿川,對他說:「說得有道理,你根本不必來我這裡浪費時間。我們交個朋友,從今以後每週一起吃一碗麵,每次都由我請客。為了公平一點,我生日的那週由你請。每次吃麵,每人限額一百五十元,超出的金額你自己付。」
第一聲謝謝
於是,阿川與我展開了一段百味雜陳的吃麵時光。每週一次的餐敘,阿川的遲到、乖張和無禮從未減少。
儘管如此,阿川卻從未錯過任何一次吃麵之約,反倒是我,曾經因故連著取消兩次「麵會」。那次,隔了兩週沒一起吃麵、接著又要出國探親的我,急著打電話給阿川相約,但電話那頭的他仍是一如往常,不置可否地先掛了電話。我再次告訴自己:「這是最後一次跟這沒禮貌、不知感謝的傢伙吃麵了。」
相約那日中午,我在小麵館枯等了一個鐘頭,本已想起身離去,心中的憐憫和關切卻又讓我甘心再等下去。終於,阿川出現了,氣喘吁吁地扛著一台腳踏車從遠處跑了過來。
阿川說:「我搬去鹿野住了,沒想到鹿野那麼遠,早上我向朋友借腳踏車,以為很快就可以騎到台東,結果真衰呀!腳踏車落鍊,我一路攔車,但哪有人敢載我這個壞蛋,結果我搭了兩次鐵牛車、公車,再跑馬拉松才趕來的…⋯」
一邊說話一邊低頭吃麵的阿川,一反常態地對我說了聲「謝謝老師」之後,竟然埋著頭啜泣起來。
我們索性放下碗筷步出了店家。扛著腳踏車一路哽咽無語的阿川,終於強忍不住翻騰的情緒,先是低聲哭著,接著倚在街角的矮牆邊,埋首大哭了起來。
忘情的嚎啕裡,男孩聲聲哭喊著:「都沒有人等過我!」「都沒有人等過我!」十六年來千辛萬苦活著的阿川,以這場嚎哭宣洩了心底無盡的辛酸與悲傷。「沒有人等過我」的悲哀嘆息,也道盡了少年阿川被愛、被關切的渴望。
自此,吃一碗麵的時光變得不一樣了。不再防衛的阿川樂意向我敞開心底的一道道傷口,也樂於學習和受教。
上帝的呼召
那些年,我陸續陪了七名一般人眼中的「壞男孩」定期吃一碗麵。有些男孩像阿川一樣逐日步入正軌,有些男孩再次入監,也有男孩呼朋引伴趁機要我請客,更有男孩頻頻爽約。
至於我自己,則在面對憤世少年時,變得更從容,更有界線,更樂於等待。畢竟,阿川那一聲聲叫人心碎的哭喊震懾了我,一個個在心底呼喚「沒有人等過我」的孩子,成了上帝對我的呼召。
二〇一五年,家立立基金會「吃一碗麵」的認輔事工正式展開。除了我之外,下班後的家立立同仁、台東基督教醫院的醫師、社區和教會的志工,也陸續加入了陪伴出獄青少年、特殊境遇少年或單親媽媽定期吃一碗麵的行列。
吃一碗麵的認輔陪伴並非每次都順利、有效果,每當我灰心氣餒時,印度詩人泰戈爾〈用生命影響生命〉詩中的這段話總會鼓舞我:「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請保持心中的善良,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善良,走出了絕望。請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
生命影響生命,我與他們並肩同行,不知不覺走到天亮的美麗故事,在一碗碗麵的陪伴裡,默默綻放花朵,又不經意地結滿了果實。
⋯⋯⋯⋯⋯⋯⋯⋯⋯⋯⋯⋯⋯⋯⋯⋯⋯⋯⋯⋯⋯⋯⋯⋯⋯⋯⋯⋯
【方芳小語】接住司法少年
昔日的憤怒「司法少年」阿川,後來如何呢?
如今他已為人夫、人父,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也擁有自己的營生,一間小小的摩托車修理店。
「司法少年」是指年齡在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涉嫌觸犯刑罰法律行為者。你我的身旁,或許也有著像阿川這樣缺乏家庭關愛、學業中輟、言行乖張、違法犯紀,甚至反覆進出少年觀護所(收容調查、偵查、審判中者)或矯正學校(收容受感化教育處分者)的未成年孩子。
少年刑事案件vs.少年保護事件
少年事件與成年案件的差異在於:審理機關在少年法院(或地方法院所設少年法庭),且不公開審理。處理原則以保護、教化、輔導優先,非以懲罰為主。未滿十八歲者原則上不判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根據《少年事件處理法》,少年事件分「少年刑事案件」與「少年保護事件」。少年刑事案件是指犯案時已年滿十四歲,且有以下情形之一:觸犯最輕本刑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重罪(例如殺人罪);在未滿十八歲時犯罪,但在法院收案處理中已滿二十歲;法官調查後認為犯罪情節重大,以上皆移送檢察官偵查。
少年保護事件的範圍,包括觸犯刑罰法律的「觸法行為」,例如使用一、二級毒品、販賣盜版商品、偷竊、搶劫、打架、殺人、妨害性自由等;或 「曝險行為」例如無正當理由經常攜帶刀械、施用搖頭丸等毒品而尚未觸法、有預備犯罪或犯罪未遂等情形。
少年事件移送少年法院後,需先由少年調查官就其背景、事件成因等進行審前調查,提出報告,再由法官開庭調查與審理。
審理後,法官會視情況給予不同的保護處分,包括訓誡、保護管束、安置輔導、感化教育等。若法官認情節重大而裁定移送檢察官,偵查後若遭起訴也回到少年法院審理。
被貼上犯罪標籤後?
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二〇二四年警察機關查獲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的少年嫌疑犯共一萬一千七百八十五人,少年犯罪集中在詐欺,占約三成,竊盜次之;當年九到十二月數據顯示,詐欺案中約百分之七十三為擔任車手。
被貼上犯罪標籤的司法少年,走出觀護所或矯正學校後,多數已回不了校園或不見容於學校體制。學業無著、家庭失能,以及身處於網路時代詐騙橫行、自身法治教育不足,或者債務纏身、幫派組織頻頻利誘,加上心智不成熟等因素,這些孩子如何在社會立足?如何在社會復歸路上走穩呢?
他們需要被接住,接受長期導正與協助,否則一旦走上學業中輟、吸毒、幫派之路,就會進入「旋轉門」,再三犯案,更難回頭了。
最讓人頭疼的孩子,也經常是最需要關愛的孩子。然而,不是每個司法少年都能像阿川,被社會支持網絡適時接住,伸手積極接住他們的,反而是幫派組織或混跡在宮廟的群黨。
就從自身做起,給予迷途與沒人守候的孩子一個溫暖的微笑、一句鼓勵、一個打工機會、一碗麵,或擔任社福機構的志工,一起接住他們吧!
家立立・陪他吃一碗麵
「吃一碗麵」乍看似乎輕鬆容易,其實十分不簡單。面對阿川這樣內心傷痕累累,外表桀驁不遜、過早社會化且混過江湖的少年,認輔老師和志工除了需具有熱忱、愛心、耐心,還要有些社會歷練,否則難以拿捏彼此間「關係、心理、金錢」三方面的界線,容易被少年們耍得團團轉。
當少年向陪伴者坦露生命裡的創傷,陪伴者如何能夠同理,卻不使自己的情緒過度捲入?當傷口呼喚傷口,對方的傷痛不經意撕開了自己的傷痕,該怎麼辦?少年開口借錢,應如何回應?以上諸多問題在家立立志工的培訓課程裡,都有探討及提供依循方針。
與阿川展開「吃一碗麵」之後,我曾邀請幾位公教退休友人加入這個志工行列,然而效果不彰。沒想到一個個接受過我培訓的志工,竟然都在第一、二次吃麵之後,紛紛棄甲曳兵宣布投降,他們拒絕的原因都是,身為中規中矩的老師或公務員,看不慣這些沒禮貌的孩子。
由於志工難覓,家立立陪伴少年「吃一碗麵」的認輔事工直到二〇一五年才正式推出,迄今累計的青少年吃麵約一千六百人次:而家立立自創立至今,陪伴的青少年約一萬兩千人次、家庭約兩千三百人次、婦女約一千兩百人次(以上皆不含部落陪伴)。
我在二〇二三年退休之後,轉而陪伴身旁七位喪偶、孩子尚小的婦女,也衷心期盼更多人加入「陪他吃一碗麵」的志工行列。
定居都蘭山的這些年,下山到台東市區的超商、麵攤、小餐館陪伴遭遇各樣困境的朋友「吃一碗麵」,是我的生活尋常。他們可能是青少年、心碎的婦女,或特殊境遇家庭中的成員,山居歲月的寧靜浪漫,對照他人生命裡的困頓、掙扎、憤怒與悲傷,山上山下兩樣情的感慨,與日俱增。
「陪他吃一碗麵」的緣由,源自一位可敬的法官。
二〇〇六年驚蟄過後,一名與我只有過一面之緣的少年法庭法官打了一通電話給我。法官表達他實務所遇到的考量與難題──到底該判少年觀護所的孩子繼續服刑、釋放回家,還是長期安置於教養機構?他嘆息地說:「這三條路都有風險,若是釋放回家,為免孩子再犯案、回籠,方芳姊,我真想把一些孩子交給妳……」
我被法官的用心深深感動,因此儘管深知任務艱鉅,仍硬著頭皮允諾幫忙,回應道:「好吧!就先把最難搞定的一個孩子送過來,其他的以後再說。」
噴火龍少年
之後的某一天,渾身充滿「江湖小混混」氣息的少年阿川,大搖大擺地晃進了我與他相約的會談室。他趿著夾腳拖,把雙腳靠在茶几上,身子歪歪斜斜地埋進了沙發。晚春的陽光安安靜靜地揮灑在少年的一頭金髮上,披肩的金髮卻遮不住他頸項和肩背上的大片紋身刺青。
阿川終於開口:「看什麼看,沒看過我這種人嗎?笨蛋!江湖我混很久了,妳要說什麼,我比妳更了啦!我進裡面(少年觀護所)兩次了,我是給那個法官面子才來的。除了殺人,其他我都幹過,妳說什麼都沒用啦!」
眼前這頭怒氣沖沖的噴火龍怎聽得下旁人的說好說歹,幾乎被阿川的無禮吼叫激怒的我,按捺著脾氣正要下逐客令,心底深處卻湧起上帝的叮嚀:「陪他一段贏回一生。」我轉念心想:「陪他吃一碗麵,勝過與他會談。」
於是我拍拍阿川,對他說:「說得有道理,你根本不必來我這裡浪費時間。我們交個朋友,從今以後每週一起吃一碗麵,每次都由我請客。為了公平一點,我生日的那週由你請。每次吃麵,每人限額一百五十元,超出的金額你自己付。」
第一聲謝謝
於是,阿川與我展開了一段百味雜陳的吃麵時光。每週一次的餐敘,阿川的遲到、乖張和無禮從未減少。
儘管如此,阿川卻從未錯過任何一次吃麵之約,反倒是我,曾經因故連著取消兩次「麵會」。那次,隔了兩週沒一起吃麵、接著又要出國探親的我,急著打電話給阿川相約,但電話那頭的他仍是一如往常,不置可否地先掛了電話。我再次告訴自己:「這是最後一次跟這沒禮貌、不知感謝的傢伙吃麵了。」
相約那日中午,我在小麵館枯等了一個鐘頭,本已想起身離去,心中的憐憫和關切卻又讓我甘心再等下去。終於,阿川出現了,氣喘吁吁地扛著一台腳踏車從遠處跑了過來。
阿川說:「我搬去鹿野住了,沒想到鹿野那麼遠,早上我向朋友借腳踏車,以為很快就可以騎到台東,結果真衰呀!腳踏車落鍊,我一路攔車,但哪有人敢載我這個壞蛋,結果我搭了兩次鐵牛車、公車,再跑馬拉松才趕來的…⋯」
一邊說話一邊低頭吃麵的阿川,一反常態地對我說了聲「謝謝老師」之後,竟然埋著頭啜泣起來。
我們索性放下碗筷步出了店家。扛著腳踏車一路哽咽無語的阿川,終於強忍不住翻騰的情緒,先是低聲哭著,接著倚在街角的矮牆邊,埋首大哭了起來。
忘情的嚎啕裡,男孩聲聲哭喊著:「都沒有人等過我!」「都沒有人等過我!」十六年來千辛萬苦活著的阿川,以這場嚎哭宣洩了心底無盡的辛酸與悲傷。「沒有人等過我」的悲哀嘆息,也道盡了少年阿川被愛、被關切的渴望。
自此,吃一碗麵的時光變得不一樣了。不再防衛的阿川樂意向我敞開心底的一道道傷口,也樂於學習和受教。
上帝的呼召
那些年,我陸續陪了七名一般人眼中的「壞男孩」定期吃一碗麵。有些男孩像阿川一樣逐日步入正軌,有些男孩再次入監,也有男孩呼朋引伴趁機要我請客,更有男孩頻頻爽約。
至於我自己,則在面對憤世少年時,變得更從容,更有界線,更樂於等待。畢竟,阿川那一聲聲叫人心碎的哭喊震懾了我,一個個在心底呼喚「沒有人等過我」的孩子,成了上帝對我的呼召。
二〇一五年,家立立基金會「吃一碗麵」的認輔事工正式展開。除了我之外,下班後的家立立同仁、台東基督教醫院的醫師、社區和教會的志工,也陸續加入了陪伴出獄青少年、特殊境遇少年或單親媽媽定期吃一碗麵的行列。
吃一碗麵的認輔陪伴並非每次都順利、有效果,每當我灰心氣餒時,印度詩人泰戈爾〈用生命影響生命〉詩中的這段話總會鼓舞我:「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請保持心中的善良,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善良,走出了絕望。請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
生命影響生命,我與他們並肩同行,不知不覺走到天亮的美麗故事,在一碗碗麵的陪伴裡,默默綻放花朵,又不經意地結滿了果實。
⋯⋯⋯⋯⋯⋯⋯⋯⋯⋯⋯⋯⋯⋯⋯⋯⋯⋯⋯⋯⋯⋯⋯⋯⋯⋯⋯⋯
【方芳小語】接住司法少年
昔日的憤怒「司法少年」阿川,後來如何呢?
如今他已為人夫、人父,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也擁有自己的營生,一間小小的摩托車修理店。
「司法少年」是指年齡在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涉嫌觸犯刑罰法律行為者。你我的身旁,或許也有著像阿川這樣缺乏家庭關愛、學業中輟、言行乖張、違法犯紀,甚至反覆進出少年觀護所(收容調查、偵查、審判中者)或矯正學校(收容受感化教育處分者)的未成年孩子。
少年刑事案件vs.少年保護事件
少年事件與成年案件的差異在於:審理機關在少年法院(或地方法院所設少年法庭),且不公開審理。處理原則以保護、教化、輔導優先,非以懲罰為主。未滿十八歲者原則上不判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根據《少年事件處理法》,少年事件分「少年刑事案件」與「少年保護事件」。少年刑事案件是指犯案時已年滿十四歲,且有以下情形之一:觸犯最輕本刑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重罪(例如殺人罪);在未滿十八歲時犯罪,但在法院收案處理中已滿二十歲;法官調查後認為犯罪情節重大,以上皆移送檢察官偵查。
少年保護事件的範圍,包括觸犯刑罰法律的「觸法行為」,例如使用一、二級毒品、販賣盜版商品、偷竊、搶劫、打架、殺人、妨害性自由等;或 「曝險行為」例如無正當理由經常攜帶刀械、施用搖頭丸等毒品而尚未觸法、有預備犯罪或犯罪未遂等情形。
少年事件移送少年法院後,需先由少年調查官就其背景、事件成因等進行審前調查,提出報告,再由法官開庭調查與審理。
審理後,法官會視情況給予不同的保護處分,包括訓誡、保護管束、安置輔導、感化教育等。若法官認情節重大而裁定移送檢察官,偵查後若遭起訴也回到少年法院審理。
被貼上犯罪標籤後?
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二〇二四年警察機關查獲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的少年嫌疑犯共一萬一千七百八十五人,少年犯罪集中在詐欺,占約三成,竊盜次之;當年九到十二月數據顯示,詐欺案中約百分之七十三為擔任車手。
被貼上犯罪標籤的司法少年,走出觀護所或矯正學校後,多數已回不了校園或不見容於學校體制。學業無著、家庭失能,以及身處於網路時代詐騙橫行、自身法治教育不足,或者債務纏身、幫派組織頻頻利誘,加上心智不成熟等因素,這些孩子如何在社會立足?如何在社會復歸路上走穩呢?
他們需要被接住,接受長期導正與協助,否則一旦走上學業中輟、吸毒、幫派之路,就會進入「旋轉門」,再三犯案,更難回頭了。
最讓人頭疼的孩子,也經常是最需要關愛的孩子。然而,不是每個司法少年都能像阿川,被社會支持網絡適時接住,伸手積極接住他們的,反而是幫派組織或混跡在宮廟的群黨。
就從自身做起,給予迷途與沒人守候的孩子一個溫暖的微笑、一句鼓勵、一個打工機會、一碗麵,或擔任社福機構的志工,一起接住他們吧!
家立立・陪他吃一碗麵
「吃一碗麵」乍看似乎輕鬆容易,其實十分不簡單。面對阿川這樣內心傷痕累累,外表桀驁不遜、過早社會化且混過江湖的少年,認輔老師和志工除了需具有熱忱、愛心、耐心,還要有些社會歷練,否則難以拿捏彼此間「關係、心理、金錢」三方面的界線,容易被少年們耍得團團轉。
當少年向陪伴者坦露生命裡的創傷,陪伴者如何能夠同理,卻不使自己的情緒過度捲入?當傷口呼喚傷口,對方的傷痛不經意撕開了自己的傷痕,該怎麼辦?少年開口借錢,應如何回應?以上諸多問題在家立立志工的培訓課程裡,都有探討及提供依循方針。
與阿川展開「吃一碗麵」之後,我曾邀請幾位公教退休友人加入這個志工行列,然而效果不彰。沒想到一個個接受過我培訓的志工,竟然都在第一、二次吃麵之後,紛紛棄甲曳兵宣布投降,他們拒絕的原因都是,身為中規中矩的老師或公務員,看不慣這些沒禮貌的孩子。
由於志工難覓,家立立陪伴少年「吃一碗麵」的認輔事工直到二〇一五年才正式推出,迄今累計的青少年吃麵約一千六百人次:而家立立自創立至今,陪伴的青少年約一萬兩千人次、家庭約兩千三百人次、婦女約一千兩百人次(以上皆不含部落陪伴)。
我在二〇二三年退休之後,轉而陪伴身旁七位喪偶、孩子尚小的婦女,也衷心期盼更多人加入「陪他吃一碗麵」的志工行列。